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1)(DOC)
西方经济学第十三章宏观经济政策
公开市场业务 贴现政策 准备金
总需求变动
货币主义
货币量
控制货币供给量
货币量→物价→国民收入
货币存量
稳定经济
第四节 供给管理政策
严卫华 西方经济学
收入政策:通过控制工资与物价来制止通货膨胀的政策。 西方国家最常用的收入政策工具是 工资—物价冻结 工资与物价指导线 税收刺激计划 收入政策目的在于:制止通货膨胀。
宏观经济政策的概念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充分就业不利于物价稳定 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经济增长不利于物价稳定,会造成通货膨胀。 国际收支与物价的关系
四大目标的内在矛盾:
*
*
1、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保持在社会能够接受的范围内, 2、经济要适度增长, 3、国际收支在一定范围内达到平衡。
*
*
(二)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
(三)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严卫华 西方经济学
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影响整体价格水平
1
利息率不应成为货币政策的目标
2
货币政策应以控制货币供给量为中心,制止通货膨胀,保证经济正常发展
3
*
*
(四)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的比较
直接目标
手段
机制
工具
最终目标
凯恩斯主义
利率
调节货币量
*
*
四、财政政策局限性
严卫华 西方经济学
在支出方面的局限性 人们把转移支付用于储蓄 削减转移支付会受到人们的反对 财政支出具有一定的刚性
在税收政策方面的局限性 企业在政府增加了税收后会提价 减税后人们把剩余的钱用于储蓄 在实际运用中会发生一些矛盾 时间滞差的限制
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
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稳定物价与促进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着矛盾,理论界对此看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物价稳定才能维持经济增长。
这种观点认为,只有物价稳定,才能维持经济的长期增长势头。
一般而言,劳动力增加,资本形成并增加,加上技术进步等因素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货币总支出的增加。
由于生产率是随时间的进程而不断发展的,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也是随生产率而增加的。
只要物价稳定,整个经济就能正常运转,维持其长期增长的势头。
这实际上层供给决定论的古典学派经济思想在现代经济中的反映。
2.轻微物价上涨刺激经济增长。
这种观点认为,只有轻微的物价上涨,才能维持经济的长期稳定与发展。
因为,通货膨胀是经济的刺激剂。
这是凯恩斯学派的观点,凯恩斯学派认为,在充分就业没有达到之前增加货币供应,增加社会总需求主要是促进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而物价上涨比较缓慢。
并认定资本主义经济只能在非充分就业的均衡中运行,因此轻微的物价上涨会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
美国的凯恩斯学者也认为:价格的上涨,通常可以带来高度的就业,在轻微的通货膨胀之中,工业之轮开始得到良好的润滑油,产量接近于最高水平,私人投资活跃,就业机会增多。
3.经济增长能使物价稳定。
这种观点则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价格应趋于下降,或趋于稳定。
因为,经济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新生产要素的投入,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前提下,生产的增长,一方面意味着产品的增加,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
所以,稳定物价目标与经济增长目标并不矛盾。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马克思在100 多年以前,分析金本位制度下资本主义经济的情况时所论述的观点。
实际上,就现代社会而言,经济的增长总是伴随着物价的上涨。
这在上述分析物价上涨的原因时,曾予以说明,近100 年的经济史也说明了这一点。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分析,即把世界上许多国家近100 年中经济增长时期的物价资料进行了分析,发现除经济危机和衰退外,凡是经济正常增长时期,物价水平都呈上升趋势,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情况更是如此。
宏观课后简答17
宏观课后简答17宏观课后简答第九章1.何为GDP?如何理解GDP?GDP是指⼀定时期内在⼀国(或地区)境内⽣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理解:①GDP是⼀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为了解决经济中不同产品和服务的实物量⼀般不能加总的问题,⼈们转⽽研究它们的货币价值,这就意味GDP⼀般是⽤某种货币单位来表⽰的。
②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服务价值不计⼊GDP。
最终产品和服务是指由⼀家企业⽣产来被另⼀家企业当做投⼊品的那些产品和服务。
③GDP是⼀国(或地区)范围内⽣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也就是说,只有那些在特定的国家和地区⽣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才被计算到该国或地区的GDP中。
④GDP衡量的是⼀定时间内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这意味着GDP属于流量,⽽不是存量。
2.说明核算GDP的⽀出法。
⽀出法核算GDP的基本依据是:对于整个经济体来说,收⼊必定等于⽀出。
具体来说,该⽅法将⼀国经济从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度划分为了四个部门,即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和国际部门。
对家庭部门⽽⾔,其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出成为消费⽀出,⽤字母C表⽰;对企业部门⽽⾔,其⽀出称为投资⽀出,⽤字母I 表⽰;对政府部门⽽⾔,将各级政府购买产品和服务的⽀出定义为政府购买,⽤字母G表⽰;对于国际部门,引⼊净出⼝NX 来衡量其⽀出,净出⼝被定义为出⼝额和进⼝额的差额。
将上述地部门⽀出项⽬加总,⽤Y表⽰GDP,则⽀出法核算GDP的国民收⼊核算恒等式为:Y=C+I+G+NX3.失业主要有哪些类型?失业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具体来说,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正常的劳动⼒周转所造成的失业,摩擦性失业的原因在于,失业⼈员和有关职位空缺的雇主之间的信息在相互搜寻过程中需要花费⼀些时间;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技术或经济结构变化导致⼯作所需技能或⼯作地域変化带来的失业,结构性失业的原因有两种情况,⼀是在某特定地区,劳动⼒市场上所需要的技能与劳动者实际供给的技能之间出现了不匹配的现象,⼆是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在不同地区之间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季节性失业是指由于季节性的⽓候变化所导致的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个经济周期内随着经济衰退⽽上升,随着经济扩张⽽下降的波动性失业,当⼀个经济体中的总需求下降,进⽽引起劳动⼒需求下降时,周期性失业就出现了。
