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一)18.1.18

合集下载

古文化常识练习

古文化常识练习

“古文化常识”练习一、“古文化常识”对点练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

乡试的第二年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 .“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

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 .“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

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 .“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

始置于战国时代,或称“掌书”,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解析:选A A项中说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汉代于京城设立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B .辟,汉代选官制度,即征召知名人士做官。

官府征召称“征”,皇帝征召称“辟。

C.公车,汉代为官署名,天下向朝廷上书言事及征召等事,经由此处受理。

解析:选B后一句表述错误,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B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D .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司”即“主管”管理。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继承位子。

B .“刺史”是古代官职名,其职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完全相同,有时是个虚衔。

C .“端拱”是宋太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雍熙。

D .“金陵”是南京的别称,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六朝古都,其别称还有建康、江宁、天京、汴梁、石头城等。

解析:选D D项:汴梁”不是南京的别称,而是开封的别称。

文化常识(选择题 含答案)

文化常识(选择题  含答案)

2019届古代文化常识强化一、天文历法专项训练1.我国古代人们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从晚上7时开始起更,又把每更分为五点。

每更就是个时展,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

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

那古时候”五更三点”“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时间是:()A.早晨6时12分、凌晨2时36分B.早晨5时又12分钟、1时又36分钟C.早晨6时12分、1时又36分钟D.早晨5时又12分钟、凌晨2时36分2.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其中表示四季开始的四个节气是:()A.春分、夏至、秋分、冬至B.立春、立夏、立秋、立冬C.小暑、大暑、小寒、大寒D.白露、寒露、小雪、大雪3.干支纪法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纪年方法。

所谓“干支”就是天干、地支的总称,它是一种周期性的循环顺序,如何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计算方法:(公元年份一3) ÷60,得余数R;再求R÷10的余数是X,R÷12的余数是Y。

并根据下表,就可以很简单7(X),(R)17÷12=1……5(Y)。

因此,公元2000年是干支纪年的庚辰年(农历)。

现在,计算公元2015年的干支纪年,应该是哪一年:()A.甲午年B.丙申年C.乙未年D.丁酉年4.中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和年号干支兼用法。

下列以“年号干支兼用法”为纪年方法的是:()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②“庆历四年春”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④“天启壬戌秋日”⑤“淳熙丙申至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5.生肖文化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时间文化,是用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属相)与十二地支相配的一种计时系统。

古代文化常识150题(含答案及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150题(含答案及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150题(含答案及解析)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 )10.(2017·全国卷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 )12.“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 )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 )14.(2017·全国卷Ⅲ)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 )15.(2016·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 )16.(2016·全国卷Ⅲ)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一)18.1.18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一)18.1.18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一)18.1.191.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它是专为无法参加科举考试的官宦子弟而设立的。

B.兜牟,也称“兜鍪”,是古代战士戴的头盔,也借指战士,如辛弃疾的词句“年少万兜鍪”。

C.柝,古代巡夜时用来报更的木梆。

乐府民歌《木兰诗》中有“朔气传金柝”的诗句。

D.榷,指税,也指专卖。

古代很早就有专卖制度,主要产品有盐、茶、酒等。

2.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取号的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具匠心,各有爱好。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

B.“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

如“令堂”,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

C.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D.《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今天的“小子”。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年丧父称为孤,老而无子称为独,老而无妻称为鳏,老而无夫称为寡。

B.除、拔、擢都有授予官职的含义,但是“拔”是授予本无官职的人。

C.赠太尉,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功臣本人封爵位或官职,如追赠太尉。

D.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朋友之间的关爱。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古代对君主、尊长名字避开不直称叫讳,规矩是“讳名”不“讳姓”,即在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前加“讳”字,以示尊重。

古代文化常识75题(含答案).docx

古代文化常识75题(含答案).docx

古代文化常识75 题(含答案)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舅,文中是指丈夫的父亲。

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

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D.除,是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擢,是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进士中第:又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朝廷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服除:指守丧期满。

