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
一项制度变迁要取得成功,必须有勇于制度创 新者,还要有响应者、实施者、服从者、执行者, 否则都难以实现成功的制度变迁。
精选课件
7
个人,一般是积极活跃者。
例:安乐死:
2001 年4 月10 日,荷兰议会通过了“安乐死” 法案,据此医生可以帮助病人“安然死亡”。这项 法案显示,无论是谁,只要身在荷兰,就可以按照 安乐死的法案来执行操作。消息传出后,世界各地 不少病人便忙着打听细节,筹备赶赴荷兰受死。局 外人在口头上议论纷纷,而局中人则已经用实际行 动来响应了。显而易见,这项法案是危重病人的福 音。
这项法案的通过显然主要是通过患病的个人及其家
属的努力才得以通过的。
精选课件
8
同姓恋:
美国、加拿大已有同性恋者结婚。荷兰同性恋者 不但可以合法结婚也可以合法离婚,荷兰参议院 (2000.9.)通过了使同性恋结婚合法化的法律,参议 院还通过立法准许同性恋者婚后收养孩子。一些国家 也将同性恋的合法年龄规定为16 岁(以色列、英国 等)。人妖在泰国是合法的。大学里有人妖学生,也 有人妖教师。找对象。在泰国,人妖有自己的组织, 而且相当有影响力。
精选课件
13
政府既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又可以阻碍经济 的发展。没有政府不行,但政府常常又干了许多愚 蠢的事情。
一旦一个政府获得了不受监督的绝对权利,是 不会轻易放弃的,而且还会自我扩张,而这种权利 常常损害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地方政府则利用手 中权利常常进行设租活动。
诺斯悖论: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 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
公共性(面向全体公民)
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
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制度变迁的含义,就目前的文献所见此词应该是林毅夫在1989年表的文章“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的汉译在国内的发表中提倡的,而后几成流行语,此前我们说到类似语义时说的变化,改变,改革等慢慢的被提及的次数就少了。
英语中的Institutional Change对应制度变迁,Change对应变迁,从语义学的角度而言,汉语中“变迁”一词指事物的变化、变更、发展、进化、演变等,英语Change做动词作用等同于become,应该说,在英文中,“change”一词的本来含义是“变化”和“改变”,并没有多少中文中“迁”即“演变”或“进化”的意思。
但是,在诺思制序分析的理论框架中,他曾明确指出:“制序提供了人们相互影响的框架,它们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更确切地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从这一理解出发,诺思明确地表明,在他自己的论述中,“结构”一词是指“制序框架”,而“‘change’一词是指制序的创立、变更以及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诺思,1981,)。
制度变迁的定义:是新制度产生,并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的过程,制度变迁可能在以下意义上发生:第一,扩充型:原有各种制度保存,产生新的制度;第二,改变型:原有制度本身变革成新制度;第三,减少型:原有制度结构中的一些制度因失去存在意义而消亡。
如商品粮制度,介绍信买机票的制度;第四,平移型:在现有的制度结构中,制度的性质种类不变,但相对地位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制度结构发生了变化。
如在人事任免中的档案制度。
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是:分析变化了的自然环境、技术水平、人口结构、产权、道德文化、意识形态等等外在的制度环境如何向人们提供新的获利机会,从而提供改变制度、创造新制度的动机,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或节约某些交易成本,人们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当新制度所能提供的边际收益相当于旧制度运行所需付出的边际成本的时候,制度变迁就会暂时停止,制度结构就达到了某种“均衡”;只有当环境改变时,才会又发生对新制度的“需求”与“供给”。
第九章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新制度经济学-湖南大学,袁
制度类别 宪法秩序 制度安排 规范性行为准则
内生变量 制度安排 制度安排的利用程度
外生变量:对制度变化的需求 相对产品和要素价格 宪法秩序 技术 市场规模
外生变量:制度变化的供给 宪法秩序 现存制度安排 制度设计的成本 现有知识积累 实施新安排的预期成本 规范性行为准则 公众态度 上层决策者的预期净利益
• 诺思以为,在现有制度布置下无法取得的 潜在利益来源于以下四方面:规模经济、 外部性、克制对风险的厌恶和不完善市场 的开展。
2021/7/24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二、影响制度变迁需求的要素
2021/7/24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一〕要素和产品相对价钱的临时变 化
判别的变化。这意味着原来契合人们利益判别的制度变得
不再与这种利益判别相符,制度变迁成为人们改动了的利
