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第六章讲义)
美学自考笔记重点讲义
00037美学自考笔记七章全笔记依据教材《美学》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X〕笔记依据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开展第三节美学的哲学根底第四节审美与人生第五节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第二章审美活动论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存在方法第二节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第三节审美活动的发生第三章审美形态论第一节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第二节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开展第三节优美与崇高第四节悲剧与喜剧第五节丑和荒谬第四章审美经验论第一节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第二节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第三节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第五章艺术论(一)第一节艺术与艺术作品第二节艺术品的层次结构第三节艺术品:制造意象世界第四节意境第五节艺术的功能第六章艺术论(二)第一节艺术的存在方法第二节艺术意象的制造和生产第三节艺术的制造力与艺术技巧第四节艺术的形态第五节艺术意象的接受和重建第七章审美教育论第一节中西美育观的源流第二节美育的内涵第三节美育的特点第四节美育的功能第五节美育的目的第一章绪论单选:1.1.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区分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的是(柏拉图)1.2.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1.3.维特根斯坦是的代表人物。
(分析哲学)1.4.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
1.5.曾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从恋母情结的角度进行解释的是(弗洛伊德)1.6.在心理学领域,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观点的是〔荣格〕1.7.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蒋孔阳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1.8.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是〔艺术美〕1.9.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是分开的,审美对象是观赏者与艺术品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是〔英伽登〕1.10.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美与物理学》中提到的是(科技美)1.11.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中不包含(哲学学科)1.12.美学的性质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型的人文学科)1.13.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审美活动)1.14.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1.15.于1750年创立了美学的是(鲍姆加登)1.16.美学演变的三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是(审美意识)1.17.悲剧意识属于(高级审美意识)1.18.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是(理念)1.19.蒋孔阳认为,美学从哲学与文艺理论中独立出来是在(文艺复习之后)1.20.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1.21.鲍姆加登将美学规定为研究(低级的感性认识)的学科。
美学概论文字版
美学概论*第一章:什么是美学一、美学:是一门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
*理解这一定义的两个要点:*其一,强调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了“动物”具有审美能力。
*其二,这一概念突出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而不是其他的关系。
二、美学学科的发展历史*1、美学学科的萌芽,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什么是美”*2、美学学科的创立,1750年鲍姆嘉通出版《美学》一书。
*美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的情感领域*3、美学学科的提升,康德《判断力批判》:审美是通达人类自由境界的唯一途径。
美学的学术品格得到提升。
* 4 、美学学科的科学化马克思:不仅提出了许多著名而又科学的美学论断,而且为美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支持,也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四、美学研究的方法1、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美学的研究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自上而下”的方法,这主要适用于19世纪中叶以前,另一类是“自下而上”的方法,多见于19世纪中叶以后。
*自上而下的方法:“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又称哲学思辨,是一种传统的研究方法。
柏拉图、康德、黑格尔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典型代表。
这种方法把审美现象作为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加以探讨,从某种既定的哲学体系出发,按照某种哲学原理对审美现象作哲学分析。
