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吴琴玉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巧用生活素材,打造魅力课堂泉州实验中学吴琴玉[内容摘要]:兵无常法,教无定法,只要教师善于总结,专于用心,能从生活中找到许多教学的素材和灵感,打造更有生命力和魅力的政治课堂.如何有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本文从激趣,导行等五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关键词]:教学兵法生活化兴趣思考开放“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意思是摆好阵势以后出战,这是打仗的常规,但运用的巧妙灵活,全在于善于思考。
指高超的指挥作战的艺术。
三尺讲台,一隅教室,没有千军万马,没有战火硝烟弥漫,但教学方案的精心设计,教学进程的运筹帷幄,教学失误的及时补救等,丝毫也不亚于排兵布陈,须臾也离不开教学兵法。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高超的教学兵法的灵活运用,在于每一位教师用心去感悟,细心去把握。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握好教学兵法呢。
教学是一种生活,教学需要一种情怀,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大课堂中找素材,我们随处都可以找到精湛巧妙的教学兵法。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成为教学实践的主体,成为教学兵法的创造者。
以下是本人在这几年高中政治教学生活中对生活素材运用的教学有感。
世界500强企业的面试题——激趣说教,灌输,枯燥,这好像是学生对传统政治课的看法。
如何使政治课变得有滋有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让我们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才是解决根本办法。
“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求知欲和探索欲。
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挖掘,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然后进行加工制作,在课堂上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上《生活与哲学》的导入课的时候,讲到“哲学是一门给人以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如果只是一味的讲哲学史的发展,著名哲学家的聪明故事,课堂就显得过于单调呆板。
我灵机一动,出了几个世界500强企业的面试题给他们做。
如:1.有三筐水果,一筐装的全是苹果,第二筐装的全是橘子,第三筐是橘子与苹果混在一起.筐上的标签都是骗人的,(比如,如果标签写的是橘子,那么可以肯定筐里不会只有橘子,可能还有苹果)你的任务是拿出其中一筐,从里面只拿一只水果,然后正确写出三筐水果的标签.2.在某商厦珠宝盗窃案的侦破过程中,警方已经查明作案人肯定是A,B,C.D四人中的一人。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意思_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成语解释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成语解释妙:巧妙;存乎:存在;心:指思考。
运用得巧妙;灵活;全在于善于动脑筋思考。
也作省“运用一心”。
成语出处元·脱脱等《宋史·岳飞传》:“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
成语繁体運用之玅,存乎一心
成语简拼YYZM,HYX
成语注音ㄩㄣˋㄩㄥˋㄓㄇ一ㄠˋㄏㄨ一ㄒ一ㄣ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八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原指在战争中;指挥作战要灵活地运用战略战术;而其中的巧妙;就是善于思考和判断。
后也用于指办其他事情。
一般作状语。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运用之妙,存于一心
成语例子他这个人肯动脑筋,队伍又有实力,什么困难都难不到他,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嘛!
成语故事1125年,金兵在灭了辽国后,大举南侵,渡过黄河扑向宋都汴京,岳飞奉命率军迎敌。
由于岳飞机智善战,多次挫败金兵,副元帅宗泽送他一幅古阵图。
岳飞婉转地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第三层次(11—14)第二分论点:“一” 字却具有“乘一总万”、“以少总多”之 妙,是“满”、“完全”的意思,表现出
事物的饱满充实的特殊的意味。
第三部分
1、总结上文,总结了几层意思? (1)说明在语言艺术家的笔下,一个常用的“一”字,
就可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来,以此说明这是艺术 的特殊功能。 (2)“一”字本身,既无形象也不能抒情言志,只有 依附于作品中所写的具体事物,才能发挥作用,具 有特殊的表现力。 (3)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取决于作家的艺术才能。 2、作用
第二层次(5—10)第一分论点:“一”字 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起着唤 起人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用。
首先,“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 1、对“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的
分析: (1)得出了什么结论?