宏观经济学重点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整个社会经济福利,改进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而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的政策工具。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充分就业,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在西方经济学上有两个含义,第一是广泛意义上的含义,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也就是生产设备和劳动力达到充分利用的状态,第二狭义上是指总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的状态。
稳定物价是指通过宏观经济政策使某一时期内的一般物价水平保持相对的稳定。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较长时间跨度内一国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收支净额即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的差额为零。
充分就业,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自愿失业是指工人由于不接受现行工资或是比现行工资稍低的工资而出现的失业现象。
非自愿失业是指工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与工作条件,但仍找不到工作而形成的失业。
失业的分类: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产生的原因在于,在一个经济体中信息是不完全的,失业人员和有职位空缺的雇主之间的信息在相互搜寻的过程中需要时间。
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技术或经济结构变化导致工作所需技能或工作地域变化所带来的失业。
季节性失业是指由于季节性的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失业。
周期性失业是指一个经济周期内随经济衰退而上升,随经济扩张而下降的波动性失业。
通货膨胀是指一个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价格时期内价格水平持续地上升的情况。
经济增长: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被规定为产量的增加,这里的产量既可以表示经济总产量(GDP总量),又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人均GDP)。
经济增长程度可以用增长率来描述。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那么经济发展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质的概念。
从广泛的意义来说,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各个不同方面的总体进步。
宏观经济政策
(三)财政预算平衡原则
❖ 压缩或增加财政收支必然会涉及财政预算平衡问题, 财政预算原则的演变过程反映了财政政策的内在要 求。西方国家的财政预算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
❖ 1、年度平衡预算
❖ 2、周期平衡预算
❖ 3、功能性财政预算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是指政府购买增加会使 利率上升,利率的上升 对消费或投资则会产生 一定的抑制的作用。财 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可以 用IS—LM模型清楚地 说明,如图13—3所示 。
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 ❖ 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各种经济指标,进而实现既定
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 调节利率,再通过利率的变动影响总需求,其传导机制如图13.4所 示:
由图可见,货币政策的直接目标是利率。利率的变动通过调节货币 供应量来实现,所以调节货币量只是手段;调节利率的目的是调节 总需求,所以总需求变动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政府购买是指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它是一种实质性支出,有着商 品 和劳务的实际交易,因而形成直接的社会需求和购买力。
(二) 政府转移支付 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
(三) 税收和公债 税收是政府财政收入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税收政策主要通过税率和税收 绝对量的变动来影响国民经济运行。
第一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第 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 世纪70年代。
第三阶段:7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了“滞胀”即经济 停滞和高通货膨胀并存(或高通货膨胀率与高失业率并存
)的局面,迫使它们对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进行反思。
第二节 财政政策
❖ 财政政策是指为了提高就业水平,减轻经济波动, 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收入和支出 水平所做的决策。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 政策之一。
形考任务5: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1.政策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等);答:现在一般经济学家都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稳定,为此要同时达到四个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减少经济波动和实现经济增长,如果考虑到开放经济还应该包括国际收支平衡与汇率稳定。
充分就业并不是人人都有工作,只要消灭了周期性失业就实现力量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是绝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这种通货膨胀吏能为社会所接受,对经济也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减少经济波动并不是要消灭经济周期.只要使波动的程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而县尽曩缩短经济衰退的时间.使衰退程度减少到最低,就达到了自的。
经济增长是达到一个适度的增长率.这种增长率要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能达到的。
2.政策工具;答: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用来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
一般说来,政策工具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政策工具都有,也往往可以达到相同的政策目标。
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需求管理政策,供给管理政策,以及国家经济政策。
需求管理你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这也是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政策工具。
需求管理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通过政府支出与税收来调节经济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支出与税收。
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公共工程支出、政府购买,以及转移支付。
