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的地质作用ppt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普通地质学第九章冰川地质作用ppt

普通地质学第九章冰川地质作用ppt

From snowflake to ice granule 从雪花到冰晶
90% air
50%
25% < 20%
Fig. 16.7
Snowline as function of latitude 雪线随纬度变化的函数
Fig. 16.6
Changes of ice w/ time & depth
冰颗粒随时间 和深度的变化
V字形山谷
支流山谷
主流山谷
主流山谷
支流山谷
Mountain landscape during glaciation
冰川作用时的山区地貌
W. W. Norton
Mountain landscape after glaciation 冰川作用后的山区地貌
U字形山谷
冰斗
鳍脊
角峰
悬谷
削断山嘴
W. W. Norton
Courtesy USGS
Fig. 16.2
Temperate Glacier in the Italian
Alps
意大利阿尔卑斯 的温带冰川
Fig. 16.5A
S. C. Porter
冰川的形成 新雪-粒雪-粒状冰-冰川冰-冰川
在两极或低纬度高山地区,降水主 要以雪的形式,形成终年积雪的雪原。常 年积雪区的下界称为雪线。刚降落的雪称 新雪,其形状多为六角形,充满空气,密 度小,新雪经圆化形成圆形、较致密颗粒 称粒雪。粒雪在上层雪的重压下发生缓慢 沉降压实和重结晶作用,使其粒雪变成粒 状冰。粒雪冰进一步受压,排出气泡,就 变成浅蓝色的冰川冰。冰川冰在上部冰雪 压力和本身的重力作用下而运动(冰川)
平衡线 冰裂缝
磨蚀 刨蚀 支流冰川

地质学-第8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

地质学-第8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

冰碛物的特点:
1、皆由碎屑物组成; 2、大小混杂,缺乏分选性,巨大的石块和细微的泥 质物混合在一起; 巨大的岩块称为漂砾(drift boulder),其岩性与附近的 岩石往往不同。 3、碎屑物无定向排列,石块可以呈直立状; 4、无成层现象; 5、绝大部分棱角分明; 6、角砾表面可以有冰川擦痕和磨光面; 7、可以含有适应寒冷气候的植物孢子化石;
3、终碛堤(terminal moraine dam)——在冰 川的前端由冰碛物所构成的弧形高地。 4、鼓丘(drumlin)——分布在终碛堤内,由 冰碛物所组成的椭圆形高地,其长轴与 冰流方向一致。
三、冰水的沉积作用
冰水沉积(glaciofluvial deposit)是指以冰融水为主要营力 经过再搬运而形成的沉积物。 1、冰水扇(outwash fan)——终碛前缘呈扇形分布的冰水沉 积体。 2、纹泥(varve)——冰川前缘洼地由冰水注入湖泊而形成的 纹层状沉积。 3、蛇形丘(esker)——在冰体下部的冰融隧道中由冰融水将 冰碛物冲刷、搬运并再堆积而形成。呈狭长,如蛇形蜿 蜒,两坡对称且较陡,由砾石和粗砂构成。
三、冰川作用的原因
目前,仍处在假说阶段。 1、天文说 2、大气成分变化 3、洋流变化
第六节 古代冰川活动
确定古代冰川存在的主要依据是冰川活动的 遗迹。这种遗迹包括刨蚀地形;冰川及冰 水沉积物和沉积地形;以及保存在沉积物 中反映寒冷气候特征的生物化石。
南非有前寒武纪冰川沉积的金刚石矿床。
山东峄山古冰川遗迹视频: /movie/html/uplay/movie_3627.html
加拿大西南部落基山国家公园中 的冰川
美国-加拿大边境的 沃特顿冰川国际和平公园
• 积雪消融,溪流淙淙

13第九章冰川地质作用

13第九章冰川地质作用

第四节 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鳍脊
角峰
冰川谷 冰斗
普通地质学课件
河北工程大学资源学院勘查系
第四节 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山岳冰川剥蚀地貌的形成过程
普通地质学课件
河北工程大学资源学院勘查系
第四节 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羊背石
突起于冰床上的坚硬基
岩受刨蚀后变为一系列 低缓的椭圆形小丘,其
长轴方向与冰川流动方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
1、冰川形成的气候条件
终年积雪的地区称为雪原区。雪原区年平均气温在00C以
下,降雪量大于消融量(指冰川融化与蒸发的水量)。 常年积雪区的下界称为雪线。雪线以上的雪原区是冰川的 积累(或称堆积)区;雪线以下为冰川的消融区,只能季节 性积雪。雪线高度各地不一,受气温、降雪量的控制。
普通地质学课件
全球最大的冰盖是南极
冰盖,其次是格陵兰冰
盖。
普通地质学课件
河北工程大学资源学院勘查系
第二节 冰川的类型
2、山岳冰川:形成于中、低纬度高山终年积雪区,受地 形影响,分布在山谷中,我国西部的现代冰川均属于这