说明写春色“红一点”,是用“一”字去 表现一种或幽静凄凉,或超群出众,或清高孤 傲,或闲适雅致的、属于阴柔之美的含蓄蕴藉 的境界。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一心”,语出《宋史• 岳飞传》,意思是说兵法运用的巧妙,全 在善于思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借用为题,是说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在 于作家的匠心独运。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结构
第一部分(1—2):导论 第二部分(3—4):本论 第三部分(15):结论
第一部分
论述的中心:一些极其普通而常用的 字,在诗人的笔下,往往能使之新意层 出,妙趣无穷。“一”字本属抽象的数 字概念,但在诗词中却可变为生机盎然、 意趣深远的艺术境界。
运 用 之 妙 , 存 乎 一 心
作者介绍
张文勋,生于1926年,云南大理洱源人,白族,中国 现代学者、作家。他一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以《文心雕龙》为核心的六朝文艺与美学理论的研 究;二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研究;三是佛家美学思想的研 究。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教案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教案本文讨论了“一”字在诗词中的多种表现形式。
首先,它可以表现出孤傲、突出的形象。
其次,它可以作为动态形象写静景,唤起人们孤寂感觉。
另外,有时“一”字可以作为众多、全体的代表,具有“乘一总万”、“以少总多”之妙。
最后,它还可以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
作者认为,诗人选择最恰当的字眼,才能表现出最美的意境。
因此,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在于作家的匠心独运。
四、分析第二部分——本论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主要探讨了“一”字在诗歌中的妙用。
本部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来阐述。
第一层次(第3—4段)概述了“一字师”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阐述了选用“一枝”来表现“早梅”的坚强峭拔的品格和生命力,诗的意境才符合“早梅”二字的命意。
同时,列举了典型例证,总结出“一”字虽属数的概念,却能在表现诗歌的意境中起到巨大的作用。
第二层次(5-10)第一分论点主要探讨了“一”字在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方面的妙用。
通过对“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的分析,得出了“一”字可以用来表现一种或幽静凄凉,或超群出众,或清高孤傲,或闲适雅致的、属于阴柔之美的境界。
同时,这种表现方式具有含蓄蕴藉,饶有余味的特点,能达到“以少总多”、“一以当十”的艺术效果。
举了古诗词中用“一曲”、“一声”、“一笛”、“一帆”、“一片”等诗句作为例证,说明以“一”字抒写不尽之情。
第三层次(第11—14段)则分两个方面说明“一”字的其他妙用。
一方面,“一”字有时可以具有“乘一总万”、“以少总多”之妙,用“一”作为众多、全体的代表。
举了《游园不值》中“一枝”的例子,说明这种用法可以引发联想和想象,达到艺术表现效果。
但要正真获得艺术审美效果,需要注意条件。
另一方面,“一”字有时恰恰和单一、少数的概念相反,是“满”、“完全”的意思,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
详写《虞美人》中“一江”的特殊意味作为例子,说明这种用法可以丰富诗歌的意境。
略举的“一汀”、“一川”、“一树”、“一夜”等为例,这些“一”在抒情诗中富有感情色彩。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zhangPPT课件
2019/10/17
11
一、导论——中心论点
1、概说(3-4)
首先,“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
2、分论(一) 接着 具有“以少总多”、“一以当十”的艺术效果
其次,说明“一”字在我国古代诗词以动写静的
手法中,往往以“一雁”、“一鸟”之类
动态形象写静景,起着唤起人们孤寂感
15
第二,对“反复推敲,锤字炼句”的 写作态度及其意义的正确认识。
文章认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要重视文 字的运用。古代许多诗人为“吟安一个字,拈 断数茎须”,反复推敲,锤字炼句的写作态度 值得学习和借鉴,并指出,是诗人的创造力使 得有限的字花样翻新,变化无穷,达到点铁成 金之妙,使得一些极其普通而常用的字新意层 出,妙趣无穷,在诗词中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 境,形成生机盎然、意趣深远的艺术境界。但 这一切,却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能否创作 出了瑰丽多姿的艺术品,取决于作家的艺术才 能。
第二层次(第5-10段):是本论的第一分论点, 分三方面说明。
第三层次(第11—14段):是本论的第二分 论点,分两个方面说明
首先,说明有时“一”字却具有“乘一总万”、“以少总多”之妙,用“一”作为
众多、全体的代表。
其次,再详以对“一江春水”的探讨及略举的“一汀”、“一川”、“一树”、
“一夜”等为例,分析说明了有时“一”字的用法,恰恰和单一、少数的概念相反, 是“满”、“完全”的意思,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指出这样的“一”字,在抒 情诗中富有感情色彩,具有其特殊的意味。