政府税收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其他税收。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机制。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是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来调节利率,再通过利率的变动来影响总需求的货币政策。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机制就是︰货币量→利率→总需求在这种货币政策中,政策的直接目标是利率,利率的变动通过货币量调节来实现,所以调节货币量是手段。
调节利率的目的是要调节总需求,所以总需求变动是政策的最终目标。
供给管理是要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供给管理包括控制工资与物价的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人力政策,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的增长政策。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第十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新)
第十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新)一、名词解释“看不见的手”:正常情况下,市场会以它内在的机制维持其健康的运行。
其中主要依据的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经济人理性原则,以及由经济人理性原则支配下的理性选择。
这些选择逐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
这些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冥冥之中支配着每个人,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运行。
“市场失灵”:市场竞争所实现的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或市场机制不能实现某些合意的社会经济目标物价稳定:指全社会范围内价格总水平的稳定,而不是指各种商品和要素之间相对价格的稳定。
充分就业:指每一个愿意工作的劳动者按其能够接受的工资全部找到职业的一种经济状态。
经济政策手段: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政策工具和实施政策的方法两个方面。
财政政策手段:通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调节有效需求,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货币政策手段: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活动,进而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
行政管制手段: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凭借政权的威力,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来干预经济生活的经济政策手段经济法制手段:国家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保障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手段二、简述题1、简述政府干预的必要性经济自由主义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会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并因此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认为政府的职责主要是维护市场秩序。
但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并不具备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若政府完全不干预经济活动,将会出现“市场失灵”现象。
在发展中国家,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垄断导致的市场失灵、市场不完全导致的市场失灵、分配不平等导致的市场失灵、体制不完善导致的市场失灵。
既然市场机制不是尽善尽美的,那么在市场失灵的场合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就是必要的。
2、简述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有哪些优势。
(1)征税权。
以消除由污染引起的外部负效应为例,政府可以通过对污染企业课税和对消除污染的企业给予补贴来解决污染问题。
山东省委党校宏观经济管理作业题及答案
⼭东省委党校宏观经济管理作业题及答案宏观经济管理作业题第⼀专题⼀、宏观经济管理局限性的成因主要有哪些⽅⾯?答:宏观经济管理作为⼀种政府⾏为,有其局限性,并不能完全克服市场⾃发运⾏的上述缺陷。
主要原因在于:(⼀)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约束。
这种约束主要来⾃于信息缺⼝和信息失真。
⼀是由于各⽅⾯因素的制约,受到收集信息的成本限制,政府难以掌握全部信息。
⼆是信息失真。
原因,由于技术和体制原因,存在许多⾮真实信息。
这种情况同样会影响决策的正确性。
(⼆)决策者偏好对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影响。
宏观经济管理决策采⽤少数⼈集中决策的⽅式,其过程和结果受决策者或决策者群体偏好的影响。
(三)利益集团对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扰。
任何⼀项决策都不可能对不同的利益群体产⽣完全相同的经济影响。
不同群体会通过各种⽅式影响宏观政策的⾛向。
宏观决策的形成及其变化,在⼀定程度上是这些利益群体政策影响⼒博弈均衡的结果。
(四)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存在“时滞”。
⼀是从出现问题到决策者制定出政策并付诸实施有⼀个过程,存在时间间隔;⼆是从实施到政策见效也存在时间间隔,也就是时间差。
这个时间差影响到政策的准确率。
(五)市场主体的“合理预期”⾏为。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都是有理性的经济⼈,他们会分析研究政府政策变化的动态和规律,根据⾃⼰的预期采取相应的对策或者防范措施。
这种市场主体对宏观决策进⾏的合理预期以及在此基础上采取的防范措施,往往使得宏观决策的效⼒⼤打折扣甚⾄失败。
⼆、论述宏观经济管理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答:(⼀)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原则。
⽀配市场经济运⾏的是市场规律。
政府的主要责任是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并充分发挥其效率,不能⼲扰市场正常运⾏,更不能代替市场,因此,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必须顺应客观规律,让市场机制起基础性的调节作⽤,把政府作⽤和市场作⽤都发挥好。
(⼆)宏观经济管理必须在⼀定的法律规范下进⾏。
两个⽅⾯:⼀是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要通过⼀定的法律形式加以保障,明确界定政府的职责范围和管理权限;⼆是⽤法律⼿段规范政府⾏为,包括政府管理的范围、途径、⽅式等。
宏观经济学-05
6
4)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要求做到汇率稳定,外汇储蓄 有所增加,进出口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目标的含义一般来说不是消极地使一 国在国际收支账户上经常收支和资本收支相抵,也 不是消极地防止汇率变动和外汇储备变动,而是使 一国外汇储备有所增加。 适度增加外汇储备看作是改善国际收支的基本标志。
7
凯恩斯认为,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由这些原因引起的有 效需求不足问题,所以不能自动地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 时的均衡,就是说由于有效需求不足,政府必须通过干 11 预措施来扩大有效需求。这种干预被称为“需求管理”。
国家干预的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 2) 货币政策 3) 经济计划 4) 收入政策 5) 产业政策
