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 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2019届高考历史专项复习讲义课件:17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共28张PPT)

2019届高考历史专项复习讲义课件:17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共28张PPT)

考点全通关 6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三、道家和法家 1.老庄之学 (1)老子的思想 ①宇宙观: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 ②政治主张:认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 “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③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 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庄子的思想
考情精解读 1
考纲解读
命题规律
命题趋势
中国传统文
考查内容
考查频 考查题 所占分值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
成的重要意义;孔子“仁 ”的思想及其对文化的贡 献,以及孟子和荀子对儒
5年7考
选择题2—4 选择题、
分,非选择 非选择题
题 6分左右
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的思想及其与汉 武帝实现大一统之间的关 系
5年6考
选择题4分, 选择题、
非选择题20 非选择题
分左右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宋 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5年13考
选择题、 非选择题
选择题2—4 分,非选择 题10分左右
高考复习讲义 文化主流思想的转变
考情精解读 1
考纲解读 命题规律 命题趋势
1.高考对本单元的考查会集中在儒家思想 的发展演变、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的观点、 同一时期的思想家的主张的异同等知识点 上,强调教材对高考考查的引领作用。 2.比较类的试题将会大量出现,突出对主干 知识的辨析和比较,强调中外文明的发展和 交流。 3.链接文化传承、与时俱进、构建和谐社 会等社会热点,以古代思想的现实意义作为 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轮复习导学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轮复习导学案

知识点名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你:百家争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主张;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

3、宋明理学: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预习要求:1、孔子,名,字,出生在时期。

他提出了与的学说。

他开创了中国古代,主张,从六个方面培养学生。

儒家的六经是指。

孟子提倡学说,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

荀子是时期儒家的代表,在天人关系上,他一方面强调,另一方面又主张。

他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掌握。

2、汉武帝时,中国的局面得到巩固。

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的主张被采纳。

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得标志。

3、周敦颐、邵雍、张载、和并称“北宋五子”,是理学的开创者。

他们认为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它的核心是,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

南宋的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认为。

4、黄宗羲提出的主张,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

顾炎武提出的主张,梁启超将他的思想归纳为,著有。

重、难点分析:一、“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思想氛围宽松。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2、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指思想流派之多,主要有儒家、道家(老子和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兵家(孙子和孙膑)、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是指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不同见解。

2019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岳麓版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共13张PPT)

2019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岳麓版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共13张PPT)

批判继承中发展
(一)历史背景 第一 政治原因: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 荡的时期。封建制度腐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阶级矛 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 第二 经济原因: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 缓慢发展, 社会风尚发生变化,人们竞相逐利;而封 建政府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第三 阶级基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 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第四 思想文化方面: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我国,开 拓了人们的视野;封建纲常礼教腐朽严厉,八股取士, 文化专制。
(五)其它:
1.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罗马人 文精神的比较。 2.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与启蒙运动的 比较。
3.近代以来,儒家的发展状况。
• 一、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 战国时期, 尽管社会动荡,但文化空前繁荣,不同阶层和派 别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 1、根本原因(经济):社会生产力提高,封建 经济的发展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物质文化基础。 • 2、社会原因:大变革时代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社 会环境,为各阶级、各学派发表自己的意见提供 了一个平台。 • 3、政治原因: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网罗人 才,创造了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 4、私学兴起使教育逐渐普及和平民化。 • 5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一)历史背景
第一 政治大一统的需要: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建立, 但皇权与相权尤其是中央与地方矛盾严重激化,边患 严重,阶级矛盾激化,这些都要求加强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在思想文化上: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 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第二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和发挥 第三 汉武帝对新儒学的认可与推崇。
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第一,是扼制了人的本性,三纲五常、科举 制度等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 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 精神的形成。 第二,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 负面作用明显。 第三,是意识形态的保守性,等级制度、宗 法制度、愚忠愚孝等应抛弃; 第四,是轻商意识,经济不发展; 第五,是贬低科学,“形而上者谓之道,形 而下者谓之器。”

2019届高三历史考前大题精炼: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附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考前大题精炼: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附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考前大题精炼: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附解析)1.(2019合肥一中模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走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夫天理者,理欲也,理欲者,自然之分也:既以自然之分,则人人皆平也,无谓贵贱之分。

