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第一章资料重点
环境监测重点
第一章:1. 1、优先污染物与优先监测: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消失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掌握对象,经优先选择的污染物成为环境优先污染物,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就称为优先监测。
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 卤代(烷、烯)烧类、苯系物、氯代苯类、多氯联苯类、酚类、硝基苯类、苯胺类、多环芳煌、儆酸酯类、农药、屏息月青、亚硝胺类、氧化物、重金属及其化合物。
2.中国环境标准体系,地方环境标准与我国环境标准哪个优先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与我国污染物排放标准不全都且地方标准严于我国标准时应执行地方标准。
3.我国污染物排放标准分综合性排放标准和行业性排放标准两大类4.环境标准是环境爱护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保仪器、设施标准等六类其次章水和废水监测1.选择监测分析方法的原则?我们我国对各类水体中不同污染物质的监测分析方法分为三个层次。
正确选择监测分析方法是获得精确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其选择原则应遵循:灵敏度和精确度能满意测定要求;方法成熟;抗干扰力量好;操作简便。
2.我们我国我国环境爱护总局将现行方法分为三类:A类方法为我国或行业的标准方法,其成熟性和精确度好,是评价其他监测分析方法的基准方法,也是环境污染纠纷法定的仲裁方法;B类为统一方法,是经讨论和多个单位的试验验证表明是成熟的方法;C类为试用方法,是在国内少数单位讨论和应用过,或直接从发达我国引进,供监测科研人员试用的方法。
A类和B类方法均可在环境监测与执法中使用。
3.河流水质监测方案制定:一.基础资料的收集1.水体的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资料。
如水位、水量、流速及流向的变化;降雨量、蒸发量及历史上的水情;河宽、河深、河床结构及地质状况等。
2、水体沿岸城市分布、工业布局、污染源及其排污状况、城市给排水状况等。
3、水体沿岸水资源现状及用途。
《环境监测》第四版_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第四版_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环境监测复习资料第⼀章绪论⼀、综合指标和类别指标(⼀)化学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是指在⼀定条件下,氧化1L⽔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质量浓度(以mg/L为单位)表⽰。
测定化学需氧量的标准⽅法是重铬酸钾法(1)重铬酸钾法(K2Cr2O7法)(GB)CODCr(2)恒电流库仑滴定法(3)KMnO4法(⾼锰酸钾指数)CODMn。
在强酸溶液中,⽤⼀定量的重铬酸钾在有催化剂(Ag2SO4)存在条件下氧化⽔样中的还原性物质,过量的重铬酸钾以试铁灵作指⽰剂,⽤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回滴⾄溶液由蓝绿⾊变为红棕⾊即为终点,记录标准溶液消耗量;再以蒸馏⽔作空⽩溶液,按同法测定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根据⽔样实际消耗的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计算化学需氧量。
重铬酸钾氧化性很强,可将⼤部分有机物氧化,但吡啶不被氧化,芳⾹族有机物不易被氧化,挥发性直链脂肪族化合物、苯等存在于蒸⽓相,不能与氧化剂液体接触,氧化不明显。
氯离⼦⼲扰可加⼊适量硫酸汞络合。
(⼆)⾼锰酸盐指数(I Mn)CODMn以⾼锰酸钾溶液为氧化剂测定的化学需氧量,称为⾼锰酸盐指数,以氧的质量浓度(单位为mg/L)表⽰。
其中碱性⾼锰酸钾法⽤于测定氯离⼦浓度较⾼的⽔样,酸性⾼锰酸钾法适⽤于氯离⼦质量浓度不超过300mg/L的⽔样。
(三)⽣化需氧量(BOD)⽣化需氧量是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物在分解⽔中有机物的⽣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有机物在微⽣物的作⽤下,好氧分解氛围含碳物质氧化阶段和硝化阶段。
硝化阶段在5~7d,甚⾄10d以后才显著进⾏,⼀般⽔质检验所测BOD只包括含碳物质的耗氧量和⽆机还原性物质的耗氧量,因此五⽇培养法能减少硝化阶段对耗氧量的影响。
(四)总有机碳(TOC)(1)测定意义2.意义:⽐BOD、COD更能直接表⽰有机物的含量,所以,更能⽤来评价⽔体中有机物的污染的程度。
测定⽅法:燃烧氧化-⾮⾊散红外吸收法(五)挥发酚(1)定义:沸点在230 ℃以下,能随着⽔蒸⽓蒸出的酚类为挥发酚。
环境监测期末考试知识点整理
环境监测考点第一章绪论1.监测: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监视、测定和监控。
2.环境监测就是运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手段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3.环境监测的过程: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1)环境监测按目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①对污染源的监督检测(污染物浓度、排放总量、污染趋势);②环境质量监测(所在地区的空气、水质、噪声及固体废物等)。
2.特定目的监测①污染事故监测;②仲裁检测;③考核验证监测;④咨询服务监测3.研究性监测(2)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水质监测、空气或废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第二节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1.污染因子的综合效应:①独立作用;②相加作用;③协同作用;④拮抗作用2.环境监测的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方法3.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这一筛选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成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4.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第三节环境标准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水质分为五类2.第一类污染物:指能在环境或动、植物体内积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的污染物。
