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测流程

合集下载

微生物检测操作流程

微生物检测操作流程

微生物检测操作流程《微生物检测操作流程》微生物检测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室技术,用于检测和鉴定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本文将介绍一般的微生物检测操作流程。

一、样品采集与处理1. 样品选择:根据实验目的选择适当的样品类型,如水样、食品样、土壤样等。

2. 采集样品:采集样品时要注意避免污染和交叉污染。

3. 处理样品:根据具体情况,对样品进行处理,如稀释、研磨、过滤等。

二、培养基的制备1.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根据待检微生物的特性选择适当的培养基类型。

2. 制备培养基:按照标准的配方和操作规程制备培养基。

三、菌落计数1. 加样和摇匀:将样品加入培养基中,并充分摇匀。

2. 培养:将培养基装入培养皿或培养瓶中,进行恒温培养。

3. 菌落计数:根据菌落的外观、形态等特征,进行菌落计数。

四、纯化和鉴定1. 提取纯种菌:从培养基上选取单个菌落,进行传代培养,获得纯种菌。

2. 形态鉴定: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如形状、大小、颜色等,进行初步鉴定。

3.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通过对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检测,如氧需求性、产气性、酶活性等,进一步鉴定。

五、分子生物学检测(可选)1. 提取DNA/RNA:采用适当的方法提取待检微生物的DNA或RNA。

2. PCR扩增: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目标序列。

3. 凝胶电泳:将PCR产物进行凝胶电泳分析,确定目标序列的存在与否。

六、结果分析与报告1. 结果解读: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待检微生物是否合格。

2. 报告编写: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方法、结果、分析和结论。

3. 结果验证:可以进行复核实验或委托第三方实验室进行验证。

以上即是一般的微生物检测操作流程,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检测可能会有一些差异。

在实验中,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做好实验安全和样品处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微生物检验流程与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流程与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流程与质量控制1.样品采集:选择合适的采样点和时间,采集样品。

保持样品的完整性和无菌状态,以防止外部污染。

2.样品处理:对样品进行处理,以便后续检测。

例如,食品样品可以进行破碎和稀释,以便检测微生物的存在和数量。

3.培养基制备: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准备培养基。

4.增菌:将样品接种到培养基中,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

可使用平板法或液体培养法。

5.培养: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种类和生长条件,培养时间可能会有所不同。

6.菌落计数:在培养期结束后,对培养基上的菌落进行计数。

可以使用目视计数、平板计数器和自动计数器等不同的方法。

7.鉴定:根据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进行鉴定。

常用的鉴定方法包括免疫学方法、PCR和测序等。

8.数据分析: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根据需求制作结果报告。

1.环境监测:定期对实验室环境进行空气和表面微生物监测,以确保实验室内无微生物污染。

2.培养基质量控制:对于常用的培养基,需要定期进行质量验证和性能测试,以确保培养基的质量稳定。

3.质控菌株:使用已知的质控菌株进行验证实验,以确保实验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内部质控:在每批样品中加入内部质控样品,以评估实验的准确度和一致性。

5.标准操作程序:编写标准操作程序(SOP),确保操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6.培养箱校准:定期校准恒温培养箱的温度,以确保培养条件的准确性。

7.培养基浓度验证:定期检验培养基的浓度,确保适当的细菌增殖。

8.定期培训:对实验人员进行定期培训,确保他们掌握正确的操作流程和技术。

9.实验记录和文件管理:准确记录每个实验的细节和结果,建立完善的文件管理体系。

通过以上流程和质量控制措施,可以确保微生物检验的结果准确和可靠。

这对于保证食品和饮水的安全性,以及制药产品的质量至关重要。

微生物限度检测操作步骤

微生物限度检测操作步骤

微生物限度检测是对产品中微生物数量进行定量或定性检测的过程。

以下是一般的微生物限度检测操作步骤:
1. 准备工作:
-清洁和消毒实验室设备、试剂瓶和工作台等。

-准备所需的培养基、培养基平板和培养基管等。

2. 样品处理:
-取得待检样品,确保样品的采集和保存符合规范和要求。

-如果需要,将样品稀释到适当的浓度,以便在培养基上形成可数的菌落。

3. 培养基制备和接种:
-准备所需的培养基,并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制备。

-将适量的培养基倒入无菌平板或管中,并在适当温度下固化。

-在培养基表面均匀涂布待检样品,或将待检样品滴于培养基管中。

4. 培养和孵育:
-将培养基平板放置在恒温培养箱中,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温度进行培养。

-监控培养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确保适宜的条件。

5. 菌落计数和鉴定:
-培养结束后,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情况。

-使用显微镜进行菌落计数和鉴定,根据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确定菌落类型。

6. 结果分析和报告:
-根据菌落计数和鉴定结果,判断样品的微生物限度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

-撰写检测报告,将结果详细记录并汇总,包括样品信息、检测方法、结果和结论等。

以上是一般微生物限度检测的操作步骤。

具体的操作可能会因实验室和产品类型而有所不同,需要根据相关标准和方法进行调整和执行。

在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测时,应严格遵守实验室的操作规程和安全要求,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微生物快速检测法(DME)

微生物快速检测法(DME)

