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氏家族世袭表一1

合集下载

历史上人口迁徙与姓氏分布(2)

历史上人口迁徙与姓氏分布(2)

历史上人口‎迁徙与姓氏‎分布中国人,特别是汉族‎,历来都十分‎重视自己的‎姓氏,没有非常特‎殊的原因是‎不会改变的‎。

但考察今天‎中国的姓氏‎分布,就可以发现‎,人口少的姓‎往往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只存在于某‎些地区,甚至只有一‎个地方才有‎。

但人口多的‎姓却遍布各‎地,人口最多的‎几个姓甚至‎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海外。

不过姓氏刚‎形成时,一姓一氏只‎限于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宗族之间‎,分布范围不‎可能很广。

不同的宗族‎采用同一姓‎氏的可能性‎虽然也存在‎,但毕竟有限‎。

所以每个氏‎或姓都有自‎己的起源地‎,该姓氏的人‎口扩展到其‎他地方主要‎是迁移的结‎果。

另一方面,汉族及其祖‎先华夏诸族‎有慎终追远‎的传统,只要有可能‎,都会记载本‎家族的起源‎和迁移过程‎。

现在的家(族)谱中几乎都‎有本族的世‎系表(图),追溯到本族‎的“始祖”和“始迁祖”。

相比之下,由于年代久‎远、史料缺乏,加上附会的‎成分,“始祖”和从他开始‎的世系往往‎模糊不清,而从“始迁祖”开始的世系‎和迁移路线‎、年代却大多‎确切可考。

可见一姓一‎氏人口的范‎围无不与迁‎移有关,今天的姓氏‎分布是历代‎人口迁移的‎结果。

人口迁移的‎方式很多,对不同姓氏‎的影响也不‎同,下面举最重‎要的几种:一、分封产生的‎迁移华夏诸族发‎祥于中原,大致即今天‎的河南、山西南部、陕西东部、山东西部、河北西南、安徽西北等‎黄河中下游‎地区,华夏特有的‎姓氏也集中‎在这一区域‎之内。

夏、商、周三代实行‎分封制,国君将本族‎子弟和贵族‎、大臣分封到‎各地,以后大多在‎当地定居,他们的姓氏‎也随着分布‎到各地。

例如,周王姬姓,被分封到各‎地的周王宗‎室就将姬姓‎带到各地。

又如周朝的‎开国功臣姜‎尚被封于齐‎(今山东中部‎),姜姓也从今‎陕西扩大到‎山东。

不少姓的起‎源都是某国‎,原来都是地‎名,分封为国后‎成为国名,以后又被封‎君其及后裔‎采用为姓。

卓氏:全国各地字辈序一

卓氏:全国各地字辈序一

卓氏:全国各地字辈序一广东潮汕卓氏字辈序:一子元仕启、大猷光本宗、修齐尊圣训、奕世荷天隆。

广东海陆丰字辈序:继良见明朝、应允昭宗基、吉享景象其、孝友廉节和顺。

——潮汕、海陆丰:<新增合字辈序>———谦恭仰承汉泽、戴毓豪雄、克守先谕、仁厚德丰、伟绩彰著、青史标彤、业肇长寿、源溯南阳、流馨粤海、螽斯绵延、簪缨踵武、忠义相傅、弘扬念远、千秋熏蕃。

湖南慈利与张家界各地卓氏字辈序:崇仁尚志德、儒林家国珍、膺祚茂昌远、永吉万年春、<新增>乾元开绪运天长、坤道敬宗传益芳、书典超群诗易礼、克修宏业锦秀香。

四川自贡卓氏字辈序:德端云锦、光鸿益桂、钟英毓俊、大振人文、熙朝名世、开国元臣、托孤奇命、忠孝存心、宁节不夺、佐君守成。

江苏宿迁:思严士泽、勤为成启、先绪永昌、裕全子道、宗嗣孔常。

广东梅州卓氏字辈序:万德千子、宗宣廷良、熙潜维上、鼎文章顺、方正廉明、衍庆邦家、诗书广绍、业振声华。

福建南安卓氏字辈序:茂仕联绵、永垂勋施、兴铭丕震、朝廷大彰、国望文德重庆铜梁卓氏字辈序:有奇登文世,正廷德应祥。

传家维忠厚,万代永克昌。

山东滕州卓氏字辈序;启、兴振文志、崇凤献<炳、荣>培<玉、宝、印>广<景、秀>厚<成>德<学、建>维、继<纪>、永盛世裕光、承修有恒绪、衍传宗庆祥、超冠俊洪福、贤惠锦毓繁。

【注:括号内为同一辈通用字】广东罗定卓氏字辈序:质正奇君振、应远廷举成、卓家光上国、善继育贤才。

浙江宁波卓氏字辈序:正直忠厚、慈祥恺悌、仲德尚文。

云南盐津卓氏字辈序:明洪仕定甫、兴应廷魁、维国永远、正大光辉。

河南正阳卓氏字辈序:希世英华广、起家李自成安徽省金寨县梅山镇卓氏辈分:尚方天金万永大满文明思盛起富贵广源长光前乃裕后世代自荣昌广西藤县荔枝村:卓氏字辈;一朝宸仕应然章, 凤卓图言兆祖祥, 礼义严明端教学, 诗书显达耀延邦. 德承东汉家声远, 泽衍西河世祚长, 积善存修培福庆, 隆基丕振永光昌河南濮阳卓姓字辈;仁义开先祖,瑞德继续增。

