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着重阐述了物质世界和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强
调了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这一章的重要性在于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我们理解和把握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在这一章中,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即世界是物质的,意识
是物质的产物。
这一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也是其与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意识的产物,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
这一观点为我们正确理解世界和认识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强调了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即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是人类对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这一观点强调了认识的实践性和历史性,认为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是与社会实践和社会历史相联系的。
这一观点为我们正确理解认识的本质和认识的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和认识论
基础,为我们正确理解世界和认识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我们要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一章的内容,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认识,不断提高对世界和认识的认识水平,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D )A、丰富的B精神的C、发展的D、实践的答案:D解析: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正是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学,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此问题出自于第一章的引言。
2、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B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C、科学的世界观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答案:B解析:哲学是理论思维的产物,不是自发形成的;并不是所有的哲学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哲学史上有大量的不科学的世界观;也不是所有的哲学都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哲学史上有大量的哲学不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时间的关系问题D、物质和空间的关系问题答案:A解析:世界的本质问题是世界观的重大问题,当然就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要回答世界的本质问题,就必须说明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自人类社会产生之后,纷繁复杂的世界万物,归结起来无非就是两大类:一类是物质现象,一类是意识现象。
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就成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承认( C )A、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B、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答案:C解析:注意区分的几种不同划分: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对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一元论论和二元论对立;对世界存在状态不同的回答形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5、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D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是否承认运动的绝对性C、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答案:D解析:注意区分的几种不同划分: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对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一元论论和二元论对立;是否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 私人整理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单选重点1哲学的基本的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3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4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对立统一规律。
5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哲学依据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6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7否定之否定规律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运动。
普通点1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4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5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6“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只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
”-----主观唯心主义。
“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天地万物皆在我心中”--------主观唯心主义。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理念的影子”“理是天地万物之根”---------客观唯心主义。
“水是万物的本原,火是万物的始基,天地万物有土金木水火构成,世界有不可再分的原子和虚空构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静止绝对化-----------形而上学。
没有物质的运动-------唯心主义没有运动的物质-------形而上学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说,万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相对主义诡辩论。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一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
23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共性: #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 #把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特点:朴素性、直观性
24
“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 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 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这一观点属于 (单选)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非常有限的范 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便是 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单选)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 密切
17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三大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8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泰勒斯: 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
水是万物的始基 “水生万物,万 物复归于水”,
19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泰勒斯:生于公元前624年,卒于公元 前554和548年之间。泰勒斯出生于希腊繁荣 的港口城市米利都,据说曾游历埃及,跟当 地祭师学习,曾利用日影来测量金字塔的高 度,准确地预测了一次日蚀。
他对天文学亦有研究,确认了小熊座, 被指出其有助于航海事业。同时,他是第一 个将一年的长度修定为365天日的希腊人。 他曾比较准确地估量了太阳和月亮的大小。 20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赫拉克利特
火是世界的本原,世 界是一团永恒不息的火, 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 转化为火。
2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出生于公元前 535年,卒于公元前475年。与泰勒斯一样, 赫拉克利特也没有著作传下来,他的著作只 有片断流传下来。通过这些片断我们可以发 现赫拉克利特的文笔比较晦涩,因此,后人 就称赫拉克利特为晦涩哲人。残篇集成: 《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
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形而上学
孤立的观点 静止的观点
矛盾的观点
2020/3/16
否认矛盾的观点
4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辩证法
联系 发展
三条基本规律 对 立 统
五对基本范畴 一
2020/3/16
4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2、对立统一是事物
方
界
法
观
论
2020/3/16
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第三、为什么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
哲学世界观 系统、理论、自觉 一般世界观 零散、经验、自发
2020/3/16
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一、哲学基本问题是怎样被明确的
③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第一,什么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
盾 的 普
从空间上看 无处不在 从时间上看 无时不有
事物的共性 绝对
遍
性
2020/3/16
4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矛
事物
盾 从空间上看 矛盾
的
方面 事物的个性 相对
特
事物
殊 从时间上看 过程
性
阶段
2020/3/16
2020/3/16
2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思维——文化
人
社会——政治
自然——经济
2020/3/16
2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第一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1.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2.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4.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 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6.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一)物质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5.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6.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7.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很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错误的。
8.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9.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0.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
11.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
12.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13.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14.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实践
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
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普遍 联系 的观 点
唯物辩 证法 的总 特征
永恒发 展的 观点
实质、 核心: 对立统 一规律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涵义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猫、田鼠、熊蜂和三 色堇看似毫不相干,但它们 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形而上学不变论和相对主义诡辩论 (1)夸大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事物的绝对运动。 道之大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董仲舒
(2)夸大事物的绝对运动,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人不能两次踏进 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人连一次也不能踏 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
2、时间、空间 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
(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物质=客观实在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意义
(1)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 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二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 唯心主义一元论
二元论的代表:笛卡儿
(2)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 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反映论 可知论
哲学史上,唯心主义观点认为,精神才 是运动的主体。
如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3)静止的含义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 在一定条件下、一定 范围内所处的暂时稳 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 范畴,静止是运动的 特殊状态。
(4)静止的表现形式
第一、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移动 第二、没有发生质变
(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 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 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 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_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到两片相同 的树叶”
—莱布尼茨
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
(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 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有根本矛盾和 非根本矛盾; • (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 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 用: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 方面和次要方面。 • •
十七届三中全会
全会强调,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 伟大实践,“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坚 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 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发 展这个基础,“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 支撑”;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 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 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 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一个“发展阶段” 、一个“关键时刻”、一个“重要时期”,全会闭幕时发 表的公报用简洁的语言,科学概括了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 展所处的历史方位。
3.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
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 域中的一切现 象,都是作 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 会)
资本主义社 会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记录是用来破的”
杰克逊12„91——约翰逊——刘翔12‟88—— 罗伯斯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主要内容与重点难点
• 内容:物质世界为什么会发展、怎样发展、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理论概述第一章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的实践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坚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什么是运动?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与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直到思维。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着,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实践是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了。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_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
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 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 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 本方法
主观唯心主义
慧能
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客观唯心主义
朱熹
黑格尔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
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 论。
凡以知,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之性也。
休谟
康德
荀 子
哲学基本问题小结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思 维 和 存 在 的 关 系 问 题
思维和存在 何者第一性
唯物主义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 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含义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 你的盾,如何?