古时父母去世,在朝做官的儿子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丧。

C.六经:指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论语》六部儒家经典。

D.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敬”是戚继光的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

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所以也称字为表字。

B.“勒石”是碑刻术语。

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的工序。

唐代碑刻上常有专款记载勒石者。

C.“郊庙”是指帝王、诸侯在郊外祭祀。

古代祭祀讲求置办三牲祭礼,“三牲”包括猪、牛、马。

D.“三十六年”、“四十年” 属于年号纪年法。

中国古代的纪年法包括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生肖纪年等等。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壹)1.下列相关文学文化常识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先要沐浴、更衣、独居,忌食鱼肉荤腥,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做“斋戒”。

②(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有司。

③(九宾)古代外交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④(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镬,古代的一种鼎。

⑤(上卿)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

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的位置。

大夫比卿低一等。

⑥(御史)战国时的史官。

秦代始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管理国家重要典籍,接受百官奏事等。

⑦(黄门驸马)宫中掌管宫门守卫的官员。

⑧(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⑨(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清对秀才的雅称。

⑩(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⑪(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物,也是天子的象征。

⑫(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与之同义的还有“致仕”。

⑬(视事)指上级官员到地方视察工作。

⑭(下车)官吏初到任。

A.①③⑤⑥⑨⑩B.②④⑦⑧⑪⑬C.①②④⑧⑨⑭D.③⑤⑥⑩⑫⑭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恨歌》中“梨园弟子白发新”的“梨园弟子”,是指唐玄宗在梨园里教练出来的一批艺人,后来称戏曲界为“梨园行”。

B.《过小孤山大孤山》中“列置烽燧”的“烽燧”即烽火,是古代边防报警号,夜间燃的火称为烽,白日烧的烟称为燧。

C.《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少牢”指祭奠时用的牛、羊、猪各一头,羊、猪各一头则称为“太牢”。

D.《祭十二郎文》中的“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韩老成,他在家族中排行第十二,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含答案)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含答案)1.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任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

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泛指边关。

D.文中“谥忠介”的“ 谥”是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评价。

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1.B(3分)(解析:B.“同治”“光绪”是庙号错,是年号.)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受禅,也叫禅让制,,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C(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1998年全国高考题)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3.c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古代文化常识题”专项练学生版(附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题”专项练学生版(附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题”专项练学生版(附答案)“古代文化常识题”专项练查看答案请点击【阅读原文】(时间:30分钟满分:69分)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我国汉代出现的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

C.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

D.循吏,指循礼守法的官吏。

“循”在这里用“顺着,沿着”的引申义“依照,遵守”。

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经,科举的科目之一。

隋置明经、进士二科,唐增至六科,以经义取者为明经,以诗赋取者为进士。

明经废于宋。

B.行在,“行在所”的简称,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到的地方。

C.社稷,土神和谷神。

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家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神和谷神,“社稷”便成了国家的代称。

D.视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

“视”是观察、考察的意思。

3.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如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

B.疏,又称“奏议”或“奏章”,是臣子向帝王进言使用的文书的统称。

C.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

在古代,官员的父母亲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守丧。

即丁忧期间,不能为官。

D.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似簸箕。

这种姿势是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

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以“六艺”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C.在古代地理术语中,“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

1.下列对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A、百雉指得就是城墙,在此指城墙得高度。

雉指得就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得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B、“缮甲兵”,缮有修补、保养、抄写之意。

在此文就是保养盔甲兵器得意思。

C、诗:文学体栽得一种,通过有节奏与韵律得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但在此就是《诗经》得简称。

D、《左传》为编年体史书,此文属于一篇完整而优美得记事散文。

2、下列对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A、“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得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B、“仗节”就是手执符节得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师得时候,皇帝授予她们符节,以此作为凭证与权力得象征。

C、“屯田”就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得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与税粮。