《宋史•岳飞传》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语 出 ,意思是说兵法运用的巧妙,全 在善于思考。《“运用之妙,存乎一 心”》借用为题,是说? 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在于作家的匠心 独运。
是加是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议论文
是加是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议论文《尚书》说:“满招损,谦受益。
”骄傲自满本为“加”,结果却是“落后受损”,实为“减”;谦逊虚心本为“减”,但结果是“进步受益”,表现为“加”。
可见,加有时意味着减,减则是为了更好地加;是加是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以上论述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材料由三句话组成。
第一句话是引用《尚书》名言,第二句话则是对名言所做的阐释,第三句话是由此得出的结论。
材料围绕“加”“减”来讲述生活的道理,启示考生要联系社会生活和人生实践,去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题目所选材料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核心要义,有利于全面考查考生的思想素质和思维能力,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
材料开头引用《尚书》“满招损,谦受益”的名句,并加以具体阐释,得出的结论是“加有时意味着减,减则是为了更好地加”。
骄傲和谦虚指向人的道德品行,体现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素养。
这句哲理名言里包含了一个辩证思维的生活逻辑:做生活的加法有时就会为生活所累,反而于人生不利;做人生的减法,因为有了“断舍离”,反而会有幸福加持。
第二个结论“是加是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则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懂得了加减之妙,并运用于人生实践中,才会在生活工作为人处事中得心应手,活出真正的自我和人生的价值。
“加”和“减”本身是对立的,但同时又是辩证统一的,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当其作用于每个人的生活时,就会体现一个人的人生智慧。
这就是这段论述的启示意义。
文章既可以从“加”或“减”任一角度进行立意,也可以把“加”和“减”结合起来构思,但必须体现“加”和“减”的辩证思考。
参考思路:1。
减去生活,生活可以过加法。
2.先学会做减法,才能给生活做加法。
3.做好人生的加减法,活出人生的真正价值。
4.终身减法,终身加法。
本次作文审题难度不大,从《尚书》的经典名言引出,讨论“加”“减”的辩证逻辑关系,充满思辨性、哲理性,对学生写作内容束缚不大,考生只要能够认真探讨二者直接的辩证关系,体现思辨思维就可以了。
运用之妙_存乎一心zhang
第一部分 (第1—2段):这一部分为引论,指出论 述中心:一些极其普通而常用的字,在诗人的笔下,往往能使之新意
层出,妙趣无穷。“一”字本属抽象的数字概念,但在诗词中却可变为生 机盎然、意趣深远的艺术境界。
第二部分 ( 第 3 — 14 段 ) :为本论部分,以“一” 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妙用为例,分析文字的 运用之妙。从三个层次进行分析。
体裁Βιβλιοθήκη 议论文论证结构第一部分(第1—2段)导论,引出论述中 心。 第二部分(第3—14段)本论 第三部分(第15段)结论
中心论点
一些极其普通而常用的字,在诗人 的笔下,往往能使之新意层出,妙趣 无穷。“一”字本属抽象的数字概念, 但在诗词中却可变为生机盎然、意趣 深远的艺术境界。
课文第二段
2.诗人能使“一”字这个普通而常 用的抽象的数字概念在诗词中新意层出, 妙趣无穷,变为生机盎然、意趣深远的艺 术境界。其中的道理从两个方面体现: 一、“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 形象,有起着唤起人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 用。 二、“一”字具有“乘一总万”、“以少 总多”之妙,其“满”、“完全”之意, 有表现事物的饱满充实的特殊意味。
首先.以对“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的分析说明“一”字可以用来表现
孤傲、突出的形象。 接着,又以古诗词中用“一曲”等诗句,说明以“一”字抒写不尽之情,具有“以少 以“一字师”的故事,总说“一”字虽属数的概念,却能 总多”、“一以当十”的艺术效果。 在表现诗歌的意境中起到巨大的作用。 其次, 说明“一”字在我国古代诗词以动写静的手法中,往往以“一雁”、“一鸟” 之类动态形象写静景,起着唤起人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用。
第一层次(第3-4段):是本论的概说,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教案.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张文勋教学目的1、从宏观上把握作者要“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的见解,了解作者所选择的论证角度。
2、通过研讨文本,理解作者的见解:一方面是“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另一方面是有时“一”字和某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借助于艺术联想,可以作为众多、全体的代表,具有“乘一总万”、“以少总多”之妙。
3、在学生基本掌握了作者的语言运用理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探讨“最恰当的字眼”,怎样表现出了“最美的意境”。
