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转轨分析
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演变与发展路径
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演变与发展路径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急迫,政府在不断完善养老服务的政策与制度。
本文将从政策演变和发展路径两个方面,分析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历程。
一、政策演变(一)初期政策阶段(1949-1980年代)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开始建立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
随着人口老年化的逐渐增加,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养老服务政策,如1951年开始个人养老金试点、1979年推出“四保障”政策等。
初期的政策主要着重于提高老年人基本生活保障水平。
(二)改革开放阶段(1980-200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相继出台了许多改革性、措施性的政策,并逐渐发展成为整体性的社会保障制度。
其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是1999年《社会保险法》的出台,此时我国社会保障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同时开始出现了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社会保险基金等。
(三)新时期政策阶段(2000年代至今)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老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我国不断探索建立更加全面、普惠、可持续的养老保障制度,其中,200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意见》提出“养老服务体系的全面建设”,并明确提出“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建共享”的决策思路,从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
2013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智慧养老、校园养老、社区养老和家庭养老等”。
2016年10月发表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全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先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养老保障政策,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二、发展路径(一)居家养老居家养老以家庭为基础,实现家庭和社会的融合,是我国的传统养老观念。
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居家养老已成为了我国养老服务的重要发展方向。
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演变与发展路径
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演变与发展路径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养老服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政府应对养老问题的政策演变与发展路径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政策演变与发展路径的角度来探讨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一、政策演变阶段1. 初期阶段(20世纪50年代-1978年)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刚刚建立,养老问题并不是当时社会的紧急问题。
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建立国家养老保险制度和企业内部的养老保险制度。
但是由于当时国家的经济条件有限,这些制度只能覆盖少部分人群。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养老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政府开始加大对养老事业的投入,成立了老龄委员会以及多个涉老部门。
为了解决养老问题,政府还大力推广了家庭养老、集体养老等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方式。
3. 当代阶段(1990年代-今)到了当代阶段,养老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政府不仅加大对养老服务的投入,还积极推动康复医疗服务和长期护理保险服务。
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为养老服务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二、发展路径1.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全面建立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这是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关键进展,让更多的人群受益于养老保障。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解决了老年人养老难的问题,为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社区养老服务的推广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人口在城市化进程中也不断增加。
政府开始提倡和积极推广社区养老服务,这种养老服务方式使得老年人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养老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也促进了城市社区的发展,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共处。
3. 养老服务业的多元化发展在我国,养老服务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多样化。
目前,大家可以看到不仅有各类的养老院和护理院,还出现了很多老年人专属的社会化活动中心、养老俱乐部等。
这种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摘要:1980年前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行,中国也开始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自上世纪90年代建立部分基金制后,制度的转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转轨成本和激励问题等,这给羽翼未丰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本文透过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利益集团是如何推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分析了利益集团在当前情况下对下一步改革又会产生如何的影响。
一种可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的选择还有待进一步讨论。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公共财政,国企改革一.引言养老保险制度的选择无非围绕两种模式——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世界各国要么单纯选择其中一种模式,要么选择两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的结合体。
在上世纪的后几十年内,世界各国都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改革的主流是从现收现付制转向基金积累制,这种转变也被称作养老金私有化改革。
改革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美国是现收现付制的典范,Feldstin(1985)则主张现收现付制应该向基金积累制转变,因为现收现付制对私人储蓄具有挤出效应。
欧洲对养老金制度的改革源于人口老龄化给现收现付制带来严重的收不抵支问题。
封进(2004)认为中国等转型国家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是伴随经济体制改革而展开的,同时顺应人口结构变化的要求。
