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课件】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8课中秋月2课件.ppt
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八《中秋月》课件(共18张PPT).ppt
中秋节 的来历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 也是我国仅次 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 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 之中秋节。我 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 秋”, 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节 的习俗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 的重要习俗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 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 秋祭月之风,到了后 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 了轻松的 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 人 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 清代宫廷和民 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 “拜月坛”、“拜 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 “月坛”就是明嘉靖年 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中秋 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 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 于桌案上,拜月 后,全家人围桌 而坐,边吃边谈,共赏 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 盛 大、多彩多姿的 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阅读读第 3、4、5 自然段
第 5自然段:作者再次引用古人的话:“冬日可爱夏日可畏。”说明太阳的亮度也 和其与地平的角度有关。而月亮与地平的角度恰恰是冬至附近最高,夏至附近 最低的时候,也是的。因此,满月最亮的时候,即“月当头”冬至前后,作者举 具体年份的中秋月为 例,进一步说明月亮最亮的时候不在中秋。此外,作 者 还指出月亮的亮度还与云量有关,作者列出数据,说明中国传统中秋九月时的 云量比十二月要厚得多,中秋的月亮自然就不如十二月冬至附近的月亮亮了。 小结:第三部分:中秋月并非分外明亮,月亮最亮时应该是 12 月冬至左右
走进文本
何日是中秋
《梦梁录》;科学和气 象;东西方四季划分
1
一年明月今宵多 3
满月时,冬至前后月照 时间最长,夏至最短
《中秋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8课【高教版】2
•
关键是,出错了你就知道上课时应该重点听哪里,注意力自然就能集中了。
•
4、即便上课时不理解也不要放弃
•
有些同学觉得老师讲的听不懂,就干脆不再听讲,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学习。其实这样做真的很傻,因为不听讲就非常容易和同学们的学习进度脱节,这就会直接导致考试时成绩下降。原因是,老师讲的内容不一定都在教材中体现,有相当一部分重点内容
2019/8/9
教学资料精选
12
谢谢欣赏!
2019/8/9
教学资料精选
13
难读到老师的表情。认真听讲不单纯是指听老师说的话,把握老师的表情和语调之类的小细节也是很有必要的。说话比平时更用力,或者表情严肃地强调的那个部分几乎百分之百地会出现在考试中。但是如果坐在后面,那种重要的提示就全都错过了。
•
与此相反,如果坐在前面,首先心情就很不同,自己比别人靠前的感觉让你听课时的态度变得更积极。与老师眼神交会的机会增多,感觉就好像是老师在做一对一个人辅导。
•
2、不要看书,要看老师的眼睛
•
只要老师不是在一味地读教材,那老师的“话”就不可能和你低头看着的教材上的“文字”一致。头脑聪明的学生,也许能做到既集中精神听老师的话,又集中精神看眼前书上的内容。可是实际上大部分的学生都做不到这一点。
•
认真听讲的第一个阶段就是上课时间无条件地“往前看”,上课的时候看书往往很容易开小差。摒除杂念,将视线从摊在眼前的书上移开。老师讲课的时候只看前面,集中注意力听老师嘴里说出来的话,那才是认真听讲的态度。
•
低着头,心情就放松了,但那种放松对学习一点好处也没有,之所以会放松,就是因为觉得即便是自己开小差,老师也不知道。如果你往前看,不时地和老师眼神交会一下,注意力必然会集中起来。和老师眼神交汇的那种紧张感会让你注意力集中,并充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荷塘月色 教学PPT课件
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的
实
( 月光 ) 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
荷
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
虚
塘
纱的梦
上
的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月
朦 胧 和
色
灌木的黑影 杨柳
谐
( 月影 )
的倩影
实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
曲
虚
品味意境
第6段:
品味意境
作者在这一段里描写了什么景物?怎样写的?写出 了什么特点?