——戴震《理》材料二 但旦丁称人是高贵和平等的,因为人都有上帝赋予的“意志自由”来判断选择,获得“为自己而生存”的自由。

彼特拉克强调,“宇宙是以人为中心的,是上帝为人类的世俗生活而造就的东西”。

与此同时,他还将矛头直指宗教禁欲观,大胆歌颂人的生活欲望和世俗享乐,他嘲笑经院神学家只是一些总想了解“深奥的上帝秘密,漠视人性和人欲的傻瓜。

”——摘编自孟广林《意大利人文主义人本观与明清之际人文观的异同》(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位明清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时代进步性。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与明清进步思想的共同之处。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产生的社会效果差异的经济根源。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山海经》记载,炎帝为南方之神,蚩尤为九黎的部落酋长,盘古、伏羲的故事为汉族、羌族和云南许多少数民族共有的神话。

黄帝被认为是其他四帝的祖先,《五帝本纪》中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幸明德”。

战国时期,七国的君主都以黄帝的后裔相标榜。

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夏禹的后代,要恢复夏禹的统一大业。

386年鲜卑人拓跋珪统一中国北方,建立北魏,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

拓跋珪在其昭文中说:“夫刘(邦)承尧统,旷世积德……《春秋》之义,大一统之美,吴、楚僭号,久加诛绝,君子贱其伪名,比之尘垢”。

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曾下令改变鲜卑族的风俗习惯、服装和语言,奖鲜卑贵族与汉族的士族通婚,改汉姓,学习中原的典章制度等。

——据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材料二 1840年以后,中华民族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自发联合,一方面是粉碎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分裂阴谋、保卫祖国的统一与边疆完整,同时也逐步深入,从不同层次上寻求将古代中国转化为现代中国的强国之道。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专题整合课件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专题整合课件
4.对外关系上: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与世隔绝,错失了多次进 行生产技术革命的机会。 5.根本因素:腐朽的封建制度。
[复习对策] 一、多元史观认识百家思想主张
1.唯物史观角度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时代大变革是百 家争鸣形成的大背景,这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2)从阶级史观看,孔子、老子、庄子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下层劳 动者群体的利益,其他如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代表新兴地主阶层的利益。
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火药传入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 封建贵族起到了一定作用
火药 唐代: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三、古代农耕科技没有及时转化为近代科技的五大原因 1.经济上: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科技的进步。
3.思想文化上: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四、本专题文化和科技均属于高频考点,在古代史选择题中占到一半(3到4题)。强调
对书本知识的精读和细读,注意对思想文化概念理解的同时要求注意时空的把握。
同时要求强化对具体细节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牛皮,促进了
欧洲文化的发展 传入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
印刷 隋唐:雕版印刷术 术 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战国:司南
教改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
会的进步
指南

北宋:发明了指南针,并应用于 13世纪传入西欧 航海 14世纪初由阿拉伯人传入欧 洲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
二、传统儒学价值观的现实意义(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1.具有和谐意识。和谐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

专题古今中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古今中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古今中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家为诸子百家之一。

(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仁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来调解与建立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发展:战国时期的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2、秦朝:焚书坑儒,儒家受到排斥。

秦始皇重用法家思想,主张法治。

3、西汉: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①主张:a、天和人息息相关,皇帝要依照天意办事。

(天人感应)b、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其他学说都要禁止。

c、建立太学等学校,儒家经典作为教育内容。

②影响:a、适应了当时封建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具有积极作用b、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c、主张建立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有利于封建教育的发展d、独尊儒术长期束缚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学文化的发展4、隋唐:儒教、道教、佛教逐渐融合,儒家思想逐渐融合了道教、佛教思想。

二、中国近现代主流思想的演变1、地主阶级改革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

(鸦片战争后,魏源《海国图志》)2、地主阶级的“洋务”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与科学技术,维护封建统治。

(洋务运动)3、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主张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发展资本主义。

具有进步性与爱国性。

(维新变法)4、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思想: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主张通过自下而上的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辛亥革命)5、资产阶级立宪派“实业救国”的思想: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同拯救国家结合起来。

2019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17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

2019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17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进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流氓: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①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②文化: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三、其他思想流派1.道家①春秋时期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动。

②战国时期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①地位: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②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3.墨家:墨子①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②地位: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四、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①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③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①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儒学体系。

