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职物理授课教案:重力弹力摩擦力(公共基础类)物理

合集下载

中等职业教育教材-物理-教案(基础模块上册)

中等职业教育教材-物理-教案(基础模块上册)

中等职业教育教材-物理-教案(基础模块上册)引言本教案旨在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提供基础物理知识的研究和掌握。

通过本教材的研究,学生将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 了解重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基础知识和公式;3. 能够应用自由落体运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本节课将涵盖以下内容:1. 重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2. 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和特点;3. 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和应用实例。

教学步骤本节课的教学步骤如下:步骤一:导入1. 引入重力的概念并进行简单介绍;2. 提出一个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例如“为什么物体会掉下来?”。

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并提出各自的观点。

步骤二:理论讲解1. 展示重力公式并解释其含义;2. 介绍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特点;3. 解释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和应用实例。

步骤三:示例演练1. 给出一些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2. 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和解答问题,并进行讨论和答疑。

步骤四:巩固练1. 分发练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2. 收集学生的答题纸,并进行批改和讲解。

步骤五:课堂总结1.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梳理;2. 答疑解惑,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清晰的理解。

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方式为:1. 课堂讨论和学生表现;2. 练题的完成情况和答案准确性;3. 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

教学资源本节课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1. 课件资料;2. 练题和答案;3. 板书。

扩展阅读学生可以通过以下阅读材料进一步了解和深化所学知识:1. XXXX2. XXXX结束语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将对重力和自由落体运动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他们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为将来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为本教案的简要内容,欢迎学生们积极参与并享受学习的过程!。

重力弹力摩擦力复习教案

重力弹力摩擦力复习教案

重力、弹力、摩擦力复习教案第一章:重力1.1 重力的概念解释重力的定义,即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强调重力的作用是使物体朝向地心运动。

1.2 重力的大小介绍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地心的距离成反比。

解释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并指出其值约为9.8 m/s²。

1.3 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即垂直向下。

讨论重力对物体的影响,如物体在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

第二章:弹力2.1 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是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

强调弹力的作用是使物体恢复原状。

2.2 弹力的大小介绍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程度有关,遵循胡克定律。

解释弹簧常数的概念,并指出其与弹力的大小成正比。

2.3 弹力的方向强调弹力的方向总是指向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

讨论弹力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弹簧和弹性体。

第三章:摩擦力3.1 摩擦力的概念解释摩擦力是物体表面接触时产生的阻碍相对滑动的力。

强调摩擦力的作用是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

3.2 摩擦力的大小介绍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解释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概念,并指出其与摩擦力的大小有关。

3.3 摩擦力的方向强调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讨论摩擦力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汽车刹车和摩擦材料。

第四章:重力、弹力、摩擦力的相互作用4.1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合成解释在实际问题中,物体可能受到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作用。

强调需要根据物体的状态和受力情况进行合成分析。

4.2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平衡介绍平衡状态的概念,即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

强调在平衡状态下,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相互抵消。

4.3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应用讨论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结构设计和物体运动。

强调需要综合考虑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影响,以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章:复习题和练习5.1 复习题设计一系列关于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复习题,以巩固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提供答案和解析,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主题一 第一节 重力 弹力 摩擦力》教学设计

《主题一 第一节 重力 弹力 摩擦力》教学设计

《重力弹力摩擦力》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重力的观点,掌握重力计算公式。

2. 了解弹力及摩擦力的观点,理解其产生条件及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弹力和摩擦力。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的观点及计算公式,弹力及摩擦力的观点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弹力及摩擦力的实验探究,理解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弹簧、小球、毛巾等。

2. 准备实验材料:不同材质的小车、细线、砝码等。

3. 制作PPT,准备演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4. 准备教室互动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引入课题(1) 回顾初中物理中关于力的知识,让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力的应用。

(2) 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重力、弹力和摩擦力,例如用手向上托书,书有向下的力;用手推墙,身体向后仰等。

(3) 引导学生提出课题:重力、弹力和摩擦力是什么?它们是如何产生的?2. 讲解重力的观点和产生原因(1) 重力的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 重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可以通过悬挂法来确定。

