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与国别经济-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一、引言
区域经济学概述
二、区域经济理论
1. 区域经济学的定义与历史发展
2. 区域经济单位:区域的界定与划分
3. 区域经济的分类与特征
4. 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三、区域经济分析框架
1. 区域经济分析的基本概念
2. 区域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
a) 区域发展指标与数据收集
b) 区域经济模型与分析方法
3. 区域经济分析的适用场景与限制
四、区域产业结构与转型
1. 区域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
2. 区域产业集群与创新驱动
3.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4. 区域经济转型的挑战与机遇
五、区域发展与区域政策
1. 区域发展策略与规划
2. 区域政策工具与措施
3. 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
六、区域经济的案例分析
1. 区域经济案例选取与分析方法
2. 典型区域经济案例介绍与讨论
a) 内陆发展型经济区的案例分析
b) 沿海开放型经济区的案例分析
c) 边境地区经济合作的案例分析
七、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影响
2. 区域经济的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
3. 区域经济的社会与文化可持续发展
八、区域经济学应用与挑战
1. 区域经济政策的评估与效果分析
2. 区域经济研究的前沿与趋势
3. 当前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结语
区域经济学的价值与展望
参考文献:省略。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中文名称:区域经济学2.英文名称:Regional Economics3.学科编码:0202024.课程性质:区域经济学为经济类应用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必修课。
5.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6.课时安排(建议):36学时7.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区域经济学是我国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
它是新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中的国民经济学、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财政学以及城市经济学相互交叉,又与理论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有不同程度的交叉。
区域经济学,又与地理学一级学科人文地理学中的经济地理学密切相关。
因此,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加强这些学科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课程基本目标和要求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生产要素区际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的学科。
本学科的基本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区域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生产要素转移规律、区域系统非均衡形成机制、区域经济结构演进及区际经济结构差异、区际差距形成机理及其变化趋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与区域经济政策。
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上述理论。
区域经济学又是实践性和强的学科,强调国外区域理论与国内区域理论的结合、传统区域理论与最新区域理论的结合、区域经济理论与区域经济实践活动的结合,并从区域经济现实中抽象出区域经济内在规律。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解释现实中的区域经济现象,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具体的区域经济实践活动。
三、教学内容组成区域经济学主要的讲授内容,包括绪论和10章。
讲授内容,主要围绕生产力布局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城乡统筹理论以及区域政策五大部分进行展开。
绪论介绍了区域概念、区域经济学的形成、研究对象和内容、区域经济主要特征等。
第一章介绍了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理论的形成、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方面。
5地区与国别经济(国际经济与贸易)
《地区与国别经济》教学大纲课程性质专业任选课课程名称地区与国别经济课程编号220210790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总学时36 学分数 2一、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地区与国别经济》的学习,学生应实现如下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可以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一定程度上熟悉、了解如何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微观、宏观和国际经济学)、分析工具和世界经济的考察视野,对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的发展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研究,从中借鉴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各国经济问题。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具备探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模式和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的能力,对非洲、中东欧、独联体(主要讨论俄罗斯)、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中东和拉美等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发展问题有独立见解。
情感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对国别经济发展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 课前准备:(1)先熟悉教材和教学大纲;(2)完成教学大纲填写并组织集体备课,妥善安排课堂的讲授与讨论内容上的配合;(3)认真书写教案,再次讲授同样内容时根据前次授课效果及反馈意见;(4)学生课前必须预习教材、参阅文献资料。
2. 课堂讲授:(1)提前5分钟进入教室;(2)简要说明讲课内容与目标。
除讲解书本知识以外适当的结合案例并加以分析;(3)对本模块内容作简要小结,布置讨论和思考题;(4)要求学生课堂上认真听课并记录课堂笔记、积极参与课堂练习的分析讨论并踊跃发言。
3. 课后反馈:(1)课间及课后应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的反应,对普遍性的问题应及时加以解释。
(2)了解听课教师对自己授课情况的评价和建议,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3)对期末考试中的相关内容,特别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以作为下一次授课的改进依据;(4)要求课后认真复习课堂知识,共同合作完成小组作业、独立完成个人作业。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一. 引言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内资源配置、经济发展和空间格局变化的学科,对于了解和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高校区域经济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本文将提出一份完整的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以供参考和指导。
二. 教学目标1. 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 理解区域经济发展和变化的主要因素和机制;3. 熟悉区域经济调整和政策的实施方式和效果评估;4. 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能力。
三. 教学内容1. 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1.1 区域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2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1.3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和因素分析2. 区域资源和要素的流动与配置2.1 区域资源的概念和分类2.2 区域要素流动的原因和方式2.3 区域资源配置的理论和实践3. 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3.1 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和影响因素3.2 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和规模效益3.3 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战略选择4. 区域经济政策与调整4.1 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和工具4.2 区域经济调整的主要方式和方法4.3 区域经济政策的实施和效果评估五. 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理论引导等方式,系统地介绍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2. 实践研究: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培养其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3. 学术讨论:组织学术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思想的深入;4.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样化的教学媒体,如PPT、视频等,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
