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品管理办法
在制品管理制度(5篇)
在制品管理制度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制度规寇了生产过程在制品的管理要求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在制品的管理2、管理内容2.1保管单位确定专人负责在制品的保管,严格按工艺要求保管好。
2.2建立定期盘点制度,每月和年终各一次,盘点清单一式三份,生产财务各一份,自留一份。
2.3半成品完工后,由各车间填写半成品入库单(一式三份),并检验员签证,半成品挂合格证,一份交半成品库,一份交技术科,自留一份,车间作为产品配套凭证和产品完工结算的依据。
2.4在生产过程中,确因生产计划需变更,生产科应立即通知有关部门,停止生产,如己生产,作为半成品库存待利用,不能利用的可改制。
2.5在生产传递中的半成品都必须有检验合格的标识、产品名称和数量,以便交接,在传递中,要注意工件质量,严禁乱丢乱扔,指定地点存放,注意文明整洁。
在制品管理制度(2)制品管理制度是指企业或组织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对制品进行规范管理的一套制度和程序。
制品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保证企业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并满足客户的需求和要求。
制品管理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 制品定义:明确制品的范围和标准,包括产品、半成品和原材料等。
2. 质量控制要求:设定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控制要求,包括外观、尺寸、性能等方面的要求。
3. 过程控制:规定制品的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控制措施,包括工艺流程、设备运行参数、工艺参数等。
4. 物料管理:要求对从供应商到制造车间的物料进行合理的管理,包括采购合同、进货检验、供应商评估等。
5. 检测与测试:制定制品质量检测与测试的标准和方法,确保产品符合质量要求。
6. 记录与追踪:要求对制品生产过程中的有关数据和信息进行记录和追踪,以便后续的追溯和问题排查。
7. 不合格品处理:规定对不合格制品的处理方法和程序,包括报废、返修、重新加工等。
8. 改进与纠正措施:建立不断改进和纠正措施的机制,以提高制品管理的效果和质量水平。
制品管理制度的落实需要组织中相关岗位的人员全面理解并严格执行,且需要进行定期的内部审核和外部认证。
车间在制品管理制度
车间在制品管理制度一、引言在制品是指在车间生产过程中,已经投入生产但尚未完成最终产品的零部件、半成品等。
有效的在制品管理对于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加强车间在制品的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二、在制品管理的目标和原则(一)目标1、确保在制品的数量、质量和进度符合生产计划的要求。
2、减少在制品的积压和浪费,提高资金利用率。
3、保证在制品的流转顺畅,缩短生产周期。
(二)原则1、计划性原则:根据生产计划,合理安排在制品的生产和流转。
2、标准化原则:制定统一的在制品管理标准和流程,确保管理的规范化。
3、及时性原则:及时掌握在制品的状态和信息,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4、准确性原则:保证在制品的数量、质量等数据准确无误。
三、在制品的标识与分类(一)标识为了便于识别和管理,对在制品进行明确的标识。
标识内容包括产品名称、型号、批次、工序、数量等。
标识应清晰、牢固,不易脱落或损坏。
(二)分类1、按照产品型号分类:将不同型号的在制品分别存放和管理。
2、按照生产工序分类:根据在制品所处的生产工序,将其划分到相应的区域。
3、按照质量状态分类:分为合格、不合格、待检等不同质量状态的在制品,分别进行管理。
四、在制品的存储与保管(一)存储区域规划合理划分在制品的存储区域,设置专门的货架、托盘等存放设施。
存储区域应保持干燥、通风、清洁,具备防火、防潮、防盗等措施。
(二)存放要求在制品应按照分类要求整齐存放,不得随意堆放或倒置。
对于易损、易变形的在制品,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三)定期盘点定期对在制品进行盘点,核对数量和质量,确保账物相符。
盘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查明原因并进行处理。
五、在制品的流转管理(一)领料与投料生产班组根据生产计划和工单,到仓库领取原材料和零部件,并按照规定的工艺要求进行投料生产。
领料和投料过程应严格遵循相关的操作流程和标准。
(二)工序间流转在制品在各工序间的流转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通过传递单、流程卡等方式进行交接。
在制品管理
在制品管理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在制品管理的目标、原则、内容、方法和程序本标准适用于在制品的管理业务2术语2.1在制品又称在产品,是指投入车间的原材料、毛坯、半成品、外协件处于等待或正在加工、装配、检验以及尚未办完成品入库手续之前的制品。
2.2在制品管理:对在制品流转、盘点、统计、库存,代料管理及遗失处理等事项所做的统一规定。
3在制品管理的目标3.1正确反映在制品流动情况,生产计划执行情况,保证生产过程连续进行的均衡生产,缩短生产周期。
3.2消除和减少零件丢失、损坏、积压和浪费现象,降低物资消耗。
3.3逐步制订在制品定额,合理占用资金,加速资金周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4在制品管理的原则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制造部统一负责公司在制品管理业务,各车间内部的制品流转由车间负责管理。