D、“遗民”有亡国之民、沦陷区得百姓、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得人、劫后余留得人民等义,文中指金亡后不愿归顺元得百姓。

3、下列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A、诏就是天子下达臣属得文体,分为即位诏、遗诏、表诏、密诏、手诏、口诏等,属于命令文体。

B、古代举行仪式,授予官职称作“拜”。

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得“拜相如为上大夫”。

C、古人对人身故有多种描述方式,最常见得就是“卒' 早亡一般用“殇、而“薨”则专指帝王之死。

D、嗣在古文里常作动词,意为继承、继位等。

如嗣王,意为继位之王;嗣君,意为继位得君主。

4、下列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A、刺史:中国古代官职名。

“刺”就是检核问事之意,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B、大业、义宁:隋代年号。

年号就是我国从汉武帝继位后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得一种名号。

C、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瞧,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D、弑: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侄杀叔、甥杀舅等为“弑”。

5、对文化常识得解说,不正确得一项就是()A、卜筮就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得两种方法,就是古代巫术得一种表现。

1.18文化常识分享及每日一题

1.18文化常识分享及每日一题

每日分享(2018-1-18)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

明朝时,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即“八股取士”。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宣告结束。

科举制相关名词解释【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小试牛刀下列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

是考取贡士的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

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

B.“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古代文化常识(含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含答案)

文言文专项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检测题(一)1. 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就是以__、 称呼人。

A. 郡望、爵名、号B. B. 官职、爵名、号C. 官职、谥号、号 2、我国古代文人学士得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

下列作品集《柳河东集》、《聊斋志异》、 《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长庆集》命名方式为:A. 地名、年号、谥号、字、号、官职、书房处B 。

地名、书房名、谥号、号、字、官职、年号AC.书 房^^地名、官职、号、字、谥号、年号4 D.地名、书房拿、谥号、字、号、官职、年号3■卜•列各句得叙述,有错得一项就是(AA.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伉俪"喻夫妇。

对老师称 "子""夫子""师""先生"。

B. 臣民称皇帝为“陛下",皇帝对臣下表示宠爱时称臣下为“卿”"爱卿"・a 古人在称谓前加个"先"字,表示已经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得人或年长得人.如已死得皇帝为先 帝,已死得父亲为先考,已死得母亲为先妣,已死得有才徳得人为先贤。

D."卑己尊人”就是中华民族得传统美德.古人在称别人得父亲时,敬词有令堂、令尊等;称自己得 父亲时,谦词有家慈、家君、家尊等。

4。

下列称谓中,全属谦称得一项就是()A •孤足下不才 B.愚仆小子 必C •妾寡人臣 5. 下列关于称谓得解释,错误得一项就是(hAo 陛下就是对帝王得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 而称宫殿台阶下,表示敬穩。

B 。

臣早期就是古人表示谦卑得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后用作臣下对君主得自称。

AC 。

卿早 期就是古代对人得敬称,适用范用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得称呼.掛D 。

朕就是古人得自称, 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诸候王或皇帝得自称。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测试答案解析版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测试答案解析版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测试一、选择题(共90分)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陪葬,臣子或妻妾的灵柩葬在皇帝或丈夫坟墓的近旁。

古代的“陪葬”是一种恩宠。

C.朕表示第一人称代词“我”,是古代最高统治者专用的自称,太后听政时亦可自称朕。

D.袭爵,继承爵位。

按规定,第一继承人继承被继承人的爵位;其余继承人减三等袭爵。

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考中的前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

B.持节: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C.光绪是光绪皇帝的年号。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皇帝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又可借指宫廷。

“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宜。

兵部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B.“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具备;“少牢”指祭祀用的羊,没有豕、牛。

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C.尺牍,是一种用一定规格的木板经刻写文字后制成的书籍形式,纸张发明之前用得较多,后成为书信的代称。