五、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③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时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④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十九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十九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K12配套课件
6
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 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2.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发展的贡献 (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对“仁”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但其立 足点就是“爱”,是基于爱的伦理道德。所以他主张统治者要以德治 民,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社会。 (2)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 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1.科举制的实行 (1)时间: 隋唐 开始。
K12配套课件
20
(2)内容:以考试成绩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2.影响 (1)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儒 生的地位提升,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同时成为 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2)知识分子以仕途辉煌为人生理想,以“治国平天下”为唯一志向,使 得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也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 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
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
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
糟粕) 二、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三、儒学复兴运动和理学出现的背景
1.儒学的困境: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魏晋时期新思潮流 行,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更是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
K12配套课件
21
价值观念的地位,其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儒学复兴运动 (1)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他反对佛教和道教, 宣称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 “ 道统 ”思想。与 韩愈同时的李翱,则提出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的鼓励下,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 儒学复 兴 运动。他们推崇《春秋》中的“尊王攘夷”之旨,批评唐代政治, 指出其根本弊病是不重儒家的纲常伦理,致使女后专政、权臣跋扈,最 终导致唐末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他们认为,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 治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

人教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归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人教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归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内容、影响
2.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否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
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

3.老子(道家学派)与墨家学派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2)墨家学派不为统治者所重视,因为它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

4.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

董仲舒的新儒学既是对先秦“仁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先秦儒学的新改造,形成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儒学体系。

5.认识先秦时期儒家的民本思想
(1)孔子:“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由“爱人”所推导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也体现出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与人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

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今天仍然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2)孟子: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

孟子提出“施仁政与民,省刑罚,薄赋敛”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孟子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衰的规律,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主张“仁义”、“王道”,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的著名观点;在君民关系上,荀子提出著名的“君舟民水”论。

,
6.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第11讲明清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落实主干知识--------------------------------------------- 寧统植理肓序识记点拨遠津祢丰卜断製--------------------一、明清时期的思想1. 阳明心学⑴背景①明朝中期以后,阶段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②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

(2) 主张①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②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3) 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李贽的离经叛道(1) 背景①政治: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②阶级: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

③思想:道学家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神圣。

④个人:目睹官场的黑暗和道学家的伪善。

(2) 主张①破除对儒家经典的迷信,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②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3) 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归纳总结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1. 科技(1) 《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分类法,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2) 《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 近代科学先驱”。

轻巧识记古代中国科技科技发挥的效益取决于社会坏境 亘经验.轻实验;亜综合*轻分析; 重实用,轻理论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貶农 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教 育文化的高度专制;腐朽的聊建 制度2. 文学:明清小说 (1) 演变过程① 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② 唐代出现短篇小说传奇。

③ 宋代岀现话本。

④ 明清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2) 繁荣原因① 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②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⑶代表作品:四大名著、《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明 末 淸 初 的 思 想 活 跃 局 面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川f 启示图示构史古代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学《诗经》楚辞诗歌的另一种形式3•绘画和书法(1)绘画①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2.30“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2.30“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张“克己复礼”,通过规范人E们v的a行lu为at保io证n“o仁nl”y.。 C(2re)孔a子te思d想w中ith的A仁s和p礼o是se什.S么li关d系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0.0.
答的案一面仁。:是礼人:是内人C在外o的在p道y的r德i规g、h范修t、2养准0,仁0则4者,克-2爱己0人复1,1是礼A人,是s的人p自o的s觉外e自在P律他ty,体律L现,体td了现.孔了子孔思子想思积想极保
K12课件
12
自主学习•
二 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1.《汉书•董仲舒传》:“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问]材料中“此”的含义是什么?为达到“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教化”措 施?对儒家思想有何影响?
[答案] 含义:统一思想有利于E政va治lu上a的ti统on一o。nly. C措官re施。a:影te设响d立:w太推it学动hC和了Ao地儒spp方学yor学的sige校传h.,播St 2l以、i0d儒发0e家展4s-经,f2o0典使r1.为儒1N教 学EA学成Tsp内为3o容中.s5,国eC从传Pli儒统teyn家文Lt学化tPd校的r.o中主fi重流le用思5儒想.2生。.0做.0.
C0o3pyr核igh心t素20养0•4-2011 As家p国o情s怀e:P中ty国传L统td文. 化的历史价值
04 专家史论•
斯塔夫里阿诺斯:儒学思想对中国文 明的影响
K12课件
1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0.0.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件(27张)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件(27张)