微生物快速检测法(DME)1、原理细菌和酵母菌都能在染色后通过显微镜直接计数,本程序可以对淀粉糊浆中活菌/死菌微生物污染进行准确计数2、仪器及试剂1、显微镜,40X物镜下观察2、天平3、微波炉4、三联不锈钢过滤器(包括三联支架+真空泵)5、平口镊子6、0.8um/25mm过滤膜7、载玻片8、盖玻片9、异丙醇,100%10、吖啶橙染色剂11、浸油12、75%乙醇13、洗洁精14、无菌杯3、操作程序1取一洁净的无菌杯(可重复使用,用洗洁精加自来水清洗干净后,使用离子水冲洗至少三次)2称取样品(取13克加去离子水至103克)3使用微波炉将配置好的样品微热(使样品充分溶解)4用去离子水将三联过滤杯冲洗干净。

(开过滤器,开泵—关过滤器,关泵—开排气阀,排气抽真空)(注:后可加入75%乙醇5ml,放置1min后滤掉)5使用平口镊子放置滤膜,亮面朝上,滤膜与过滤砂芯中间无缝隙6取出热好的样品,过滤,至103克样品全部滤完7关过滤器,关泵,排气8加入2.5ml吖啶橙染色剂,使其溢满整个滤膜9染色一分钟后,关排气阀,开过滤器,开泵10使用异丙醇冲洗(至少2.0ml)11在等待染色的1min时,取一载玻片加一滴浸油12在泵开启的状态下,用镊子移下滤膜(有助于滤膜干燥,便于观察)13在滤膜上再加一滴浸油,盖上盖玻片并用镊子将盖玻片压实(便于观察)14将放好滤膜的载玻片放在显微镜的40倍物镜下观察15细菌和酵母菌呈现桔色或绿色(细菌为针尖大小的亮点,酵母菌呈有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多为两个呈三个连在一起)16取中间位置观察20个视野,菌落总数/ml为20个视野的平均值*8617观察时,应注意滤膜四周的细菌,最好每个角落能观察到注意:1每个检测过程都在通风橱中进行2此检测方法检测出的菌类为死菌和活菌的总数4、技术程序可以采用集中计算方法确定每毫升的菌数,需要确定显微镜的视野范围,这个面积就是显微镜在给定放大倍数内可观察到的视野范围的总面积。

微生物检测流程

微生物检测流程

微生物检测流程
微生物检测的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1. 采集样本:在无菌环境中采集少部分食品样本,对样本实施均质处理,稀释样液,接种,然后恒温培养处理后的样本,取出观察食品样本。

2. 染色和观察:必要时,还需对标本行染色后再观察,这可对致病菌性质、来源进行鉴别,更能排除污染因素,使标本致病菌检出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3. 分离培养:若在镜检环节发现标本上吸附的细菌,就需对标本实施分离纯化并将其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上,再将空气与温度调整至适合细菌生长的数值,获得便于进一步鉴定细菌。

4. 细菌鉴定:通过细菌形态、菌落特点、酶类检测、血清学试验、生化反应等方式鉴定分析分离获得的标本,明确致病原因。

5. 药敏试验:对分离致病菌行体外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预测其治疗作用,明确相关细菌耐药性,协助医生在临床诊断治疗中针对部分感染性疾病时采取合适药物,提升临床疗效。

6. 报告:要求在24小时内出具镜检报告,在24小时或次日出具初步鉴定与直接药敏结果;通常最后鉴定与细菌药敏结果不超过3天,除血培养外,任何一项送检标本需均在24小时内预报。

如需更多信息,可以查阅食品安全类书籍或者咨询微生物专家。

检验科微生物监测操作规程

检验科微生物监测操作规程

1.目的规范检验科的微生物检测。

2.适用范围适用于检验科的微生物空气监测。

3.操作步骤3.1 检验科实验室空气培养监测3.1.1采样及检查原则采样后必须尽快对样品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送检时间不得超过6h。

若样品保存0—4℃条件时,送检时间不得超过24h。

3.1.2. 采样时间检验科各室空气培养在每月下旬,选择消毒处理后与进行医疗活动之前期间采样。

3.1.3 采样高度与地面垂直高度80—150cm。

3.1.4 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m3,设一条对角线上取3点,既中心一点、两端各距墙1m处各取一点:室内面积>30m3,设东、西、南、北、中5点,其中东、西、南、北点均距墙1m。

3.1.5 采样方法用9cm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在采样点暴露5min后送检培养。

盖上盖子,并填写好检验单,送细菌室培养。

3.2 48h后,观察结果。

各个实验室空气培养要求在:≤4CFU/m3。

监测时间:根据不同的特殊重点部门,每1~3个月监测一次.当发生医院感染流行,高度怀疑或确定与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的污染有关时,可随时进行监测.4.处理根据培养结果,对检验科的消毒灭菌效果进行总结,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使检验科的微生物监测符合要求。

1.目的规范检验科的微生物检测。

2.适用范围适用于检验科的微生物物表监测。

3.操作步骤3.1 检验科实验室物表培养监测3.1.1 物体表面采样方法3.1采样时间检验科各室空气培养在每月下旬,选择消毒处理后4h内进行采样。

3.3采样方法①采样面积被采表面<100cm2,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100cm2,取100cm2。

用5×5cm2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纸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纸,连续采样1—4个规格板面积,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纸放入装10ml采样液的试管中送检。

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纸直接涂抹物体的方法采样。

微生物三级报告流程

微生物三级报告流程

微生物三级报告流程
微生物三级报告流程如下:
1. 微生物实验室接收血液、骨髓等标本后,将血培养瓶送至微生物室进行培养和检测。

2. 如果血培养仪检测到有微生物生长,将立即报警提示。

工作人员取出报阳的血培养瓶,抽取培养物进行革兰染色。

革兰染色结果在1小时内作为初次鉴定(初鉴)结果进行报告,即血培养一级报告(危急值)。

3. 同时,接种平板进行分离培养,目的是获得单个菌落用于后续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

