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常用穴位解释

合集下载

十二经络及原穴、络穴、输穴

十二经络及原穴、络穴、输穴

原穴12、络穴15个要记牢原络配穴法一、原穴,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

十二经在人体的腕、踝关节处各有一个原穴,又称:十二原。

阴经的原穴,就是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另有穴位。

原,根源。

先天之气与遗传之气,为原气。

导源于肾(包括命门),藏于丹田(关元穴),是人体活动的原动力,也是十二经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人身的十二经脉与三百六十五穴,接受五脏之气的灌溉与滋润,五脏的原穴乃五脏的原气集中与汇聚之处,所以各经的原穴,对各经的脏腑乃具有重要作用。

选穴时选用原穴,可以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从而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如:咳嗽取肺之原穴太渊、心痛心悸取心包之原穴大陵,都有很好的效果。

人体某一脏腑发生病变,邪气首先在其所属本经上流溢,当邪气不断增多,本经容纳不下时,邪气就会通过络穴流向与本经相表里的经脉。

1、太渊穴为肺经腧穴。

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该穴位处手内横纹凹陷地,动脉搏动处(中医在此把脉)。

功能为止咳化痰,扶正祛邪,通调血脉。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胸痛,咽喉肿痛,无脉症,手腕痛。

呼吸系统疾病:扁桃体炎,肺炎。

冲阳穴,针灸穴位名,乃是足阳明胃经的原穴。

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在趾长伸肌腱外侧;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当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第二支本干处,深层为腓深神经。

冲阳。

冲,穴内物质运动之状。

阳,阳气。

该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气化冲行天部。

功用:和胃化痰,通络宁神。

主治: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眩晕;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胃炎;运动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足扭伤;牙痛等。

2、太白穴:脾经上的原穴。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脚气,痔漏等。

指压太白穴可治疗湿疹。

公孙:脾经的络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即太白穴的下一个穴位。

主治呕吐,胃痛腹痛,泄泻痢疾。

中医各经络常用重要穴位取穴方法及作用

中医各经络常用重要穴位取穴方法及作用

中医各经络常用重要穴位取穴方法及作用一、大肠经重要穴位1.商阳穴:调解便秘取穴方法: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2.合谷穴:治疗面部、口部病痛。

取穴方法:一个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3.曲池穴:降血压功效明显。

可治疗皮肤病,通便清结大肠。

取穴方法:曲池穴位于肘部,寻找穴位时曲肘,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

4.肩髃穴:最容易受风寒的穴位,防止进风寒,睡觉或在空调房时应穿短袖,注意保暖。

取穴方法:位于人体的臂外侧,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向凹陷处。

5.迎香穴:通鼻窍功效,治疗鼻相关疾病。

鼻炎,闻不出气味等。

二、胃经重要穴位1.承泣穴:治眼睛疲劳。

2.四白穴:明目穴、养颜穴。

3.足三里穴:长寿穴、救命穴,养生大穴。

取穴方法:足三里(犊鼻穴,也称外膝眼穴)。

(膝盖凹陷处,膝眼下三寸旁开一小指。

4.丰隆穴:化痰强穴。

5.解溪穴:放松身心、改善脑供血不足。

三、脾经重要穴位1.太白穴:治疗腹胀、食欲不佳。

取穴方法:足内侧缘,第一跖(zhi)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2.三阴交穴:妇科病特效穴、流产名穴。

取穴方法:三阴交在脚内踝尖上三寸,就是从内踝向上量四指,胫骨(小腿内侧骨)后缘凹陷处,用手按时比其他部位敏感,有胀疼的感觉。

3.阴陵泉穴:妇科病的万灵丹。

4.血海穴:治疗妇科病、湿症、丹毒等皮肤病。

四、心经重要穴位1.极泉穴:救命穴。

心脏突然供血不足(晕倒,休克),马上按此穴,血液能以极快的速度供给心脏。

也是解郁大穴。

2.少海穴:调节心肾的重要穴位。

3.神门穴:非常重要的穴位。

安定心神,增强睡眠。

治胃心不和寝不安.五、小肠经重要穴位1.后溪穴:统治一切颈肩腰椎病的神奇大穴。

2.养老穴:治疗老年人疾病如眼睛昏花、耳鸣、耳聋、高血压等症。

3.小海穴:增加心脏力量,祛人体躁火。

六、膀胱经重要穴位1.睛明穴:保护眼睛的穴位。

2.委中穴:腰背委中求,治疗腰酸背痛,腰肌劳损,也是排毒的出口,可用刺血疗法释放毒素。

十二经络、穴位

十二经络、穴位

各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肺经:功效:主咳喘、心烦、掌中热、心里烦躁、咳喘尺泽:肘横纹外侧。

补肾。

治高血压、哮喘。

孔最:腕横纹上七寸。

治鼻出血,治痔疮的要穴,对感冒汗不出可起到发汗的作用。

治急性咳鏉、急性咽喉痛列缺:双手合谷相对食指下的凹陷处(腕横纹上1.5 寸处)。

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外感风寒引起的偏头痛。

头项寻列缺鱼际:手掌的大拇指根部,肌肉明显突起处。

治疗咳鏉,喘促,心中烦热,小儿疳积。

大肠经:功效:1.有效防止皮肤病,刮痧大肠经可治痘疹和湿疹。

2.可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火气去掉。

3.有很强的通便效果。

合谷:(拇指、食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拇指下压处)强壮穴,可以止痛,如面部的疼痛,牙痛等。

曲池:曲手臂时肘横纹的端点处。

降血压,治皮肤病,通便。

是一个排毒的穴位,要经常柔一揉。

手三里:曲池下2寸处. 牙痛颊肿、上肢不遂、腹痛、腹泻。

肩髃穴:手臂伸直肩膀凹陷处。

是人体最容易受风寒的穴位,防止进风寒,睡觉时穿上短袖。

心包经:始于天池,终于中冲,由胸走手。

刺激左侧效果最佳。

劳宫:手中指弯曲时手指的落点。

大补穴。

揉这个穴可使心情放松。

内关:腕横纹到肘横纹2寸处. 治疗因心理压力大引起的失眠等症状等,可调节心率。

曲泽:肘横纹中点。

治疗很多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可以调节心血的供应三焦经:主内分泌失调,主情志,主气郁。