3.第二类污染物:指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的污染物。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第二节水质监测方案制订1.地表水监测方案制订过程:①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②监测断面布设;③采样点确定;④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考简答题写这四点)2.地表水监测方案制订过程:①明确监测目的;②调查研究;③确定监测对象;④设计监测网点;⑤合理安排采样时间和频率;⑥选定采样和保存方法选定分析测定技术;⑦提出监测报告的基本要求;⑧制订质量保证程序、措施和方案的实施计划;⑨提出水质监测综合评价报告。
环境监测复习提纲
环境监测第一章绪论1.什么事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的过程。
2.环境监测的目的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
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搜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
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监测过程:现场调查——制订监测计划——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数据——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3环境监测的分类(1)按目的分类:监视性监测(例行监测,常规监测):污染源监测,环境质量监测特定目的的监测: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监测、咨询服务监测研究性监测(2)按介质对象分类: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生物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放射性监测。
4.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排放量强度岁时间而变化(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2)空间分布性:污染物和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随着水和空气的流动而被稀释扩散。
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的关系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单独作用、相加作用、想成作用、拮抗作用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环境监测的特点:综合性:监测手段、监测对象、监测数据处理连续性:由于环境污染时空性决定。
追踪性:为使监测数据具有可比性、代表性和完整性,建立的质量保证体系。
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采样技术;测试技术;数据处理技术5.环境监测的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为优先污染物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环境监测的要求:准确可靠;快速灵敏;选择性好;三高:高灵敏度、高准确度、高分辨率;三化:自动化、标准化、计算机化;在也为事故现场测定要求快速、简便优先污染物的特点:难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的残留水平;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物质;毒性较大,现代已有检出方法。
环境监测第1-4章
绪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监测技术及环境标准 监测数据整理统计和分析 水环境监测 大气环境监测 土壤环境监测 地质环境监测 自动数据监测系统和遥感监测
1
绪论
§0—1
一、环境
环境和环境问题
F G 中心 A B C E D
广义: 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 为这一事物的环境。(图1)
① ② ③ ④ 单独作用 相加作用 相剩作用 拮抗作用
5、环境问题(污染)具有社会评价性,与社会制度、文化程度、 技术经济发展水平、民族风俗习惯等有关。
6
二、环境监测的特点
1、影响因素繁多,组成复杂——要求优先监测的原则
优先监测原则:危害大,出现频率高的因素 优先监测的污染物应是: ① 对环境影响大的; ② 已有可靠监测方法并获得准确数据的污染物; ③ 已有环境标准依据的; ④ 在环境中的含量已接近或超过规定标准浓度且污染趋势还在上 升的污染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⑤ 样品有代表性的。
分析环境质量变化了的众多因子(化学、物理、地质作用等), 研究发展变化机理,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理措施,制定合理可行的法律、 法规。
4
二、环境监测的任务
总目的:提供环境质量数据,进行环境规划和管理。
1、系统检测和积累环境本底资料,为制定和修订环境标 准提供依据。 2、判断环境质量是否合乎标准。
3、检测环境工程地质要素,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可引发
的地质环境问题,提出防治措施,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4、监测环境中污染物的时、空分布,迁移和演化规 律,寻找污染源和运移途径。
5、调查污染造成的影响。
5
《环境监测》课程笔记
《环境监测》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环境监测的概念、目的和分类1. 环境监测的概念环境监测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环境中各种污染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监视、检测、分析和评估,以掌握环境质量状况、污染源排放情况及其变化趋势,为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和公共健康提供信息的活动。
它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监测对象:空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环境要素。
