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新高考新挑战新策略
语文新高考的教学策略
语文新高考的教学策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高考模式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在新高考的背景下,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高考的要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我们需要探索和创新教学策略。
一、注重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新高考强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在教学中,我们要将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始终。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活动,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例如,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分析文本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在写作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指导。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习的关键。
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组织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表达观点。
比如,在阅读经典作品时,让学生探讨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和社会意义,培养他们的深度思考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感受文学艺术的魅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分析其审美价值,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例如,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和韵律之美,尝试自己创作诗歌。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可以通过开展文化专题讲座、组织文化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优化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讲解古代诗词时,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音乐、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
2、任务驱动法给学生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和探索。
比如,让学生撰写一篇研究报告,调查当地的民俗文化,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新高考的教师的应对策略
新高考的教师的应对策略
随着新高考的实施,教师们面临着新的教学挑战。
新高考的改革不仅仅是考试形式的变化,更是教育理念的转变。
教师们需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掌握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以下是新高考的教师应对策略:
一、深入了解新高考政策
教师们需要深入了解新高考政策,掌握新高考的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考试要求等方面的知识。
只有深入了解新高考政策,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备考,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二、掌握新的教学方法
新高考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不同。
教师们需要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项目制学习等。
这些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新高考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教师们需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教师们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新高考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教师们需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教师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作业布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新高考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教师们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教师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
新高考的教师需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掌握新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备考,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新高考”背景下学校教育创新的挑战、机遇与对策
“新高考”背景下学校教育创新的挑战、机遇与对策文/赵国弟赵国弟上海市进才中学校长。
每年七月是高考成绩发布的时期,可以说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理想、教育价值等都经受着“考试成绩”的评价。
在被“评价”出“有问题”的学校中,有的通过反思在创新中坚持,而有的于“评价”中放弃了自己的初衷与追求。
在这样的矛盾中,我们如何面对“学校教育创新”?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上海、浙江两个试点省份新高考方案的出台,让“新高考”成为教育制度改革中最引人瞩目的部分。
在此背景下,学校教育创新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应寻求新的应对方式。
一、“新高考”给学校教育创新带来的挑战一般而言,学校教育创新需遵循两个原则,即既要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价值选择,让学生在成为自主发展主体的过程中能“有灵魂、有分数、有经历、有故事”,又要满足学校发展的价值追求。
具体到学校教育教学层面,不仅要重视学科知识,还要注重跨学科知识,注重启发与探究式教学方式的运用和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等;教师需有意识地培育学生学科间贯通的能力,培育诸如分析演绎思维、归因思维和发散思维等多元的思维方式;并在关注学科教育教学这一途径的同时,还多借助其他方式和载体,如主题项目或知识探究、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科技人文类活动,包括职业体验与考察、志愿者活动等。
笔者以为,要实现真正的学校教育创新,除了要遵循上述基本原则外,还要对新形势、新挑战有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以上海的高考改革方案为例。
在当下社会民众能够接受的基础上,推进高中教育功能的逐步转换是该方案非常明显的一个突破。
跨出去的关键一步是在考试上把握住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高考成绩这“两个依据”。
这是大众能接受,学生也能接受的基础。
新高考改革,通过学业水平考试保证每一个学生基本知识能力的提高,同时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使高中教育回归到自身教育价值上来。
新高考改革对于学校的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
新高考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新高考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新高考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变革,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然而,在新高考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寻找有效的对策。