家族辈分关系记录,可以好好收藏

家族辈分关系记录,可以好好收藏

家族辈分关系记录,可以好好收藏在中国,汉族传统的辈分观念长期存在,以本身为中心,上有四代长辈,下有四代晚辈,形成了“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孙、曾孙、玄孙”的“九族”血亲关系,这就是九个层次。

如果把旁系的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联系起来,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亲属系统。

第一层: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长二辈)第二层:父亲、母亲、伯父、伯母、叔父、婶母、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姑父、姑母、岳父、岳母(长一辈)第三层:(本身)哥哥、嫂嫂、姐姐、姐夫、妹妹、妹夫、堂兄、堂嫂、表兄、表嫂、内兄、妻妹、襟兄(同辈)第四层:儿子、女儿、侄儿、外甥、内侄、侄婿(晚一辈)第五层: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侄孙、侄孙女、孙媳、外孙媳(晚二辈)以自身为中心,上有四代长辈,下有四代晚辈,辈分排序依次为高祖、曾祖、祖父、父亲、本人、儿子、孙子、曾孙、玄孙共九个层次,除了直系的亲属辈分排序以外,还有旁系的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

中国传统辈分排序排辈是汉族传统的辈分观念,一般是指属于统一组织、派系、家族中的人进行大小区分的过程。

祖辈主要是指祖辈的亲属,父亲之上还有祖父、曾祖父、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

中国的亲属关系是以辈分划分的,不受年龄限制,一般情况下,哥哥比弟弟大几岁,哥哥的孩子又比弟弟的孩子大几岁,不过几代之后,可能出现同辈人差上几十岁的情况。

直系血亲父系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高祖母―曾祖母―祖母―母亲母系高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父亲高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

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呼。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代。

元孙、玄孙、膀孙:夫妻间的第四代。

旁系血亲父系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北方方言)、大爹(也称大老爹,山西、内蒙古、陕西及其周边等地方言)伯母:大伯的妻子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婶:叔叔的妻子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姑丈:姑姑的丈夫母系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舅妈:舅舅的妻子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姨夫:姨的丈夫姻亲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大姑子:对丈夫姐姐的称呼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大伯子:对丈夫哥哥的称呼小叔子:对丈夫弟弟的称呼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大姨子:对妻子姐姐的称呼小姨子:对妻子妹妹的称呼辈分口诀:前廿四代依序为清、净、道、德、文、成、佛、法、仁、伦、智、慧、本、来、自、信、元、明、兴、理、大、通、悟。

卓氏家族世袭表一

卓氏家族世袭表一

卓氏家族世袭表一世代姓名年代记录1世俨公公元前116年左右西汉氏官任西河太守,武帝擢司徒,为吾宗西河郡卓氏启裙立姓始祖。

王孙以冶铁经商发家富家神州,乐似王侯号称卓王孙,为四川临邛卓氏世祖。

2世元公汉扶风太守德公汉武帝五年蘘州刺史祥公汉武帝元光魏长刺史巷公公元前前80年汉昭帝七年刑部尚书卸公公元前前79年汉昭帝八年汝州刺史仲公公元前42年汉元帝七年州刺史相公公元前39年汉元帝十年汝州刺史尔公汉平帝七年蘘州刺史元密王孙公子元功3世晃公尔公子春玲元公子春瑞元密子4世震公晃公子积公春玲子罕公春瑞子5世茂公公元26年左右字子康,汉平帝时任高密令,光武帝徽为大傅封褒德侯,为吾宗卓氏南阳创基世祖。

6世嵩公有称戎大中大夫崇公有称骐汛乡侯袭爵四世7世忻公袭汛乡侯演公任大鸿胪椿公黄门待郎8世琴公袭汛乡侯云公会稽司马9世隆公袭汛乡侯萱公永公旭公10世助公懿公忠公恕公恕与诸葛恪友善11世赞公乾公翰公12世衍公实公13世伟公有讳规,官弋阳太守,不奢14世宏公公元304年左右伟公子,西晋永兴三年官晋安刺史,为吴宗卓氏南下福建创基世祖。

著公藻公15世逞公曹公宏公仲子,官尚书驸马都尉。

亦公宗公再公飚公琮公16世霁公官内史露公敷公17世太乙太初太庚18世祷公智公19世坛公从公20世钿公铎公慎公21世徵公黄汀待郎澄公私公22世佐公端公23世扎公颍州守24世冰公官司马25世自杰26世森公27世隐之公元790年左右宏公仲子,裔孙,唐贞元进士,莆田县知县。

为莆田卓氏世祖。

28世应林唐上柱国兵部尚书十一建州司马德广光禄大夫29世禄美公元862年号美,行二十字光大,唐咸通四年登进士,乾符元年银青光禄大夫,大顺二年国子祭酒兼右散骑常待郎,后随闽王王审知入闵督守福地,为卓氏福州、霞浦、寿宁、平阳等支派世祖。

30世大云大霖31世佑者32世继业继成33世舜哲文明34世灼里35世铨36世焘均37世通38世应廉庠庠公号在周,妣陈氏,住福建汀州府上杭县,夫妻合葬卓家演石盘寨狮形乾山巽向,生二子,大儿、江福郎。