- 监测方法:采样、分析、测试等技术手段。
- 监测目的:了解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
2. 环境监测的目的- 环境保护:通过监测,了解环境质量现状,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提供科学依据。
- 污染源控制:监测污染源排放情况,评估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为污染源治理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 公众健康:监测环境中有害物质,评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保障公众健康。
- 环境管理:通过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为环境规划、环境评价和环境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 科学研究:积累环境数据,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3. 环境监测的分类- 按监测内容分类:- 污染物监测:监测环境中特定的污染物种类和浓度。
- 生态监测:监测生态环境状况,如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
- 按监测范围分类:- 点源监测:针对特定污染源进行的监测。
- 面源监测:对一定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进行监测。
- 按监测时间分类:- 定期监测:按照固定的时间间隔进行的监测。
- 不定期监测:针对特定事件或需求进行的监测。
二、环境监测特点和优先监测1. 环境监测特点- 复杂性:环境监测涉及多种污染物,需要多学科知识和技术。
- 连续性:环境质量变化是连续的,监测需要长期坚持。
- 实时性:对于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需要实时监测和快速响应。
- 精确性:监测数据需要高精度,以确保环境管理的有效性。
- 经济性:在保证监测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监测成本。
2. 优先监测- 优先监测的原则:根据污染物的危害性、环境中的浓度、排放量、影响范围等因素确定。
环境监测考试重点总结
绪论部分及第一章考点考点1:环境监测的分类(一)按监测目的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
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
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根据特定的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1)污染事故监测:在发生污染事故,特别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进行的应急监测(2)仲裁监测: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法律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
(3)考核验证监测:包括对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业务考核,环境监测方法验证和污染治理项目竣工时的验收监测等。
(4)咨询服务监测: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所提供的服务型监测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研究性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监测。
(二)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环境监测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等。
考点2: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一)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
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排放强度随时间而变化。
2、空间分布性。
污染物和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随水和空气的流动而被稀释扩散。
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的关系。
有害物质引起毒害的量与其无害的自然本底值之间存在一界限,所以污染因素对环境的危害有一阈值。
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
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对人或生物体的影响有单独作用、相加作用、相乘作用和拮抗作用等情况。
5、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与社会制度、文明程度、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民族的风俗习惯、哲学、法律等问题有关。
(二)环境监测的特点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表现在监测手段、监测对象分析和监测数据分析的综合性。
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间、空间分布性等特点,因此,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化趋势,数据样本越多,预测的准确度就越高。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标准: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规定。
3.环境质量的双重含义:①质量现状②质量变化趋势4.环境监测的分类: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性监测、研究性监测5.环境监测原则:1)实用性原则:监测结果有用2)经济性原则:从减少布点而又能满足质量要求,充分发挥站、点功能,协作或网络化,资源共享而尽量减少投入3)质量优先原则: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减少投入4)污染物优先监测原则:(1)污染物毒性大,或潜在毒性大,或污染趋势向重的污染物(2)有监测手段(3)有评价标准的污染物。
