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
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调研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dc8cfaf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47.png)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调研报告范文标题: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调研报告摘要:本调研报告旨在研究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调研人员发现,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因此,调研报告提出了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等政策建议,希望对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引言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手段。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调研和分析,探讨其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能对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农业企业、农户和相关政策文件的调研,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对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进行综合分析。
三、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现状分析1. 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成就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根据统计数据,我国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农业企业规模化经营和农民合作社发展迅猛,大型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成为农村经济重要的经营主体,农产品销售渠道得到拓宽,市场营销能力显著提升。
2. 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然而,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农业科技水平相对滞后,大型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的技术投入不足,影响了产品质量和产量的提高;二是农业产业结构亟待优化,主要以传统农产品为主的产业结构限制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前景;三是农村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迫切,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仍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需要加大对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
四、政策建议1.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应用,推动科技成果向农业领域转化。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提高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
2. 加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通过政策引导,促进行业结构调整,鼓励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发展新型农业产业,培育壮大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产品产业化、品牌化、可追溯化。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e254d6b9b6648d7c0c74601.png)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摘要: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呈现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持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整体上升的动态特点。
虽然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非均衡性仍然存在。
本文通过1978-2009年统计年鉴中数据进行图表分析,得出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一直以来,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一些还没有完全得以解决的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世界范围内产业发展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如果我国的产业经济发展跟不上国际的步伐,那么必将面临更大的潜在危机。
下面就将通过分析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发展过程,并探究三大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从而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一、我国产业结构发展概况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第一、二、三产业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图1、图2表明了1978-2009年我国的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长状况。
图1 1978-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动情况图2 1978-2009年我国产业结构变动情况从以上两张图表中,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第一,随时间推移,我国的第一产业远没有其他两个产业发达。
这一结果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是由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拉动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发展较快,为满足社会需求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但目前农业仍是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部门,其基础地位相当脆弱。
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虽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的水平仍相差甚远。
这是由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滞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的切身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致使许多农民外出打工,放弃在家务农。
许多农村的田地荒芜,农村只剩下留守儿童,农业发展自然出现远远慢于第二、第三产业的情况。
第二,我国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如上图所示自1996以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非常增长,几乎呈垂直向上趋势,第三产业虽紧跟第二产业的发展步伐,但仍居其后。
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与数字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与数字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82f47bb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a2.png)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7), 3761-3768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ss https:///10.12677/ass.2023.127513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与数字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李 明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收稿日期:2023年5月19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6日;发布日期:2023年7月19日摘要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迅速,带动我国产业水平提高的同时,增加了居民的收入水平,数字经济通过优化农业生产要素,促进农产品更快更好流通,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基于2010年~2020年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通过固定效应模型,控制时间与省份,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通过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在我国东部地区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在我国西部则无显著影响,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数字经济处于高增长阶段,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尚不充分,因此尚未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此,各地区应加大数字经济与传统农业的融合力度,促进数字经济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疏通数字经济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赌点,让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数字经济,农业产业结构,面板数据,固定效应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and