月光、月影
品味意境
月光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 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 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 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这一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流露出作者 “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
1、月下荷塘 2、塘上月色 3、四周景色
→
叶: 花: 香: 波:
田田 多姿 缕缕 凝碧
→
上静 下动
月光: 泻
青雾: 浮
(正面描写)
叶花: 洗
(侧面烘托) 月影: 和谐
→
树色、树姿
静
树梢、远山
树缝、灯光
蝉鸣、蛙声
动
素淡 宁静
朦 胧 和 谐
品味意境
荷波
•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 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 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 此处写荷波与上文写荷叶的“弥望”和“田田”相呼 应,写出了荷叶之密之盛。以“闪电”为喻,又给这 一片荷叶增加了动感;“凝碧”一词更是凸显了这一 片荷叶的颜色之美。
精选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8课《中秋月》ppt课件2
2.融典故、诗词与科学理论一起。
心得笔记
课文中引用了许多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回 忆你所读过的诗词,再写出5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 第一部分(1)中秋,是中国人的一个富有诗意 的佳节。
• 第二部分(2)写传统的中秋节,并非科学定义 上的“中秋”。
• 第三部分(3-5)中秋月并非分外明亮。
• 第四部分(6-7)中秋月并非特别圆大,也不照 临长久。
• 第五部分(8-10)中秋月被崇拜、留恋的原因 是使农民得到了较多的田间收获时间,对民生有 裨益。
教学目标
1
学习作者将科学知识与文学情趣有机地融
在一起的方法。
2 2构特学征习。课文按照逻辑层次,依次说明主旨的结
3
学习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准确说明事理的说
明方法。
科技文研读方法
首先,抓住作者的观点
其次,抓住例证 再次,品味语言
整体感知
•
这是一篇解说中秋月的知识的科普说
明文。按照文中小标题,分为五个部分。
研读探究
阅读“月到中秋分外明”一段,思考 1、人们对于中秋月的传统认识是什么? 2、科学结论是怎样的?
3、其中的科学道理是什么? 4、这一段采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
小结
文 体
科普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作
说明对 象
中秋月
品
说明顺 序
逻辑顺序
说明方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作引用、列图 法 表。
1.综合运用数字、比较、举例、引用、列图表 等说明方法。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文学常识复习ppt课件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画里阴晴》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合欢树》
史铁生 ,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
《务虚笔记,》《命若琴弦》
是一位身患残疾的作家,自称职业是生病,业 余在写作。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
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等。原 著曹雪芹,现流行版本的后四十回是高鹗所续。《红楼梦》是中 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是 一部颇具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 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 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 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从各个角度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世 态百相。是一部史诗性的著作。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八《中秋月》课件(共41张PPT)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ppt
从而说明在我国中秋的月亮并非最亮。
(2)列数字 (3)举例子
提
第5段,说明月亮的高度时,作者
示
采用了举例子的方法:“今年中秋月 的高度,即离地平线的角度为
45°57′。而阴历十一月十五日,月
亮的高度为87°45′。”
为了说明云量和湿度影响月光的
亮度时,作者以杭州为例:“根据
1928年至1933年的记录,杭州云量在
六.中秋月何以特别受人注意—结构
提出 质疑
引用
列图表举例
《 大 公 园 》 说明
解释中秋月受人重视的原因
六、总结
(1)本文作者抛开文学角度,从科 学的角度还原了“中秋月”的真实 面目,除了让我们了解了很多关于 月亮的知识,还让我们体会到了科 普说明的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
(2)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有:作比 较、作引用、列数据、举例子、列 图表。
故事。提 (4)穿插其他科学知 示 如哈佛大学教授博林对人错
觉的研究等。
•请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中秋节的定义是什么? •答:文中(甲)部分“天文…至…16日”。 •(2)描写月亮的句子有哪些? •答:文中(乙)部分“平常的月亮…至…平 日的的月亮”。 •(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从科学的角度对中秋月作出了客观的解 释,别开生面。
中秋月
竺可桢
课文赏析 •(二)赏析第一自然段——文学角度
中 西洋:浪漫节日
秋 :
我国:赋诗填词
说明中秋节 的浪漫性
很
宋朝:西湖赏月
有
诗
意 举例子: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
列数据:使得事实确凿,更具说服力。
※ 补充知识:二十四节气(了解)
主要作用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并不发 达的古代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和预知气候变化。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荷塘月色》PPT课件
.
25
第二部分(2、3)
▪ 1.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 2.A.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 ▪ B.写景:曲折幽僻的路,蓊蓊郁郁的树,
淡淡的月光. ▪ C.作用:描绘荷塘周围情景,烘托作者
的内心----苦闷和哀愁.