6.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①环境优先污染物: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②优先污染物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物质、毒性较大或潜在危害性较大以及现代已有检出方法的。
③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美国最早开展优先监测:水体中129种,空气中43种。
前苏联:水体中664种,空气中1122种。
“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包括:14种化学类别共68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机物占58种。
7.制取去离子水(无CO2水):①煮沸法:将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煮沸至少10分钟(水多时),或使水量蒸发10%以上(水少时),加盖冷放即得。
②曝气法:用惰性气体或纯氮通入蒸馏水或去离子水至饱和即得。
8.化学试剂的级别:级别名称代号标志颜色用途一级品优级纯GR绿色精密的分析工作,在环境分析中用于配制标准溶液中用于配制标准溶液二级品分析纯AR红色配制定量分析中普通试液。
如无注明环境监测所用试剂均应为二级或二级以上无注明环境监测所用试剂均应为二级或二级以上为二级或二级以上三级品化学纯CP蓝色配制半定量、定性分析小试液和清洁液等和清洁液等9.监测数据的五性: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平行性重复性再现性)、可比性、完整性10.数字修约规则:“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则进一,五后皆零视奇偶,五前为偶应舍去,五前为奇则进一”规则。
(完整版)环境监测(奚旦立孙裕生主编)自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1.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2.环境检测分类:A.检测目的分类(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监测、研究性监测);B.监测介质分类(水质、空气、土壤、固废、生物、生态、噪声和震动、电磁辐射、放射性、热、光、卫生等监测)3.环境监测的发展:被动监测(20世纪50代)—主动监测(20世纪后期)—自动监测(20世纪70代发达国家)4.环境污染的特点:时间分布性、空间分布性、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的关系、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5.环境监测的特点:环境监测的综合性(监测手段:化学、物理、生物、物化等;监测对象:空气、水、土壤、固废、生物;自然和社会方面);环境监测的连续性(污染具有时间、空间分布性);环境监测的追溯性(环境监测包括监测目的的确定、监测计划的制定、采样、运输保存、测定到数据处理等过程,是一个复杂而联系的系统,任何一步的差错都将影响最终数据的质量,需要一个量值追溯体系(质量保证体系)予以监督)。
6.检测技术: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
7.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卤代烃、苯系物、氯代苯类、多联氯苯类、酚类、硝基苯类、苯胺类、多环芳烃、太酸酯类、农药、丙烯腈、亚硝胺类、氰化物、重金属及其化合物共14个化学类别68种有毒物质。
8.中国环境标准体系: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9.标准:由公认机构批准,供通用或反复使用,为产品或相关加工和生产方法规定规则、指南或特性的非强制执行文件。
技术法规:强制执行的规定产品特性或其有关加工和生产方法,包括适用的管理规定文件。
10.水质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水质分为5类)、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第一类污染物:是指能在环境或动、植物体内积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的污染物质,一般为重金属(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第二类污染物: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的,在排污单位的排放口采样)、回用水标准。
环境监测第一章
(四)积极采用或等效采用国际标准
四、水质标准
水环境质量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 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 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标准(GB5084—85) 排放标准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医院污水排放标准(GBJ48—83) 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WPB2—1999) 甘蔗制糖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6—83) 石油炼制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51—83) 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92)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第三节 环境标准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
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 找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 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 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 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 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第三节
环 境 标 准
标准化和标准的实施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所 谓标准化,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是: “为了所有有关方面的利益,特别是为了促进最 佳的全面经济效果,并适当考虑产品使用条件与 安全要求,在所有有关方面的协作下,进行有秩 序的特定活动,制定并实施各项规则的过程。” 而标准则是“经公认的权威机构批准的一项特定 标准化工作成果,它通常以一项文件并规定一整 套必须满足的条件或基本单位来表示”。
