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_力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提交稿

_力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提交稿

力学0801(一级学科:力学)一、学科简介与研究方向北京理工大学力学一级学科设有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四个二级学科。

1981年,工程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固体力学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流体力学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4年工程力学被批准为我国爆炸力学领域第一个博士学位授予点;2000年固体力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流体力学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力学学科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在这些二级学科中,工程力学学科于1988年(当时称为爆炸理论及应用)和2002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同时,以工程力学学科为依托,1993年作为国家重点学科的发展工程,建立了爆炸灾害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2005年更名为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2018年批准建立了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固体力学学科1994年被为原兵器工业部部级重点学科,2008年被评为原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2008年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有:1.动力学与控制:该方向以航空航天领域为主要工程应用背景开展科学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有:飞行器结构动力学与控制研究,含时滞反馈控制的结构动力学,碰撞结构的动力学与控制,现代力学中的数学方法,复杂航天器姿态动力学与控制,多尺度变量耦合系统动力学与控制,多体系统动力学,振动理论与应用及故障诊断等。

2.材料与结构力学:该方向主要研究固体材料或结构在外界因素(如力、热、电、磁等载荷)作用下,材料和结构的响应规律(如变形与损伤),应力与应变的关系及其规律,以确保材料或结构的功能、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主要研究内容有:多功能复合材料设计与应用;生物与仿生力学;智能材料和结构力学;现代力学实验技术(如光测技术、电测技术,动态测试技术等)研究和应用,固体结构材料非线性的静、动态响应等。

工程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引言•专业知识与技能•研究方向与选修课程•学术与科研能力培养•实践环节与就业方向•培养方案实施与保障措施01引言1工程力学专业的背景与重要性23工程力学是一门应用性强的学科,涉及多个领域,如土木、机械、航空航天等。

工程力学的广泛应用使其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支撑。

工程力学在解决重大工程问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工程力学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方案的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从事工程力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设计和制造的高级人才。

培养方案的定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定位课程设置必修课程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等;选修课程包括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等。

教学特色注重实践和创新,加强实验教学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增强其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课程设置与教学特色02专业知识与技能基础力学理论包括平衡条件、力的分解、力偶等;静力学动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包括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等;包括应力分析、应变分析、弹性方程等;包括屈服条件、塑性变形、强化等。

工程力学应用包括有限元法、离散元法、有限差分法等;结构分析包括Navier-Stokes方程、涡旋运动、边界层理论等;流体动力学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等;热力学包括振动分析、稳定性分析、模态分析等。

振动与稳定性数值方法包括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离散元法等;包括ANSYS、ABAQUS、FLUENT等;包括结构优化、流体动力学模拟、热力学模拟等;包括数据可视化、数据处理、数据挖掘等。

计算力学与数值模拟软件应用模拟技术数据处理实验报告撰写包括实验结果总结、数据分析解释、结论等。

实验技能与操作实验设计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实验操作包括实验设备使用、样品制备、数据采集等;实验数据分析包括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图表制作等;03研究方向与选修课程总结词该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固体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结构稳定性,涉及材料、结构、环境和装备等多个领域。

工程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依据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将来〞的指导方针,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开展的、能习惯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开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出如下要求:1、把握马克思主义全然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事业心,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效劳。

2、树立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本门学科把握坚实的根底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把握必要的实验技能;具备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把握一门外国语,并能熟练地运用于本专业。

4、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1、疲惫与断裂;2、结构分析及优化设计;3、力学方法在工程中的应用;4、计算流体力学及应用;5、非线性系统识不。

详见附表一。

三、学习年限及时刻分配1、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以学分制为根底,在校学习年限2年。

2、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的时刻约各占一半,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交叉进行,完成规定的学分要求方可申请论文辩论。

3、在职人员的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但延长时刻一般不超过一年。

4、硕士研究生在校培养期间,实行学期注册制度,未注册者终止其下一时期各培养环节内容的登记备案。

5、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累计不应少于一年时刻。

四、培养方式及方法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贯彻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两者并重的原那么,实行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交叉进行的培养模式,采取导师个不指导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并在研究生进学后的1个月内组织完成确定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

培养工作应遵循如下原那么:1、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和经常性的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相结合,注重提高硕士研究生思想品德修养。

2、指导教师确定后,导师应依据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硕士生本人的根底和特长,指导硕士生制定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的培养方案。