23
3)农产品价格保护支出的自动变化
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经济萧条时,国民收 入下降,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按照支持价 格收购农产品,可使农民的收入和消费维持 在一定水平。 经济繁荣时,国民收入上升,农产品价格上 升,政府减少对农产品的支持,并抛售农产 品,限制农产品价格的上升,抑制了农民收 入的增长,减少了总需求。
1)
两大支柱
12
二、财政政策
1.财政的构成 2.自动(内在)稳定器 3.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4.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与财政方向 5.财政政策的资源配置效应
13
1. 财政的构成
1)政府支出:
A、政府购买(政府投资):实质性的支出,有商品和劳
务的实际交易,直接形成社会需求和购买力,构成国民 收入,是决定国民收入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变动政府 购买支出是财政政策的有利工具。 分三种情况:一是与提供公共产品相关的购买性支出, 如提供国防服务,保证公共安全,维护市场交易秩序等 职能所发生的支出。二是为了维持政府系统运行和发挥 职能而发生的购买性支出,如行政事业费。三是直接投 资的购买性支出。
经济学原理第十四章宏观经济政策
d
d
IS0
IS0
LM
E1 E0
E
y0
y0 yI1S1
IS1
y
y1
30
需求管理(一)——财政政策:六、财政政策
的机制和效果
(2)LM曲线越平缓
r
投机需求对利率越敏感
交易需求对收入越不敏感 rr0
政策效果越大
r0
IS
IS
LM
E0 LM
E
E
rmk y hh
o
y0 y0 y1
y
y
31
第三节 需求管理(二) ——货币政策:一、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第二节 需求管理政策(一)
——财政政策 第三节 需求管理政策(二)
——货币政策 第四节 供给管理政策 第五节 对外经济管理政策
1
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 济政策
需求管 理政策
供给管 理政策
对外经 济政策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收入政策 指数化政策 就业政策 增长政策 对外贸易政策
12
需求管理(一)——财政政策:二、自动稳定 器与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2、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又称“权衡性的财政政策”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
策”,指政府根据经济形势和财政政策有关手段的特点,主 动地变动政府支出和税收,以稳定经济、实现无通货膨胀的 充分就业的财政政策。
13
需求管理(一)——财政政策:二、自动稳定 器与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出售政府资产
22
需求管理(一)——财政政策:五、赤字与公 债
2、赤字、公债、利息的恶性循环
赤字
公债
利息
宏观经济学_浙江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宏观经济学_浙江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其他条件不变时,货币供给的增加将使LM曲线向右移动。
参考答案:正确2.IS-LM模型假定物价水平既定不变。
参考答案:正确3.以下情况可导致IS曲线右移的有参考答案:增加政府购买_减少税收4.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LM曲线右移,会使得参考答案:产出增加;利率下降5.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储蓄增加将导致IS曲线参考答案:平行向左移动6.LM曲线在凯恩斯区域里呈参考答案:水平7.所谓充分就业,就是所有劳动力都找到了工作。
参考答案:错误8.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通常用于描述某种总需求的增长所引起的价格上涨。
参考答案:正确9.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组合使用,可对付滞胀。
参考答案:正确10.投资的边际效率递减必然导致投资规模减少。
参考答案:错误11.摩擦性失业是不可避免的。
参考答案:正确12.政府购买的增加与政府转移支付的减少相同时,收入水平参考答案:增加13.两部门经济中,如果I参考答案:收缩14.在两部门经济中,若边际储蓄倾向为0.2,则消费乘数为参考答案:515.和财政政策相比,货币政策的不利之处是()参考答案:对经济的影响更间接16.如果经济处在10%的“通胀”状态,较好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是()参考答案: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17.若宏观经济均衡处于长期总供给曲线上,则经济中的失业率是自然失业率。
参考答案:正确18.货币就是现金。
参考答案:错误19.中央银行可以改变货币供给量的大小来调控市场利率水平。
参考答案:正确20.下列选项中,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有参考答案:法定准备金率_超额准备金率_现金提取率21.以下关于总供给曲线的描述,正确的是参考答案: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上的垂直线_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描述总供给达到宏观均衡时,一个国家总产出水平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_根据人们是否相信劳动市场的货币工资是否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可以把总供给曲线划分为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_凯恩斯主义萧条情况下的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22.在极端凯恩斯总供给曲线下,当经济出现衰退时,有效的政策是参考答案:增加政府购买23.如果政府希望把整个货币供给的规模控制在3000亿元的水平,在基础货币发行数量为600亿元的条件下,法定准备金率应为多少参考答案:20%24.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则参考答案:货币乘数变小,货币供给减少25.其他条件不变时,总需求曲线将因参考答案:名义货币供给增加发生右移26.如果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上升,那么,人民币就贬值了。
《经济学基础应用》 第十一章,练习参考答案[3页]
第十一章宏观经济政策---------如何理解国家经济政策[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A. 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B. 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C. 同时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D. 国际收支平衡和充分就业2.在经济过热时,政府应该采取()的财政政策。