4. 一般细菌培养大多需十余小时,长出菌落后,通过微生物质谱检测方法进行菌种鉴定,菌种报告为血培养二级报告(本实验室暂未进行二级报告)。

5. 鉴定后根据细菌种类进行相应的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需要8-24小时,菌种及药敏结果为血培养的三级报告。

以上是微生物三级报告流程的简单介绍,建议查阅相关文献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微生物检验操作步骤

微生物检验操作步骤

微生物检验操作步骤1.样品收集:根据检验目的选择合适的样品,如食品样品、水样、医疗器械等。

正确采集样品,避免样品受到污染。

2.样品制备:将收集到的样品进行处理,以适应后续的检验步骤。

例如,对食品样品进行均质处理、稀释等。

3.样品接种:将处理后的样品接种到含有合适培养基的培养皿或培养瓶中。

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类型和检验目的,选择适当的培养基。

4.培养条件设置:根据微生物的生长特点,设置适当的培养条件,包括温度、湿度、氧气含量等。

常见的培养条件是37℃下的静态培养。

5.培养皿封闭:将培养皿或培养瓶盖封闭,避免外部的污染物进入。

可以使用透明胶带或铝箔密封。

6.培养:将已封闭的培养皿或培养瓶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培养的时间因微生物的生长速度不同而不同,通常为24小时至7天。

7.观察:在培养过程中,定期观察微生物的生长状况。

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并记录下来。

8.制备涂片:当微生物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将培养皿中的细菌涂抹到玻璃片上。

涂片可以用于后续的染色和显微观察。

9.染色:选择合适的染色方法对涂片进行染色,以便更清晰地观察细菌的形态。

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

10.显微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后的涂片,注意细菌的形态、排列方式、胞内结构等细节特征。

根据观察结果,确定微生物的种类。

11.计数:根据涂片的观察结果,使用细菌计数板或其他方法对微生物的数量进行估计。

通常会进行稀释和培养后计数。

12.结果分析:根据观察和计数结果,判断微生物是否符合相应的标准。

根据检验目的,确定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判定样品是否合格。

13.结果报告:将检验结果整理成报告,包括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等信息。

报告应准确明确,便于评估和决策。

14.结束处理:检验完成后,对实验室设备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避免细菌的传播和污染。

同时,将培养出的微生物进行适当的处理,如灭菌或安全处置。

以上是微生物检验的一般操作步骤,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检验可能存在一些差异,具体操作步骤应根据实验方法和检验目的进行调整。

微生物检验流程及操作标准

微生物检验流程及操作标准

微生物检验流程及操作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微生物检验是一种重要的实验室技术,用于检测食品、水质、环境等样品中的微生物存在情况。

微生物检验需要严格遵守一系列操作标准和流程,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下微生物检验的流程及操作标准。

一、样品采集1. 样品的采集需要采用无菌工具,并保持样品在采集过程中不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

2. 样品的采集过程应尽量避免接触到任何可能引入外源微生物的物质,比如皮肤、空气等。

3. 采集的样品应标明正确的标识信息,包括样品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日期等。

二、样品处理1. 样品收到实验室后,需要尽快进行处理,避免样品内的微生物增殖或死亡。

2. 样品处理过程需要保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使用无菌工具进行操作。

3. 样品处理过程中需要按照检验要求进行适当的稀释,以确保实验得出准确的结果。

三、培养基准备1. 培养基的制备需要按照标准的配方和步骤进行,以确保培养基的质量符合要求。

2. 制备培养基时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细菌、真菌等外源微生物的污染。

3. 制备好的培养基需要在适当的条件下保存,确保培养基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四、接种操作1. 在进行微生物检验之前,需要准备好无菌的接种环、移液器等工具。

2. 采取适当的方法将处理好的样品接种到培养基上,避免接种时引入外源微生物。

3. 接种操作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避免培养物受到任何污染。

五、培养与观察1. 接种后的培养基需要置于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培养,促使样品中的微生物生长。

2. 定期观察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记录生长的数量和形态,用于后续的分析和鉴定。

3. 在观察过程中需要注意反复进行无菌操作,避免细菌、真菌等外源微生物的污染。

六、鉴定与结果解读1. 当样品中的微生物生长到一定程度时,需要进行鉴定和分析,确定其种属和数量。

2. 鉴定过程需要参考相关的鉴定手册和标准,进行适当的试验和测试。

3. 根据鉴定结果进行结果解读,判断样品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程序

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程序

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程序1 检验前的准备2样品的采集3样品的送检4样品的处理方法5 致病菌检验参考菌群的选择6样品的检验7检验结果的报告检验前的准备1.准备好所需的各种仪器:如冰箱、恒温培养箱、显微镜等2.按技术要求将各种玻璃仪器进行清洗、烘干、包扎、灭菌,冷却后送无菌室备用。

3.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各种试剂、药品,制备好普通营养琼脂或其他选择性培养基。

根据需要分装试管或灭菌后倾注平板或保存在46℃的水浴中或保存在4℃的冰箱中备用。

4.做好无菌室或超净工作台的灭菌工作,提前1h灭菌30~60min。

5.检验人员的工作衣、鞋、帽、口罩等灭菌后备用。

6.工作人员进入无菌室后,实验没有完成之前不得随便出入无菌室。

微生物实验室检验<>流程无菌取样—样品均质—样液稀释—样品接种—恒温培养—结果观察食品微生物检测常规微生物项目: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酵母总数、霉菌总数,此类细菌不致病,但会严重影响食品的外观及风味。