为了保证论文工作的时刻和论文质量,指导教师要尽早安排研究生进进论文工作,并在第一学年安排研究生完成专业文献阅读及报告、选题、开题报告撰写等环节。

中国科技大学-工程力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科技大学-工程力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名称:工程力学学科代码:080104)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在力学领域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熟悉的实验技能,掌握力学领域发展的前沿和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并能在科学和技术上作出创造性成果的高层次人才。

二、研究方向
1.材料与结构冲击动力学;
2.爆炸与冲击工程;
3.应力波理论及其工程应用;
4.材料力学行为和新型材料设计。

三、招生对象
具有学士学位的大学本科力学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

四、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为三年。

五、课程设置
1.政治、英语等公共必修课和开题报告等必修环节按研究生院统一要求。

2.专业必修和选修课如下表所列。

工程力学学术硕士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学术硕士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学术硕士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工程力学学术硕士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坚实的工程力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应用工程力学原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培养目标如下:1. 具备牢固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数学建模能力;2. 具备扎实的工程力学理论知识和科学的研究方法;3. 具备独立开展工程力学领域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4. 具备较好的英语水平,能够阅读和撰写工程力学领域的专业文献;5. 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6. 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

二、培养要求工程力学学术硕士培养方案的培养要求主要包括课程学习、论文撰写和实践教学。

1. 课程学习(1)理论课程:包括《工程数学》、《理论力学》、《结构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等工程力学理论基础课程。

(2)专业课程: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包括《有限元方法》、《计算流体力学》、《结构动力学》、《结构优化设计》等工程力学领域的专业课程。

同时,学生还应该选修相关领域的跨学科课程,提高综合素质。

2. 论文撰写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应该积极参与科研工作,选择题目,制定研究方向,完成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应该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能够体现学生在工程力学领域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

3. 实践教学学生在学习期间应该参与实验室实验、科研项目、工程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积累实际工程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流程工程力学学术硕士的培养流程主要包括学制、学习、科研和实践环节。

1. 学制工程力学学术硕士的学习年限为2-3年,其中第一年为全面学习阶段,主要学习工程力学理论课程和选修专业课程;第二年及之后为科研和实践阶段,主要进行科研项目和实践教学。

2. 学习学生在学习阶段应该全面系统地学习工程力学理论知识,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和学术活动,深入理解工程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前沿研究动态。

3. 科研学生在科研阶段应该结合自身兴趣和导师指导,选择研究方向,制定科研计划,开展科研工作,完成毕业论文。

工程力学硕士点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硕士点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硕士点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工程力学硕士专业旨在培养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较系统工程力学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研发、施工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1. 具备坚实的数学和力学基础知识,能够熟练运用数学和力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2. 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够进行力学实验,分析和解释实验数据;3. 具有宽厚的工程实践经验,能够结合实际工程进行力学分析和设计;4. 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团队领导能力,能够在工程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5. 具备较强的英语读写能力,能够获取国外力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6. 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工程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培养方案1. 课程设置为了达到以上培养目标,该专业硕士点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课程:(1)基础课程:包括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力学基础等基础课程,这些课程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和力学基础。

(2)专业课程:包括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断裂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计算力学、有限元方法等专业课程,这些课程为学生提供力学专业的理论和方法。

(3)实验课程:包括力学实验、数值分析实验等实验课程,这些课程为学生提供实验技能和实验数据分析能力。

(4)工程实践课程:包括工程力学设计、力学分析、工程实践等课程,这些课程为学生提供工程实际应用的能力。

(5)外语课程:包括英语阅读、英语写作、力学英语等外语课程,这些课程为学生提供获取国外力学研究成果的能力。

(6)创新课程:包括论文写作、专业报告等创新课程,这些课程为学生提供创新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2. 毕业要求学生在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并通过毕业资格考试后,需要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并从事一年的工程实践。

毕业要求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学生需要在指导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一篇有一定创新性和实用价值的硕士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工程力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重点

工程力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重点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工程力学(一级学科代码: 0801 授工学硕士学位 ) 学科简介工程力学是力学与现代工程科学技术交叉发展的一门力学分支科学,在解决重 大工程技术问题中具有基础性和必不可少的作用。

工程力学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 多样性,体现了多学科交叉发展和相互促进,以及力学在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中 的基础性和必不可缺的作用。