环境监测总复习
环境监测总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环境监测概念: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监测的分类:按监测目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例行监测、常规监测〕2. 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应急监测〕3. 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3、按筛选原那么,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成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
4、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包括14个化学类别共68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机物占58种。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1、国家环保部对监测方法分类?P38分为三个层次:A国家或行业标准方法;B统一方法;C等效方法。
2、.简述地面水监测方案的制定包括哪些内容?P42〔1)根底资料的收集与实地考察(2)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3)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确实定(4)采样及检测技术的选择(5)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方案3、具体说明地表水检测中河流监测断面,采样垂线及采样点布设的内容。
P42—44 (1〕为评价完整江河水系的水质,需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对于某一河段,只需设置对照、控制和削减〔或过境〕三种断面。
①背景断面:设在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评价一个完整的水系污染程度。
②对照断面:设在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水流入处和回流处。
③控制断面:设在排污口下游,废水与江、河水根本混匀处。
④削减断面: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上。
(2)根据水面宽度确定断面上的监测垂线:对于江河水系,当水面宽小于等于50m时,只设一条中泓垂线;水面宽50——100m 时,在近左右岸有明显水流处各设一条垂线;水面宽大于100m时,设左中右三条垂线,如证明断面水质均匀时,可仅设中泓垂线。
(3)根据监测垂线处水深确定采样点的数目和位置:在一条垂线上,当水深缺乏0.5m时在二分之一水深处设采样点;水深0.5—5m时,只在水面下0.5m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5—10m时,在水面下0.5m处和河底以上0.5m处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大于10m时,设三个采样点,即水面下0.5m处、河底以上0.5m及二分之一水深处各设一个采样点。
环境监测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水和废水的监测1环境分析:对于通常处于痕量级、基体复杂、流动性变异性大的环境污染物,进行高灵敏度、高准确度、高分辨率和快速度的分析,得出一系列环境监测数据的过程(它是分析化学的发展,不是环境化学和分析化学的简单结合)。
2综和效应的毒理学观点:3生活污水:含洗涤剂和粪便。
前者降解后形成磷酸盐和有机物,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后者含多种病菌,引起疾病蔓延。
4水质监测方法选择原则:灵敏度能满足定量要求;方法成熟准确;操作简便,易于普及;抗干扰能力好。
5采样容器的洗涤:水质监测,尤其是痕量组分的测定,仪器的污染常会造成误差。
为减少器壁溶出物对水样的污染和器壁的吸附现象,须注意容器的洗涤方法。
测铬时,容器不能用铬酸洗液;测汞时,仪器洗净后尚需用1+3硝酸浸泡数小时。
6流量的测量方法:容量法、浮标法、测速仪法(水深大于0.3米,流速不小于0.05米/秒的河流)、三角堰法(不规则的水渠和污染源排放口)7工业废水采样常用的三种采样方法:瞬时个别水样、平均水样、综合水样(比例组合水样)8采样时间和频率原则:采集的水样必须有代表性,要能反映出水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9水样的预处理包括:水样的消化、富集和分离(目的:消除干扰,提高测定方法的灵敏度。
)10水样的消化目的: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物,将各种形态(价态)氧化成单一高价态,以便测定。
消化液的表现物性:清澈、透明、无沉淀消化的方法:硝酸—硫酸;硝酸—磷酸—硫酸;硝酸—高氯酸;硫酸—高锰酸钾等11富集和分离常用方法:挥发、蒸发、蒸馏(利用共存组分的挥发性不同(沸点的差异)进行分离。
);活性炭富集;共沉淀;共结晶;溶剂萃取;离子交换(吸附、脱吸);冷冻浓缩12共沉淀法:利用溶液中的一种沉淀(载体,称共沉淀剂)析出时,将共存于溶液中的某些痕量组分一起沉淀出来。
原理:由于沉淀的表面吸附作用,形成混晶,生成化合物,吸留和包藏等原因而引起的。
常用的两种:利用共沉淀剂表面吸附现象进行共沉淀;利用混晶进行共沉淀13常用萃取剂:APDC—MIBK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钠—甲基异丁基甲酮;二硫代氨基甲酸盐:HDDC NaDDC 14阳离子交换顺序:不同价态:价态越高,交换能力越强。
《环境监测》复习题(全新)
《环境监测》复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填空1、环境污染中的三致是指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
2、我国于1998年公布了“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其中包括 47 个类别, 175 种废物来源和约 626 种常见危害组分和废物名称。
3、“中国环境优先监测研究”提出的“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包括 14 种化学类别共 68 种有毒物质,其中有机物占 58 种。
4、按监测目的可将环境监测分为监测性监测、污染源监测、研究性监测三类。