.
26
▪ 3.A.独处心境.
▪ B.独处之喜悦.
▪ C.跟“另一世界”相对的是“现实世界”.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xiè
pì duó wěng mí
•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 sè
bó qiàn fàn
• 羞涩 斑驳 倩影 梵婀玲
• zhuì shāo xì hān wǎn
•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宛然
niǎo nuó 袅娜
.
16
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
4
.
5
发动反革
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 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还没有 掌握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作者既对现 实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 势,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于
是“心里颇不宁静”,在夜深人静的时 候忽然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幽静的环境 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
▪ 1.荷叶----繁盛茂密. 荷花----洁白袅娜
▪ 荷香----幽微清雅 荷水----饱含深情
▪ 2.比喻.拟人.通感.
▪ 3.叠词: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缕缕.密密.脉 脉.
▪ 其它:弥望.点缀.袅娜.羞涩.风致.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8课《中秋月》教案
中秋月(教案)教者:贾涛一、整体把握本文是作者1948年在浙江大学的一篇讲稿、也是一篇解说中秋月知识的科普说明文.文中两次以杭州为例、更具亲近感和说服力.作者从科学角度对中秋的日期、中秋月的亮度、中秋月的大小、中秋月备受国人钟爱的原因等作出了客观而又别开生面的解释、目的是要纠正人们关于中秋月的一些不科学的认识、还原文人墨客笔下中秋月的真实面目.为了详尽地解释中秋月的相关知识、作者综合运用了引用、列数据、作比较、举例子、列图表等多种说明方法.其中、列图表的方法直观明了、可以让读者在对比中一目了然.为了使演讲更富有理趣、作者还将科学知识与文学情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用诗词和典故等、既提供了对照说明的依据、又增添了演讲的理趣、丰富了听众的知识.二、基础训练1、给下列加黑的字注音赋诗()盘盂()今宵()裨益()沧沧()凉惊蛰()吋()哩()姗姗()手胼足胝()2、解释下列词语集大成:集中某类事物的各个方面、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集:聚在一起.形容在某方面精通渊博超出一般的人或事物.顶礼崇拜(膜拜):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高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虔诚地跪拜.比喻非常崇拜.情人眼里出西施:比喻由于有感情、觉得对方无一处不美.姗姗来迟:比喻走得缓慢从容.原形容女子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现在形容慢腾腾地很晚才到来.雅俗共赏:旧时把文化水平高的人称“雅”、把没文化的人称“俗”.形容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不无裨益:裨益:好处;益处.不无:不是没有;多少有些.不无裨益:有益处.手胼足胝:胼、胝:手掌、足底的老茧.手掌足底生满老茧.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3、指出下列诗句或典故的出处千呼万唤才出来:出自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中秋之夕月色倍明:出自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梁录》.月到中秋分外明: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八、标题就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冬日可爱、夏日可畏:出自《左传·文公七年》:“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杜预注“冬日可爱、夏日可畏.”