我的盾没有利器能穿过它!
我的矛无坚不摧!
!?
理解矛盾的含义,首先要把逻辑 矛盾和辩证矛盾严格区别开来。
2、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相互联系之中(事物之间的联系)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个世界的联系)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1)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2)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3)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4)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 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 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1)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何者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划分哲学派别的依据)
唯物主义:物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体物质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结构
一元论
现代唯物主义:客观实在 (辩物与历物)
唯心主义:精神 主观唯心主义: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 二元论: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二者不统一
主要矛盾:支配地位,对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26.规律: (1)是:事物本质联系;事物必然联系;事物稳定联系;客观的(根 本特点) (2)自然规律:自然现象固有、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无意识)
社会规律:通过人活动表现出社会生活诸现象间本质、必然、稳
定的联系(有一定目的) 分类:一般规律出、特殊规律、个别规律 27.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物质范畴 28.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29.马主社会历史观的基础:马主实践观 30.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 只有实践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其和谐统一 31.不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不彻底、不科学 32.社会发展的动力:实践
10. 黑格尔:事物的联系是绝对观念的逻辑表现
休谟:“因果联系是习惯联想” 11.系统:由一定数量相互联系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 整体 系统的特点: 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12.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 照“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 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 展,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
②意识能动性的具体表现 (1)能动地认识世界(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 (2)能动地改造世界(最主要的表现) (3)对人体自身的调控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第一章)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3.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是实践。
4.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5.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联系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6.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7.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它从人和世界关系的角度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普遍的本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8.哲学的三大功能:描述现实世界、批判现实世界、构想更加理想的世界9.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10.客观世界的现象必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现象,一类型意识现象。
11.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13.如何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14.如何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5.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6.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17.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点的,运动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根本矛盾。
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18.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统一性问题。
19.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
20.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成物有物质和意识这两种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1章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
•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 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 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 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法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统一
唯物主义
唯物辩证 的自然观 唯物辩证 的历史观
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
1825年以来资本主义世界 爆发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就是 这种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和 突出表现。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
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述
“资产阶级生产关系 和交换关系,资产阶 级所有制关系,这个 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 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 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 资产阶级社会,现在 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 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 呼唤出来的魔鬼了”
唯物史观
从必然到自由
客观事物
唯物主义
实事求是
研究、认识 认识论
客观规律
辩证法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
•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 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 1、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反映 • 2、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
从狭义上说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 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广义上说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 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从阶级属性讲
——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
人类解放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 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十月革命胜利
2006年1月21日,人们高举列宁画像在列宁 陵墓外聚集敬献鲜花,纪念列宁逝世82周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唯心主义
根据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形
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世 界 是 怎 样 存 在 的 问 题
联系的观点
辩证法
发展的观点 承认矛盾 孤立的观点
形而上学
静止的观点
否认矛盾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 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 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 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 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 成果来确定和解释世界的物质本源,其中较典 型的是把原子确定为世界万物的本原。
物 质
元 素
原 子
当人们发现了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
分的基本物质—原子,并测出了它的
质量时,兴奋之余,几乎所有的科学
家和哲学家都以为找到了构成万物的
最基本的微粒。这就是近代世界本原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 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镜头4 The Day After Tomorrow