种类型。珠穆朗玛峰地区是中低纬度地区一个巨大的山
岳冰川作用中心,面积在20 km2以上的大型山谷冰川有 15条。
隙里发生冻结,发生缓慢的沉降压实和重结晶作用,使其粒
雪变成粒状冰(冰晶)。 粒雪冰进一步受压,排出气体,并被冰晶间的薄膜水冻结, 形成块状的冰川冰。 冰川冰在上覆冰雪层压力和重力作用下由高向低或由厚向
薄处运动,即形成冰川
普通地质学课件
河北工程大学资源学院勘查系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
3、冰川的形成过程
普通地质学课件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

《基础地质学PPT》08 冰川的地质作用

《基础地质学PPT》08 冰川的地质作用

(1)冰川的形成、类型和运动特点 (2)冰川的刨蚀作用 (3)冰川的搬运作用 (4)冰川的沉积作用 (5)冰水的地质作用 (6)冰期和间冰期
冰川的地质作用
4
冰川是指陆地上多年积雪形成 的运动着的巨大冰体。主要分 布在两极和高山的终年积雪区
新疆天山博格达峰
冰川的地质作用
5
陆地面积10.7%,淡水量的10%
淡水湖
0.009%
咸水湖与陆内海 0.008%
河流
0.0001%
包气带水
0.005%
1km内的地下水 0.3%
深层地下水
0.3%
冰盖与冰川
2.1%
大气圈
0.001%
全球海洋
97.2%
冰川的地质作用
6
我国现代冰川分布
冰川的地质作用
7
(1)冰川的形成、类型和运动特点
Ⅰ 冰川的形成
气候 降水(雪)量
雪源区:终年积雪区;一年之内积雪不会全部 溶化或升华的地区
冰川的地质作用
26
冰川的地质作用
27
冰 川 擦 痕 与 冰 溜 面
冰川的地质作用
28
(2)冰川的刨蚀作用
刨蚀地形
冰斗、冰蚀谷、 刃脊、角峰
冰川的地质作用
29
冰川U型谷
河流V型谷
冰川的地质作用
30
刃 脊 和 角 峰
冰川的地质作用
31
(3)冰川的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 搬运物:冰碛物(冰川搬运和沉积的岩石碎 屑),主要来源于挖掘作用产生的岩石碎块和寒
1
普通地质学
Introduction of Physical Geology
2
第七章-习题

12第十二章-冰川地质作用-优质课件

12第十二章-冰川地质作用-优质课件

湖水和水库水
0.549
土壤水汽
0.294
大气水
0.049
河流水
0.004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一、冰川的形成条件
终年积雪区(snowfield)--在一定的高纬度或海 拔高地区,年降雪量超过消融量,积雪逐年累积 加厚。又称雪原。 • 雪线(snow line)--终年积雪区下部界线。
年降雪量=年消融量 • 雪线与气温、降雪量、地形等因素有关。
1、推运 2、载运
• 冰川搬运作用的特点: (1)不具分选性。 (2)冰运物磨圆差。 • 冰川一般以底部和侧部冰运物为主。
山谷冰川----侧运物为主, 大陆冰川----底运物为主。
三、冰川的沉积作用 • 冰川的沉积作用--冰运物由于冰体的融 化而释放下落的过程。 • 冰碛(moraine)----冰川向雪线以下流 动,气温逐渐升高,冰川冰消融乃至完全 融化,被释放的冰运物随之就地堆积。
地地区,气候严寒,大片的陆地被冰川所覆盖,因其 分布面积大又称为冰盖或冰盾(ice sheet)。
• 北半球的格陵兰岛:170万平方公里,80%。 平均厚1500米,超过3000米。 • 南极:1390万平方公里,平均厚2000米,最 大厚度达4300米。
•大 陆 冰 川 分 布面积和厚度 巨大,可向四 周运动,不受 下伏地形影响。
(一)冰川堆积作用及冰碛地形
• 大陆冰川----可远洋堆积,
• 山岳冰川----主要在冰前,冰碛地形。 1、冰前稳定 • 终碛(terminal moraine)又称为终碛垅。 • 鼓丘(drumlin)。长轴平行于冰川运动方向, 迎冰流面坡度陡。
蛇形丘 冰河沙堆
堆积物
冰水冲刷平原
锅形湖
1、冰前稳定 • 终碛(terminal moraine)又称为终碛垅。 • 鼓丘(drumlin)。长轴平行于冰川运动方向, 迎冰流面坡度陡。