对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学分析,传统上以福利经济学为分析框架(封进,2004)。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解释了为什么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存在和持续下去。
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源于Browning (1975)的研究,他认为民主社会中社会保障制度的巨大规模归因于和中位投票者年龄有关的政治因素。
这一论断引发了众多关于社会保障的政治经济模型的相关文献。
Vincenzo Galasso,Paola Profeta(2002)考虑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政治可行性,他们认为利益集团模型考虑的是社会保障的人均转移支付和人口统计学方面。
改革的政治可行性有赖于债务的利用——转型成本转移给下一代,要接受由于私有化导致的债务。
浅析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浅析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保险制度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挑战,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正在不断进行改革。
下面将为您浅析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一、现状1. 养老保险基金规模不断扩大自2000年以来,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规模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了众多退休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基本权益。
2. 养老保险制度统筹框架逐步形成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在省级统筹下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框架已基本形成,逐渐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的统筹协调机制。
3. 养老保险制度多元化、个性化发展随着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职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收入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保险方式,享受到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保险待遇。
二、发展方向1. 探索建立养老金多元化投资模式我国养老金基金规模和数量逐步增加,如何保障养老金投资价值和收益率,成为当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2. 加强监管机制建设加强养老保险制度的监督监管,建立健全养老基金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和多层次的风险管理机制,促进养老保险制度的稳健发展。
3. 完善退休养老金水平确定机制退休养老金水平是老年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加强养老保险制度的管理和监管,建立公正、透明的退休养老金水平确定机制,保障老年人的权益,也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养老保险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旨在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经济独立性。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保险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本文将探讨养老保险的意义、实施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养老保险的意义养老保险是一项为人们晚年提供经济保障的公共保险制度。
通过缴纳养老保险缴费,可以确保老年人在退休后仍能得到稳定的生活来源。
同时,养老保险也有助于增加居民收入的稳定性,提高对生活的安全感。
此外,养老保险还能提高老年人的消费能力,促进经济发展。
二、养老保险的实施情况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已经逐步完善,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三个部分。
浅谈养老保险制度及其发展趋势
浅谈养老保险制度及其发展趋势养老保险是目前社会保障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旨在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维护其权益和尊严。
随着年龄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养老保险制度也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下面将为您介绍养老保险制度及其发展趋势。
一、养老保险制度的概述养老保险制度是指通过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在职工退休时获得一定的退休金或养老金的制度。
养老保险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确保他们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
二、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1. 政策更新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根据当前国家的政策法规进行更新和完善,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
政府应加强和改进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更加健全和完善。
2. 多元化投资和管理方式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和管理方式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通过多元化的管理和投资方式提高养老保险的效益和保障能力。
该举措对于增加养老基金的回报率、控制风险、提升基金规模具有重要的作用。
3. 多层次综合保障制度未来养老保险制度应该不断推进多层次的综合保障制度建设,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养老保险模式,引导社会各界投入更多的养老保险资金,增强未来系统保障能力。
三、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1. 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养老保险制度是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一种重要保障体系,有助于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感。
2. 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养老保险制度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保障老年人的权益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 推动经济增长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助于增加职工的消费能力,促进经济增长,加强职工的信心和积极性。
总之,现代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2024年我国养老保险制度
2024年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养老“双轨制”虽然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和建设,取得相当成就,但面临中国日益加剧的老龄化、制度转轨遗留的历史欠账以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新型的养老保险仍有许多重大的、急需破解的问题。
(1)养老保险覆盖面仍然狭窄近年来,我国养老保险实施范围不断扩大,其中,国有企业基本实现全覆盖,城镇集体企业覆盖率为75.39%,但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仅为17%,还有很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未参保。
