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电位附自然伽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电位测井方法原理
在早期的电阻率测井中发现:在供电电极不供电时,测量电
极M在井内移动,仍可在井内测量到有关电位的变化。这个电位
是自然产生的,故称为自然电位。使用图1所示电路,沿井提升
M电极,地面仪器即可同时测出一条自然电位变化曲线。
自然电位曲线变化与岩性有密切关系,能以明显的异常显示
出渗透性地层,这对于确定砂岩储集层具有重要意义。自然电位
测井方法简单,实用价值高,是划分岩性和研究储集层性质的基
本方法之一。
图 1 自然电位测井原理
一、井内自然电位产生的原因
井内自然电位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对于油井,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地层水的含盐量(矿化度)与泥浆的含盐量不同,地层压力和泥浆柱压力不同,在井壁附近产生了自然电动势,形成了自然电场。
1.扩散电动势(Ed)的产生
如图2所示,在一个玻璃容器中,用一个渗透性的半透膜将
其分隔开,两边分别装上浓度为Cl和C2(C1>C2)的NaCl溶液,
并且在两边分别放人一只电极,此时表头指针发生偏转。此现象
可解释为:两种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接触时,存在着使浓度达
到平衡的自然趋势,即高浓度溶液中的离子受渗透压的作用要穿
过渗透性隔膜迁移到低浓度溶液中去,这一现象称为离子扩散。
在扩散过程中,由于Cl-的迁移率大于Na+的迁移率,扩散
结果使低浓度溶液中的Cl-相对增多,形成负电荷聚集,高浓度溶
图2扩散电动势产生示意图液中Na+相对增多,形成正电荷聚集。这就在两种不同浓度的溶
液间产生了电动势,所以可测到电位差。离子在继续扩散,高浓度溶液中的Cl-,由于受高浓度溶液中正电荷的吸引和低浓度溶液中负电荷的排斥,其迁移速度减慢;而高浓度溶液中的Na+,由于受高浓度溶液中正电荷的排斥和低浓度溶液中负电荷的吸引,其迁移速度加快,这使得电荷聚集速度减慢。当接触面附近的电荷聚集使正、负离子的迁移速度相等时,电荷聚集就停止了,但离子还在继续扩散,溶液达到了动平衡,此时电动势将保持一定值:这个电动势是由离子扩散作用产生的,故称为扩散电位(Ed),也称扩散电动势,可用下式表示:
mv g/L。
与上述实验现象一样,井内自然电位的产生也是两种不同浓度
的溶液相接触的产物。在纯砂岩井段所测量的自然电位即是扩散电
动势造成的,这是由于浓度为Cw的地层水和浓度为Cmf的泥浆滤
液在井壁附近接触产生扩散现象的结果。通常,Cw>Cmf,所以一般
扩散结果是地层水内富集正电荷,泥浆滤液中富集负电荷,如图3
所示,有
图3 井内自然电位分布示意图
或
2.扩散吸附电动势(Eda)
如图4所示,将两种不同浓度(C1>C2)的NaCl溶液用
泥岩隔膜分开。实验结果表明:浓度大的一方富集了负电
荷,浓度小的一方富集了正电荷。其原因可以解释为:泥
岩的孔隙道极小,泥质颗粒对Cl-有选择性吸附作用,Cl-
都被束缚在泥质颗粒表面,不能自由移动,使得Cl-的迁
移速度为零,在扩散过程中,只有Na+可向低浓度一方移
动。因此,在泥岩井壁上只发生Na+的扩散,这时形成的
电动势称为扩散吸附电动势(Eda)。因为泥岩选择性地让
正离子通过,其作用有如化学中的半透膜,所以扩散吸附图4扩散吸附电动势示意图电位也称薄膜电位,其表达式为
在砂泥岩剖面的井内,在泥岩井壁附近,由于泥浆滤液浓度与地层水的浓度不同(Cw>Cmf)而产生的扩散吸附电动势为
3、过滤电动势(动电电动势)
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当溶液通过毛细血管时,由于毛细血管壁吸附溶液中负离子,使溶液正离子相对增多,并且同溶液一起向压力低的一端移动,因此在毛细管两端富集了不同符号的离子,压力低的一端带正电,压力高的一端带负电,从而产生了电位差,如图5所示:在岩层中有很多很细的连通孔隙,相当于上述的毛细管。当泥浆柱压力大于地层压力时,
由于岩层中的毛细管孔道壁和泥饼中的泥
质颗粒要吸附泥浆滤液中的负离子,而正
离子随着泥浆滤液向地层中移动,这
样在井壁附近聚集了大量负离子,在岩层
内部有大量正离子,这种电位称为过滤电
动势。
图 5 过滤电动势形成示意图
二、自然电位测井曲线
在钻穿地层的过程中,地层与泥浆相接触,产生了扩散吸附作用,在泥浆与地层接触面上产生了自然电位。
1.井内自然电场的分布
设砂岩、泥岩的地层水矿化度分别为C2,C1,泥浆滤液的矿化度为Cmf,且有Cl≥C2>Cmf。在砂岩和泥浆接触面上,由于扩散作用,产生的扩散电动势为
在泥岩和泥浆接触面上,由于扩散吸附作用,产生的扩散吸附电动势为
在砂岩和泥岩接触面上,由于扩散吸附作用,产生的扩散吸附电动势为
在井与砂岩、泥岩接触面上,自然电流回路中的总自然电动势
式中 K=Kd+Kda,称为自然电位系数。可以写成:
通常把E。写作S5P,称为静自然电位。实际测井时以泥岩作自然电位曲线的基线(即零线),当Cw>Cmf时,砂岩的自然电位异常为负值,因此上式右端取负号。把井中巨厚的纯砂岩井段的自然电位幅度近似认为是SSP。静自然电位的变化范围在含淡水岩层的+50mV到含高矿化度盐水岩层的-200mV之间。
2.自然电位曲线特点
图6是一组含水纯砂岩的自然电位理论曲线,横坐标是自然电位与静自然电位之比ΔUsp/SSP,纵坐标为地层厚度h,曲线号码为层厚与井径之比h/d。当上、下围岩很厚且岩性相同时,从曲线上可以看到下列特点:曲线关于地层中点对称,地层中点处异常值最大;地层越厚,ΔUsp越接近SSP,地层厚度变小,△Usp下降,且曲线顶部变尖,底部变宽,△Usp≤SSP;当h>4d时,△Usp的半幅点对应地层的界面,因此较厚地层可用半幅点法确定地层界面,地层变薄时,不能用半幅点法分层。实测曲线与理论曲线特点基本相同,由于测井时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实测曲线不如理论曲线规则(图7)。使用自然电位曲线时应注意:自然电位曲线没有绝对零点,是以泥岩井段的自然电位曲线幅度作基线;自然电位曲线幅度△Usp的读数是基线到曲线极大值之间的宽度所代表的毫伏数。
在砂泥岩剖面中,以泥岩作为基线,Cw>Cmf时,砂岩层段出现自然电位负异常;C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