冬日可爱:如同冬天里的太阳那样使人感到温暖、亲切.比喻人态度温和慈爱、使人愿意接近.夏日可畏:象夏天酷热的太阳那样使人可怕.比喻为人严厉、令人畏惧.一年明月今宵多:出自唐·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3、积累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词: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三、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问题(一)月到中秋①又是一年中秋时节.②窗外月光如泻、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迷人的薄纱、显得宁静而又安详.天上明月如盘、一如我小时候看到的模样.③天渐渐黑下来.牛和羊都陆续从田间牵回村子、苦累的庄稼人今天比往常早一些收工了.漫长的秋收时节、人们起早贪黑的、收了水稻掰玉米、种完芝麻种黄豆、砍过红麻刨红薯.农活一件接着一件来、真难得歇一口气儿.秋收大忙时节、每家的壮劳力没日没夜地干活、象是在偿还自己祖祖辈辈还没有还完的债.④月亮出来了、是一轮满月.在蓝色的天空和白色的云彩里面、慢慢地移动.月到中秋、家家的喜气都从大人小孩儿的心眼里冒出来.每一家都忙着做饭了、屋顶的炊烟在明亮的月光下白白的、在空中弥漫.村庄开始热闹起来、不时可以听到孩子们的嬉戏声、谁家的收音机里还播放着刘兰芳说的评书《岳飞传》.⑤一家一户的人们都围在晚饭桌旁边.尽管物质条件比较差、但是到了中秋、还是要讲个排场.红烧猪肉端上来了、厚厚的长条形、上面用褐色色素和调味品打点、油腻腻的、喷喷香、比现在的猪肉要香上许多.自家养的小公鸡也端上来了、接着、乡下的土菜如四季豆啦、洋葱啦、豆芽儿啦、咸鸭蛋啦、也都陆续上齐了.中秋是乡村的“美食节”、满满一桌子、真是寻常难得吃到的美味!除非家里来了稀客、平时绝不会是这么丰盛的.主妇从厨房里出来、洗脸洗手然后入座、全家人算是坐齐了.男劳动力举起酒杯美美地品着、孩子们则急忙伸筷、埋头大嚼、一饱口福.狗儿乖巧地趴在桌子底下、专注地啃骨头.喝酒的人耳根开始发热、菜也吃得差不多了、白米饭一碗接一碗地端上桌子.这时候如果有谁走在小村里、就会闻到整个村子到处都是新稻米和红烧肉的香味儿.⑥快吃完晚饭的时候、有的小孩也已溜下饭桌、呼朋引伴、背着大人悄悄地潜伏到谁家的菜地里去了.以往他们听大人说、八月半的晚上、端一盆水放在菜地里的豆架或辣椒架下、耳朵贴在水面上、侧耳倾听、准能听到月宫里面嫦娥和玉兔的悄悄话儿呢!在娃娃们的世界里、充满了对这个美好传说的无限向往.他们叽叽喳喳地挤在菜架子底下、眼睛盯着刚刚端出来的半盆水、屏住了呼吸.领头的孩子先把耳朵贴到水面、好像并没有听到什么.别的孩子也一个接一个换着听、还是没有!抬头看看天空中、月亮似乎比黄昏时更高、更圆了、仔细看去、月亮里面影影绰绰的、好像是吴刚在砍桂花树.失望写在一张张稚嫩的脸上.有个捣蛋包乘别的孩子不备、呼哨一声:“听、有声音了!”话音未落、一抬手、“哗啦”一声、把半盆水就掀翻到菜园里.大家嘻笑着、骂着、一哄而散、把菜园子踩个乱七八糟.⑦月亮已经升到高空、蓝白色的天空比平时更显得高远.村里村外吃过饭的大人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天、“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大家围坐在院子里、各自品评着谁家的红麻长得旺势、谁家的水稻又遭了虫灾.有的三三两两走出村子、到庄稼地里去散散步、也散散心.凉风习习、寒蛩(qióng)等秋虫在愉悦地鸣叫着.白雾茫茫、露水已经打湿了每一片庄稼的油绿的叶子.早种的芝麻正在忙着开花、洁白的花朵垂着青露.仔细倾听、能够听到清脆的“啪嗒”“啪嗒”的露珠落地的声音、更显得几分静谧.⑧月色如水、村口张家李家、家家都把月饼拿出来一块儿品尝.每家都是那种大约半斤重的老式月饼、厚厚的、圆圆的、黄澄澄的浸润着油彩.掰开来、红色的、绿色的甜丝、无色的冰糖、黄色花生瓣儿、都露出来、让人真想立刻咬上一大口.孩子们围着大人撺掇起来、大人们假装呵斥孩子、一边教育孩子要尊敬老人的道理、一边先掰开一半儿递到老人手里.孩子们有心无心地听着、分得一半块、只顾欢天喜地地跳跃着、品尝着.老人们用所剩无几的牙齿咀嚼着香喷喷的月饼、阅尽沧桑的脸上写满一生的幸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知他们是不是也在思念远方的亲人、祝愿亲人们此时此刻也能够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能够一起赏月、共度良宵!⑨夜已深沉、月儿更明.朴实的庄稼汉们带着明天的希望、把一个快乐的中秋带回自家小院、带入梦乡.1.选文主要写了中秋夜哪四个场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选文以“又是一年中秋时节”开头、有何作用?3.