4、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运用鉴赏理论,举一反三,通过分析相关诗句,自主分析探讨,并通过收集相关资料来拓展学习。
教学重点在学生基本掌握了作者的语言运用理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探讨“最恰当的字眼”,怎样表现出了“最美的意境”,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运用鉴赏理论,举一反三,通过分析相关诗句,自主分析探讨,并通过收集相关资料来拓展学习。
教学方法讲授课。
教学课时4课时。
板书设计一、导论——中心论点二、本论概说首先,“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
分论(一)其次,说明“一”字在我国古代诗词以动写静的手法中,往往以“一雁”、“一鸟”之类动态形象写静景,起着唤起人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用。
首先,说明有时“一”字却具有“乘一总万”、“以少总多”之妙,用“一”作为众多、全体的代表。
分论(二)其次,有时“一”字的用法,恰恰和单一、少数的概念相反,是“满”、“完全”的意思,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
三、结论。
总结全文,呼应论点,强调主旨。
论证方法:例证法、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一、解题“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语出《宋史•岳飞传》,意思是说兵法运用的巧妙,全在善于思考。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借用为题,是说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在于作家的匠心独运。
二、分析课文整体体结构第一部分(第1—2段),为导论,引出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3—14段)为本论部分第三部分(第15段)为结论三、分析第一部分——导论1,首先指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人反复推敲,锤字炼句,就是为了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完善版)
第一部分:导论
第一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
这一部分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一些极其普通而常用的字,在诗人的笔 下,往往能使之新意层出,妙趣无穷。“一” 字本属抽象的数字概念,但在诗词中却可变 为生机盎然、意趣深远的艺术境界。
第二部分:本轮部分
第一层次:(3—4段)概说 1. 用了什么例证? 2. 概括“一字师”的故事(“郑谷改诗”)
明确:具有“以少总多”、“一以当十”的艺术效果。 ➢ 哪些例子证明了这一点? 明确:以古诗词中用“一曲”、“一声”、“一笛”、“一帆”、 “一片”等诗句,说明以“一”字抒写不尽之情。
其次,“一”还能表现什么形象?达到怎样的艺 术效果呢?阅读第9-10节。(用文中话来回答)
明确:说明“一”字在我 国古代诗词以动写静的手法中, 往往以“一雁”、“一鸟”之 类动态形象写静景,起着唤起 人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用。
的主要内容。 3. 这个故事阐述了什么道理。可用文中的话
来回答。 4. “一字师”故事的作用?
一字师
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 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 一枝则佳。”齐己矍然不觉兼 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 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以“一字师”的故事,说明选用“一枝”,才可表现“早 梅”的坚强峭拔的品格和生命力,诗的意境才符合“早梅”二 字的命意。
第二,对“反复推敲,锤字炼句”的写作态度及其意义的正确认识。 文章认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要重视文字的运用。古代许多诗人为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反复推敲,锤字炼句的写作态度值得学习 和借鉴,并指出,是诗人的创造力使得有限的字花样翻新,变化无穷,达 到点铁成金之妙,使得一些极其普通而常用的字新意层出,妙趣无穷,在 诗词中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形成生机盎然、意趣深远的艺术境界。但 这一切,却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能否创作出了瑰丽多姿的艺术品,取 决于作家的艺术才能。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原文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原文“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你在感受语言艺术家们点铁成金之妙时,是否也深深折服于他们“反复推敲,锤字炼句”的写作态度呢?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古今中外伟大的语言艺术家们,对文字的运用是十分重视的,我国古代许多诗人,为了写好一首诗,反复推敲,锤字炼句,使有限的字在他们笔下,花样翻新,变化无穷,创作出瑰丽多姿的艺术品来。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就是为了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