5在制品管理职责分工5.1制造部设在制品管理组,负责全公司在制品管理业务,督促、检查在制品管理制度和期量标准的贯彻执行,领导毛坯库、半成品库工作,及时掌握在制品投入产出量和流转情况,设立在制品管理台账,督促有关部门对在制品积压和遗失现象作及时分析和处理,并对车间进行业务指导,保证全公司在制品经常保持账、卡、物三相符。
5.2车间主任、计划调度员对本车间的在制品管理负责,设专职或兼职在制品管理员,负责本车间在制品管理,指导工段、班组的在制品管理工作,贯彻执行在制品管理制度和期量标准,搞好在制品流转统计,保证车间在制品质量和账物相符,为车间均衡生产,文明生产服务。
5.3电机车间设专职或兼职在制品管理员,负责本单位的在制品管理工作,贯彻执行在制品管理制度和期量标准,指导班组在制品管理业务,检查反映在制品和资金占用情况,搞好在制品流转(对账)统计,做到账物相符。
5.4物质供应公司、工具车间、制造部分别按各自分管的业务范围,归口负责本单位自制工具、工装、设备维修用的毛坯和车间在制品、半成品的管理工作。
搞好在制品流转统计,并指导班组做好在制品管理工作。
车间在制品管理制度
车间在制品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车间在制品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已经开始生产但尚未完工的产品,对于制造企业来说,车间在制品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过有效的在制品管理制度,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库存成本,保障产品质量,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目的与范围1. 目的车间在制品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规范车间在制品的收发、检验、存储和处理等环节,确保在制品的安全、准确、高效管理,保障生产订单的及时交付。
2. 范围车间在制品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车间的在制品收发、检验、存储和处理等环节。
三、车间在制品管理的流程1. 在制品的收发管理(1)收货登记:对每批次到货的在制品进行登记,包括产品名称、规格、数量等信息,并及时更新在制品库存。
(2)发货登记:对每批次发货的在制品进行登记,包括产品名称、规格、数量等信息,并记录发货日期、目的地等相关信息。
2. 在制品的检验管理(1)质量检验:针对每批次到货的在制品进行质量检验,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检验,确保在制品符合质量要求。
(2)数量检验:对每批次到货的在制品进行数量检验,与收货登记进行对比,确保数量准确无误。
3. 在制品的存储管理(1)分类存放:根据产品的不同类型、规格等特点,进行合理的分类存放,避免混淆和损坏。
(2)标识标记:对存放的在制品进行清晰的标识和标记,包括产品名称、规格、批号等信息,方便查找和识别。
(3)库存盘点:定期对车间在制品进行库存盘点,确保库存数据准确无误,并及时进行调整。
4. 在制品的处理管理(1)报废处理:对存在质量问题或已超过有效期限的在制品进行及时报废处理,并进行记录和统计。
(2)返工处理:对于存在缺陷但可通过返工修复的在制品,进行返工处理,确保在制品符合质量要求。
四、责任与监督1. 责任各车间负责人对本车间的在制品管理负有直接责任,要确保在制品管理制度的执行。
2. 监督质量部门对车间在制品管理进行监督,定期抽查和评估车间的在制品管理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
生产厂在制品管理制度
生产厂在制品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生产厂在制品管理行为,提高在制品管理水平,保证产品质量,保障生产厂正常运营,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生产厂的所有在制品管理工作。
第三条在制品管理应遵循“质量第一、安全第一、效率第一”的原则。
第四条在制品管理工作应遵循“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原则。
第五条生产厂应建立健全在制品管理责任体系和内部监督检查机制,保证在制品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第六条在制品管理应遵循国家和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确保在制品管理工作的合法合规。
第七条生产厂应建立在制品管理档案,对在制品流程、质量控制点等进行详细记录。
第八条生产厂应建立在制品管理台账,对在制品进出、质量情况等进行详细登记,并定期进行核对。
第二章在制品管理第九条生产厂应对各类在制品建立完整的管理流程,并按照流程进行管理。
第十条在制品管理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合理安排生产计划,保证在制品的新鲜度。
第十一条生产厂应设立专门的在制品管理岗位,负责在制品的接收、存储、分类、检验等工作。
第十二条在制品管理工作应严格按照产品标准和质量要求进行,做好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控制。
第十三条生产厂应建立在制品质量监测体系,对在制品进行定期抽检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十四条在制品管理工作要建立在制品定位跟踪体系,及时掌握在制品的位置和流向,做好相关记录和汇报。
第十五条在制品管理要严格控制在制品的库存数量,防止过多库存导致产物变质。
第十六条生产厂应建立完善的在制品安全管理制度,保护在制品安全,避免在制品受到污染和损害。