*自下而上的方法:又称经验描述,是19世纪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把美的现象作为一种经验事实,或者侧重于外在现象的描述,或者侧重于主体内在经验的分析,注重事物的外在和表面,强调吸收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对审美对象进行实证的考察。
*2、几个具体研究方法*第一,社会学方法。
从人类社会实践的角度来探讨美的起源、本质和特征等。
把审美现象同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习俗风气等联系起来考察,从中探讨审美趣味和审美心理的变迁等问题。
理论代表人一:丹纳《艺术哲学》,三要素说:种族、时代和环境哥特式建筑何以在十四、五世纪大规模地出现在欧洲?理论代表人二: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知人论世谈文学*第二,心理学方法。
美学概论讲义
第二节 美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一、 美学史上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各种 观点:
1、 美学研究对象就是美 代表人物: 鲍姆嘉通、康德
2、 美学研究对象就是美的艺术 代表人物:黑格尔
唐寅作品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二 心理学的方法 所谓心理学的美学,是把美视为人类 意识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现象,并运用 心理学的方法来论述和阐释这些心理现 象,则称之为心理学的美学。 19世纪以后,心理学方法逐渐发展 起来。
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用实验心理学 的方法用于美学研究,创建了实验美学。 具体说来有选择法、制作法和表现法。 另外,还有里普斯的“移情说”, 谷鲁斯的“内摹仿说”,英国美学家布 洛的“心理距离”说等等。 20世纪以弗洛伊德最为有名。
人的需要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不断变化着的。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产生 一种新的需要,即精神需要。
原始民族最初所从事的“艺术活动” 多用于实用目的。
人们的审美需要是人类诸种需要多 层次结构中的一种“享乐”的需要。
墨子: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 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随着人类的劳动实践活动,人由 “自在的人”变成“自为的人”,审美 需要驱使主体的人的感官,由非社会人 的感官向社会人的感官转化。
法国的丹纳提出种族、时代、环境” 三因素对艺术的影响
当代美学发展趋于多元性,美学研 究方法亦多种多样。不过,马克思主义 者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理论和实践相 结合的原则以及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 则。
艺术的形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美学》第六章第四节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 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自考365 中国权威专业的自考辅导网站
官方网站: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美学》第六章第四节讲义
艺术的形态
一、艺术形态的划分标准:
(一)西方艺术形态学发展历程回顾:
1)亚里士多德从“摹仿”论出发对艺术的分类:
2)18世纪法国美学家阿尔贝·加托的分类:美的艺术、机械艺术以及既有实用目的又使人获得审美愉悦的艺术。
3)黑格尔根据理念的发展分类:象征性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
(二)艺术形态划分的三种主要标准:
1)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摹仿说、主观与客观说、再现与表现说等。
2)艺术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
3)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动态艺术与静态艺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等。
二、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空间艺术:空间艺术的首要特点是由一定的物质材料按照一定的形式规范在空间中排列而成。
1)建筑:
①材料的审美性质;
②形式结构的审美意蕴;
③与周围环境的审美关系。
(【图27】)。
美学第六讲
六绘画的美学问题第一节绘画与观看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因此这与人的观看活动有着天然的关系。
它通过观看,并且构成观看的视觉图像,显示观看到的东西。
绘画中的观看有以下三个特点:1、绘画的观看是主动的观看。
有两种不同性质的观看:被动的观看和主动的观看。
日常观看中大量的都是被动的观看。
绘画的观看是主动的观看。
所谓主动观看就是观看时还有期待和询问的积极意图。
看的行为发生于视觉主动去寻找和发现的冲动之后。
所有的视觉形象由于积极观看的介入,经过了精心的组织,其中突出的部分显示了画家的态度。
2、主动观看在绘画中还表现为对事物现状的突破,所以绘画的观看是一种有创新的观看。
伟大的绘画艺术家都不会满足于仅仅看到事物的现状。
所谓现状就是已有的习惯性的样子,看到事物的现状就等于什么也没有看到。
画家力求发现真实,冲击久已为人们习惯了的视觉现状。
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对事物现状的突破,就在于发现了人体的真实素描关系,从而打破中世纪以来人物肖像画的格式化处理,以及风景画的平面感,从而发现了关于物体关系的某种真相。
而当这种观看方式经过几百年发展变成一种习惯性的现状时,现代绘画革命就来临了。
因此,观看的主动性,企图通过创新看到事物真相的愿望,支撑着绘画的艺术世界。
3、绘画中的观看是通过绘画语言的观看绘画中的观看与观看自然事物的方式是有区别的,它是通过绘画语言并期待发现新的视觉语言样式的观看。
这首先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平面地把握形象,在平面上使用色彩及明暗,把他幻化为具有立体视觉效果的图像。
我们最后看到的是一个由色彩、线条和形状构成的形象。
第二节绘画语言一、线条线条具有最丰富的二维(平面)空间表现力。