姓氏文化:卓姓

姓氏文化:卓姓

姓氏文化:卓姓卓姓出自芈姓,是春秋时期楚国王族的后裔。

楚威王有个儿子名叫公子卓,其后代以祖字为姓,称为卓氏。

系三皇五帝,炎黄之黄帝后裔。

黄帝姬姓名轩辕,约生于公元前2674年,至今近五千年。

据有关资料考证,黄帝之三十六世孙楚威王熊商次子公子卓(即楚槐王熊槐之弟)之孙卓滑,时任楚考烈王熊元朝之大夫,以祖之名为姓,是为卓姓之起源。

卓姓起源有五 [1]: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春秋末期晋国瓒侯声远,属于以先祖封邑名称为氏。

卓声远,在《中华卓氏源流》中记载:“卓得姓于周都镐洛地,属陕巩是也。

周襄王二十年晋匡至周天子,命瓒侯声远附之无何魏,斯分晋别西郡,卓旺于此郡斯名焉。

”西郡,亦称卓邑(今山西汾阳)。

在卓声远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分封的地邑名称为姓氏,称卓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春秋时期燕昭王长子瓒侯声远,属于以先祖封邑名称为氏。

卓同,在明天启四年古谱序中记载:“一世祖姬质成,燕昭王长子,本姓姬,封于涿,质于赵。

二世祖公曰同,赵国中大夫,为避秦仇,改涿为卓姓。

三世祖……(八世)茂公,汉光武帝为太傅,封褒德侯。

”战国时期,姬同为肇国中大夫,后来为避秦国因荆柯之事引发的屠杀燕国贵族之难,改以父亲姬质成封地“涿”的谐音字“卓”为姓氏,称卓同。

在卓同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邑名称改谐音字为姓氏,称卓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西周国初期周武王属下功臣卓异,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卓异,在明天启四年《古谱序》中记载“周武王功臣,将地满星,耆定后,擢封卓异。

厥派又流入荆楚,为楚威王。

有公子卓者,厥后子孙,遂以卓为姓焉,后裔多居宛城。

”战国时期,楚威王熊商有个儿子名叫公子卓,传至其后代卓滑,以祖字为姓,称为卓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卓氏正宗。

据典籍《战国策·楚策》中记载,“卓,楚大夫卓滑之后。

”在典籍《战国策》中,记载了齐国大夫明来劝卓滑主动出击秦国的事:“明之来也,为樗里疾卜交也。

卓氏——精选推荐

卓氏——精选推荐

[明]第二十一代清隐公卓嵩自濠潭分脉而来,兄长清平公卓严乃居濠潭,弟清隐公卓嵩居桥冲。

[南宋]第十三代宣义公卓植自父祖卓荤从惠州府金带街移居陆丰,卓植乃陆丰南山始祖也。

祖籍福建莆田。

[唐]第一代邑宰公卓隐之,居莆田,乃为莆田始祖。

卓zhuo姓乃人名之姓氏,卓姓亦汉族大家庭中一古老姓氏之一;卓姓产生于战国时的楚国,秦破赵后,迁卓氏于蜀之临邛(今四川邛崃),后其冶铁治富,富至僮千人。

其后有卓王孙,卓王孙之女便是千古流芳的卓文君。

卓氏编辑词条编辑摘要卓zhuo姓乃人名之姓氏,卓姓亦汉族大家庭中一古老姓氏之一;卓姓产生于战国时的楚国,秦破赵后,迁卓氏于蜀之临邛(今四川邛崃),后其冶铁治富,富至僮千人。

其后有卓王孙,卓王孙之女便是千古流芳的卓文君。

姓氏源流编辑本段系三皇五帝,炎黄之黄帝后裔。

黄帝姬姓名轩辕,约生于公元前2674年,至今近五千年。

据有关资料考证,黄帝之三十六世孙楚威王熊商次子公子卓(即楚槐王熊槐之弟)之孙卓滑,时任楚考烈王熊元朝之大夫,以祖之名为姓,是为卓姓之起源。

卓姓起源有三:①、出自芈姓,据《战国策》、《姓氏考略》所载,战国时楚大夫卓滑之后,包山楚简中又写作悼滑,为楚悼王之后,以谥号为氏。

②、据《史记·货殖列传》所载,蜀郡卓氏,原本赵人,秦时迁入蜀之临邛,以铁冶至富。

③、出自他族。

土家族、满族、高山族、黎族、藏族、蒙古族、朝鲜族等民族均有卓姓。

满族卓氏:博勒卓克姓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博勒卓克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博勒卓克氏,满语为Bor jik Hala,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包括乌拉城、宜罕和林、金州、孙扎泰、俄漠、优哈尔、斐优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博氏、卓氏。

始祖:卓滑。

迁徙分布编辑本段秦汉时除此支卓姓播迁外,卓滑之后亦有北迁于河南南阳与山西离石一带,后来昌盛为卓姓南阳郡望与西河郡望。

家族史话—讲述卓姓的起源与传承

家族史话—讲述卓姓的起源与传承

家族史话—讲述卓姓的起源与传承卓姓,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姓氏,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为您讲述家族史话,揭示卓姓的起源与传承。

一、卓姓的起源卓姓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商周时期,最早见于《史记·周本纪》中。