(4) 举例说明重力的应用,如重锤线、建筑工人判断墙壁是否竖直等。

3. 讲解弹力的观点和产生原因(1) 弹力的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要恢还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2) 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弹性形变。

(3) 弹力的方向:与形变的方向相反,垂直于接触面(或切线方向)。

(4) 常见弹力:支持力、压力、拉力等。

4. 讲解摩擦力的观点和产生原因(1) 摩擦力的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2)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3)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面粗拙、互相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重力、弹力、摩擦力教案

重力、弹力、摩擦力教案

重力、弹力、摩擦力教案第一章:重力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作用。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重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2 教学内容重力的概念:介绍重力的定义,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重力的作用:解释重力对物体的作用,如悬挂物体、地球上的物体等。

重力的计算:介绍重力的计算方法,公式为F = mg,其中m 为物体的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

重力在生活中:举例说明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抛物线运动、天平等。

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重力的作用。

计算练习: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他们运用重力公式进行计算。

生活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章:弹力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让学生掌握弹力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弹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2 教学内容弹力的概念:介绍弹力的定义,物体因形变产生的力。

弹力的产生:解释弹力的产生原因,如弹性形变、弹簧等。

弹力的作用:介绍弹力的作用,如弹跳、弹性碰撞等。

弹力的计算:介绍弹力的计算方法,公式为F = kx,其中k 为弹簧常数,x 为形变量。

弹力在生活中:举例说明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床垫、弹力球等。

2.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弹力的存在和作用。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弹力的作用。

计算练习: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他们运用弹力公式进行计算。

生活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摩擦力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摩擦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2 教学内容摩擦力的概念:介绍摩擦力的定义,物体表面间的阻碍力。

摩擦力的产生:解释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如接触面粗糙度、物体间的相互摩擦等。

摩擦力的作用:介绍摩擦力的作用,如行走、开车等。

重力弹力摩擦力复习教案

重力弹力摩擦力复习教案

重力、弹力、摩擦力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回顾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其相关性质。

2. 加深对重力、弹力、摩擦力作用效果的理解。

3. 提高学生运用重力、弹力、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2. 弹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3.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4.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相互关系5. 重力、弹力、摩擦力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重力的概念,通过举例让学生感受重力的作用效果。

2. 讲解弹力的概念,并通过实际例子展示弹力的作用效果。

3. 介绍摩擦力的概念,解释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作用效果。

4. 分析重力、弹力、摩擦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它们在物体运动中的作用。

5. 让学生举例说明重力、弹力、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这三个力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 运用实例分析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实际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重力、弹力、摩擦力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物体运动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重力、弹力、摩擦力概念及其作用效果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重力、弹力、摩擦力相互关系及其应用的理解。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通过举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活动1. 进行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加深对这三个力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让他们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重力、弹力、摩擦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重力弹力摩擦力复习教案

重力弹力摩擦力复习教案

重力弹力摩擦力复习教案第一章:重力1.1 重力的概念解释重力的定义,即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强调重力的作用是使物体朝向地球的中心运动。

1.2 重力的计算介绍重力的计算公式:F = mg,其中F是重力,m是物体的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约9.8 m/s²)。

举例说明如何计算物体受到的重力。

1.3 重力的方向强调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即垂直向下。

解释重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第二章:弹力2.1 弹力的概念解释弹力是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

强调弹力的作用是使形变的物体恢复原状。

2.2 弹力的计算介绍弹力的计算公式:F = kx,其中F是弹力,k是弹簧常数,x是形变量。

举例说明如何计算弹簧产生的弹力。

2.3 弹力的方向强调弹力的方向总是与形变方向相反。

解释弹力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弹簧秤、弹簧座椅等。

第三章:摩擦力3.1 摩擦力的概念解释摩擦力是物体表面相互接触时产生的阻碍相对滑动的力。

强调摩擦力的作用是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

3.2 摩擦力的计算介绍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 = μN,其中F是摩擦力,μ是摩擦系数,N是物体受到的正压力。

举例说明如何计算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3.3 摩擦力的方向强调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解释摩擦力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鞋底摩擦、汽车刹车等。