虽然各级政府重点抓“扩覆”工作,但离全覆盖的目标仍有距离。
截至底,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57亿人(含农民工参保人员3000多万),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农民人数为1.03亿人。
这样,参加各种养老保险的总人数为3.6亿人,仅占当年全部20岁以上人口总数的36.7%,也就是说,养老保险全国的覆盖率只有大约30%多。
这样的覆盖率显然不能发挥社会保障的保障功能,也不能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开始试点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开展试点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任务艰巨,特别是如何保量又保质,需要好好实践。
比如,由于缴费负担过重,各地已经参保的灵活就业人员退保情况就较为严重。
(2)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层次较低由于十年“文革”动乱,养老保险沦为企业保险的历史原因,我国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至今依然很低。
就全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进展情况看,少数省份实行了省级调剂金制,但调剂的比例和数额极为有限,大部分省、市、县仍实行分级统筹。
这样带来诸多问题:养老保险基金抗御风险的能力脆弱,很容易造成养老保险基金的流失;养老保险跨地区关系转续以及领取不便;不利于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
另外,养老费用畸轻畸重还会加剧区域发展差距。
如广东一个省就有3000多亿的养老保险基金结余,可有的省份却基本没有结余,年年都有缺口,需要中央补贴。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省份,财政实力较为雄厚,再加上流动人口多,他们的.养老金就多,因为流动人口不在那里养老,光在那里缴费做贡献了。
浅谈我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困境与对策
浅谈我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困境与对策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养老保险制度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
随着城乡差距的日益扩大,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很多不足与矛盾。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目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本文将就我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困境与对策进行探讨。
我们需要认清我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存在的困境。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呈现出“三个多”的特点:多层次、多元化、多种体制的特点。
这种体系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就是城乡差距问题,城市居民的养老保险待遇远高于农村居民。
其次是地区差距问题,不同地区之间的养老保险待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再次是职工与居民之间的差距问题,职工的养老保险待遇通常要高于居民。
这些问题使得全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很大的不公平和不合理性,制约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全国统筹。
面对这些困境,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对策来解决。
我们应该推动城乡统筹。
当前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养老保险待遇差距很大,这种现象不仅不公平,还会加剧城乡二元化。
我们应该加快推动城乡养老保险并轨,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统一。
我们需要加强地区统筹。
不同地区之间的养老保险待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现象不仅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公平,也不利于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统一。
我们应该积极推动地区间养老保险待遇的统一,实现全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
我们需要逐步实现职工与居民的统一。
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待遇中,职工的养老保险待遇要高于居民,这种现象不仅加剧了职工与居民之间的不公平,也不利于我国的社会平衡。
我们应该逐步实现职工与居民的养老保险待遇的统一,推动职工与居民的养老保险待遇保持一定的均等性。
除了这些对策之外,我们还需要采取一些创新举措来解决全国养老保险的统筹问题。
我们可以逐步推动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
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以社会统筹为主,而个人账户制度发展较为滞后。
我们可以逐步推动个人账户制度的发展,引导参保人逐步提高个人缴费。
分析我国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分析我国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我国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本文作者依据多年工作经验,对我国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分析,以便和同行进行切磋交流。
关键词:养老保险;多元化;问题从1951年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开始,便和新中国相伴相随。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我国养老保险基础得到巩固、养老保险制度得到完善,养老保险发展态势趋于良好。
但是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养老保险基金财务危机、支付危机凸显。
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1.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冲击很大2.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不足基金风险大、保值增值难、投资渠道狭窄,保险基金的问题一直是困扰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难题,并且养老保险资金的增值难是催生基金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
基金管理和增值,依然缺乏更加具体、可操作的安排。
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和管理,仍然只能存银行或是买国债,束缚了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渠道。
我国目前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采取严格的限制措施,国务院于1997年出台的《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中规定,养老保险基金结余额除预留相当于两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银行账户,严格禁止投入金融和经营事业。
这样严格的强制性措施,实际上限制了基本养老金的入市投资。
3.隐性债务呈递增态势隐性债务指的是在现收现付制下尚未支付、未来需要支付给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由于从现收现付制向积累制转变,已经工作和退休的人员过去没有积累,但按照新制度看,本应该有这种积累,于是隐性债务就显性化了。
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只是说明政府或企业在养老保险方面潜在的债务趋势,如果不进行制度转变,隐性债务会一直存在下去。
由于经历过现收现付制的人数非常庞大,加上平均寿命、职工工资增长率、养老金替代率等因素影响,我国养老保险存在巨额隐性债务。