不仅可以通过直线、横线、弧线以及它们的各种变种构成各种形状,提供三维空间感觉,而且线条本身就可以显示出韵律感和生气。
蒙娜丽莎的嘴角,耶稣和犹大的眼睛(乔托壁画《犹大的亲吻》),这些作品中,一种线条样态就强有力地捕捉到了形象的生气。
医学美容学讲义
整形的定义
整形美容一词源于英文“Aesthetic Plastic”意思是美的塑造,美的造型。它既是医学领域的一个新兴部分,又是技术美学的范畴,手术本身要求很高,只能做好不能做坏。
整容的历史
所说整容外科学是从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开始基本整形外科学框架确立下来了。
那时候产生现代美容外科的发展影响很大的一些技术,比如取皮刀,把皮肤取下来的技术都是那时候产生。
过几十年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整形外科又是一大发展。
美容整形术的几大误区
误解1:手术有助于改善自信心
误解2:术后恢复期很短
误解3:一次手术就可解决问题
误解4:整形的效果终生不变
误解5:整容术对医师要求不高
误解6:整形不会引起恶性循环
进行医疗美容前消费者该注意什么
第一留意医师的专业资格证书接受整形外科手术前,除了留意医师诊所招牌,更要注意医师到底是否曾接受完整的外科及整形外科训练。
三、形式美法则的应用
1、整齐、节奏(有规律的反复)
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节律和活动规律,都是富有节奏的。
2、对称、均衡①对称是形式美的因素,人的形体构造布局,在外部形态上都是对称的。②对称也是均衡,机械的均衡是一稳定中的动态,比对称更灵活。
3、调和、对比
调和把两个相近似的东西并列在一起
对比把两种极不相同的东西并列在一起,例穿衣黑白二色。
眼裂高度:细窄型、中等型、高宽型 (7~12mm)
宽度:25~30mm,与面宽比例符合“五眼”
倾斜度:
水平型:
外倾型:倒挂眼
内倾型:< 10度 丹凤眼;> 10度 吊眼
标 准 鼻 型
位于面的正中,两鼻翼对称
长度为面长的1/3,鼻翼宽度为一眼裂的宽度,鼻尖高度为鼻长的1/2(23~26毫米
美育基础,讲义第六章 美育的功能
第六章美育的功能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审美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理解美育在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协调人际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功能,从而深刻理解美育的重要性,以便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发挥美育的作用。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一)识记生活质量的含义、文明的含义、生活方式的含义类型(二)领会审美与生活方式的关系、美育对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美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三)简单应用举例说明审美对于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四)综合应用结合实际论述美育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三、考核知识点1.美育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协调人际关系和发展两个文明。
2.生活方式的类型生存型、发展型和完善型。
3.审美与生活方式的关系:【Ⅰ】生存型生活方式与审美。
:①在人类发展的这个阶段,在这种生存型的生活方式中,人类此时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首先与使用密切相关,这也正是普列汉诺夫所说的“劳动先与审美”②原是艺术与审美在当时人类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③原是艺术与审美即使在原始社会,也决不是“无谓的游戏,而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社会职能,也就是生存竞争中最有效力的武器之一。
④审美和艺术在原始社会并不外在于人们的生活,它本身就是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广泛而普遍的存在于原始人类的生活之中,存在于他们家庭生活的范围,他很多就是那些日用品。
总之,原始社会,尽管其生活方式主要是生存型的胆识审美和一书也得到人的重视,这种重视主要基于审美和一书可以提高人的生存竞争能力以及满足人类与生俱来的爱美之心。
【Ⅱ】发展性生性方式与审美:①文明社会,审美与人生的关系,明显的偏重于个人的精神发展,它对个人生活、发展的价值,表现得更为明晰。
在这一阶段,艺术只是为少数人服务,②审美与人生发生关联,则明显的缺乏实用着一中介,人们认为审美是无用的③这是审美与人生的关系就具有了片面性,这最突出的表现为,这里的每一种发展都常常以牺牲其它方面的发展为前提。
美学概论教学讲义
第一讲什么是美学一、什么是美(关于美的几种认识)1.美是主观的2.美是客观的3.美是主客观的统一4.美是意象5.美是审美活动中人与对象之间所形成的关系性体验二、美学学科的发展1.美学的渊源2.鲍姆嘉通对“美学”的设定:认为美是完善的感性,鲍姆嘉通首次提出美学一词,对美学有较大的贡献,被称作美学之父。
3.康德对美学学科的界定认为美是一种趣味判断,和功利性的目的判断不同。
趣味判断的四个原则第一“趣味判断”是一种不关利害的判断。
第二“趣味判断”是一种不关概念的判断。
第三“趣味判断”即是“无目的”的判断,又是“合目的”的判断。
第四“趣味判断”是一个“无概念”但具有“必然性”的判断。
三、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研究人类的审美活动。
四、如何学好美学:你的审美经验是进入美学的大门。
培养审美能力,创造美的生活。
思考作业:有一个文学系的学生毕业工作后,撰写了一篇文章,认为过去觉得不读《红楼梦》是一种缺陷,工作后才发现,读不读《红楼梦》无所谓,但不懂金融理财才是人生的失败。
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
第二讲美的形态从性质上分美可以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
从不同形态、面貌和特征上分: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丑与荒诞。
•现实美:包括社会生活、社会事物和自然事物的美。
即社会美和自然美。
•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现实美的反映。
•关系: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高于现实生活。
•美感经验的不同的心理体验的状态就是美感经验的形态。