第十七条在制品管理工作要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理机制,及时处理在制品异常情况,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第三章质量控制第十八条在制品管理要加强质量控制,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规范,确保在制品的质量。
第十九条在制品管理要加强过程控制,及时发现和处理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预防不合格品出现。
第二十条在制品管理要加强质量保障,对在制品的关键节点和关键工序进行质量保障,确保产品质量稳定。
车间生产在制品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了规范车间生产在制品的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确保产品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生产车间及相关部门的生产在制品管理。
三、职责1. 生产计划部门:负责制定生产计划,合理安排生产任务,确保生产进度。
2. 车间主任:负责组织、协调车间生产,监督生产过程,确保生产任务按时完成。
3. 质量检验部门:负责对生产在制品进行质量检验,确保产品质量。
4. 物料管理部门:负责生产在制品的入库、出库、盘点等工作。
5. 各班组:负责本班组生产在制品的日常管理,确保生产秩序。
四、在制品管理流程1. 生产计划:生产计划部门根据销售订单、库存情况及生产周期,制定生产计划,并将计划下达至车间。
2. 生产准备:车间根据生产计划,提前做好生产准备工作,包括原材料采购、设备调试、人员安排等。
3. 生产过程:车间主任组织各班组按照生产计划进行生产,并监督生产过程,确保生产质量。
4. 质量检验:质量检验部门对生产在制品进行质量检验,不合格品及时退回生产班组进行返工。
5. 库存管理:物料管理部门负责生产在制品的入库、出库、盘点等工作,确保库存准确。
6. 生产调度:车间主任根据生产进度,合理调度生产任务,确保生产计划按时完成。
五、在制品盘点1. 定期盘点:每月对生产在制品进行一次全面盘点,确保库存准确。
2. 差异处理:对盘点中发现的数量差异,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3. 盘点记录:盘点过程中做好记录,包括盘点时间、盘点人员、盘点结果等。
六、奖惩措施1. 对在生产过程中,认真负责、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予奖励。
2. 对违反生产纪律、造成生产事故、影响生产进度的员工,给予处罚。
3. 对在库存管理、质量检验等方面表现优秀的部门,给予奖励。
七、附则1. 本制度由生产计划部门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通过以上制度,我们旨在确保车间生产在制品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确保产品质量,为公司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电缆厂在制品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电缆厂在制品管理,提高生产效率,确保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厂所有电缆生产过程中的在制品管理。
第三条在制品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 科学合理:根据生产流程和产品特点,制定合理的在制品管理制度。
2. 严格规范:严格执行在制品管理制度,确保在制品质量。
3. 及时处理:对在制品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防止问题扩大。
4. 节约成本:合理控制在制品数量,降低生产成本。
第二章在制品分类第四条在制品按生产阶段分为以下几类:1. 原材料:指尚未进入生产过程的材料。
2. 半成品:指已完成部分生产工序,但尚未完成全部工序的产品。
3. 在制半成品:指正在进行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
4. 完成品:指已完成全部生产工序,经检验合格的产品。
第三章在制品管理职责第五条生产部门:1. 负责在制品的生产计划制定和执行。
2. 负责在制品的调度和分配。
3. 负责在制品的质量检验。
4. 负责在制品的统计分析。
第六条质量检验部门:1. 负责在制品的质量检验工作。
2. 负责对不合格在制品进行判定和处理。
3. 负责对在制品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
第七条物流部门:1. 负责在制品的储存、运输和配送。
2. 负责在制品的盘点和账务管理。
3. 负责在制品的收发和交接。
第八条财务部门:1. 负责在制品的成本核算和费用管理。
2. 负责在制品的资产评估和报废处理。
第四章在制品生产管理第九条生产计划:1. 生产计划应根据市场需求、原材料供应、设备能力等因素制定。
2. 生产计划应明确在制品的生产数量、生产周期和交货日期。
第十条生产调度:1. 生产调度应根据生产计划,合理分配生产任务。
2. 生产调度应确保生产线的平衡和连续生产。
第十一条生产过程控制:1. 生产过程应严格按照工艺规程执行。
2. 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对在制品的检验,确保产品质量。
第十二条生产记录:1. 生产记录应详细记录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数据。
2. 生产记录应定期进行汇总和分析。
车间在制品管理制度
车间在制品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在制品是指正在车间内进行生产加工,但还未完成的产品。
车间在制品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生产过程中的物料使用和加工流程符合质量要求,有效控制生产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二、管理原则1. 安全管理原则车间在制品的管理应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确保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事故和人员伤亡。