按摩右侧效果会更好。

中渚:第四、五掌指关节后方凹陷处。

肩背部筋膜炎等劳损性疾病、肋间神经痛、头痛头晕、喉头炎阳池:腕关节的中点。

刺激阳池能激发人体阳气,对身体虚寒怕冷有缓解作用。

也可艾灸。

外关: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处。

对目赤肿痛、急性腰扭伤,踝关节扭伤有特效。

天井:在臂外侧,屈肘时,当肘尖直上1寸凹陷处。

对头痛,瘰疬,肘、臂、肩、项、背部疼痛,有特效•手少阴心经:心理、思虑、神志、睡眠、感情纠葛等少府:在感情线上攥拳小指尖对的地方•湿热症、火症可通过少府调节。

12经脉之穴:井、荥、经、合、原、络、郄!(附特效穴)

12经脉之穴:井、荥、经、合、原、络、郄!(附特效穴)

12经脉之穴:井、荥、经、合、原、络、郄!(附特效穴)12经脉之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天人合一它们都是人体12条正经上的精兵强将,是一穴胜十穴的特效穴位。

【井穴】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井穴, 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出为井。

」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

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其名称是:肺 -- 少商大肠 -- 商阳心包 -- 中冲三焦 -- 关冲心 -- 少冲小肠 -- 少泽脾 -- 隐白胃 -- 厉兑肝 -- 大敦胆 --(足)窍阴肾 -- 涌泉膀胱 -- 至阴指手指揣的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仲、少泽等六穴(左、右共十二穴)说的,为治疗中风、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井是水源头的意思。

《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

”《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

”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荥穴】是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穴位经气流行的部位,象浅水流,荥迂未深,叫荥穴,五输穴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溜为荥。

”意为脉气至此渐大,犹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

荥穴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难经·六十八难》又曰:“荥主身热。

”说明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证。

所以,将药物贴在荥穴之上,其性气就能在它的引导下汩汩流入脏腑中,到达由火引起的各种疾病所在之处。

像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的这样的问题,当然首先要找荥穴不可。

【经穴】是主管喘、咳、寒、热之证的穴位“经”是人体12条正经的主道,就像大江大河一样。

经穴一般在腕踝关节以上。

能治人体各个脏腑的病。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行为经。

人体的十二经“井穴”详解

人体的十二经“井穴”详解

人体的十二经“井穴”详解【井穴】它们都是人体12条正经上的精兵强将,是一穴胜十穴的特效穴位。

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井穴, 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出为井。

」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

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其名称是:肺-- 少商大肠 -- 商阳心包 -- 中冲三焦 -- 关冲心 -- 少冲小肠 -- 少泽脾-- 隐白胃 -- 厉兑肝 -- 大敦胆 --(足)窍阴肾 -- 涌泉膀胱 -- 至阴。

手指揣的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仲、少泽等六穴(左、右共十二穴)说的,为治疗中风、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井是水源头的意思。

《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

”《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 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人体的十二井穴定义及作用:众所周知,人体主要有十二条经络,这些经络各有一个井穴,合起来就是“十二井穴”。

井穴是针灸治疗中常用的穴位,对调节人体健康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1.井穴的定义:古人将经脉比作河流,血液便如河水一样流淌其中。

体表的经脉是地面部分的河流,体内的经脉就像是地下的暗流。

井穴便是沟通这两条河流的“井口”。

《灵枢》中说:“以上下所出为井。

”井穴多分布在人体手指、脚趾的末端,是体表经脉内的气血流注到体内经脉中的必经之路。

由此,井穴成了十二经脉的“根穴”,主管着十二经脉中的支脉。

十二经脉与其井穴是一一对应的。

2.井穴的清热作用:通过刺激井穴,可以起到清热的效果。

一般来说,每一个井穴都可以治疗所属经脉、脏腑的热证。

比如少商可以清肺热,治疗肺热引起的咳喘。

对于风热邪气侵犯肺经引起的咽喉肿痛,在少商穴针刺放血,往往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井穴不但可以清泻所属脏腑经络的火热,还可治疗以全身发热为主的病症。

十二正经穴位及功效

十二正经穴位及功效

一、手太阴肺经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共11穴。

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咳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脏腑病:咳喘,上气,烦心,肺胀满,小便数而欠。

经脉病:胸满,缺盆痛,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循行部位本经起于中焦,向下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入属肺,从肺系横行出于胸壁外上方,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桡侧端少商穴。

其分支从前臂列缺穴处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经气于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肺部胀满,膨膨气喘、咳嗽,锁骨上窝“缺盆”内(包括喉咙部分)疼痛;严重的则交捧着两手,感到胸部烦闷,视觉模糊。

还可发生前臂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疼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如咳嗽,气上逆而不平,喘息气粗,心烦不安,胸部满闷,上臂、前臂的内侧前边(经脉所过处)疫痛或厥冷,或掌心发热。

本经气盛有余的实症,多见肩背疼痛,感冒风寒自汗出,伤风,小便频数,张口嘘气;本经气虚不足的虚证,多见肩背疼痛怕冷,气短、呼吸急促,小便的颜色异常。

二、手阳明大肠经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

共二十穴。

循行部位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通过膈肌下行,入属大肠。

其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夹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经气于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大肠经属阳明经是气血都很旺的经络,可以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去掉。

手阳明大肠经经气异常而致的病证。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人体经络对应的穴位大全(图释版)

人体经络对应的穴位大全(图释版)

