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知识点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复习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复习

纽。”“它”是指( B )
A.鸦片战争
B.抗日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解放战争
第4页
两个战场抗战
战役
开始 时间
淞沪 会战
1937年 8月 13日
台儿庄

战役
1938年 3月指挥 Nhomakorabea结果影响
• 打破了日 本3个月 灭亡中国
失败
迷梦,激 发了全国 人民斗志
李宗仁
胜利
• 抗战以来 中国正面 战场取得第5页
战役
开始 时间
指挥
结果
影响
• 全民族
抗战以
来中国
军队取
平型关 大捷
1937年 9月
得第一 林彪 胜利 个胜利,
粉碎了
日军
“不可

第6页
【针对训练】
1.李宗仁在回想录中写道:“捷报传出后,举国若狂。……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为抗战
发动以来第一快事。”被李宗仁誉为“抗战发动以来第一快事”是( A )
单元复习(第六单元)
第1页
近代史上日本发动和参加侵华战争
侵华 战争 起止时间 主要 战役
结果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 侵华战争
• 1900-19 1931-1945年
黄海大战、威海卫 战役
廊坊战役
平型关大捷、台儿 庄战役、百团大战

清政府战 败,签署

清政府战 败,签署

日本无条 件投降,
中国人民
• 《马关条 • 《辛丑条
约》
约》
取得抗日 第2页
胜败主 要原因
启示
• 清政府腐朽 统治或落后 封建制度不 能抵抗新兴 资本主义制 度

中考历史精讲本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近代史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中考历史精讲本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近代史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课标要求:列举正面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 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背景 日军占领南京后,为打通南北战场,从南北 两个方向夹击徐州
台儿 指挥者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
庄战 概况 1938 年 3 月,日军向台儿庄发起攻击,中国
守军奋起抵抗,共歼敌 1 万余人

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 李宗仁在
(教材最新表述: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
抗日 柱作用,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 战争 素。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 胜利 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 的原 原因 因与 一战线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了团结抗 伟大 战大局,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 意义 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抗日战争的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是
共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 意义 关键
(2)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考点 2: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八上第 19 课 P91-95)(2022 年是七七事 变爆发,南京大屠杀 85 周年)
课标要求: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 抗战的意义;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 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1944 年初,日军发动了__豫豫湘湘桂桂战战役役。国民党军队一溃千
战役 概况 里,丢失了河南、湖南、广西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
部分
考点 4:敌后战场的抗战(八上第 21 课 P100-103)(2022 年是平型关大捷 85 周年)[2021·天水 6,武威 8(1);2020·天水 5]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第六章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第六章历史

第六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单项选择题1.()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A.九一八事变 B. 华北事变 C. 卢沟桥事变 D. 一•二八事变2.抗战时期,日军在中国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是()。

A.淞沪会战B.豫湘桂战役C.南昌战役D.武汉会战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作战的时间是()。

A.1932年4月15日B.1935年8月1日C.1935年12月9日D.1937年7月8日4. 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举行,中国解放区代表()出席了会议。

A.董必武B.林伯渠C.周恩来D.王若飞5. 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了()。

A.《停战议和一致抗日》B.《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C.《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D.《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6.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是指()。

A.1935年华北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B.1935年华北事变到1940年百团大战C.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D.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40年百团大战7.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国民党最高将领是()。

A.佟麟阁B.赵登禹C.张自忠D.左权8.()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A.台儿庄战役B.平型关大捷C.百团大战D.忻口会战9.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普遍实行的土地政策是()。

A.没收地主土地B.保存富农经济C.减租减息D.没收一切土地10.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和任务的会议是()。

A.中共二大B.遵义会议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D.中共七大11.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反侵略完全胜利的战争是()。

A.中法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D.抗美援朝战争12.明治维新后,日本推行的政策是()。

A.大陆政策B.中立政策C.均衡政策D.门户开放政策13. 1927年日本召开“东方会议”,制定了()。

中国近代史第六章重点知识点

中国近代史第六章重点知识点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选题】1.1931年9月18日,日本炸毁南满铁路沈阳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发动九一八事变,这是日本开始侵华的标志;1932年2月,中国东北全境沦陷。

2.1937年7月7日,驻丰台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炮轰宛平城,挑起卢沟桥事变。