车间应设立安全操作规程,明确工作人员的责任和义务,保证在制品的安全存放和运输。
2. 质量管理原则车间在制品的管理应严格按照公司的质量要求执行,包括原材料的质量检验、加工流程的控制和成品的检测。
车间应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在制品符合质量标准,减少不良品的产生。
3. 信息化管理原则车间在制品的管理应借助信息化技术,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实现对在制品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
通过信息化管理,可以及时获取在制品的生产状况和质量数据,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管理流程1. 在制品入库在制品进入车间后,应按照工序进行分类,并进行标识。
记录每批次在制品的数量、规格、批号等信息,并进行入库登记。
同时,对原材料进行检验,确保其符合质量要求。
2. 生产加工根据生产计划,车间进行生产加工工序。
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加工条件、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和设备的运行状态,确保在制品的质量和加工精度。
3. 工序转移在制品完成当前工序后,应及时进行工序转移。
转移前应进行质量检验,确保符合下一工序的加工要求。
同时,对在制品进行清点和标识,记录数量和位置。
4. 在制品存储车间应建立临时存储区域,对在制品进行分类和整理。
临时存储区域应按照工序进行划分,便于管理人员进行查找和监控。
同时,对在制品进行防潮、防尘等措施,确保其质量和完整性。
5. 在制品出库根据生产计划和需求,车间可以将在制品进行出库。
出库前应进行质量检验和清点,确保符合出库要求。
同时,对出库的在制品进行记录和统计,便于后续分析和核算。
6. 质量追溯在制品管理过程中,车间应建立质量追溯体系,确保可溯源、可追溯。
车间在制品管理制度
车间在制品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加强车间在制品的管理,规范在制品的流转、存储和控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证生产计划的顺利执行,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车间内所有在制品的管理,包括原材料投入生产后至成品入库前的所有中间产品。
三、职责分工1、生产部门负责在制品的生产加工,按照生产计划和工艺要求进行操作,确保在制品的质量和数量。
及时填写在制品流转单据,记录在制品的生产进度和状态。
2、质量部门负责在制品的质量检验,按照质量标准和检验规程进行检验,确保在制品的质量符合要求。
对不合格的在制品提出处理意见,并监督处理过程。
3、仓库部门负责在制品的存储管理,按照规定的存储条件和要求进行存放,确保在制品的安全和完整。
做好在制品的出入库管理,核对在制品的数量和状态,办理相关手续。
4、计划部门负责制定生产计划,合理安排在制品的生产进度和流转,确保生产计划的按时完成。
跟踪在制品的生产情况,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协调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
四、在制品的流转管理1、在制品的投入生产生产部门根据生产计划,从仓库领取原材料,并填写领料单。
领料单应注明原材料的名称、规格、数量、批次等信息,经仓库部门审核无误后发放原材料。
2、在制品的生产加工生产部门按照工艺要求和操作规程进行生产加工,对在制品进行标识和编号,注明产品名称、规格、批次、生产日期等信息。
在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在制品的质量,对不合格的在制品及时进行隔离和处理。
3、在制品的检验质量部门按照检验规程对在制品进行检验,填写检验报告。
检验合格的在制品,由质量部门加盖合格章,方可转入下一道工序;检验不合格的在制品,由质量部门提出处理意见,生产部门按照处理意见进行处理。
4、在制品的流转交接在制品在车间内流转时,应填写在制品流转单,注明在制品的名称、规格、数量、批次、流转工序等信息。
流转单应由交接双方签字确认,确保在制品的数量和状态准确无误。
五、在制品的存储管理1、存储区域的划分仓库部门应根据在制品的特点和要求,划分不同的存储区域,如合格品区、不合格品区、待检区等。
生产过程在制品管理办法
生产过程在制品管理办法
一、目的
为了减少甚至根除在制品无序流动,减少呆滞品的暂存量和储存期,减少投入与产出盈亏率,明确产品状态,促使不良品得到有效和快速处置,确保制造过程在制品严格按照生产工艺有序流转,避免因人为因素、时间因素和环境因素导致交付商品中混入个别不良品,给公司声誉造成不良影响—即交付产品质量问题或事故。
二、范围
本办法适于进入生产车间作业现场的所有人员。
三、定义
在制品是指从原材料或半成品库房领出零件或配件开始历经剪板,冲压,焊接,钣金等加工过程至进入成品库之前的所有工序产品。
它包括合格品、待判品、返修品、返工品、呆滞品和未清除的报废品等。
四、职责
1、冲焊车间负责对本办法进行出口管理;
2、生产部负责对生产过程中坯料和冲焊件等在制品以及成品库成品(商品)的监控。
3、品质部负责生产过程中在制品状态检测和判定。
4、技术部负责提供不良品评审处置意见。
5、采购部负责试制零部件送验和办理入库手续。
6、人力部负责对违纪人员进行相应处理。
五、工作(流程)
1、新产品试制(含老品设计变更件)在制品流转路径和相关要求。
供应商WIP在制品管理办法和表格
一. 目的:规范供应商管理,加强供应商交货过程控制,以提升供应商准时交货率,保证生产物料供应。
二. 范围:本办法由采购部负责并督导执行,适用于东菱技术有限公司所有供应商。
三. 名词定义:WIP: Work in process,在制品。