目前常用微生物培养法来计数菌落,允许有该类菌落,但菌落总数不能超标。

致病微生物项目:沙门氏菌、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O157:H7、弯曲杆菌、致病弧菌、副溶血弧菌、志贺氏菌、假单胞菌等。

致病微生物在食品中是绝对不允许存在的,所以快速检测食品中是否存在有致病微生物,是食品安全检验的重中之重。

食品微生物检验<>指标我国卫生部颁布的食品微生物<>指标有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三项。

1.菌落总数:菌落总数是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所得1g或1mL检样中所含细菌菌落的总数。

2.大肠菌群:大肠菌群是寄居于人及温血动物肠道内的肠居菌,它随着的大便排出体外。

食品中如果大肠菌群数越多,说明食品受粪便污染的程度越大。

3.致病菌:致病菌既能够引起人们发病的细菌。

对不同的食品和不同的场合,应该选择一定的参考菌群进行检验。

4.霉菌及其毒素:我国还没有制定出霉菌的具体指标,鉴于有很多霉菌能够产生毒素,引起疾病,故应该对产毒霉菌进行检验。

微生物检测基本流程

微生物检测基本流程

微生物检测基本流程微生物检测是指对环境、食品、药品等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和分析,以确定其中是否存在有害微生物或者评估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微生物检测的基本流程包括样品采集、样品处理、微生物分离培养、微生物鉴定和结果分析等步骤。

首先,样品采集是微生物检测的第一步。

在进行样品采集时,需要选择合适的采样点和采样方法,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例如,对于食品样品,可以采用无菌容器进行采集,对于环境样品,可以采用无菌拭子或者无菌容器进行采集。

在采集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样品受到外界污染,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其次,样品处理是微生物检测的关键步骤之一。

样品处理的目的是将样品中的微生物从样品基质中分离出来,为后续的微生物分离培养和鉴定提供条件。

样品处理的方法包括稀释、过滤、离心等,具体方法需要根据样品的性质和检测的要求来确定。

接下来是微生物分离培养。

在微生物分离培养过程中,需要将样品中的微生物分离出来,并进行纯培养,以获取单一的微生物菌落。

这一步骤可以通过在不同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调整培养条件等方法来实现。

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培养基上的微生物生长情况,及时进行鉴定和分离。

微生物鉴定是微生物检测的重要环节。

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培养出的微生物进行鉴定,确定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鉴定的方法包括显微镜观察、生化试验、PCR扩增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鉴定。

最后是结果分析。

在微生物检测的最后阶段,需要对鉴定出的微生物进行结果分析,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评价和判定。

如果检测结果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可以确定样品的微生物质量合格;如果检测结果不符合标准和要求,需要进行后续处理和控制措施。

总的来说,微生物检测的基本流程包括样品采集、样品处理、微生物分离培养、微生物鉴定和结果分析等步骤。

每个步骤都需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微生物检测在食品安全、环境监测、药品生产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对保障公共健康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3微生物检测一般流程

3微生物检测一般流程
关系到结果的准确性和检验机关决策的正 确性。
采集的样品必须具有代表性,即所取的样 品能够代表产品的所有成分。
科学的取样方案和正确的样品制备方法是必不 可少的条件。
要了解产品加工的批号、原料的来源、加工方 法、保藏条件、运输、销售中的各环节,以及 销售人员的责任心和卫生知识水平等。
无论采取何种方案,都要实行随机抽样
Effect of Sampling on Microbial Limit Testing
由于以上特殊性,抽样对微生物限 度检测值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当一批产 品无污染时,抽样将不影响检验结果, 当一批产品存在污染时,抽样的样本是 随机变量,抽样的影响如下:
抽样方法:不同的方法对批产品总体的代表性是不 同的,测定值也是有差异的。如可疑样本与随机样本。
B、食物中毒微生物检验的取样方案
当怀疑发生食物中毒时,应及时收集可疑中毒源食品或餐 具,同时收集病人的呕吐物、粪便或血液等。
C、人畜共患病病原微生物检验的取样方案
当怀疑某一动物产品可能带有人畜共患病病原体时,应结 合畜禽传染病学的基础知识,采取病原体最集中、最易检出的组 织或体液送实验室检验。
国际食品卫生规范委员会
n=5,c=2,m=10, M=100
意味着有5个样品中有2个样品的大肠杆菌含量 在10-100之间是可接受的。但是如果有3个样品 中,大肠杆菌的含量在10-100之间则不可接受; 或者仅有一个样品的含量超过了100,那么该 批次食品不可接受。
涉及健康危害水平的抽样方案及其应用条件
一个批号内的产品有的被污染,有的不被 污染,分布不均匀;在被污染的部分中有
不确的定数性量极多,有的较少,种类复杂或单一。
这种不均匀性源于污染源的复杂性。 以活的微生物作为检验对象也是其独特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为规范检验程序,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要求微生物检验员严格按照本操作规程检验。

样品准备:准确称取10g±1g样品,剪碎后加入到200ml已灭菌的生理盐水中,充分混匀,静置10分钟,待生理盐水样液自然沉降后取上清液作菌落计数,液体样品可用原液直接做样液。