A. 减少政府财政支出B.增加财政支出C.扩大财政赤字 D. 减少税收3.经济中存在失业时,应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A. 增加政府支出B. 提高个人所得税C. 提高公司所得税D. 增加货币发行量4.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运用会导致()A.减少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B.增加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C.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D.增加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5.以下各项不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是()A. 税收B. 公债C. 罚款D.转移支付6.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和卖出各种有价证券的目的之一是()A.调节债券价格 B.调节利息率 C.调节货币供应量 D.调节货币需求量7.公开市场业务是指()A.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B.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对商业银行的贷款C.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D.商业银行卖出有价证券8.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会导致()A.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和利息率提高B.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和利息率提高C.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和利息率降低D.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和利息率降低9.当经济中存在失业时,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工具是()A.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B.提高贴现率C.提高准备率D.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10、当法定准备率为20%,商业银行最初所吸收的存款为10000元时,银行所能创造的货币总量为()A.2000元 B.8000元 C. 50000元 D.10000元三、问题与应用1.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什么?答: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四个: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的本义是指所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目前主要用人力资源作为充分就业的标准;充分就业本不是指百分之百的就业,一般地说充分就业允许的失业范畴为4%。
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作者:王筱涵来源:《财讯》2017年第31期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力求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
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有一致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经济增长一方面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充分就业;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又会引起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相对地减少生产对劳动的需求,使部分工人,尤其是文化技术水平低的工人失业。
因此如何协调这一目标就成了重要的问题。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就要求政策制定者或者确定重点政策目标,或者对这些政策目标进行协调。
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就业弹性系数菲利普斯曲线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研究的永恒话题。
一般来讲,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较早的文献中也将一个国家的总产出(或总生产能力)作为考察对象。
经济增长一般使用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收入(NI)等总量指标或其人均指标的绝对量的增加或者相对量的增长来表示。
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一是投资量。
一般情况下,投资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
二是劳动量。
在劳动者同资料生产数量、结构相适应的情况下,劳动者数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
三是生产率。
生产率是指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利用的效率。
提高生产率也对经济增长作出直接贡献。
充分就业就业,即达到法定年龄并具有劳动力的人,运用生产资料从事社会活动,并获得报酬的经济活动,通俗地讲就是找到工作以保证生存。
就业人口与失业人口统称为经济活动人口。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因此它通常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宏观经济形式的标志。
就业的意义十分重要,它不仅可以让人们的经济生活得到保障,还可以让人们找到自我的价值,拥有自己的社会地位,得到他人的尊重,具有经济和社会两个层面的影响。
从政治的意义上讲,我们要把全面促进就业作为一项使绝大多数老百姓受益的德政认真抓紧抓好。
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的关系回顾中国经济发展历史,自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增长速度保持较高的水平,就业人员不断增长,但就业增长速度却呈下降趋势,就业弹性系数也不断下降。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一,填空题1,宏观经济学三大主题: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
2,持有货币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货币需求方程p104:(M/P )D=3,构成总支出的投资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居民住宅投资。
4,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改变法定准备金率、改变贴现率。
5,收入法核算GDP 公式:GDP=工资+利息支付+间接税+折旧+利润。
6,,凯恩斯储蓄函数:S= -C 0+(1-a)Y (P87)二,名词解释1,名义GDP ----以当年的市场价格作为尺度计算出来的社会总产出,等于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在一国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商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之和。
实际GDP ----规定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年价格,以此作为尺度来计算其余各年的GDP 。
(P32/33)2,,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时必须支付的利息率。
准备金率----所有的存款机构所必须要作为准备金的数额占存款的一个最低百分比(P128)3,挤出效应----利率上升使投资支出减少,从而使扩张性财政政策带来的产出增加部分的被“挤出”的效应(P118-119)4,菜单成本----企业改变产品的报价是有成本的,比如不断印刷新的产品目录,把新的产品目录投递到中间商和顾客手中等。
这种因调整价格而造成的成本被称为菜单成本。
5,季节性失业----由于季节转换引发的失业。
有些行为或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随季节的变动而波动,如受气候、产品的式样、劳务与商品的消费需求等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使得某些行业出现劳动力的闲置,从而产生失业。
摩擦性失业----在岗位转换或就职过程中,人们寻找到与其工作能力及兴趣爱好相匹配的岗位需要一定时间,不可能在瞬间完成,此时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经济产业的每次变动都要求劳动力供应能迅速适应变动,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却与社会对劳动力需求不吻合,由此而导致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