工程力学学科现有教师 15 人,其中教授 4 人,副教授 5人,讲师及工程师 6人。

在科学研究方面,本学科密切联系矿山开采、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和桥梁与隧道工 程等实际,跟踪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从事岩土体力学与工程、岩土体动力学与应 用、岩体工程地质力学与地质灾害、岩土体的渗流理论及工程应用研究。

目前,承 担国家科研项目 4 项,省(部)级项目 10 余项。

培养目标本学科硕士生应掌握数学、 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型,并熟练运用各种分析方法、 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够独立地承担采矿工程、 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领域中较为主要的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任务和工程设计 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1 岩土力学与工程(a )岩土力学测试理论与技术”研究方向:该方向主要应用现代测试技术,解 决岩土工程中的有关力学测试问题,包括测试仪器的研发、测试方法的改进,测试 结果的分析技术等;( b ) “岩土、结构工程数值模拟 ”研究方向:在现有相关数值模 拟软件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进行二次开发应用,解决岩土边坡工程、隧道工 程等设计优化问题。

(c) “岩土工程稳定性相似模拟理论与试验技术 ”研究方向:应用 目前先进的岩体相似模拟系统,结合工程实际,开展工程岩土体破坏失稳规律、位 移、应力演化过程等研究。

2 岩土体动力学与应用针对地震导致的自然灾害、岩体凿岩爆破开挖、地基强夯处理等工程问题,研 究冲击应力力学及有关的物理学理论基础及系统的专业知识, 初步具有对复杂的研究对象正确建立力学-数学模 数值计算、实验方法以及编写程序进行研究的能力。

工程力学培养方案(3篇)

工程力学培养方案(3篇)

第1篇一、培养目标工程力学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在土木工程、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领域从事力学分析、设计、计算、测试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1. 知识结构(1)掌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掌握力学基本理论,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弹性力学等。

(3)了解现代计算力学、实验力学、力学测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4)熟悉工程力学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

2. 能力结构(1)具备较强的力学分析、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备良好的实验技能,能够进行力学实验的设计、操作和分析。

(3)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熟练使用相关软件进行力学计算和分析。

(4)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素质结构(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2)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和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

(3)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勇于探索和实践。

(4)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能够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三、课程体系1. 基础课程(1)高等数学: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

(2)线性代数:包括线性方程组、矩阵理论、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等。

(3)大学物理: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等。

(4)计算机基础: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等。

2. 专业基础课程(1)理论力学:包括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等。

(2)材料力学:包括材料力学性能、杆件强度、刚体力学等。

(3)结构力学:包括结构分析、结构设计、结构计算等。

(4)流体力学:包括流体运动基本方程、流动稳定性、流体动力学等。

(5)弹性力学:包括弹性理论、弹性力学问题求解方法等。

3. 专业课程(1)计算力学:包括有限元方法、数值分析、计算方法等。

力学一级学科(080100)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力学一级学科(080100)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力学一级学科(080100)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Mechanics一、培养目标在力学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的能力。

培养能够胜任力学学科及相关领域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

二、基本能力和素质要求1、基本能力要求(1)初步具有对复杂的研究对象正确建立力学-数学模型能力;(2)熟练运用各种分析方法、数值计算、实验方法以及编写程序解决相关力学问题的能力;(3)初步具有独立从事与力学相关的科研工作的能力。

2、基本素质要求(1)具有高尚品格和人文综合素养,掌握坚实的数学力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2)具有科学探索精神、科技创新意识,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3)能阅读力学专业的外文资料、初步具有撰写外文论文能力;(5)能独立地承担相关科学和工程领域中较为主要的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任务和工程设计工作。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2.5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论文工作不少于1年;学习年限2-4年。

四、研究方向力学一级学科包括如下6个研究方向:动力学与控制(学科方向)固体力学(学科方向)工程力学(学科方向)流体力学(学科方向)生物力学(学科方向)交叉领域中的新兴力学问题(方向)五、课程设置注:1、带*的课程为以外语教材、外语授课的课程,至少选一门;2、带※的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至少必选一门;3、《自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课中,至少选修一门。

4.外语是少语种的学生必须选修英语二外,且不计入最低学分要求;5. 第一外国语要求从研究生英语阅读(9999911301)、研究生英语视听说(9999911302)、英汉互译技巧(9999911303)、实用英语写作(9999911304)、研究生学术交流英语(9999911305)中选一;6. 对本科非力学专业的硕士学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1-2门本学科的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