六. 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考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讨论能力;2. 作业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相关作业和研究报告,考核其理论分析和实践能力;3. 期末考试:综合测试学生对区域经济学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能力。
七. 参考教材1. 《区域经济学导论》,作者:XXX,出版社:XXX2. 《现代区域经济学》,作者:XXX,出版社:XXX3. 《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作者:XXX,出版社:XXX八. 总结本教学大纲旨在建立一套系统化、科学化的区域经济学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新能力。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必修课。
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区位论、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生产布局、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区际分工协作发展,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等基础理论知识;并学会运用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现实问题的方法。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经济区域第三节我国的经济区域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对区域、经济区划、经济区域等概念的掌握;对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认识。
难点是对现代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完全理解和对经济区域的概念和特征的深刻把握。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及主要流派。
掌握经济区域的概念及特征,区分经济区域与经济区划的关系,认识我国经济区域的形成及其发展历程,把握我国经济区域未来发展方向。
第二章经济区域形成发展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理论第三节区域产业集聚理论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对劳动地域分工、比较优势、经济增长周期、增长极、乘数原理、技术创新、产业集聚、集聚经济、网络化组织结构、新产业区、开发区及生态产业群落等基本概念的掌握。
难点是对三大理论的理论“精髓”的真正掌握,并从众多理论流派的介绍中把握住经济区域形成与发展的“主线”。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和区域产业集聚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流派和主要思想。
掌握三大理论的基本内涵,弄清三大理论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通过三大理论的学习,理解我国经济区域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三章区域资源与地理环境分析第一节人类资源观的历史演变第二节资源地域组合与区域发展第三节区域资源与环境约束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对区域资源、区位、区位资源、创新、资源地域组合、区域的资源短缺和区域环境承载力等基本概念的掌握。
难点是正确掌握和运用资源地域组合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一、选用教材和教学对象本门课程选用丁四保主编的《区域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6年1月第1版。
也可以选用其他专家、学者新编的教材。
本门课程教学对象是保山学院下辖政治学院政教专业学生,是选修课程。
二、教学学时和学分本课程计划教学时数为38学时,共3学分。
三、课程内容介绍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它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当今经济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区域经济学是我院经济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限选课程,是该专业高年级学生在修完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线性代数、西方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等学科基础课后继续从事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与实践所要求的必修课程。
对该课程的学习与掌握,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理论功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发展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的重要辅助。
本课程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着重介绍经济区域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现存格局;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第三部分是实践部分,以介绍区域经济开发与发展的基本知识及总结我国有关区域经济实践的基本经验和规律为主要内容。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区域”、“经济区域”、“区域经济资源与环境”、“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区际经济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规划与开发”、“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等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基本理论,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熟悉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区域经济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学会解决区域经济具体问题的方法,并能独立地进行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方面的思考,且能较为科学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四、教学目的和要求区域经济学是一门既具综合性,又具边缘性;它集众家所长,又具有自身特点的应用性学科,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建立在其它学科的学习基础之上,也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区域经济学》是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经济学科。
区域经济学以“经济地理区域”为研究对象。
它从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各类区域经济运行的特点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区域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关系。
以区域生产发展和产业布局为核心,对区域的生产要素按照地域分工与合作的原则,进行空间调度和优化组合,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最能发挥区域优势的产业结构,形成多层次的城镇系统为节点,由运输网、信息网和服务网等网络组成的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系统。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为区域生产布局、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同学们掌握区域经济研究的基本原理、一般方法,为日后的实际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二、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区域经济学产生的主要学科渊源是经济学、生产布局学和经济地理学。
早期对区域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古典区位理论。
区域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与它同时发展起来的一些新兴经济学科的理论,如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区域经济学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思想。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正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作出贡献。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1、要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原理的阐述和案例的列举中要多联系中国实际,使之既忠实于学科原貌,又通俗易懂。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学课程英文名称:Regional Economics课程学时:56学时课程学分:3学分课程性质:专业课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适用专业:经济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开课院(系)及教研室:经济学教研室考核方式:考试一、课程简介区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区域经济的形成发展规律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有关的政府决策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尚未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但其理论与方法发展十分迅速,在各国解决区域问题,缩小区际差异,促进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