D.乡试,又称为秋试、秋闱。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每三年举行一次。

明代参加乡试的是秀才,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

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元、明、清时,贡士经乡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且分为三甲:一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

B.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80题(附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80题(附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80题第Ⅰ组1.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是以、、来称呼人。

2.“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父、等;称自己的母亲时,谦词有家母、等。

3.古代男子年20行“”,女子年15行“”,以示成年,这时才能取“”。

4.“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是一幅写给岁老人的寿联。

5.古代兄弟之间用“”表示排行。

“”表示最大,“”表示最小。

6.我国古代对人的称谓有一些特殊的标志,如“从”表示关系,“先”表示。

7.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三种:、、。

“淳熙丙申至日”采用的是。

8.我国古代把农历每月初一叫“”,十五叫“”,月末一天叫“”。

9.古人说“点卯”的“卯”相当于现在上午时到时。

10.农历清明前的四个节气依次为、、、。

11.1998年是农历戊寅年,按传统说法是属虎人的本命年;据此推算,2000年是农历年,是属人的本命年。

12.古人把从黄昏到第二天拂晓分为更。

其中“三更”大致相当于地支纪时法的时,也就是现在的时到时。

13.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指的是、、、、五种物质。

14.中国隋唐以后的官职实行“三省六部制”,“六部”是指:部、部、部、部、部、部,各部的长官均为。

“六部”中主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的是。

15.古代授官叫、,降官贬官叫、。

16.汉代郡的长官称,隋唐州的长官称,宋代州的长官称,明代府的长官称。

17.古代中国曾分置九州,居于九州之首的是州,“”是今河北省的简称。

18.按东、西、南、北、中的顺序,写出“五岳”的名称:、、、、。

19.“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一句中的“白下”指的是:。

20.河南省的洛阳位于洛河之,湖北省的汉阳位于汉水之,陕西省的华阴位于之北。

21.成语“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

22.传说中的开天辟地、炼石补天、衔石填海的神话人物依次是:、、。

23.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为最尊,其次是,再次是,最下位是。

国学试题古代文化常识的题目及参考答案

国学试题古代文化常识的题目及参考答案

国学试题古代文化常识的题目及参考答案国学试题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题目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代表着金、木、水、火、土。

后来又增加了两根弦,这两根弦代表()。

A.天、地B.阴、阳C.文、武2.“鼎”的最初用途是()。

A.祭祀用的礼器B.地位象征物C.烹煮器具3.北方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与谁有关?()A.黄帝B.张仲景C.秦始皇4.“双簧”是我国一门独特的曲艺形式,它得名于()。

A.初演的两人都姓黄B.表演者使用的乐器叫做簧C.表演者巧舌如簧5.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A.早上B.中午C.傍晚6.吃年糕的习俗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A.伍子胥B.范蠡C.屈原7.“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阳关”位于现在哪个省?()A.新疆B.甘肃C.宁夏8.中医把人的器官分为五脏六腑,下面哪个不属于我国中医所说的“五脏”?()A.肺B.胃C.肝二、阅读思考题如何区分我国古代官员的品、阶、勋、爵?品——古代把职官分为若干等级,通称为品。

汉代以禄石多寡作为官位高低的标志,例如九卿是中二千石,刺史太守之类是二千石,县令是千石到六百石,禄石不同,月俸收入不同。

曹魏时职官分为九品,一品最高,九品最低。

隋唐时九品又分正从,自正四品起,每品又分上下二阶,共有三十级。

明清加以简化,九品只各分正从,共十八级。

隋唐时九品以内的职官称为流内,九品以外的职官称为流外。

流外官经过考铨转授流内官,唐代称为入流。

清代不列入九品之内的官称为未入流。

阶——隋代把有职务的官称为职事官,没有职务的官称为散官。

唐代把前代散官官号加以整理和补充,并重新规定品级,作为标志官员身份级别的称号,称为阶,通称为阶官。

例如文官阶是:从一品称开府仪同三司,正二品称特进,从二品称光禄大夫,等等。

六品及以下的文官阶称郎,例如正六品上称朝仪郎,正六品下称承仪郎,等等。

唐代采取前代各种将军和校尉的官号作为武官阶。

宋元明清都有阶官,只是名称和品级不尽相同而已。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分享给大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有哪些?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一起来看看吧!1.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是以_官职_、_谥号_、_号_ 来称呼人。