一、新高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挑战新高考模式下,学生需要在众多的学科组合中进行选择,这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校需要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合理安排师资、教室和课程时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选课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学校往往难以准确预测学生的选课需求,导致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不够合理,出现师资短缺、教室紧张、课程冲突等问题。
2、学生选课的盲目性新高考赋予了学生更多的选课自主权,但由于学生对自身兴趣、特长和未来职业规划的认识不够清晰,在选课过程中往往存在盲目性。
一些学生只是跟风选择热门学科组合,而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一些学生则是根据家长或老师的建议进行选课,缺乏自主思考和判断。
这种盲目选课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还可能导致学生在未来的高考中处于不利地位。
3、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新高考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不仅要熟悉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还要了解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具备跨学科教学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需要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如分层教学、走班教学、个性化教学等,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然而,目前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新高考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和学习。
4、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完善新高考强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但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主要还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
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容易导致学生只注重考试成绩,忽视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
此外,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难以有效激励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新高考改革面临的挑战及应对建议
新高考改革面临的挑战及应对建议摘要:高考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国家招生考试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经历了八个阶段,分别是:单独招生考试向统一招生考试过渡阶段(1949—1951年),高考制度建立阶段(1952—1956年),高考起伏发展阶段(1957—1965年),停废高考阶段(1966—1976年),高考恢复和重建阶段(1977—1984年),高考改革探索时期(1985—1998年),高考扩招发展阶段(1999—2013年),新高考改革试点阶段(2014年至今)。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面临挑战;应对建议1新高考改革试点取得的成效1.1选择性理念得到充分落实,获得了学生和高校的认同本次新高考改革试点,坚持选择性理念为主导,学生可以选择考试科目也可以选择参加不同批次的升学考试,这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增加了学生考高分的可能性,而且提升了考生被录取的可能性。
从高校角度来说,通过选考科目的设置,可以选拔录取到更多适合专业培养的高质量生源,促进不同专业的特色发展。
1.2从中学教育来看,推动了中学内涵式发展本轮新高考改革增加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引导学生良性竞争,为学生合理减负,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改革原则。
教育行政部门、考试机构、中学等围绕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研究,为保障高考改革奠定了基础。
中学在此次改革中受到的冲击最大,教学组织、学习评价、教师的绩效考核、学校的日常管理等都面临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中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1.3从录取情况来看,提高了考生的录取率和满意度新高考改革前,各省高考考生可以填报6~8个志愿,填报志愿数量比较少。
改革试点后,各省考生可填报志愿数量为24~112个不等,填报志愿数量的增加使得考生志愿填报的选择性大大提升,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结合高校往年录取分数和位次,按照“冲—稳—保—垫”的原则进行志愿填报,这大大提升了考生与高校之间录取的适配性。
其中,浙江、山东等省考生志愿平行到“专业(专业类)”,考生志愿填报率高、退档率低,考生满意度高。
“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学科教学变革
“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学科教学变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教育领域也在不断进行着改革与创新。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新课程和新高考改革,这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模式和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学科教学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新课程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培养。
对于高中学科教学来说,新课程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注重学科整合。
新课程要求学科教学要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形成有机的整体。
这就要求高中教师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应用,开展跨学科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多学科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2. 强调问题导向。
新课程要求教学活动要以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高中学科教学要通过挖掘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推动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 注重实践教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要通过实际体验和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和技能,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的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中学科教学要结合学科特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4. 强调个性发展。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差异化学习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高中学科教学中,要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学科教学变革新高考改革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和核心素养的提高。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科教学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强调学科素养。