Digital Economy DevelopmentMing LiSchool of Economics,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Received: May 19th , 2023; accepted: Jul. 6th , 2023; published: Jul. 19th , 2023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has driven the improvement of Chi-李明na’s industrial level while increasing the income level of residents, and the digital economy has provided new growth points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y optimiz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actors and promoting faster and better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31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2010~2020, the impact of digital economy development on the optimiz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empirically tested. Through the fixed effect model, controlling the time and province, it is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conomy has a certain inhibitory effect on the upgrading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rough hete-rogeneity testing, it is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conomy has a significant inhibitory effect on th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eastern China, while it has no sig-nificant impact in western China, the analysis may be because the digital economy is in a high- growth stage, and the integration with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is not sufficient, so it has not yet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this end, all regions should increase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economy and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economy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redge the gambling point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conomy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let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conomy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optimiz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KeywordsDigital Economy,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Panel Data, Fixed Effect Arra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2021年,全国农垦经济实现生产总值9267.86亿元,同比增长11.9%,粮食总产量3875.97万吨,比2020年增长313.23万吨,增长8.8%,2022年第一季度全国农林牧渔总产值约为20470.6亿元。
农村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农村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2353b70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9f.png)
农村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逐步发展和政策的不断优化,农村产业发展也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
然而,目前仍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需要加强研究和探讨,寻找合适的对策和解决方案。
一、农村产业发展的现状1. 传统农业产业化缓慢尽管过去数十年中,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在许多农村地区,仍保持着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
这种模式很难实现规模化生产和效益最大化,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2. 产业结构不合理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区差异,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性。
部分地区的产业结构以单一的农作物或畜牧行业为主,缺乏多元化和差异化的发展方向。
3. 农业科技水平有待提高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虽然逐步提高,但相对于国际领先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目前,我们仍缺少一些先进的科技方法、技术和装备,这些因素制约着我国农村产业的发展和优化。
二、农村产业发展的对策1. 推动传统农业产业化升级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需要逐步淘汰。
政府和企业可以大力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培育新型的产业经济体系,推动农村产业现代化发展。
2. 推动农业多元化和差异化发展要促进农业的多元化和差异化发展,必须加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发掘全国各地的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育和扶持,提高整个农村产业的综合效益。
3.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农业科技是农村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推动人才的培育和技术的研发,不断提高农村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三、结语当前,我国农村产业发展的前景和机遇都非常广阔,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
农村产业发展的对策必须因地制宜,多角度、长远地思考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全面振兴。
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证研究与对策探析
![吉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证研究与对策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cf5d39d3ad51f01dc281f143.png)
笔者于 2 0 ~ 0 7年携同 9 位大学生对吉林省长岭县永久 0 5 20 4 镇 9个行政村进行调研 , 内含三个主要 产业 : 该镇 玉米种植业、 养 殖业与劳务输 出。从下面数据中不难发现 , 种植业尤其是玉米种 植业在其产业结构中 占有绝对的比重 , 其它 两个 产业发展 明显不
生 既 想 从 事养 殖 业 , 又不 敢 从 事 这 一 产 业 的矛 盾 心 理 , 而抑 但 从
行动却不积极 。当提及发展养殖业时, 村民普遍 以资金短 缺与技 术缺乏为理 由而不付诸实施 。表面上看这些理 由成立 , 但是经不 起推敲。对 于养殖技术来说 , 科研成果在市 场经济 中存在着 向实 践 转化 的强 劲 动 力 ,农 民 容易 获得 来 自科 研 机 构 的 养 殖 技 术 援
位。 然而 , 本文依据调研结果认为 , 当前本省农业产业结构过分
单一问题 , 成为制约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与农村经济稳步 已经
发 展 的瓶 颈 , 此 , 究 吉林 省 农 业 产业 结 构 调 整 和 优 化 问 题 具 据 研
有 很 强 的 现实 意 义 。
一
、
问题 提 出
成 的人力资本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初始条件 , 不能明显提高农 民产
( ) 民小 富 即 安思 想 制 约 农业 产 业 结构 调整 。 调查 中发 一 农 在 现有 9 %的 村 民 对 于 致 富 需 求 而 言 , 5 口头 上 反 映很 强 烈 , 实 际 而
种分析提供了有力 的佐证。 从事养殖业对于农户来说不是最擅长 的工作 , 再加上依靠个人力量从事养殖会困难重重 , 以农户 产 所
植业 ( 主要 是 玉 米 )06 %的农 民从 事 养 殖 业 ,08%的 农 民 外 ,. 5 1.5
河南省产业结构状况及优化升级问题研究
![河南省产业结构状况及优化升级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cb50394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bd.png)