P/O: Purchase order,采购订单。
8D Report: 8D 报告,即异常纠正8步法报告。
批次:一个订单分为多次交货,每次即为一个批次,往往对应一个批次号。
四. 权责:4.1 采购部总监:对采购准时交货率及采购异常处理负督导责任。
4.2 采购部经理:对采购准时交货率及采购异常处理负管理及执行责任。
4.3 采购员:对采购准时交货率及采购异常处理负执行责任。
五. 内容:5.1 WIP报表启动⑴公司任何新增供应商,必须同时启用《供应商WIP报告》(格式请参考附件1),否则不能成为公司合格供应商。
⑵对目前供应商逐步导入《供应商WIP报告》,使得供应商的管理可以配合公司的要求,不能配合的供应商,须计划性更换、淘汰。
⑶供应商在导入《供应商WIP报告》时,相关采购人员须进行仔细耐心的辅导,帮助供应商正确使用。
5.2 WIP报表日常管理⑴供应商须依照《供应商WIP报告》格式要求,提供专门接口人员,负责WIP报表的填制及发送,并协调相关事宜。
⑵供应商必须于每日上午9:00之前发出《供应商WIP报告》,进度有异常,必须在报告中用红颜色标注,并做出原因说明及解决方案。
⑶采购人员将相关报表在9:30之前发送给采购部经理,并报告采购状况,针对异常项目重点说明。
⑷采购部经理将相关采购员的WIP报告汇总至一个EXCEL文件,使用不同的sheet标识,并将“sheet1…”更改为具体的供应商名称,并在10:00之前将报告发送给采购部总监、计划主管及物控主管。
5.3 WIP报表异常管理⑴供应商不能及时、准确、完整填制《供应商WIP报告》,则视为异常,纳入供应商评价管理。
⑵供应商第一联络人不在岗时,必须由第二联络人完成报表填制工作,没有指定第二联络人的供应商将纳入不合格供应商名录。
车间在制品管理制度
车间在制品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车间在制品的管理,确保在制品的质量、数量和流转顺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车间所有在制品的生产、储存、运输和检验等环节。
三、定义在制品:指正在本车间各个工序加工、装配或暂存的产品零部件、半成品和成品。
四、在制品的生产管理1、生产计划车间主管根据订单需求和生产能力,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明确各工序的生产任务和时间节点。
生产计划应充分考虑在制品的库存情况,避免过度生产造成积压。
2、工艺控制各工序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工艺文件和操作规程进行生产,确保在制品的质量符合要求。
工艺文件应明确在制品的加工工艺、检验标准和质量控制点。
3、生产进度跟踪班组长应实时跟踪本班组在制品的生产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车间主管定期检查生产进度,对未按时完成生产任务的工序进行分析和调整。
五、在制品的储存管理1、储存区域划分车间应划分专门的在制品储存区域,包括原材料区、半成品区和成品区,并进行明确标识。
储存区域应保持整洁、干燥、通风,具备防火、防潮、防虫等措施。
2、储存方式在制品应分类存放,整齐摆放,便于查找和取用。
对于易损、易变形的在制品,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3、库存盘点定期对在制品进行库存盘点,确保账物相符。
发现库存差异应及时查明原因,并进行处理。
六、在制品的运输管理1、运输工具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如推车、吊车等,确保在制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
运输工具应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
2、运输防护在制品在运输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碰撞、划伤和掉落。
对于特殊在制品,如精密零部件,应采用专用的运输容器。
3、运输交接在制品在运输过程中的交接应明确责任,双方签字确认。
如有在制品损坏或丢失,应及时报告并处理。
七、在制品的检验管理1、检验标准制定明确的在制品检验标准,包括外观、尺寸、性能等方面的要求。
检验标准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
2、检验流程在制品在完成每道工序后,应进行自检和互检。
在制品出公司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公司生产管理,确保生产过程的有序进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生产部门,涉及在制品的出入库、流转、检验、保管等环节。
第三条在制品出公司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 规范化:建立标准化的在制品管理流程,确保各环节有序进行;2. 效率化: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在制品流转效率;3. 质量化:严格把控在制品质量,确保产品合格;4. 节约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
第二章在制品出入库管理第四条在制品出入库实行“先进先出”的原则,保证在制品的新鲜度和生产周期。
第五条在制品入库前,应进行质量检验,确保在制品符合生产要求。
检验不合格的在制品不得入库。
第六条在制品入库时,应填写《在制品入库单》,详细记录在制品的名称、规格、数量、批次、入库时间等信息。
第七条在制品出库时,应填写《在制品出库单》,详细记录在制品的名称、规格、数量、批次、出库时间等信息。
第八条在制品出入库应实行专人负责制度,确保在制品出入库准确无误。
第三章在制品流转管理第九条在制品流转过程中,应建立严格的交接制度,确保在制品的流转顺畅。
第十条在制品流转过程中,应进行定期盘点,确保在制品数量准确。
第十一条在制品流转过程中,应加强生产现场管理,防止在制品丢失、损坏。