5、从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角度出发,为了使监测数据能够准确地反映水环境质量的现状,预测污染的发展趋势,要求环境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 和(完整性)。
6、我国环境标准中的“三级”指国家级、地方级、行业级;7、监测分析方法分为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统一分析方法和等效方法。
8、监测技术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
二、选择1、制定我国环境保护法,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公害, B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A.保护自然资源B.保障人体健康C.保障国家安全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分为 C 级。
A.五B.四C.三3、环境监测实行C监测原则。
A、总体B、平均C、优先D、综合4、环境样品中,基体是指 B 。
A、待测污染物B、大量存在的其他物质C、缓冲溶液D、所有物质三、判断1、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污染的监测和控制并非是环境监测的重点。
( ×)2、环境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基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染物控制技术标准和污染警报标准。
(× )3、环境质量标准越严越好。
( × )4、特定目的监测又称为特例监测或例行监测。
×四、其他1、什么是环境监测?答: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代表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的各种环境要素(环境污染物)的监视、监控和测定,从而科学评价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操作过程。
奚旦立第四版《环境监测》要点总结
环境监测重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2.特定目的监测〔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3.研究性监测第二节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
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第三节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标准中的一类,目的是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标准和技术要求所作的规定。
中国环境标准体系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和国家环境行业保护标准。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规定:第一类污染物,不分行业和污水排放方式,也不分受纳水体的功能类别,一般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备排放口采样。
第二类污染物,指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污染物的污染物质,在排放单位的排放口取样。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第一节水体污染和监测一、水体和水体污染水体是地表水、地下水及其中包含的底质、水中生物等的总称。
水体污染一般分为化学型污染、物理型污染和生物型污染三种类型。
化学型污染系指随废水及其它废物排入水体的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质造成的水体污染。
物理型污染系指排入水体的有色物质、悬浮物、放射性物质及高于常温的物质造成的污染。
生物型污染系指随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排入水体的病原微生物造成的污染。
二、水污染监测的对象和目的水污染监测分为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
监测目的:〔1〕对江、河、湖、库、渠、海水等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经常性的监测,以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2〕对生产、生活等废水排放源排放的废水进行监视性监测,掌握废水排放量及其污染物浓度和排放总量,评价是否符合排放标准,为污染源管理提供依据。
〔3〕对水资源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为分析判断事故原因、危害及制定对策提供依据。
环境监测复习重点
环境监测复习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必考)环境监测的定义: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必考)环境监测的工作程序:现场调查、监测方案、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输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后六个必须有质量保证。
3.环境检测是环境监测过程的一部分,环境监测离不开环境检测。
4.环境监测可分为监测性监测(常规监测或例行监测)、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可分为污染事故应急、纠纷仲裁、考核验证、咨询服务)、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5.环境监测发展的三个阶段:被动监测、主动监测、自动监测6.3S技术: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7.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单独作用、相加作用(如低浓度条件下,大气中SO2和硫酸气溶胶之间,氯和氯化氢之间)、相乘作用(锌和镉能和氰产生协同作用,使氰的毒性加强)、拮抗作用(如硒可抑制甲基汞的毒性)8.环境监测具有综合性、连续性、追溯性的特点。
9.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这类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优先污染物特点:潜在危险性大(难降解、生物积累性、毒性大和属三致物质);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高残留;检测方法成熟的化学物质制订优先监测目标,实施优先和重点监测。