地质地貌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PPT课件

地质地貌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PPT课件

• 三、冰川地质作用
• (一)冰川的运动
• 任何冰川都有或大或小的运动速度。冰川的运动一般以年为计算单 位,由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但是,有一种冰川能发生周期性的突 然前进,运动速度十分惊人。这种冰川叫波动冰川,是特殊类型的 冰川,其运动规律不受气候变化控制。
• 冰川运动速度在冰川的各个部分是不一样的,较快的是在冰川的中部, 即从粒雪盆出口到冰舌的最上部这一段。因为这里冰川最厚,由此向 上游和下游都逐渐减薄。横穿冰舌,运动速度最快在冰川的中部。
• 表面的脆性带是被下部的可塑带托着往前运动的。过去有一种推论, 认为冰川的下部由于处于可塑状态,因而运动速度比表面快。经实 际观测,运动速度以表面最快,并向底部递减,因为冰川底部存在 摩擦阻力。
• 冰川运动是由可塑带的流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组成的。
• 在中低纬度地区,由于冰融水活跃,滑动常占运动总量的20%~80 %。但不能认为高纬度地区冰川不发生滑动,南极冰盖深钻探明, 冰上部虽然温度极低,但底部基本上处于压力融点(冰的融点每增 加一个大气压力要降低0.0075℃),即冰川底部与基岩并没有冻结 在一起,冰川的滑动是可能的。
• 在支冰川注入主冰川的汇合处,常在谷肩处出现悬谷。这是由于 支冰川厚度比主冰川小,侵蚀力弱,底床深度也较小,冰退以后 支谷就成为悬谷。我国西部许多山地的悬谷高出主冰川谷达百余 米至数百米。
• 槽谷在纵剖面上常有冰坎(岩槛)与冰盆交替,并形成串珠状湖 泊。冰坎与冰盆是冰川作用选择性侵蚀的结果,这种选择性侵蚀 与冰床基岩的构造、节理有关,冰前期河床剖面的原始起伏也起 很大作用。
• 冰川除通过刨蚀和掘蚀从谷床上获得冰碛物外,雪崩、冰崩及山 坡上的块体运动常给冰川带来大量碎屑物质,这些碎屑在冰川中 被携带而来(运动冰碛),出露在冰川表面的叫表碛,夹带在冰 内的叫内碛,冰川底部的叫底碛,冰川边沿的叫侧碛;两支冰川 会合后,侧面合并的冰碛物叫中碛。冰川末端冰碛物环绕冰舌形 成高大的冰碛堤,叫做终碛(前碛)。

冰川和风的地质作用解析PPT优选版

冰川和风的地质作用解析PPT优选版
磨蚀作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冰川含岩屑的数 量和岩屑的性质,冰层的厚度以及冰川的流速等。
3、冰蚀地貌
挖掘作用和磨蚀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刨 蚀作用形成的地形称冰蚀地形。
常见的有: (一)风的剥蚀作用(风蚀作用):
风蚀湖、风蚀谷、风蚀蘑菇、风蚀柱、蜂窝石、风棱石、沙丘、风蚀城等
推运:冰川将其前端的物质向前推移。
(2)挖掘作用在冰床的底部最为发育,两侧次 其方式是机械破坏的过程,有两种:
风的搬运以悬移、跃移、推移三种方式进行 风以挟带的沙石对地面岩石的破坏作用。
之。其结果是冰床加深。 颗粒粗大;
风以自身的动力以及所挟带的沙石对地面进行破坏的作用 其方式是机械破坏的过程,有两种:
(3)在挖掘作用过程中,自始至终有冰劈作用 推运:冰川将其前端的物质向前推移。
风以挟带的沙石对地面岩石的破坏作用。
风挟带沙石对地面岩石的正面冲击和磨蚀, 从而使岩石破坏、破碎;同时,其携带的碎 屑之间也有碰撞和摩擦。
磨蚀作用的强度:
主要与风沙流的特征有关,在近地表 30cm范围内风的磨蚀作用最强烈。
还受风速和地面性质的影响,风速大, 地面松散物质多,风沙流的含沙量高,风的 磨蚀作用就强。
冰斗 挖掘作用和磨蚀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刨蚀作用形成的地形称冰蚀地形。
(一)冰川的剥蚀作用(刨蚀作用)
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以自身的动力及挟带的碎屑对冰床岩石的破坏作用
刃脊 风以自身的动力以及所挟带的沙石对地面进行破坏的作用
(3)在挖掘作用过程中,自始至终有冰劈作用的参与,冰劈作用不断使裂隙扩大,岩石破碎,利于挖掘作用的进行。
主要与风沙流的特征有关,在近地表30cm范围内风的磨蚀作用最强烈。 冰川形成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其次是地形条件。

