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动到行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中学地方教材《房山文化》的开发与实施覃遵君摘要:根据“开发和实施国家、地方、校本三级教材”的课改精神,我们充分利用北京市房山区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开发和实施了《房山文化》中学地方课程。首先,需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析课程和教材开发的可行性;其次,在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应做到有序进行、突出优势、彰显自身特色。关键词:房山文化地方教材开发实施作者简介:覃遵君,男,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属中学,中学特级教师,政府专家津贴获得者,《房山文化》项目负责人、教材主编。根据我国“开发和实施国家、地方、校本三级教材”的精神,我们充分利用房山区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开发和实施了《房山文化》中学地方课程教材。教材的开发和使用已历时7年,在房山各中学全面投入使用也有3年。《房山文化》教材的开发与实施在房山区乃至北京市地方课程建设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下面就笔者所亲历的《房山文化》地方教材开发与实施的心路历程作一个回顾与反思。一、心动——《房山文化》教材开发与实施的理性思考所谓心动,就是人的内心有所触动。笔者的这种心动源于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为什么要编写《房山文化》?怎么编写《房山文化》?怎么样才能编好《房山文化》?能够实现传承房山文化、提升房山人文素养的初衷和愿望吗?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考量和理性分析,笔者终于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1.从宏观上看。文化相关课程的开发,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极力推崇和倡导的。教科文组织认为,通过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国际理解,减少冲突,促进世界和平。世界各国高度重视跨文化和多元文化教育,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在开设文化相关课程方面,已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成功经验。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西方发达国家相当普遍,不仅如此,欧美国家的主流教材就是以地方教材来呈现的。 2.从中观上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是我国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在房山区随着国家课程的全面实施,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短板逐步暴露出来,开发地方课程和教材的要求更加迫切。客观分析房山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上的现状,理性判断《房山文化》教材开发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第一,房山文化底蕴厚重,但系统梳理和开发传承不足,文化自信程度不高。第二,在房山的三级课程建设与管理上,地方课程明显单薄,高中地方课程仍为空白。第三,文化寻根具有随意性,学生的人文素养缺位,文化自觉相对缺乏。第四,关注多元文化共生,但区域文化价值突显不够。第五,文化关照需求强烈,但外在呼应相对偏弱。第六,文化建设宏观上重视,有效实施微观上乏力。鉴于上述现状,必须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开发和编写《房山文化》教材,作为一个突破口,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前的不良现状。最后,《房山文化》中学地方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助于完善房山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有助于推介和传承震撼世界的房山文化,有助于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人才,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 3.从微观上看。首先,有没有开发能力?这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根据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分析,笔者认为基本具备条件。从个人经历来看,笔者曾参与过全国高中教材、全国中职教材、省(市)初中统编教材的主编和编写,有过多年教材编写的经验。从房山师资队伍看,有一批特级教师、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建一支编写队伍是有可能的。从外部条件看,房山区教委已有开发地方课程的计划和愿望,在房山区还有一批研究文化的专家学者,著述颇多,可供借鉴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因此,关键是看我们自己有没有决心和信心,能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其次,《房山文化》如何定位?对于《房山文化》教材作出准确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经过分析与论证,我们把《房山文化》作为国家教材《文化生活》的补充、延伸和拓展教材,教材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展现房山精神文化、地理文化、历史文化、教育文化、科技文化、艺术文化和产业文化,探讨房山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再次,沿着什么路径进行开发?我们确定这样的开发路径:确定选题、收集筛选资料——制定课程纲要——确定编写体例——形成教材纲目——进行教材编写——组织师资培训——指导课程实施。最后,如何具体组织教材的开发与实施?对于