河南省产业结构状况及优化升级问题研究河南省是中国经济大省之一,其产业结构一直以农业为主,工业为辅,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挑战,河南省的产业结构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优化升级。
一、河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1、农业产业河南省以农业产业为主,农业总产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较大,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等,是中国的粮食主产省之一。
但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相对滞后,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薄弱,农业产业链条较短,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业产业结构亟待优化调整。
2、工业产业河南省的工业产业以重工业和传统产业为主,主要集中在煤炭、有色金属、机械等领域。
但是受到原材料价格波动和环保政策的影响,传统产业发展面临一定的压力,需要进行转型升级,加快新兴产业发展。
3、服务业产业河南省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占GDP比重较小,主要以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为主。
虽然近年来服务业发展较快,但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亟需进行优化升级。
1、农业产业结构单一河南省农业产业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缺乏多元化和差异化,农产品品种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1、加快农业现代化对于农业产业来说,应该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鼓励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加工、物流和销售环节的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
2、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于传统产业来说,应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加快服务业发展对于服务业来说,应该加快加快服务业发展,推动服务业升级,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构建完善的服务业体系,提高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河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前景展望通过以上对河南省产业结构状况及优化升级问题研究,可以预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挑战,河南省的产业结构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必将得到合理解决和优化升级。
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47c1fee6c175f0e7dd137f5.png)
金融观察-47-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阿依努尔·图拉克摘要: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农业增效的关键,新疆农业发展的重点,最近几年,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了相当好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对新疆农业产业结构现状进行描述,提出农业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新疆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东西最长达2000公里,南北最宽约1600公里,土地面积为166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
从东北至西南分别与8个国家相邻,新疆约占中国与邻国边境线总长度的1/4。
新疆虽然土地面积很大,但是农用地仅占37.89%,其他土地多为隔壁荒滩或沙漠,无法发展农业,耕地面积仅占农用地面积的 6.54%;牧草地面积却占了81.02%,而且这些草地面积大多为高海拔的山地草地面积,全年温差较大,不适宜种植;林地面积也只占了10.72%,调整余地较少;基于新疆特有的干旱环境,疆内少水,渔业的发展前途不好。
2011年粮食产量878万吨,人均粮食始终保持在400公斤以上,实现了“全区平衡的目标”。
优质棉花基地建设取得成效,2007年,棉花总产270万吨,同比增长66.1%;单产超过150公斤的高产棉面积达到400万亩,占总面积的15.6%创历史新高。
现代畜牧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牲畜出栏4717万头,同比增长63.9%;肉类169.2万吨,同比增长60.5%;牛奶194.2万吨,同比增长92.9%;细毛产量9万吨,占全国的1/3强,培育国家级,自治区级龙头企业24家和139家。
林果业快速增长,全年新定植林果面积136.4万亩,特色林果业种植面积到1329万亩,其中环塔里木盆地超过100万亩,林果产量450万吨,比去年增长2.4倍,同比增长率22.4%。
二、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一)农业产业结构没有特色主要原因,首先是没有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意识。
现代农业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现代农业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研究——以四川省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136c39b4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16.png)
26EXPERIENCE 区域治理作者简介:张新萍,生于1999年,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课题项目:2020年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2010616030)的阶段性成果。
现代农业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研究*——以四川省为例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 张新萍摘要:农业科技创新是我国农业经济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关键因素,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为研究四川农业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发展两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选取四川省2012—2018年的样本数据,对两大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农业科技进步的综合发展指数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产业结构优化综合发展指数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两系统协调度发展度呈现初级协调-濒临协调-初级协调-中度失调的波动变化。
关键词:农业科技进步;产业结构优化;耦合协调度模型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1)02-0026-0003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有重要影响,进而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助力地区农业经济现代化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在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来提高生产效率而不是单单依靠科技要素投入[1]。
四川2018年推广农作物新品种5000万亩以上、畜禽水产新品种(配套系)150万头(只)以上,为四川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良种支撑,农业机械总动力125.65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四川省的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相对滞后,同年四川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比分别高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5.1%,农业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存在不协调发展的问题,农业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协调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本文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以2012—2018年四川农业科技进步与产业机构优化两个系统各个指标的相关数据为基础,运用熵值法,构建科技进步、产业结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两个系统间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基于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议,对实现二者协调发展,实现农业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优化推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9d43197e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ef.png)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摘要】中国有机农业在中国农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主要问题包括标准体系不完善、市场体系不健全和生产环节存在难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市场机制和优化生产技术等对策建议。