2."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父、_令尊_等;称自己的母亲时,谦词有家母、_家慈_等。

3.古代男子年20行" _冠礼_",女子年15行"_笄礼_ ",以示成年,这时才能取" _字_"。

4."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是一幅写给_141_岁老人的寿联。

5.古代兄弟之间用"_伯仲叔季_ "表示排行。

"_伯_"表示最大," _季_ "表示最小。

6.我国古代对人的称谓有一些特殊的标志,如"从"表示_堂房亲属_关系,"先"表示_已去世_。

7.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三种:_王公年次记年法_、_帝王年号记年法_、_干支记年法_。

"淳熙丙申至日"采用的是_年号干支合用记年法_。

8.我国古代把农历每月初一叫"_朔_",十五叫"_望_",月末一天叫" 晦_"。

9.古人说"点卯"的"卯"相当于现在上午_五_时到_七_时。

10.农历清明前的四个节气依次为_立春_、_雨水_、_惊蜇_ 、_春风_ 。

11.1998年是农历戊寅年,按传统说法是属虎人的本命年;据此推算,2000年是农历_庚辰_年,是属龙_人的本命年。

12.古人把从黄昏到第二天拂晓分为_五_更。

其中"三更"大致相当于地支纪时法的_子_时,也就是现在的_前天晚上11点_时到第二天凌晨1点_时。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1.下列对古文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B. “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写国史的材料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D.“词课”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深渊、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答案:A“布衣”是指平民;非读书之人;且平民穿麻、葛织物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和“入”都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出”一般指官员调离任职之地B.“庶”宗法制度下家庭的旁支;与“嫡”相对;如“庶子”“庶母”“庶弟”等C.“大理”古代掌刑法的官..隋置大理寺卿、少卿、北齐置大理寺;历代相沿..D.“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古人还常用“制事”“制政”“修政”等名称表示官员退休答案:A“出”一般是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劝进”指旧时部署劝其主登基称帝;本文指劝说康王建立政权..B.“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这里含有“边界”的意思..C.“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科举时代的殿试;本文指后者..D.古人相信天意和人事彼此感应;故本文“日有黑子”被视为朝廷有关的证据答案:B“藩镇”是唐代在边境及重地所设置的节度使;掌管当地军政大权4.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A.武帝是皇帝的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B.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因功封于吕地;后来指代辅佐国君的贤才..C.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奏章的那个官南北朝时期;事实上最高行政长官..D.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也可以用作表示年份;如:景平、元嘉、贞观等..答案:C“南北朝时期;事实上为最高行政长官”错误..“尚书”作为官名;始置于战国时;或称“掌书”..秦为少府属官;汉武帝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地位逐渐重要..后各朝均有设置;清代相沿不该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入对;指古代臣子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在官员任职、国家有重大事件、皇帝有疑难问题等时候;臣子可能会被要求入对..B.男、伯、都是中国古代的爵位;爵位是对宗室及功臣的封赐;据记载;周代有公、候、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的爵位制度则因朝代而异..C.殁;表示死亡..古代对身份和地位不同的人去世后;称呼也不同..如天子死称“崩”或“薨”..大夫死称“卒”D.奉辞;宋代五品以上的官员;不能任职或因年老退休后;任以宫观使;提科举宫观;提点宫观等职..答案:C薨指古代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伏合;唐朝大明宫中的紫宸殿称合;是天子朔望日接见群臣的便殿;后因以“伏合”指朝臣俯伏合下向天子奏事..B.工部尚书;古代官职名..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官办工业等的大臣..C.家庙是为祖先立的庙..庙中供奉神位等;依时祭祀..古时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上古叫宗庙;唐朝为私庙;宋改为家庙..D.篆;即篆书;汉后的一种书体;通常包括大篆、小篆..大篆是秦统一后规定的书体写法..此处指篆体写法..答案:D小篆才是秦统一后规定的书体写法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拜”指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职位;比如文中“拜而出之”的“拜”B.“幸”指封建帝王亲临某地或宠爱妃嫔;“明宗行幸汴州”中的“幸”即前一个意思..C.“用事”指执掌政权;“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两词中的“事”均指政事..D.