•美感经验的体验状态按其稳定的感性结构的特性,可分为: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丑和荒诞等。
一、优美1.什么是优美优美的美感经验,在感受上是一种无功利而普遍令人愉快的、轻松的体验;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的关系上是一种和谐的、契合的关系。
2.优美的特征和谐感、自由感、纯粹的形式感3.唤起优美感的形式:小、轻、柔、媚、润、秀、纯等。
女性的纤细、羞怯、妩媚、娟秀、阴柔等。
二、崇高1.什么是崇高崇高与优美相对立,崇高突破了优美的范围,裂变为一个独立的新形态,对人的个体的存在构成了巨大的破坏和否定,唤起和激发出理性和想象力的无限,把人升华带入超绝的至上境界,并形成崇高感。
美学 各章节概要
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 美学思想。
-第 1 Leabharlann 共 13 页①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着的客观现象,美学必须以它为出发点开展研究。 ②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是人类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对其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上的各种审美现 象,对以往的美学思想传统有一全面把握。 ③应当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第一、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第二、对艺术的欣赏是一种不涉及直接功利性的审美 行为,通过研究艺术欣赏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人类美感经验的本质和特点。第三、通过艺术能更好地抓住审美对象的基本特征。 第四、通过审美艺术研究审美观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5、理解在美的可定 义性问题上的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追求 。
①前列的种种说法都是在肯定美是可定义的这一逻辑前提下作出的,但有肯定就有否定,否定一直存在:中外美学史上的相对 主义美学,就是否定美的普遍性或绝对价值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古希腊智者派、文艺复兴时期丢勒、18 世纪 A·阿里 生和托马斯·李德等。 ②虽然由于给美下定义存在种种困难,但是由于如前所述,对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的必要性,因此,如果我们能够超越传统的 简单下定义的方式,扬弃否定思潮,对美作出新的解释,从而得出更为系统化和更具合理性意味的命题。应该说,这在求解策 略或思维品格上也将构成一种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追求。
一、美的问题的性质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专著。
1、了解美和美的东 西之间的基本差异。
①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美是从各种各样美的东西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 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为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却不就是美的东西。 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③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 ④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 ,本来就不是一种” 东西”,因而无法把 美当成是某种美的东 西。美必须具有一定 的物质条件, 但它又不仅仅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 ⑤在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有某种联系,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
00037 美学讲义 美学第六章
第六章艺术论(二)第一节艺术的存在方式本体论原是一个哲学范畴,是西方哲学中研究世界本原或本性的最根本部分,亦称“存在论”。
借用哲学上的本体论观念来讨论艺术的存在方式。
一、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虽然艺术品是一个多层次结构,但意象是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关键层次。
二、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人)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艺术意象始终只能存在于艺术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主体意识和审美心理活动中,存在于这两个主体的审美经验中。
“艺术存在于艺术品的意象世界中”这一初级规定前进了一步,获得了艺术存在方式的深层规定,那就是:艺术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意识中。
三、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从结构角度而言,艺术品的核心是意象;但从艺术存在方式而言,艺术品则是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中介与桥梁。
作为中介,艺术品有三个基本特征:(一)他律性。
艺术品就其中介功能而言不是独立自足、自在自为的,而是为他者存在,受他者制约的。
(二)形式符号性。
艺术品以形式符号的方式负载着艺术意象而成为沟通两个主体的纽带。
(三)开放性。
艺术品作为中介,不能是封闭的,而只能是两头开放的,一头向艺术家开放,一头向欣赏者开放。
一方面,只有向艺术家开放,艺术家创造的意象世界才能物态化,物化为艺术品。
另一方面艺术品只有向接受者开放,才能呈现它的基本特质。
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这样一个由三个环节组成的动态流程之中。
这个流程就是艺术的存在方式。
艺术家的艺术创造过程是艺术存在的三环节中第一个也是首要的一环。