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

3.1935年,国民政府在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华北成为日军可以自由出入的“真空地带”,这一系列事件被称为“华北事变”。

4.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后,从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转为“以华制华”、“以战养战”,对国民党进行以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占领区扶持傀儡政权,发展汉奸;将主要兵力用于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

5.1932年,日本侵略者策划建立的傀儡政权是伪“满洲国”;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6.共产党人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1)1932年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蔡廷锴、蒋光鼐领导下,在淞沪一带抗击日军。

(2)1933年5月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并任同盟军总司令。

(3)1933年11月,在福州发动抗日反蒋事变的国民党爱国将领是蔡廷锴、蒋光鼐,又称“福建事变”。

(4)1934年4月,由中国共产党提出,宋庆龄、何香凝、李杜等1779人签名,发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纲领》,号召中国人民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

7.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在抗日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为迎接全国抗日新高潮的到来做了理论和政治准备。

8.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实行“兵谏”,发动西安事变。

9.1937年8月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八路军由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

八路军下辖三个师(115.120.129)。

南方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10.1938年3月,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取得胜利的战役是李宗仁领导的台儿庄大捷。

近纲第六章总结

近纲第六章总结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基本内容1、抗日战争的历史定位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台湾、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共同进行的抵抗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方主战场。

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历史性贡献。

2、基本特征:全民族反侵略战争一对主要矛盾: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国民党:片面;正面两条抗战路线和两个战场:共产党:全面;敌后三个发展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二、日本侵华的逐步深入1、明治维新后,日本作为资源小国,把目标瞄准于中国的广大市场与资源2、一战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进一步控制本国政权,对外侵略扩张3、1927年,日本召开侵华“东方会议”,“大陆政策”进一步发展和具体化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1、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依据抗战路线——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战略方针——持久抗战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发展(1)抗战之初提出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既统一,又独立。

(2)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以后,针对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坚持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

(3)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发展进步势力(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总方针争取中间势力(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孤立顽固势力(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具体措施-政权建设: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共产党、左派非党员、中间派各三分之一)经济建设:停止没收土地政策,减租减息四、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抗击时间最长、付出代价最大、牵制和消灭日军最多的国家。

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从世界意义上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战火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亿人口卷入其中。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知识点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知识点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考点一: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九一八事变:1、时间:1931年9月18日2、背景:a、日本:①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确立了侵华的既定政策②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b、中国:国民党在中国南方全力“围剿”红军,内战和分裂给了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3、借口:柳条湖事件4、蒋介石态度:不抵抗政策。

5、中国人民局部抗争:a、东北义勇军: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成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b、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6、影响:①对中国:a、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战的起点,拉开了中国十四年抗战的序幕,中国开始了光复东北的壮举;b、中日民族矛盾逐步成为主要矛盾;c、引起了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②对世界:a、加剧了美日矛盾,开始打破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限制,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格局;b、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

考点二: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业西安事变:1、背景:a、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b、中国共产党提出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c、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d、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中共的主张;e、蒋介石坚持内战。

2、目的:逼蒋抗日3、时间:1936年12月12日4、结果:和平解决5、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它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预示着国共团结抗战新局面的到来。

考点三: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七七事变1、时间:1937年7月7日2、影响: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全民族抗战开始。

考点四: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南京大屠杀:1、时间:1937年12月2、国民党迁至重庆3、认识:a、南京大屠杀是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对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暴露了日本侵略者野蛮残暴的本质;b、牢记历史,不忘国耻,振兴中华;c、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六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六章)

第六章
重要考点讲解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三、国民党正面战场以及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 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单选](1)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 抗战处于战略防御阶段。
[单选](2)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 主要任务。 [单选、多选](3)国民党爱国将士有:佟麟阁、赵登禹、谢晋元等。 [单选](4)片面的抗战路线导致正面战场失利。 [单选]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战略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为消极抗战。相持阶段正面战 场对日军的进攻性打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区的建立以及中国远征军 的作战。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抗日文化工作 [多选]抗战初期国民党实行的若干有利于抗战的政策。国民参政会的成立。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国民政府 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领导组织的抗日文化工作。
第六章
本章重点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3、抗日战争防御阶段和相持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不同地位和作 用。 4、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战争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游击战争的战略 地位。
5、中国共产党的延安整风运动。
6、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7、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和基本经验。
[多选、简答、论述]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1)加强政权建设。按照“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团结 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接受党外人士“精兵简政 ”的建议,克服困难。 (2)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这既减轻了 农民负担,提高他们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又照顾地主的利益, 有利于保障根据地的社会稳定。 (3)开展大生产运动,克服经济困难。针对抗日根据地出现的严重的 经济困难,毛泽东提出了“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经济工作和财政 工作的总方针,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大生 产运动。