第十二条在制品流转过程中,如发现质量问题,应立即采取措施,停止流转,并报告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第四章在制品检验管理第十三条在制品检验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公司内部质量管理体系执行。
第十四条在制品检验分为入库检验、过程检验和成品检验。
第十五条入库检验应在在制品入库前进行,确保在制品质量符合要求。
第十六条过程检验应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及时发现并解决质量问题。
第十七条成品检验应在产品完工后进行,确保产品质量合格。
第五章在制品保管管理第十八条在制品保管应遵循以下要求:1. 仓库环境应保持整洁、干燥、通风;2. 在制品应分类存放,标识清晰;3. 仓库内不得存放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4. 仓库管理人员应定期检查在制品保管情况,确保在制品安全。
在制品管理办法
在制品管理办法一、目的该程序依据材料性质类别的不同分别提出存放、保管、周转要求;明确材料发放的依据、凭证、要求;通过对材料存放、标识、保管、发放进行控制,严把材料质量关,特制订本程序。
二、适用范围2.1 本办法规定了在制品管理的内容、方法和要求,适用于生产过程中各个工序的在制品管理。
2.2 本办法中的在制品范围主要指:产品零部件半成品和成品。
三、职责3.1 106分厂管理组负责在制品的管理工作;3.2 各生产班组负责现场在制品管理工作的实施和执行;3.3 在品库负责分厂内部的半成品、成品的贮存与防护、收、发及按时给相关工序或部门提供各类数据等工作。
四、具体内容4.1 材料的发放、领用4.1.1 保管员对原材料来料(或库存)情况(核对材料牌号、规格、数量)及所领用的材料进行复查,确认无误后,方可开具票据。
4.1.2 金属原材料入库后,保管员应对材料检验编号进行标识。
4.1.3 发放材料时,保管员应按规定进行标识移植。
4.2 存放4.2.1 保管员负责原材料或在制品的登记、盘存等工作,做到数量、规格、材质标识清晰,并及时通过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办理出入库手续,记录原材料或在制品当时状态,保持帐、物、卡三者一致。
4.2.2 生产现场的原材料、在制品、废品要分区、分类,按定置要求存放,控制存放数量,零件摆放整齐,保证通道畅通。
4.2.3 有色金属材料应放置在专门区域,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污染及机械损伤,不得与碳钢直接接触。
其吊运、搬运、堆放应采取妥善措施,防止磕、碰、划伤。
4.2.4 板材存放:应按同牌号、同规格独立堆放,上下钢板的标识移植标识应放置同一方向,第一张板上应放置明显标识,至少应标明材料牌号、材料检验编号及规格等内容,严禁“黑白”(碳钢、不锈钢)混堆。
4.2.5 管材存放:应按同牌号、同规格独立堆放,按规定进行标识移植或标牌标识,应放置同一方向(侧面),所挂标识至少应表明管材牌号、规格、标识代号,严禁“黑白”混堆,严格做好防锈蚀、防损坏工作。
车间在制品管理制度
车间在制品管理制度车间在制品管理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良好的在制品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障产品质量,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在制品管理的目的、管理流程、作业指导书与记录、质量监控与改进等方面探讨车间在制品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具体要求。
一、在制品管理的目的在制品管理的目的在于确保车间生产过程中的在制品能够满足产品质量要求,达到生产计划的要求。
该管理制度旨在提高车间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产品质量的稳定,保障生产组织的顺利进行。
二、管理流程1. 订单接收与分配在制品管理的第一步是订单接收与分配。
车间应及时接收来自销售部门的订单,并根据产品类型和数量合理分配给各个生产线,确保订单的及时交付和生产线的平衡负荷。
2. 生产过程监控在制品管理的第二步是生产过程监控。
车间应通过生产信息系统对各个生产环节进行监控,实时掌握生产进展、在制品数量、质量状况等信息,并及时采取措施解决生产中的问题,确保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的稳定。
3. 在制品库存管理在制品管理的第三步是在制品库存管理。
车间应根据生产计划和实际生产情况,合理控制在制品库存水平,避免过高的库存造成资金浪费,同时保证库存数量能够满足生产需求,防止生产线因为缺料而停滞。
三、作业指导书与记录作业指导书是车间在制品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作业指导书应明确规定各道工序的作业内容、标准以及操作要求,帮助操作人员正确地进行工作。
车间应编制并保持作业指导书的最新版本,并确保操作人员在进行相应工作之前能够熟悉并遵守其中的规定。
作业记录是在制品管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车间应建立完善的作业记录制度,记录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数据,包括生产日期、生产数量、工序操作记录等,以便于追溯和问题分析。
四、质量监控与改进在制品管理的核心是质量监控与改进。
车间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监控与改进制度,通过检验、抽检等手段对在制品质量进行监控;同时,建立问题反馈机制,及时处理客户反馈和内部质量问题,改进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
车间在制品管理制度