字典上的字,每个识字的人都可以使用,但是,同一个字在不同的人笔下,却能发挥不同的作用,在语言大师们的笔下,文字的运用,确有点铁成金之妙。
我们只要稍为留意一下,就不难发现,一些极其普通而常用的字,在诗人的笔下,往往能使之新意层出,妙趣无穷。
有些字,本属抽象的数字概念,但在诗词中却可变为生机盎然、意趣深远的艺术境界。
“一”字就有如此奇妙的作用。
要说“一”字的妙用,我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一字师”的故事:郑谷在袁州,齐已携诗诣之。
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树枝开。
”谷曰:“‘树枝’非早也,未若‘一枝’。
”齐已不觉下拜。
自是林以谷为一字师。
——《诗人玉屑》卷六所谓“一字师”就是说改了一个字,既把“数”字改为“一”字。
一字之改,为什么使作者钦佩得五体投地呢?看来,期中是有妙趣的。
诗题为《早梅》,写的是梅,而立意则应在早字:一场大雪下过,深深的积雪覆盖万物,但坚毅独拔得梅花,却迎风斗雪,傲然开放。
诗中所写的是含苞待放的早梅,它并不因风雪摧残而萎缩凋零,反而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深雪里绽开蓓蕾。
如果是开了数枝,说明已经开放了几天了,如果是一树梅花那就更是花开已久了。
“一枝开”既表现其坚强峭拔的品格和生命力,这样,诗的意境才符合“早梅”二字的命意。
由此可见,“一”字虽然数的概念,但在表现“早梅”的意境中,却起了如此巨大的作用。
当然,这并不是说,写早梅就只有这一种写法,也有人以盛开的梅花描写早梅的。
例如张谓《早梅》云:“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分析
第二层(5-10)本论第一分论点,“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以及在我国古 代诗词以动写静的手法中,起着唤起人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用。
第三层(11-14)本论第二分论点。说明有时“一”字具有“乘一万总”“以少总多”之 妙,用“一”作为众多,全体的代表;有时“一”字是“满”“完全”的意思,表现出 事物的饱满充实。
第三部分(15)结论,总结上文,说明在语言艺术家笔下,每个字都有各种妙用,花样 翻新,别处新裁,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得取决于作家的艺术才能。
中心
分论点 总说“一”字虽属数的 概念,却能在表现诗歌 的意境中起到巨大作用。
诗例
总结
“一字师”故事
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一些极其普通而常 用的字,在诗人的 笔下,往往能使之 新意层出,妙趣无 穷。“一”字本属 抽象的数字概念, 但在词中却可变为 生机盎然、意趣深 远的艺术境界。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一叶落,几番秋,江南独倚楼。 一江春水向东流。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三、重点问题
导2、3复案
四、主题思想
五、写作特点
六、重点字词
以“一字师”的故事作为典型例证,总说“一”字虽 属数的概念,却能在表现诗歌意境中起到巨大作用。
说明在语 言艺术家 笔下,每 个字都有 各种妙用, 花样翻新, 别处新裁, 指出语言 文字的运 用之妙, 得取决于 作家的艺 术才能。
说明有时“一” 字具有“乘一万 总”“以少总多” 之妙,用“一” 作为众多,全体 的代表;有时 “一”字是 “满”“完全” 的意思,表现出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字”可以用来表 现孤傲、突出的形 象及在我国古代诗 词以动写静的手法 中,起着唤起人们 孤寂感觉的特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18运用之妙-存乎一心wrd
二(3-14) 本论。2.分说(5-14) 3.分论二说到“一”的哪些妙用?
⑷作为众多、全体的代表。 ⑸表现出事物的义是什么?由此可 以引发哪些联想和想象?达到了怎样的艺术表现效果? 与之类似的例子还有? P122,12节。
三(15) 结论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全文, 照应开头, 强调主旨。
4.杜牧诗抒写了诗人在寺院水阁上眺望:深秋 时节的密雨,象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 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 扬的笛声。诗人油然而生人世变易之惆怅。与深 秋密雨意境相配,晚风中送出一笛之声方显悠扬, 方可衬惆怅,否则兴趣索然。 赵嘏诗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诗人倚楼远眺,一声长笛悠然传来,方显笛声悠 扬哀婉,韵味清远,才可烘托了凄清的秋景,才 可抒见归雁而思乡怀远之情,才可有人生如晨星 之易逝之叹,否则悠扬哀婉之情尽失。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张文勋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 诗词审美 》作者 张文勋 ,云南洱源
《 华夏文化与审美意识 》等。 《宋史•岳飞传》 2.“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语出 ,
人,白族,中国现代学者。著有《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 》
是说兵法运用的巧妙,全在善于思考。本文借此为题,
是说: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在于作家的匠心独运。 3.本文的文体是: 议论文。
(5-14)
分论二:“一”能表示多、满。 一字妙用是艺术的特殊功能。
三(15) 结论
必须依附具体事物发挥作用。 用得好不好取决于作家才能。
细节分析
一(1-2)引论,提出论点,论点是什么?