根据古籍记载,卓姓源于商代时期的一位权贵,他名卜居,后来被封为卓侯。

卓侯的后代就以卓为氏,形成了卓姓。

因此,卓姓的起源与权贵相关,也与周代的封建制度密不可分。

二、卓姓的辉煌历史卓姓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辉煌的发展历程。

在古代的典籍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卓姓的重要人物。

例如,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宰相卓文恢,他勤政爱民,被尊称为“文思维绝,宰相卓卓”。

另外,明代的文学家卓文君更是卓姓的代表人物之一,她以才情出众和卓尔不群的品性而闻名于世。

三、卓姓的分布与传承卓姓在中国各个地区均有分布,尤以江苏、福建、山东、湖南等地为多。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人口迁徙,卓姓后裔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群体。

卓姓家族历代世袭,积极传承着家族文化与家训。

家族文化是卓姓家族的精神财富,在家族的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家族文化的核心是家训,家训作为卓姓家族的行为准则和信条,教导后代子孙勤学、守纪、廉洁、团结、勇敢等美德。

四、卓姓家族的重要活动卓姓家族定期举办的活动,如家族联谊、家族茶话会等,旨在弘扬家族精神、促进家族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这些活动有助于加深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形成良好的家族氛围。

此外,卓姓家族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

家族成员可以组成志愿者团队,参与扶贫助学、环保活动等,传递家族的爱心与责任。

五、卓姓家族的未来展望对于卓姓家族的后代子孙而言,传承家族文化和弘扬家族精神是一个重要使命。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外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卓姓家族的核心价值观念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只有在传承家族的同时,也要适应时代的变化,拥抱新的思想和方式,使卓姓家族在新的时代中继续繁荣发展。

总结:通过对卓姓起源、辉煌历史、分布与传承、家族活动以及未来展望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卓姓家族的重要性与影响力。

《张家界市土家卓姓》

《张家界市土家卓姓》

《张家界市土家卓姓》
张家界市卓姓远祖为重庆府巴县人。

宋代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始祖卓汝周因金人南侵,迁居天门山,生子休述、休福。

卓休述生子字涟、字清。

卓字涟生子本怀。

卓本怀生子重道。

卓重道生卓子成。

迁到慈利九溪。

卓子成长子卓文德与弟卓文庠于元末至正年间同唐涌等人征伐苗人,到明洪武二年,被授为麻寮所管操厅首任土官副千户、武德将军。

据慈利县西河堂《卓氏族谱》载:“(卓)文德公与弟文庠公,于元末至正甲辰年(公元1364年),同唐涌等倡义平苗。

逮明洪武二年乙酉岁,合众投诚,同日授封正副千户、百户三十二员吾文德公授封麻寮所管操厅副千户,文庠公授封麻寮所显信校尉、正抚司正百户,赐铁券。

封文德公为武德将军,子孙承袭,世守其土。

清沿其例,赏给方印、号纸,至雍正十三年乙卯,诸蛮向化,献土缴印,凡十五传,共三百六十七年。

以祖宗之战功,为子孙之衣冠,嗣后改千户为千总、百户为把总,颁给敕书一道,札符一纸,令其子孙世袭。

”慈利县杉木桥镇赵家铺村有麻寮所世袭管操副千户卓文德墓碑。

清康熙年间,管操厅副千户卓启祥迁署至慈利县二十五都阳虎坪(今慈利县东岳观镇枫坪村)。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麻寮所管操厅副千户卓启祥献土缴印,被授千总职衔,令其子孙世袭。

管操厅土官世系为:卓文德--卓槐--卓权--卓仁--卓景春--卓隆--卓思恭--卓宽--卓荣政--卓大宝--卓世懋--卓嵩--卓之番--卓自扬--卓自焕--卓启祥。

卓氏南山公族谱曲清族谱

卓氏南山公族谱曲清族谱

卓氏南山公族谱曲清族谱一、卓氏南山公族谱简介卓氏南山公族谱是一部反映广西谱牒文化、家族文化和民间历史的珍贵文献。

该族谱的主角是卓氏南山公,他是明朝官员,曾任梧州府知府。

该族谱内容详实,涵盖了家族的历史沿革、家族成员的名字、姓名、住址、爵位、职业等详细信息。

二、卓氏南山公族谱的编纂过程卓氏南山公族谱最初的版本出现在清朝康熙年间,至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

本族谱经过多次修订和补充,从原来的数百页扩充到了现在的3000多页。

族谱的编写和修订都是由家族中的贤达和知名人士担任。

编写者对于家族成员的历史和事迹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并相互核实,保证了族谱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三、卓氏南山公族谱的内容特点1. 记载细致卓氏南山公族谱的内容包括了从清朝初年至现代家族成员的姓名、生辰、籍贯、职务、身份、配偶、儿女等详尽的资料。

族谱记载异常丰富,不仅记载了家族成员的姓名和官职,还包括了家族成员的家庭背景、学识、性格、能力等方面,展示了广西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2. 体现家族荣誉卓氏南山公族谱不仅是一部家族文化的记载,更是体现家族荣耀的象征。

作为一位明朝官员,卓氏南山公在清代依然为人所敬仰,他的后代们一直以他的名誉为傲,并将其和自己家族的荣誉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传承下去。

3. 体现家族关系卓氏南山公族谱展示了家族成员之间的紧密关系,使得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家族成员不仅仅是同胞兄弟和亲戚,在家族传承中也衍生出了强烈的协作意识,彰显出了家族的凝聚力。