益 判20别21/的7/24客 观 要 求 。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六〕偶然事情
在某种状况下,偶然事情对制度变迁需求的影响是很大的。
2021/7/24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 偏好变化对制度变迁需求有直接和直接影响两种状况。前
者指偏好变化直接招致制度变迁需求;后者指偏好变化并
不直接指向某一制度布置,而是在一定时期里影响制度环
境和制度选择的集合空间并最终招致制度布置变化。偏好
影响制度变迁需求实质上是由于它改动了人们的成效函数,
从而改动了人们的本钱成效比拟链条。由此招致人们利益
度的构成是相互作用的人们对新的收益—本钱的
能够盼望停止调整的回应。而相对价钱是决议这
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制度是指人们共同遵守和执行的一套规范、流程和程序,是一种经过长时间形成的“被隐含的行动程序”。
在社会生活中,制度对于维护秩序、促进发展、规范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而制度变迁则是指制度的演变、变迁和重构过程,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基础之一、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就是研究制度以及制度变迁的一门学科。
一、制度的概念与特征。
制度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基础,是人们共同实施行动的规范和原则。
制度具有隐性、持久性、稳定性和普遍性的特点。
不同的制度产生不同的行动,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二、制度的形成和演变。
制度的形成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主要受到历史、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制度的演变是通过社会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而逐渐发生的。
制度演变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利益的转移、价值观念的改变和利益主体的重新配置。
三、制度变迁的动因与机制。
制度变迁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必然结果,其动因主要包括内外冲突、时代需求和制度矛盾。
主要的制度变迁机制包括逐渐演进、突发变革和逐步革新等。
四、制度变迁的路径与策略。
制度变迁的路径主要包括革命变革、演化与发展、渐进等不同的方式。
制度变迁的策略主要包括与重构、制度创新与调整等。
五、制度变迁的影响和作用。
制度变迁的影响主要包括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秩序的重塑、社会关系的改变和社会信任的建立等。
制度变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规范行为、维护公平、保障权益和提高效率等方面。
六、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制度变迁理论在理论界得到了广泛重视和研究,主要包括制度发展理论、制度变迁路径理论、制度创新理论和制度效能理论等。
这些理论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指导社会变迁和的实践。
总之,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对于理解社会的秩序与变迁、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制度,可以为社会变革提供理论指导,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
同时,制度变迁理论也需要与其他社会科学理论相互交叉,形成一个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为社会变革提供多元化的解释和思考。
制度变迁理论概念与原因
制度变迁理论概念与原因首先,制度变迁理论的概念:制度是社会关系体系中的规范和约束性规定,它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等方面。
制度变迁是指社会制度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变过程,它具有时间性、系统性和目标性。
制度变迁可以是性质和特征的变迁,也可以是结构和职能的变迁。
制度变迁的原因:制度变迁是社会变迁的重要方面,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压力:社会压力是制度变迁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当社会出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危机和矛盾时,会产生一定的压力,使得人们要求制度的改变和适应,以解决这些问题。
2.制度内部矛盾:制度的内部矛盾也是制度变迁的原因之一、随着制度的发展,一些内部矛盾开始显现,制度的规定无法有效解决这些矛盾,从而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迁。
3.外部环境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制度的变迁。
当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时,现有的制度往往无法适应新的环境需求,需要进行相应的变迁。