第四章:重力、弹力与摩擦力的相互作用4.1 重力、弹力与摩擦力的关系解释重力、弹力与摩擦力在不同情境下的相互作用。

强调这些力的合成与分解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4.2 实例分析提供实例,分析重力、弹力与摩擦力在实际情境中的相互作用。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3 综合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重力、弹力与摩擦力的知识解决问题。

强调理解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5.1 复习重点内容回顾本章所学的重要概念、公式和原理。

强调学生对重力、弹力与摩擦力的理解。

5.2 复习练习提供复习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重力、弹力与摩擦力的掌握。

重力弹力摩擦力教案

重力弹力摩擦力教案

重力弹力摩擦力教案教案标题:重力、弹力和摩擦力教案目标:1. 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在物体运动中的作用。

2. 能够区分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并能够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特点。

2. 弹力的概念及其特点。

3.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特点。

4. 重力、弹力和摩擦力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和解释重力、弹力和摩擦力之间的关系。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白板。

2. 实验器材(如弹簧、滑轮、木块等)。

3. 实验记录表格。

4. 学生练习题。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与概念解释(15分钟)a. 引入重力的概念:通过举例子解释重力是地球吸引物体的力量,使物体朝向地球中心运动。

b. 引入弹力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或图片展示,解释弹力是物体受到压缩或拉伸时产生的力量。

c. 引入摩擦力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或图片展示,解释摩擦力是物体表面接触时产生的力量,阻碍物体相对运动。

Step 2: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特点(20分钟)a. 重力的特点:解释重力与物体质量和距离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与物体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b. 弹力的特点:解释弹力与弹簧的形变程度有关,引导学生理解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受力形变程度成正比。

c. 摩擦力的特点:解释静摩擦力与物体表面间的粗糙程度有关,动摩擦力与物体相对运动速度有关。

Step 3:重力、弹力和摩擦力之间的关系(15分钟)a. 引导学生总结重力、弹力和摩擦力之间的共同点和区别。

b. 通过示意图或实验演示,说明物体受力情况下重力、弹力和摩擦力之间的平衡关系。

Step 4:实验探究(20分钟)a. 设计实验,通过改变物体质量、形状或表面粗糙度等因素,观察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变化。

b. 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引导他们进行分析和讨论。

Step 5:解决问题和巩固(15分钟)a. 给学生提供一些与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相关的问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主题一 第三节 重力 弹力 摩擦力》学历案-中职物理高教版21化工农医类

《主题一 第三节 重力 弹力 摩擦力》学历案-中职物理高教版21化工农医类

《重力弹力摩擦力》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时学习主题为“力的基本性质”,主要涉及物理中的三大基础力:重力、弹力及摩擦力。

通过对这些力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的学习,学生将能初步理解力学基本原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习目标1. 掌握重力的定义、产生及大小和方向的计算方法,理解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2. 了解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及类型,掌握弹簧弹力的计算方法。

3. 认识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及类型,理解静摩擦力与动摩擦力的区别。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三、评价任务1. 学生对重力的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可通过提问、课堂小测验或课后作业的形式进行考察。

2. 学生对弹力产生条件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分析进行评价。

3. 学生对于摩擦力概念的理解及运用能力,通过课堂互动和问题解答进行评价。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物体落地、弹簧的伸缩等)引出重力和弹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重力:讲解重力的定义、产生原因及大小和方向的计算方法,强调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学生对重力概念的理解。

3. 学习弹力:讲解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及类型(如拉伸形变、压缩形变等),特别强调弹簧弹力的计算方法。

通过实验演示或动画展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弹力。

4. 学习摩擦力:讲解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及类型(静摩擦力、动摩擦力),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两种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课时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练习情况给予指导和反馈。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或提问的方式,检测学生对重力和弹力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包括重力和弹力的计算题,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强调作业的重要性。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应反思自己在学完本课时后的学习情况,包括对重力和弹力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物理(中职)通用类133重力弹力摩擦力——摩擦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中职)通用类133重力弹力摩擦力——摩擦力教案