四、卓氏南山公族谱的价值意义卓氏南山公族谱是反映广西谱牒文化、家族文化和民间历史的珍贵文献,不仅记录了家族成员的细节及历史,而且也能反映出家族成员的文化素养和历史背景,是研究民间历史和家族文化的重要材料之一。

它不仅在历史价值上有显著的贡献,更在今天的家族传承和文化交流上成为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资源库。

五、结论卓氏南山公族谱是广西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卓氏家族的发展和历史,传承了家族的荣誉与凝聚力,是家族文化及民间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科尔沁左翼中旗和硕卓哩克图亲王世系

科尔沁左翼中旗和硕卓哩克图亲王世系

科尔沁左翼中旗和硕卓哩克图亲王世系
•科尔沁右翼后旗卓哩克图亲王(闲散亲王)
科尔沁左翼中旗和硕卓哩克图亲王为清朝内扎萨克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的世袭和硕亲王。

清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封宰桑长子乌克善为和硕卓哩克图亲王,诏世袭罔替。

卓哩克图亲王世系[编辑]
世代姓名年份备注
第一代乌克善1636年-1665年
第二代毕勒塔噶尔1666年-1667年乌克善子
第三代鄂尔齐1667年-1682年毕勒塔噶尔子
第四代都勒巴1682年-1688年乌克善子
第五代巴特玛1688年-1725年都勒巴子
第六代阿勒坦格呼勒1725年-1737年巴特玛子
第七代札木巴勒札木素1737年-1761年阿勒坦格呼勒子
第八代恭格喇布坦1761年-1795年札木巴勒札木素子
第九代拉旺1795年-1804年恭格喇布坦子
第十代噶勒桑栋罗布1804年-1826年拉旺子
第十一代巴图1826年-1861年噶勒桑栋罗布子
第十二代济克登旺库尔1861年-1891年巴图子
第十三代丹色里特旺珠尔1891年-1894年济克登旺库尔子
第十四代额尔德木毕里克图1894年-1906年丹色里特旺珠尔子第十五代色旺端鲁布1906年-1919年额尔德木毕里克图弟第十六代贺喜业勒图墨尔根1919年-?色旺端鲁布子。

冶铁巨头卓氏家族

冶铁巨头卓氏家族

卓氏家族虽为巨富,但其中有姓名可考的现只有两人,即卓王孙和卓文君。

卓文君是卓王孙的女儿,卓王孙以富成名,但名头远不如其女卓文君响亮。

卓文君因极高的文学才华,不入俗流的个人品质,更因有一段与大才子司马相如的浪漫爱情故事,至今让人传颂―我国西汉前期,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富裕,经济贸易也很发达,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在这时期的蜀郡临邛,即现在的四川省邛崃市,出现了一个以冶铁起家终成巨富的大家族――卓氏家族。

在我国古代工商业发展史上,他们的事迹颇具研究价值。

而其创业和经营手段,对现代生产型企业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置业有道的冶铁世家因中国人的传统是读书取士第一,以德操为立身之本,经商者追求利润的行为多为人所不屑,故商业常被看做是不入流的行业。

因而卓氏家族虽为巨富,但其中有姓名可考的现只有两人,即卓王孙和卓文君。

卓文君是卓王孙的女儿,卓王孙以富成名,但名头远不如其女卓文君响亮。

卓文君因极高的文学才华,不入俗流的个人品质,更因有一段与大才子司马相如的浪漫爱情故事,至今让人传颂。

这多少也反映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文轻商的传统。

卓氏家族经营冶铁有方,业绩昭著,令人瞩目。

就其所拥有的财富而言,卓氏在蜀地可谓首屈一指,家中奴仆千人有余。

晋代左思在《蜀都赋》一文中也写道:“若夫王孙(卓王孙)之属,郄公之伦,从禽于外,巷无居人。

”说其出外打猎娱乐之时,驾百余车辆,围观者上万,赛过有“食客三千人”的齐国大贵族孟尝君田文。

司马迁更说其是“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汉家食物,以为称首”。

卓氏家族中的卓王孙虽有其名,但其生卒年不详,大概与汉武帝(公元前157 ~前87 年)相差无几。

卓王孙的祖先原为赵国邯郸( 今河北邯郸) 人,世代经营冶铁业,家境很富有。

公元前228 年,秦国灭掉了赵国,为了巩固对赵国的统治,防止其国人的复辟反抗,秦始皇下令迁徒赵国贵族、富豪和工匠到咸阳附近和巴蜀一带,并置于中央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

以冶铁致富的赵国大户卓氏当然也不能幸免,他随着许多赵国人被强行迁徙到边陲之地的巴蜀临邛地区。

科尔沁达尔汗亲王(世袭表)

科尔沁达尔汗亲王(世袭表)