A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B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
C在大师们的笔下,文字的运用,确有点石成金之妙。 D一些普通的字,在诗人笔下往往新意层出,妙趣无穷。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精)
第二,对“反复推敲,锤字炼句” 的写作态度及其意义的正确认识。
• 文章认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要重视文字 的运用。古代许多诗人为“吟安一个字,拈断数 茎须”,反复推敲,锤字炼句的写作态度值得学 习和借鉴,并指出,是诗人的创造力使得有限的 字花样翻新,变化无穷,达到点铁成金之妙,使 得一些极其普通而常用的字新意层出,妙趣无穷, 在诗词中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形成生机盎然、 意趣深远的艺术境界。但这一切,却是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能否创作出了瑰丽多姿的艺术品,取 决于作家的艺术才能。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张文勋
体裁
• 议论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题目妙处
•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语出《宋 史•岳飞传》,意思是说兵法运用的巧妙, 全在善于思考。《“运用之妙,存乎一 心”》借用为题,是说语言文字的运用之 妙,在于作家的匠心独运。
论证结构
• 第一部分(第1—2段)导论,引出论述中 心。 • 第二部分(第3—14段)本论 • 第三部分(第15段)结论
•
2.诗人能使“一”字这个普通而常用 的抽象的数字概念在诗词中新意层出,妙 趣无穷,变为生机盎然、意趣深远的艺术 境界。其中的道理从两个方面体现: • 一、“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 形象,有起着唤起人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 用。 • 二、“一”字具有“乘一总万”、“以少 总多”之妙,其“满”、“完全”之意, 有表现事物的饱满充实的特殊意味。
首先,“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 其次,说明“一”字在我国古代诗词以动写 手法中,往往以“一雁”、“一鸟”之类 动态形象写静景,起着唤起人们孤寂感 觉的特殊作用。
首先,说明有时“一”字却具有“乘一总万”、 少总多”之妙,用“一” 作为众多、全体的 分论(二) 其次,有时“一”字的用法,恰恰和单一、少 的概念相反,是“满”、“完全”的意思, 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w
张文勋
解题: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语出《宋史• 岳飞传》,意思是说兵法运用的巧妙,全 在善于思考。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借用为题,是 说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在于作家的匠心 独运。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作者介绍
张文勋,生于1926年,云南大理洱源人,白族,中 国现代学者、作家。他一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以《文心雕龙》为核心的六朝文艺与美学理论的研 究;二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研究;三是佛家美学思想的研 究。
的花朵,娇艳、绚丽、好看。 迥然不同:迥:差得远。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 蓓蕾:没开的花,花骨朵儿。 屐齿:鞋。 一汀:水边平地 蛰伏: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另借指蛰居。 蕴藉:(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而不显露的意思。
结构
第一部分(1—3):导论 第二部分(4—14):本论 第三部分(15): 结论
第二层次(6—10)第一分论点:“一”字 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起着唤
起人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用。
首先,“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 1、对“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的
分析: (1)得出了什么结论?
说明写春色“红一点”,是用“一”字去表现 一种或幽静凄凉,或超群出众,或清高孤傲, 或闲适雅致的、属于阴柔之美的含蓄蕴藉的境 界。
以“一字师”的故事,说明选用“一枝”, 才可表现“早梅”的坚强峭拔的品格和生命 力,诗的意境才符合“早梅”二字的命意。
4、“一字师”故事的作用
作者通过对“一字师”故事的分析谈启 示,作为本论的概说,可以自然地提出观 点,引出对“一”字妙用的展开分析。先 列举典型例证,不但可以引起读者探究的 兴趣,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六字以上成语】出处释义近义词成语故事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六字以上成语】出处|释义|近义词|成语故
事
【注音】yùn yòng zhī miào , cún hū yī xīn
【出处】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宋史·岳飞传》记载,岳飞对宗泽说
【释义】存乎:在于。
意思是摆好阵势以后出战,这是打仗的常规,但运用的巧妙灵活,全在于善于思考。
指高超的指挥作战的艺术。
【用法】作状语、分句;用于战争
【结构】复句式
【近义词】运用之妙,存于一心
【押韵词】稽古振今、再造之恩、眇眇之身、如古涵今、蠖屈求伸、半晴半阴、去伪存真、烈火真金、亘古通今、嚼铁咀金、......