4,AD-AS 曲线 答:总需求曲线(AD )描述了产出的需求量与物价总水平之间的关系。
浅析财政、货币、产业政策与就业的关系
C A I SH I G U A N C H A1人事纵横才市观察浅蚯财弦』缸匦一主业亟策与就业的关系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四大目标.充分就业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之一.不仅仅意味着物质要素的高效率配置.更包含着劳动力资源的合理使用.即劳动者充分就业。
财政、货币、产业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三大政策性工具.本身就负有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使命。
不同政策导向下的目标优先选择会产生不同的政策效应:实施以就业优先的财政、货币、产业政策会有效增加就业;反之,对就业扩张作用就会相对较小.甚至会造成原有就业岗位的流失。
财政.货币政策从总需求的角度影响经济发展.进而影响就业:产业政策作为财政、货币政策的结合点.从总供给的角度影响经济发展.进而影响就业。
一、财政政策对就业的影响1.财政支出直接影响有效需求.为增加就业提供动力。
政府不仅可以通过增加支出和政府购买.对企业生产、增加总需求产生直接的刺激.还可以通过补贴、提离社保水平等转移支付手段.直接提高居民收入.从『fi i有效扩大消费、振兴经济和增加就业。
2.财政支出通过投资来数效应带动社会投资.直接或间接增加就业岗位。
一是直接效应.1财政支出直接形成产业(项目)资本.创造就业口李治岗位。
由于不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不间.财政投资劳动密集型项目或采购劳动密集型产品比技术密集型产6^更自.利于扩大就业总墁.另外,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提高优抚对象的生活补助标准.其产生的边际支I叶J效应较强.能够产生较大的就业效应。
二是间接效应。
财政支】}I{的增加会闪乘数效应使国民收入成倍增加.并促使就业人数的增长。
由于财政政策在扩张过程中具有短、平、快的优势.各闺政府纷纷将财政政策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政策丁=具.赋予其应急救援和刺激经济增长的使命。
我国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既有效地推动了经济平稳回升.又增加了就业岗位。
据测算.4万亿投资将能带动2416万个就业岗位。
第12章货币政策习题及答案
第15 章货币政策一、本章重点1.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
最终目标有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等。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分析包括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关系、稳定币值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关系。
2.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各种策略手段。
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三类。
中央银行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即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有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等。
3. 货币政策中间指标的选择标准有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干扰性、适应性等。
中间指标有准备金、基础货币、货币供给量、利率。
4.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当局确定货币政策目标后,从选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操作,到实现最终目标所经过的一系列过程。
西方主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包括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5. 货币政策的时滞是指货币政策从制定到最终目标的实现,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被称为货币政策的时滞,包括内部时滞、外部时滞。
内部时滞又可分为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
外部时滞又可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
二、难点释疑1.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相互关系包括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之间的关系。
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说明,即物价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此涨彼消的关系。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从长期来看具有一致性,从短期来看理论界有不同看法,政府多倾向于利用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二者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同时实现。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具有一定的矛盾性,经济增长率高可能会带来国际收支的逆差。
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之间通常认为具有一致性,经济增长率越高越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教案第十二章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通过影响总需求而发生作用,但它们对总需求各个组成部分的影响是有差别的。
(1) 就货币政策而言,它对于总需求中的投资支出影响更大一些,特别是住宅建筑,因为投资对利率变动较为敏感。
(2) 就财政政策而言,它对于总需求的影响方式取决于变动的是政府购买、税收还是转移支付。另外,投资补贴也是一种常见的财政政策措施。
4.相机抉择
政府在进行需求管理时,可根据经济的运行状况和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地决定和选择使用何种政策或何种政策组合.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使用
①经济萧条但不太严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②经济过热且产生严重的通货膨胀: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③经济出现通货膨胀但不太严重: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2)货币政策完全无效还发生于这种场合:货币供给增加引起了利率下降,但利率下降却不能引起消费和投资的增加。
古典情形:当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完全缺乏敏感性时,LM曲线成为垂直线,此时货币政策对收入水平产生最大效应,而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这就是所谓古典情形。
之所以把该种情形称为古典情形,是因为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完全缺乏敏感性时,h= 0,故LM曲线方程式变为:
(2)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4)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3.央行的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哪些?