如果被检样品含有大量吸水树脂材料而导致不能吸出足够样液时,稀释量可按每次50ml递增,直至能吸出足够测试用样液。

在计算细菌菌落总数与真菌菌落总数时相应调整稀释度。

1.细菌菌落总数检测方法1)仪器:培养箱35℃±2℃、天平(精确至0.1g)、医用剪刀、吸球、移液管1ml、250ml锥形瓶、平皿、酒精灯。

2)试液:0.9%生理盐水、营养琼脂。

3)步骤:用已灭菌的1ml移液管移取1ml样液,均匀地洒在平皿上,共接种5个平皿。

然后用冷却至45℃左右熔化的营养琼脂培养基15~20ml倒入每个平皿内混合均匀。

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皿做好记号并置35℃±2℃培养48h后,计算平板上的菌落数。

结果计算:X1=A*K/5式中:X1→细菌菌落总数,cfu/g或cfu/mlA→5块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上的细菌菌落总数K→稀释度4)如果样品菌落总数超过标准的规定,应进行复检。

将留存的复检样品依前法复测2次,2次结果平均值都达到标准规定,则判定被检样品合格,其中有任何1次结果平均值超过标准规定,则判定被检样品不合格。

2.真菌菌落总数检测方法1)仪器:培养箱25℃±2℃、天平(精确至0.1g)、医用剪刀、吸球、移液管1ml、250ml锥形瓶、平皿、酒精灯。

2)试液:0.9%生理盐水、玫瑰红钠琼脂。

3)步骤:用已灭菌的1ml移液管移取1ml样液,均匀地洒在平皿上,共接种5个平皿。

然后用冷却至45℃左右熔化的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15~20ml 倒入每个平皿内混合均匀。

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皿做好记号并置25℃±2℃培养7天,分别于3、5、7天观察,计算平板上的菌落数,如果发现菌落蔓延,以前一次的菌落计数为准。

微生物检测基本流程

微生物检测基本流程

微生物检测基本流程微生物检测是一项常见的实验室技术,用于检测样品中是否存在微生物,以及评估其数量和种类。

微生物检测的基本流程可以分为样品采集、预处理、培养和鉴定四个步骤。

首先是样品采集。

样品可能来自不同的环境,如食品、水、空气或生物体,采集方式因样品类型和检测目的而有所不同。

常见的采集方式包括刷取、切割、研磨或抽取液体。

采集样品时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以防止外部微生物污染。

其次是预处理。

预处理步骤旨在从样品中去除非目标微生物,并减少干扰物质的影响。

预处理方法包括过滤、离心、稀释和加入抑制剂等。

其中过滤可以去除悬浮的微生物,离心可以使微生物沉淀,稀释可以减少微生物数量,加入抑制剂可以防止微生物的生长。

接下来是培养。

培养是将样品中的微生物接种到合适的培养基上,使其生长和繁殖。

培养基的选择应考虑到不同微生物的需求。

常见的培养基包括琼脂、半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

培养需要控制好培养温度、湿度、氧气含量和光照条件,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

最后是鉴定。

鉴定是确定培养物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分子生物学技术。

形态学观察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如形状、大小、颜色和运动方式。

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可以通过对培养物的生长情况、代谢产物和酶活性等进行测定。

分子生物学技术则可以通过PCR、DNA测序等方法识别微生物的遗传信息。

在整个微生物检测过程中,实验室必须严格遵守一系列质量控制标准,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常见的质控措施包括使用阳性和阴性对照样本进行对比,建立外部质量控制计划,进行日常验证和仪器校准等。

总结起来,微生物检测的基本流程包括样品采集、预处理、培养和鉴定四个步骤。

这些步骤的正确执行可以确保微生物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为实验室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以支持食品安全、环境卫生和疾病诊断等领域的工作。

微生物检测步骤

微生物检测步骤

1.菌落总数操作步骤检样稀释及培养以无菌操作,取样25g放入225mL灭菌生理盐水或灭菌乳钵中,经充分振摇作成1:10均匀稀释液。

用1mL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mL,沿管壁徐徐注入含有9mL灭菌生理盐水或其他稀释液的试管内(注意吸管尖端不要触及管内稀释液),振摇试管,混合均匀,做成1:100的稀释液。

另取1mL灭菌吸管,按上条操作顺序,做10倍递增稀释液,如此每递增稀释一次,即换用1支1mL火菌吸管。

根据食品卫生标准要求或对标本污染情况的估计,选择2〜3个适宜稀释度,分别在做10倍递增稀释的同时,即以吸取该稀释度的吸管移1mL稀释液于灭菌平皿内,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平皿。

稀释液移入平皿后,应及时将凉至45°C营养琼脂培养基,注入平皿约15mL,并转动平皿使混合均匀。

同时将营养琼脂培养基倾入加有1mL稀释液的灭菌平皿内作空白对照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板(使平皿底朝上),置36±1C温箱内培养48±2h。

菌落计数方法做平板菌落计数时,可用肉眼观查,必要时用放大镜检查,以防遗漏。

在记下各平板的菌落数后,求出同稀释度的各平板平均菌落总数。

菌落计数的报告平板菌落数的选择选取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作为菌落总数测定标准。

一个稀释度使用两个平板,应采用两个平板平均数,其中一个平板有较大片状菌落生长时,则不宜采用,而应以无片状菌落生长的平板作为该稀释度的菌落数,若片状菌落不到平板的一半,而其余一半中菌落分布又很均匀,即可计算半个平板后乘2以代表全皿菌落数。

稀释度的选择应选择平均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稀释度,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见表1中例1)。

若有两个稀释度,其生长的菌落数均在30〜300之间,则视两者之比如何来决定。

若其比值小于或等于2,应报告其平均数;若大于2则报告其中较小的数字(见表中例2及3)。

若所有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大于300,则应按稀释度最高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见表1中例4)。