4.制度创新和制度转变:制度的创新和转变也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原因。
有时候,一些新的理念和观念涌现出来,对现有制度提出了挑战,需要制度进行相应的变迁和调整,以适应新的情况。
5.利益关系的变化:利益关系的变化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利益关系会发生调整,原有的制度可能无法保障各方利益,需要进行制度的变迁来维护和调整利益关系。
制度变迁在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也可以导致社会的混乱和动荡。
在制度变迁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各方利益的平衡和社会稳定的维护,以确保制度变迁的顺利进行。
同时,还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各方的作用,形成多元的决策和参与机制,以保证制度变迁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基于制度变迁动因理论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摘要: 随着中国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 ,国内针对制度改 革 的理论 性研 究也 在 不 断深入 ,提 出了一 系列 的 改革
方案 ,但很 少有 学者 对这 些 方案 是 否 可行 以及 当今 中 国是 否需要 进 一 步深化 改 革进 行探 讨 。研 究 中 国 目前
思 想 习惯 ……从 心 理 学 的 方 面 来 说 可 以 概 括 的把 它 说 成 是 一 种 流 行 的 精 神 态 度 或 一 种 流 行 的 生 活 理 论 。 ” 舒 尔 茨 认 为 “ 将 一 种 制 度 定 义 为 一 我
种行为规则 ,这些规则涉及社会 、政 治及经济行 为 。 ”诺 斯 也 指 出 “ 制度 是 一 系列 被 制 定 出来 的 规 则 、守 法 秩 序 和行 为道 德 、伦 理 规 范 ,它 旨在 约束 主体 福 利 或效 应 最 大 化 利 益 的个 人 行 为 。 ” 由此 可 见 ,制度 无 非 是 规 范个 人 行 为 的各 种 规 则 和约 束 。预 算 管 理 制 度 实 际上 是 规 范 政 府 人 员 收 支 行 为 的一 系 列 规 则 。制 度 具 有 抑 制 人 的 机会 主 义行为 ,降低不确定性 ,降低交易成本等作用。
但 是 ,有 学 者 认 为 ,随 着 社 会 的 发 展 ,制 度 也像
产 品 一 样 ,存 在 着 “ 际 效 用 递 减 ” 的 规律 。像 边 中国农村 的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 制 ,在初期虽然推 动 了农 业 的 发 展 ,但 随 着 这 一 制度 的普 及 ,农 业 的发展也 逐渐停滞 。同样 ,现行 的预算管理制度 也 逐 渐 不 能跟 上 当前 国家 发 展 的步 伐 , 面临 着 一 次变 革 。
产权制度变迁动因理论的比较研究——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
江苏社会科学
。 |, 。 每 t .
20 f 期 09 -  ̄2
产 权 制度 变迁动 因理论 的 比较研 究
马 克 思 产 权 理 论 与 西 方 现 代 产 权 学 派
黄
莹
林 金 忠
内容 提 要 本 文 认 为 以 诺 斯 为 代 表 的 西 方 现 代 产 权 理 论 关 于 制 度 变 迁 的 动 力 观 是 一 种 仅 仅 基 于 微 观 层 面 分 析 的 理 论 , 有 明 显 的 主 观 性 ; 马 克 思 的 产 权 理 论 探 索 产 权 制 度 变 迁 的 最 具 而
形 态 影 响 一 个 社 会 的 制 度 框 架 的 假 设 。诺 斯 非 常 强调 意识 形 态 的作用 , 为 “ 果 排 除意 识 形 态 , 认 如
究 的 基 本 方 法 和 主 题 与 正 统 经 济 学 接 近 甚 至 比
一
5 — 4
经 济 学 研 究
没 有 一 个 理 论 是 完 整 的 ”1 1。 3 对 制 度 及 其 演 进 过 程 的 研 究 也 是 马 克 思 主
需 要 成 本 ( 试 成 本 、 判 成 本 和 实 施 成 本 等 交 测 谈
“ 易 费用 ”理 论 是整 个西 方 现代 产 权理 论 的核 交 心 基 础 , 仅 对 私 有 产 权 的 起 源 是 用 交 易 费 用 来 不
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变迁理论是一种解释以及预测制度变化的理论框架。
该理论主要从制度的内外部因素出发,分析制度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并提供了一种对制度变迁的预测和解释。
制度是一种规则和规范的集合,它们约束了行为者的行为方式和决策方式。
制度的变迁是指制度的规则和规范发生改变或转变的过程。
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变迁主要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内部因素包括制度内部的动力和机制。
例如,制度内部的利益冲突、权力争夺、资源分配等问题会推动制度的变迁。
此外,制度内部的反馈和学习机制也会影响制度的变迁。
例如,制度的不完善或困境会引起行为者的反馈和调整,从而推动制度的变迁。
外部因素包括制度外部的环境和压力。
例如,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技术进步、国际关系等因素会对制度产生重大影响。
此外,外部利益集团的行动和影响也会促使制度的变迁。
例如,社会运动、利益团体的活动会对制度的变迁产生重要影响。