世界银行估计,中国养老金的隐性负债高达GDP的50%;国务院体改办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和美国安泰保险公司对中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规模进行精算的结果表明,如果按目前企业和个人的缴费率、退休年龄和投资回报率计算,在未来30年,中国可能将负担7.6万亿人民币的隐性债。
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演变与发展路径
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演变与发展路径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演变与发展路径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养老服务问题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
以下是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演变与发展路径的概述:1. 1982年至1992年:这一时期,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主要集中在养老院建设和个人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鼓励民间力量兴办养老院,同时试点实施个人养老保险制度。
2. 1993年至2004年:这一时期,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1996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福利托养机构建设的通知》,提出了加强福利托养机构建设的目标和举措。
1999年,我国正式启动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开启了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
3. 2005年至2013年:这一时期,政府进一步完善了养老服务体系,并推动了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
200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在全国范围开展社区养老服务试点的意见》,提出了社区养老服务试点的具体目标和实施方式。
2007年,国务院印发了《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管理办法》,明确政府购买社会养老服务的管理办法。
2010年,我国启动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将养老保险扩展到农村地区。
4. 2014年至今:这一时期,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并提出了养老服务多元化的发展思路。
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了推动养老服务多样化、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和完善养老服务供给的具体举措。
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大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推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演变与发展路径经历了从养老院建设和个人养老保险试点到社区养老服务试点再到养老保险全面推行的过程。
政府在不同阶段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和举措,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养老服务的发展和提高。
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演变与发展路径
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演变与发展路径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养老服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我国养老服务的政策演变与发展路径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全面发展阶段的过程,政府相关政策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本文将从政策演变和发展路径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有更全面的了解。
一、政策演变1、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养老服务处于起步阶段,政府主要依靠社会福利和医疗卫生系统来保障老年人的生活。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印发《城市待退职工生活费暂行办法》的通知》,开始对城市退休人员给予生活费的政策。
1963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颁发《乡村待退职工生活费暂行办法》的决定》,给予了农村待退职工生活费,这为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改革开放后至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养老服务政策开始逐步完善。
1978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发布的《《城市待退职工保健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开始实行城市职工基本医疗及生活费保障政策。
1986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多种形式加强对老年人照顾的通知》,提出要建立健全老年救济制度和养老服务体系。
1988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推广和发展社区卫生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推动社区设立了老年人活动室,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养。
1994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暂行办法》,建立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制度。
2009年,养老保险法正式颁布实施,建立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将此作为建立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一步。
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使我国养老服务政策体系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
二、发展路径1、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最初的试点开始,逐步发展成为全面覆盖的体系。
1997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发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开始了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演变与发展路径
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演变与发展路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养老服务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期起步阶段、加速发展阶段和深入推进阶段。
本文将从政策层面分析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路径和政策演变。
一、初期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是我国养老服务的初期起步阶段,国家在养老服务方面缺乏相应的政策和制度。
为了解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问题,政府提出“社会家庭养老”政策,即老年人由家庭成员养老,国家不提供任何补贴和服务。
虽然这种政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它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养老负担过重、养老难度大和老年人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等。
此外,我国在经济和技术方面发展缓慢,也影响了养老服务的发展。
80年代初,国家开始实施“以家庭为基础,社会养老服务相配合”的政策。
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老年人服务机构,如老年活动中心、养老院等。