人体经络对应的穴位大全(图释版)肺经(共11个):(图释版)中府(LU01)云门(LU02)天府(LU03)侠白(LU04)尺泽(LU05)孔最(LU06)列缺(LU07)经渠(LU08)太渊(LU09)鱼际(LU10)少商(LU11)大肠经(共20个):(图释版)商阳(LI01)二间(LI02)三间(LI03)合谷(LI04)阳溪(LI05)偏历(LI06)温溜(LI07)下廉(LI08)上廉(LI09)手三里(LI10)曲池(LI11)肘髎(LI12)手五里(LI13)臂臑(LI14)肩髃(LI15)巨骨(LI16)天鼎(LI17)扶突(LI18)口禾髎(LI19)迎香(LI20)胃经(共45个):(图释版)承泣(ST01)四白(ST02)巨髎(ST03)地仓(ST04)大迎(ST05)颊车(ST06)下关(ST07)头维(ST08)人迎(ST09)水突(ST10)气舍(ST11)缺盆(ST12)气户(ST13)库房(ST14)屋翳(ST15)膺窗(ST16) 乳中(ST17) 乳根(ST18) 不容(ST19) 承满(ST20) 梁门(ST21) 关门(ST22) 太乙(ST23) 滑肉门(ST24) 天枢(ST25) 外陵(ST26) 大巨(ST27) 水道(ST28) 归来(ST29) 气冲(ST30) 髀关(ST31) 伏兔(ST32) 阴市(ST33) 梁丘(ST34) 犊鼻(ST35) 足三里(ST36) 上巨虚(ST37) 条口(ST38) 下巨虚(ST39) 丰隆(ST40) 解溪(ST41) 冲阳(ST42) 陷谷(ST43) 内庭(ST44) 厉兑(ST45)脾经(共21个):(图释版)隐白(SP01)大都(SP02)太白(SP03)公孙(SP04)商丘(SP05)三阴交(SP06)漏谷(SP07)地机(SP08)阴陵泉(SP09)血海(SP10)箕门(SP11)冲门(SP12)府舍(SP13)腹结(SP14)大横(SP15)腹哀(SP16)食窦(SP17)天溪(SP18)胸乡(SP19)周荣(SP20)大包(SP21)心经(共9个):(图释版)极泉(HT01)青灵(HT02)少海(HT03)灵道(HT04)通里(HT05)阴郄(HT06)神门(HT07)少府(HT08)少冲(HT09)小肠经(共19个):(图释版)少泽(SI01)前谷(SI02)后溪(SI03)腕骨(SI04)阳谷(SI05)养老(SI06)支正(SI07)小海(SI08)肩贞(SI09)臑俞(SI10)天宗(SI11)秉风(SI12)曲垣(SI13)肩外俞(SI14)肩中俞(SI15)天窗(SI16)天容(SI17)颧髎(SI18)听宫(SI19)膀胱经(共67个):(图释版)睛明(BL01)攒竹(BL02)眉冲(BL03)曲差(BL04)五处(BL05)承光(BL06)通天(BL07)络却(BL08)玉枕(BL09)天柱(BL10)大杼(BL11)风门(BL12)肺俞(BL13)厥阴俞(BL14)心俞(BL15)督俞(BL16)膈俞(BL17)肝俞(BL18)胆俞(BL19)脾俞(BL20)胃俞(BL21)三焦俞(BL22) 肾俞(BL23) 气海俞(BL24) 大肠俞(BL25) 关元俞(BL26) 小肠俞(BL27) 膀胱俞(BL28) 中膂俞(BL29) 白环俞(BL30) 上髎(BL31) 次髎(BL32) 中髎(BL33) 下髎(BL34) 会阳(BL35) 承扶(BL36) 殷门(BL37) 浮郄(BL38) 委阳(BL39) 委中(BL40) 附分(BL41) 魄户(BL42) 膏肓(BL43) 神堂(BL44) 譩譆(BL45) 膈关(BL46) 魂门(BL47) 阳纲(BL48) 意舍(BL49) 胃仓(BL50) 肓门(BL51)志室(BL52)胞肓(BL53)秩边(BL54)合阳(BL55)承筋(BL56)承山(BL57)飞扬(BL58)跗阳(BL59)昆仑(BL60)仆参(BL61)申脉(BL62)金门(BL63)京骨(BL64)束骨(BL65)足通谷(BL66)至阴(BL67)肾经(共27个):(图释版)涌泉(KI01)然谷(KI02)太溪(KI03)大钟(KI04)水泉(KI05)照海(KI06)复溜(KI07)交信(KI08)筑宾(KI09)阴谷(KI10)横骨(KI11)大赫(KI12)气穴(KI13)四满(KI14)中注(KI15)肓俞(KI16)商曲(KI17)石关(KI18)阴都(KI19)腹通谷(KI20)幽门(KI21)步廊(KI22)神封(KI23)灵墟(KI24)神藏(KI25)彧中(KI26)俞府(KI27)心包经(共9个):(图释版)天池(PC01)天泉(PC02)曲泽(PC03)郄门(PC04)间使(PC05)内关(PC06)大陵(PC07)劳宫(PC08)中冲(PC09)三焦经(共23个):(图释版)关冲(SJ01)液门(SJ02)中渚(SJ03)阳池(SJ04)外关(SJ05)支沟(SJ06)会宗(SJ07)三阳络(SJ08)四渎(SJ09)天井(SJ10)清冷渊(SJ11)消泺(SJ12)臑会(SJ13)肩髎(SJ14)天髎(SJ15)天牖(SJ16)翳风(SJ17)瘛脉(SJ18)颅息(SJ19)角孙(SJ20)耳门(SJ21)耳禾髎(SJ22)丝竹空(SJ23)胆经(共44个):(图释版)瞳子髎(GB01)听会(GB02)上关(GB03)颔厌(GB04)悬颅(GB05)悬厘(GB06)曲鬓(GB07)率谷(GB08)天冲(GB09)浮白(GB10)头窍阴(GB11)完骨(GB12)本神(GB13)阳白(GB14)头临泣(GB15)目窗(GB16)正营(GB17)承灵(GB18)脑空(GB19)风池(GB20)肩井(GB21)渊腋(GB22)辄筋(GB23)日月(GB24)京门(GB25)带脉(GB26)五枢(GB27)维道(GB28)居髎(GB29)环跳(GB30)风市(GB31)中渎(GB32)膝阳关(GB33)阳陵泉(GB34)阳交(GB35)外丘(GB36)光明(GB37)阳辅(GB38)悬钟(GB39)丘墟(GB40)足临泣(GB41)地五会(GB42)侠溪(GB43)足窍阴(GB44)肝经(共14个):(图释版)大敦(LR01)行间(LR02)太冲(LR03)中封(LR04)蠡沟(LR05)中都(LR06)膝关(LR07)曲泉(LR08)阴包(LR09)足五里(LR10)阴廉(LR11)急脉(LR12)章门(LR13)期门(LR14)督脉(共28个):(图释版)长强(DU01)腰俞(DU02)腰阳关(DU03)命门(DU04)悬枢(DU05)脊中(DU06)中枢(DU07)筋缩(DU08)至阳(DU09)灵台(DU10)神道(DU11)身柱(DU12)陶道(DU13)大椎(DU14)哑门(DU15)风府(DU16)脑户(DU17)强间(DU18)后顶(DU19)百会(DU20)前顶(DU21)囟会(DU22)上星(DU23)神庭(DU24)素髎(DU25)水沟(DU26)兑端(DU27)龈交(DU28)任脉(共24个):(图释版)会阴(RN01)曲骨(RN02)中极(RN03)关元(RN04)石门(RN05)气海(RN06)阴交(RN07)神阙(RN08)水分(RN09)下脘(RN10)建里(RN11)中脘(RN12)上脘(RN13)巨阙(RN14)鸠尾(RN15)中庭(RN16)膻中(RN17)玉堂(RN18)紫宫(RN19)华盖(RN20)璇玑(RN21)天突(RN22)廉泉(RN23)承浆(RN24)经外奇穴头顶部(共24个):四神聪(Ex-HN01)当阳(Ex-HN02)印堂(Ex-HN03)鱼腰(Ex-HN04)太阳(Ex-HN05)耳尖(Ex-HN06)球后(Ex-HN07)上迎香(Ex-HN08)内迎香(Ex-HN09)耳后静脉三条(Ex-HN10) 聚泉(Ex-HN11)海泉(Ex-HN12)金津(Ex-HN13)玉液(Ex-HN14)颊里(Ex-HN15)牵正(Ex-HN16)翳明(Ex-HN17)安眠(Ex-HN18)挟承浆(Ex-HN19)上廉泉(Ex-HN20)新设(Ex-HN21)颈臂(Ex-HN22)颈百劳(Ex-HN23)崇骨(Ex-HN24)经外奇穴胸腹部(共8个):胃上(Ex-CA01)脐中四边(Ex-CA02)三角灸(Ex-CA03)止泻(Ex-CA04)气门(Ex-CA05)提托(Ex-CA06)子宫(Ex-CA07)维胞(Ex-CA08)经外奇穴背部(共14个):血压点(Ex-B 01)定喘(Ex-B 02)结核穴(Ex-B 03)巨阙俞(Ex-B 04)夹脊(Ex-B 05)胃脘下俞(Ex-B 06)接脊(Ex-B 07)痞根(Ex-B 08)肘椎(Ex-B 09)下极俞(Ex-B 10)腰宜(Ex-B 11)腰眼(Ex-B 12)十七椎(Ex-B 13)腰奇(Ex-B 14)经外奇穴上肢部(共20个):肩三针(Ex-UE01)臑上(Ex-UE02)抬肩(Ex-UE03)肘尖(Ex-UE04)扭伤穴(Ex-UE05)手逆注(Ex-UE06)尺桡(Ex-UE07)二白(Ex-UE08)中泉(Ex-UE09)拳尖(Ex-UE10)五虎(Ex-UE11)虎口(Ex-UE12)中魁(Ex-UE13)大骨空(Ex-UE14)小骨空(Ex-UE15)腰痛点(Ex-UE16)八邪(Ex-UE17)外劳宫(Ex-UE18)四缝(Ex-UE19)十宣(Ex-UE20)经外奇穴下肢部(共16个):髋骨(Ex-LE01)鹤顶(Ex-LE02)百虫窝(Ex-LE03)内膝眼(Ex-LE04)膝眼(Ex-LE05)陵后(Ex-LE06)胆囊(Ex-LE07)阑尾(Ex-LE08)内踝尖(Ex-LE09)外踝尖(Ex-LE10)八冲(Ex-LE11)独阴(Ex-LE12)气端(Ex-LE13)里内庭(Ex-LE14)女膝(Ex-LE15)失眠(Ex-LE16)。