车间在制品管理制度一、引言车间在制品是指正在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或成品,对于企业来说,合理管理车间在制品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保障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车间在制品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关键之一。
二、目的与适用范围1. 目的车间在制品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和优化车间在制品的管理,确保车间在制品合理储存、调度和使用,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生产车间的在制品管理工作。
三、主要内容及要求1. 在制品分类与编码1.1 根据不同的产品特性,将在制品进行分类,并为每个类别的在制品分配唯一的编码,以便于标识和追踪。
2. 在制品入库管理2.1 按照生产工艺流程和相关标准,及时入库车间在制品,并填写相应入库记录,包括数量、批次、质量检验结果等信息。
2.2 入库后的在制品应妥善保管,保持干燥、清洁和安全。
3. 在制品库存管理3.1 建立在制品库存台账,记录每批在制品的数量、批次、入库时间等信息,并定期进行盘点核对。
3.2 在制品库存应按FIFO原则进行管理,确保较早入库的在制品先出库,以防止过期损耗和降低质量。
3.3 根据库存情况实施动态调整和控制,在制品库存保持在合理水平。
4. 在制品调度和使用4.1 根据生产计划和客户需求,合理安排在制品的调度,确保生产线的连续运转和生产进度的及时完成。
4.2 调度前必须核实在制品的质量和数量,并填写调度记录。
4.3 在制品调度后,需及时更新在制品库存台账,并进行盘点核对。
5. 在制品质量管理5.1 对于在制品的关键参数和质量标准,制定相应的质量检验方案,并实施定期抽检和自检。
5.2 发现在制品存在质量问题时,应及时停产、隔离和处理,并进行追溯和纠正措施的记录与分析。
6. 问题处理与改进6.1 针对在制品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组织解决,并记录问题处理的过程和结果。
6.2 定期开展在制品管理评审,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建议,并推动改进措施的实施。
车间在制品管理制度
车间在制品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加强车间在制品的管理,规范在制品的流转、存储和控制,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车间内所有在制品的管理,包括原材料投入生产后尚未完成入库的产品。
三、在制品的定义与分类(一)在制品的定义在制品是指正在车间各生产工序加工的产品,以及已加工完毕但尚未检验或已检验但尚未入库的产品。
(二)在制品的分类1、按加工状态分类正在加工中的在制品等待加工的在制品检验中的在制品2、按产品性质分类自制件在制品外购件在制品外协件在制品四、在制品的流转管理(一)生产计划的下达生产部门根据销售订单和库存情况,制定生产计划,并下达给车间。
生产计划应明确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进度等要求。
(二)领料车间根据生产计划,向仓库领取原材料和零部件。
领料时应严格按照领料单的要求进行,核对数量和规格,确保无误。
(三)工序间流转1、在制品在各工序间的流转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以保证产品的生产周期和质量。
2、每道工序完成后,操作人员应填写工序流转卡,记录产品的加工数量、质量情况、操作人等信息,并随在制品一起流转到下一道工序。
3、下一道工序的操作人员在接收在制品时,应核对工序流转卡的内容,检查在制品的数量和质量,如有问题应及时向上一道工序反馈。
(四)检验1、设立专职检验人员,对在制品进行检验。
检验应按照检验标准和检验规程进行,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检验合格的在制品,检验人员应在工序流转卡上签字盖章,并注明检验日期和检验结果。
检验不合格的在制品,应贴上不合格标签,并注明不合格原因,按照不合格品处理程序进行处理。
(五)入库1、完成所有加工工序并检验合格的在制品,应及时办理入库手续。
入库时应填写入库单,注明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入库日期等信息。
2、仓库管理人员应核对入库单和在制品的数量、规格等信息,无误后办理入库手续,并将在制品存放在指定的位置。
五、在制品的存储管理(一)存储区域的划分车间应划分专门的在制品存储区域,根据在制品的种类、规格、批次等进行分类存放,做到标识清晰、摆放整齐、易于查找。
生产在制品管理办法
生产在制品管理办法一、目的对本公司产品从投料生产到产品入库等在制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通过合理地控制在制品的储备数量,可以保证产品质量,节约流动资金,缩短生产周期,减少和避免积压,并对各生产现场进行监督检查。
二、适用范围本办法规定了在制品管理的内容、方法和要求,适用于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工序的在制品管理。
三、职责3.1、生产部负责制订本管理办法,并负责监督本办法在各车间有效的运行;3.2、采购部负责外协单位在制品的管理工作。
3.3、各车间负责现场在制品管理工作的实施和执行。
3.4、仓库负责仓库内部的半成品、成品的贮存与防护、收、发及按时给相关部门提供各类数据等工作。
3.5、各相关部门按照本办法要求给予配合。
四、工作程序4.1 在制品的流转管理4.1.1员工按生产计划领用材料,由车间填写“领料(出库)单”,要求填写规范、完整,和图纸一起交操作工,同时由车间主管或车间统计员出具“工艺流程卡”,注明产品名称、数量、图号及加工工序等等。
4.1.2领用材料、毛坯投入生产、在每种产品加工结束后转序前需经检验员检验、签字(盖章),并在“工艺流程卡”上登记(注明合格数量、不合格品数量、废品数量及完工日期等等)。
4.1.3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品,按照<<工艺流程卡管理办法>>中4.2.1条款执行。