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第六章

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第六章

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对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巨大影响。
原因:
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二)延安整风运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确立
1941年5月,整风运动首先在高级干部中进行。《改造我们的学习》
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
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一)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加强政权建设,是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首要的、根本的任务。
在政权机关工作人员的名额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
(二)开展大生产运动,克服经济困难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1937 年,改组军队,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第三节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与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始终存在两个战场,即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
二、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
(一)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敌后根据地的建立
(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
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
三、击退国民党的反共磨擦,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八下第六单元抗日民族战争复习课件

八下第六单元抗日民族战争复习课件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九一八事变
1.时间: 1931年9月18日
2.背景: 国际:日本对中国蓄谋已久;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国内:国共内战
3.借口: 柳条湖事件
4.影响: 对中国: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局部抗战的开始 对世界:揭开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破坏了华盛顿体系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5.局部抗战: ①东北军组织东北抗日义勇军 ②杨靖宇等开展游击战争 ③1936年,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
6.日本持续扩张: ①1935年华北危机 ②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运动,“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二、西安事变
1.时间: 1936年12月12日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3.胜利原因: 决定因素: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 和英勇的民族抗争。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根本保证:全民族抗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前提条件: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正义的、反抗侵略的 民族解放战争。 外部条件(国际):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 和人民的支持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五、南京大屠杀
1.时间: 1937年12月
2.背景: 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沦陷,日军进攻南京,国民党迁都重庆。
3.认识: ①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罪行之一
②珍爱和平,反对战争;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 ③铭记历史,知耻而后勇,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而奋斗。
3.影响: 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四、国共第二次合作
1.过程: 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 ②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共产党军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和第四军 ②1937年9月,国民党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 言。