就本体论而言,《红楼梦》决不只是曹雪芹写下或以后转抄、印刷的一个语言文本,它应存在于从曹氏创作到历代流变的各种版本的文本,再到二百多年来形形色色的读者的阅读欣赏活动这样三个环节的全过程中。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认为,艺术家只要在心灵中完成了对世界的直觉,产生了直觉的意象,即直觉品,就算完成了艺术,无须通过一定的媒介加以表达或传达。
美学概论讲义范文
美学概论讲义范文第一节:美学介绍美学是研究艺术、美和审美现象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人们对艺术作品和美的感受、评价以及相关的理论与概念。
美学探讨了艺术是什么,美是什么,以及我们是如何感知和理解艺术和美的。
它试图回答的问题包括:美的标准是什么?人们对于美的感受是如何产生的?美与知识之间有什么关系?美的经验是主观还是客观的?另外,美学也涉及到艺术的形式、风格、创作过程以及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互动。
第二节:美学的起源与发展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最早起源于18世纪的德国,当时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巴特在他的著作《美学概论》中首次将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来研究。
在之后的几百年里,美学逐渐发展并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相互交叉。
第三节:美的定义关于美的定义有许多不同的观点。
从古希腊时期开始,美被视为其中一种形式的对称、和谐和比例。
而在18世纪的启蒙时代,美被认为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标准,可以应用于所有的艺术作品和自然景观。
然而,现代美学更加强调美的主观性和个体差异,认为美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对美的认知和评价都是独特的。
第四节:美的经验与表达美的经验是一个人对于艺术作品或其他美的对象的感受和体验。
美的经验可以包括感官上的享受、情感上的共鸣以及认知上的理解。
艺术家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思想,观众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来获得美的经验。
美的经验是主观的,因为每个人对于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都是不同的。
第五节:艺术与审美艺术是美的表达和创造的过程。
艺术家通过使用各种媒介和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情感,创造独特的艺术作品。
审美是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和鉴赏。
审美不仅仅是对艺术作品的喜好或不喜好,而是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审美评价可以考虑艺术作品的技术和形式以及其所传达的主题和意义。
第六节:美学的理论与方法美学研究可以使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艺术和美的现象。
形式主义是一种注重艺术作品的形式、结构和组织的理论。
象征主义强调艺术作品的象征意义和隐含的主题。
美学讲义(打印)教材
——是变化中的统一,统一中的变化。
第三节 审美与美感
审美——是人对的观事物一种社会心理意想性认识,领悟、评价、判断。
——是长期社会时间中逐步形成和积累起来的审美情感。
美感——是对没的欣赏、享受和品鉴。
——是审美活动中的特殊心理过程。
一、审美关系和审美特征
(一)、审美和审美关系
三、美的基本范畴
(一)崇高 ——形式上粗广、奇特、阳刚之美。
——状态上有动态美。
——特征上有惊悍感、庄严感、叹服感、自豪感,有调节情感的功效。
1、社会生活的崇高
2、自然界的崇高
3、艺术的崇高
(二)优美 ——是美的比较普遍的表现状态。
——具有和谐、平静、松弛、舒畅的心理特征。
——能产生适意顺性、轻松愉快的审美感受。
加彩图2
a、造型艺术美
b、表演艺术美
c、语言艺术美
d、综合艺术美
(四)科技美:包括科学美、技术美。
1、科学美——表现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是有真理性、简约性和体系性特点。
2、技术美——是运用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对客体进行加工而形成的审美形式。是人类社会的实践产物。
3、科技美是美的高级形式。
※美的4中基本形态:
⑤德国古典美学奠基人康德——美是对象和目的的形式
⑥德国美学大师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⑦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⑧孔子——美在和谐
孟子——充实之为美
⑨中国现代三大派
a、主客观统一派——朱光潜
b、实践观点派 ——李泽厚
c、美的规律派 ——蔡仪
※美的规律存在于
a、物质、色泽、线条
b、运动、对称、均衡、节律、旋律
美学讲义
美学讲义引言Ⅰ.简介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嘉登出版专著《美学》(Aesthetica),标志着美学摆脱了哲学附庸的地位,而一跃成为独立的学科。
美,表面看来似乎是对象世界的一种客观属性,但这种属性又只有人才能发现和欣赏,只有对具有美感经验的人才有意义。
因此,美与美感、与人的审美心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同时,人还可以有意识地去创造美,这就是艺术活动。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讲演录》中第一句话就指出:美学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者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
”所以美学这门学科,传统上包括三个分支,即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理论。
西方美学自黑格尔以后,绝大多数美学家对于传统的哲学美学不再感兴趣,而着重于对艺术现象和审美经验进行各种历史的和心理的分析研究。
我们说,对美的本质、审美规律以及对美的各种具体现象的探索与解释,只能从具体的审美活动出发,通过对人类审美活动的具体分析来获得答案。
人类审美活动的各个方面构成美学研究的对象,在对这些对象的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美学学科体系。
从这个角度看,可以把美学称为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学科。