新高考改革提出了素质教育和素质评价的理念,要求学生要具备跨学科的综合素养和核心素养。
新高考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则必须担负起相应的责任与使命,积极引导考生走向 向前推进,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与终身发展能力的 理性,而不可一味地趋利避害,迎合考生的急功近利。 人才。
加强大学与中学衔接互动
深化招考改革的高校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 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 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 意的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建设者和接班人。
14
视点
新高考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文 | 叶志明
叶志明:理学博士,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博士后, 工程力学与结构工程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原党委常委、 副校长。现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教学研究分会副理 事长,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 教育考试命题与评价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
一些高校在招生专业对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设置的 要求上,出于本校能够吸引更多考生报考的需要,在 各专业类中对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设置不敢提出过多的 科目数。例如理工科的某些专业,对于物理科目要求 是比较高的。但在科目设置实践中不得不提出物理或 化学皆可的要求。或者应该设置成两门或两门以上科 目要求的,出于考生志愿填报数量多少的考虑,则设 置成一门科目的要求,为考生在科目选取上的急功近 利行为创造了条件。
不同的学生成长阶段对于德育的要求应该是不同 的,而对于学生进行德育培养最重要的途径在于学科 教学。学科知识的固化形态、知识学习过程、有效教 学都会有效地传递学科育人内涵。“ 立德树人”不仅 仅是思想品德课的事情,而是所有学科都需要潜移默 化地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 的学习,进而产生情感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使学科教学目标与“ 立德树人”目标有机统一。
新高考背景下教学的对策与思考
新高考背景下教学的对策与思考随着新高考政策的实施,教学方式和方法也正在发生着变革。
在这个背景下,如何进行教学的改革,以适应新高考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新高考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不再仅仅看重分数,而是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高考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进行学习内容的选择,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新高考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可以通过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创新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还应该注重个性化教学。
新高考要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学应该注重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和特长,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是关键。
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应该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
教师应该积极参加教师培训和专业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科的前沿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策略
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策略高考,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改革和完善。
新高考模式的推行,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一背景下,教师需要积极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新的考试要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
新高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
学生不再被固定在文科或理科的框架内,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自主选择考试科目。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和教师需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推动课程的融合与创新。
例如,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开设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增加选修课程的种类和数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至关重要的。
新高考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不能再单纯地采用讲授式教学,而要更多地运用探究式、合作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
例如,在物理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自主发现物理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读书分享会、辩论会等活动,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需要相应地改变。
由于学生选择的科目不同,传统的行政班教学模式可能不再适用。
走班制教学将成为一种常见的形式。
这就需要教师加强班级管理,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和学习氛围。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适应走班带来的变化,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团队意识。
评价方式的改革也是新高考背景下教学策略调整的重要方面。
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高考的要求。
教师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实践活动参与度等多个方面。
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潜力。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高考,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也需要不断提升。
三新背景下的高考备考策略
三新背景下的高考备考策略
随着新冠疫情的逐渐控制和国家政策的不断推出,2021年的高考备考环境又迎来了三个新背景:新高考改革、新课程标准和新科技应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考生如何制定高效的备考策略呢?
1. 熟悉新高考改革政策
首先,考生要认真研读新高考改革政策,了解考试内容、命题形式和评分标准等方面的变化。
