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杜甫躲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

王涛

[内容提要]杜甫是我国封建时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真实的再现了唐朝的社会生活的原貌。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表现手法上也为后人开创了不少新方法。从古到今,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他的现实主义诗作的艺术特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和研究。本文也想从现实主义诗歌的典型塑造、寓情于事、于物、对话的运用和个性化语言、细节描写以及口语、俗语的运用等方面对其诗进行探讨。

[关键词]杜甫现实主义艺术特色

正文:

杜甫是我国封建时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了《诗经》、乐府等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传统。他的诗多方面反映国家大事,关心人民疾苦,描写各阶级的生活,表达人民的意志和要求,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他的诗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典X。

从创作方法来看,他的诗最大特色就是现实主义。他的诗取材于人民,和社会现实密切结合,为了真实形象地反映现实社会,他需要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也是为反映现实生活和现实社会,才形成了杜诗的现实主义特色。为了分析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点,我从叙事诗和抒情诗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叙事诗

1、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在杜甫许多著名的叙事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善于选择和概括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通过个别,反映一般。例如《兵车行》一文中“行人”谈话:“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十四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

头白还戍边。旁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XX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1]通过他的口述,我们便看出唐代千万个“行人”有同样遭遇的征夫,戍卒,也是通过这一典型,来反映战争之苦。“三吏”“三别”更是通过“几个”中的“一个”来反映现实,如《无家别》里,写乱后乡里的面目,写无家可归的士兵的心里:“近行只一身,运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2];写士兵对死于沟壑中的母亲的回忆更是封建社会黑暗的真实写照。还有《羌村》一诗,虽然是叙述诗人自己在乱后回乡的经历,但诗中所写的“妻怒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3]写家人相逢的情景,以及“邻人满墙头,感叹亦郗嘘”[4]的场面,决不只是反映诗人自己的生活经历,而是封建社会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与再现。

杜甫的诗之所以能脍炙人口,读后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能扣人心弦,催人泪下,就在于它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一句“出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千百年来一直震撼着天下人大心。之所以能打动人,就是它对当时社会矛盾的高度概括。类似这样的诗篇还有“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5]悲惨、凄凉、血淋淋的战乱社会跃然纸上,读后人脊骨发麻,涓然泪下。这些诗句都是当时社会的写照,是现实的高度概括。

因此,杜诗能把社会现实高度躲浓缩,通过典型来反映大社会,这是诗人对现实生活高度概括的结果。

2、巧妙的运用客观事物表达主观感情。

高明的作家往往不是坦白的表达自己对社会,对万事的思想感情,而是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巧妙地融化在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中,杜诗就是这样,他常常冷静的观察社会,表面看他是为记事而叙事,其实作品中无处不在透露他的爱憎。例如在《石豪吏》中“暮投石豪吏,有吏夜捉人,老翁越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6]全诗除“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二句略微透露作者“憎恶”之情外,其余的诗句全都是叙事,让读者从读中体会作者所要抒发躲感情。如诗中“有吏夜捉人”一句,是纯客观叙述,但读后有人就要问:既然是官,为何夜捉人,不光明正大的征兵呢?不明说社会黑暗,而黑暗残暴自在其中,读后令人发指。还有《丽人行》中“态浓意远缎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浓”[7]对杨国忠兄妹的荒谣,只是从他们的衣着、饮食和行动上具体刻画,明不批判但讽刺意味自然流露出来了。

此外,杜诗除叙事诗寓主观意外,写景诗往往也寄托作者主观感情,病树、古塞、秋云、残炬、孤舟、落日等等,都能表现诗人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混乱乾坤的斥责,对漂泊流离的悲伤。正如叶燮所说:“杜诗之诗,随举其一篇一句,无处不可见其忧国爱君,悯时伤乱。[7]他一生不管穷与达,安与危,都充满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寓情寓诗,寓物之上,把国家的灾难,人民的疾苦与个人的情思融为一体。

3、对话的运用和个性化的语言。

为了把人物写生动,杜甫吸收了汉乐府的创作经验,常常运用对话或人物独白,并做到了人物语言个性化,例如《新婚别》一诗,就是通过一位新娘子的独白,来塑造典型:“兔丝附蓬林,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迁,与君永相望。”[9]全诗都是新娘的哭诉。新婚竟成了生死离别,痛不欲生,但自己又是新婚,又不敢大胆地吐露,隐含羞涩,苦不勘言。这完全符合一个新婚妇女躲俄身份和特征,读起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此外,利用人物对话来表达思想感情,也是其诗的一个特点,《石豪吏》中老妇的那段对话是非常精当、成功的。老妇在当夜说过不少话,作者把他概括成为十三句。仔

细看,十三句表达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三男邺城戍”五句,老妇哀求差吏,自己已家破人亡了,你总不能赶尽杀绝吧!她哀求无用,感情十分沉痛。第二层“室中更无人”四句,哀求无用,老妇由悲而恨,“你来捉吧!看家中还有谁可供你捉。”第三层“老妇力随弱”四句,万般无奈,要去就让我去吧!由于悲愤之极,心情反而平静,我豁出去一条老命,再说保国为家人人有责,那咱们就赶快赶路,还能去吃个早饭。寥寥几笔对话,一个勇敢、机智、敢做敢为的老太太便跃然纸上。由于语言富于个性化,这段对话显得特别生动,读起来亲切如故。

4、细致入微躲的细节描写。

杜诗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能够显示事物本质和人物精神面貌的细节。这一点上他又继承和发展了《陌上桑》,《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精雕细琢的特色。在《丽人行》中关于贵戚丽人的仪态和衣着华丽的描写:“态浓意远缎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在《无家别》中关于战后一个士兵的家乡荒凉景象的描写:“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10]《佳人》中关于丧乱中被遗弃的贵族佳人寂寞生活的描写:“室婢卖珠四,牵萝补芳尾,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此外,在《兵车行》中“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11]这些细节描写不仅揭示了那个役夫“敢怒而不敢言”的痛苦心情,而且也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又如《石豪吏》用“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12]这一细节暗示老妇被拉走的惨剧。最出色的细节描写是《北征》中写妻子儿女躲俄一段:“、、、、、、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爷背而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13]这些句子不仅生动描绘了小女儿的天真烂漫,而且也烘托出了他自己的悲喜交加的复杂心情。后人说杜甫“每借没要紧事,形容独至。”其实就是杜甫细致入微细节描写典型例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