通过这些举措,可以推动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提升其质量和竞争力。
未来,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前景仍然十分广阔,关键在于持续加强体制建设、完善市场机制和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建议,标准体系,市场体系,生产环节,前景展望,可持续发展。
1. 引言1.1 中国有机农业的定义中国有机农业是指采用有机农业原则和方法生产农产品的农业生产方式。
有机农业强调生态平衡、循环利用、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环境等原则,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物质和基因改造技术,注重提高土壤质量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有机农业的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安全的有机农产品,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有机农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
中国有机农业生产区域广阔,产量丰富,品种多样,包括有机粮食、蔬菜、水果、茶叶、畜产品等。
有机农业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1.2 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在近年来持续增长,成为农业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大量的有机农业基地和生产企业,有机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扩大。
根据有关数据统计,中国有机农业的总产值和总产量均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在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区积极推动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设了一批有机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和加工企业,不断提高有机农产品的生产质量和品牌效应。
政府也通过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促进有机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动有机农产品的销售和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有机农业在国际市场上也逐渐获得认可,有机农产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逐步融入到全球有机农产品贸易体系中。
浅谈衡水市现代农业发展问题与对策
![浅谈衡水市现代农业发展问题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ec9f2d12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c7.png)
浅谈衡水市现代农业发展问题与对策【摘要】衡水市是一个地处河北省的重要农业城市,近年来逐渐转型升级,积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本文从浅谈浅谈衡水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发展的对策,并提出了建议。
结合总结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展望了未来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指出衡水市现代农业仍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通过不断完善现代化农业体系,加强科技创新,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民收入,衡水市现代农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为河北省乃至全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衡水市、问题分析、发展对策、建议、未来发展、经验教训、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衡水市位于河北省中部,是华北平原乃至中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古代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冀州锦绣,京畿明珠”之称。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浅谈衡水市的现代农业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北省,浅谈衡水市的农业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而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深入探讨浅谈衡水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对于加快浅谈衡水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提出建议和展望,希望能为浅谈衡水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并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借鉴。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浅谈衡水市的现代农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2. 正文2.1 浅谈浅谈衡水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衡水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地区。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浅谈衡水市的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浅谈衡水市的农业品种多样化。
在浅谈衡水市,种植业以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为主,同时还发展了蔬菜、水果、经济作物等多种农作物。
养殖业以猪、牛、羊、家禽等为主,同时还有水产养殖等多样化养殖业。
浅谈衡水市的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升。
浅谈衡水市推广了高效农业技术,如精准农业、无人机喷洒、智能化设备等,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
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趋势及优化对策
![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趋势及优化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dc73e689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36.png)
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趋势及优化对策【摘要】吉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在农业经济发展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从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入手,分析了当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以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优化对策。
通过展望未来发展前景,总结了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并提出建议政府和企业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趋势、优化对策、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农民收入、前景展望、关键因素、政府作用、企业作用。
1. 引言1.1 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概况吉林省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农业大省,拥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优越的自然条件。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吉林省的农业总产值连续多年稳居东北地区前列,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吉林省以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为主,其中粮食、豆类、油料、糖料、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大,畜牧业以养猪、养牛、养羊等为主要特色,渔业则主要集中在湖泊和江河之间。
吉林省农业经济结构逐渐优化,产业互补性强,形成了以粮食、畜牧、渔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体系。
吉林省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科技不断创新,农业机械化程度逐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
吉林省农业已经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未来,吉林省的农业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1.2 研究背景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吉林省农产品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挑战。
农业生产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人口结构变化等诸多问题。
