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九课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 的观点
唯物辩证Biblioteka Baidu的总特征
(矛盾的对立统一) 核心与实质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对立(斗争性)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统一(同一性)
(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斗争性 (基本属性之一):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彭端淑《为学》
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1)“为之”与“不为”,是人们办事难易矛盾双方能否相互 转化的条件。同样,“学之”与“不学”,是学习过程中的难 易矛盾相互转化的条件。 (2)凡是与人的行为紧密相关的矛盾,要使矛盾双方转化,必 须通过人的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对应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含义
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 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 义活的灵魂。
常言道:“水火不相容”。着了火用水浇就行了。你 认为如何?
2.重要性(原因)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所以重要,首先在 于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矛盾 (实质与核心)
事物内部 事物之间 (内因) (外因)
构成
引起
推动
联系
运动
变化 发展
(二)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事事有矛盾; 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 法的前提。所以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 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人若邪溪》
一鸟不鸣山更幽。
--王安石《钟山绝句》
思考:
1、汶川大地震是坏事还是好事? 2、矛盾就是对立和统一,所以“对立”是 矛盾的一方,“统一”就是矛盾的另一方? 3、矛盾是客观的,所以任何事物之间都存 在矛盾。对吗?为什么?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 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 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 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所以重要,还在于 它是人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对症下药、治之宜殊、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入乡随俗、随机应变、看饭吃菜、 量入而出、抽薪止沸、量力而行、 量体裁衣、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等等。
张冠李戴、生搬硬套、东施效颦、 邯郸学步、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一刀切、一风吹、依葫芦画瓢、 抱薪救火、火上浇油、生吞活剥、 粗枝大叶、大而化之、 不问青红皂白、各打五十大板,等等。
3.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 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也就没有普 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
物是没有的。
共性
个性
个性
天地间没有两片完 全相同的树叶。
天地间没有两片完 全不同的树叶。
含有果酸、糖类等成分;都有多汁、味甜等特点
斗争性的表现形式有:有对抗性矛盾(如互 相否定、互相反对)和非对抗性矛盾(如互相区 别:作用、功能、地位的不同)等。
思考:
1、哲学上讲的斗争与我们现实生活中所讲的 斗争及政治斗争是一回事吗?
2、如何理解“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
注意:
哲学所讲的“斗争性”
生活中所说的“斗争”
包括一切差异 和对立
仅仅是矛盾斗争性 的一种具体形式
凡是矛盾,必有斗争,否则,就不成其为对立面, 就不成其为矛盾了(斗争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逻辑矛盾——人们在叙述问题、回答问题时出现首尾不 一、相互打架的现象; 哲学矛盾——指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 统一的关系及其运动过程。
哲学矛盾无处不在,逻辑矛盾可以避免
2、矛盾的同一性: (基本属性之二)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2.矛盾的特殊性
(1)原理(含义):(略) (2)特殊性的三种情形: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区别不同事物)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 盾(区别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 殊性。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特殊性(个性) 普遍性(共性)
苹果(能吃的含水分较多的苹果树的果实) 梨(能吃的含水分较多的梨树的果实) 香蕉(能吃的含水分较多的香蕉树的果实)
水果(能吃的含水分
较多的植物的果实)
六国时,赵人公孙龙善辩。据说,他有一次骑马 过关,关吏说:“马不准过。”公孙龙回答说:“我 骑的是白马,白马非马”。说着就连马一起过去了。
想一 想
公孙龙的论断 有无合理性? 从哲学角度看 它错在什么地 方?
白马非马
公孙龙的观点: 马是指马的形状,白则是指马的颜色,
颜色当然不能说等同于形状,所以白马也 就不能等同于马了。如果一个人要买马, 当然买什么马都行,而如果一个人要买白 马,那就不是任何马都行,必须是白色的 马了,由此可见,白马非马也。
这里“白马”就是白色的马,一种有特定
属性的动物。“马”就是马这种动物,是范围限 定到“种”这一层次的一个生物类群的总称。理 解这一论述的关键在于理解其逻辑连词“非”, 这里的“非”即“不是”,而“是”的含义是有 多重的,其中有“属于”、“等同”等意思,也 就有“包含于”和“等价于”的逻辑关系。而 “白马”的概念是属于“马”,但不等价于“马” 的。从心理学角度讲,“白马”的称谓在普适认 知里暗示出它与“马”的联系,而“非马”的判 断则违背逻辑惯性,让接受者加以注意,同时借 助“巴纳姆效应”式的安慰原则读者自己对“非 马”论述找到合理支撑,从而使常识和理性判断 产生逻辑矛盾。
(1)、统一的第一种情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
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有无、难易、长短等为什么能相互依存?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 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一个统一体中。
(2)、统一的第二种情形
“危机”不仅是危险,更是机会。面对同样的危机, 是主动还是被动?怨天尤人、等待机会,强者就会丧失 优势;积极进取、创新思路,弱者就会后来居上。这次 的金融风暴百年难遇,但对树立中国大国地位的机会也 是百年难求。中国正在危机中创造机会。
中国正在危机中创造机会说明什么问题?在危机中一 定能创造机会吗?
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转化的几种形式:
地位的转化:强与弱、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性质的转化:强与弱、危险和安全 互相促进:两个文明、教与学、生产和消费 互相融合:民族融合、城乡差别的缩小
转化意味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3、 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