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五

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五

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五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简答题1、日本在中国占领区是如何进行残暴的殖民统治的?(1)对台湾的殖民统治自1895年开始,日本对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日本驻台湾总督掌握立法、行政、司法、军事权.(2)对东北的殖民统治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实行了14年的殖民统治.1932年3月建立的伪“满洲国”听命于关东军司令部,次长都由日本人担任.(3)扶植汪伪政权1938年12月,中国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投敌.1940年3月,在日本的操纵下,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上述地区实质上成为是日本的独占殖民地.2、简述一二九运动及其意义?起因:华北事变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日民族矛盾激化.过程和口号: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在中国共产党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举行抗日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代表性口号)等口号.游行队伍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1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意义:(1)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并华北的计划.(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3)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3、简述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事变的发生:1936年12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影响下,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前来督剿红军的蒋介石,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这就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及意义: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从民族利益出发,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并派周恩来等组成中共代表团赴西安谈判.经过和平谈判,终于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4、简述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及其溃退的原因.作用: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始终是中国抗战的重要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战略防御阶段,但是,这些抵抗没有达到维护领土的目的,国民党正面战场溃败、中国迅速丢失大面积国土.原因:(1)中日国力和军力对比的悬殊.(2)蒋介石集团实行的是片面抗战的路线,将希望单纯地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3)国民政府在战略指导方针的失误.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5、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内外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持久抗战的同时,其对内对外政策发生重大调整和变化.(1)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2)对抗战在全局上逐渐趋向消极,保存实力;同时又限制、打击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制造了反共“磨擦”事件.(3)对外蒋介石将抗战到底的含义解释为“恢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这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6、抗日战争中形成了哪两个战场?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1)中国抗日战争形成两个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担负的敌后战场.(2)两个战场是战略上的相互配合的关系.7、简述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1)八路军、新四军采取“基本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作战方针.抗日游击战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2)在战略防御阶段,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阻止了日军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促使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3)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日军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敌后战场,以保持和巩固其占领地.这种全面的消耗日军,便赢来了战略反攻.8、怎样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含义.(1)含义:中国共产党强调,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是既统一,又独立.(2)具体运作:●共产党必须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必须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必须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3)目的和实质:目的是保持并发展革命力量已经取得的阵地;实质就是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使自己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这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论述题1、用实事说明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怎样的深重灾难?(1)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死者达30万人以上.其他屠杀惨案.●对抗日根据地开展大规模的“扫荡”,“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投放有毒病菌,大量中国居民死亡.●用中国人进行“活体解剖”.●掳掠大量的中国劳工.●强迫一些中国妇女充当“慰安妇”.(2)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在东北,独占了东北全部重工业和铁路交通,控制了东北的经济命脉,掠夺矿产资源.●在关内,对华北和华中的经济掠夺.日本侵略者还大肆掠夺占领区的土地及农产品.(3)强制推行奴化教育.目的是泯灭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维护其殖民统治.(4)损失数字: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2、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大后方抗日民主运动与抗日文化工作有哪些?(1)1938年初,周恩来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中国共产党人参加国民参政会;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先后具领导了大后方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4年9月,中共参政员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2)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和开展国统区进步文化工作,推动和参与文化界抗战团体的组建和发展.(3)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是全民族抗日战争中的一条重要的战线,对于激发大后方人民的爱国民主意识、坚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支援抗战前线、积蓄革命力量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1)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坚持全面抗战的路线.1937年8月洛川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是彻底的抗日纲领.(2)从民族大义出发,积极维护统一战线.提出了独立自主原则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等方针,并身体力行贯彻执行.(3)坚持持久战方法,并领导人民军队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毛泽东《论持久战》发表,抗日游击战战略的确定,八路军新四军抗战初期的英勇抗战和相持阶段到来后成为主要战场.所以,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4、试述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的内容和意义.(1)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其内容是分析了:●特点: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前途和规律: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这一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进程和方针: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坚持持久抗战方针,中国将在这个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乃至最后取胜.(2)意义:毛泽东阐明的持久战战略思想,抓住了中日战争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战争性质,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起了积极作用.5、怎样认识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表述:“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1)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为了发展进步势力,就要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放手发动人民群众,扩大抗日人民武装,创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全国发展共产党的组织和民众的抗日运动,这是整个策略的中心环节.(2)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争取中间势力需要三方面条件:一是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二是尊重他们的利益;三是要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3)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针对其两面政策(既主张团结抗日,又限共、溶共、反共并摧残进步势力)共产党须以革命的两面政策来对付他们,即贯彻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同顽固派作斗争时,应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以不破裂统一战线为底线.6、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内容:1940年前后,毛泽东撰写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1)分析了中国社会和革命的性质和特征:指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中国革命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五四运动以后已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它的前途是社会主义.(2)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经济上,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富农经济的存在.文化上,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3)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经验,提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三个基本问题,是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意义:(1)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2)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7、试述延安整风运动及其意义.20世纪4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整风运动.(1)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主观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内反复出现“左”、右倾错误的思想认识根源.(2)意义:●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全党范围确立起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整风运动基础上,1945年中共七大将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8、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民通过抗日战争的实践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就是:民族自尊品格、民族团结意识、民族英雄气概、民族自强信念、民族创造精神.(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巨大影响,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9、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同近代以来历次反侵略战争最大的区别.●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人,科学阐明了抗日战争的规律和进程,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抗日战争唤起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中国共产党以全民抗战的纲领主张、团结御侮的先锋作用、人民战争的组织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全国人民的抗日积极性.国民党的爱国官兵也为反对日本的侵略作出了贡献.(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苏联、美国、法国、英国等向中国提供了经济和军事援助.许多国家的反法西斯战士直接参加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鲜血和生命.10、试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大团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抗战.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这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的思想保证.抗日战争大大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出民族先锋队和阶级先锋队的作用,赢得了全中国人民的拥戴.(3)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人类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11、如何看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战场年平均牵制日本陆军的74%以上,最高年份达90%.日军在海外作战中损失的287万人中,有150万人伤亡在中国战场.(2)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不仅遏制了日本的“北进”计划,迟滞了日本的“南进”步伐,而且大大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国军队完成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转折和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中国军队出国作战,不仅打击了日军,还对盟军给予了实际支援.(3)开始以大国身份直接参与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协调.中国国际地位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得到提高.1942年1月,26个国家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1945年4月,参加联合国制宪会议,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更多内容进入:[[自考论坛][自考教材]欢迎广大自考考生加入,与更多的自考考生进行在线学习与交流!。