从文中摘录相关语句、说明作者对“小时候”中秋夜的记叙顺序.4.结合全文、简略说说第⑦段中加横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5.选文结尾说“朴实的庄稼汉们带着明天的希望、把一个快乐的中秋带回自家小院、带入梦乡”、联系全文内容、说说庄稼汉们的“希望”是什么?(二)月亮堂堂①月到中秋、分外的清白而圆润、挂在蓝汪汪的远天上、像豆芽缸里刚捞上来一样、又白又胖.②记忆中、每每这时候、我奶奶站在门旁、对着浩瀚的天空里那一轮皓月、很抒情地叹道:“月亮——堂堂哦!”于是掇条长凳放在门前的场地上、她坐在一片奶白色的月光里、周身晕染一层绒绒的白光、像莲花上的观音.③我喜欢奶奶那“月亮堂堂”、多年后再在嘴边咀嚼、只觉得有一片浩茫而(A、清澈B、澄澈)的月光、那样广大无边地覆下来、人世乾坤、堂堂中正.就连月色里夜游的飞蛾与蚂蚁、都能在这蛋青样的月夜里、觉出尘世的清明与平和、还有悄悄的说不出的欢欣与满足.④月亮堂堂的夜晚、奶奶喜欢坐在门前的石阶上剥豆.豆是种在田埂上的豆、或者无人耕种的河畈上、个个豆荚长得肚大腰圆、得意满满.黄昏时、奶奶从河畈或田埂上背一大捆豆秆回家、堆在场地上或者屋檐下.晚饭吃过、吹了油灯、只见月光无限慷慨地洒下来、粉粉地铺在门前的石阶上.奶奶坐在那月色里剥起豆来、安静无声的.只是过那么一会儿、扔了一棵已剥完的豆秆、再抽出另一棵、如此往返、不缓不急.没有什么会惊扰得她停下、也没有什么会催着她赶紧、剥豆的奶奶和月光一起构成一幅人间的画儿、安详而明朗——是月光、把一个乡间老妪最普通的劳动、注解成人间美丽的图画.⑤有一年仲秋时节的夜里、是下半夜、口渴了、爬起来到厨房找水喝.圾着一双凉软的布鞋、(A、朦朦胧胧B、隐隐约约)到得厨房、立时惊呆了——好一片月色!那一片仲秋后半夜的月光、透过厨房窗子上的玻璃纸、满满覆在锅灶上、满得要溢出来、分外的明净与纯正.厨房也仿佛被这一大块月光清洗了一样、锅铲子亮得灼眼、平日里黑黝黝的松木锅盖、这一刻显得那样洁净与沉静、横躺在锅沿上、竟像入了禅.厨房里、没有月光的地方、还是一片潮润润的(A、阴暗B、幽暗)、幽暗的水缸底下、蛐蛐儿叫得正欢、那唧唧虫声虽在暗处、却也有月光的清明与澄澈.我提起瓢子舀了半瓢水、水里也晃动着一小块光亮、我欢喜地把水喝下、连同那一小块晃动的光亮、只觉得自己也通体透明而洁净.月亮的光明与美好、那一个后半夜里、我也有了、我身体的这个小宇宙、角角落落、都得了月光朗照、白日里的不快、人前藏不住的那慌乱与卑微、都在这月光里消融不见.⑥我忍不住开了门、走到屋外去、四隅一片(A、沉静B、安静)、我走在一片清凉的月色与清亮的虫声里、只觉得如步莲花上.隔壁人家的房顶、远处黛色的田野、都笼在一片纷纷扬扬的乳白色里、月如霜啊、千里万里、无边无际.抬头看中天、星辰如贝壳现在沙滩上、银河浩荡、伴同西边那皎皎一轮、十万光明就这样洒下人间处处、却又这样无声无息、无有惊扰.我心里有无边的欢喜和宁静、可是说不出来、仿佛置身在一个充满爱与安宁的美好世界里、一个幸福可以绵延到地老天荒的童话里.⑦月亮堂堂的夜晚、生活与尘世、在一个女子的眼里和心里、是这样一点点美好安稳起来、以至可亲可信.6.请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把序号填在文中对应的横线上.7.作者在文中围绕“月亮堂堂”生动描绘了哪两幅生活图景?请用小标题的方式进行概括.8.阅读第④自然段、结合画线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9.善用修辞是本文突出的语言特点、请从下列各句中任选一句、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①晚饭吃过、吹了油灯、只见月光无限慷慨地洒下来、粉粉地铺在门前的石阶上.②月到中秋、分外的清白而圆润、挂在蓝汪汪的远天上、像豆芽缸里刚捞上来一样、又白又胖.③就连月色里夜游的飞蛾与蚂蚁、都能在这蛋青样的月夜里、觉出尘世的清明与平和、还有悄悄的说不出的欢欣与满足.10.在文人眼里、月亮不是没有感情的星体、而是精神情感的载体、因而常被作为独特的意象、在文学作品中闪耀着皎洁柔美的清辉.请写出三个含有月亮的诗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本课及本套资料上已有的无效).(三)中秋月圆中秋之夜、天空悬着一轮圆月、月光如盘清辉如水、送爽的秋风、金桂飘香.中秋月夜呵、是那样安静、神州大地是那样平和.那争奇斗妍的奇葩异草、那星星点点的流苏彩灯、使人们欣喜地领略莺歌燕舞的良辰美景.面对月光、我们进入了一种绝佳的境界.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情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感慨;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意境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澎湃……面对月光、我们轻声吟唱、心旷神怡;面对月光、我们倾听天赖、生命中充溢希望.