力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力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力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0100
一、培养目标: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身心健康。

2.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在力学学科领域做出创新性成果。

3.比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

二、培养方向:
1.结构强度及可靠性
2.多物理场耦合理论及数值方法
3.油气田地下工程力学
4.石油工程流体力学
5.海洋工程流体力学
三、学习年限:3年
四、学分要求:总学分最低30 学分,必修课不得低于16学分。

备注:
1.对跨学科报考或同等学力录取的研究生,由导师指定补修本专业的本科主干课程2门,最多不超过4学分。

补修课所取得学分不记入总学分。

2.专业外语课程作为必修环节,由导师指导查阅一定数量的专业外文文献资料,在第三学期开题阶段提交一份外文文献阅读报告,交导师审查并评定成绩,通过后记1学分。

六、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执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有关规定》和《中国石油
大学(华东)硕士研究生论文和答辩工作的有关规定》。

080104工程力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2)

080104工程力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2)

工程力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2级研究生开始使用)一、专业学科、学制、学习方式一级学科名称:力学(代码: 0801 )二级学科名称:工程力学(代码: 080104 )学制:三年学习方式:全日制二、本学科情况介绍学科带头人孙作玉教授为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结构减震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并担任国际结构控制协会中国分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抗震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

浣石教授担任中国力学学会爆炸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兵工学会爆炸与安全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兵工学会兵器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及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物理气体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工程力学是力学与现代工程科学技术密切结合、交叉发展的一门力学分支学科,汇集了其它力学学科和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注重于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并提炼出新思想、新原理和新方法,已成为土木、水利、机械、电子与信息、能源与矿山、交通、环境保护、材料与加工、自动化技术、农业、生物、海洋、船舶、石油化工、航空与航天及国防建设等工程科学的基础。

工程力学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体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发展和相互促进,以及力学在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中的基础性和必不可少的作用。

工程力学硕士点现有指导教师14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5人,其中博士12人,博士导师5人。

孙作玉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浣石教授、张永山教授等构成本学科学术团队,已与国内外7所知名大学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生多名。

工程力学硕士点的研究方向包括结构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大型复杂结构仿真分析、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冲击动力学。

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军队和地方科研项目50余项,在隔震与减振技术及理论、智能控制技术及理论、大型复杂结构的仿真分析、计算结构力学理论与应用、爆轰理论、爆炸与冲击防护、结构冲击响应、危爆物检测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的、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并及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同时紧密结合地方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承担了大量的实际工程项目,解决了工程应用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080104工程力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

080104工程力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
7.课程地图
核心
能力
课程
名称
A
B
C
D
E
F
G
H
具备应用科学、物理学、微积分、工程数学、工程统计、以及哲学知识的能力
具备设计及进行科学、工程实验以及分析解释数据的能力
具备系统的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及工程技术方面的能力
具备应用专业知识及现代科技手段分析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具备认识工程解决方案对生态、环境、社会及全球的影响,并能持续学习的能力
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考核学期
考核性质
备注



考试
考查








自然辩证法
54
2


必修课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6
1


英语
90
3



矩阵理论
40
2.5


选修
不少于4学分
数值分析
32
2


数理统计
32
2


随机过程
32
2


最优化方法
32
2


变分法与泛函分析
48
3


专业学位课程
弹塑性力学
合肥工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1. 所属学院:土木水利工程学院学科、专业代码:080104获得授权时间:1986
2.学科、专业简介
本学科点研究工程中所提出的力学问题,建立工程结构分析的力学模型以及工程科学中的数值分析方法,将力学与工程结合起来,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工程力学专业主要以土木工程为背景,从中提炼并解决工程力学问题,服务于土木工程教学与科研,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力学人才。

工程力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104)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工程力学专业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工程力学的教学和研究的专门人才,以及承担实际工程问题的科技工作者。

二.研究方向1、非线性振动及稳定性理论本方向主要从事高速大型转子的稳定性及运动失稳的机理及海洋建筑物的振动与控制的数值研究,以及孤立子与混沌运动的关系的研究。

2、工程测试及实验技术该方向主要利用现代光学、激光技术、自动化测试技术对工作中的结构分析、振动测量、应力应变、位移形变等问题进行研究。

3、工程中的计算几何本方向主要对工程领域中的几何外型的信息借助于计算机进行综合的分析和研究。

三.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要求前三个学期修满学分,后三个学期主要从事研究资料的收集、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写作及答辩等工作。