深入研究吉林省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探讨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对于促进吉林省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系统分析吉林省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为推动吉林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8bd725b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85.png)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
在农业领域,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也正在引起广泛关注。
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比如农产品供给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等。
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农业正在经历着变革,农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对策,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探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可行的对策措施,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2 研究意义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对策研究互联网+时代是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的时代,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能够为农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研究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对策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研究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对策,有助于深入探讨如何通过互联网+技术推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针对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不足等问题,研究有助于提出有效的政策措施和发展路径,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通过研究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对策,可以为政府部门、企业机构和农民提供指导,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农村振兴战略目标。
研究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析当前农业经济的现状,探讨如何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0b79b3eee06eff9aef8077e.png)
211162621_重庆市大足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现状问题及对策
![211162621_重庆市大足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现状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e1680f58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a5.png)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解决“三农”问题及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举措。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1]:“要把粮食生产抓紧抓好,把农业结构调活调优,把农民增收夯实夯牢,把脱贫攻坚战打好打赢,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于2019年9月制定了《全市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目的就在于筑牢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基石,全面促进乡村振兴。
重庆市大足区农业资源丰富,土地富含锌、硒、锶,有着长期的农业产业发展优势。
在20世纪,大足区农业产业发展良好,农业“三绝”(水厢小麦、双千田、再生稻)曾一度成为周边区县学习的榜样。
但近年来,大足农业发展已渐渐滞后,农业产业发展成为了大足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大短板。
全面推进大足区乡村振兴,其工作重点在于推进大足区农业产业发展,不断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按照区委加快农业发展步伐的要求,我们组织专题调研组深入基层开展专题调研。
本文在获取调研数据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大足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现实困境,旨在积极寻求大足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破解路径。
1现状大足区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紧扣全区“一园三片七链”产业布局[即加快大足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打造大安现代农业园区(铁山、高升、三驱)、美丽乡村宜居示范园(拾万、石马、金山)、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园(棠香、宝顶、龙岗)三大功能板块]。
通过科技推广、样板示范、项目实施、全面动员,全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1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1)从传统向现代转变。
在种植品种上,由传统的粮油水果向品种引进上变化,种植品种逐渐丰富多样化;在种植方式上,由传统的人工种植向机械种植转变,依靠现代化工具利用滴灌、大棚技术丰富种植方式。
2)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
调减大田作物,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产业,新发展芳香产业、耐贮存的水果、烘干花椒等,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3)从小规模向大规模集约化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和政策研究
![农村经济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和政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3f5431a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01.png)
农村经济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和政策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流通等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
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不同的理论和政策在不同的地区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和实践。
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学理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具有单一、低效、规模小等问题。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经济学理论中,相关学者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理论模型:(1)农民家庭生产理论这一理论主张农村经济要从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向多元化结构转变,使得农民家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增加收入,达到家庭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
(2)农业转型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农村经济的转型需要在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推动下实现。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要从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向市场化经营、多元化和产业化逐步转型。
(3)生态经济理论这一理论主张要构建生态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和政策。
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必须考虑到生态和环境的保护,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优化和转型。
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除了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政策:(1)农村改革改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步骤,加强乡村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变革传统农村经济结构,扩大乡村市场,优化乡村生态环境,建立完善的乡村基础设施体系。
(2)政策支持政策支持主要是为了激发农民的热情,引导资本市场向农村倾斜,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将畜禽养殖、种植业等生产中的环节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
(3)新型农村建设为了提升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政府出台了新型农村建设标准,以此来调整农村结构和环境,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的格局。