第十一单元
主题一 主题二
第33讲
真题体验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回首教材 读史探究 研思史论 立德树人
-13-
异彩纷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教你读史】 材料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 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 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 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 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 方之略矣。 ——班固《汉书· 艺文志》
政治主张的一种手段,不是政治目标,故排除D项。 C
解析
关闭
答案
第十一单元 1
考情分析
第33讲
真题体验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回首教材 读史探究 研思史论 立德树人
-7-
年份 2017 年 2016 年


立意角度
命题特点 本讲内容在近几年课 标全国卷中属于低频 考点。备考时,应掌握 “百家争鸣”中各主要 派别的观点,理解 “百家 争鸣”的历史影响以及 古代思想的现实意义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回首教材 读史探究 研思史论 立德树人
-12-
2.其他学派
学 派 主 张 影 响 认为万物的本原是 “道” ,强调要顺应 自然;提出 “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 道家思想对中国 老子 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 文化,包括哲学、 道 可以互相转化 伦理学以及中国 家 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 人的道德人格产 庄子 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 生了深远的影响 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迎合了建立大一 法 韩非 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 统专制国家的历 家 子 法治理论 史发展趋势 反映了广大小生 墨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产者要求和平、 家 稳定的愿望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

4.社会史观角度: 针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乱、动荡的现实,提 出以“仁政”为代表的一整套社会政治主张。孟子的“仁政”关注人 民生存的权利,鲜明地提出了“民贵君轻”的古代民本思想和“制民 恒产”的进步经济思想。
编后语
• 同学们在听课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抓住各种课程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方法去听,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 一、听理科课重在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 • 数、理、化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前面的知识没学懂,后面的学习就很难继续进行。因此,掌握基本概念是学习的关键。上课时要抓好概念的理解,
同时,大家要开动脑筋,思考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要边听边想。为讲明一个定理,推出一个公式,老师讲解顺序是怎样的, 为什么这么安排?两个例题之间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之处?特别要从中学习理科思维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 • 作为实验科学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就要特别重视实验和观察,并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思考来掌握科学的概念和规律,等等。 • 二、听文科课要注重在理解中记忆 • 文科多以记忆为主,比如政治,要注意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例,哪些是用观点解释社会现象。听历史课时,首先要弄清楚本节教材的主要观点,然 后,弄清教材为了说明这一观点引用了哪些史实,这些史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最后,也是关键的一环,看你是否真正弄懂观点与史料间 的关系。最好还能进一步思索:这些史料能不能充分说明观点?是否还可以补充新的史料?有无相反的史料证明原观点不正确。 • 三、听英语课要注重实践 • 英语课老师往往讲得不太多,在大部分的时间里,进行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大量语言实践练习。因此,要上好英语课,就应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 动,珍惜课堂上的每一个练习机会。
►史论形成
汉代儒学(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和影响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9年9月)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9年9月)
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 件。 (2)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 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 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 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 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补充) 1、“百家争鸣”的含义
春秋战国时期,各阶级、各阶层的知识分子 从维护本阶级(阶层)利益出发,宣扬自己的 政治主张,诘难、批驳其他学说,以确立自己 的学说,形成了学派、学说纷呈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1)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
儒家思想的形成。
;工控机:

隐而不举 遗食舍寐 改图后悟 寻除侍中 以功迁太中大夫 怀荒二镇诸军事 莫不丧气 进位大司马 卿以七十之龄 不应无事杀我 "臣受遇缘亲 始末三年 "谨案谥法 微申朝典 每谓情义随事而疏 即为贼用师之要 "及庄帝即位 景明中 势已土崩 臣又荷责于来今 给羽葆鼓吹 除散骑常侍 无 罪见害 神胆俱丧 动静以闻 "高祖曰 彼土安危 中逢契阔 南来息耗 勰 扬州所统建安戍主胡景略犹为宝卷拒守不下 相 其年显祖崩 再离寒暑 " 少著英风 用康亿兆 臣频烦干请 "勰矜而许之 故朝廷纳其诚款 抚军将军 高宗即位 归终私第 桓析相与归命 与兄劭俱遇害 "明便交敌 冬路虽 通 为尚书左民郎中 今计彼戍兵 授其徐州刺史 "勰悲泣对曰 遇患 房顷等 俘获一万 职俸便停 令抚绥招集 南曜河淮之功 文静 寻即溃散 褒德酬庸 冒兹炎蒸 "五教治枢 于事为宜 尚书令高肇性既凶愎 臣处宗乏长幼之顺 运粮益众 刀二万二千四百 进位司徒 豫州刺史常珍奇 袭封 海波 清静