《地质地貌学》第十二章 冰川与冻土地貌-课件ppt

《地质地貌学》第十二章 冰川与冻土地貌-课件ppt
冰川一般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容易断裂,是脆性带,厚 20~30m,下层是塑性带。塑性带的存在是冰川运动的根本 原因,表面的脆性带是被下部的塑性带托着前进的。
三、冰川运动
导致冰川运动的因素,
主要是重力和压力。由
底床坡度引起的流动叫 重力流;由冰面坡度引 起的流动叫压力流。前 者多见于山岳冰川,后 者多见于大陆冰川。
平顶冰川上层往往无表碛而为粒雪覆盖,下层则 为冰川冰。
平顶冰川
(二)大陆冰川
大陆冰川是面积最广、冰层厚度最大的一种大型冰川。大 陆冰川的运动基本下受下伏地形的影响。
在大陆冰川中,表面凸起如盾的叫冰盾。冰盾的中央为积雪区, 边缘为消融区,冰川自中心向四周运动。
另一种是表面起伏较大、规模也更大的冰川,称为大陆冰盖。冰 盖面积可达几百万平方千米,厚度可达千米以上(南极冰盖最厚达 4267m)。
在第四纪冰期时,冰川曾广泛覆盖北美及欧州大陆。现代 大陆冰川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如南极、格陵兰和冰岛等 地。
南极冰盖
南极冰盖
海螺沟冰川冰瀑
海螺沟在四川甘孜境内,四川最高峰贡嘎山峰的(东坡)脚下,冰川的位置只有海 拔3000多米,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为数极少的低纬度、低海拔现代冰川之一,距成 都282公里。
平均年速度 m/y 80-150
70-120
140-180
220-300
700-1300 25-30;11009900 10-130;3001200
三、冰川运动
冰川运动主要通过冰川内部的塑性变形和块体滑动来实现。
冰川运动速度大小主要受冰川厚度、冰川下伏地形坡度、冰 川表面坡度等因素控制。
1.冰斗冰川
冰川规模较小,面积一般数平方千米,无明显的 积累区与消融区,三面为围椅形陡壁,朝向山坡 一面开口,开口处有一冰坎,阻止冰雪下流,冰 体局限在凹地中。

第十五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ppt

第十五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ppt

冰川的搬运物
• 冰漂砾Erratics –a glacially deposited rock different from the bedrock on which it rests.
外动力地质作用
第六章 风化作用 本章内容 第十章 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第十一章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第十二章 海水的地质作用 第十三章 湖泊及沼泽的地质作用 第十四章 风的地质作用 第十五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
第十五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冰川概述
什么是冰川
冰川的形成 冰川的分布与类型 冰川的运动 第二节 冰川的刨蚀作用 第三节 冰川的搬运作用 第四节 冰川的沉积作用
(三)冰川的运动 1、山岳冰川的运动
冰裂隙 总移动
运动速度缓慢
珠峰 北坡绒布冰川最大年 流速 64米
裂隙带 (40m±)
底部滑动
内部塑性流动
冰裂隙
冰裂隙
(三)冰川的运动
冰运动的流线
2、大陆冰川的流动
积雪中心 冰川横剖面
冰川最厚处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冰川概述
什么是冰川
冰川的形成 冰川的分布与类型 冰川的运动 第二节 冰川的刨蚀作用 第三节 冰川的搬运作用 第四节 冰川的沉积作用
阿尔卑斯山 2800m 东南亚和
1000-5000m
冰川作用是高纬度地区 和中、低纬度高山地区 地表变化的主要营力
热带地区
喜马拉雅山 4500-6000m 南美安第斯山 中非 (乞力马扎罗山) 5500m 赤道
>
现代冰川的全球分布
南极冰川
三、冰川的分布与类型 2、冰川类型
按冰川的分布冰川分为:
山岳冰川
中、低纬度的高山区 沿沟谷向下流动 面积小,厚度薄