人体十二条经络全图

人体十二条经络全图

十二经络要穴目录一、手太阴肺经 (1)肺经的要穴 (1)二、手阳明大肠经 (3)大肠经的要穴 (3)三、足阳明胃经 (5)胃经的要穴 (5)四、足太阴脾经 (7)脾经的要穴 (7)五、手少阴心经 (9)心经的要穴 (9)六、手太阳小肠经 (11)小肠经的要穴 (11)七、膀胱经 (13)膀胱经的要穴 (13)八、足少阴肾经 (15)肾经的要穴 (15)九、手厥阴心包经 (18)心包经的要穴 (18)十、手少阳三焦经 (20)三焦经的要穴 (20)十一、足少阳胆经 (22)胆经的要穴 (22)十二、足厥阴肝经 (24)肝经的要穴 (24)十三、揉穴的诀窍及说明 (26)十四、身体经络时间表 (26)十二条经络一、手太阴肺经肺主咳喘、心烦、掌中热。

肺经的要穴1.中府穴胸骨中旁开六寸处。

中府指中气之府。

中气指脾肺之气。

中府穴是脾肺之气汇聚之处,可兼治脾肺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等。

2.天府穴液横纹下三寸。

古人找此穴方法,在鼻子上点一墨点,手平行与地用头去触胳膊,胳膊上有黑点处即是天府穴。

鼻气通于天,肺开窍于鼻,因此也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要穴。

3.尺泽穴肘横纹外侧边上。

尺——暗指肾,泽——雨露,即是补肾的穴位,肺经属金,尺泽是金中的水穴,水是指肾,所以这指金生水。

肾虚会上实下虚,气都淤上边来了,揉此穴有降逆气的作用,降逆所即可治高血压、哮喘。

4.孔最穴腕横纹上七寸,肺经上的郄穴(郄穴治急性病),穴位较深。

主管所有的毛孔,治鼻出血,治痔疮的要穴。

对感冒汗不出或开热不出汗,可起发汗的作用。

治急性咳嗽、急性的咽喉痛。

5.列缺穴两手虎口相对,食指下边的凹陷处。

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处感风寒引起的头疼,治落枕,头项寻列缺,即头脖子方面有病找列缺。