微生物检测技术的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

微生物检测技术的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

微生物检测技术的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微生物检测技术是指通过检测样品中的微生物数量和类型来评估其卫生质量的方法。

微生物检测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饮用水、环境等领域,对于确保公共卫生和防止疾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微生物的微小和快速繁殖特性,微生物检测技术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非常重要。

以下是微生物检测技术的详细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

操作流程:1. 样品采集与处理:a.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例如从食品表面刮取样品、从空气中吸取微生物、从液体中取样等。

确保采样器具干净且无微生物污染。

b. 将采样器具中的样品转移到适当的容器中,避免样品交叉污染。

确保容器表面无微生物污染。

c. 样品处理前,根据需要进行稀释。

确保样品浓度适宜,能够在检测中获得准确的结果。

2. 样品预处理:a. 对于含有大量杂质或抑制物质的样品,需要进行预处理来去除干扰。

预处理的方法包括过滤、离心、稀释等。

b. 样品预处理的目的是提高微生物的检出限和降低干扰物的影响。

确保预处理方法不会影响微生物的存活和增殖。

3. 微生物检测方法选择:a. 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包括传统培养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免疫学方法等。

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灵敏度、特异性和操作复杂度,请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

b. 针对不同的微生物,可以选择相应的培养基、控制参数和检测条件来增强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实验操作:a. 根据选择的检测方法,准备必要的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确保设备和试剂的清洁和消毒,并按照操作说明进行使用。

b. 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污染。

使用无菌培养器皿、移液器和培养基等。

c. 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如温度、湿度和pH值等,以保证微生物在培养过程中的正常生长和增殖。

5. 结果解读与报告:a. 根据检测结果判断微生物是否超过卫生标准,并分析可能的原因。

注意结果的可靠性和误差的范围。

b. 对于阳性样品,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测或确认,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微生物检验操作

微生物检验操作

微生物检验操作
微生物检验操作是对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鉴定和计数的过程。

以下是常见的微生物检验操作步骤:
1. 样品采集:根据检验要求,采集样品,例如:食品、水、空气、土壤等。

2. 样品制备:对于液体样品,可以直接进行操作;对于固体样品,通常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如采用稀释液进行稀释、研磨等。

3. 培养基选择:根据待检测的微生物种类和特性,选择适当的培养基。

常用的培养基有营养琼脂培养基、肉汤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等。

4. 培养:将样品接种到培养基上,并通过恒温培养箱或恒温培养仪进行培养,一般在30-37摄氏度下培养。

5. 鉴定: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后,根据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如形态、生理特性等,进行初步鉴定。

常见的鉴定方法有显微镜观察、生理生化试验、荧光PCR检测等。

6. 计数:通过分离培养、涂布法或过滤法等方法,将微生物分散在培养基上,然后进行计数。

常见的计数方法有平板计数法、涂布计数法、膜过滤计数法等。

7. 结果分析:根据鉴定和计数得到的结果,判断样品中的微生
物含量是否符合相应的标准。

8. 报告编写:根据检验结果,编写检验报告,记录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等信息,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在微生物检验中,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采取消毒措施,避免交叉污染,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另外,不同样品类型和检验要求可能有所不同,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微生物检测步骤

微生物检测步骤

微生物检测步骤
微生物检测是衡量样品中微生物含量和种类的过程。

它包括了样品采集、培养、鉴定和计数等步骤。

接下来,我将介绍一下微生物检测的详细步骤。

1. 样品采集
首先需要采集样品。

样品可以是环境中的空气、土壤、水体和表面等,也可以是人、动物和食物等有机体。

2. 预处理
样品采集后,需要进行预处理。

如果有过多的颗粒物和残留物,则需用过滤器过滤样品。

如果是液体样品,则需要进行离心沉淀。

对水样还需要进行混合和过滤。

3. 稀释
对于高浓度的微生物样品,需要进行稀释,以免干扰后续的测试结果。

4. 培养
将样品进行培养,使微生物生长。

培养基可以是液体或固体的,根据微生物数量的需要进行选择。

5. 鉴定
鉴定是识别样品中微生物种类的过程。

它可以基于微生物的形态、生长特征和生化特性进行。

常见的标志性测试包括格兰氏染色、胞内脂质和酸奶菌测试等。

6. 计数
计数是衡量样品中微生物含量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显微镜计数和利用计数器进行自动计数。

还可以使用其他测试方法,如PCR(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

7. 数据比对和分析
最后,需要对数据进行比对和分析,根据标准设置的指标,包括微生物种类、数量、污染程度和活性等。

总的来说,微生物检测是一种复杂的过程,需要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操作。

通过正确的操作和优良的质量控制,可以确保微生物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受控状态:文件编号:H-XM-PGZY-10颁发部门:品管部接收部门:品管部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更改记录微生物检测目录食品接触面微生物检测一、目的:检测生产车间空气、操作人员手部、与食品有直接接触面的机械设备的微生物指标,生产区域环境当中病原微生物的监控,达到规定标准,以控制食品成品的质量。