同时,在国家的推动下,社会捐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方式得到了逐步发展。
国家逐渐建立了养老服务制度,如养老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等。
1991年,国家颁布了《关于发展社区小型养老机构的指导意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
此外,国家也积极培养养老服务人员,制定了养老服务人员职业技能标准和管理规定。
三、深入推进阶段(21世纪初至今)进入21世纪,我国养老服务发展进入了深入推进阶段。
在养老服务方面,国家提出了“以养老为中心”的政策,这一政策将老年服务从家庭扩展到全社会,实现养老服务全面化。
政府积极落实“民生优先”政策,逐年加大对养老服务的投入,推行国家养老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保障和福利。
此外,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推进养老机构的多元化发展,加大养老服务的供给侧改革力度。
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演变与发展路径
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演变与发展路径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演变与发展路径引言: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凸显,养老服务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核心议题。
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演变与发展路径是一个历经多个阶段的过程。
本文将从历史回顾、政策发展、社会效应等角度,全面分析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演变与发展路径。
第一部分:历史回顾在我国,养老服务的概念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时主要以国企以及一些事业单位为主要对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老龄人口的增加,使得养老服务的问题日益凸显。
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我国养老服务从传统的机构养老向社区养老的转变。
第二部分:政策发展1.加大对养老服务的财政投入我国政府从2006年开始逐步加大对养老服务的财政投入。
这不仅有助于改善养老设施和服务质量,也为养老服务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2.推动养老服务多元化我国政府重视在养老服务供给侧进行改革,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推动养老服务行业的多元化发展。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加大养老机构的市场准入力度、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加强养老服务人才培训等。
3.建立养老服务体系我国政府积极推动建立综合性、普惠性、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具体包括建设养老服务设施、推行家庭养老服务、落实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等。
通过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高老年人的养老福利水平。
第三部分:社会效应1.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演变与发展路径有效地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社区养老服务的推行,使得老年人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相应的养老服务,减少了他们与家庭的距离,增强了对老年人的关爱。
2.推动就业创业养老服务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也为社会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养老服务行业中。
也为创业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
结论: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演变与发展路径经历了多个阶段,从传统的机构养老向社区养老的转变。
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演变与发展路径
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演变与发展路径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服务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养老服务政策出现了较大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路径。
一、政策演变阶段1. 早期发展阶段(1949年-1979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经济条件落后,政府主要着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养老服务尚未成为政府关注的主要领域。
养老服务基本上是靠家庭和社区自我组织来实现的。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逐步出现了老龄化问题。
为了解决养老问题,政府开始在养老服务方面初步探索。
1982年,国务院发文,提出兴办养老院,促进老年服务业的发展。
此后,政府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依靠市场机制改善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数量。
1993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城市社区老年人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养老服务的规范发展阶段开始。
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政府逐步建立养老保险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养老服务也逐渐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
4.协调发展阶段(2003年-现在)2003年,政府首次在《国务院关于实施优惠购房政策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养老服务需求作为优惠购房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标志着我国养老服务的协调发展阶段正式开始。
政府开始逐步提高养老金、健康养老等政策,养老服务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同时,政府关注养老服务的人性化发展,积极开展“幸福养老”等活动,推动养老服务与社区服务、文化娱乐等服务的项目融合与整合。
二、发展路径从政策演变阶段可以看出,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路径经历了“家庭和社区自组织-市场化发展-规范化发展-协调发展”的过程。
从政府的监管观念上,也经历了从带头发展到积极引导和推动的转变。
同时,在养老服务的发展中,有以下几个发展路径值得关注:1. 多样化服务路径。
养老服务的内容不再局限于康复、安养等传统服务,从养老餐食、居家照护到健身娱乐、文化活动等多样化发展。
2. 市场化发展路径。
市场化发展逐渐成为养老服务领域的主要方向,不仅政府和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也出现了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类企业参与。
养老保险制度转轨中的问题及对策
3 、企业和个人缴 费占养老保险盘 的比重低 ,财政 负担 沉重一 当前我 国 养老保 险基 金筹集的 主要 方式是 业 缴 费 、个 人 缴 费和 财 政 拨 款 ,企 业 和 个人缴费 不足 部分 由财政 弥补的筹资 方 式 。但 目前因企业养 老保险金征缴 辜低 ( 0 ),企业 筹集只 占全部养 约g % 老盒 的2 . 2 . 0 - 5 ,养老保 险金 欠缴严 % % 重 截 至 2 0 年 l 月 欠 费 l 亿 元 上 00 1 0 的省份有l 个,久费 l 5 亿元 以上的企、 有6 家 造成养 老保 险资金筹集严重 依 赖财 政 .财政 筹 集 比重 高 达5% 0 . 5  ̄6% 严 重 加 剧 了 地 方 财 政 负担 4 、养老保险制度依然存在 “ 体制
-项 合计数 . I 1 9 年 国务 院颁布 了 《 9 7 关于建 统 的企业 职 1 _ 基本 养老 保 险制度