“崩”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表示天子的死;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答案:A“拜”的意思有:表示敬意的礼节恭敬地行礼祝贺④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义或职位;或结成某种关系等;“拜而出之”的“拜”是“叩拜”的意思;即表示敬意的礼节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户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有时也掌管科举、学校等..B.课;按规定的数额和时间征收赋税;也指赋税..有时考核、督促也叫课..C.乾兴;宋真宗年号之一..年号是封建帝王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汉武帝即位;称建元元年;始有年号..D.服阙;古丧礼规定;父母死后;服丧三年;期满除服;称服阙..阙;终了..服终;为父亲服丧结束答案:A科举、学校是礼部掌管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子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也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监”或“国子寺”..B.“至顺”是年号;“元年”是一个皇帝登上帝位的第一年..用年号纪年的方法始于西汉汉武帝时..C.古时称遭遇父母之丧为“丁艰”“丁忧”;“丁内艰”指遭遇母亲丧事;又称“丁内忧”D.元代在全国各地设立了许多行中书省;行中书省总览各地政务;简称“行省”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答案:B元年是一个年号的第一年;一个皇帝可能有多个年号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学博士”中国宋朝时设立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教授学生兵书、弓马等军事方面的知识..B.“秩”在古代既指官吏的俸禄;也指官吏的官阶、品级..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辞职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又称“乞骸”..D.“太师”是官名;为辅弼国君之臣;与太傅、太保合称“三公”;拥有实际的职权..答案:D太师;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三师”;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三少”;正二品 ..太子太师教文;太子太傅教武;太子太保保护其安全..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均是他们的副职..古代不少人的太子太保等头衔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并不是真的给太子上课;有的皇帝根本就没太子;也封别人做太子太保..有的皇帝还是小孩;就封别人做太子太保..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眷遇;即礼遇、厚待之意;一般指古时皇帝优待大臣;给予大臣特殊的待遇..B.山陵;指山岳;旧指皇帝或皇后的陵墓..山陵崩是帝王或皇后死亡的委婉语..C.京师;通常指古代帝王所在的都城;如唐时的洛阳;北宋时的汴梁;南宋时的临安等..D.转运使;指古代帝王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首见于唐朝;以后各王朝均有设置..答案:C唐时的洛阳不是京师;是长安;今西安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秘书省”;古代官署名;“三省六部”中的“三省”之一;其余二省分别为“尚书省”和“门下省”..B.“京畿”中的“京”指国都;“京畿”指国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也作“京圻”..注: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出处:京畿一词出现于中国唐朝;当时将唐长安城周边地区分为京县赤县和畿县;京城所管辖的县为赤县;京城的旁邑为畿县;统称京畿..中国唐时有京畿道;宋时有京畿路..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各地实行郡县制;两级行政管理;在首都咸阳设内史;不属于任何郡县;直属中央政府..内史管辖京畿各县;行政区划与官职同名;为郡级建制;今西安市辖域属其管辖范围之内..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将右内史东部改为京兆尹;西部改为右扶风;左内史改为左冯翊;称"三辅";共治长安城中..这三者既为行政区划;也为官职名;与郡守相当;共同管辖京畿地区..C“兼旬”中“兼”为“二”之意;“旬”指“十天”;“兼旬”意为“二十天”..D.“提举”原意是“管理”;宋代以后设主管专门事务的职官;即以“提举”命名..答案:A秘书省不是三省六部中的三省之一;三省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在文中是“京官调任地方官”之意;“入”在文中是“地方官员进入中央任职”之意..B.“给事中”是古代官职名;秦汉时为加官;晋以后为正官..唐宋以来;居门下省要职;随从规谏皇上..C.“左授”译为“降官、贬职”;因为古代交际场合的座次讲究尊卑有别;崇尚“以右为尊;以左为卑”..D.“陈乞”在文中可译为“请求退休”;常见的类似称谓还有“乞身”“致仕”“致事”“致政”“乞骸骨”“请老”等..答案:C古代交际场合;座次以左为尊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大德六年”就用了就用了帝王纪年的方法;“大德”是帝王的谥号..B.“北面”即面向北..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则面朝北;表示对皇帝的尊敬..注: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C.“城郭”指城墙或城邑;“城”指内城的墙或内城;“郭”指外城的墙或外城..D.“谢事”指辞职、免除俗事;和前文的“请老”一样都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答案:A“大德”是帝王的年号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擢”意为选拔、提拔人员;使其担任更重要的职务;与“迁”意思相同..B.“巡抚”;古代官职名;明代时始设立;指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C.“按察使”;明代为各省提刑按察使司的长官;主管一省的司法..D.“乘传归”指乘坐驿车告老还乡;这是皇上给予退休臣子的一种殊荣..答案:A“迁”不专指晋升;还有贬谪、调动官职等含义。