八 冰川及冰川作用PPT课件

八 冰川及冰川作用PPT课件

.
7
南极考察站
.
8
2.山岳冰川:阿尔卑斯式冰川
•(1)冰斗冰川 •(2)悬冰川 •(2)山谷冰川(单、复式)
.
9
冰斗冰川
.
10
悬冰川
.
11
玉龙雪山-悬冰川
.
12
山谷冰川(复式)
.
13
3.平顶冰川(高原冰川)
.
14
4. 山麓冰川
.
15
三、冰川的分布
占大陆面积的10%,从赤道到两极地区都有, 但主要在南极和北半球高纬度和高山地区。
.
23
.
24
(1) 冰斗,古冰斗
.
25
(2) 鳍脊与角峰
.
26
(3)冰蚀谷:U形谷
.
27
冰擦痕、磨光面
.
28
串珠湖
.
29
悬谷及成因:主流与支流的压力差
.
30
(4)羊背石:指示运动方向
.
31
2. 冰碛地貌 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鼓丘。
鼓丘与冰碛丘陵(注意鼓丘与羊背石的区别)
.
32
--- 地日距离变化说(米兰柯维奇律):地球自转轴的 倾斜度和地球公转的轨道偏心率的周期性变化造成地面接收太阳 辐射量的变化。
2. 大气成分变化说
--二氧化碳和甲烷(温室气体)的作用:含量少时为冰期。 --火山作用:火山灰遮挡太阳辐射能。
.
43
三、第四纪冰川研究的意义
1. 冰川是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冰川的地质作用是高寒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 3. 冰川活动对气候、海平面升降等全球环境变化起 重大影响。
第八章 冰川及冰川作用

普通地质学课件——第十二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课件——第十二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2 搬运物按其在冰体中所处的位置,分为不同类型
(1)表碛 (2) 内碛 (3)底碛 (4)侧碛 (5)中碛
二、冰川的沉积作用与沉积物
引起冰川沉积的原因主要是冰川融化,冰川沉积的 物质叫做冰碛物。
冰川沉积物的特点 1.皆由碎屑物组成 2.缺乏 分选性
3.无定向排列 4.无成层现象 5.绝大部分棱角 鲜明
第十二章 冰川及其抵制作用
冰川是在重力影响下由雪源向外缓慢移动 着的冰体,有固体水库之称。
冰川地质作用是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改变地 球外貌的外力主要地质作用。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一. 冰川的形成 1.雪线 常年积雪的下界
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1)气温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比 2)降雪量雪线高度与降雪量成反比。雪线最
一.冰川作用 气候寒冷时期,冰川大规模前进,冰雪覆 盖的面积迅速扩大,称为冰川作用.
冰川作用发生时期称为冰期.气候温暖时 期,冰川面积缩小称为间冰期. 确定古代冰期存在的直接证据是冰川擦痕.
二 冰川作用的影响 冰川的大规模进退可以引起一系列地质作用 1地壳均衡调整 2海平面变化 3水系和水纹条件改造 4生物变化 三 冰川作用的原因 1天文变化 2洋流变化 3大气成分变化
高的位置在南北纬20—30度的地带。 3)地形 2.成冰作用
1)冰川在雪线以上的部分称为冰川的积累区 在雪线一下的地区称为冰川的消融区。
2)温带高山地区的冰川积累区称为粒雪盆。 3)如果冰川的积累量和消融量相等,冰川前
缘就处于稳定状态,这种积累和消融的 对比关系称为冰川的物质平衡。
二、冰川的运动引起冰川运动的因素
第二节 冰川见于格陵兰和南极大陆
二. 山岳冰川又称阿尔卑斯式冰川,按其发
育规模及形态可分为:

冰川地貌PPT课件

冰川地貌PPT课件
第一节 冰川和冰川作用
一、雪线与冰川冰
★ 全球85%的淡水资源以冰川的形式贮 存,其分布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0%, 总体积达 2.6 × 107 km3,若全部融化可 使海平面上升 66 m 。
1、雪线是固态降水的零平衡面,即常年 积雪区的下界。
在雪线处:年降雪量=年消融量; 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年消融量; 雪线以下:年降雪量<年消融量。
吉兰格峡湾 切割V 形河谷而成。
• 峡湾分布在高纬度沿海





沿


前 河挪谷威发 育盖的 朗山 谷厄冰 川尔,峡其 下湾游 入

后仍有较强的侵蚀能力,继续刷深、拓宽冰床;冰期后,受海浸影响,形成两
侧平直、崖壁峭拔、谷底宽阔、深度很大的海湾,称为峡湾或峡江。挪威海岸
有一个峡湾长达220 千米,南美巴塔哥尼亚海岸的峡湾深度达1288米。
河流阶地。是冰缘河流的沉积,在其与原冰川接
触一侧,因冰体融化失去支撑而坍塌,从而形成
了阶梯状陡坎。
第54页/共108页
(三)冰水扇及冰水平原
• 冰川融水从冰川的两侧(冰上河)和冰川底 部流出冰川前端或切过终碛堤后,地势展宽、 变缓,形成冰前的辫状水流,冰水携带的大 量碎屑物质就沉积下来,形成了顶端厚、向 外变薄的扇形冰水堆积体,叫做冰水扇。
冰雪融水渗入节理裂隙,时冻时融,从而使裂隙扩大,岩体不断破碎,冰川就 像铁犁铲土一样,把松动的石块挖起带走。
第13页/共108页
• 冰川的磨蚀作用,是冰川运动时,冻结在冰川底部的碎石突出冰外,象锉刀一样, 不断地对冰川底床进行消磨和刻蚀.
第14页/共108页
2、搬运作用: 冰川侵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由山坡上崩落下来的碎屑,进