月是恋人杯中绵绵的醇酒、月是此情难以成追想的迷惘、月是游子胸中挥之不去的思乡情、月是离人心头剪不时的难过、月是怨女腮畔未干的泪珠、月是深秋之夜浮上心头的哀恸、月是疆场帐下的轻愁、月是夜来塞外琵琶弦上难诉的幽怨、月是万里霜天不尽的寥落、月是遥寄塞北的相思、月是战士驻守边关的守望、月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化不开的祝愿……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光所至之处、便有了聚会的希望.月凝聚了一切游子对家园的怀念.月稀释着千家万户对团聚的美妙梦想.从春夏到秋冬、从黑夜到白昼、月总是阴了又晴、缺了又圆、繁花尽了便是落叶、而风雪当时总是艳阳天.中秋韵月、皓月当空.圆月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不祥物、圆月代表着十三亿儿女的情怀.她有着光的追求、代表着我们的向往;她有着团聚的抽象、代表着中华56个民族的希望;她蕴藏着美丽的神往和梦境、昭示着我们辉煌绚烂的今天!11.全文围绕月光来写、月在文中有哪些象征意义?12.文章次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13.“繁华尽了便是落叶、而风雪当时总是艳阳天”一句包含了什么哲理?14.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文的言语特点.参考答案二、基础训练:注音赋诗(fù)盘盂(yú)今宵(xiāo)裨益(bì)沧沧(cāng)凉惊蛰(zhé)吋(cùn)哩(lǐ)姗姗(shān)手胼足胝(pián zhī)三、阅读1.(4分)主要描写了“中秋晚餐、小孩趣事、父辈闲情、同品月饼”四个场景、表达对养育了我的乡土和勤劳朴实父辈的崇敬.(四个场景共2分、每个0.5分;答出“乡土、勤劳朴实父辈”1分、“崇敬”1分)2.(2分)点题及引出下文对中秋月夜的描写.(每个要点1分)3.(2分)从“天渐渐黑下来”、“月亮出来了”、“快吃完晚饭的时候”、“月亮已经升到高空”、“夜已深沉”看出作者对“小时候”中秋夜的记叙顺序是顺叙.(摘录时间完整、1分;答出“顺叙”、1分)4.(2分)该句勾画出一幅田园生活图景、运用引用修辞方法点明谈话的中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答出“田园生活图景”、1分;修辞手法及作用、1分.)5.(2分)这希望是丰收、是快乐(优美宁静)、是幸福、是小孩的健康成长、是亲人阖家欢乐.(意对即可)6.B A B A7.答案示例:月下剥豆;夜起赏月8.这个句子既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巧妙抒发了作者对劳动者的赞颂、以及对奶奶的怀念之情.9.示例:①这句话通过拟人手法、赋予月光鲜明生动的形象、流露出作者对月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②这句话把月亮比喻成又白又胖的豆芽、生动写出了月亮清白而圆润的特点、流露出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③在这个句子中、作者展开丰富想象、借助飞蛾和蚂蚁巧妙抒发了自己的独特感受、表达了对月夜的喜爱之情.10.答案示例: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②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④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⑤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11.象征着十三亿中华儿女的情话、象征着我们的向往、象征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心愿.12.比喻、排比、拟人、引用13.凡事有高谷就会有低潮、盛极必衰.这句话告诉我们世事无常、应以平常心待之.14.运用比喻的手法、使之增加语言色彩;运用排比的手法、使之增强语言气势;运用拟人的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运用引用的手法、使之增强语言说服力.。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月》教学课件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 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 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 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 人的面影吧。
以上是第三部分,写嫦娥为 改变这寒冷的世界而奔月。
因为快乐是靠自己去创造的!!