《1.3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第3节第2课时:“摩擦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会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概括能力。

通过对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比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静摩擦力随外力增大,达到最大值后,变为滑动摩擦力的事实,以及静摩擦力与压力无关,变成滑动摩擦力后跟压力成正比的事实,体会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滑动摩擦力。

【教学难点】静摩擦力。

【教具准备】木板、木块、砝码、棉布、毛巾、弹簧测力计等,PPT课件。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回顾初中所学摩擦力知识,联系生活中的摩擦现象。

2.实验──感受摩擦力。

(1)手掌压在桌面上前行,感受桌面对手的滑动摩擦力;(2)两人配合抽拉页面交叉压在一起的两本书,感受静摩擦力。

3.提出问题: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同的方向怎样判断?它的大小怎样计算。

◆合作探究──新课学习一、滑动摩擦力1.认识滑动摩擦力回顾初中所学内容,用弹簧秤拉木块在木板上滑动,观察弹簧秤示数,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得出结论: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的表面上滑动时,在接触面上所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如木块在木板上滑动时,木板会产生阻碍木块滑动的力,这就是木板对木块的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引导学生分析摩擦现象,得出结论:两物体间出现滑动摩擦力,必选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若其中的任何一条不具备,两物体间便没有摩擦力。

(1)两物体直接接触;(2)接触面上有压力;(3)接触面粗糙;(4)接触面上,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发生滑动。

3.方向确定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两物体的接触面相切,指向受力物体相对施力物体滑动的反方向。

如图中的A物体与B物体的接触面是平面,A相对B的滑动方向是沿接触的平面向右,A物体受到的B物体对它的滑动摩擦力f沿接触的平面向左。

重力、弹力、摩擦力教案

重力、弹力、摩擦力教案

重力、弹力、摩擦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以及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让学生了解弹力的产生原因,掌握弹力的计算方法,以及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3.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以及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重力、弹力、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弹力、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作用。

3. 运用例题讲解,帮助学生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内容1. 重力(1)重力的概念(2)重力的计算方法:G=mg(3)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抛物线运动、重力势能等。

2. 弹力(1)弹力的产生原因:弹性形变(2)弹力的计算方法:F=kx(其中k为弹簧常数,x为形变量)(3)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弹力球等。

五、教学安排1. 课时:5课时2. 教学过程:(1)第1课时:讲解重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

(2)第2课时:讲解弹力的产生原因、计算方法及应用。

(3)第3课时:讲解摩擦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

(4)第4课时: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5)第5课时:进行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掌握情况。

2. 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分享重力、弹力、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实例。

3. 布置综合性练习题,检验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物理学教程2. 实验器材:弹簧、摩擦片、小球等3. 多媒体课件: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动画演示4. 网络资源:相关科普文章、视频等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重力、弹力、摩擦力。

重力、弹力、摩擦力教案

重力、弹力、摩擦力教案

重力、弹力、摩擦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特点。

2. 让学生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力的概念、大小、方向及计算。

2. 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计算及应用。

3. 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计算及应用。

4. 重力、弹力、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特点。

2.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3. 重力、弹力、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特点、计算方法及应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重力、弹力、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重力、弹力、摩擦力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重力的概念、大小、方向及计算。

2. 第二课时:讲解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计算及应用。

3. 第三课时:讲解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计算及应用。

4. 第四课时:分析重力、弹力、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第五课时:总结本章内容,进行测试。

六、教学活动1.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特点、计算方法及应用,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互动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重力、弹力、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并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重力、弹力、摩擦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环节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精神等。

八、教学拓展1. 科普知识:介绍重力、弹力、摩擦力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如航空航天、工程建筑等。

重力、弹力、摩擦力教案

重力、弹力、摩擦力教案

重力、弹力、摩擦力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1.2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自然界中的力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和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第二章:重力2.1 教学内容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重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的单位:牛顿(N)。

2.2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讲解重力的概念、作用点和单位。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重力的方向。

2.3 教学活动讲解重力的概念、作用点和单位。

进行实验,观察重力的方向。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弹力3.1 教学内容弹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力的产生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弹力的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