在实行新型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加大资源投入,完善政策措施,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思路,使得农村经济生产水平和农民生活质量实现大幅提升。
可持续发展中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以甘肃张掖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例
![可持续发展中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以甘肃张掖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75253447e518964bcf847cd4.png)
差别和地 区差别 。其基本 内涵是 : 在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 农 业现代化 的过程 中 , 在坚持 家庭 承包经营和双层经营 的基础 上, 调整 和优化 农业产业及产 品结构 ; 增加投入 , 提高农业综合 生产 力 , 障食 物安 全 ; 保 发展农村 经济 , 增加农 民收入 , 使农村 、 农 民富裕起来 ; 依靠 科技进 步 , 理 、 合 永续地 利用 自然 资源 , 特 别是 生物资 源和可再 生资源 , 高资源产 出率 ; 护和改 善农 提 保 业生态环境 , 防止污染 , 保持农业 生态 平衡 ; 逐步 把中国农 业建 设成为资 源合 理利用 、 营集 约化 、 经 生产商品化 、 生态 良性循 环 的现代农业 。 农业可持续发展 战略的基本 要求 , 也是 结构调整 的基本 方 向和 目标 , 张掖市农业产业结 构的调整既要注重实现 产业结构 的合 理化和高级化 , 又要努力使资源 、 环境 和经 济协调发展 。
产 业层 次 、 品层 次 、 产 品质 层 次 、 场 和 贸 易 层 次 上 , 出 了一 系 列优 化措 施 。 市 提
【 键 词 】甘肃 张掖 ; 关 可持续发展 ; 农业结构优化 ; 对策 【 中图分类 号 】 37 2 【 F 2. 文献标识码 】 【 4 A 文章编号 】 0426 (070—050 10— 78 20 ) 02—3 5
( ) 市 农 业 可 持 续发 展 及 农 业 产 业 结构 优化 的基 础 条 一 张掖
件
自然 资源是 张掖市农业持续发展 的客观条件 , 也是全 市农 业产业 定位的物质基础 。张掖 市位 于甘肃省西部 , 河西走 廊 中 。 有土地面积 41 . 9万 k z占甘肃土地总面积 的 92 %。 m, . 3 有耕 地 22 1 8 . 万亩 , 占全 市面 积 45 人均 耕地 面积约 28亩 , 2 约 .%, . 高于 全省人 均耕地 2 8亩 ,远 高于全 国人均耕 地 1 . O . 的水 2亩 产业 结构高级化 主要是指 产业结构 从低水 平状态 向高水 平 。有 可 利用 草 原 面积 32 7 1万 亩 , 占全 市 土地 面积 的 5 . 5 平状态 的动态发展过程 。一方 面体现 在高附加值 的部 门、 资金 5 .%。 对丰富的耕地 和草 地面积 , 1 8 相 减少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资 与技术 密集 的部 门比重上升 , 另一方面体现 在生产过程 中技术 源约束 , 全市农业 、 特别 是畜牧业将会有较 大发展空间 , 具备一・ 水平 的提高 。【 1 ] 高级化 的产业结构 中, 产品的加工度高 、 科技含 定的 比较优势 。 全市实有水资源 2 . 47 5亿立方米 , 扣除黑河 下 一
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指南
![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1ea9c8dc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71.png)
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指南第1章引言 (3)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3)第2章三农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4)2.1 三农产业结构概述 (4)2.2 三农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4)2.3 影响三农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 (5)第3章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 (5)3.1 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与原则 (5)3.1.1 内涵 (5)3.1.2 原则 (5)3.2 产业结构调整的国际经验借鉴 (6)3.2.1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 (6)3.2.2 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 (6)3.2.3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 (6)第4章三农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与目标 (6)4.1 调整方向 (6)4.1.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6)4.1.2 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 (7)4.1.3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7)4.2 发展目标 (7)4.2.1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7)4.2.2 农村二、三产业发展 (7)4.2.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7)4.3 发展战略 (7)4.3.1 产业布局优化战略 (7)4.3.2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7)4.3.3 产业链延伸战略 (7)4.3.4 人才培育战略 (7)第5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8)5.1 农业产业结构现状与问题 (8)5.1.1 现状概述 (8)5.1.2 存在问题 (8)5.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策略 (8)5.2.1 优化粮食产业结构 (8)5.2.2 发展经济作物和特色作物 (8)5.2.3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8)5.3 农业产业链优化 (9)5.3.1 延伸产业链 (9)5.3.2 优化供应链 (9)5.3.3 提升价值链 (9)6.1 农村工业产业结构现状与问题 (9)6.1.1 产业现状 (9)6.1.2 存在问题 (9)6.2 农村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策略 (10)6.2.1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附加值 (10)6.2.2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10)6.2.3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竞争力 (10)6.2.4 合理布局产业,发挥集聚效应 (10)6.3 农村工业产业链优化 (10)6.3.1 拓展产业链上下游环节,提高产业附加值 (10)6.3.2 加强产业链内企业合作,提高协同效应 (10)6.3.3 创新产业链融资模式,解决融资难题 (10)第7章农村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 (11)7.1 农村服务业产业结构现状与问题 (11)7.1.1 现状概述 (11)7.1.2 存在问题 (11)7.2 农村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策略 (11)7.2.1 优化产业结构 (11)7.2.2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1)7.2.3 完善基础设施 (11)7.2.4 培育人才 (12)7.3 农村服务业产业链优化 (12)7.3.1 延伸产业链 (12)7.3.2 打造产业集聚区 (12)7.3.3 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 (12)7.3.4 创新产业链金融服务 (12)第8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 (12)8.1 政策体系构建 (12)8.1.1 宏观政策引导 (12)8.1.2 部门政策协同 (12)8.1.3 地方政策创新 (12)8.1.4 社会参与机制 (12)8.2 政策实施与保障 (13)8.2.1 政策宣传与培训 (13)8.2.2 资金支持 (13)8.2.3 土地政策保障 (13)8.2.4 技术支撑 (13)8.2.5 人才培养与引进 (13)8.3 政策评估与调整 (13)8.3.1 政策评估机制 (13)8.3.2 政策调整依据 (13)8.3.3 政策优化路径 (13)8.3.4 政策跟踪与监督 (13)9.1 国内外成功案例概述 (14)9.1.1 国内案例 (14)9.1.2 国外案例 (14)9.2 案例分析与启示 (14)9.2.1 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地域优势 (14)9.2.2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业产值 (14)9.2.3 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15)9.2.4 发挥作用,加强政策支持 (15)9.2.5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民收入 (15)9.2.6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15)第10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与展望 (15)10.1 调整路径 (15)10.1.1 优化农业内部结构 (15)10.1.2 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15)10.1.3 提升农村科技创新能力 (15)10.2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5)10.2.1 挑战 (15)10.2.2 机遇 (16)10.3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16)10.3.1 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 (16)10.3.2 农村产业深度融合 (16)10.3.3 农村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 (16)10.3.4 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16)第1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已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