6、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提纲)

6、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提纲)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一)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1、日本的侵华政策(P96)(一)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1、日本的侵华政策(P96)▪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逐渐发展成军国主义国家。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宣示《对华政策纲领》,企图以武力将“满蒙”从中国分割出去。

▪日本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征服满蒙—征服中国—征服世界。

2、九一八事变(P96)1929年10月后,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加紧实施侵华政策。

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变。

1932年2月,东北沦陷。

3、华北事变(P97)▪国民党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妥协退让,助长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1933.1.日军攻占山海关,开始入侵华北地区。

▪1933.5.31. 签订《塘沽协定》,使华北处于日本监视、控制之下。

▪1935.6.签订《何梅协定》,使河北、察哈尔主权大部丧失。

▪1935.11.日方策动汉奸进行华北五省(冀、察、绥、晋、鲁)和平、津的“防共自治运动”,制造傀儡政权。

此即“华北事变”。

4、日本侵略计划得逞的原因(P97)▪日本是资本主义强国,侵华蓄谋已久,且经过精心策划,周密准备。

▪国民党政府致力于“围剿”红军,对日本妥协退让。

▪国际联盟和英美采取对日姑息、纵容的政策。

(二)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政策(P97)1、华北事变后,日本加紧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部署。

▪1936.8.广田弘毅内阁制定“南攻南洋群岛,北攻西北利亚”,“先打中国”的侵略计划。

▪1936.11.日德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结成反动同盟。

▪1937.7.7.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2、卢沟桥事变后、日本相继占领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大城市。

3、1938.10. 占领广州、武汉后,日本调整侵华政策,实施“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策略。

▪对国民党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知识点归纳第十八课战略大决战(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1.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2.辽沈战役(1)时间:1948年9月—11月(2)指挥者:林彪、罗荣桓(3)意义:解放东北全境。

3.淮海战役(1)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2)指挥者: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3)参战军队: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4)中心:徐州(5)意义: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规模最大、战果最丰)4.平津战役(1)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2)参战军队: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3)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为民族的功臣)(4)意义: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5.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三大战役的胜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了,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6.渡江战役(1)时间:1949年4月(2)南京解放: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统绐中国22年(1927-1949)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国民党残余退往台湾,形成台湾与祖国大陆至今分离的局面)第十九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1.状元实业家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2.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五个阶段:A.从洋务运动开始,出现了民族工业的萌芽,但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B.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各种实业团体纷纷出现。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

D.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

E.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2)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原因: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考点 第6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考点 第6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爆发:1931年9月18日,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炮轰沈阳城。

(2)结果: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陷。

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2.一二·九运动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划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幅员。

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高呼口号,向国民党当局请愿。

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

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3.西安事变(1)发生: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2)结果: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3)影响: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从此,十年内战根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七七事变(1)爆发:1937年7月7日,日军悍然向卢沟桥的中国守军发起进攻,炮轰宛平城,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2)影响:中华全民族抗战开始。

5.第二次国共合作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抗议日本侵略,说明抗战立场。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成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这样,以国共为主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6.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事端,淞沪会战爆发。

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

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7.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知识点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知识点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日本“东方会议”: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领》,声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2、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在东北沈阳制造借口而发动。

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开始。

日本进而野蛮地侵占了中国的东北三省。

3、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了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这一系列事件被称作“华北事变”。

是进一步侵华的事变。

4、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驻丰台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炮轰宛平城,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驻军奋起反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

5、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1938年广州、武汉失守。

6、伪“满洲国”:1932年3月在长春建立,溥仪为形式的首脑,实权掌控在日本人手中。

东北实际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7、汪伪政权:1938年12月,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投敌,1940年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受控于日本。

8、南京大屠杀:1938年12月发生,我国遇害者达30万以上。

9、十九路军抗日反蒋事变(“福建事变”):1933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以及国民党内李济深、陈铭枢等反蒋爱国人士在福州举行抗日反蒋事变,组建政权。

10、“一二.九”运动的时间与宗旨性口号:“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1、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2、八一宣言(1935年8月1日)、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在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