一
我国仅一 项养老保险
就 高 达 2 % 如 此 高 的缴 费 率 令 尚未 参 4
的决定 》,确 立 _ 『以社会统 筹和个人 账 户相结合 的养 老保 险制度 。这标 志 着 我国养老保 险制度 从传统 的现收现 付 制 开 始 向 “ 账 结 合 的 部 分 积 累 统 制转变 但 是,在其 体运 行中还存 在
维普资讯
0C 2 个旧家社会保险缴 费率的统计 . ED4 自丹 麦 ( 5 盥 既)、意大利 ( 6 俎 瓤)、 荷 兰 (57% 班 牙 (8 37 2 8 )、 2 0 )和 4
葡 萄 牙 (4 7% 等5 国 家 的社 会 保 3. 5 ) 个 险缴 费 率 高 于 中 国 并 且 O C 国 家 的 ED 社会 保险缴 费率 是养老 、伤贱和 死亡
我国养老保险“双轨制”并轨的必要性及发展趋势
我国养老保险“双轨制”并轨的必要性及发展趋势十几年来关于机关事业单位与城镇企业职工之间的养老保险差异的争论,在制度层面得到了暂时的平息。
这既是出于对社会保障公平原则的追求与维护,也是为安定社会秩序,创造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而做出的努力。
但是不可否认,制度层面的“并轨”并不意味着现实推行中的平稳误差,实际上政企“并轨”仍面临着许多问题。
标签: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做实个人账户一、双轨制的弊端(一)养老金“双轨制”在不同人群中形成不合理性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个人退休后的养老金完全由财政支付,而企业职工则需要缴纳相应的保险金才能在退休后享受养老保险。
于是,个人是否缴费、退休后养老金替代率的高与低、财政是否负担部分人的养老保险为“双轨制”的三重不合理之处。
(二)养老金“双轨制”违背社会保障的公平原则在“双轨制”下,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与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分行不同的制度,前者退休金来源于国民收入再分配,后者则遵循自我保障原则。
这就形成了统一养老保险体系下的两种制度,养老金替代率的高低不同且缴费方式的差别违背了社会保障追求公平的原则。
(三)养老金“双轨制”激化社会矛盾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职工的退休金计发方式的差别使得两者之间退休金多与寡的悬殊,这不仅削弱企业职工就业与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行。
这种不满与消极的社会心理无形中加铸了存在于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方式之间的壁垒,激化新的社会矛盾。
二、并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一)并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可能存在新的“隐性双轨制”问题。
养老金的“并轨”客观上来说有利于缓解各地区的养老金缺口问题,从初期的情况来看,虽然制度上已经实现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方式的统一,但实际上两者的基金并不是放在同一基金池中进行统筹安排。
而且,为了弥补机关事业单位员工养老金待遇的落差,职业年金要同步落实。
中国养老保险发展现状与分析
保险学题目中国养老保险发展现状与分析姓名骆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班级2012212108学号 2012212476中国养老保险发展现状与分析姓名:骆雨班级:2012212108 学号:2012212476摘要:中国养老保险体系在经历了不断地改革和变迁之后形成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筹资模式。
然而,在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基金来源单一、个人账户“空帐”运行、管理效率低下、覆盖范围狭窄等成为当前养老体系改革的后遗症。
养老保险制度能否可持续运行发展,事关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所以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研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养老保险老龄化社会保险制度由于特殊的国情和人口政策,拥有广袤土地和庞大人口数量的中国比起大多数国家,面临着更加严重的老龄化危机。
联合国1999 年公布的中生育率和中死亡率预测结果显示:65岁及其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0%上升到20%所需要的年份中国为20年(从2017—2037年),日本为23年(从1984—2007 年)美国为57 年(从 1970—2028年),德国、瑞士则分别为61年(从 1951—2O12年)和64年(从1947—2011年)。
这意味着中国老龄化的速度将远快于其他大部分国家。
对于一个正处在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无疑具有极大的挑战和风险性。
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大国和体制转轨进程中的国家,中国需要保持自己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供给是中国企业界与世界竞争的有力武器。
加速的老龄化则随着年轻在职人员数量和比例的下降,有可能使中国失去这种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在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现代化进程中,公共事业对财政投入有着广泛的需求。
老年人口队伍的急剧增大将会造成社会保障养老财政支出负担的加剧,不仅有可能使养老保险基金的供给陷入危机,也会因此增加年轻一代的养老负担,并进一步阻碍中国社会全面改革的进程。
老龄化趋势使中国的养老保险体制正处在一个旧制度变革与新制度选择的关键期。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及改革回顾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及其改革回顾中国现行养老保险体系是由三个不同层次的养老保险计划组成,即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和个人养老保险计划。
由政府主导并负责管理的基本养老保险构成职工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一层次或第一支柱,政府倡导但由企业自主发展的企业年金(原来称为补充养老保险)构成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二层次或第二支柱,团体或个人自愿购买的商业性人寿保险则构成第三层次或第三支柱。
我国的养老改革大体分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体制改革初期以及20世纪90年代至今三个阶段。
一、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养老保险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借鉴苏联的经济运行模式我国过实行计划经济,我国在城镇地区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中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前身为国家劳动保险。
建国伊始,政务院就于1951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该条例对劳动保险的实施范围、基金的征集与保管、待遇水平都作了详细规定。
1953年,政务院又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若干修改意见的决定》。
该决定统一了劳动保险待遇的开支渠道,规定企业要按工资总额的3%提留劳动保险基金,劳动保险基金由企业的工会管理,其中70%留给基层工会用于支付各种劳动保险待遇,30%上缴全国总工会,由总工会在全国范围内调剂使用。
195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建立了针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
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不同的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金由国家财政负担,并由人事部门进行管理。
1958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统一了企业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
该规定放宽了退休条件,男性和女性退休养老的工龄要求分别从25年和20年降低为20年和15年,同时将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纳入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范围。