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的变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行动者的互动和决策。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利益集团和政治力量会进行博弈和斗争,以争取自身的利益。
同时,制度的学习与适应也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制度会对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进行调整和改变。
制度变迁的预测和解释是制度变迁理论的核心内容。
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通过对制度变迁的原因和机制进行分析和解释,从而对未来的制度变迁进行预测。
例如,如果一个制度内部存在着利益冲突和不平衡,同时外部环境也在发生变化,那么该制度有可能会发生变迁。
总之,制度变迁理论是一种对制度变迁进行解释和预测的理论框架。
它通过分析制度内外部的因素,解释了制度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并提供了对未来制度变迁的预测。
这一理论对我们理解和解释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
袁庆明著《新制度经济学教程》课后章节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新制度经济学教程》(袁庆明著,2011年版)课后思考与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导论二、单项选择题BBBCDCB三、判断说明题1.错。
人还有机会主义的一面,这一点斯密没有看到。
如果人人都是机会主义者,市场机制不一定能把人们增加自己利益的行动引导到增加社会福利的方向上来。
2.错。
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的“内核”不同,前者强调均衡与理性选择,后者的核心是演化和演进观,所以它们不是“修正”关系。
3.对。
新制度经济学没有抛弃新古典经济学的“硬核”,即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观、理性选择观等。
•五、案例分析•1.答:(1)常言道,好的制度使坏人变好,坏的制度使好人变坏。
该制度扭曲了人的行为,使人们为了一点私利不惜视人类神圣的爱情、婚姻为儿戏,说明该制度存在严重缺陷。
(2)说明人都是追求私利的。
任何制度下的人都是经济人,制度设计要立足于人的经济人本性。
2.答:(1)反设事实方法,也就是对历史事实和某种特定的状态的假设,假设某一条件与事实相反,经济将会如何发展?(2)学术研究不能过于迷信既有的理论,要注重从实际出发、从事实出发展开深入的研究。
第二章交易费用理论二、单项选择题CBACCBA三、判断说明题1.答:错。
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交易费用会上升,它会阻碍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2.答。
错。
高额的交易费用并非总是具有不利的影响。
对于有害的交易,如毒品交易、走私交易、野生保护动物交易、赌博交易等等,政府通过严厉的打击,以提高其交易费用,则具有减少和阻止有害交易发生的积极作用。
3.答:对。
有些技术进步会降低交易的信息费用,但有些技术进步会使商品更复杂,增加了解商品属性的交易费用。
•五、案例分析1.答:(1)这一国宝级金锭的买卖的交易费用主要是信息费用和谈判费用。
国宝卖成了“白菜价”,即买者没有得到其真实价值,是交易费用高昂的结果。
(2)影响这一国宝级金锭的买卖的交易费用的因素有:商品的多维属性、信息不对称、交易频率低和机会主义。
第九章 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
第九章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第一节制度变迁的供求分析第二节制度变迁的需求第三节制度变迁的供给第四节制度的均衡与非均衡第一节制度变迁的供求分析一、制度变迁供求分析的形成二、制度变迁供求分析的框架一、制度变迁供求分析的形成⏹最早对制度变迁进行供求分析的新制度经济学家是舒尔茨。
他1968年明确地提出了制度需求、制度供给、制度供求分析、制度均衡和非均衡等概念,并把它们引入制度变迁的分析中。
⏹戴维斯和诺思1971年再次将制度供求分析应用到对制度变迁的分析中并对引起制度安排需求和供给变动的因素作了初步的探讨。
⏹拉坦1978年明确使用了“制度变迁的需求”和“制度变迁的供给”概念,并对引起制度变迁需求与供给变化的因素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他还指出了舒尔茨和诺思等人的制度供求分析的不足,即对制度变迁的供给缺乏分析。
⏹林毅夫1989年总结说:“制度能提供有用的服务,制度选择及制度变迁可以用‘需求—供给’这一经典的理论框架来进行分析。
”二、制度变迁供求分析的框架1.菲尼的制度变迁供求分析框架2.对菲尼分析框架的评价⏹以制度安排为内生变量的分析框架,与视所有制度变化都为内生变量的分析框架相比,既有优点又有缺点。
优点:首先,规模小一些的分析框架,分析起来容易一些;由于把宪法秩序看作是已知的,分析简化多了。
其次,采用这种分析框架还有助于对分析框架作更精确定量的检验。
缺点:由于把两大类制度(宪法秩序和规范性行为准则)看作是外生的,因此该分析框架不能对所有的、尤其是最剧烈的制度变化进行分析。
⏹由于新制度经济学家主要关注的是经济制度及其变迁,因而将宪法秩序和规范性行为准则看作是制度变迁模型中的外生变量还是可取的。
第二节制度变迁的需求一、制度变迁需求的含义二、影响制度变迁需求的因素一、制度变迁需求的含义⏹制度变迁是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效益低的制度的替代过程。