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 空。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罢, 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圆月如镜只能反射光,照别人 的影子。
按我 返回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 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以上是第一部分,面对皓月, 感觉到她那里的寒冷。为下文嫦娥 奔月改变寒冷铺垫。
按我 返回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 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 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 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 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 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月》这篇短文,通过我对 寒冷月光入侵的感受,写现实 世界的寒冷和毫无生机,赞颂 了嫦娥一样为改变现状而不惜 牺牲的献身精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勇
敢
面对皓月
追
月 寒光入侵
改变寒冷的世界
求 ,
嫦娥奔月
不 屈
不
挠
“但是为什么还有嫦娥奔月的传说 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里的 嫦娥和飞蛾、夸父是相似的,为了 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 切,只不过飞蛾和夸父是追求光和 热,而嫦娥却“妄想”去改变这个 冰冷的星球,改变那冰冷的月光, 但是他们的精神都是值得赞颂的。 他们都是作者的理想的化身。
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 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 吗?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荷塘月色》教学课件
荷 塘 月 色朱自清荷塘月色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师说》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8课ppt课件1【苏教版】
古
文
运
动
倡
柳
导
宗
者
元
文学常识
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韩愈提出来的,是一 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 对立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 文文法。
古文运动 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 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 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 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
2、不要看书,要看老师的眼睛
•
只要老师不是在一味地读教材,那老师的“话”就不可能和你低头看着的教材上的“文字”一致。头脑聪明的学生,也许能做到既集中精神听老师的话,又集中精神看眼前书上的内容。可是实际上大部分的学生都做不到这一点。
•
认真听讲的第一个阶段就是上课时间无条件地“往前看”,上课的时候看书往往很容易开小差。摒除杂念,将视线从摊在眼前的书上移开。老师讲课的时候只看前面,集中注意力听老师嘴里说出来的话,那才是认真听讲的态度。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今)没有。
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一词多义现象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师道也 吾从而师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
课堂作业
解释多义词
有碑仆道 吾师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策之不以其道 何可胜道也哉 道相似也
名词,道路 名词,道理 名词,风尚 名词,规律 动词,说 名词,道德学问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8课《中秋月》教案
中秋月(教案)一、整体把握本文是作者1948年在浙江大学的一篇讲稿,也是一篇解说中秋月知识的科普说明文。
文中两次以杭州为例,更具亲近感和说服力。
作者从科学角度对中秋的日期、中秋月的亮度、中秋月的大小、中秋月备受国人钟爱的原因等作出了客观而又别开生面的解释,目的是要纠正人们关于中秋月的一些不科学的认识,还原文人墨客笔下中秋月的真实面目。
为了详尽地解释中秋月的相关知识,作者综合运用了引用、列数据、作比较、举例子、列图表等多种说明方法。
其中,列图表的方法直观明了,可以让读者在对比中一目了然。
为了使演讲更富有理趣,作者还将科学知识与文学情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引用诗词和典故等,既提供了对照说明的依据,又增添了演讲的理趣,丰富了听众的知识。
二、基础训练1、给下列加黑的字注音赋诗()盘盂()今宵()裨益()沧沧()凉惊蛰()吋()哩()姗姗()手胼足胝()2、解释下列词语集大成:集中某类事物的各个方面,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
集:聚在一起。
形容在某方面精通渊博超出一般的人或事物。
顶礼崇拜(膜拜):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高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
虔诚地跪拜。
比喻非常崇拜。
情人眼里出西施:比喻由于有感情,觉得对方无一处不美。
姗姗来迟:比喻走得缓慢从容。
原形容女子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
现在形容慢腾腾地很晚才到来。
雅俗共赏:旧时把文化水平高的人称“雅”,把没文化的人称“俗”。