弹力的单位:牛顿(N)。

3.2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讲解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单位。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弹力的作用。

3.3 教学活动讲解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单位。

进行实验,观察弹力的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摩擦力4.1 教学内容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力。

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有相对运动或趋势。

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趋势方向相反。

摩擦力的单位:牛顿(N)。

4.2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讲解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单位。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摩擦力的作用。

4.3 教学活动讲解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单位。

进行实验,观察摩擦力的作用。

重力弹力摩擦力教案

重力弹力摩擦力教案

重力弹力摩擦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的计算方法;3.能够应用重力、弹力、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重力1.1 重力的概念重力是指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1.2 重力的计算方法重力的计算公式为:F g=G m1m2 r2其中,F g为重力的大小,G为万有引力常数,m1和m2分别为两个物体的质量,r为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

2. 弹力2.1 弹力的概念弹力是指物体在受到压缩或拉伸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

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弹性系数和变形量有关,弹性系数越大,变形量越大,弹力越大。

2.2 弹力的计算方法弹力的计算公式为:F e=kx其中,F e为弹力的大小,k为弹簧的弹性系数,x为弹簧的变形量。

3. 摩擦力3.1 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指物体之间接触面上的相互阻碍运动的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和物体之间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积越大,粗糙程度越大,摩擦力越大。

3.2 摩擦力的计算方法摩擦力的计算公式为:F f=μF n其中,F f为摩擦力的大小,μ为摩擦系数,F n为物体之间的法向压力。

三、教学过程1. 重力1.1 重力的概念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和图片展示,向学生介绍重力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1.2 重力的计算方法教师通过实例演示和计算公式的推导,向学生介绍重力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

2. 弹力2.1 弹力的概念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和图片展示,向学生介绍弹力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弹性系数和变形量有关。

2.2 弹力的计算方法教师通过实例演示和计算公式的推导,向学生介绍弹力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弹力的计算方法。

3. 摩擦力3.1 摩擦力的概念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和图片展示,向学生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和物体之间的粗糙程度有关。

《主题一 第一节 重力 弹力 摩擦力》学历案-中职物理高教版21机械建筑类

《主题一 第一节 重力 弹力 摩擦力》学历案-中职物理高教版21机械建筑类

《重力弹力摩擦力》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时学习主题为“重力、弹力与摩擦力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三种基本力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习目标1. 理解重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及大小、方向的计算方法,能够描述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掌握弹力的概念,理解其产生条件及大小、方向的判断方法,能够解释常见弹力现象。

3. 了解摩擦力的基本概念和产生条件,知道摩擦力的分类及其影响因素,并能够用摩擦力知识分析日常生活问题。

三、评价任务1. 通过课堂小测验评价学生对重力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如重力加速度、重力的方向等。

2. 通过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弹力概念的理解及其应用能力,能否正确判断弹力产生条件及大小方向。

3. 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摩擦力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能否运用摩擦力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重力、弹力、摩擦力现象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重力:首先介绍重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然后讲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计算方法,最后通过实例分析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 学习弹力:介绍弹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感受弹力的存在,并讲解常见弹力现象及其应用。

4. 学习摩擦力:介绍摩擦力的基本概念和产生条件,分类讲解不同类型摩擦力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三种基本力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包括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计算题和应用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提交作业。

六、学后反思1. 反思学习过程:学生应反思本课学习的过程,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主题一 第四节 重力 弹力 摩擦力》学历案-中职物理高教版21电工电子类

《主题一 第四节 重力 弹力 摩擦力》学历案-中职物理高教版21电工电子类

《重力弹力摩擦力》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学习主题是《重力弹力摩擦力》。

物理是研究自然界基本规律的科学,而本节课则是学生初步接触力学知识的重要一课,通过学习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基本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习目标1. 掌握重力的概念及其性质,能运用相关规律进行计算;2. 了解弹力的产生原理及特点,学会在常见场景中识别和应用弹力;3. 认识摩擦力的种类及影响因素,能够描述并解释生活中与摩擦力相关的现象。