科尔沁达尔汗亲王(世袭表)纳穆塞↙↓ ↘次子:明安,后旗始祖↓三子:洪果尔,左翼前旗始祖长子:莾古斯(清廷追封福亲王)↓子宰桑(清廷追封忠亲王)↙↓↘↘长子:乌克善次子:察罕三子:索纳穆四子:满珠习礼(卓日克图亲王(科尔沁贝勒)(科尔沁台吉)(第一代达尔汗亲王1659年被革职)崇德元年封1636-1665)↓儿子:奇塔特(多罗郡王,被召驸马)↓↓和塔(满珠习礼长子)六世孙:拉锡噶勒(第二代达尔汗王,康熙四年封1665-1669)(随皇帝出巡有功,被封“温都尔王”)↓↓班弟(和塔长子)九代温都尔王:济格默特郎布(第三代达尔汗王,康熙七年封1671-1710)被偿“亲王”衔↓↓第四代达尔汗王,罗布藏衮布(班弟长子)末代温都尔王:阳仓加布1920年(康熙49年封11710-1752)哲盟盟长太太是北京红罗厂车大公爷妹妹,↙↓满州八旗人,巴音塔拉王府火灾后,↓ (第五代达尔汗王色布腾巴拉珠尔)(罗布藏衮布三子)1923年重建,1941年腊月25,太太↓乾隆八年封辅国公,哲盟副盟长从北京回娘家回新京,打算回府看看,↓ 乾隆17-20年袭达王爵1752-1755,下人烧炕过多,王府再次失火烧毁。

↓色旺诺尔布(第六代达尔汗王,色布腾巴拉珠尔的二哥)乾隆20年封达王爵1755-1773哲盟副盟长↓旺吉勒道尔吉(第七代达尔汗王乾隆30年封达王爵1774-1799)色旺诺尔布长子哲盟盟长↓丹森旺布(第八代达尔汗王,旺吉勒道尔吉长子嘉庆3年袭爵1798-1808)哲盟盟长↓宝音温都湖(第九代达尔汗王1808-1838)丹森旺布长子↓索纳穆朋苏格(第十代达尔汗王,宝音温都湖长子道光18年袭爵1838-1874)哲盟盟长↓衮布旺吉勒(第十一代达尔汗王,索纳穆朋苏格之子同治13年1874-1885,--被亲族杀害)↓那木吉勒舍冷(第十二代达尔汗王)衮布旺吉勒独生子光绪十年袭爵1884-1951年,7岁承爵,18岁执政,1906年任哲盟副盟长,1909年任盟长,1931年九、一八后,避居北京,1949年移居香港,1951年6、6日死于脑溢血,73岁。

广东平远卓氏族谱

广东平远卓氏族谱

广东平远卓氏族谱简介广东平远卓氏族谱是一部记载卓氏家族在广东平远地区繁衍发展的历史文献。

下面将对该族谱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族谱的编纂背景与目的广东平远卓氏族谱的编纂,旨在追溯卓氏家族的历史渊源,梳理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传承家族文化,弘扬家族精神。

族谱的编纂工作得到了家族成员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他们通过收集资料、整理史料、编纂校对等方式,共同完成了这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献。

二、族谱的内容与结构广东平远卓氏族谱的内容丰富,结构严谨。

族谱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序言:介绍族谱的编纂背景、目的和意义,阐述家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

家族世系表:详细记录了卓氏家族在广东平远地区的繁衍发展情况,包括家族成员的姓名、性别、生卒年月、婚姻状况、子女情况等信息。

世系表按照辈分排列,清晰明了地展示了家族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

家族传记:收录了家族中一些重要人物的事迹和传记,包括他们的生平经历、主要成就、性格特点等。

这些传记生动地展现了家族成员的风采和家族文化的传承。

家族文献:收集了家族中的一些重要文献和资料,包括家训、家规、族谱序言、碑文等。

这些文献反映了家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是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附录:包括一些与家族相关的其他资料和信息,如家族成员的分布情况、家族联谊活动照片等。

这些资料为研究家族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三、族谱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广东平远卓氏族谱作为一部记载家族历史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首先,族谱为研究广东平远地区的社会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通过族谱,我们可以了解到卓氏家族在广东平远地区的繁衍发展情况,进而推断出当地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口迁徙情况。

其次,族谱是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族谱中记载的家族传统、家训家规、重要人物事迹等,都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承这些文化元素,可以增强家族成员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促进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最后,族谱还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卓氏历史的现状和研究报告