根据新政策,考试将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因此考生要注重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实践能力和跨学科综合素质。
2. 把握新课程标准要求
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考生要注重掌握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和能力要求,注重课程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此外,还要注重综合应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能力。
3. 积极运用新科技
新科技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方式和渠道,如在线学习平台、各种学习APP等。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例如结合自身特点选择在线学习平台,或者运用各种学习APP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
同时,考生也要注意科技应用的风险和问题,例如信息安全问题和虚假信息等。
总之,在三新背景下,考生要注重全面发展,注重实践能力和跨学科综合素质的培养。
同时,要把握新科技的应用,积极运用各种学
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
新高考备考方法与策略
新高考备考方法与策略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新高考已经成为了当前中国高中阶段教育的主要考试形式。
相较于传统的高考,新高考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
为了更好地备考新高考,学生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备考方法与策略。
了解新高考的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对于备考至关重要。
新高考注重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除了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要学科外,还包括了体育、艺术、科学等选考科目。
学生需要了解每个学科的具体考试内容和评分标准,明确各科目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
制定合理的备考计划是备考成功的关键。
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时间安排,合理分配每个学科的备考时间。
可以将备考时间按照学科的难易程度和重要性进行划分,合理安排每天的学习任务和复习内容。
同时,要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合理安排课外活动和休息,保持身心健康。
第三,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巩固。
新高考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系统复习和巩固。
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培训班、做题讲解视频等方式,巩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要注重对知识点的串联,培养学科综合运用能力。
第四,注重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培养。
新高考的考试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培养至关重要。
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要注重培养自己的解题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各种解题方法和策略。
可以通过做大量的真题和模拟题,积累解题经验和技巧。
第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高考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
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科研项目等方式,积累实践经验和提升实践能力。
同时,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注重培养综合素质和才艺特长。
第六,注重备考心态的调整。
备考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学生要注重调整自己的备考心态。
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坚持努力备考。
同时,要注重调整好学习和休息的平衡,保持身心健康,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
教师如何面对新高考变化
教师如何面对新高考变化新高考改革的推进,给教育领域带来了诸多变化,对于教师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在新的高考模式下,教师需要迅速适应并积极应对,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实现自己的学业目标和人生理想。
首先,教师要深入理解新高考的政策和理念。
新高考强调综合素质评价、多元录取机制,不再单纯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
这就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
教师要认真研究新高考的政策文件,了解考试科目设置、考试形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变化,明确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优化。
其次,教师需要更新教学方法和策略。
新高考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发展,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一刀切”的教学模式,采用分层教学、走班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再者,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
新高考赋予了学生更多的科目选择权,这就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要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初步的规划。
教师要了解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发展前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倾向,指导学生合理选择科目和课程组合。
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上大学,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此外,教师还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新高考涉及的知识面更广,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了解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具备跨学科教学的能力。
同时,要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以更好地应对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在课程设置方面,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和适应新的变化。
新高考要求学校开设更多的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对新高考的认识和思考
对新高考的认识和思考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实施,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
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及各个科目的教学质量。
1.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需要更加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育。
同时,教师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减轻考试压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提高各科教学质量新高考改革方案中,各科目的考试科目和内容都有所改变。