而从美学需要解释一切审美现象的角度看,又可以把美学称为研究审美现象的学科,或是研究美的学科。
Ⅱ.美学的任务:作为哲学一个分支派生出来的“美学”,它的任务也不是为人提供打开审美和艺术殿堂的万能钥匙,传授具体操作层面的技巧和秘方。
它是对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对人类的审美和艺术活动高屋建瓴的理性分析,是对各种审美现象的哲理层面的本质把握。
美学从根本上说就是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美学的任务简单说来就是使人生活得既清醒明白,又情趣盎然;既理智,又美好。
具体说来,美学的任务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1.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美学观,提高分辨美、丑的能力,培养崇高的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2.总结和把握人类古往今来审美实践的历史,特别是艺术实践的客观规律,提高艺术创作水平和欣赏水平,不断开拓人类审美实践的新领域、新境界。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学》讲义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学》讲义一、概述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现象的学科,旨在培养人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以及理解艺术创作和评价艺术作品的能力。
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美学被视为通识课程之一,对于提高个人素质和文化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内容1、美学的基本概念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美、美感和艺术现象。
其中,美是指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满足和振奋的客观存在;美感则是指人们对美的主观感受和体验;艺术现象则包括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艺术创作过程以及艺术欣赏活动等。
2、美的形态美学研究美的形态,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
自然美是指自然景观的美,如山川、河流、森林等;社会美是指人类社会活动的美,如文化、教育、科技等;艺术美则是指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美。
3、美的创造与评价美学研究美的创造和评价。
美的创造包括艺术家的创作过程、艺术作品的形式与内容、艺术风格等;美的评价则包括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评价和批评等。
4、美的应用美学研究美的应用,即如何将美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例如,如何运用美学原理进行环境设计、如何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等。
三、学习方法1、掌握基本概念:首先需要掌握美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美、美感、艺术现象等。
可以通过阅读教材或相关书籍来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2、了解美学思想史: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美学思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美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可以阅读相关著作或学术论文来了解更多信息。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美学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实践应用。
可以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参加艺术活动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
4、多角度思考:美学研究涉及多个领域,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可以结合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来深入探讨美学问题。
5、积极参与讨论:参加学术讨论会或与同学进行讨论,可以加深对美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也可以了解其他人的观点和看法,拓展自己的思路和视野。
四、考试方法与技巧1、熟悉题型和考试时间:在考试前要熟悉各种题型和考试时间分配,以便在考试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水平。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学》讲义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学》讲义嗨,同学们!咱们今天来聊聊这让人又爱又挠头的《美学》。
咱先来说说啥是美学。
美学呀,可不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东西。
它其实就在咱们的日常生活里,就像你看到一朵绽放的花,心里涌起的那一丝欢喜;或者听到一首动听的歌,不自觉地跟着哼唱起来的那种愉悦。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公园散步。
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春风轻轻地吹着。
我看到湖边有一位画家,正专心致志地对着湖水和岸边的垂柳作画。
他的眼神里充满了专注和陶醉,手中的画笔在画布上轻快地舞动。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这就是美学的力量啊!它能让人沉浸在对美的感受和创造中,忘记周围的一切。
美学这门学问,它研究的可不只是表面上的好看不好看。
它要探究的是美的本质、美的形式,还有我们人类是怎么感受和判断美的。
比如说,为什么有些建筑让人觉得宏伟壮观,而有些就显得平淡无奇?为什么有些艺术作品能流传千古,而有些就只是昙花一现?在美学的世界里,咱们会遇到各种各样有趣的理论和观点。