河南省产业结构状况及优化升级问题研究
![河南省产业结构状况及优化升级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ae96ae0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03.png)
河南省产业结构状况及优化升级问题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河南省工业生产总值中,轻工业、重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河南省传统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压力。
研究河南省产业结构状况及优化升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河南省产业结构现状,可以全面了解其产业发展的特点和问题,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河南省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大省之一,其产业结构对全国经济稳定也具有重要影响。
优化升级河南省产业结构对于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和促进全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河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是应对挑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深入研究河南省产业结构状况及优化升级问题,对于促进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河南省作为中国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其产业结构一直是该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河南省产业结构状况及优化升级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研究河南省产业结构状况能够为该省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深入了解当前河南省的产业结构现状,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和推动河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研究河南省产业结构状况能够为全国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借鉴。
河南省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大省之一,其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和做法对于其他地区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通过借鉴河南省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可以促进全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河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探讨优化升级的路径和对策,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质量发展。
通过研究,我们旨在为河南省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对河南省产业结构状况的深入调查和分析,我们还希望能为其他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
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研究
![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6332e0d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40.png)
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研究引言新疆作为中国的重要农业基地,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对于新疆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疆农业产业结构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对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进行研究,探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优化升级的路径。
1. 新疆农业产业现状及问题1.1 农业产业结构新疆农业产业结构以农作物种植、畜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
农作物种植以棉花、小麦、水稻等为主导;畜牧业主要是以绵羊和牛羊混养为主;农副产品加工业包括棉纺织、粮食加工和果蔬加工等。
1.2 存在的问题1.农作物种植结构单一,依赖于传统的棉花和小麦种植,缺乏多样化和高附加值的农作物;2.畜牧业养殖方式滞后,存在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3.农副产品加工业规模小、质量低,缺乏竞争力。
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2.1 适应市场需求当前,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消费者对健康、绿色和高品质的农产品需求日益增加。
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2.2 优化资源配置新疆的自然条件适宜发展多种农作物和畜牧业,优化资源配置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土地、水资源和气候条件,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2.3 推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新时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通过引进新技术、推广先进管理模式和加强科技创新,可以提升农业生产力,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路径3.1 多样化农作物种植通过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和技术,逐步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增加多样化的农作物。
新疆的气候条件适宜发展高经济效益的水果、蔬菜和特色农作物,可以通过政府扶持政策和科技支撑,鼓励农民转变种植结构。
3.2 畜牧业绿色养殖推动畜牧业绿色养殖,减少养殖密度,提高畜禽养殖的环境友好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一、大庆市农业产业结构现状近些年,随着大庆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和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两头两尾”工程为突破口,助力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014—2018年间,大庆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360.5亿元增加到390.1亿元,增加了8.21%。
其中种植业产值增加了15.1亿元,达到171亿元,增长了9.68%,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基本维持在43%左右。
2018年与2014相比,种植业表现出“三减一增”态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减少4.5万公顷,其中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种植面积减少3.7万公顷。
粮食总产量减少121.2万吨,油料产量增加1.5万吨,蔬菜产量减少64.6万吨,可以看出在减少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蔬菜产量的同时种植业效益大幅提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明显。
林业产值增加了3.7亿元,达到7.1亿元,增长了108.82%,增长最快,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82%。
林业完成植树造林减少5.1万亩,实现产值确增加3.6亿元。
渔业产值增加了8.7亿元,达到18.6亿元,增长了87.88%,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从2.75%上升到4.77%。
其中水产品产量从9.6万吨增加到11.8万吨。
畜牧业产值仅增加了1.4亿元,达到190.3亿元,增长最慢,仅增长了0.742%,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从52.4%下降到48.78%。
服务业增加0.7亿元,增加了29.17%(见表1)。
二、大庆市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面临的困境(一)种植业结构调整缺乏动力。
一是相当一部分农民对种植结构调整动力不足。
主要原因是玉米种植户长期耕种玉米,对玉米形成了长期的技术依赖和政策依赖。
二是大庆市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研发主要围绕玉米作物展开的,针对其它农作物的生产配套设施都相对落后,为其它农作物构建的服务体系也不完善,难以支撑大规模大批量的种植业结构转型。
三是种植业结构优化需要大量的成本,既包括技术、肥料、农用机械设备、果蔬大棚、冷库及改种其它农作物相关显性成本的支出,又包括改变现有生产模式带来的隐形成本。
四是农村金融部门融资门槛较高,农户很难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
(二)畜牧业发展受阻于环境制约。
近年来,大庆市畜牧业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两牛一猪一羊三禽”为主导的养殖格局,但仍存在来自环境和技术的制约。
一是对空间环境的约束压力正在逐渐增大。
畜禽养殖规模的扩大导致粪便的排放量也随之增加。