现代区域经济学尤其强调企业、产业和区域经济有机融合的全新理念。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区位、区位论、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总部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其指标体系等相关知识。
二、课程性质、目的与基本要求区域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学科,属于经济学专业主干专业课,为经济系四年制经济学本科的必修课程。
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广泛阅读相关参考书籍和学习材料,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区域观,系统地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区域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了解各个区域经济学家的观点,掌握区域经济思想的发展进程,重点掌握新区域经济观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重点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新区域经济观三、教学内容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三、建立新区域经济观第二章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一、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区位、区域、区域经济、经济区域、区域经济学等相关概念,理解并掌握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5地区与国别经济(国际经济与贸易)
《地区与国别经济》教学大纲课程性质专业任选课课程名称地区与国别经济课程编号220210790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总学时36 学分数 2一、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地区与国别经济》的学习,学生应实现如下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可以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一定程度上熟悉、了解如何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微观、宏观和国际经济学)、分析工具和世界经济的考察视野,对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的发展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研究,从中借鉴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各国经济问题。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具备探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模式和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的能力,对非洲、中东欧、独联体(主要讨论俄罗斯)、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中东和拉美等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发展问题有独立见解。
情感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对国别经济发展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 课前准备:(1)先熟悉教材和教学大纲;(2)完成教学大纲填写并组织集体备课,妥善安排课堂的讲授与讨论内容上的配合;(3)认真书写教案,再次讲授同样内容时根据前次授课效果及反馈意见;(4)学生课前必须预习教材、参阅文献资料。
2. 课堂讲授:(1)提前5分钟进入教室;(2)简要说明讲课内容与目标。
除讲解书本知识以外适当的结合案例并加以分析;(3)对本模块内容作简要小结,布置讨论和思考题;(4)要求学生课堂上认真听课并记录课堂笔记、积极参与课堂练习的分析讨论并踊跃发言。
3. 课后反馈:(1)课间及课后应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的反应,对普遍性的问题应及时加以解释。
(2)了解听课教师对自己授课情况的评价和建议,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3)对期末考试中的相关内容,特别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以作为下一次授课的改进依据;(4)要求课后认真复习课堂知识,共同合作完成小组作业、独立完成个人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与国别经济》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16 讲课学时:16 实验(上机)学时:
学分:1
适用对象:国际经济与贸易
先修课程:国际贸易,世界贸易组织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面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而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不同国家的经济体系,以及区域经济组织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帮助学生树立宏观视野,培养学生分析大国行为的思维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我们期望学生能够达到如下目标:
目标1: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目标2: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形势。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黑体,小四号字)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经济一体化的有关基本概念,不同经济体的发展特征,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脉络、不同阶段的特征,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影响,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典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历程和经济影响,以及未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其中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典型一体化组织为讲课重点,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分析和解释国家相关经济行为。
教学中将同时采用教师授课和学生讨论两种形式。
将以小组辩论形式探讨是否应加入某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及其带来的影响。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
第1章国际经济现状
第一节国际经济格局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宏观状况
第二节各国经济体系
不同性质的国家经济体系
教学重点、难点:不同经济体的发展特征
课程的考核要求:了解
第2章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概念、起源
第二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原因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原因、规则
第三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理论
区域经济理论起源、代表人物、理论阐述
第三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形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类型和形式
教学重点、难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形式课程的考核要求:掌握
第3章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现状
第一节国际区域经济组织
世界典型区域经济组织数量、主要形式、政策体系
第二节欧盟
欧盟概况
欧盟的成功经验
第三节北美自由贸易区
北美自由贸易区概况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宗旨
第三节其他
其他经济组织
教学重点、难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形式
课程的考核要求:运用
第4章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
第一节我国参与的区域经济组织
我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的进程,各组织的性质
第二节我国在区域经济组织中的地位与影响
我国在区域经济组织中的地位,加入区域经济组织为我国带来的经济、政治影响
第三节存在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我国在区域经济组织中的地位与影响
课程的考核要求:掌握
复习思考题: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如何解决“面条碗效应”。
五、考核方式、成绩评定
考核方法:论文
平时成绩占比:20%,期末论文占比:80%
六、主要参考书及其他内容
[1]张永安.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 格致出版社,2010.
[2]张彬.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
[3]陈建军. 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执笔人:刘宏教研室主任:系教学主任审核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