所以,人们对制度变迁的需求就是对效益更高的新制度的需求。
⏹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制度需求?菲尼认为:“按照现有的制度安排,无法获得某些潜在利益。
第八章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
▪ 2.制度设计的成本和实施新安排的预期成本
▪ 按照戴维•菲尼的观点,主要取决于设计新制 度的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的要素价格。
人力资源; 要素成本; 实施上的预期成本。
▪ 组织费用; ▪ 技术革新; ▪ 知识的积累、教育体制的发展等; ▪ 政府权力的稳固上式和它对社会生活更多方面的渗透。
▪ 戴维•菲尼(1988)对制度变迁供求分析中过于强调需求忽视供 给的不足再次提出批评。
▪ 林毅夫(1989)总结性地指出:“制度能提供有用的服务,制 度选择及制度变迁可以用‘需求——供给’这一经典理论框架 进行分析。”
制度变迁供求分析的框架
▪ 对制度变迁的供求分析框架进行全面总结的 是戴维•菲尼。
制度非均衡的类型
▪ 1.制度供给不足
▪ 指制度的供给不能满足社会对新制度的需求从 而导致制度真空的存在或低效制度的不能被替 代。
制度的短期供给不足
制度的长期供给不足
▪ 第一,由个人会自愿团体在潜在利润的诱致下推动的制 度变迁常常会导致外部效果和“搭便车”问题;
▪ 第二,在潜在利润诱致的制度变迁不能满足社会对有效 制度的需求的情况下,政府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成为必然; 但政府也可能失灵。
一是规模经济;
二是外部性;
三是克服对风险的厌恶;
四是市场失败和不完善市场的发展。
影响制度变迁需求的因素
▪ 1.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
德姆塞茨(1967)关于美国印第安人土地私有 权的发展;
舒尔茨(1968)也研究了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 变动对制度变迁需求的影响,他还具体分析了 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本价值提高对制度变迁需求 的一些表现;
▪ 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只要是有意识地推动制度 变迁或者对制度变迁施加影响的单位,都是制度变 迁的供给主体。可以是团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 是政府。其中政府或者说国家是最重要的。
第八章 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
第八章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一、名词解释制度变迁;制度变迁需求;制度变迁供给;制度变迁供给主体;制度均衡;制度从力量和利益对比上体现出来的均衡;制度非均衡;制度供给不足;制度市场;完全竞争的制度市场;垄断竞争制度市场;寡头垄断的制度市场;完全垄断的制度市场;制度供给过剩二、单项选择题1.在菲尼的制度变迁供求分析框架中,以下因素中哪一个是内生变量()A.宪法秩序B.制度安排C.规范性行为准则D.制度变迁供给2.根据诺思的观点,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无法获得的潜在利益主要来源于()A.规模经济、外部性和克服对风险的厌恶B.外部性、克服对风险的厌恶和不完善市场的发展C.规模经济、克服对风险的厌恶和不完善市场的发展D.外部性、规模经济、克服对风险的厌恶和不完善市场的发展3.以下不属于影响制度变迁的需求的因素的是()A.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得B.技术进步C.宪法秩序和规范性行为准则D.偏好的变化4.以下不属于影响制度变迁的供给的因素的是()A.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和制度选择集的改变B.市场规模C.宪法秩序和规范性行为准则D.制度设计的成本5.制度选择集合是林毅夫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可以改变制度选择集合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以下不属于的因素是()A.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B.是否与其他经济接触C.政府政策的改变D.制度设计的成本6.由个人或自愿团体在潜在利润的诱致下推动的制度变迁常常会导致外部效果和“搭便车”问题,这会导致()A.制度的短期供给不足B.制度的长期供给不足C.制度的短期供给过剩D.制度的长期供给过剩7.我国各地的开发区竞争激励,每个开发区都想更多地招商引资,因而出台各不相同的优惠措施,由此构成的制度市场是()A.完全竞争的制度市场B.寡头垄断的制度市场C.垄断竞争的制度市场D.完全垄断的制度市场三、判断说明题1.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只要是推动制度变迁或者对制度变迁施加了影响的单位,都是制度变迁的供给主体。
第8章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
第8章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制度变迁是指社会中各种制度形态的转变和演化过程。
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是对制度变迁的原因和动力进行解释和分析的理论体系。
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