【年代】古代
【英文】to make use of; to draw on sth.;
to perform; to exercise; to apply
application; exercise; manipulation
【成语故事】1125年,金兵在灭了辽国后,大举南侵,渡过黄河扑向宋都汴京,岳飞奉命率军迎敌。
由于岳飞机智善战,多次挫败金兵,副元帅宗泽送他一幅古阵图。
岳飞婉转地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
【成语示例】古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妙”,我们叫做灵活性,这是聪明的指挥员的出产品。
毛泽东《论持久战》。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造句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造句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造句
1、古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妙”,我们叫做灵活性,这是聪明的指挥员的出产品。
2、若将管理辅导活动以化学反应为比喻,使用得当是催化剂,使用不当是抑制剂,虽然其并未直接参与反应,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绝对可加速企业之发展。
3、“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在南山人看来,量体绝对是专业技能和艺术性创造的结合。
4、他这个人肯动脑筋;队伍又有实力;什么困难都难不到他;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嘛!
5、教学方法的基本要义,是针对教者和被教者的互动而采取的一切贯穿教学过程使之效果最佳化的措施。
教无常态,法无常形,方无穷尽,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显乎人格,体乎人品。
1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课件
分析第二部分——本论
• 第一层次(第3—4段)概说。
• 1、这部分用了什么例证? • 举例论证
• 2、概括“一字师”的故事(“郑谷改诗”)的 主要内容。
• 所谓“一字师”就是说改了一个字,即把“数 ”字改为“一”字,使诗的意境符合“早梅” 二字的命意,让人甘拜为师。
• 3、这个故事阐述了什么道理?可用文中的 话来回答。
多”? • 得出了什么结论呢? • 说明写春色“红一点”,是用“一”字去表
现一种或幽静凄凉,或超群出众,或清高孤 傲,或闲适雅致的、属于阴柔之美的境界。
• “红一点”景物具有什么特点呢? • 含蓄蕴藉,饶有余味。 • 能达到什么效果? • 具有“以少总多”、“一以当十”
的艺术效果。 • 哪些例子证明了这一点? • 以古诗词中用“一曲”、“一声”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 “一汀烟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 具体描绘。一汀就是“满汀”的意思,迷 濛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 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 凄楚可怜。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倚阑 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 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体的代表。
•
分论(二)
•
其次,有时“一”字的用法,恰恰和单一、数
•
的概念相反,是“满”、“完全”的意思,表、结论。 总结全文,呼应论点,强调主旨。
从本文获得的启示
第一, 从文学鉴赏的角度体会“选择最 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的语言运 用之妙。
第二,对“反复推敲,锤字炼句”的写作 态度及其意义的正确认识。
、“一笛”、“一帆”、“一片” 等诗句,说明以“一”字抒写不尽 之情。
• 另一方面:“一”还能表现什么形象? 达到怎样的艺术效果呢?阅读第9-10节 。(用文中话来回答)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练字“炒作”激趣法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练字“炒作”激趣法练字容易,持续练字不易,练好字就更不易。
难点在于要有兴趣,并且长时间地保持下去。
魏征曰:“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此言得之。
兴趣,关涉到心理品质,要通过改变心理品质来提高、保持兴趣是缘木求鱼,它需要有一种媒介物,我选择的媒介物就是——炒作。
我对“炒作”的定义是,在一定的时段、一定的范围给予持续的饱和信息,以期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信息的烙印,最终改变某些心理品质,从而形成自动化的能力,即习惯。
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商业炒作的精髓,铺天盖地的广告,图片、声音、文字;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时段,无处不充斥着定向的信息,我称之为定向饱和信息,也可称之为饱和向量。