瓦窑堡会议为迎接全国抗日新高潮到来做了理论和政治上的准备。

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五项要求;13、八路军和新四军:1937年8月,国共两党达成协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复习提纲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复习提纲

运 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动 3.中国共产党的救亡主张
1935 年 8 月,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 年底,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
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原因:①日军侵略东北、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的危急关头,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根本原因)②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③蒋介石顽固坚持内战政策,劝蒋无效(直
失败
第三次长沙会战时,英美盟军在 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这次会战 的胜利,在国国内外产生了积极 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消极影响:国民党军队一溃干 里,丢失了大片国土
战役
背景
时间 地点 主 力 指挥 结果及意义

平型关大捷 淞沪会战期 1937 山 西 八 路 林彪 胜利,歼灭日军 1000 多人。
阳城,占领沈阳。 九 一 3.结果:东三省沦陷,1932 年,日本扶持溥仪在长春建立满洲国 八 4.东北军民的抵抗(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 事 变 (1)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侵略(2)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组织
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3)1936 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
日联军,与日军战斗
5.影响: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1931-1945)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
幕。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
1.华北危机
1935 年下半年,日本策动“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政府政策:“不抵
从 九 一 八 事 变 到 西 安 事 变
抗”的妥协政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原因: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复习提纲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复习提纲

第 1 页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有机可乘。

: 1931年9月18日,日本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制造柳条湖事件,突袭北大营,炮轰沈结果:东三省沦陷,1932年,日本扶持溥仪在长春建立满洲国)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侵略(2)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3)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1931-1945)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

1.华北危机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国民政府政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2.一二九运动过程: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向国民党当局请愿,反对华北自治,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但是遭到镇压。

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生爱国救亡运动影响:①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②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④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3.中国共产党的救亡主张1935年8月,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底,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原因:①日军侵略东北、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的危急关头,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②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③蒋介石顽固坚持内战政策,劝蒋无效(直接原因)④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之心⑤学生运动的推动2.过程1936年12月12日,为逼蒋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3.结果: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联蒋抗日。

并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与各方面进行协商。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①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席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知识梳理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知识梳理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九一八事变1.起因:1931年9月18日夜,柳条湖事件。

2.结果:短短4个多月,东北全部沦于敌手。

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3.抗战力量(1)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

(2)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

(3)1936年初,东北抗日联军继续抗战。

4.影响: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1.华北危机: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2.一二·九运动(1)经过: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向国民党当局请愿。

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

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

(2)影响: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三、西安事变1.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2.结果: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

3.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一、七七事变1.时间:1937年7月7日晚,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被拒后悍然炮轰我军防地。

2.结果:7月底,北京、天津相继失陷。

3.影响: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1.军队改编: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日本制造的策划华北五省两市“防共自治运动”的事变是(华北事变)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由局部抗战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标志是(“七七”事变)3、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开始全面侵华战争的(“七七”卢沟桥事变)4、1940年,投降日本建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是(汪精卫)5、1932年3月,日本在中国扶植成立的傀儡政权是(伪“满洲国”)6、1936年,东北各抗日武装统一为(东北抗日联军)7、1933年5月成立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其主要领导人是(冯玉祥、吉鸿昌)8、★★中共中央提出在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的会议是(瓦窑堡政治局扩大会议)9、中国共产党为迎接全国抗日新高潮到来做了理论和政治上的准备的会议是(瓦窑堡会议)10、★1936年5月,中共中央放弃“反蒋抗日”口号,第一次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的对象的标志是(《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11、1937年8月,红军主力奉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其正、副总指挥分别是(朱德、彭德怀)12、★标志着国民党内外政策转向和平、抗日的会议是(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13、根据国共两党协议,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后,任新四军正副军长的是(叶挺、项英)15、1938年,国民党战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的取得大捷的战役是(台儿庄战役)16、淞泸会战中,率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是(谢晋元)17、在北平南苑的战斗中为国捐躯的国民党将领是(佟麟阁、赵登禹)18、★1942年初成立的中国战区的最高统帅是(蒋介石)19、1939年1月,国民党确定“防共、限共、溶共、反共”方针的会议是(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20、1932年12月,在桂南会战中,攻克昆仑关的国民党军队主力是(第五军)21、发起第三次长沙会战,连续挫败日军进攻的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是(薛岳)22、★★★抗战初期,造成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溃败的根本原因是(片面的抗战路线)23、标志着国民政府抗战政策发生转变的事件是(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的召开)24、★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政府采取的策略是(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25、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组成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