至此,几乎所有的城镇全民所有制企业、机关企事业单位都建立了相应的养老保险制度。
从筹资方式看,这种制度属于现收现付制①。
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变迁中的转轨成本分析
3 .现 收现 付模 式 没 有基金 积 累 ,部 分积 累模 式 有相 当数量 的积 累 ,完全 积 累模 式 积
累 数额最 大 。
确 了基 本养 老保 险实 行 “ 账 结合 ” 的机制 。显 然 ,部 分积 累模 式是 一种调 和 的产 物 ,也 统
是 一种 正确 的选择 。
1 .现 收 现 付 模式 不能 适 应 中国 社 会 迅猛 发展 的老 龄 化 进 程 。 中国 2 世 纪9 年 代 末 0 0 6 岁 以上 老龄 人 口在 总 人 口中 的 比重 已达 1 % ,开始 进 入 老龄社 会 。2 0 - 2 3 年 老龄 0 0 0 0 00 化 发 展迅 猛 ,2 3 年 以后 将 进 入严 重 老龄 化 社 会 ,其 老 龄 化程 度 超 过世 界 上任 何 国 家。 00 如 果 按 照 现 收 现付 模 式 ,2世纪 中叶 前 后养 老 保 险基 金 的 缴 费将 高达 工 资 总 额 的4 % 以 l 0
二 、我 国养 老保 险体 制的选 择
多年 以来 ,我 国实 行 的现 收 现 付模 式 ,经 过 实践 证 明 已不 能适 应 中 国 经济 发 展 的 需
要 ,政府承担的最终债务风险非常大。 19 年和1 9 年 ,国务院颁布 了 《 95 97 关于深化企业 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 》和 《 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的决定 》,明
合 式模 式 ” ,是 现收 现付模 式和 完全 积 累两 种模 式相 结合 的一 种模 式 ,可 以 既顾眼前 、又 考 虑将来 ,既顾 自己、又考 虑他 人的 筹 资模 式 。 2 .现 收现 付模 式和 部 分积 累模 式 都 以社 会 互济 为基 本 特征 。 现 收现 付是 当代 人 之 间
养老金双轨制改革已出详尽方案
养老金双轨制改革已出详尽方案嘿,各位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我来给大家聊一聊养老金双轨制改革这个话题。
咱们都知道,养老金双轨制可是多年来一直备受争议的问题。
如今,经过十年的摸索和实践,我们终于拿出了这份详尽的改革方案。
下面,我就用意识流的方式,给大家详细解读一下这个方案。
一、改革背景1.养老金双轨制的历史渊源养老金双轨制,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不同。
这个制度的形成,有其历史背景。
早些时候,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制度各有特点。
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制度逐渐显现出不合理之处。
2.社会公平与养老金双轨制改革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公平。
养老金双轨制使得企业退休人员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之间的待遇差距过大,引发社会公平问题。
因此,改革养老金双轨制,实现公平待遇,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改革目标1.实现养老金制度公平通过改革,我们要打破养老金双轨制,让企业退休人员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享受同等的待遇。
这样一来,既能消除社会不公平现象,又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国家的关爱。
2.提高养老金待遇水平改革后的养老金制度,不仅要实现公平,还要提高待遇水平。
我们要确保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不降低,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
三、改革方案1.统一养老金制度我们将取消养老金双轨制,实行统一的养老金制度。
具体操作如下:(1)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计算方式调整。
将原来的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三部分,合并为两部分: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
(2)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计算方式调整。
取消原来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等,统一按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计算。
2.提高养老金待遇水平(1)提高基础养老金水平。
根据物价水平和社会平均工资增长情况,适时调整基础养老金水平。
(2)完善个人账户制度。
将个人账户养老金与缴费年限、缴费基数等因素挂钩,鼓励个人积极参保缴费。
国家养老储备金制度分析——从养老体制转轨的视角
保人所积累的全部养老金权利 的现值 。
对于转轨成本 概念 , 理论界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 和诠 释 。正如王 晓军 ( 02 指 出的, 一种 是在 旧制度 的基 20 ) “ 础上建立新 制度比新建 同样 的新制度需要增加的成本投入 , 一种是 由旧制度转 向新 制度 比保 持 旧制度增加 的成
金替代水平包括基础养老金 、 过渡性养老金 和个人账 户养 老金 ; 在新 制度下参 加工作 并建立个 人账 户的为新人 ,
新人的退休待遇包 括基础 养老金 和个人账户养老金 。在资金来源的划分上 , 将老人基础 养老金 、 中人基础 和过渡 性养老金 、 人基础养老金 三部分并人社会统筹账户 , 新 采取现收 现付筹 资模式 ; 中人 和新人储 备性基金 划人个 将 人账户 , 于完全积累的筹资模式 。按 照前述 对转 轨成本 的第一 种解释 , 目前制 度下 , 国养老保 险制度 的转 属 在 我 轨成本包括 当年为老人支付的养老金和为中人补充 的过渡性 养老金 ; 照第二种 定义 , 按 转轨成本 指的是 中人 和新 人 的个人账户积累基金。这样 , 社会统筹部分 的收入 必须满足 当年老 人的养 老金需要 和将来 中人过渡 性的养老
金 的社保基金在 我国养老体制 改革 中的 多重责任 , 并提 出了相 关政 策建议 。 [ 关键词 ] 转轨成本 国家养老储备金
中 图 分 类 号 :8 2 F 4
多重责任
文 章 编 号 :0 0— 66 20 )4— 12— 6 10 7 3 (0 9 0 0 1 0
文献标识码 : A
国家养 老储 备 金 制 度分 析
从 养 老体 制 转 轨 的视 角
■
孔
Hale Waihona Puke 铮 [ 内容提要 ] 本文对养老金 隐性债务和养老保险转轨 成本进行 了概 念辨析 , 并在此基础 上分析 了 当前化 解转轨 成本的 制度安排 对我国养老金收 支平衡 的不利影响 , 明确 了基本 养老保 险向部 分积 累制转轨的 国家责任 , 出了作为 国家养老储备 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嫁到下一代人的身上 。这种形式上的 统账结合 ,即采用部分积累模式 ,实质上 就是现收现付制 。众所周知 ,现收现付 制难以解决人口老龄化所面临的财务危 机。
二 、实现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转轨的 பைடு நூலகம்策建议
综上所述 ,要实现新旧制度的转轨 , 必须合理 地 解 决“中 人”的 个 人 账 户 的 “空账”问 题 。这 些 问 题 解 决 得 成 功 与 否 ,直接关系到现行养老保险模式能否 平稳运行 ,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 否持续健康地发展 。这要求理论界 、职 能部门给予充分的关注 。在这里 ,笔者 从我国的实际出发 ,提出实现我国养老 保险制度转轨的政策建议 。
考虑在职职工的工资增长率 、物价指数 、 生活水平指数等因素 。利用现代化的通 信工具 、电子计算机 、网络技术 、10 年一 次的人口普查资料 ,完全能够估算这些 数据的 ,甚至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数字 。
2 、政府每年从财政中留出养老专项 资金 。无论这部分资金以前是从何种渠 道支付的 ,都将统一拨付给社会保障部 门的专门机构 ,由它们统一管理 。政府 应承担完全责任 ,因为这是政府在计划 经济体制下对“老人”所欠的养老债务 ; 而且 ,必须在当前开始逐步偿还 ,才能理 顺养老代际之间的混乱关系 。
关键词 : 养老保险 养老制度 养 老 “空账” “历史欠债”
我国正 在 进 行 以“社 会 统 筹 与 个 人 账户相结合”为原则的企业养老保险制 度改革 ,也正在经历一个体制 、方法 、观 念的彻底变革过程 。改革的难点在于如 何实现旧制向新制的平稳过渡 ,如何充 实“中人”的个人账户的“空账”将关系到 养老制度改革的成败 。本文分析我国养 老保险制度在统一制度实施后存在的主 要问题 ———养老“历史欠债”,通过偿还 “历史欠债”,理顺代际之间的养老关系 , 实现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顺利地转轨 。
社会保障的法规体系应包括这样一 些主要内容 《: 社会保障法典》、 《社会保
—9 —
●专题研讨 《经济师》2000 年第 12 期