29冰川及其地质作用PPT课件

29冰川及其地质作用PPT课件
格陵兰冰盖和南极冰盖是地球上现存的两个大陆冰盖,这两大冰盖约占全球冰川总面 积的97%,总冰量的99%。如果格陵兰岛的冰雪全部消融,全球海平面将上升7.5 米。而如果南极的冰雪全部消融,全球海平面就会上升66米。
格陵兰冰盖
二、冰川的基本类型
山岳冰川(阿尔卑斯式冰山)
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高山区,受地形影响流动在山谷中。规模小,长度 一般为数千米到数十千米,厚度从几百米到近千米较大的山岳冰川可形 成复式山岳冰川,可分为主冰川、支冰川。年流速数米到数十米,进入 消融区融化形成冰碛地貌。
冰斗冰川
悬冰川
山谷冰川
第12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三、冰川的运动特征
冰川的运动:
冰川的重要特征是不停 运动,但运动速度非常 缓慢,多数观测点的年 流速只有数米到数十米。
冰川的运动形式主 要有两种: 1)塑性流动 2)基底滑动
普通地质学 (General Geology)
山谷冰川的主要特征及其沉积物
冰川搬运的特点:
1.被搬运物与冰固结在一起搬运,搬运过 程无分选,绝大部分无摩擦(无磨圆)。 2.山岳冰川搬运距离不长,搬运能力很强,可将直径数十米的巨石运走(称
为漂砾)。大陆冰川范围广,搬运距离长,冰山能将大量粗大碎屑物带入 深海沉积。
第12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六、冰川的沉积作用
冰碛物:被冰川搬运堆积的
终碛侧堤——山谷冰川两侧侧碛 在冰川消融后沉积形成的垅岗状 地形
第12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七、冰川的沉积物及其地貌
普通地质学 (General Geology)
第12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 (General Geology)
蛇 形 丘
纹 泥
第12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第九章冰川冻土地貌ppt课件

第九章冰川冻土地貌ppt课件

第二节 冰川地貌
一、冰蚀地貌
由山谷冰川剥蚀作用所形成平直、宽阔的谷地,叫冰蚀槽谷,因其横截 面是U形,故又称U谷或幽谷。
U形谷
冰槽谷纵剖面形成机制图解
第二节 冰川地貌
一、冰蚀地貌
冰川消融后,岩盆积水,常成为串珠状湖泊。又称冰川梯级湖,是指在 同一个冰川谷中,冰斗上下串连或冰碛叠置地区,不同高度上排列着两 个以上的冰成湖群。
川,其消融区和积累区不
易分开,称为冰斗冰川。
当冰斗内积雪量大于消融
量,冰川将不断被补给冰
从冰斗挤出,呈小型冰舌,

悬挂于冰斗口外的陡坎上,

这时称为悬冰川。

第一节 冰川形成和冰川作用冰帽与冰盖随着冰雪的积累,冰原表

面由下凹而转变为穹型上

凸,即称为冰帽。冰帽规
模一般较冰原大,最大可
达5万多平方公里。
第一节 冰川形成和冰川作用
二、冰川运动与冰川作用
由于冰川运动速度在各个部位的不协调,在运动过程中,冰川 表面及冰层常产生一系列的冰川裂隙及冰层褶皱。
冰川作用是冰川地貌的主要塑造动力,包括冰川的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
冰层裂隙
冰川褶皱
第一节 冰川形成和冰川作用
三、冰川的类型
杨春景等按照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分为海 洋性冰川和大陆性冰川;
冰碛丘陵、侧碛堤、中碛堤、终碛堤等几种类型。 冰水堆积地貌是在冰川边缘由冰水堆积物组成的各种地
貌,分为冰水扇、外冲平原、冰砾阜阶地、冰砾阜、锅穴、 蛇形丘等几种类型。
类 冰蚀地貌
冰碛地貌
冰水堆积 地貌