教师需要及时了解新的考试内容,提高各科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顺利通过考试。
三)家长和学生面对的新挑战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实施,也给家长和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
家长需要更加了解新高考制度,为孩子提供更加合理的教育指导。
学生需要更加自主地选择自己的考试科目,减轻考试压力,实现个性化发展。
1.家长需要了解新高考制度家长需要及时了解新高考制度的改革内容和实施方案,为孩子提供更加合理的教育指导。
同时,家长也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帮助孩子减轻考试压力,实现全面发展。
2.学生需要更加自主地选择考试科目新高考制度赋予了学生更大的选择权,学生需要更加自主地选择自己的考试科目。
同时,学生也需要减轻考试压力,实现个性化发展,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新高考制度的改革,使得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增加,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同时,也带来了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等各方面的新挑战。
我们需要共同努力,为新高考制度的顺利实施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新高考方案提出了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教师需要具备一专多能的能力,即在专业教学方面,要有开设多门选修课的能力,以应对学生选择这门课程较少的情况。
同时,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
实行选班制,班主任主要负责事务性工作,学生在新高考改革的模式下,相当于研究生一样进行导师挑选,实行导师制。
育人方面的重担放在了任课教师身上。
此外,教师将要面对准入和退出的挑战,需要随时做好调配的准备。
新高考方案给中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
学生面对选择空间和自由度的扩大,需要进行科目、课程、分数和教师的选择。
新高考改革“新”的体现和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建议
新高考改革“新”的体现和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建议新高考改革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旧格局;使学生自主选择权大大增加;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录取模式有了新的格局;为招生取向带来新的变化。
这些充分证明了新高考改革的价值所在。
一、新高考制度的基本精神和举措(一)基本精神新高考制度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基本精神主要表现在:一是取消加分事项,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
一定程度上将弄虚作假、徇私舞弊、钱权交易的存在扼殺在摇篮中。
高考公平关系千万考生的切身利益,关乎着无数家庭的喜怒哀乐。
二是走班制实行尊重了学生个性发展。
新高考要求选课走班制是学校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尊重,也为每个学生发展特长方面提供了可能性,也鼓励了学生能够很好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取其学生所长,进行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出大量的具有个性化的创新型人才。
三是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培养,这也刚好迎合素质教育的倡导,也是对核心素养的充分表达。
四是新高考方案的提出,加重了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并向农村和边远地区靠拢。
(二)重要举措1.一考定终身的旧格局已被打破。
自从1977年高考恢复至今已41年,现今是知识、信息技术爆炸时代,传统的高考制度已满足不了当今时代的发展。
传统高考模式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考试是教师教学的法宝,分成了学生学习的命根,大多数学校唯“升学率”是图,家长拿孩子的“分数”是问,社会唯“名牌高学历”是追。
唯分数论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得学校家长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
2.学生自主选择权大大增加。
新高考改革意见中,新高考取消文理分科这一环节,打破了传统文科考“政史地”,理科考“理化生”模式。
新高考做到了文理科不分家,考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自行选择所要考取科目,这样赋予了考生更大的选择权,给予学生更多的“学其所好,考取所长”的机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产生自我效能感。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相关主体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相关主体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一、挑战:1. 高校招生部门面临的挑战: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高校招生部门需要面对许多挑战。
首先,传统的高考制度为高校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源,而新高考改革可能会引发生源不稳定的问题。
其次,高招评价标准的变化可能导致高校招生部门需要重新调整招生要求,并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应对这些变化。
2. 高中教育部门面临的挑战:新高考改革将突出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高中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对高中教育部门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高中教育部门需积极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以适应新高考改革的要求。
3. 学生面临的挑战:新高考改革将取消文理分科,并将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这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学生需要在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自己,提高自身的各项素质。
这意味着,学生需要在学业上取得良好的成绩,同时还需要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应对策略:1. 高校招生部门的应对策略:高校招生部门需要调整招生政策,加强对新高考改革的研究和理解,积极与教育部门合作,制定合适的招生政策,确保人才流动的稳定和高校的持续发展。
此外,高校招生部门还需要改进招生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于新高考改革的认同度,为高校的招生工作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2. 高中教育部门的应对策略:高中教育部门需要与高校招生部门密切合作,理解高校招生政策的变化,并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
此外,高中教育部门还需加强对新高考改革的研究和理解,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
高中教育部门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顺利过渡到高校学习做好准备。
3. 学生的应对策略:学生需要充分认识到新高考改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学生还需要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为顺利进入高校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新高考改革新的体现和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建议