中国近代史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中国近代史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一二九运动及其意义
一二九运动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并华北的计划,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其意义
结束了十年内战,促进了二次国共合作实现,迎来了抗日救亡的新局面。

3、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意义
一、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祖国领土与主权的完整;
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三、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团结;
四、对世界人民战争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巨大影响,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期势力作出了
重要贡献,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范例,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经验
原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华民族空前的觉醒、团结和英勇的抗争,是胜利的决定因素;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

基本经验: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

实现抗日胜利的力量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也不惧怕战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日本“东方会议”: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领》,声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2、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在东北沈阳制造借口而发动。

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开始。

日本进而野蛮地侵占了中国的东北三省。

3、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了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这一系列事件被称作“华北事变”。

是进一步侵华的事变。

4、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驻丰台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炮轰宛平城,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驻军奋起反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

5、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1938年广州、武汉失守。

6、伪“满洲国”:1932年3月在长春建立,溥仪为形式的首脑,实权掌控在日本人手中。

东北实际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7、汪伪政权:1938年12月,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投敌,1940年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受控于日本。

8、南京大屠杀:1938年12月发生,我国遇害者达30万以上。

9、十九路军抗日反蒋事变(“福建事变”):1933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以及国民党内李济深、陈铭枢等反蒋爱国人士在福州举行抗日反蒋事变,组建政权。

10、“一二.九”运动的时间与宗旨性口号:“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1、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2、八一宣言(1935年8月1日)、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在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

瓦窑堡会议为迎接全国抗日新高潮到来做了理论和政治上的准备。

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五项要求;
13、八路军和新四军:1937年8月,国共两党达成协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

不久改称第十八集团军)。

八路军由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

随后,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除琼崖红军游击队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14、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讲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15、国民党在战略防御阶段的主要战役: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

谢晋元领导淞沪会战“八百壮士”抗日。

16、台儿庄大捷:1938年3月,李宗仁领导的第五战区在台儿庄战役中,歼灭日军1万余人,这是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

17、相持阶段到来后日本对华政策的调整:日本人从速战速决到对国民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

18、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的变化:1939年1月召开五届五中全会确定“防共、限共、溶共”方针;对日作战则趋向于消极,保存实力。

标志国民党从片面抗战到逐步消极抗战。

19、中国战区与中国远征军:1942年成立中国战区,蒋介石任最高统帅。

同年2月,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师长戴安澜在缅北殉国。

曾经救援出被日军所困的英军7000多人。

20、《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937年8月22日,中共中央洛川会议上通过。

反映了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

具体内容(1)强调使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与国民党政府包办的片面抗战相对立的。

(2)指出必须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必须改革政治机构,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并适当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

21、《论持久战》所预测的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22、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和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的最根本区别在于:要不要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抗战。

23、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主力在晋东北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了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24、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三大口号
25、三次反共高潮: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

进攻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和太行山的新军和八路军总部。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皖
南事变”),针对南方的新四军。

1943年春,国民党顽固派策划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未遂)。

26、“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27、三三制政权与精兵简政: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

在政权机关工作人员的名额分配上实行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

1941年党外人士李鼎铭提出“精兵简政”的提案,中共中央立即采纳,在各根据地实行。

28、大生产运动:为克服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抗日根据出现的严重的经济困难。

根据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大生产运动。

大生产运动首先在陕甘宁边区进行,八路军三五九旅将荒芜人烟的南泥湾改造成为“陕北的好江南。

2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30、延安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和阶段。

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普遍展开。

31、中共七大:1945年4月-6月在延安召开。

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32、抗日战争胜利的一些标志性时间:1945年8月15日,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签订投降书;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9日,中国战区受降在南京举行;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的收回,
是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标志。

3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34、联合国制宪会议:1945年4月在美国旧金山举行。

包括中国解放区代表董必武在内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

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35、叶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及新四军重要领导人之一,是闻名国内外的军事家,他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并出任前敌总指挥,参加广州起义时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中又出任新四军军长,后在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他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写出了著名的《囚歌》明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