像柏拉图说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康德认为的“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还有黑格尔主张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晕乎?别担心,咱们慢慢理解。
就拿艺术来说吧,艺术可是美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从古老的洞穴壁画到现代的抽象画,从激昂的交响乐到轻柔的民谣,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它独特的美。
比如梵高的《向日葵》,那浓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线条,表达的是他内心对生命的热烈渴望。
而莫扎特的音乐,那灵动的音符就像小精灵在耳边跳跃,让人心旷神怡。
咱们再来说说审美体验。
每个人对美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审美的主观性。
就像有人喜欢热闹的街市,觉得那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是一种美;而有人喜欢宁静的乡村,觉得那田园风光才是最美的。
而且,美学还和咱们的文化、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
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的是含蓄、内敛的美;而在西方文化中,可能更强调个性和张扬。
总之,美学这门课呀,既有趣又能让咱们变得更有眼光,更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艺术接受的核心仍是意象的生成,即重建 1、这种重建是以艺术家心目中的意象为基础的, 但实际上是以艺术品作为中介来接受的。通过外在符号 进入到内在意象,再在接受者自己的心目中重新创构。 2、作品的形式符号向接受者提供了藉以获得意象 的潜在可能性或暗示的轨迹。 3、艺术符号是间接的,其意义的表达只能通过象 征与暗示。这样,欣赏者所感受的意象,与艺术家所创 造的意象之间是有距离的,这种距离决定了意象不能照 搬接受,但也给再创造留下了空间。 4、欣赏者欲获得对意象的重建,必须从作品中获 得共鸣,成为作者的知音。 5、欣赏者所创构的新意象在本质上只是艺术家创 构的意象的重建,受艺术家所提供的意象限制。
重点与难点 1、艺术意象的创造和生产。 2、艺术意象的接受和重建。 第一节 艺术的存在方式 一、艺术本体论就是艺术存在论 当我们讲人类文明中的艺术都按其本来的 方式释放出来,让它们的精神自由地闪现光辉, 艺术的本体也就自然地显现。所以说,艺术本体 论的核心问题是展示艺术的存在方式。 而所谓艺术的存在方式问题,就是追问:艺 术为何而存在?以何种状态存在?换言之,就是 探讨艺术通过何种方式、途径或程序,才获得现 实的存在和生命。
创作主体意识中的审美意象,经艺术品的中介,
传递到艺术品的接受主体的意识中,经其再创造 而获得生命。由此可见,艺术意象始终只能存在 于艺术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主体意识和审美心理活 动中,存在于这两个主体的审美经验中。 四、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 的动态流程中 从结构角度而言,艺术品的核心是意象; 但从艺术存在方式而言,艺术品则是创作主体与 接受主体的中介和桥梁。作为中介,艺术品有三 个基本特征:
三、意象的生产 1、意象的从无到有就是要将主体在酝酿中的潜藏 在深层潜意识的意义明晰化,把散漫、不可把握的感觉 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艺术意象的整体。 2、意象的从无到有,还在于意象的意义内容在 “无”的运动中最终获得外在形式符号,转变为“有”。 3、意象的从无到有,没有物态化与物化的实在形 式(即艺术品)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在抽象艺术中尤能 深切感受到。 4、艺术意象的创造的艺术品的完成,实质上也是 一种生产。意象的生成也是一种生产过程。从艺术意象 的孕育到艺术品的物态化与物化,需要通过种种必须的 技巧与操作来完成,这就属于“生产”的范围。在古希 腊,“艺术”一词是包括工艺性制作的涵义的。 综上所述,意象的生成是艺术创造的核心问题,无 论是意象的孕育,还是意象的生产都体现了艺术家的创 作心态、审美理想。
二、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 艺术是一个多层次结构,但意象世界层是 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关键层次。意象是艺术 品所提供个给我们的最基本的东西,艺术的本质 体现在意象世界中。从存在方式上说,艺术只能 存在于艺术品的意象世界中。意象是我们欣赏所 有的艺术品时都能感受到的,它像艺术的灵魂, 在万千艺术品中流动。如果一件东西不能提供给 我们意象,或不能转化为意象,就不能称之为艺 术品。
二、艺术接受的主体性
1、艺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对象在被接受 过程中的现实生成。 2、艺术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 “期待视界”。 3、接受者重建意象是接受主体不断对艺术 品提供的总体框架进行填补空白、揭示意义、参 与创作的动态过程。这种主体参与创作的过程贯 穿着欣赏的全过程。 4、艺术意象潜藏于复杂的结构系统中,接 受者只有通过主体性的参与,使其不确定的意象 确定下来,才能重建具体的意象体系。
三、艺术品的鉴赏过程 鉴赏者的接受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观: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的 层次上逐步感受和重建意象。即使是对一件艺术品的背 景等方面的内容暂时不熟悉,但凭着主体的艺术敏感, 也能感受其美。这当然是表层的。 2、品:主要指接受者根据自己的审美文化心理结 构和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品味作品, 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有接受者的个性。 品的过程,是意象重建的核心过程。中国古代的理论家 强调欣赏时要“知人论世”,有助于作品的解读体味。 3、悟: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的品鉴渐入佳境 以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悟是意象重建过程中, 欣赏者灵感的逐步活跃,最终使主体的意识在瞬间升华 为高度自由的境界。 接受者对艺术品的接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也 没有封闭的结果。艺术的接受是一个过程,对不同的群 体、不同时代的个体而言,都是如此。