四.筛选、分流第四学期第三周至第八周结合研究生的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对硕士研究生进行一次中期筛选。

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研究生的政治思想表现、学位和专业课程的学习、科研能力、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课题的初步准备情况、健康状况以及学科综合考试等学科综合考试以考核硕士生的全面业务能力为主要目的,内容含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包括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和实际工作能力三个部分,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的综合考试小组组织进行。

中期筛选合格者可进入硕士学位论文阶段。

中期筛选不合格者,按照《山东大学硕士生学籍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硕士生修满的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1、学位公共课4门8学分2、学位基础课2门6学分3、学位专业课2门6学分4、前沿讲座(含讨论班)2学分(1)讲座的目的和内容前沿讲座旨在使硕士生了解本学科和本研究方向的重要学术问题、前沿性问题及这些问题的最新研究方法、技术及进展状况,提高学生参与学术研究的兴趣和学术交流能力。

工程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工程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环境 中进行交流和合作。
02
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
基础课程
力学原理
01
介绍工程力学的基础理论,包括静力学、动力学、弹性力学等

计算机编程
02
强化学生的编程能力,以便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进行数值模拟
和计算。
数学方法
03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掌握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
01
答辩技巧
在答辩过程中,应具备良好的语言表 达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清晰地阐述 研究内容和成果。
02
03
评审与反馈
接受评委的评审意见和建议,对论文 进行修改和完善。
06
培养特色与展望
培养特色
综合培养
工程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注重综合知识 和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理 论、方法和应用,同时需要具备跨学科的视野和 创新能力。
学校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仪器,能够满足学生在实验和模拟方面的
需求。学生可以通过实验验证理论,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03
丰富的图书资料
学校图书馆拥有大量的工程力学专业图书和资料,能够为学生提供全
面的学术支持和信息保障。
THANK YOU.
导师队伍一
教授A: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成果,研究方向 为材料力学和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
导师队伍二
教授B:长期从事结构力学的研究,特别是在桥 梁工程领域有突出的贡献。
导师队伍三
教授C:专注于流体力学研究,特别是在流体与 固体边界的相互作用方面有重要的贡献。
04
学术活动与科研实践
学术活动
学术会议
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扩大视野 ,提高学术素养。

工程力学系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二)

工程力学系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二)

工程力学系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二)、适用学科、专业: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一级学科,工学门类)工程热物理 (二级学科、 专业 )、学分要求: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需获得公共必修课程学分不少于21,总学分不少于 26。

自学课程学分另计。

三、课程设置1•公共必修课程(学分,考试)(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2•学科专业课程学分要求(> 2学分)1) 必修课程( 3 学分)1) 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 ( 69990021 ) 1 学分 (考查) 2) 学术活动( 69990031 ) 1 学分 (考查) 3) 传热、燃烧及两相流的新进展( 90330011 )1 学分(考查)2)学科限选课程学分要求(羽3学分)5,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少于自然辩证法 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2)第一外国语(基础部分) 考试)60610012) 2 学分 (考试) 60610021 ) 1 学分 (考试)60640012) 2 学分(1)基础理论课(绍学分)数值分析A (2)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分)60420044) 4 学分 (考试)粘性流体力学( 70330133) 3 学分(考试)计算传热学( 70330033) 3 学分(考试)高等热力学( 70140014 ) 4 学分(考试)热参数近代测试技术( 60330014) 4 学分(考试)热流体力学( 70330013) 3 学分(考试)湍流多相流动及反应数值模拟( 70330023) 3 学分(考试)3)任选课程(》5学分)在导师指导下进行选修3. 自学课程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专门知识,可由导师指定内容系统地自学,并列入个人培养计划。

学分另计。

4.补修课程凡在本门学科上欠缺本科层次业务基础的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有关课程。

补修课只记成绩,不计入研究生阶段的总学分。

5.备注:按交叉学科培养的研究生,其必修课程在基本符合主修学科培养方案的前提下,可根据交叉学科的需求灵活确定其它课程;论文的指导工作应聘请相关学科副导师参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工程力学(一级学科代码:0801 授工学硕士学位)一、学科简介工程力学是力学与现代工程科学技术交叉发展的一门力学分支科学,在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中具有基础性和必不可少的作用。