6.经渠穴桡骨头(桡骨茎突)凸起处外侧边缘。

侧象向外推按。

治咳嗽的要穴,虚寒或肺热引起的咳嗽。

7.太渊穴腕横纹边外侧,穴位较深,用大拇指硌此穴较好。

是肺经的原穴,大补穴,补气。

十二经络及所经主要穴位

十二经络及所经主要穴位

十二经络及所经主要穴位2009-09-26 11:27一手太阴肺经(3:00—5:00)分布在胸部的上方,上肢的掌面挠侧和手掌面鱼际及拇指的挠侧。

起于中府止于少商。

联系:肺大肠胃通过:喉咙主经穴位:中府云门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左右各11穴)二手少阴心经(11:00—13:00)分布在腋下,上肢掌面和小指的挠侧端。

起于极泉止于少冲。

联系:心小肠痛过:眼咽主经穴位:极泉少海阴郗神门少府少冲(左右各9穴)三手厥阴心包经(19:00—21:00)分布在乳旁,上肢掌面中间及中指末端。

起于天池止于中冲。

联系:心三焦通过:主经穴位:天池曲泽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左右各9穴)四足太阴脾经(9:00—11:00)分布在足大趾内踝,下肢内侧,腹胸部第三侧线。

起于隐白止于大包。

联系:心脾胃通过:舌根舌下咽主经穴位:隐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血海阴陵泉萁门冲门大包。

(左右各21穴)五足少阴肾经(17:00—19:00)分布在足心内踝后跟腱前缘,下肢内侧后缘,腹部,胸部。

起于涌泉止于俞府。

联系:膀胱心肝肺通过:喉舌主经穴位:涌泉太溪复溜阴谷幽门神府俞府。

(左右各27穴)六足厥阴肝经(1:00—3:00)分布在下肢内侧及胸腹部。

起于大墩止于期门。

联系:肝胆肺胃通过:喉目口唇主经穴位:大墩太冲中府懿沟曲泉章门期门。

(左右各14穴)七手阳明大肠经(5:00—7:00)分布在上肢外侧的前缘,颈部,头面部。

起于商丘止于迎香。

联系:大肠肺通过:鼻下齿口唇主经穴位:商丘合谷阳溪手三里曲池臂孺肩渝巨骨天鼎抚突迎香。

(左右各20穴)八手太阴小肠经(13:00—15:00)分布在指,掌尺侧,上肢背面的尺侧缘,肩胛及面部。

起于少泽止于听宫。

联系:心小肠胃通过:眼耳主经穴位:少泽后溪腕骨支正肩贞天宗秉风曲恒听宫。

(左右各19穴)九手少阴三焦经(21:00—23:00)分布在无名指外侧,手掌第四掌指关节尺侧,上肢背面中间,背部,颈部,耳翼后缘,眉毛外端。

十二经络常用针灸穴位

十二经络常用针灸穴位

常用针灸穴位手太阴肺经1.尺泽(chǐzé,LU 5)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孔最(Kǒngzuì,LU 6)郄穴【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

5~1寸。

3。

列缺(Lìeqūe,LU 7)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

5寸,当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操作】向上斜刺0。

5—0.8寸。

4.鱼际(Yújì,LU 10)荥穴【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小儿疳积。

【操作】直刺0.5~0。

8寸。

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5。

少商(Shàoshāng,LU 11)井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昏迷、癫狂。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手阳明大肠经6.商阳(shāngyáng,LI 1)井穴【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

1寸.【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7.合谷(Hégǔ,LI 4) 原穴【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操作】直刺0。

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

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

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1、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中府、天府、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主咳喘、心烦、掌中热、心里烦躁、咳喘中府:胸骨旁开六寸(脾肺之气汇集的地方)兼治脾肺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咳等。

天府:横隔膜下三寸(墨点)。

肺开窍于鼻,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

是补肾的穴位。

(金生水)降逆气治疗高血压,哮喘。

孔最:掌横纹7寸。

穴位较深,(郗穴是治急性病)是个汇聚的穴位。

主管所有毛孔的穴位。

(毛孔、鼻孔)治鼻出血,是痔疮的要穴,对感冒起发汗作用。

治急性咳、咽喉痛有疗效列缺:不好找。

合骨相对凹点。

治疗小儿遗尿,落枕、偏头疼,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疼。

“头项寻列缺”经渠:挠骨头外面骨头边缘。

治疗咳的要穴(虚寒性的或肺热)太渊:很深。

用手的大拇哥攥住腕子硌着的穴位。

是肺经的原穴,补气的效果非常好,是大补穴补气。

脉的会穴可治静脉曲张。

(心血管病)鱼际:火穴。

治疗热性病。

咳、喘有效果。

心中烦热,小孩疳积症、消化不好停食了少商:大拇指外根部。

治疗咽喉痛的要穴。

(外感风寒或虚火上升)刺出血来效果最好。

小结:主治呼吸系统疾病:各种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

五官病:急慢性扁桃体炎、鼻炎、流鼻血。

其他:经脉所过的关节屈伸障碍、肌肉疼。

2、手阳明大肠经-由手走头起始于商阳穴、合谷、温溜、曲池、结束于迎香穴功效一:防治皮肤病;二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去掉。

三通便效果好(推按二三间到商阳穴这一段大肠经商阳:食指指甲盖外侧,用指甲掐它。

调节便秘。

合谷:强壮穴。

可以止疼,如面部的疼痛,牙痛等。

小贴士:右侧牙痛掐左侧合谷穴,左侧痛掐右侧合谷穴,配合掐下耳垂贴近面颊部位牙痛点,右侧痛掐右侧耳垂,左侧痛恰左侧。

温溜:人体的阳气在这聚集。

寒凉可以艾灸,燥热可以刮痧泻火。

是郗穴治急症是深层的穴位。

曲池:深层肘横纹端点。

可降血压,治疗皮肤病,有通便的作用。

人体十二经络及穴道详解

人体十二经络及穴道详解

十二经络穴道详解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肺气推陈出新。

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辰时(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此长生十二灯分别是:双足涌泉、会阴、关元、命门、膻中、至阳、天目、玉枕、百会、双手劳宫。