如何具体组织开发与实施,笔者所作的思考是:向学校、区教委口头申述开发意向——正式向区教委申请立项——组建编委会、编写组——编制课程纲要、确定编写体例——向区委组织部申请人才资助立项——进行教材编写——向市教委申请立项——送审教材——交出版社正式出版——制定课程实施方案——组织教材培训——指导课程实施——不断完善教材的开发与实施。一、行动——《房山文化》教材开发与实施的实践过程正由于有了前面多维度、多层面的深入思考,使得我们的后续开发工作有条不紊而规范有序。 1.开发探索有序进行。广泛收集资源。从2007年9月开始,笔者着手收集房山文化相关的图书、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历时一个月,走访了本区政协、宣传部、文委、教委、史志办、档案馆、博物馆等多家单位,收集到几十本相关书籍,通过网络查询收集了几十万字的文字资料和上千幅相关图片。这些资源为深入研究、筛选素材,制定课程纲要奠定良好的基础。编制课程纲要。课程纲要是编写教材的纲领性文件。在课程纲要指导下编写教材,可以避免教材编写的盲目性,增强科学性和规范性。笔者参照国家课程标准的样本,结合房山文化课程特点,编制了<房山文化课程纲要》。整个课程纲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主要阐释了《房山文化》的课程性质、指导思想、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第二部分“内容纲要”,主要阐释了《房山文化》的总体目标和内容目标。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主要阐释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编写建议、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为《房山文化》教材的编写提供了直接指导,也为整个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起到了统领作用。构建框架结构。确定体例,提出编写要求。全书结构由专题、节、框三级组成,共6个专题,每专题分2~3节,每节分2~4框。每个专题前面的导言,300字左右。文字流畅,言简意明,能引起学习兴趣,随后简要介绍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每一节都采用情景、案例(故事、数据、寓言、图片等)导入,提出与本节课主题密切相关的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正文编写基本要求:一是突出常识性。在行文中,介绍基本常识,说明相关问题,层次清楚,通俗易懂,既不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更不追求理论的高度和知识的广度。二是具有科学性。讲述的知识科学规范,观点正确。使用的材料、数据等真实可靠,不随意编造。三是体现互动性。通过设计一些活动,引导互动,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在每一框中,都要求有事例、有适合学生探讨的问题,结合事例或图片都可以设计课堂活动。四是把好语言关。处理好教材语言与书面语言、生活语言的关系。语言既要符合规范,又要通俗易懂,还要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尽量不使用说教性的语言。五是符合逻辑性。内容讲述要求层次清楚,符合生活逻辑和知识逻辑。辅助文主要由课文中的楷体字部分和“开窗栏目”组成,是对正文内容的拓展,有助于理解正文。开窗栏目主要包括“知识链接”、“文化时空”、“活动平台”、“名言格言”等。每个专题之后都设置探究活动。旨在指导学生开展相关课外活动。其主要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知识面;帮助学生理解、应用教材知识;体现新课程互动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进入教材编写。按照课程纲要的要求,确定了教材纲目和编写体例,组织编者认真研讨和领会,在把握精神实质,明确编写要求的前提下,开展正式进行教材的编写。教材编写,经历几次反复是很正常的,不可能一稿成型。甚至几经修改后,回头再看第一稿,可以说是面目全非,正是经历这样多次反复的修改和打磨,才可能使文稿不断成熟、不断完善。到2011年10月,教材编写完成并正式出版,配套的教参也编写完成,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重要文本。《房山文化》第一稿设计为7个专题,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个角度展现房山文化,最后发现,在房山制度文化方面其实缺憾颇多,在第二轮修改时,做出了大胆的取舍。一是将7个专题整合成为6个专题,二是放弃制度文化角度,只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视角展示房山文化。这样既降低了教材编写的难度,也降低了教材内容的难度。实践证明,这种取舍是合理的,加快了教材编写的进程。 2.实施过程优势突出。保障机制具有高效性。实施程序具有规范性。以纲要为指导,规范实施。《房山文化》项目起动后,在制定课程纲要中,就已经明确地载明了开发与实施的目的性,使得整个实施过程有章可循、有条不紊。制定具体方案,规范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