形容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不无裨益:裨益:好处;益处。
不无:不是没有;多少有些。
不无裨益:有益处。
手胼足胝:胼、胝:手掌、足底的老茧。
手掌足底生满老茧。
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
3、指出下列诗句或典故的出处千呼万唤才出来:出自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中秋之夕月色倍明:出自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梁录》。
月到中秋分外明: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八,标题就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高教版2020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8课《中秋月》word教案
中秋月(教案)一、整体把握本文是作者1948年在浙江大学的一篇讲稿,也是一篇解说中秋月知识的科普说明文。
文中两次以杭州为例,更具亲近感和说服力。
作者从科学角度对中秋的日期、中秋月的亮度、中秋月的大小、中秋月备受国人钟爱的原因等作出了客观而又别开生面的解释,目的是要纠正人们关于中秋月的一些不科学的认识,还原文人墨客笔下中秋月的真实面目。
为了详尽地解释中秋月的相关知识,作者综合运用了引用、列数据、作比较、举例子、列图表等多种说明方法。
其中,列图表的方法直观明了,可以让读者在对比中一目了然。
为了使演讲更富有理趣,作者还将科学知识与文学情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引用诗词和典故等,既提供了对照说明的依据,又增添了演讲的理趣,丰富了听众的知识。
二、基础训练1、给下列加黑的字注音赋诗()盘盂()今宵()裨益()沧沧()凉惊蛰()吋()哩()姗姗()手胼足胝()2、解释下列词语集大成:集中某类事物的各个方面,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
集:聚在一起。
形容在某方面精通渊博超出一般的人或事物。
顶礼崇拜(膜拜):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高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
虔诚地跪拜。
比喻非常崇拜。
情人眼里出西施:比喻由于有感情,觉得对方无一处不美。
姗姗来迟:比喻走得缓慢从容。
原形容女子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
现在形容慢腾腾地很晚才到来。
雅俗共赏:旧时把文化水平高的人称“雅”,把没文化的人称“俗”。
形容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不无裨益:裨益:好处;益处。
不无:不是没有;多少有些。
不无裨益:有益处。
手胼足胝:胼、胝:手掌、足底的老茧。
手掌足底生满老茧。
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
3、指出下列诗句或典故的出处千呼万唤才出来:出自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中秋之夕月色倍明:出自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梁录》。
月到中秋分外明: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八,标题就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融典故、诗词与科学理论一起。
心得笔记
课文中引用了许多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回 忆你所读过的诗词,再写出5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 第一部分(1)中秋,是中国人的一个富有诗意 的佳节。
• 第二部分(2)写传统的中秋节,并非科学定义 上的“中秋”。
• 第三部分(3-5)中秋月并非分外明亮。 • 第四部分(6-7)中秋月并非特别圆大,也不照
临长久。
• 第五部分(8-10)中秋月被崇拜、留恋的原因 是使农民得到了较多的田间收获时间,对民生有 裨益。
八 中秋月
---竺可桢
竺可桢作品
《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 《地学通论》 《物候学》 《竺可桢全集》等
• 竺可桢(1890.3.7--1974.2.7),又名绍荣,字 藕舫,汉族,浙江上虞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 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 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 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 所;担任了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 校四大校长之一。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 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2005年11月7日7时33分
2005年11月7日7时33分
教学目标
1
学习作者将科学知识与文学情趣有机地融
在一起的方法。
2 2构特学征习。课文按照逻辑层次,依次说明主旨的结
3
学习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准确说明事理的说
明方法。
科技文研读方法
首先,抓住作者的观点
其次,抓住例证 再次,品味语言
整体感知
• 这是一篇解说中秋月的知识的科普说明 文。按照文中小标题,分为五个部分。
研读探究
阅读“月到中秋分外明”一段,思考 1、人们对于中秋月的传统认识是什么? 2、科学结论是怎样的?
3、其中的科学道理是什么? 4、这一段采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
小结
文 体
科普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作
说明对 象
中秋月
品说明Βιβλιοθήκη 序逻辑顺序说明方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作引用、列图 法 表。
1.综合运用数字、比较、举例、引用、列图表 等说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