关元、会阴、命门合起来是精鼎。

至阳与膻中合起是气鼎。

天目、玉枕、百会合起是神鼎。

命门: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至阳:两肩胛下角连接中线第七腰椎下凹陷玉枕: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右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

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向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支脉: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十二经络及常用穴位PPT课件

十二经络及常用穴位PPT课件

异常情况预防和处理
1、晕针:精神疲惫、恶心呕吐,面色、唇色苍白
( 1 ) 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 , 扶持患者平 卧,注意保暖。(2)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即可恢 复(3)如未能缓解者,亦可加刺人中,灸百会、 足三里,揉按内关等
2、滞针:局部肌肉强烈挛缩,针难以提插、捻转
嘱患者消除紧张, ( e g : 聊 天 ) 放松局部肌肉 (eg:循、按、弹等);因单向捻针致滞针者, 可以反向将针捻回。
大椎放血——治疗青春痘。
神阙(肚脐)——固本培元。
肩颈、腰背酸痛
与体虚、劳伤、风寒湿邪及筋骨损伤有关。 肩颈:肩井、风池、列缺 肩井通调气血,经期、孕
期忌强烈刺激。 腰背:天宗、委中、手三里
脾胃虚
消瘦则为胃不受纳,而肥胖者多痰湿,痰 湿则多为脾不运化
取穴:足三里、三阴交(下之三里)
三阴交:归属足太阴脾经, 是足三阴经之会穴,故可以 滋补三阴。
腧穴定位:以体表标志为主要依据,或两标志之间折合成一定比例寸,利用骨 度分寸或者同身寸进行定位。
同身寸
常用腧穴
百会、太阳、迎香、人中、安眠、风池、大椎、肩井、天宗 少商、合谷、列缺、养老、内关、支沟、手三里 涌泉、太冲、三阴交、丰隆、足三里、委中 神阙、天枢、中脘、气海、关元
常见疾病有什么?
合谷穴(手阳明大肠经)
定 位 : 手背第一、二掌骨 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中点 处。
合谷穴被称为“万用穴”,可以治 疗 牙疼痛、牙龈疼痛、青春痘、眼 睛疲劳、喉咙疼痛、耳鸣、面部神 经麻痹、口眼歪斜、打嗝、头痛 、 目赤肿痛,鼻出血,牙关紧闭 , 咽 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 便秘,经闭,滞产等很多疾病。
4、其他:皮肤感染、溃疡、瘢痕,不宜针刺。

中医必备基础知识!十二经脉88个常用腧穴汇总

中医必备基础知识!十二经脉88个常用腧穴汇总

中医必备基础知识!十二经脉88个常用腧穴汇总足太阳膀胱经膈俞(八会穴之血会)定位: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呕吐、呃逆、气喘等上逆之证;②贫血、吐血、便血等血证;③瘾疹、皮肤瘙痒等皮肤病证;④潮热,盗汗。

肝俞(肝之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黄疸、胁痛等肝胆病证;②目赤、目视不明、目眩、夜盲、迎风流泪等目疾;③癫狂痫;④脊背痛。

脾俞(脾之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腹胀、纳呆、呕吐、腹泻、痢疾、便血、水肿等脾胃肠腑病证;②多食善饥,身体消瘦;③背痛。

肾俞(肾之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头晕、耳鸣、耳聋等肾虚病证;②遗尿、遗精、阳痿、早泄、不育等泌尿生殖系疾患;③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证;④腰痛;⑤慢性腹泻。

大肠俞(大肠之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腰腿痛;②腹胀、腹泻、便秘等胃肠病证。

次髎定位:在骶区,正对第2骶后孔中。

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妇科病证;②小便不利;③遗精、疝气等男科病证;④腰骶痛,下肢痿痹。

委中(合穴;膀胱之下合穴)定位: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

主治:①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②腹痛、急性吐泻等急症;③小便不利,遗尿;④丹毒,皮肤瘙痒,疔疮。

承山定位:在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

主治:①腰腿拘急、疼痛;②痔疾,便秘;③腹痛,疝气。

昆仑(经穴)定位:在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①后头痛,项强,腰骶疼痛,足踝肿痛;②癫痫;③滞产。

申脉(八脉交会穴→通阳跷脉)定位:在踝区,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陷中。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癫狂痫,失眠等神志病证;③腰腿酸痛。

至阴(井穴)定位:在足趾,小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主治:①胎位不正,滞产;②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十二经络各穴位的功能主治