基本特征或成因
冰斗 刃脊 角峰
冰蚀槽谷

第七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ppt

第七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ppt
成是来自于冰川侵蚀力的差异, 悬谷的形成是来自于冰川侵蚀力的差异,主 冰川因冰层厚、下蚀力强, 型谷较深; 冰川因冰层厚、下蚀力强,故U型谷较深;而支 型谷较深 冰川因为冰层薄、下蚀力弱, 型谷较浅。 冰川因为冰层薄、下蚀力弱,故U型谷较浅。两 型谷较浅 者的冰床存在明显的高差, 者的冰床存在明显的高差,使支冰川所形成的冰 蚀谷宛如悬挂在半山中,故称之为悬谷。 蚀谷宛如悬挂在半山中,故称之为悬谷。
(二)冰川的形成过程 历经三个阶段:雪的沉积→粒雪化 成冰作用 历经三个阶段:雪的沉积 粒雪化→成冰作用 粒雪化
形成过程:积雪在不断融化、冻结过程中变成粒雪; 形成过程:积雪在不断融化、冻结过程中变成粒雪; 在不断融化 粒雪 粒雪在上覆雪层的压力作用下 进一步压实, 在上覆雪层的压力作用下, 粒雪在上覆雪层的压力作用下,进一步压实, 经重结晶作用形成冰川冰 冰川冰在重力作用下 冰川冰; 经重结晶作用形成冰川冰;冰川冰在重力作用下 沿斜坡缓慢地流动,形成冰川 冰川。 沿斜坡缓慢地流动,形成冰川。
低纬度的高山地区
现代地球表面有1.585×107Km2的面积 现代地球表面有 . × 为冰川覆盖,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10% 为冰川覆盖,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 集中了全球85%的淡水,有固体水库之称。 的淡水, 集中了全球 的淡水 有固体水库之称。
冰川分布
南极大陆是世 界上冰川最集中的 地区, 地区,不仅冰盖面 积巨大,而且冰层 积巨大, 平均厚达2000m,最 平均厚达 2000m, 最 2000m, 4000m 大 厚 度 超 过 4000m 。
二、冰蚀地貌 冰蚀作用可形成下列冰蚀地貌: 冰蚀作用可形成下列冰蚀地貌: 1、冰斗 、 2、刃脊、角峰 、刃脊、 3、冰蚀谷 、 4、羊背石 、
角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冰川分布
南极大陆是世
界上冰川最集中的
地区,不仅冰盖面
积巨大,而且冰层
平均厚达2000m,最
大 厚 度 超 过 4000m 。
中国冰川面积共58651.08 km2,冰储量5132.22 km3。 如不计喜玛拉雅山和唐古拉山,中国共有冰川33483条。 年平均冰川径流量约为563亿m3。
冰川对气候的变化反应十分敏感。近几十年来, 地球因温室效应平均气温上升,冰川面积在缩 小并变薄。
冰川的地质作用ppt
第一节 概述 什么是冰川?
冰川是在陆地上由积雪形成 并以缓慢的速度运动的巨大冰体
冰川的分布:分布于以下两个地区
高纬度极地:南极冰盖 和北极区的格陵兰冰盖。 是冰川的主要分布地区。
低纬度的高山地区
现代地球表面有1.585×107Km2的面积 为冰川覆盖,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10% 集中了全球85%的淡水,有固体水库之称。
(2)浅薄。
二、运积母质
(一)流水沉积母质(流水搬运沉积) 1、坡积物 (1)分布:山坡中下部 (2)特点:厚度较大,颗粒较细,是山区果树和经济林木的
主要林业用地。
2、洪积物 (1)分布:山谷出口处,呈扇状分布。 (2)特点:具有一定的分选性,顶部粗、边缘细。 3、河流冲积物 (1)分布:河流两岸。 (2)特点:上游粗、下游细;近河岸粗、远河岸细 (二)、湖积物
二、冰川的运动
冰川属于固体流。其运动速度极其缓慢,相当 于河流流速的万分之一。一年只前进数十米至 数百米。
因此人的肉眼难以观察到冰川的运动。现代冰 川可通过打木桩观察桩位变化来计算冰川流速
引起冰川运动的主要原因是:重力和压力
重力:山岳冰川在重力作用下由高处往低处流动;
压力:大陆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在压力作用下由中央向四周流动。
在高纬度地区,冰川常能伸入海洋,在岸边 侵蚀成一些很深的U型谷,当冰退以后,海水 可以沿谷进入很远,使原来的冰蚀谷成为峡湾。
挪威峡湾,风光无限。粗看颇似峡江--长江三峡。
欧洲西部的峡湾
羊背石
第五节 风化产物的母质类型
一、残积母质
指岩石风化形成土壤母质后未经搬运而残留于原地。