后天
温 室 效 应
冰 河 世 纪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 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 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
物质基 础
动物脑和动物 人脑及人类中 神经系统 枢神经系统
科学材 料
物理学 和化学
生物学和神经 比较学
神经心理学 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劳动在意识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 和可能
(2)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切勿在哲学上自寻苦 恼;如果你不幸成为 哲学家,那么你最好 去寻一个更令人尊敬 的工作而成为一名护 士,牧师,水管工或 马戏团的小丑。
名人论哲学
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如
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 其他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 皇,却没有至圣的神一样。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 华。 哲学,是照亮人类生活,使 人类崇高起来的“普照光”。
古 希 腊 朴 素 唯 物 论
赫拉克利特
中 国 的 朴 素 唯 物 论
火
土
五行说
相生
木
水
金
相克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
原子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唯物主义将世界本原归结为一种
或几种实物,难免幼稚,虽然有极出色
的德谟克里特和老子,但总特征仍然是
直观的和猜测的,无法得到科学的证实
。哲学史上称之为“朴素的唯物主义”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物质观 旧唯物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物质观
旧唯物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古希腊和中国
火土 木 金 水
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物质观
古 希 腊 朴 素 唯 物 论
泰勒斯:
“水”是万物的始 基
火是万物的本原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
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 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 识所反映。
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
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是(ADEF )
A、日月星晨 B、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C、学习计划 D、生产力、生产关系 E、电、磁场 F、动植物
客 观 唯 心 主 义
镜头2
朱熹与理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 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凡以知,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之性也。
康德
康 德 荀 子休 谟Fra bibliotek代朴素唯物主义
思 维 和 存 在 的 关 系 问 题
思维和存在 何者第一性
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世界观
系统化
哲学
哲学与科学 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各
门科学为哲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哲学的产生 为各门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 导。它们的关系用图示意如下: 哲 学
自然知识
社会知识
思维知识
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作用
弗里德里希· 恩格斯
Friedrich Engels
“全部哲学,特 别是近代哲学的重 大的基本问题,是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问题”。
哲学的字源学含义
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语,由Philos (爱) 和Sophia(智慧)词组成,意为爱智慧。 中国古代的哲字,就是智慧的意思,因此 ,经日本的学者西周的翻译,古希腊的爱 智慧的学问就叫哲学。 在亚里士多德的知识分类中,哲学又被称 为形而上学。
亚里斯多德与哲学
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 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知识是研究抽象的 超验的对象,被称为第一哲 学。 第二类知识是研究具体的 经验的对象,被称为第二哲 学,也叫物理学。
“观念的东西不 外是移入人的头脑 并在人的头脑中改 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而已。” ——马克思
镜头3
神奇的大脑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
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宗 教 图 意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 来就有“龙有九似”的 说法:“角似鹿,头似驼、 眼似兔、项似蛇、腹似 蜃、鳞似鱼、爪似鹰、 掌似虎、耳似牛”。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 二 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第 三 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教学要点
• 世界的物质性
• • • • • •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判断物质的依据不在于它是否有形,只要 它具有“客观实在性”就属于物质范畴。
2.意识的起源与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无机物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
葵花向日
意识产生的三个关键环节 :
反应 主体 刺激感应 低等生物:原 生动物和植物 无机物 神经细胞:神 经元和神经索 动物感觉 和心理 高等动物 人类思维 人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 论
齐 艳 霞
博 士
人文社会科学部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康德与哲学
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 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 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 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 美学的奠定者。 1781 年《纯粹理性批判》 1788年 《实践理性批判》 1790 年《判断力批判》
伊曼努尔· 康德
第一节 物质世界与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智慧之学,使 人聪明的学问。
“如果人类是一群羊, 那么哲学家就是上帝 派下来的牧羊人,作 家就是牧羊犬。” 哲学原就是一种 怀着乡愁的冲动, 到处去寻找家园。
“一群最无 聊的人们搞 的一门最无 聊的学问。”
哲学
无用、枯 燥的学问
哲学是什么?
哲学是人类精神世界里 的一块古老的天地,它来 源于人类对于自我、对于 宇宙自然的好奇,来源于 人类对于智慧、思想、知 识的热爱与追求。 哲学始于惊奇!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的含义 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意 为爱智慧。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 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 结。
彻底的不可知论 不彻底的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物质观
“物、物质无非 是各种物的总和, 而这个概念就是从 这一总和中抽象出 来的”。
——恩格斯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
在的哲学范畴,这种 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 觉感知的,它不依赖 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 写、摄影、反映。”
——列宁
世界观与方法论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 根本看法。
哲学所说的整个世界指的是 由外部物质世界和人的精神世 界所构成的世界。
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就是 对这两个世界之间关系的认识。
世界观与方法论
方法论是人们在一定的世
界观指导下认识和改造世 界的根本方法。
根本方法是人们思考和行动的一般原则。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可知论
唯物主义可知论 唯心主义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 有无同一性
不可知论
彻底的不可知论 不彻底的不可知论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 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
历史唯物主义
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
主 观 唯 心 主 义
陆 九 渊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贝 克 莱
“存在就 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者是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 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 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
朱 熹
“理在物先, 理在事先,理 是万物之本”
黑 格 尔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 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 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 万事万物的本源”
原子论。
近代形而上学原子论
近代形而上学原子论
这种构成万物的基本微粒—原子的 基本特性是“不可分”,并具有固 定质量和惯性性质,它被看成是构 成万物的“宇宙之砖”,世界便是 一座由原子砌成的“建筑模型”。
近代原子论比起古代原子说来说,
克服了其猜测性,有了科学基础,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