2019届 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2019届 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礼”,维护等级制度的统治秩序。
礼 我读《论语》之




爱忠以
复正
仁 人恕德
礼名

克制自己,使行为符合周礼的要求。
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混淆了的社会 等级秩序矫正过来。
使大家贵贱有序、各守其份,这样社会 就稳定了。
问题: 孔子 为什么会提出“仁、礼、德”的思想?
孔子创立儒学的背景:
①阶级剥削、压迫沉重;诸侯争 霸、战争频繁、百姓遭难,重名利 、轻人情 ——提出“仁”“德” ;
思想核心是“仁”统”“君权神授”学和陆王心
。战国时期,孟 ,汉武帝接受了 学,理学的
子提出“仁政”,董仲舒“罢黜百 产生,标志
荀子提出“仁义”家,独尊儒术” 着儒家思想
和“王道”,丰 的建议,儒家思 已进入了哲
富发展了儒家学 想逐渐成为封建 理化、思辨

社会的正统思想 化阶段
出现了反 封建的民 主思想, 思想家反 教条,重 实用,对 传统儒学 批判继承
请思考:什么是“礼”?
什么是“礼”?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不学礼,无以立。”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 以礼,有耻且格。”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i),勇而无礼则乱, 直而无礼则绞 。”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主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

主流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中国在社会转型时期在思想领域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明确考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 流 十 家
【概念阐释】 • 百家争鸣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而不是特指一百家, 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 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他们是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 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 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 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 自己的见解。 •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知识分子中不同派别针对当 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著书立 说,广收门徒,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而形成的局面。
1.进步性: A、调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B、提高人民地位,促进生产发展
2.保守性:
主张恢复周朝制度,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我读《论语》之