卓氏历史的现状和研究报告

卓氏历史的现状和研究报告一、姓氏源流卓(Zhuó)姓出自芈姓,是春秋时期楚国王族的后裔。

楚威王有个儿子名叫公子卓,其后代以祖字为姓,称为卓氏。

根据考证,卓氏是发源于2800多年前的楚国。

又据《战国策》中有卓氏是楚大夫卓滑之后这一说法。

另外《姓氏考略》上提到,卓姓望出西河。

古代的西河,即今山西省阳城,全国卓姓人家的老家便在这里。

望族居西河郡(今山西省离石县)。

二、迁徙分布(缺)卓姓在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位列百家姓第六十五位。

卓姓起源于春秋时候。

当时楚国有个公子名叫卓,称为公子卓。

公子卓的后代中有的以卓作为姓氏,称为卓氏,是今天卓姓最早的起源。

卓氏的繁衍速度是比较迅速的。

卓氏大规模地向各地播迁,大约发生于南北朝时期。

《崇正同人族谱》介绍说:“ 晋武胡之乱,中原望族,相率南奔。

粤有卓炜者,为建安刺史,后因家焉。

卓姓移居广东,是为极为好的证据。

三、历史名人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

性格宽厚仁慈,谦恭友爱。

乡里的老朋友,即使品行才能与卓茂有所不同,也都真心诚意地敬爱仰慕他。

起初卓茂被征召为丞相府史,奉事孔光,孔光称赞他是长者。

当时卓茂曾经出行在外,有人指认他的马是自己丢失的。

卓茂问道:“您丢失马多长时间了?”那人回答说:“一个月多几天啊。

”卓茂拥有这马已经几年,心里知道那人弄错了,但还是默默解开马给了他,自己拉着车离去,临行回头说:“如果不是先生的马,希望您到丞相府还给我。

”后来有一天,马的主人在别处找到了丢失的马,于是到丞相府送马,磕头向卓茂道歉。

卓茂本性不喜欢争执就像这样。

后来卓茂凭儒术被举荐为侍郎,供职于宫门之内,随又调任密县县令。

他费尽心思教化地方,对待人民如同子女,总是用善行来教导大家,口中从来没有恶言恶语,官吏百姓亲近爱戴他,因而不忍心欺骗他。

卓敬:明代洪武进士,遇事敢言。

时人有云:“国家养士三十年,唯得一卓敬。

"卓田:宋代文士。

工小词。

有《三衢买舟词》。

卓琮:宋代学者,字廷瑞,永春人。

姓卓的研究报告

姓卓的研究报告

姓卓的研究报告卓姓源自中国古代,是中国姓氏中的一种较为常见的姓氏之一。

根据史书记载,卓姓起源于周朝时期,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这篇研究报告旨在探究卓姓的来历、分布情况、人口统计以及文化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一、卓姓的来历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卓姓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的唐尧时期。

据说尧帝时期有一位名叫卓颖的贤士,他以聪明才智、高尚品质而备受尧帝的器重。

为了表示对卓颖的认可,尧帝授予了他卓姓,成为卓氏的始祖。

二、卓姓的分布情况卓姓在中国的分布范围相对广泛,尤以湖南、广东、四川、福建、河北等地较为集中。

其中,湖南省是卓姓人口最多的地方,其次是广东、四川等省份。

三、卓姓的人口统计根据最新的人口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大陆地区,卓姓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0.02%左右。

虽然相对于其他姓氏来说人口规模较小,但卓姓人口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同时,卓姓在国外华人社区也有一定的数量。

四、卓姓的文化特点作为一个古老的姓氏,卓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卓姓的人们崇尚孝道、尊重长辈,注重家族的传统和和谐。

卓姓家族往往都有世系谱牒,这些谱牒不仅记录了家族的历史渊源,也承载着家族尊严和荣耀。

此外,在文化传承方面,卓姓人们注重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培养子女的责任感和传统价值观。

总结:通过对卓姓的研究,我们了解到卓氏是中国姓氏中的一个重要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

卓姓的人们崇尚孝道、注重家族荣誉,传承着独特的价值观和文化特点。

尽管卓氏人口规模较小,但其影响力在国内外的华人社区依然有所体现。

希望通过这篇研究报告,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卓姓,传承和弘扬卓氏文化。

(注:本报告仅根据现有资料进行研究,如有不准确之处,请指正。

)。

卓姓的来源,姓卓的名人

卓姓的来源,姓卓的名人

卓姓的来源,姓卓的名人卓姓的来源,姓卓的名人卓一、寻根溯祖卓姓出自芈姓,是春秋时期楚国王族的后裔。

楚威王有个儿子名叫公子卓,其后代以祖字为姓,称为卓氏。

二、郡望堂号【堂号】"褒德堂":后汉卓茂,是当时学识最渊博的人。

为人宽厚、仁爱、恭敬,最初在丞相府当吏(小官),负责宫里的给事,后升密令,关心百姓像疼爱自己的儿子,举善而教(遇到好人好事就立即举出来做大家的榜样)。

没用几年,把社会风气治理得很好。

汉武帝升他做太傅,封褒德侯。

【郡望】南阳郡:战国时秦置郡。

治所在宛县,在今河南省南阳市。

西河郡:战国时魏国初置。

治所在今山西省汾阳县。

相当今山西、陕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

三、历史名人卓文君:汉代才女,是富翁王孙的女儿。

丈夫去世不久后与才子司马相如相爱私奔,相如家徒四壁,文君当垆卖酒,后终为富贵。

后来司马相如想娶茂陵人女为妾,文君作一篇《白头吟》自绝,相如读后十分感动,打消了纳妾的念头。

卓敬:明代洪武进士,遇事敢言。

时人有云:"国家养士三十年,唯得一卓敬。

"卓田:宋代文士。

工小词。

有《三衢买舟词》。

宋代有学者卓琮,清代有武英殿大学士卓秉恬。

禚姓考:齐大夫采邑,因氏,望出齐郡。

今山东临沐县、郯城县境内均有禚氏家族。

郡望堂号:齐郡庄姓的`来源,姓庄的名人颛顼根据史书记载,当年黄帝死后传位给颛顼。

壮①姓氏急就篇:春秋时晋大夫有壮驰兹。

②清通志氏族略:清时有壮纯,康熙辛丑学进士。

顓孫陳國公子顓孫之子孫歷史名人:孔子弟子顓孫師,字子張...诸葛一、寻根溯祖1、相传,伯夷的后裔葛伯的封国灭亡后,原居于琅邪郡诸县之葛氏有一支迁徙至阳都,因阳都已有葛姓,遂称后迁来的葛姓为诸葛氏。

2、春秋时齐国有熊氏之后有复姓詹葛,后改为诸葛氏。

主姓的来源,姓主的名人竹姓氏由来竹姓与竺姓同源。

相传商汤时,禹封炎帝的后代墨台氏在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县南),孤竹国国君的二子伯夷、叔齐。