4.1.4员工在转序时凭图纸和“工艺流程卡”(内容按4.1.2要求已填写完整),作为仓库、车间的统计、记帐凭证。
转入下道工序时双方做好交接工作,当面清点好数量,如“工艺流程卡”上的数据与实物不符时不应接收,无生产加工图纸的也不应接收,否则由接收人负责。
4.1.5生产过程中,零部件出现丢失时,一律按工费处理,由品质科按相关规定进行考核。
4.1.6各车间负责人必须负责在制品的流转、报废、登记、结存等工作,并及时在生产进度跟踪表上进行登记,统计员必须准确及时地反映出在制品的实物量,并保持帐物一致。
4.2 在制品的现场5S管理4.2.1生产现场的成品、半成品、废品要分区、分类,按定置要求存放,控制存放数量,零件摆放整齐,保证道路畅通达到5S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板带箔在制品管理办法(讨论稿)
第一条:在制品的定义。
在制品(work in process,简称WIP),指的是正在加工、尚未完成的产品。
广义的在制品包括正在加工的产品和准备进一步加工的产品,狭义的仅指正在加工的产品。
本管理办法采用广义的在制品范畴。
第二条:什么是在制品管理。
在制品管理工作就是对在制品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的工作。
第三条:本公司在制品管理的重点。
考虑到当前普通板带箔产销在全部业务中占有99%以上的份额,因此,将普通板带箔在制品管理作为本公司在制品管理的重点。
根据铝板带箔生产的具体情况,在制品包括:存储于生产环节的铝锭及金属添加剂、中间合金;存储于各生产工序(车间)的铝材半成品;存储于各生产工序及由生产部管理的废料堆场的铝及铝合金废料。
第四条:在制品管理的意义。
在制品管理工作是调节各个车间、各道工序之间的生产,组织各个生产环节之间平衡的一个重要杠杆。
合理控制在制品、半成品的储备量,做好保管工作,可以保证产品质量,节约流动资金,缩短生产周期,减少和避免积压。
第五条:在制品管理的要求和办法。
1、建立和健全在制品、半成品的收发领用制度。
在制品和半成品的收发领用,要有入库单、领料单等原始凭证,计量、签署、登账等要严格地实行按计划限额收发在制品制度。
在制品和半成品的收发应当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使库存的半成品经常新旧更迭,质量常新。
车间内部在制品的流转通过加工流程卡等予以控制。
要建立在制品增减数字管理制度(发出、报废、代用、补发、回用等要做好帐物卡的登记工作)。
2、对在制品和半成品要正确地、及时地进行记账核对。
在工段之间、车间之间、制造产品与中间半成品之间,在制品、半成品的收发数量必须及时记账,及时结清账存,还要建立定期的对账制度,做到账实(卡、物)相符和账账相符,正确掌握车间内部和车间之间在制品的流转情况。
3、合理地存放和保管在制品、半成品。
在制品在车间存放时,要摆放整齐。
库存在制品一般要按照品种、规格分类
分区存放。
为了避免在制品在存放保管中的丢失、损坏、变质、混号,应根据每种在制品的特性建立各种保管制度,例如印号(或挂牌)、通风防潮、防止曝晒等。
还应解决各种辅助装置和设施,例如料架、工位器具等。
4、掌握在制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使在制品的数量经常保持在定额水平。
4.1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全厂的定额管理由生产部负责,车间内部定额管理由各车间负责。
根据生产定额(订单量),由生产部下达各类产品的在制品存货量,由车间具体组织控制,生产部监督执行。
4.2凡在车间流转的在制品,要建立在制品的管理台账,每批产品生产结束后,应分规格、品种填写报表报生产部。
4.3在制品流转必须有原始凭证(生产流程卡),统计员要经常查账,防止验账混乱,手续不清,报表差错。
4.4在制品流转到下道工序时,必须按顺序摆放整齐,符合文明生产要求,防止不同产品、不同规格的在制品发生混乱的现象。
4.5在生产过程中的交接验收,必须当面交待清楚,如实物与生产流程卡不相符合,拒绝验收。
影响工作时,由交付方负责。
4.6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次品,操作者应签字。
班组长、车间主任、统计员登账应写清规格、品种、数量等项目报生产部另行安排生产。
4.7在制品每月定于月底盘点。
第六条:在制品总量控制方案及考核办法
1.在制品总量控制方案
1.1在制品总量控制的基本原则:必须严格执行“以销定产”的生产方针,无订单或订单不明确,不允许下达生产计划安排生产;
1.2在制品总量控制应考虑的因素:产品结构、生产工艺、各生产工序的生产周期、各生产工序的成品率、设备条件、连续生产条件下的安全周转量、产品交货的及时性等。
1.3在制品总量的控制方案。
在制品总量控制的基础和确定标准:在制品控制总量以当月的订单量(或实际产量)为基准。
在现有条件下,通过与生产部协商和测算,确定以下在制品保有量控制目标:
1.3.1在月订单量(或实际产量)小于1,600吨成品的情况下,在制品的
安全周转量应不超过月订单量(或月实际产量)的75%,在制品安全周转量中包括可循环使用的工艺及技术废料;
1.3.2在月订单量(或实际产量)不小于1,600吨成品的情况下,在制品的安全周转量应不超过月订单量(或实际产量)的70%,在制品安全周转量中包括可循环使用的工艺及技术废料。
2.在制品总量控制考核办法
为了达到在制品总量控制的目的和保障在制品总量控制的效果,公司根据在制品总量控制情况对生产部实施奖励或处罚。
2.1月末在制品保有总量每低于控制目标1%,额外奖励生产部绩效工资1,200元;
2.2月末在制品保有总量每高于控制目标1%,额外扣减生产部绩效工资1,200元。
奖励或者处罚金额,由生产部根据各生产车间(工序)的控制情况进行分配,分配方案报企管部和行政人事部。
第七条:附则
1.本办法由企管部负责制订、解释和考核;
2.本办法由生产部负责实施;
3.本办法由总经理或总经理委托人签字批准生效;
4.生产部应根据第五条的要求和办法开展在制品管理工作,如出现重大差错而未及时发现和纠正,由企管部根据调查情况另行处置;
4.本办法从2012年11月开始实施。
批准人:
2012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