十二经络各穴位的功能主治

十二经络各穴位的功能主治1. 三焦经•关元穴:主治腹痛、泄泻、遗尿、遗精、月经不调等症状。

•气海穴:主治呃逆、消化不良、腹胀、泄泻等症状。

•中脘穴: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等症状。

•魄户穴:主治胸痛、心悸、嗳气、烦躁、失眠等症状。

2. 肺经•太渊穴:主治咳嗽、哮喘、胸闷、气喘等症状。

•云门穴:主治咳嗽、气喘、胸闷等症状。

•天突穴:主治胸胁疼痛、气喘、哮喘等症状。

•侠白穴:主治咳嗽、肩背痛、胸胁疼痛等症状。

3. 胃经•足三里穴:主治胃疼、腹痛、呃逆、泄泻等症状。

•地机穴:主治胃痛、呃逆、呕吐、腹胀等症状。

•峡华穴:主治胃痛、呃逆、胃胀、腹痛、泄泻等症状。

•天柱穴:主治胃痛、呕吐、泄泻、腹胀等症状。

4. 大肠经•商阳穴:主治牙痛、咽喉肿痛、鼻塞、鼻出血等症状。

•合谷穴:主治头痛、齿痛、目黄、咽喉肿痛等症状。

•阳溪穴:主治偏头痛、鼻塞、视力减退、齿痛等症状。

•曲池穴:主治头痛、目眩、鼻塞、齿痛等症状。

5. 心经•少府穴:主治心痛、心悸、胸闷、嗳气等症状。

•灵道穴:主治心痛、心悸、失眠、抑郁等症状。

•少冲穴:主治心痛、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状。

•太陵穴:主治心痛、嗳气、健忘、失眠等症状。

6. 小肠经•阳谷穴:主治头痛、项痛、耳鸣、牙痛等症状。

•光明穴:主治目疾、耳鸣、牙痛、头痛等症状。

•曲垣穴:主治目疾、颊肿、牙痛、头痛等症状。

•天鼎穴:主治目疾、颊肿、牙痛、头痛等症状。

7. 膀胱经•至阴穴:主治腰痛、遗尿、尿频、遗精等症状。

•建里穴:主治小便不利、腰痛、尿频、遗尿等症状。

•通谷穴:主治腰痛、小便不利、尿频、遗精等症状。

•俞气穴:主治腰痛、频尿、遗尿、遗精等症状。

8. 肾经•阴谷穴:主治遗尿、尿频、遗精、失眠等症状。

•神庭穴:主治遗尿、尿频、遗精、失眠等症状。

•涌泉穴:主治遗尿、尿频、阳痿、早泄等症状。

•太溪穴:主治遗尿、尿频、阳痿、早泄等症状。

9. 心包经•天池穴:主治心痛、胸闷、目黄、头痛等症状。

•天泉穴:主治心痛、胸闷、呃逆、惊悸等症状。

十二正经每条经络的9个要穴

十二正经每条经络的9个要穴

十二正经每条经络的9个要穴十二正经每条经络的9个要穴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的新编总一、十二正经的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总诀:手太阴肺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手太阴肺原太渊、少商鱼际和太渊,经渠尺泽和列缺、孔最募中府。

注:每条经络9个要穴。

本书编者取名为《十二经九要穴歌》:背诵“十二正经的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总诀要这样按引号中的3句背诵下同:(1)、“手太阴肺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2)、“手太阴肺原太渊、少商鱼际和太渊”,(3)、“经渠尺泽和列缺、孔最募中府”。

手阳明大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手阳明大原合谷、商阳二间和三间,阳溪曲池和偏历、温溜募天枢。

足阳明胃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足阳明胃原冲阳、厉兑内庭和陷谷,解溪足三里丰隆、梁丘募中脘。

足太阴脾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足太阴脾原太白、隐白大都和太白,商丘阴陵泉公孙、地机募章门。

手少阴心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手少阴心原神门、少冲少府和神门,灵道少海和通里、阴郄募巨阙。

手太阳小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手太阳小原腕骨、少泽前谷和后溪,阳谷小海和支正、养老募关元。

足太阳膀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足太阳膀原京骨、至阴足通谷束骨,昆仑委中和飞扬、金门募中极。

足太阴肾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足少阴肾原太溪、涌泉然谷和太溪,复溜阴谷和大钟、水泉募京门。

手厥阴包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手厥阴包原大陵、中冲劳宫和大陵,间使曲泽和内关、郄门募膻中。

手少阳三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手少阳三原阳池、关冲液门和中渚,支沟天井和外关、会宗募石门。

足少阳胆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足少阳胆原丘墟、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光明、外丘募日月。

足厥阴肝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足厥阴肝原太冲。

大敦行间和太冲,中封曲泉和蠡沟、中都募期门。

注:按3句背诵,简单明了,终身受益!二、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穴的治病作用口诀春井夏荥季夏输,秋刺经穴冬刺合。

十二经络释义

十二经络释义

手太阴肺经循行路径图中府(募穴)〔穴名解释〕 "中",指三焦中的中焦之气;"府",聚集的意思。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本穴为肺经第1穴,也就是中焦之气所聚集的地方,所以称为中府。

〔取穴方法〕有两种方法:(1)患者仰卧,在胸壁外上部,平第一肋间隙,在距胸骨正中线6寸(指同身寸,下同)处取穴。

(2)乳头直线向上交三根肋骨处,再向外横开2寸为本穴。

本法较简便,但只限于男性。

〔主治病症〕咳嗽、气喘、胸痛。

尺泽(合穴)〔穴名解释〕"尺"为尸(人)与乙(曲肘之形象)合字,指前臂部。

"泽"指浅水低凹处。

这是根据它的位臵特点命名的。

〔取穴方法〕微屈肘,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桡侧缘,即凸起的肌腱外侧取穴。

〔主治病症〕咳嗽、哮喘、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肘臂疼痛麻木。

孔最(郄(xi)穴)〔穴名解释〕 "孔",指孔穴;"最",是极或聚的意思。

本穴是郄穴,为气血深聚之孔穴,故名。

〔取穴方法〕在前臂屈侧部,太渊与尺泽的联机上,腕横纹上7寸。

〔主治病症〕咯血、咳嗽、哮喘、扁桃体炎。

列缺(络穴)〔穴名解释〕"列",分解;"缺",破裂。

因为该穴是手太阴经的络穴,由此分别走入手阳明经;而其部位又在二条肌健(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有如裂隙,故名。

另外,列缺,古代又指闪电,闪电的形状,好像裂隙。

〔取穴方法〕有二法:(1)侧掌,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2)患者两手虎口相交,一手指压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端到达的凹陷中即为穴区。

〔主治病症〕咳嗽、哮喘、头痛。

太渊(原穴,脉会)〔穴名解释〕"太",大的意思;"渊",指水深处。

本穴为手太阴经的原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脉会,当寸口动脉处,血气旺盛,博大而深,所以用此名。

〔取穴方法〕仰掌,在腕横纹上,桡动脉桡侧凹陷中取穴。

十二经络上24关窍穴及八脉交会穴

十二经络上24关窍穴及八脉交会穴

十二经络上24关窍穴及八脉交会穴一,十二经络上24关窍穴1,风池穴:在足少阳胆经上。

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出血,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落枕。