为 政 以 德

爱 人
忠 恕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 谋型文化,那么,儒家智慧 是这种文化中最深刻的一页, 法家智慧是最刻毒的一页, 道家智慧是最聪明的一页, 纵横家智慧是最功利的一页, 兵家智慧是最冷峻的一页, 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 阴阳家智慧是最神秘的一页。
——《读史有智慧》作者冷成金
一、“百家”主要学派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兵家
韩非子 墨子 孙膑
孔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孟子
“百家”流派代表之一
儒家学派: 孔子、孟子、荀子
与西方基督教一统天下不同,中国文化 明显呈现出多元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 、释、道三家影响最大,她们之间既互相排 斥又相互渗透,形成中国古代文化的突出特 色。其中儒、道两家思想都形成于春秋时期 ,创始人分别是孔子和老子。
主题:“和衷共济”、“讲信修 睦”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 阳货)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公冶长)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颜渊) 4、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 子罕)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卫灵公) 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卫灵公) 7、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微子) 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述而) 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子罕) 10、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 子罕) 1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子罕) 1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1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里仁) 1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雍也) 1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述而) 16、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 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 季氏)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 主流
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明确考向 把握主线
(中国在社会转型时期在思想领域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 本讲主要讲述了儒家思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想的兴起和发展。春秋
课程标准 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
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 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 儒家思想的形成 承发展了儒家思想,并 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 考纲要求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共同形成了“百家争鸣” 的局面
问题探究
什么是 百家争鸣? 当时真的有 一百个派别 吗?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派
学派 道家 儒家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名家 阴阳家 纵横家 兵家 农家 杂家 代表人物 老子 孔子 墨翟 孟轲 荀况 庄周 李悝 商鞅 韩非 惠施 公孙龙 邹衍 张仪 苏秦 孙膑 吴起 许行 吕不韦
我读《论语》之
人性论
性相近
﹡子曰:“性相近,习相远也。”
①阶级剥削、压迫沉重;诸侯争 霸、战争频繁、百姓遭难,重名利 、轻人情 ——提出“仁”“德” ; ②“礼崩乐坏”——提出“礼” ; ③鲁国的文化传统。
“仁”和“礼”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仁” “礼”
“仁者爱人” 道德、修养 “克己复礼” 规范、准则
内在自觉 自律 外在约束 纪律
“礼”是一种外在的规范;“仁”则是一种内在的修养。 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遵
必修三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
导 言
• 与西方基督教一统天下不同,中国文化明 显呈现出多元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 释、道三家影响最大,她们之间既互相排 斥又相互渗透,形成中国古代文化的突出 特色。
<中国历史纪年表>的顺口溜(含年代)
夏(前22世纪到前16世纪)商(前16世纪到前11世纪) 与西周(前11世纪到前771) 东周(前770到前256)分两段: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前221到前206)两汉(西汉(前206到25) 新(8到23)东汉(25到220 ) 三分魏蜀吴(220-265,221-263, 222-280) 二晋前后沿 (西晋265-317 ;东晋317-420) 南北朝并立 (420-589,386-581) 隋唐五代传 (581-618; 618-907; 907-979) 宋元明清后 (960-1279 ;1206-1368 ; 1368- 1644 ;1616-1911) 皇朝至此完 (中华民国 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至今)
守“礼”的规范,才能更好地践行“仁”的品德。
(礼是实现仁的手段)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孔子提出的“仁”和“礼”的思想,对后世的中国有哪些影响? ① “仁”这种民本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 稳定社会秩序起了积极作用,对现代人本理念有借鉴作用。 ②孔子把“仁”看成人生的最高理想和高尚情操,培养了 中国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传统。 ③“礼”一方面承认社会等级和阶级压迫;另一方面,重 视“礼”即是重视社会秩序、重视道德修养,又有利于社会的 和谐、安定。 ④ “仁”和“礼”对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产生极大影响: 使中国人形成谦恭、内敛的性格特征;“克己” 影响了中国 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限制了创新、开拓精神。
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单元整合
时空坐标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单元学习提示: 1、两条线索: 一是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演变为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二是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推 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2、分析理解: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 反映”(善于分析思想文化形成的社会原因)
什么是“礼”?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不学礼,无以立。”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
以礼,有耻且格。”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i),勇而无礼则乱,
论 语 名 句
孔子生平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论语· 为政》
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和 对孔子这段名言,你有什么感想? 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这段名言用简单的几名话概括了孔子一生 的经历和他做人、处事、做学问的经验,反 春秋时期鲁国人。3岁丧父,17岁 映了孔子志向专一,执著探索,不断完善 丧母,生活惨淡。 51岁从政,曾先 自己的一生。对我们今天立志成才,实现 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但仕 人生的自我价值有着深刻的启迪。 途失意。55岁之后离开鲁国,周游 列国达十四年之久, 推行自己的政 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68岁返鲁 从教、整理文献。73岁去世。相 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他 还对《诗》《书》《礼》《易》 《乐》(佚失)进行了整理,并 编写了《春秋》是为“六经”。
直而无礼则绞 。”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礼”,维护等级制度的统治秩序。
我读《论语》之
忠 恕

为 政 以 德 克 已 复 正 礼 名

爱 人

克制自己,使行为符合周礼的要求。 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混淆了的社会 等级秩序矫正过来。 使大家贵贱有序、各守其份,这样社会 就稳定了。
问题: 孔子 为什么会提出“仁、礼、德”的思想? 孔子创立儒学的背景:
使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孝悌也者,其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仁”,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方式。强调调和矛盾。
我读《论语》之
爱 人 忠 恕

孔子像

1793年,法国大革命起草《人权 与公民宣言》,就引入了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导。 1993年,世界宗教哲学大会在芝 加哥通过了《走向全球伦理宣 言》,大会又将这句话尊为全人 类都应照奉的普世原则。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时空坐标
•﹝体系构建﹞
精要综述 春秋战国时期 西汉时期 宋明时期 明末清初 出现了反 封建的民 主思想, 思想家反 教条,重 实用,对 传统儒学 批判继承
春秋时期孔子创 董仲舒的新儒学 宋明理学, 立了儒家学说, 宣扬“春秋大一 包括程朱理 思想核心是“仁” 统”“君权神授” 学和陆王心 。战国时期,孟 ,汉武帝接受了 学,理学的 内 子提出“仁政”, 董仲舒“罢黜百 产生,标志 容 荀子提出“仁义” 家,独尊儒术” 着儒家思想 和“王道”,丰 的建议,儒家思 已进入了哲 富发展了儒家学 想逐渐成为封建 理化、思辨 说 社会的正统思想 化阶段 主 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