工程力学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体现了多学科交叉发展和相互促进,以及力学在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中的基础性和必不可缺的作用。

工程力学学科现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讲师及工程师6人。

在科学研究方面,本学科密切联系矿山开采、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和桥梁与隧道工程等实际,跟踪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从事岩土体力学与工程、岩土体动力学与应用、岩体工程地质力学与地质灾害、岩土体的渗流理论及工程应用研究。

目前,承担国家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

二、培养目标本学科硕士生应掌握数学、力学及有关的物理学理论基础及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初步具有对复杂的研究对象正确建立力学-数学模型,并熟练运用各种分析方法、数值计算、实验方法以及编写程序进行研究的能力。

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够独立地承担采矿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领域中较为主要的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任务和工程设计工作。

三、主要研究方向1 岩土力学与工程(a)“岩土力学测试理论与技术”研究方向:该方向主要应用现代测试技术,解决岩土工程中的有关力学测试问题,包括测试仪器的研发、测试方法的改进,测试结果的分析技术等;(b)“岩土、结构工程数值模拟”研究方向:在现有相关数值模拟软件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进行二次开发应用,解决岩土边坡工程、隧道工程等设计优化问题。

(c)“岩土工程稳定性相似模拟理论与试验技术”研究方向:应用目前先进的岩体相似模拟系统,结合工程实际,开展工程岩土体破坏失稳规律、位移、应力演化过程等研究。

2 岩土体动力学与应用针对地震导致的自然灾害、岩体凿岩爆破开挖、地基强夯处理等工程问题,研究冲击应力波在混凝土、岩体和土体中的传播规律,指导相关工程实践。

(a)岩体力学参数测试:基于应力波在岩体中的衰减规律,分析岩体的变形参数和强度参数,为工程岩体稳定性分析提供岩体力学参数;(b)岩石冲击动力学方向:该方向在应力波传播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开展工程岩体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力学特性及其稳定性研究;(c)应用强夯理论,结合实验方法,研究土体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变形和能量耗散特性,指导工程实践;(d)应用实验和监测手段,结合应力波理论,研究混凝土材料或混凝土结构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力学特性。

3 岩体工程地质力学与地质灾害采用现代数理方法和测试手段,进行工程地质力学有关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并指导工程实践,如岩体结构面分布规律及其对工程岩体稳定性影响等。

建立地质灾害评价系统,完善评价方法和相关软件。

4 岩土体的渗流理论及工程应用运用渗流理论,研究地下水在岩土体的渗流规律和渗流力学模型,水体渗流及岩土体软化诱发滑坡灾害的流固耦合模型和水渗流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机理,为分析降雨引起山体滑坡提供理论依据。

(a)复杂介质渗流和裂隙渗流基本规律研究;(b)降雨及库水涨落诱发滑坡灾害的机理研究;(c)含水裂隙和节理岩质边坡各向异性弹塑性破坏机理研究;(d)山体滑坡的应用研究和工程分析。

四、学习年限与学分要求学制3年。

本着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并重的要求安排培养时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为1年,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1年。

课程学习采取学分制,要求所修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30学分(学位课学分不少于20学分,非学位课学分不少于10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

未完成课程学分和必修环节不予受理学位论文答辩申请。

五、培养方式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注重课程学习,夯实学科基础,通过课程学习使硕士生掌握学科专业的系统知识和前沿问题。

要求每位硕士生都应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使硕士生在参与科研课题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努力提高硕士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方式采用导师负责制。

导师负责制订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组织开题报告、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

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可以同步进行、相互交叉。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在申请答辩之前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六、课程设置(见课程设置表)七、必修环节必修环节由五部分组成:①教学或科研实践,计1学分;②学术研讨,计1学分;③学术报告,计1学分;④专业文献阅读,计1学分;⑤开题报告,计1学分。

1、教学或科研实践(1学分)为了培养研究生教学、科研实践能力,硕士生应参与本科教学实践或导师、学科组指导下的科研实践活动。

教学实践可以是讲授课程、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工作。

时间及方式可由学院、各硕士学科点统一安排,并对研究生的教学实践规定明确的内容与要求,指定专人进行检查、指导及考核。

科研活动由导师或学科组组织实施。

合格者才能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2、学术研讨(1学分)要求每位研究生在读期间参加学术讲座、学术论坛、科研讨论等学术活动次数不少于15次,并要求提交一份不少于2000字的书面总结,由学院负责考勤和考核。