2,足临泣:在足少阳胆经上。

位于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足临泣穴位于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

主治头痛,目外眦痛,目眩,乳痈,瘰疬,胁肋痛,疟疾,中风偏瘫,痹痛不仁,足跗肿痛。

胆经头痛、腰痛、肌肉痉挛、眼疾、胆囊炎、中风、神经官能症等。

3,太冲穴:在足少阴肝经上。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

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此穴。

主治肝脏病、牙痛、眼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

4,曲泉穴:在足少阴肝经上。

们于屈膝,在膝内侧横纹上方凹陷中。

主治疾病:最善治膝关节疼痛,也是降血压的要穴,还能治疗各种温症,不论温寒、温热、风温、温毒均可选用此穴。

5,太渊穴:在手太阴肺经上。

仰掌,在腕横纹上,于桡动脉桡侧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1.呼吸系统疾病:扁桃体炎,肺炎;2.循环系统疾病:心动过速,无脉症,脉管炎;3.其它:肋间神经痛,桡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膈肌痉挛。

6,列缺穴:在手太阴肺经上。

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 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7,合谷穴:手阳明大肠经上。

位于手背虎口处,于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陷中。

主治齿痛.手腕及臂部疼痛.口眼歪斜.感冒发热等症。

孕妇慎用(娠妇可泻不可补,补即堕胎)。

镇静止痛,通经活络,清热解表。

主脉浮于表,伤寒大渴,发热恶寒,头痛脊强,耳聋,下齿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口噤不开,偏正头疼,偏风,风疹,腰脊内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太阴肺经:
尺泽:清热和胃,通络止痛;清宣肺气,泻火降逆
孔最:清热止血,润肺理气
列缺:宣肺解表,通经活络,通调任脉
太渊:宣肺止咳、通肺理血;补肺益气,通经复脉,化痰
鱼际:清宣肺气,清热利咽
少商:宣肺利咽、泄热醒神
手阳明大肠经:
合谷:镇静止痛,通经活经,清热解表
曲池:肩肘关节疼痛、上肢瘫痪、高血压
手三里:消肿止痛、调理肠胃
肩髃:疏经利节,祛风通络、理气化痰
迎香:疏散风热,通利鼻窍
足阳明胃经:
天枢: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
梁丘:通经利节、和胃止痛
犊鼻:通经活络,疏风散寒,消肿止痛
足三里:生发胃气、燥化脾湿
上巨虚:调肠和胃
下巨虚:疏通经脉,调和气血
丰隆:头痛眩晕,咳嗽多痰,气喘,胸痛,癫狂,痫症,下肢浮肿,腿膝酸痛,下肢痿痹,高血压等
解溪:舒筋活络,清胃化痰
内庭:清降胃火、通涤腑气
足太阴脾经:
隐白:健脾、统血、宁神;生发脾气
太白:健脾、和中、涩肠
公孙:健脾益胃,通调经脉
三阴交:健脾和胃,调补肝肾,行气活血,疏经通络
地机:健脾渗湿,调经止带
阴陵泉:健脾利水、通利三焦
血海:化血为气,运化脾血
手少阴心经
少海:理气通络,益心安神,降浊升清
通里:通经活络、养血安神
阴郗:心痛、惊恐、心悸、吐血、衄血、失语、骨蒸盗汗神门:补益心气,安定心神
少冲:生发心气,清热熄风,醒神开窍
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开窍泄热、利咽通乳,生发金气
后溪:清心安神,通经活络
养老:充养阳气
肩贞:清头聪耳,通经活络,散化小肠之热
天宗:散风、舒筋、止痛,生发阳气
听宫:回收地部经水导入体内
足太阳膀胱经:
精明:泄热明目,祛风通络,降温除浊
攒竹:吸热生气
天柱:疏风解表、利鼻止痛,化气壮阳
风门:宣肺解表,益气固表
肺俞:调补肺气,补虚清热
膈俞:散热化血,气宽胸,活血通脉
肾俞:调补肾气、通利腰脊,外散肾脏之热
次髎:补益下焦,强腰利湿,疏导水液,健脾除湿委中:腰及下肢病证,急症,遗尿
承山:理气止痛,舒筋活络,消痔
昆仑:安神清热,舒筋活络
申脉:补阳益气,疏导水湿
足少阴肾经:
涌泉:开窍、泻热、降逆
太溪:健腰膝、滋阴补肾、调理冲任,热生气
照海:吸热生气
复溜:补肾益阴,温阳利水
手厥阴心包经:
曲泽:清热镇痉、降逆止呕,散热降浊
内关:宁心安神、理气止痛
大陵:燥湿生气
劳宫:散热燥湿
中冲:清热、开窍、利喉舌
手少阳三焦经:
关冲:泻热开窍,清利喉舌,活血通络
阳池:生发阳气,沟通表里
外关:清热解毒、解痉止痛、通经活络
支沟:疏利三焦,聪耳利胁
肩髎:祛风湿,通经络
翳风:聪耳通窍,散内泄热
耳门:开窍聪耳,泄热活络
足少阳胆经:
听会:清降寒浊
上关:升清降浊
阳白:生气壮阳
风池:平肝熄风,祛风解毒,壮阳益气
肩井:祛风清热,活络消肿
环跳:祛风化湿,强健腰膝,健脾益气
阳陵泉:舒筋壮筋、半身不遂
悬钟:颈项强痛,胸胁胀痛,下肢痿痹
足临泣:运化风气,冷降水湿
足厥阴肝经:
大敦:调理肝肾、熄风开窍、安神定痫、理血行间:中风、癫痫、头痛、目眩
太冲:燥湿生风
督脉:
腰阳关:祛寒除湿、舒筋活络
命门:培元固本、强健腰膝
大椎:清热解表、截虐止痫
风府:清热散风、通关开窍
百会:开窍醒脑、回阳固脱
任脉:
关元:补肾培元、温阳固脱
气海:益气助阳、调经固经,利下焦、补元气、行气散滞神阙:温阳救逆、利水固脱,培元固本、和胃理肠
中脘:和胃健脾、降逆利水
膻中:利上焦、宽胸膈、降气通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