二、范围:标准适用于盘锦兴牧肉联加工集团有限公司食品接触面微生物的检测。

三、采样与检测方法:3.1、空气微生物采样(自然沉降法)3.1.1、采样布点要求(1)室内面积不足50m2的设置3个采样点,50m2以上的设置5个采样点。

(2)采样点按均匀布点原则布置,室内3个采样点的设置在室内对角线四等分的3个灯分点上,5个采样点的按梅花布点。

(3)采样点距离地面高度1.2m-1.5m,距离墙壁不小于1m。

(4)采样点应避开通风口、通风道等。

(2)采样方法采样时,将含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的平板(直径9 cm)置采样点并避开空调、门窗等空气流通处,打开平皿盖,使平板在空气中暴露5min(静态),送检时间不得超过6h,若样品保存于0~4℃条件时,送检时间不得超过24h。

3.1.2、菌落培养:(1)将已采集样品的培养基在6 h内送实验室,细菌总数于37℃±1℃培养48h观察结果,计数平板上细菌菌落数。

(3)菌落计算:a) 记录平均菌落数,用“个/皿”来报告结果。

用肉眼直接计数,标记或在菌落计数器上点计,然后用5~10倍放大镜检查,不可遗漏。

b) 若培养皿上有2个或2个以上的菌落重叠,可分辨时仍以2 个或2个以上菌落计数。

c)计数每块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数,求出全部采样点的平均菌落数,检验结果以每平皿菌落数(CFU/皿)3.2、车间设备、工器具(作业前/后)表面采样与检测方法:3.2.1、样品采集范围:a)在设备、工器具加工前/后进行擦拭检验,以便了解车间卫生清扫消毒情况。

b)产品检验结果超内控标准时,应及时对车间可疑处进行擦拭,如有检验不合格点,整改后再进行擦拭检验。

c)对工作表面消毒产生怀疑时,进行擦拭检验。

d)正常生产状态的擦拭,每周一次。

3.2.2、采样方法:用浸有灭菌生理盐水的棉签在被检物体表面取25 cm2的面积,在其内涂抹10次,然后剪去手接触部分棉棒,将棉签放入含10mL灭菌生理盐水的采样管待检。

3.3、车间工人手、手套(作业前、后)采样及检测方法3.3.1、样品采样范围:各班组在线工人生产前/后手、手套进行抽检。

3.3.2、采样方法:(抽检方式)工人手、手套:被检人五指并拢,用浸湿生理盐水的棉签在右手指曲面,从指尖到指端来回涂擦10次,然后剪去手接触部分棉棒,将棉签放入含10mL 灭菌生理盐水的采样管内待检。

3.2.2.1、细菌总数:(1)以无菌操作,选择1~2个稀释度各取1ml样液分别注入到无菌平皿内,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平皿(平行样),将已融化冷至45℃左右的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倾入平皿,每皿约15ml,充分混合。

(2)待琼脂凝固后,将平皿翻转,置36℃±1℃培养48 h后计数。

(3)结果报告:报告每cm2食品接触面中或每只手的菌落数。

四、大肠菌群:1、以无菌操作,选择3个稀释度各取1ml样液分别接种到LST肉汤培养基中,每个稀释度接种三管。

2、置LST肉汤管于36℃±1℃培养24-48h。

看是否产气,产气则将产气管接种到BGLB肉汤36℃±1℃培养48±2h.3、结果报告:按BGLB肉汤管产气管数,查MPN表报告每25cm2食品接触面中或每只手的大肠菌群值。

五、判定标准:菌落总数:作业前:<1.0×102CFU/m2作业中:<1.0×103CFU/m2空气落菌菌数:<30大肠菌群:未检出六、检验频率:每周/1次。

以下是作业前后的标准表菌落总数测定一、设备和材料1.除微生物实验室常规灭菌及培养设备外其他设备和材料如下恒温培养箱:36 ℃±12.冰箱:2 ℃~5 ℃3.恒温水浴箱:46 ℃±1 ℃4.电子天平:感量为0.1g5.均质器6.振荡器7.无菌吸管:1mL(具0.01mL 刻度)、10mL(0.1mL 刻度)或微量移液器及吸头8.无菌锥形瓶:容量250mL、500mL9.无菌培皿:90mm10.pH计或pH 比色管或精密pH 试纸11.放大镜和菌落计数器。

培养基和试剂: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磷酸盐缓冲液、无菌生理盐水三、操作步骤:3、样品的稀释3.1、固体和半固体样品:称取25g样品置盛有225mL 磷酸盐缓冲液或生理盐水的无菌均质杯内, 8000r/min~10000r/mi质1min~2min,或放入盛有225mL稀释液的无菌均质袋中,用拍击式均质器拍打1min~2min,制成1℃10的样品匀液。

3.2、液体样品:以无菌吸管吸取25mL样品置盛有225mL磷酸盐缓冲液或生理盐水的无菌锥形瓶(瓶内预置适当数量的无菌玻璃珠)中,充分混匀,制成1℃10的样品匀液。

3.3、用1mL 无菌吸管或微量移液器吸取1℃10样品匀1mL,沿管壁缓慢注于盛有9mL稀释液的无菌试管中(注意吸管或吸头尖端不要触及稀释液面),振摇试管或换用1支无菌吸管反复吹打使其混合均匀,制成1℃100的样品匀液。

3.4、按上述操作程序,制备10 倍系列稀释样品匀液。

每递增稀释一次,换用1 次1 mL 无菌吸管或吸头。

6.1.5 根据对污染状况的估计,选择2个~3个适宜稀释度的样品匀液(液体样品可包括原液),在进行10倍递增稀释时,吸取1mL 样品匀液于无菌平皿内,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平皿。