新高考改革“新”的体现和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建议新高考改革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旧格局;使学生自主选择权大大增加;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录取模式有了新的格局;为招生取向带来新的变化..这些充分证明了新高考改革的价值所在..一、新高考制度的基本精神和举措一基本精神新高考制度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基本精神主要表现在:一是取消加分事项;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一定程度上将弄虚作假、徇私舞弊、钱权交易的存在扼杀在摇篮中..高考公平关系千万考生的切身利益;关乎着无数家庭的喜怒哀乐..二是走班制实行尊重了学生个性发展..新高考要求选课走班制是学校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尊重;也为每个学生发展特长方面提供了可能性;也鼓励了学生能够很好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取其学生所长;进行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出大量的具有个性化的创新型人才..三是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培养;这也刚好迎合素质教育的倡导;也是对核心素养的充分表达..四是新高考方案的提出;加重了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并向农村和边远地区靠拢..二重要举措1.一考定终身的旧格局已被打破..自从1977年高考恢复至今已41年;现今是知识、信息技术爆炸时代;传统的高考制度已满足不了当今时代的发展..传统高考模式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考试是教师教学的法宝;分成了学生学习的命根;大多数学校唯“升学率”是图;家长拿孩子的“分数”是问;社会唯“名牌高学历”是追..唯分数论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得学校家长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2.学生自主选择权大大增加..新高考改革意见中;新高考取消文理分科这一环节;打破了传统文科考“政史地”;理科考“理化生”模式..新高考做到了文理科不分家;考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自行选择所要考取科目;这样赋予了考生更大的选择权;给予学生更多的“学其所好;考取所长”的机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产生自我效能感..通过“3 3”“6选3”“两次机会”“等级赋分制”等措施的提出;增加了学生对高考科目的选择权;分散了学生的考试压力;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3.录取模式有了新格局..教育考试指导会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说:“新高考”改革的两个基本价值取向:一是为了尊重学生选择权;二是为了扩大高校招生录取的自主权..改革的最终方向是实现高效和考试之间的双向选择..不论是浙江的“专业院校”志愿填报模式;还是上海的“专业群高校”志愿填报模式;事实上都打破了将学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投档的传统模式..高校录取分数线的概念已经不复存在;新高考方案强化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学生将“择大学”变为“择专业”..新高考出现的这种录取和择校模式更加有利于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大家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一涌而至的冲向所谓的985、211学校;出现“择校热”问题..考生也逐渐关注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很好的发展自己..发现自身的优势;发其所长..学校也会培养一批批拔尖型和创新型人才..对一个发展中的学生来说;除了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外;兴趣、抱负、理想、素养等个性化因素更为重要..纵览世界一流大学的招生基本上都坚持这样一个共同理念:品学兼优..这里的品是指学生在社团活动、科技创新、体育竞技等综合素质;学是指对所学的知识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并取得优异的成绩..通过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一方面教育要更加注重学生素质教育方面的发展;学校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虽然新高考改革方案很新颖;同时受到各界人士关注与思考;但是实施过程中将要面对极大地挑战..二、新高考方案实施过程中将要面对的挑战新高考改革方案的提出;给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给学校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师资配备到育人目标等;教师如何能让学生;尤其是高一学生感知和了解其所教学科的知识及特性;让学生能从多种学科中认识到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学生面对选择空间变大;是否能够很好做出选择;做出生涯规划;家长原来只是一味地关注孩子成绩;现在要更多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优势科目;他们是否能指导好孩子做好生涯规划;这些问题都即将面对这极大的挑战..一学校面对的挑战新高考改革方案的提出不仅对高中学校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高校也有了要求..大学和中学教育衔接的重要性将更为突出..1.中学面对的新挑战高考改革的一大亮点之一是学生自由选择考试科目;然而“6选3”意味着不同学科有至少20种组合;显然以前的班级授课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走班制的开设将会面对哪些挑战选课走班是指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能力水平选择满足自身需要的课程..学校需要提供各种各样的;可供不同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来满足不同学生对课程的需求..面对学生的需求变化;对课程结构要求更加丰富多元化..新高考方案的提出;学校教学管理难度加大;由于课程组合增加;选修制和走班教学成为了新常态..课程组合的增加;学校基础设施方面;场地分配和排课难度增大;对学生管理难度上升..如有安排不当将会造成学校秩序一片混乱..2.大学面对的新挑战大学设置专业的时候;在中大教育衔接方面将会面对更多挑战..大学需要提前做好面对学生需求变化的准备..二教师面对的新挑战新高考方案提出;对教师专业素养方面提出了要求;教师一是需要一专多能;在专业教学方面;要有开设多门选修课的能力;如有学生选择这门课程少的情况下;不至于无课可上..二是要不仅要做到教书更要育人;实行选班制;班主任主要负责事务性工作;学生在新高考改革的模式下;相当于研究生一样进行导师挑选;实行导师制..育人方面的重担放在了任课教师身上..三是教师将要面对准入和退出..有些学校某课教师多余;有些学校教师短缺;教师要随时做好调配的准备..现在教师就好比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三中学生面对的新挑战学生面对选择空间和自由度的扩大;他们以前不需要自由选择到现在自由选择;他们还对选择意识比较单薄;一时还是挺迷茫的..不知道自己该选什么科目;他们压根就不知道自己到底对什么科目感兴趣;以前只是一味地想考高分..学生本身对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加上高考科目难度大;范围广;他们一时无法判断自己擅长什么..有些学生误认为我这门课程考得不错就觉得是自己喜欢的科目;有些时候只是被高考原因所导致的;压根就不是这么一回事..学生在学好语数外三门科目的同时;需要选科、选课、选分、选教师..首先他们要了解清楚自己的优势领域;感兴趣的科目;其次要做好生涯规划;最后要结合高校录取选出自己的小三科;在学校组合选课走班中做到自我管理;提高学习效率;不断提升自己..这些方面都是学生即将要面对的..四家长面对的新挑战面对高考带来的严峻形势;家长在这个时候也需要提升一下自己;首先他们要了解最新高考资讯;对高考形势先自己搞清楚;向孩子介绍一些高考新消息;从一开始就对孩子进行一些相关方面的介绍;等到孩子真要面对选择时不至于束手无策..其次好好研究自己的孩子;发现孩子身上一些优点;感兴趣的事物;擅长的科目;在孩子需要自由选择的时候适当的点拨孩子..三、面对新高考挑战的一些应对措施新高考带来的三大转变:从选拔到选择的转变;从课堂到课程的转变;从成绩到成长的转变..仔细分析三大转变;我们可以得知以前是学校对学生进行选拔到现在学生自由选择权的放大;从前是班级授课制进行课堂教学管理到以后课程选择;走班制、导师制课程选择性学习;以前是关心孩子的成绩到现在及以后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成长..