三、评价任务1. 学生对重力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记忆程度;2. 学生能否在常见情境中准确应用重力知识进行计算;3. 学生对于弹力和摩擦力产生条件的理解和辨识能力;4. 学生能否结合生活实例,解释和运用所学知识。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和讨论,回顾牛顿三定律及其相关概念,为新内容的学习做铺垫。

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好奇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2. 重点学习内容讲解:首先,重点介绍重力的概念及其产生原理。

引导学生分析地球的吸引作用以及其对物体产生的引力效果,形成对重力的完整认识。

然后,探讨弹力的定义及其产生的条件,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如弹簧等,理解形变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最后,引入摩擦力的概念及其种类。

从实际生活中引出如车轮与地面的摩擦等例子,让学生理解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等不同类型。

3. 课堂互动: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互相解答,培养其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重力的方向性、弹力和摩擦力的应用场景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或课后作业的形式,检测学生对重力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题目应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等多种题型。

2. 作业: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如让学生收集生活中与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相关的实例,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2024年物理中职通用版全套教学课件

2024年物理中职通用版全套教学课件

2024年物理中职通用版全套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依据2024年物理中职通用版教材,涵盖了第四章“力学基础”和第五章“机械运动”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力的概念、牛顿三定律、摩擦力、重力、弹力、简单机械、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力学基础知识和机械运动的基本原理。

2. 能够运用牛顿三定律分析实际问题,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牛顿三定律的理解与应用、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计算。

重点:力的概念、各种力的特点与计算、机械运动的分类及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弹簧秤、滑轮、小车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力学问题。

2. 例题讲解:(1)力的概念及计算。

(2)牛顿三定律的应用。

(3)摩擦力的计算。

(4)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计算。

3. 随堂练习:针对例题,设计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实验演示: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测量摩擦力等。

六、板书设计1. 力学基础力的概念、计算牛顿三定律摩擦力、重力、弹力2. 机械运动简单机械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及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2)计算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已知物体质量、加速度和摩擦系数。

(3)分析一个生活中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实例,给出计算过程。

2. 答案:(1)摩擦力产生原因:两个物体相互接触,表面不光滑,相互挤压。

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物体间的压力。

(2)摩擦力 = 质量× 加速度× 摩擦系数(3)示例:一辆小车从静止开始加速,加速度为2m/s²,经过5秒后速度达到10m/s。

求小车在这5秒内的位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对作业的完成情况。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物理》(基础版)摩擦力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物理》(基础版)摩擦力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物理》(基础版)§2.2 摩擦力说课稿一、说教材各位专家,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摩擦力》,本节课选自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物理》(基础版)上册第二章力物体的平衡第二节,本节有三部分内容,重力、弹力、摩擦力分三课时完成,摩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尤其是静摩擦力“相对运动趋势”理解起来难度很大,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和方向的判断对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本节课学习对后面几章的学习意义重大,所以本节课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二、说学情中职学生物理基础知识薄弱,理解能力较差,虽然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会分析简单的摩擦现象,但不会计算摩擦力大小。

所以本节课摩擦力的方向判断和大小计算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三、说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最大静摩擦力2.能根据静摩擦力的规律,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3.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并能进行简单的摩擦力大小计算(二)能力目标:通过对摩擦力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团结协作,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四、重点和难点重点:1.静摩擦力的大小及静摩擦力方向判断。

2.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难点:摩擦力的方向判断五、说教法和学法本节采用实例分析法、讨论分析法、活动体验法、练习巩固法、讲授法结合。