1、分布:山区比较平缓的高地。 2、特点:(1)粗骨性;
喜马拉雅山南坡降水多,雪线低(海拨4400— 4600米),北坡雪线高,海拨5800—5900米。
(二)冰川的形成过程 历经三个阶段:雪的沉积→粒雪化→成冰作用
形成过程:积雪在不断融化、冻结过程中变成粒雪; 粒雪在上覆雪层的压力作用下,进一步压实,
经重结晶作用形成冰川冰;冰川冰在重力作用下 沿斜坡缓慢地流动,形成冰川。
挖掘作用结果:加深冰床,增大纵坡降。
2、磨蚀作用
冻结在冰体内的石块,流动时对冰床基岩进行 刻划锉磨,使岩石破坏,同时自身也遭受磨 蚀的作用过程。
磨蚀作用可将岩石磨成粉末状,岩粉又可作为 磨料,将岩石的磨蚀面磨得很光滑,称为冰 溜面。
冰川流经的基岩表面,常保存有长短不一,粗 细不匀的擦痕,称为冰川擦痕。
冰川擦痕和冰溜面是鉴别古冰川的重要依据。
二、冰蚀地貌 冰蚀作用可形成下列冰蚀地貌: 1、冰斗 2、刃脊、角峰 3、冰蚀谷 4、羊背石
角峰
若冰斗因为挖蚀和冻裂的侵蚀作用而不断扩大, 使冰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间的山脊逐渐被削薄而 形成刀刃状,称为刃脊。而几个冰斗所交汇的山 峰,形状很尖,则称为角峰。
悬谷
冰川形成在雪线以上。
雪线——终年积雪区的下限。雪线处的年降雪 量等于消融量,二者平衡。
雪线高度各地不一,影响因素如下:
1、气温
与纬度气温成正比:气温由赤道到两极降低, 雪线高度也随之降低,在极地降至海平面。
2、降雪量
与降雪量成反比:降雪量多的地区雪线低,反 之则高。
3、地形 陡坡地带雪线位置较高,缓坡地带位置较低。 东南坡(阳面)雪线位置较高,西北坡(阴面) 雪线位置较低。
悬谷
悬谷的形成是来自于冰川侵蚀力的差异,主 冰川因冰层厚、下蚀力强,故U型谷较深;而支 冰川因为冰层薄、下蚀力弱,故U型谷较浅。两 者的冰床存在明显的高差,使支冰川所形成的冰 蚀谷宛如悬挂在半山中,故称之为悬谷。
Arete—刃脊
Horn—角峰 Cirque—冰斗 Tarn——冰斗湖 Hanging Valley——悬谷
冰川消融加快的后果:引发洪水泛滥、泥石流 等地质灾害,还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影响人类 的生存和经济发展。
一、冰川的形成
(一)冰川的形成条件
需要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要有丰富的降雪,且降雪量大于消融量, 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
二积是雪要盆有地冰雪堆积的场所(即积雪盆地),并 具有一定的坡度,以利于冰川的运动。
2、山岳冰川 分布:中低纬度高山区。 特点:(1)规模小;
(2)冰层薄; (3)形成和运动主要受地形影响和限制。
(1)冰斗冰川
发育在雪线以上围椅状洼地中,三面壁陡,前 面有一缺口,缺口处有时地势稍高,呈一冰坎, 阻挡冰川外流。
(2)悬冰川
发育在雪线以上山坡洼悬处冰,川悬挂着的冰体。
(3)山谷冰川
三、冰川的类型
按冰川的形态、 规模和所地形 的条件分类
1、 大陆冰川
2、 山岳冰川
(1)
(2)
(3)
(4)
(5)
冰斗冰川 悬冰川 山谷冰川 平顶冰川 山麓冰川
1、大陆冰川 分布:冰盖、冰盾
特点:(1)面积大;可达几百万㎞2; (2)冰层厚;中央厚,四周变薄,轮廓
呈盾形;
(3)运动不受地形影响,主要由冰层的 自重压力使冰体从积雪区的中央部分向四周流 动。
第二节 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一、冰川的剥蚀作用 冰川对地面的剥蚀作用称为刨蚀作用。
刨蚀作用的方式
挖掘作用 磨蚀作用
• 1、挖掘作用 • 是指冰川向前流动推进时,冰川将冰床底部
及两侧基岩破碎,并将破碎物掘走的过程。
机理:冰川基岩在冰体的巨大压力下,产生许 多裂缝,强烈的冰劈作用使裂隙增大,冰体 嵌入,当冰川运动时,带走岩块。类似于河 流的下蚀作用。
当冰斗冰川扩大后,有冰舌流入山谷中,便形 成山谷冰川。
(4)平顶冰川
是指在平坦的山脊或山顶面上发育的冰川。它 象白色的帽子盖在山顶,又称为冰帽。其厚 度不大,上层为粒雪,下层为冰川冰。
唐古拉山冰川
(5)山麓冰川
山谷冰川流出山口到达山麓地带后继续向外漫 流,有是可伸展到很远的地方并相互汇合成 为面积广阔的冰原。它是山岳冰川和大陆冰 川之间的过渡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