全面发展学生..这无疑是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育..这些转变都是新高考改革的创新点..面对这些转变;我们应将它落实到实处;不能只是说说而已..面对新高考的挑战;我们是否应及时作出应对措施:1.学校选择参照对象;加速适应与转型首先各校应关注沪浙两地改革进程;寻找出适合自身学校的参照对象;加速学校的适应与转型..了解走班制的实施困难;掌握分班依据与原则..做到“最少人走班;最近原则走班”;可以探索利用网络进行选课;排课;信息的发布;综合评价管理;成绩的统计与分析;进行一些选修课网上学习;这样可以节省一些人力;物力;高效运作管理其次要实施有效的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科学地评价自己;做好高考改革方案的宣传与解读工作;让广大的关注者更好的进行了解;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学生理性地选择适合的科目;职业及人生道路..最后高校要做好中大教育的衔接工作;很好关注学生的需求变化;适应社会的发展..中学和大学依据新高考改革办出有自己特色的学校..2.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加强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对新高考方案很好地理解;按着新高考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不断发展和提升自身..教师要有对必修课专业方面的知识;也要对选修课有很好的掌握;为了适应学校的师资调配;即使必修课不能教也能进行选修课的教学;不至于到时候没有课程可教..提高教学魅力..首先教师必须加强专业的学习和钻研;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对学习充满热情的学生;并对该学科具有学习特长和自我效能感很强的学生..其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更加关注学生兴趣和需要;教学方法采取探究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展现学生个性;做到因材施教..最后帮助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让学生很好认清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3.中学生增强自主选择意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能力面对新高考的方案;要进行很好的了解新高考改革的内容;新高考改革更多的是关乎着自身的切身利益;适应新高考..首先学生在学习好语数外三门必修课的同时;也应该多加关注和了解自己对小三门的选择;加强自主选择权的意识;做好对未来生涯规划;这关乎自己一生的事情;现在的选择可能会影响以后发展;所以得小心谨慎的同时;根据自己兴趣;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此事不可小觑..其次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遇到困难;及时与家长老师进行沟通;面对选科;选课多多听取老师家长意见;有时候自己就处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状态;多听听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有助于取长补短..最后一点自己做出选择的时候根据自身的现实情况进行判断;要有主见;不能随大流;跟风;捕风捉影..加强自身综合能力;不断提升自己..4.家长要转变观念;对孩子进行适当点拨首先家长要改变观念;改变观念是前提;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人生往往不是输起跑线;而是输在人生的转折点..转变之前只看重孩子的分数;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家长之前只是一味关注孩子的成绩;忽视了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实践方面的全方位发展..新高考改革参照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所以家长和学生要转变这种只关注分数的这种观念;了解高考新动向和孩子的兴趣;特长;擅长的科目;当孩子面对选择空间大;范围广迷茫的时候;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点拨..其次家长应多与学校及教师沟通;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对孩子多进行一点耐心指导..最后给孩子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温馨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总之;我们依据应该根据自己省份的省情、生情;所在学校的校情;极力的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特色的新高考改革道路..。
新高考对课堂教学的挑战
新高考对课堂教学的挑战高考,一直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而新高考改革的推行,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些挑战不仅涉及教学方法的转变,更对教育理念、课程设置以及教师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新高考改革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考试科目的组合选择更加多样化。
学生不再被固定在传统的文理科分科模式中,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未来的职业规划,自由选择高考科目。
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一刀切”,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于教师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过去,教师可能只需要熟悉固定的文理科教学内容和方法,但现在,他们需要了解更多学科组合的知识,以便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做出选择,并为不同组合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
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课程设置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新高考模式下,学校需要开设更多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科选择需求。
然而,这可能会导致课程安排的复杂性增加,教学资源的分配也变得更加困难。
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合理安排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确保学生能够全面而深入地掌握知识,成为了学校和教师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
课堂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创新。
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已经无法适应新高考的要求。
新高考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教师需要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新高考背景下,评价体系也发生了变化。
不再仅仅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然而,如何科学、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新高考还对教学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为了支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学习,学校需要提供更多的教学设备、图书资料以及在线学习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高考改革的成效与挑战
成效一:贯彻中央指示精神,高考改革试点平稳落地 ● 落实“立德树人” 这一根本任务,从育分到育人的共识正
在形成,尽管改变的势能储备还不足,但趋势不可阻挡。 ● 上海市坚持综合改革,扎实稳步推进试点工作,为高考
综合改革的深化与推广提供了宝贵经验 。 ● 浙江省实现平安考试和平静录取,呈现出志愿填报率高、
二.高考改革的走向与任务
高考新政的本质是增加“选择”机会
1 增加了考试科目的选择 2 增加了考试次数的选择 3 增加了高校录取专业的选择 4 增加了综合素质评价的个性化选择 5 增加了普通高校和职业类院校的选择
二.高考改革的走向与任务
为什么要在高中阶段“选择”?