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力、重力、弹力,对力学研究中的一些方法已有初步的了解。

在教学中通过生活实例分析,学生体验活动,使学生融入课堂学习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在解决问题中提升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团结协作,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五、说教学程序新课标指出,物理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一)引入新课(游戏引入激发兴趣)以男女同学拔河比赛引入新课,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入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二)进行新课环节一:教师演示:1.手拿书不动------说明静摩擦力存在,运动趋势方向2.推桌子不动------说明静摩擦力存在,运动趋势方向给出静摩擦力定义学生体验:手掌向前推不动-----体验静摩擦力环节二:通过讲解实验,分析归纳静摩擦力,得出结论;静摩擦力随拉力变化,最大静摩擦力的提出说一说静摩擦力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环节三:通过讲解实验,滑动摩擦力概念及方向1.学生体验:手掌向前推动-----体验滑动摩擦力2.举出滑动摩擦力实例笔写字,擦黑板,刹车印痕环节四:滑动摩擦力公式,动摩擦因数的影响因素环节五:例题分析,巩固知识(三)本节课小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职物理(高教版)授课教案
第三节重力弹力摩擦力
一、力
通过长期实践,人们认识到: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或物体形状的改变,都是由于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于是人们归纳出,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我们写字时,手要对笔施力,才能抓牢笔杆随意书写;同时,笔杆对我们的手也施加了力,三个手指都被笔杆挤变了形
我们踢足球时,足球受到脚对它施加的力,于是向前滚去;同时,我们的脚也会受到足球对它施加的力,脚指可能会感到疼痛。

如果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发生了改变,我们就可以推断出,该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测量。

力的SI单位是牛(N)。

力是矢量,它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

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还跟力作用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有关。

因此,要把一个力准确地表达出来,就要表明力的这三个要素。

二、力的图示
人们经常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线段是按一定标度画出的,它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它的箭头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

这种表示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图示。

例如,一个大小为100 N,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的拉力的图示,如下图所示。

有时只需画出力的示意图,即只画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如下图所示。

三、重力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现,宇宙中所有的物体之间都具有相互吸引的力的作用,因此叫做万有引力。

万有引力的大小跟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跟两个物体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人们通常将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物体所受重力G与物体质量m的关系是:G = mg
其中g就是重力加速度。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并可认为是作用
在物体的重心上,如右图所示。

四、弹力
如果发生形变后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
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如,弹簧受力后会缩短或伸长,于是会对与它接触
的物体产生弹力的作用,如右图所示。

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发现,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
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
比,即
F = kx
上式中的被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是牛顿每米(N/m),不同弹簧的劲度系数一般是不同的,这个规律叫做胡克定律。

如果物体的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就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有时物体的形变很小,不易观察。

例如,一本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与桌面间相互挤压,书和桌面都发生微小的形变。

由于书的形变,它对桌面产生向下的弹力,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F1;由于桌面的形变,它对书产生向上的弹力,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F2。

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方向都垂直于物体的接触面,如下左图所示。

拉力也是一种
弹力。

如上右图所示
的水桶受到的绳的
拉力沿着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摩擦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例如,用一个较小的力推箱子,箱子没有被推动。

根据物体平衡条件可知,此时一定有一个力与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从而抵消了推力的作用。

这个力就是地面对箱子的静摩擦力,常用F f来表示。

静摩擦力有一个最大限度,这个
限度叫做最大静摩擦力。

当推力大于最大静摩擦力时,箱子就不能再保持静止,而要滑动了。

当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滑动时,总会受到另一物体对它产生的阻碍它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如下图所示。

实验表明:滑动摩擦力F f的大小跟外力无关,只跟接触面间的正压力的大小成正比,可用下式来表示:
F f =μF N
上式中的μ是比例常数,称为动摩擦因数。

它的数值与接触面的材料及粗糙程度等因素有关。

还有一种摩擦力叫做滚动摩擦力。

滚动摩擦力是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当压力相同时,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很多。

如右图所示的是生产中常见的滚动轴承。

练习1-3
1. 画出下图中所示的几个力的图示:(1)马对车的拉力1000 N;
(2)铁锤对钉子的打击力300 N;(3)电线对电灯的拉力8 N。

2. 用两根绳子把一个物体挂起来,如下图所示,物体受几个力的作用?请画出
物体受力的示意图。

答:物体受力的示意图如上
右图所示
3. 一个物体在斜面上保持静止,如下图所示,物体受几
个力的作用?请画出物体受力的示意图。

答:物体受力的示意图如上右
图所示。

4.一辆马拉雪撬的货物总质量是
5.0×103 kg ,雪撬与水平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是0.03,马要在水平方向上用多大的力才能拉着雪撬匀速前进?
答:1.5×103 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