3、学术报告(1学分)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就本人硕士论文研究进展及成果完成一次学术报告,由学院或学科点统一组织和考核,安排应相对集中。

4、专业文献阅读(1学分)专业文献阅读包括“文献检索”与“专业外语”两部分内容,由导师给予指导和考核,考核成绩填入“江西理工大学研究生专业文献阅读成绩登记表”;5、开题报告(1学分)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培养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它直接地关系到学位论文工作的进展和质量。

要在论文选题上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应在研究生入学报到后尽早明确拟从事的方向及选题范围,制订学位论文工作计划,以便使研究生尽早进入科研实践。

八、学位基本要求1、掌握的基本知识(1)应具有较扎实的力学基础;(2)应掌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等基本理论;(3)应掌握基本的科技文献检索、管理和写作方法;(4)应对自己从事的学科方向的专业基础具有较为系统地掌握;(5)至少掌握一门商用力学软件。

2、具备的基本素质(1)学术素养。

①时刻关注学科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②充分借助学科交叉的启发进行学术创新;③了解国家关于测量数据资料的保密规定;④尊重他人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与成果。

(2)学术道德。

恪守道德规范,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热爱所从事的研究工作,遵纪守法;在进行科研成果总结时,对他人的科研成果进行正确合理的引用,并在自己的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加以明确和规范的标示。

3、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1)获取知识的能力。

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学术文献,获取相关的知识、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与技术;能够熟练运用通用软件对文献进行高效检索和管理。

(2)科学研究能力。

时刻关注本领域和相关领域的热点和前沿,捕捉适合自身兴趣或特长的切入点,熟练运用自身积累的相关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进而实现领域内或领域间的学科创新;能够应用力学基本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够承担科研任务,可以独立进行科研实践和科研总结。

(3)实践能力。

能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科研生产、管理和教学中;应具备熟练运用一门商用力学软件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协助意识。

(4)学术交流能力。

能在课题组经常与他人交流,较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所用数据、研究结果、结论和问题讨论等,全学科讨论会上至少与他人交流一次;部分硕士生能在全国或地区性的交流平台上与他人进行学术交流;少量硕士生具备用英语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学位论文基本要求(1)规范性要求:开题报告内容完整,包括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关键技术、技术路线以及执行计划;论文撰写规范,内容完整,所有地图图件均需采用国家标准地理地图或以之作为底图;原始数据和资料要标注来源出处。

对研究现状进行系统地查询,技术开发性论文有需求分析;引用别人观点或成果必须列出相应文献,参考文献不少于40篇,其中外文文献在10篇以上;论文中出现的符号公式必须正确说明,相同物理量的符号必须一致,图表须完整说明。

正文不少于3万字。

论文在导师指导下选题,由3人组成的小组审题通过后即可开题。

答辩前,论文先通过匿名预审,即由校内外各派一个评阅人参与论文评阅。

(2)质量要求硕士论文学术观点正确、文献检索充分、理论联系实际;论文内容言之有理、推理严密、数据可靠、结果可信、分析合理;论文撰写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字简练、格式一致;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必须在地理学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可以是理论概念的创新,方法的创新,开发新数据或创新现有数据的使用方式,研究问题的创新。

5、我校学位授予相关要求申请学位前,必须至少发表一篇专业学术论文,署名为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但第一作者必须是其导师),对于录用的论文须提供录用通知书;领取毕业证与学位证时,需提交期刊论文原件。

九、其他要求1、研究生提前至2年或2.5年毕业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之一:(1)在全国CSCD核心库发表2篇以上(含2篇)专业学术论文,署名为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但第一作者必须是其导师);(2)在EI或SCI源刊发表一篇专业学术论文,署名为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但第一作者必须是其导师);说明:对于录用的论文须提供录用通知书,领取毕业证与学位证时,需提交期刊论文原件;所发表的专业学术论文至少有一篇与硕士学位毕业论文方向一致。

2、对于跨专业录取的研究生,须补修本科主干课程,补修课程由导师指定。

3、所有硕士论文答辩都必须上机演示其研究成果,否则答辩不予通过。

课程设置制订(签名):王观石学科点负责人(签名):程渭民分管院长(签名):陈金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签名):刘祖文学院(盖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