他们因都想让位于兄弟而出外流浪,后侍于周文王,但却阻拦周朝伐商,后因耻于食乱臣之粮,饿死终南山。

《西河郡卓氏宗谱》原序(注:公元1394年)

《西河郡卓氏宗谱》原序(注:公元1394年)

《西河郡卓氏宗谱》原序(注:公元1394年)
宗谱原序
今夫世系莫不有所始,而后多散处四方,非复曩昔之旧所以然者。

迁徒不一,避踪隐居或迫于势之不可获,或惴夫时之不能留,以致各卜所处,屡迁厥家、至后嗣子孙相隔日旧虽有叔侄兄弟而相视者若途人矣!呜呼,一脉天亲,中分胡越。

可胜道哉!所持有族谱之仔,为是考其里居,志其聚散、庶乎支本一派,犹不至于相睽之或远也。

如我卓氏自受姓以后,至汉子康公讳茂,以儒衍举为密令,教化大行,道不拾遗。

蝗不入境。

及光武即位,始迁太傅,以功烈名云台,世居豫州之宛城。

东瓯一派盖其嫡裔也。

少泉公于宋明道元年,自宛徒瓯之章安,阅今世代颇洋诗书,美吾瓯中指不多屈也。

孙敬沐先人之泽,得举高第,屡官户部侍郎,其宠荣可谓至矣!
兹因少弟谨篡修家谱告成,邮寄京师,予翻阅数回,遂执笔略书世系,以传于后,更冀吾族子孙有贤达颖敏者、以耳目所见所闻,增其缺略,会同于一源,以不失云礽之盛业,庶祖宗在天之灵,其亦有以庇佑乎,是为序。

明洪武三十一年裔孙赐进士及第正议大夫文华殿学士户部侍郎卓敬百拜谨书。

关于卓姓的研究报告结论

关于卓姓的研究报告结论

关于卓姓的研究报告结论
根据对卓姓的研究,以下是报告的结论:
1. 卓姓起源于中国:根据对卓姓的家谱研究和历史文献的考证,卓姓源于中国,尤其在华北地区和长江流域有较为集中的分布。

2. 卓姓的人口分布广泛:卓姓已经扩散到全球许多地区,尤其在东亚、东南亚和北美洲有较高的人口分布。

这可能是由于历史时期的人口迁移和迁徙造成的。

3. 卓姓在中国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据研究发现,卓姓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其血缘关系和家族渊源可以追溯到特定的朝代和历史时期。

4. 卓姓在社会地位和职业上表现多样性:卓姓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理区域内,扮演着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和职业。

这包括农民、商人、官员、学者、武将等。

总体而言,卓姓是一个具有较为悠久历史和广泛分布的姓氏,其起源于中国,并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

卓姓在华北地区和长江流域有较为集中的分布,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理区域内扮演着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和职业。

这些研究结果为卓姓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提供了更深入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卓氏家族世袭表一
1世.卓俨:公元前116年(西汉)左右任西河太守,武帝升司徒,为西河卓氏立姓始祖。

2世.卓元:汉扶风太守/卓德:汉武帝五年襄州刺史/卓巷:汉昭帝七年(公元前80年)刑部尚书/卓卸:汉昭帝八年(公元前79年)汝州刺史/卓相汉元帝十年(公元前39年)汝州刺史/卓尔:汉平帝七年襄州刺史。

3世.卓晃:卓尔之子/卓春玲:卓元之子。

4世.卓震:卓晃之子/卓积:卓春玲之子。

5世.卓茂:字子康,汉平帝时任高密令(约公元26年左右),光武帝时为太傅封褒德侯,为南阳卓氏创基始祖。

6世.卓嵩:字戎,大中大夫/卓崇:字骐,汛乡侯。

7世.卓忻:袭汛乡侯/卓演:作大鸿胪/卓椿:黄门侍郎。

8世.卓琴:袭汛乡侯/卓云:会稽司马。

9世.卓隆:袭汛乡侯/卓萱/卓永/卓旭。

10世:.卓助/卓懿/卓忠/卓恕(与诸葛恪深交。

11世.:卓赞/卓乾/卓翰。

12世.:卓衍/卓实。

13世.卓伟:字规,弋阳太守。

14世.卓宏:卓伟之子,西晋永兴三年(公元304年)晋安刺史,为福建卓氏创基始祖/卓著/卓藻。

15世.卓逞/卓曹:卓宏次子,尚书附马都尉。

卓亦/卓宗/卓再/卓飚/卓琮。

16世.卓霁:内史/卓露/卓敷。

17世.太乙/太初/太庚。

18世.卓祷/卓智。

19世.卓坛/卓从。

20世.卓钿/卓铎/卓慎。

21世.卓徵:黄汀侍郎/卓澄/卓私。

22世.卓佐/卓端。

23世.卓扎:颍州守。

24世.卓冰:司马。

25世.卓自杰。

26世.卓森。

27世.卓隐之:唐贞元(公元790年左右)进士,福建莆田第二任县令,为莆田卓氏始祖。

28世.卓应林:唐上柱国,兵部尚书/卓十一:建州司马/卓德广:光禄大夫。

29世.卓禄美:号美行二十字光大,唐咸通四年进士,乾符元年银青光禄大夫,大顺二年国子祭酒兼右散骑常侍郎,后随闽王王审知入闽,为福州、霞浦、寿宁、平阳等地卓氏始祖。

30世.卓大云/卓大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