4.什么是公开市场业务?它的操作有什么优点?
5.你怎样认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果理论的?
6.什么是人力政策?其常用的手段有哪些?
7.什么是收入政策?其常用的手段有哪些?
8.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各个组成部分的影响的差别是什么?
9.假设一经济中有如下关系:
充分就业国民收入
2.财政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机制 (2)政府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
①当经济衰退时,失业增加,符合救济的人数增加, 失业救济等社会福利开支相应增加,抑制可支配收 入下降,进而抑制消费需求下降。
②当经济繁荣时,失业减少,失业救济等福利开支减少,从 而抑制可支配收入增长和消费的快速增长。
(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①公债分类: 中央政府债券 短期债券(国库券)1年以下 中期债券 1 ~ 5年 长期债券 5年以上 地方政府债券
②政府发行公债的作用:
增加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支出; 调节货币市场的货币供求关系。
政府出售公债:紧缩银根 政府买进债券:放松银根
2007年财政部发行四期特别国债
[1]8月29日,财政部正式发行第一期特别国债6000亿 元。 • 9月10日,财政部直接针对市场发行2000亿元特别国 债。发行2000亿国债相当于提高准备金率0.5个点。 [2]9月18日,财政部发行第二期特别国债319.7亿元, 票面年利率为4.68%,期限15年。 [3]9月24日,财政部发行2007年第三期特别国债350.9 亿元,票面年利率为4.46%,期限10年。 [4]9月29日,财政部将发行第四期特别国债320亿元。
2.价格稳定
(1)定义:指价格总水平稳定,维持一个低而稳定 的通货膨胀率。 (2)通货膨胀: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货币贬值 因为通胀率高,货币贬值,会使债?人利益受损, 导致储蓄和投资急剧下降;引发银行危机;人们会狂 置不动产和商品以实现保值,又加剧通胀。 但是温和的通胀,会刺激投资和就业,导致产出 增加,经济繁荣。 (3)一般认为,只要通胀率为社会所接受,不会对经 济产生不利影响,就视为价格稳定。 根据经验,可以容忍的通货膨胀率在3%-5%。
二、财政自动稳定器
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 (1)
政府干预经济的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一、经济增长1、经济增长的定义:在较长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2、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第一阶段(传统社会阶段):农业活动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第二阶段(起飞前阶段):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起,经济企业家阶层形成、金融制度开始建立);第三阶段(起飞阶段):农业经济商品化;劳动力和资本流动加速,资本大量向工业集中;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带动其它产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第四阶段(成熟阶段):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集中,劳动力高学历、高技能化,工业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
第五阶段(高额消费阶段):消费结构显著变化,耐用消费品需求大增、企业竞争异常激烈、垄断倾向日趋明显,社会化生产能力超过市场需求的增长,需要政府通过积极的财政和金融政策来诱导需求增长,政府调节和干预并存;第六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科教文卫和旅游业成为推动经济新的主导部门。
3、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1)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趋势;(2)速度、比例、效益之间的关系:一致性:高效益,必然带来高速度,比例也一般是协调的;不一致:高速度,如果比例失调,可能是低效益、不可持续的增长;4、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1)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投资量(资源充裕程度,中东地区和俄罗斯)、劳动量(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日本)、生产率(投入产出效率,德国);(2)经济增长的四个轮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形成(投资及投资的外部效应)、技术进步;(3)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三驾马车(中国的三驾马车)(4)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分工和专业化分工——充分利用比较优势;专业化——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5、配套视频二、充分就业1、基本定义(1)充分就业:在既定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基本上都获得了就业机会。
充分就业≠全部就业,允许自愿失业、摩擦失业、结构性失业的存在;一般认为,“自然失业率”范围内的失业,都是充分就业(2)非充分就业(失业):指在既定工资水平下,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者,通过努力寻找工作,仍然无法实现就业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府干预经济的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一、经济增长
1、经济增长的定义:在较长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2、经济增长的阶段性:
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传统社会阶段):农业活动为主,产业结构单一;
第二阶段(起飞前阶段):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起,经济企业家阶层形成、金融制度开始建立);