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一)答案版

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一)答案版

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一)答案版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一)答案版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XXX: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

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XXX。

清代以后逐渐称南海。

文指XXX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XXX皇帝的主持下,由XXX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基本上席卷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以下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XXX (XXX)、XXX(世宗)、XXX(中宗)、XXX(高宗)、XXX(XXX)、汉章帝(显宗)。

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XXX、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XXX创作的一种新诗体,《楚辞》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

其经历了XXX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XXX搜集、至XXX辑录等历程。

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XXX”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XXX,XXX因长居XXX,以XXX为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一)18.1.191.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它是专为无法参加科举考试的官宦子弟而设立的。

B.兜牟,也称“兜鍪”,是古代战士戴的头盔,也借指战士,如辛弃疾的词句“年少万兜鍪”。

C.柝,古代巡夜时用来报更的木梆。

乐府民歌《木兰诗》中有“朔气传金柝”的诗句。

D.榷,指税,也指专卖。

古代很早就有专卖制度,主要产品有盐、茶、酒等。

2.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取号的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具匠心,各有爱好。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

B.“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

如“令堂”,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

C.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D.《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今天的“小子”。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年丧父称为孤,老而无子称为独,老而无妻称为鳏,老而无夫称为寡。

B.除、拔、擢都有授予官职的含义,但是“拔”是授予本无官职的人。

C.赠太尉,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功臣本人封爵位或官职,如追赠太尉。

D.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朋友之间的关爱。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古代对君主、尊长名字避开不直称叫讳,规矩是“讳名”不“讳姓”,即在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前加“讳”字,以示尊重。

B.壬午,中国古代干支之一,顺序为第19个。

前一位是辛未,后一位是癸未。

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唐宋时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D.案,在古代指进送食物的托盘,形体不大,足很矮,可以托举起来,也可以放在地上。

后来长形的桌子或架起来代替桌子用的长木板也叫“案”。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

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

B.鼎,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主要用于煮肉盛肉,腹下可烧火。

后来常用“钟鸣鼎食”形容贵族生活奢侈豪华。

C.在“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中,“亲戚”指的是外亲,也就是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人。

D.《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被认为是高雅的乐曲。

后多用“阳春白雪”比喻高深的、不够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在中国古代官制中是指由京城到地方做官,与“入为司宾主簿”中的“入”相对。