这样做就会产生物理上的势能,也就是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势不可挡,由点到线,由线及面,爆炸式增长。
这是激趣的第一步。
练字时的具体作法是,先找来一些书法名作的复制品在教室张贴,每周换一次。
再请几位书法高手(本校教师中选择也可)轮番现场表演,之后展示所有任科教师的手迹,并且由学生评点,接下来就让学生在黑板上自由表演。
造势任务完成。
第二步很关键,激发起来的兴趣如果随时间推移大量耗散,就会前功尽弃,要保持兴趣,就要不断地施加刺激——广告的惯用手法。
学生开始练字觉得好玩,如果没有新东西,他们就会不玩了。
虽然第一步中已经有保持兴趣的因素存在,但还不够。
要是空洞地去说教,会适得其反,因为现在的学生根本不吃这一套,他们实际得很,给点甜头才会来劲。
这就要玩弄一些新花招。
他们最大的特点是渴望了解和表达。
征对此特点我采取每天抽学生上台表演的方式,每次抽四位学生,先自愿,剩下的分为若干个四人小组,依次上台,每天一组。
写完之后师生共同评分,记录各小组的得分,得分高的给予表扬。
每次只需10分钟的时间,每天的内容部分重复。
富有新鲜感和对抗性,有时还富戏剧性,学生很感兴趣。
有明显进步的学生,就有在教室的后黑板写诗词的奖励。
对学生的《悟练习字本》,我坚持一周至少检查一次,重点查看进步稍慢的,并给予耐心指导,也就三两句话,但传递给学生的是关注的眼神,对保持学生兴趣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的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文勋
解题
•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语出《宋史• 岳飞传》,意思是说兵法运用的巧妙, 全在善于思考。《“运用之妙,存乎一 心”》借用为题,是说语言文字的运用 之妙,在于作家的匠心独运。
分析课文整体体结构
• 第一部分(第1—2段),为导论,引出 论述中心。
• 第二部分(第3—14段)为本论部分 • 第三部分(第15段)为结论
主要内容。
• 3、这个故事阐述了什么道理?可用文中的话来 回答。
• 4、“一字师”故事有何作用?
• 作者通过对“一字师”故事的分析谈启示,作 为本论的概说,可以自然地提出观点,引出对 “一”字妙用的展开分析。先列举典型例证, 不但可以引起读者探究的兴趣,也增强了文章 的说服力。
张谓《早梅》
• 诗歌是什么意思?引用诗歌的作用是什 么?
• 这类“一”字要正真获得艺术审美效果,需 要一个条件,是什么?用原话回答。
• 之二:有时“一”字的用法,恰恰和单 一、少数的概念相反,是“满”、“完 全”的意思,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
• 举了哪些例子?
• 详写《虞美人》:“一江”具有特殊的 意味。
• 略举的“一汀”、“一川”、“一树”、 “一夜”等为例,这些“一”在抒情诗 中富有感情色彩。
•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 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人们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发,以为 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第二层(0)第一分论点
• 本部分的分论点是什么? • 分论点:“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
的形象。
• 用到了什么论证方法? • 举例。 • 如何理解“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
• 列举了什么例子?
分析第三层(11—14)
• “一”还有什么妙用呢?用文中原话回答。 (两个妙用)
• 之一:说明有时“一”字却具有“乘一总 万”、“以少总多”之妙,用“一”作为众 多、全体的代表。
• 举了什么例子? • 《游园不值》 • “一枝”的特殊含义是什么?由此可以引发哪
些联想和想象?达到了怎样的艺术表现效果? 与之类似的例子还有?用文中原话回答。
分析第三部分(第15段)这一 部分为结论。
• 结论部分强调了哪些注意事项?
归纳
• 归纳写作特色 • 归纳论证方法:例证法、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 • 明确论述中心。第2节。文章结尾呼
应论点,强调了主旨。
分析第一部分——导论
• 1,开头用到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 2,本文论述的中心是什么? • “一”字本属抽象的数字概念,但在诗词
中却可变为生机盎然、意趣深远的艺术境 界。
分析第二部分——本论
• 第一层次(第3—4段)概说。
• 1、这部分用了什么例证? • 2、概括“一字师”的故事(“郑谷改诗”)的
多”?
• 得出了什么结论呢? • 说明写春色“红一点”,是用“一”字去表
现一种或幽静凄凉,或超群出众,或清高孤 傲,或闲适雅致的、属于阴柔之美的境界。
• “红一点”景物具有什么特点呢? • 含蓄蕴藉,饶有余味。 • 能达到什么效果? • 具有“以少总多”、“一以当十”
的艺术效果。
• 哪些例子证明了这一点? • 以古诗词中用“一曲”、“一声”、
“一笛”、“一帆”、“一片”等 诗句,说明以“一”字抒写不尽之 情。
• 另一方面:“一”还能表现什么形象? 达到怎样的艺术效果呢?阅读第9-10节。 (用文中话来回答)
• 其次,说明“一”字在我国古代诗词以 动写静的手法中,往往以“一雁”、 “一鸟”之类动态形象写静景,起着唤 起人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