第三阶段(起飞阶段):农业经济商品化;劳动力和资本流动加速,资本大量向工业集中;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带动其它产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第四阶段(成熟阶段):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集中,劳动力高学历、高技能化,工业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
第五阶段(高额消费阶段):消费结构显著变化,耐用消费品需求大增、企业竞争
异常激烈、垄断倾向日趋明显,社会化生产能力超过市场需求的增长,需要政府通过积极的财政和金融政策来诱导需求增长,政府调节和干预并存;
第六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科教文卫和旅游业成为推动经济新的主导部门。
3、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
(1)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趋势;
(2)速度、比例、效益之间的关系:
一致性:高效益,必然带来高速度,比例也一般是协调的;
不一致:高速度,如果比例失调,可能是低效益、不可持续的增长;
4、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1)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投资量(资源充裕程度,中东地区和俄罗斯)、劳动量(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日本)、生产率(投入产出效率,德国);
(2)经济增长的四个轮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形成(投资及投资的外部效应)、技术进步;
(3)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三驾马车(中国的三驾马车)
(4)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分工和专业化
分工——充分利用比较优势;
专业化——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5、配套视频
二、充分就业
1、基本定义
(1)充分就业:在既定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基本上都获得了就业机会。
充分就业≠全部就业,允许自愿失业、摩擦失业、结构性失业的存在;
一般认为,“自然失业率”范围内的失业,都是充分就业
(2)非充分就业(失业):指在既定工资水平下,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者,通过
努力寻找工作,仍然无法实现就业的现象。
2、失业分类:
(1)根据失业的原因,分为“摩擦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2)根据失业的表现,分为“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
其中,隐性失业的表现形式包括:就业时间不足、低效就业、以接受教育方式延期就业、提前退休,等
(3)根据求职者意愿,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
3、正确认识失业者的社会价值
三、物价稳定
一、通货膨胀:
1、定义:是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或者货币周转速度过快,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上涨的现象。
附表:中国历年通货膨胀率
2013年通货膨胀率为:2.60%
2014年通货膨胀率为:3.32%
2、通货膨胀的分类
(1)按速度分:温和的通货膨胀(年均10%以内);急速的通货膨胀(年均10-100%);恶性通货膨胀(年均100%以上);
(2)按原因分:需求接动型、成本推动型、混合型(书上所讲输入型或结构型通货膨胀实际上也可归入上述三类)。
3、通货膨胀的影响
(1)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促进论、促退论、中性论);
(2)对就业的影响(有人认为通货膨胀与失业负相关,也有人认为通货膨胀与失业正相关(典型的如“滞胀”条件下失业增加));
(个人认为:上述争议根源于:不同通货膨胀率影响不同)
(3)对收入和财富再分配的影响(议定的工资购买力下降,利率标准因物价上涨而受到实质影响);
(4)通货膨胀削弱市场机制对经济的调节功能(通货膨胀因其对价格的扭曲而影响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4、通货膨胀的治理
(1)控制货币供应量(规模和速度);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来调节社会总需求,从而影响物价);
(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包括降成本、降能耗、提效益、调整产业结构等);
(4)其它政策措施(如政府定价、限价、减税等措施)。
二、通货紧缩
1、定义:是指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领域对货币的实际需求量而引起的货币升值,从而引起的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跌现象。
2、通货紧缩的原因
(1)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双紧)(紧缩财政政策即增税节支,紧缩货币政策即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增加票据发行以回笼货币,导致消费和投资从而总需求减少);
(2)经济的周期性变化(在经济周期的收缩阶段,市场需求不足,商品滞销,生产下降,导致通货紧缩);
(3)有效需求(消费或投资)不足(增加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消费不足对总需求的负面影响,而投资增加可能导致供过于求、产品滞销,从而导致投资低迷、总需求不足;
(4)结构失调(社会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符,导致供求结构错误,产品的无效供给导致价格低迷、经济衰退,导致通货紧缩)。
3、通货紧缩的影响:
(1)导致总需求不足(总需求不足,既是通货紧缩的原因,而通货紧缩也会影响居民消费信心,强化居民储蓄意愿,从而加剧通货紧缩);
(2)影响货币的正常运转(通货紧缩-价格下降-币值上升-融资实际成本提高-投资需求下降-通货紧缩加剧);
(3)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通货紧缩导致消费者消费积极性受挫,投资者融资成本提高,债务人实际负担加重,国家经济衰
退加剧,从而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4、通货紧缩的治理:
(1)实施适度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
(2)鼓励消费和投资,恢复消费和投资信心;
(3)合理引导出口,促进经济复苏;
三、配套视频(货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