第四节
(一)空间艺术
艺术的形态
一、艺术形态的划分标准 二、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1.建筑(园林与建筑)
2.雕塑(雕塑艺术)
3.绘画(绘画艺术) (二)时间艺术 1.音乐:首先,其次,第三,第四 (音乐艺术)
2.戏剧:首先,其次
(戏剧艺术)
第五节 艺术意象的接受和重建
● 艺术意象的创造和生产 1、理解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 2、理解意象的孕育、创造、生成的过程。 3、能结合实例分析意象物态化和生产的过 程。 ●艺术天才及其创造力 1、了解艺术天才、灵感等范畴及其特征。 2、理解艺术的敏感及其特征。 3、能结合实例分析想象力在意象生成中的 作用。
第二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术意象的创造和生产
一、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 意象的生成过程可分为意象的孕育与意象的生产两个阶段。 艺术意象是由社会中的人所孕育产生的,是人类以一种特殊方式 掌握世界的成果。艺术家创造意象的过程实质上是艺术家主体在 与客观世界的存在发生相互作用时创造出一个新的精神性的“对 象世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艺术家主体本质力量 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世界经过艺术家加工改造的“人化” 或“主体化”。 二、意象的孕育 意象的孕育是以主体和客体感性的相遇为开端的。对象化的 世界向艺术家展示其艺术真谛,而艺术家从日常的逻辑状态中超 越出来,调动起自身的诸心理功能进入自由创造的状态。主体心 理进入了审美自由状态时,意象才能得到最好的孕育。主体与对 象的关系是一种因感动、感应而引起内在情感激荡的关系。除感 动之外,艺术家还应具备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以虚空的心 胸接纳万物,孕育意象。
五、艺术技巧 艺术操作是艺术技能和技巧的运用和发挥。 …………………… 六、艺术操作中的“技”与“道” 艺术操作中的“技”,主要是指艺术创作过程中 的技能与技巧。艺术操作中的“道”,则主要指艺术意 象的创造与传达过程中自由无碍、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 技能与技巧经过长期的训练,娴熟自如,便能进入 到“道”的自由境界。具有娴熟的技巧,并且用志不分、 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专注状态,便是技与道合一的状态。 艺术家在技巧的操作中,是可以体悟、把握“道”, 进而达到“道”的。技与道是相通的,在一定条件下可 以互相转化。道可以通过技而体现出来,而技也可以在 高度娴熟时达于道。这种道技合一的状态,乃是艺术家 自如地将心中的感受自由无碍地通过高度娴熟的技巧表 达出来,这就是书法艺术中的“心手相应”,也即意味 着消除了道与技的界限。
第三节 艺术的创造力与艺术技巧
一、艺术的天才是客观存在的 这种能力最根本的就是具有与众不同或高于常人 的创造意象的天然资质和能力。天才独特的艺术创造力 主要表现为艺术敏感(感受力)、艺术想象力、艺术技 巧和灵感等方面。 二、艺术敏感 主体接触客体并受感动、感应是孕育艺术意象的 第一步。如果主体特别容易对客体发生意象体验、感悟 与联想,那么主体就具有某种艺术敏感。 三、艺术想象力 艺术想象力是指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过 程中展开想象、联想、幻想或意象思维的能力的程度。 当艺术家通过艺术敏感获得创造的动力时,即开始了由 敏感出发的艺术想象。 艺术家通过艺术想象力把艺术感触丰富、充实起来。 想象力在生产意象全过程中始终是最重要、最有决定性 的艺术创造力。
●艺术创造的操作和技巧
1、掌握艺术操作的技与道。 2、理解艺术操作在意象生成中的作用。 3、能结合实例分析艺术中技巧与形式的审 美价值。 ●艺术意象的接受和重建 1、 掌握艺术接受的核心、本质及过程。 2、 理解艺术鉴赏过程中的观、品、悟三个 阶段及其特征。 3、 理解艺术接受的主体性特征。 4、 能结合实例分析艺术意象在鉴赏活动中 的重建过程。
第六章 艺术论(二)
1、了解艺术的存在方式。 2、掌握艺术创造中天才的创造发挥的状态及其特 征。 3、掌握意象的创造及其接受的过程。 考核知识点 ●艺术的存在方式。 ●艺术意象的创造和生产。 ●艺术的天才和创造力。 ●艺术创造的操作和技巧。 ● 艺术意象的接受和重建。
考核要求
●艺术的存在方式 1、了解作为存在方式的艺术品的三个基本 特征。 2、理解艺术存在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 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 3、能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艺术只能存在于审 美活动和审美经验中的原因。
1、他律性。 艺术品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和心理活动的结果,其基本特 征决定于艺术家。而艺术家在艺术品中所创造的意象,只是潜在 的,只有通过接受主体的欣赏活动,而重新被激活,离开了欣赏 者,艺术品便没有存在的意义,故它同时受制于欣赏者。这就是 所谓的“他律性”。 2、形式符号性。 艺术品以形式符号的方式负载着艺术意象而成为沟通创作 者和欣赏者的纽带。艺术品作为连接两个主体间的桥梁,是一种 过渡性的存在。创作主体的审美经验和意象创造要传达给接受主 体,需要化为特定的形式符号,凝定在一定的艺术品中,接受主 体才可能借助这些符号接受创作主体的审美经验和意象信息,并 加以再创造。 3、开放性 艺术品作为中介,只能是两头开放的,一头向艺术家开放, 一头向欣赏者开放。只有向艺术家开放,艺术家创造的意象世界 才能物态化、物化为艺术品。艺术品只有向接受者开放,才能呈 现它的基本特质。艺术品只有通过欣赏,潜藏于形式符号中的艺 术意象才有可能被激活和重组,从而形成现实的审美对象,作品 潜在的审美特质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审美价值。这时艺术品才从 潜在变为现实。
存在于艺术中的艺术必然存在于创作主体的审 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另一方面,意象又与 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 的联系。因为接受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是以自 己已有的审美经验为基础的,他在观照艺术品中 凝定的意象世界时,并非被动的照本全収,而是 在感受、体验的同时加以重建和再创造,形成新 的意象世界,这才是接受主体所欣赏到的真正的 审美对象。存在于意象中的艺术必然存在于接受 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