(名词解释或简答题)10.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11.中国的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包括14种化学类别共68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机物占58种。
12.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可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可分为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可分为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问答题)注意:地方标准应符合以下两点:国家标准中所未规定的项目: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补充和完善。
环境监测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就是测定各种代表环境质量标志数据、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的过程。
2.环境优先污染物:确定一个筛选原则,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
这一筛选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为优先污染物。
3.环境标准:国家为保护人群健康和维持生态平衡,在综合分析自然环境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的环境政策和法规、环境污染物的控制技术水平、经济条件和社会要求,规定环境中污染物的允许含量和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等的技术规范。
4.环境优先监测:对环境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环境优先监测。
三、问答题1.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内容是什么?答: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眼睛”,其目的是为了客观、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环境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从环境监测的对象考虑,环境监测内容可分为水和污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噪声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物理污染监测等。
2.环境监测方案的内容是什么?答:监测方案是一项监测任务的总体构思和设计,制定监测方案取决于监测的目的,首先必须进行实地污染调查,然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监测对象、监测项目,设计监测网点,合理安排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选定采样方法和分析测定技术,提出监测报告要求,制订质量保证措施和方案的实施计划等。
3.根据环境污染的特点说明对近代环境监测提出哪些要求?答:环境监测是为了环境保护、评价环境质量,制定环境管理、规划措施,为建立各项环境保护法规、法令、条例提供资料、信息依据。
为确保监测结果准确可靠、正确判断并能科学反映实际,环境监测要满足以下要求:代表性、完整性、可比性、准确性、精密性。
4.环境监测和环境分析有何区别?答:环境分析的主要对象是人类因生产活动而排放于环境中的各种污染物质,包括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中的各种污染物质。
环境监测-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绪论1.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即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可归纳为:(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2.根据环境污染的特点说明对近代环境监测提出哪些要求?答:环境污染是各种污染因素本身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
同时,环境污染还受社会评价的影响而具有社会性。
它的特点可归纳为:1.时间分布性;2.空间分布性;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的关系;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5.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环境监测的要求:测定数据准确可靠,快速灵敏,选择性好。
3.环境监测和环境分析有何区别?答:环境分析以化学分析为主,对环境样品进行化学分析以确定其组成和含量,不包含物理分析和生物分析,环境分析阶段是被动监测阶段;环境监测不仅包括化学分析,还采用了物理监测和生物监测的手段,是主动监测阶段和连续自动监测阶段。
4.为什么分光光度法在目前环境监测中还是较常用的方法?它有何特点?发展方向是什么?答:分光光度法是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特点:仪器成熟、价格低廉、操作容易、测定成分广,国内外标准方法用得很普遍,灵敏度较高,原则上可测 ppm级较勉强。
发展方向是提高灵敏度,其主要方法是高效的富集方法、高灵敏度的显色剂、试剂纯化、改进光源、选用长光路的比色皿、与计算机联用。
5.简述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并说明每步的工作内容。
答:现场调查(收集与监测对象、污染源等有关的资料),监测计划设计(制定监测方案),优化布点(根据监测对象和污染物的分布合理布设监测点),样品采集(在各监测点上采集样品),运送保存(根据要求将所采样品运送到实验室并采取适当的方法保存)分析测试(对个项目进行测试),数据处理(按要求整理监测数据),综合评价(对所测结果综合评价得出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污染特点监测特点 监测特点:
1.综合性:综合监测、综合分析、综合评价
2.代表性:
• 采样中的时间、空间上的代表性:统计处理
• 监测项目上的代表性:环境优先污•染全物球(网P7(四GE)MS)中国 特点:持久、生物积累、三致、站急点毒 选择原则:毒性大、数量大、有•市分全析、国县方四)法级环(和境国标保家准护、部省、 名单:各地各时不同污染情况门、所社属会:空、气、地表水、
• 污染物的状态和价态分析(P36)
如:直接法、分离法、干法、理论计算法
• 痕量、超痕量分析 • 分析方法标准化… 评价:仍是待发展的幼弱状态,尤其是我国