按照不超过土地承载粪污能力总量的30%要求,一些地区存在养殖总量与环境容量不合理、农牧结合不充分、粪肥处理技术模式落后等问题。
二是水产养殖标准化水平有待提高。
养殖户饲养水平较低、养殖生产成本较高、在不同区域环境下产品的质量也高低不齐、经营效益不佳也是标准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是产业化水平不高。
现有畜牧企业大多数规模较小,品牌优势不强,市场份额不高,行业领先的能力较弱。
四是龙头企业与养殖户之间缺少稳定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难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养、加、销环节不紧凑,全产业链项目少,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民收入增速明显放缓。
一是近年来大庆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同时,农民收入增速放缓。
2013年以前,大庆市农民收入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但近年来增速明显下降。
2018年大庆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虽然达到15,978元,但是仅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88%,城乡差距依然明显。
二是农民收入结构性矛盾基本没有变化。
农民“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跟随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而发生改变,大部分农民依旧以种养为基本收入来源,甚至是唯一来源,推动农民增收的阻力和成本依然不小,农民增收环境十分恶劣。
以2016年为例,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比54.3%,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比重接近,均为20%上下,财产性收入比重只有4.8%。
三是在国家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后,玉米价格呈明显下降趋势,再加上城市居民消费价格连续上涨,以及2017年年初以来生猪、鸡蛋等畜产品价格降幅较大,严重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农业稳步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繁荣进程,改变农业生产模式的重要保证。
一是大庆市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金额成下降态势。
2014—2018年间,只有2016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有所增加,2018年比2014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下降了64.6%,仅达到34.73亿元。
所有投资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面的比例相对较少。
二是没有足够的资金力量,而且往往不能充分利用。
三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存在审批困难、建设困难、管理和维护困难等问题。
四是大庆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减少。
2018年与2014年相比,大庆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减少了4.5万公顷,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种植面积下降3.7万公顷。
五是大庆市耕地综合机械化率为92.63%,与全省平均94%的综合机械化率相比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加上单位耕地面积较小,生产经营规模受限,一些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根本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推动大庆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对策建议(一)明确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1.横向融合。
农业与相关产业的横向融合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技术渗透,实现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从而形成生物农业、能源农业等农业新业态;二是应对消费者需求进步与消费升级,通过产业功能拓展实现农业与教育、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等其它行业的交叉融合,从而形成休闲农业、康养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赋予了农业更多的社会属性。
2.纵向融合。
产业融合实质上是适应了新形势要求的更高形态的分工模式。
在农业产业分工基础上,改变农业低附加值、低生产效能的产业属性,从纵深方向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将工业和服务业融合到农业发展中,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跨产业合作。
从实践意义上看,产业融合背景下的农业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加符合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的要求。
(二)持续推进种植业内部结构优化。
一是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以及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建设工作,稳守耕地红线,切实保障粮食的基础生产能力。
保障玉米种植户的基本收益,维护农户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优势产区的保供作用。
二是加强对农产品种植品种和区域布局的规划与引导。
选育市场需求大的高质量、高营养的玉米品种种植,适当扩大蔬菜、瓜果、杂粮、豆类等农产品的种植规模。
三是加大农业种植技术的研发力度。
促进配套农业机械设备的研发与推广,通过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服务支撑,迎合种植业结构优化的需要。
四是加大对农业生产的金融支持力度。
开发迎合农户需要的新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在农村的便捷性。
通过对优质农产品、绿色食品、特色农产品的资金政策倾斜,引导农户开发新产品、扩展新业务、开拓新市场,进而促进种植业结构优化。
(三)加快畜牧业发展。
一是大力推进大庆市畜牧业标准化养殖进程。
提高对标准化养殖户的补贴数额,加大对大庆市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的政府扶持力度,并且严格把握资金流向,确保支持、补贴资金切实到位。
二是考虑到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将发展畜牧业和对草原植被环境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统一部署规划,合理布局,严格要求畜牧养殖场的环保能力,进而推进绿色畜牧业发展。
三是要大力推广畜禽粪污净化处理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促进科技对环境净化设施的改造与升级,加大畜禽粪便、农业污水的综合治理力度,切实保障低污染排放。
鼓励畜牧业重点农区探索种养结合的方式,以种定养,进而实现畜牧业发展良性生态循环。
四是立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视角,推动粮经饲统筹、种养加销一体化格局形成,重点培育创新能力强、品牌价值高、市场口碑好的畜牧业龙头企业,推动畜牧业向优养、优质的方向发展。
(四)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考虑到农户种植习惯和其它因素,玉米仍是大庆市重要的经济农作物。
这就需要对玉米种植户的补贴与帮扶政策能够持久、稳定落实。
在玉米价格出现断崖式跌落的时期,针对玉米种植的补贴政策较好地维护农民的基本收益,稳定农民收入,保护了农业生产。
传统农业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具有生产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等弊端,因此要保证农民持续增收,就需要从促进农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将农业植入到其它产业链中,使农产品成为全产业链有机构成的一部分。
纵向来看,加强大庆市农产品品牌建设,打造大庆市知名农产品品牌,推进种养业与加工业及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使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增值收益。
横向来看,大力发展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间融合,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丰富农业产业功能。
(五)扶持农产品加工业。
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不仅包括生产结构优化,还包含农业产业布局以及农业产业链优化。
在农产品产业链构成中,加工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直接决定了农产品的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目前,大庆市对农产品加工开展扶持、补贴还仅仅局限于部分区域,补贴的种类和品种也十分有限,应当拓宽补贴品种,扩大支持范围,鼓励闲散农民投身于农产品加工行业中,引导种植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为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应当将玉米胚芽等玉米加工产品纳入农产品初加工目录,以享受优惠的税收政策,提高粮食加工企业从事精深加工的积极性。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应当以设立基金形式,对农产品深加工重大项目进行资金帮扶,适当放宽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贷款条件,增加放款额度,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在金融保障方面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