险法》、《社 会 救 助 法》、《社 会 福 利 法》、 《社会优抚法》。然后在每部法律下 ,再 制定若干实施条例 、细则 、办法等 。尤其 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 ,将是实现新旧养 老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 。为了规范约束 各方的行为 ,在对社会经济形势 、人口结 构变化 、养老保险走向等长期预测的基 础上 , 也 应 制 定 转 轨 时 期 的 法 规 体 系 。 转轨时期的法规体系应具有前瞻性 、相 对稳定性 、可操作性 、协调性 。这里的协 调性指的 是 要 与 其 它 的法 规 体 系 相 协 调 ,这样才能保持转轨时期的法律效力 的有效发挥 。转轨时期的法规体系主要 应包括三大块内容 : 一是“老人”的养老 保险的立法 ; 二是“中人”养老保障的立 法 ;三是“新人”的养老保障的立法 。重 点还是“中人”养老保障的立法 。实施的 难点在于能否对未来的经济走势有一个 较为准确的把握 ,或者说 ,未来我国社会 经济 能 否 平 稳 运 行 , 便 成 为 关 键 所 在 。 这要求我国的社会经济在法制化的轨道 上运行 。
(二) 对“老人”的养老保障的设想 1 、认识“老人”现状 ,估计“老人”的 养老金总额 。为了便于操作起见 ,国家 首先应对“老人”“、中人”、“新人”给予严 格的界定 ,只有确切的时间界限才是可 以掌握的标准 。即可以将目前的城镇职 工分为“老 人”、“中 人”、“新 人”三 个 大 类 ,每个职工必属于其中一类 ,且只属于 一类 ,同时规定 ,类与类之间的不可转换 性 。对于“老人”、“中人”这两类 ,每类还 再细分为若干个组 。每个组上的制度保 持相对统一性 ,相邻组之间的制度保持 连贯性 。其次 ,估计每组每人的平均支 付标准 、人数 ; 最后 ,估计养老金的总额 (对于“中人”来讲就是国家对它们的“历 史欠债”) 。估计养老金的总额时 ,还应
(三) 对“中人”过渡法的思考 “中人”过渡法的实质就是解决国家 对他们的“历史欠债”问题 。不同职工 , 国家对其“历史欠债”是不同的 。一般来 说 ,年龄越长 ,工龄越大 ,国家对其“历史 欠债”也 就 越 大 。越 接 近 新 制 度 , 对 其 “历史欠债”也就越少 。这种“历史欠债” 与对“老人”的“历史欠债”相比 ,主要还 是国家的远期债务 。但由于“中人”的个 人账户是“实账”,因此 ,在未来支付养老 金时 ,就显得资金不足 ,对“中人”缺乏足 够的保障 。解决的办法就是将“空账”变 为“实账 ”, 基 于 与“老 人 ”保 障 同 样 的 理 由 ,仍然要由国家承担足够的责任 。 国家偿还“历史欠债”的方法主要有 两种 :一是用国民经济的增量还债 ;二是 用国民经济的存量还债 。具体有如下一 些选择方案 。 1 、发 行“养 老 认 可 券”( 简 称“认 可 券”) 。不少学者认为只要将“中人”的个 人账户的“空账”充实 ,就可以解决他们 的养老问题 。其实不然 ,由于我国采用 的是“统账 结 合 ”, 即 部 分 积 累 式 下 的 个 人账户 ,即使充实了个人账户 ,未必能完 全解决问题 。因为“中人”的社会统筹部 分的养 老 金 来 源 也 是“空 账”, 按 照“中 人”领取的基本养老金公式 ;基本养老金 = 基础养老金 + 个人账户养老金 + 过渡 性养老金 ,充分了个人账户 ,只解决了个 人账户养老金的来源问题 ;基础养老金 、 过渡性养老金的来源 ,由于在计划经济 体制下 ,或者说在旧的养老体制下 ,没有 专门划拨出来 ,没有建立专门的账户 ,同 样凝结在国有资产中 ,即它们也处于“空
的“历史欠债”。因为在过去的计划经济
体制下 ,实行的是“低工资 、高福利”的政 策 ,本来属于劳动者必要劳动应计入职 工工资的养老保险费用 ,却以税收形式 上交了国家财政 ,并未形成养老保险基 金 ,而是凝结在国有资产中 ,因而政府应 承担对他们的养老义务 ,即形成了养老 保障中的“历 史 欠 债 ”, 应 该 由 政 府 来 偿 还。
对于新参加工作的职工 ,即要通过 个人账户 ,进行自我积累 ;又要为已退休 而没有养老基金积累的老职工通过社会
统筹提供养老保障 ,其负担是相当沉重 的 。为了解决老职工的养老问题 ,在目 前企业缴费普遍偏高的情况下 ,难以有 提高的空间 ,再加上企业高缴费率与低 收缴率之间的恶性循环 ,于是只有挪用 “新人”的个人账户 (操作上也很方便) , 拆东墙补西墙 ,使“空账”代代相传 。虽 然有人建议 ,通过扩大覆盖面 ,吸收年龄 相对年轻的非国有企业职工参加保险 , 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 ,解决当前之 急需 ,但笔者认为这只是一个权宜之计 , 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为对这部
从实践上来看 “, 空账”问题已经愈 演愈烈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 国有企业改制 ,一批职工提前退休 ,一方 面 ,造成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的减少 ;另一 方面 ,养老金的支出在直线上升 ,收支矛 盾日益突出 。如果再考虑到未来一段时
间 ,我国经济处于增长模式转换时期 ,其 增长率难以持续走高 ,职工收入增长放 慢 ,也会使收支矛盾加剧 。
《经济师》2000 年第 12 期 ●专题研讨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转轨分析
●张运刚
摘 要 : 文章分析了我国养老保险 制度在统一 制 度 实 施 后“中 人 ”、“老 人 ” 存在 的 主 要 问 题 , 以 及 这 些 问 题 对“新 人”今后的养老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并从 我国 实 际 出 发 , 通 过 清 理 养 老“历 史 欠 债”,理顺代际之间的养老关系 ,顺利实 现我国养老制度转轨 。
(一)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法律法规 , 建立专门机构来解决转轨问题
社会保障立法是国家立法机关 ,按 照立法程序而制定 、修改或者废止有关 实施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的活动 。社会 保障或社会保险相对于商业保险来说 , 一个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具有强制 性 。这种强制性只有依靠健全的法规体 系才能 体 现 出 来 。现 代 社 会 是 法 制 社 会 ,为了确保社会保障事业的有序发展 , 必须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建 国 50 多年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 20 多年 来 ,我国的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已经初 步形成了体系 。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劳动 保 险 法 条 例 》、《国 务 院 关 于 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的决定》《、失业保险条例》《、城市居民最 低生活保障条例》等重要法规 。但是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差甚远 ,体 系也不够完善 。因此 ,应加快我国的社 会保障的立法进程 。在立法时 ,应坚持 如下一些基本原则 。一是与经济发展水 平相适应的原则 ; 二是满足基本生活需 要原则 ;三是普遍性原则 ;四是权利与义 务相一致的原则 ; 五是原则性与灵活性 相结合的原则 。
从理论上讲 “, 新人新办法”是行得 通的 。因为 ,只要社会经济运行平稳 ,费 率制定合理 ,对于新参加工作的职工来 讲 ,通过统账结合 ,即采用部分积累式 , 个人账户完全能够达到规定的标准 (即
“实账”) ,对于今后职工的养老保障是不 成问题的 。对于“老人”,即统账结合时 , 或制度统一时 ,已经退休的职工 ,按照原 来的老办法 ,由财政予以支持 ,同样也不 成问题 。但“中人”,即统账结合或制度 统一之前参加工作 ,之后退休的职工的 个人账户 ,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空账” 问题 ,年龄越大 ,问题越突出 。“空账”问 题也可以说是国家对“中人”的养老保险
一 、转轨时期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 在的主要问题
自 80 年代以来 ,我国一直在进行养 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探索 。首先 ,实行了 退休费用社会统筹 ,但激励机制不强 ;其 次 ,引入个人账户 ,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 账户相结合 ,但是不同地区的统账结合 缺乏 共 性 , 操 作 上 也 不 方 便 。后 来 , 在 1997 年 7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统 一的企业 职 工 基 本 养 老保 险 制 度 的 决 定》。从此 ,统账结合成为现阶段我国职 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的模式 。该模式的 基本框架 就 是“老 人 老办 法 、新 人 新 办 法 、中人过渡法”。通过近几年的运行实 践来看 ,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也存在不 少问题 。问题集中在如何实现新旧制度 的转轨 ,即如何实现旧制度向新制度的 平稳过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