15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技术概述
五、我国监测技术与国外的差距 1、监测分析方法不够健全,现有的方法大体可以满足常 规环境质量监测和部分污染源监测,但对环境和污染调查、 全面的污染源监测以及应急事故的处理,就显得不够。 2、采样技术仍然是一大难题,环境标准物质缺口很大, 使监测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以及质量保证工作开展受到严重 制约。 3、现有监测技术配套性很差,仪器设备条件急需改善。 4、监测信息管理和开发尚存在诸多问题
16
第一章 绪论
第三节 环境标准
一、环境标准
定义—— 根据环保目的和实际条件,规定环境中污染物的允许 含量和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数量、浓度、时间和速率以及 其他有关技术规范 作用—— 政策体现,执法依据,评价准绳,推动科技进步。
17
第一章 绪论
第三节 环境标准
二、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
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 作的限制性规定。 国家环境
是根衡据量质环量境标优准劣,程保并度护考的标虑标准技准术, 是水环平境和质经量济的能目力标,标对准污。染源的
排放和相关因素所做的限制性
规国定对家。环环境境标准工作所做的统一
规标定准体系
地方环境
保护标准
国家环境保 护行业标准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国家环境基础标准 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仪器分析(物化法):物理量物质的量 • 电学:
原理:测原电池、电解池中的电导、电位、电流、电量
类型:电导分析法:
电位分析法:离子选择性电极法、电位滴定法
伏安和极谱法:
库仑分析法:
• 质谱:
原理:测试待测物电离后离子的质荷比以分析其结构
联合:色谱-质谱-计算机(GC-MS-COM)
成分 结构 数据处理
仪器分析(物化法):物理量物质的量
• 光学:
原理:吸、反、透、折、衍、散、辐、激发
强度定量子光谱法:红外吸收光谱法
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
分子荧光分析法
原子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
原子发射光谱法
原子荧光光谱法
11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技术概述
三、监测技术概述
12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技术概述
三、监测技术概述 生物监测:
类型:分子、细胞层次:染色体、核型分析 个体:数量、含量、症状-反应 群落:数量、种类 生态:功能、结构
13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技术概述
三、监测技术概述 测试技术
按原理方法: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生物监测 按 地 点:现场、实验室、遥感 按成熟性:根据灵敏、准确、简便、稳定、抗干扰
5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技术概述
一、发展: 50年代:被动,调查事故 • 化学毒物 环境分析 70年代:主动,监督污染源 • 物理污染 综合 环境监测 • 生物影响 现在: 保护,监测环境质量 手段:先进——准确、快速、标准、自动化 范围:时间连续、长期 空间扩展、遥测(3S技术的应用) 项目更多、分析更深入
3
工作程序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监测概述
质量保证
发现问题 现场调查 制定方案 实施方案 评价结果 环保建议
|
|
|
确定目的
监测项目
布点
方法的选择
采样
预处理
分析
数据处理
质量控制
4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监测概述
类型: 按目的分: •监视性/常规监测 •特定目的/特例监测:
事故 仲裁 考核:人员、实验室、方法 咨询: •研究性/科研监测:本底、运动规律、影响、方法; 按对象分:
第一章 绪论
环境监测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监测概述
保护环境需要了解环境:本底、现状、原 因、趋势,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眼睛”
环境监测:用科学的方法测定代表环境质 量及发展变化趋势的各种数据的全过程。
*要从内容把握定义:程序、类型 要从实际出发
2
工作程序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监测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技术(GPS) 6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技术概述
二、污染特点监测特点 污染特点:
1.项目繁多复杂 2.微量低浓:ppm,ppb 3.综合效应:拮抗、相乘 4.时空不均、易变:如SO2,光化学烟雾二次污染
7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技术概述
3.系统性:监测网络、定期长期、程近序岸完海整域、噪声、酸雨
等
• 行业部门监测网
8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技术概述
三、监测技术概述 包括采样、测试、处理
按原理方法: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生物监测 化学分析:重量法、容量法(如滴定)
基础、准确、简单,灵敏度低选择性差。 常量分析 仪器分析:物化法:物理量物质的量 灵敏度高、选择性强、响应快、 可组合、自动、连续 生物监测:综合、历史、直接; 定性,影响因素多、精度、专一性差
9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技术概述
三、监测技术概述 仪器分析(物化法):物理量物质的量 • 色谱
原理:由于亲和性差异,在反复的吸附-解吸或溶解-挥 发中分离,后分析
类型:根据流动相: 气相~ 液相~ :高效液相~ 离子~ 薄层~
10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技术概述
三、监测技术概述
标准、参考、试行 标准、统一、等效(新、需验证、对比) 选择原则:标准统一等效
14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技术概述
四、监测分析技术发展动向 • 遥感技术 • 连续自动网络化: • 联用:综合分析,取长补短
如:色谱-质谱-计算机(GC-MS-COM), 尤其分析有机汞、有机锡类化合物,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