B.“季秋”是指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

C.“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穆宗、万历等。

D.“再拜”是指拜了又拜,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8.“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

其中“四书”是指( )A.《诗经》《尚书》《周易》和《春秋》B.《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C.《国语》《左传》《礼记》和《春秋》D.《诗经》《尚书》《礼记》和《周易》9.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为六部之一,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

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面,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名讳,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翰林学士是指古代最高学府的太学士,一般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

D.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样的道理。

10.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亭长,属于低于县一级的行政建制长官。

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

B.除、召、拜、迁,是古代官员官职升降任免的称谓。

除、拜,任命,授职。

召,征召,特指君召臣。

迁,属于调动职务,一般指降职。

C.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

小侯,旧时称功臣子孙或外戚子孙之封侯者。

以其非列侯,故称。

外戚小侯,指承继侯爵的外戚子弟。

D.服丧,指丧事办完后,死者亲属还要在一定时间内在衣着、饮食、起居以及日常生活某些方面遵守一些特殊的仪节,以示哀悼。

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

这一天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B.“拱”,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

如《论语·微子》中有“子路拱而立”。

C.“晦”,指的是农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望等。

D.“黥刑”,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

即用刀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

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鸿门宴》中有“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这句话中的“寿”与现代汉语中的“寿”含义有所不同,是指敬酒献物、祝人长寿的意思。

B.杜牧《赠别》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一句,“豆蔻”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

C.“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三从”指未1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D.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

1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B.“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14.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深厚广博,源远流长。

下列关于古代饮食文化发展历史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神农氏,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百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耕种和制作盛东西的陶具等。

B.伏羲氏,在人们的饮食状况还是茹毛饮血阶段时,教会了人们钻木取火和做熟食。

C.有巢氏,带领人们进入石烹熟食时代,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

主要烹调方法:炮、煲、烫、焙炒。

D.燧人氏,在饮食上,教民结网,捕鱼打猎,养牺牲(牲口)以充庖厨。

还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

15.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不断积淀凝聚的过程。

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经历代发展过来的。

下面关于传统节日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七夕节,源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以乞巧为习俗。

B.上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在阴历七月十五,以祭鬼为习俗。

C.清明节,在春分后十三四日,以禁火、吃冷食为习俗。

D.中元节,在农历正月十五,以吃元宵、赏灯、舞狮和未婚男女交往为习俗。

1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B.黥是古代的一种刑法,又称“墨刑”。

一般是用刀刺刻犯人的额颊,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使其永不褪色,适用于罪名较轻的罪犯。

C.诏狱指皇帝下令查办的案子,也指关押钦犯的监狱。

D.刖刑是一种砍掉腿的刑罚,“昔卞和献宝,楚王刖之”一句中记载的就是这种刑罚。

17.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明、清两代特指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B.礼部为中国古代官署。

其长官为礼部尚书,主要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藩属外交事宜以及官吏的升降。

C.庠序指古代乡学,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大学相对,后泛指学校,如《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庠序”就是指学校。

D.教授是我国古代的学官名称,宋代除宗学、医学、武学等设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均置教授。

18.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当祭品,太牢则指祭祀帝王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

B.谥号是古代的君主、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的一个寓含褒贬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C.字是古人成年时取的,通常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也便于他人称呼。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D.顿首指古时一种跪拜礼,俗称“叩头”;只用于下对上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起头或末尾作敬语。

19.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提督一般为武职官名,负责统辖一省陆路或水路官兵。

B.大计是明清两代考核外官的制度,在京官员的考察称“京察”,每三年举行一次。

通过考核来决定京外官员的任免及职位的升降。

C.博士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属官,与现代的学位“博士”相同。

D.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行政官。

20.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如:“拜中书舍人”中的“拜”(授予),“徙明、毫、沧三州”中的“徙”(调任)。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

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2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

“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