同时,分别吸取1mL空白稀释液加入两个无菌平皿内作空白对照。

3.5、待琼脂凝固后,将平板翻转,36 ℃±1培养48h±2h。

如果样品中可能含有在琼脂培养基表面弥漫生长的菌落时,可在凝固后的琼脂表面覆盖一薄层琼脂培养基(约4mL),凝固后翻转平板, 36 ℃±1培48h±2h。

4、菌落计数:4.1、可用肉眼观察,必要时用放大镜或菌落计数器,记录稀释倍数和相应的菌落数量。

菌落计数以菌落形成单位(CFU)表示。

4.2 、选取菌落数在30CFU~300CFU 之间、无蔓延菌落生长的平板计数菌落总数。

低于30CFU 的平板记录具体菌落数,大于300CFU 的可记录为多不可计。

每个稀释度的菌落数应采用两个平板的平均数。

4.3、其中一个平板有较大片状菌落生长时,则不宜采用,而应以无片状菌落生长的平板作为该稀释度的菌落数;若片状菌落不到平板的一半,而其余一半中菌落分布又很均匀,即可计算半个平板后乘以2,代表一个平板菌落数。

4.4、当平板上出现菌落间无明显界线的链状生长时,则将每条单链作为一个菌落计数。

5、菌落总数的计算方法:5.1 若只有一个稀释度平板上的菌落数在适宜计数范围内,计算两个平板菌落数的平均值,再将平均值乘以相应稀释倍数,作为每g(mL)样品中菌落总数结果。

5.2 若有两个连续稀释度的平板菌落数在适宜计数范围内时,按式(1)计算: N = C (n1 +0.1n2)(n1+00.1n2)d (1)式中: N ———样品中菌落数;C———平板(含适宜范围菌落数的平板)菌落数和;n1 ———第一稀释度(低稀释倍数)平板个数;n2 ———第二稀释度(高稀释倍数)平板个数;d ———稀释因子(第一稀释度)。

6、菌落总数的报告6.1 、菌落数小于100CFU 时,按“四舍五入”原则修约,以整数报告。

6.2、菌落数大于或等于100CFU 时,第3位数字采用“四舍五入”原则修约后,取前2位数字,后面用0代替位数;也可用10的指数形式来表示,按“四舍五入”原则修约后,采用两位有效数字。

若所有平板上为蔓延菌落而无法计数,则报告菌落蔓延。

6.4、若空白对照上有菌落生长,则此次检测结果无效。

6.3、称重取样以CFU/g为单位报告,体积取样以CFU/mL为单位报告。

7、检测依据:GB/4789.2--2016四、依据GB16869-2005指标规定:金黄色葡萄菌定性检测一、设备和材料1.恒温培养箱:36 ℃±1 ℃。

2. 冰箱:2 ℃~5 ℃。

3.恒温水浴箱:46℃±1℃。

4.天平:感量0.1g。

5.均质器6.振荡器7.无菌吸管:1mL(具0.01mL 刻度)、10mL(具0.1mL 刻度)或微量移液器及吸头。

8.无菌锥形瓶:容量500m9 .无菌培养皿:直径90mm。

10.涂布棒。

11. pH 计或pH 比色管或精3 培养基和试剂二、培养基和试剂1. 7.5%氯化钠肉汤2.血琼脂平板3. Baird-Parker琼脂平板4.脑心浸出液肉汤(BHI)5.兔血浆6.稀释液:磷酸盐缓冲液:7.营养琼脂小斜面8.革兰氏染色液9.无菌生理盐水见三、操作步骤3.1 样品的处理称取25g样品至盛有225mL7.5%氯化钠肉汤的无菌均质杯内, 均质1min~2min,或放入盛有225 mL7.5%氯化钠肉汤无菌均质袋中,用拍击式均质器拍打1 min~ 2min。

3.2 增菌将上述样品匀液于36 ℃±1 ℃培养18h~24h。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7.5%氯化钠肉汤中呈混浊生长。

3.3 分离将增菌后的培养物,分别划线接种到Baird-Parker平板和血平板,血平板36 ℃±1 ℃培养18h~ 24h。

Baird-Parker平板36 ℃±1 ℃培养24h~48h。

3.4 初步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在Baird-Parker平板上呈圆形,表面光滑、凸起、湿润、菌落直径为2mm~3mm, 颜色呈灰黑色至黑色,有光泽,常有浅色(非白色)的边缘,周围绕以不透明圈(沉淀),其外常有一清晰带。

当用接种针触及菌落时具有黄油样黏稠感。

有时可见到不分解脂肪的菌株,除没有不透明圈和清晰带外,其他外观基本相同。

从长期贮存的冷冻或脱水食品中分离的菌落,其黑色常较典型菌落浅些, 且外观可能较粗糙,质地较干燥。

在血平上,形成菌落较大,圆形、光滑凸起、湿润、金黄色(有时为白色),菌落周围可见完全透明溶血圈。

挑取上述可疑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及血浆凝固酶试验。

3.5 确证鉴定3.5.1 染色镜检: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排列呈葡萄球状,无芽胞,无荚膜,直径约为0.5μm~1μm。

3.5.2 血浆凝固酶试验:挑取Baird-Parker平板或血平板上至少5个可疑菌落(小于5个全选),分别接种到5mLBHI和营养琼脂小斜面,36 ℃±1 ℃培养18h~24h。

取新鲜配制兔血浆0.5 mL,放入小试中,再加入BHI培养物0.2 mL~0.3 mL,振荡摇匀,置36 ℃±1 ℃温箱或水浴箱内,每半小时观察次,观察6h,如呈现凝固(即将试管倾斜或倒置时,呈现凝块)或凝固体积大于原体积的一半,被判定为阳性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