首先,经济因素是导致制度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制度的演变。
例如,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决定了土地制度、劳动制度和财产制度等方面的变迁。
经济因素的变化包括了生产关系的变迁,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会导致社会制度的不同,从而引起制度的变迁。
同时,经济发展还会改变社会成员的经济地位和利益格局,从而引发社会冲突和社会变革。
经济因素对制度变迁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决定性作用。
其次,政治因素也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因之一、政权的更迭和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会导致制度变迁。
政治因素在制度变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的施政方针和政策决定了社会制度的演变方向。
政治因素的变化包括了政权的更替、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和政治体制的等方面的变迁。
政治因素对制度变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权关系和政治权力的变革上。
第三,社会因素也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因之一、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化。
社会结构的变迁涉及到社会组织和社会分工的变化,不同的社会结构会引发不同的制度演变。
社会利益格局的变迁反映了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和利益分配的变化,不同的利益格局会导致不同的制度变迁。
社会因素对制度变迁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决定性作用,是制度变迁动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文化因素也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因之一、文化因素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信仰体系和文化传统的变迁。
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会引发不同的制度变迁。
文化变迁反映了社会文化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不同的文化传统会导致不同的制度变迁。
文化因素对制度变迁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决定性作用,是制度变迁动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分析了制度变迁的原因和动力。
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
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引言传统的历史学家已表现出对使人类行为得以发生的制度的兴趣,他们的许多着作中包括了对人们与这些制度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检验。
另一方面,经济史学家则将他们的努力集中于用经济上的理性行为来解释过去的事件,制度被视为既定的,那些更为传统的史学家的“考古”癖有时会受到蔑视。
或许是由于他们对长期变迁的关注,传统的史学家已承认,制度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与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模式有关。
许多史学着作往往热衷于对政治、军事和社会制度的演进与发展的研究,正如这些复杂的制度已随历史而演进的一样,已形成的这些复杂的经济制度为这一高度技术化的社会得以生存和实现的框架提供了一部分内容,尽管历史片断往往从一些理论形式中吸取教训,但遗憾的是,用于帮助理解制度变迁现象的理论却很少。
在缺乏这些理论的情况下,历史学家只能局限于记叙、归类与描述,而愿意承认这一局限的历史学家却很少。
如果史学家对经济发展进程的解释没有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具有洞见力,其责任在很大程度上也应归于由经济学家所提供的因果结构的蓝图。
最优秀的历史学着作常常不是根植于明确的前题所得出的充分的逻辑推演,而是基于鲜明的直觉知识。
这一直觉之所以能成功地在某些方面超越数学,并不在于历史学家盲目地拒绝拜倒在科学的祭坛下,而在于事实上他能够利用的理论常常说明能力很差,是与事实完全不相干的,而且在历史长河中表明了一些逻辑错误。
直到“更好的’理论被创造出来以前,没有人会责备他仅仅依赖于过去对他十分有用的直觉知识。
不过,这些理论是不可能从一些象牙塔似的理论家的前额中生长成熟的,能够预言未来和解释过去的理论更有可能从那些关注于逻辑的理论家与解释过去的历史学家之间的相互影响的点滴与片断中形成。
在对解释经济演进过程的理论的探索中,学者们必须不断地从理论到事实,再回到理论。
本书是对美国经济史的理性历程的“逐日”记叙,这一历程计划要描述已产生的现行经济制度结构的发展进程,该描述又是第一次试图为建立一个专门的、相关的和逻辑的关于这些制度的产生、成长、成熟、衰亡的理论框架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