高中阶段是孩子 自我意识的觉醒期 自我成长目标的确立期 自我专业发展的选择期
2018年2月1日
有关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思考
● 高考招生制度为中国众多学子提供了继续深造 的机会,拓展了社会流动的通道,对中国的教育乃 至整个经济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 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考试最大程度地维护了教育 公平,是社会公信力最高的国家考试。 ★近年来广遭社会诟病,改革呼声日趋强烈
一.高考改革的动因与目标 二.高考改革的走向与任务 三.高考改革的成效与挑战 四.高考改革的思考与应对
一.高考改革的动因与目标
一. 高考改革的动因与目标
(一)适应教育发展现实需求 ● 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
毛入学率42.7%,高考录取率80% 高校分层、分类;人才选拔标准、方式多样化 ● 基础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 课程改革、学生评价制度改革、教学方式、教师专业发展 ★ 打破标准单一、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 科学选拔合适人才进入高校深造(综合评价 ) 服务和引导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指挥棒” )
● 提高高考命题质量 命题专家队伍建设,考试规律和标准研究,考试科目试题库建设 提高试题信度和效度,保证全国和分(三)招生录取机制的改革
● 逐步取消录取批次,改进投档录取模式 强化高校质量建设主体地位,引导高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 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增加学生和高校的双向选择机会
三.高考改革的成效与挑战
成效三:改革考试内容与形式,建立分类考试 、综合评价 体系,促进科学选才
● 在国家高中课程新标准和新教材商未颁发的情况下(2018年 正式颁布),两地均采取了有效措施保障考试内容和课程改 革的衔接: 如上海市教委组织高校教师、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组成的 专家团队制定了高中教学指导方案;在语文等科目上增 加开放性试题,探索文理不分科后的数学科目命题;率 先将听说能力测试引入外语考试等。
政策调整,综合改革,促进入学机会公平
一. 高考改革的动因与目标
(三)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标 ★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标
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促进入学机会公平 优化人才选拔标准和评价方式,科学选拔合适人才 引导基础教育深化改革,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 增加学生自主选择权,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 ★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策略 高教与基教、高校与中小学、教育系统内外部协调改革 遵循规律、试点先行、协同改革、稳妥推进
二.高考改革的走向与任务
高中教育要为孩子的 未来做好三项准备
为接受高等教育做准备 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准备 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做准备
二.高考改革的走向与任务
“选择”
对学校及教师是发展机遇还是洪水猛兽? 对学生及家长是“福利”还是“困惑“?
积极应对是“福利”,被动应付成“困惑”!
三.高考改革的成效与挑战
志愿投档率高、志愿满足率高、考生选考科目与高校专业 要求匹配度高、退档率低(不符合院校录取条件退档的约 0.35%)、无专业计划调整的“四高一低一无”的良好态势。
三.高考改革的成效与挑战
成效二:推动高中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中学校现代化进程 ● 科目的设置和“专业+学校”的志愿填报方式,以及录取过
程学校与学生多次双向选择,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 选课制、走班制、小班制,乃致导师制等应运而生,开始营 造高中教育改革的新生态,“千校一面”的格局正在打破。 ● 上海普通高中以“大走班、中走班、小走班”等形式进行 “选课走班制教学 ”。 ● 浙江普通高中实行“必修课分层走班、选考科目选课走班”, 均实现了“一生一表、走班上课”,将近80%的考生选择了 文理交叉的选考科目组合。
二.高考改革的走向与任务
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 陈宝生十九大谈新高考改革: 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 到2020年全面建立新的高考制度。 2014年启动,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 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四川省人民政府制定了《四川省深化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川府发 〔2016〕20号)
二.高考改革的走向与任务
二.高考改革的走向与任务
(一)调整招生计划分配 ● 缩小省际高考录取率差距
增量动态调整,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 “国家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 ” ● 增加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 调整部属大学招生计划,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 “国家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 ★ 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公正
一. 高考改革的动因与目标
(二)公平性受到严峻挑战 ● 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背离了制度设计初衷
高考加分、考试舞弊、招生录取 ● 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产生,公平性面临新挑战
“异地高考”,弱势群体入学机会,“高考移民” ● 社会流动的阶梯,关系社会稳定和公正
改变个人和家庭的命运,农村考生跨越城乡二元结构 ★ 高考招生制度的公平性不断遭到侵蚀
二.高考改革的走向与任务
(二)改革入学考试制度
● 改革入学考试方式 分类考试;注册入学;一年两考;自选三科;异地高考 分散备考压力,增加考生的选择机会
● 改革入学考试内容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突出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
能力、综合素质的考察 探索文理不分科,扭转基础教育过度强调应试和学生偏科的现象
● 建立和完善考生综合评价机制(两依据,一参考) 高考统考成绩、等级考成绩、综合素质测评档案 评价方式更科学、内容更丰富,全面评价学生素质与能力
● 建立和完善高校多元录取机制 自主录取、注册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
● 清理和规范加分政策,完善自主招生 招生对象,考核内容、方式、时间;构建公平录取政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