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太极拳的“内气”表现及练习方法
★ 太极拳的内气表现及练习方法
太极拳的“内气”表现及练习方法一谈到太极拳.都会谈到“内气”。
“内气”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
总其所述,在武术及养生方面涉及到的“气”只有两种:一种是呼吸系统吐纳的“空气”,另一种是祖国医学谈及的运行于人体内部的“营气”与“卫气”。
现代人体科学证明,人体内部,除了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外,其余的任何部位都不可能进入空气。
那么,在太极拳中谈到的充斥于人体四肢及全身肌肤“气”.只能是中医及传统气功中论述的“气”。
这种气.其实是人们在慢动作中.运用大脑意识(又叫意念)调节全身及四肢运动所产生的一种流动感,是在大脑支配下人体经络及神经有规律传导时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是上面所说的“内气“。
当然.这种“内气”在锻炼时,要与呼吸的“气”相配合。
更确切地说,太极拳的“内气”其实就是在大脑意识调节下,身体和四肢配合呼吸缓慢运动时所产生的一种”气感”。
“内气”的表现一.双手十指发麻、发胀,发红在大脑意识的支配下.由于长时间的有规律运动.长时间的放松及经络、神经有规律传导.会在人体肌肤中形成一个循环的传导路线。
当这个路线遍及全身的时候.就是打通了全身的“气路”。
此时人体在普通运动中肌肉所产生的硬劲、僵劲.就会被消化。
这种经络与神经在全身的传导,会明显地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会使传导路线中的毛细血管打开。
特别是在“气“达四梢的时候,人体末端的毛细血管开放.十指乃至手掌就会发麻、发胀、发红。
二、小腹沉实由于太极拳要求全身放松,气沉丹田,所以,胸膈下降,引起内脏下沉.使小腹沉实。
三、呼吸缓慢并加深加长由于长时间气沉丹田,胸膈下降,使肺活量增加,致使呼吸加深加长,特别是在定式时,呼气缓慢且深长。
四、产生腹鸣由于呼吸配合动作的开合而鼓荡.使腹腔运动加大.尽而促进肠的蠕动,产生肠鸣。
五、口生津液、下腹排气由于舌顶上腭,缓慢调息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会使口生津液.下腹排气。
六、腰眼发热由于腰脊旋转,命门穴受到刺激,使两肾血液循环加快,进而两腰眼发热.即拳论中提到的:“两肾如滚汤。
太极拳内功内容及修炼方式
太极拳内功内容及修炼⽅式太极内功包括内劲、内⽓与内功。
1、内劲“内劲”:太极拳的“内劲是⽤意识指导动作,放松肌⾁。
是由动作螺旋式地划弧转圈、反复运转、松紧交替的⽅法锻炼取得的。
须放松的肌⾁,关节要充分放松;⽤⼒的肌⾁,关节要充分⽤⼒(⽤⼒的肌⾁,关节仍需要放松的意念贯注其中,此所谓实中有虚)。
王宗岳著《太极拳论》中说“极柔软,⽅能极坚刚。
”锻炼内劲要由松⼊柔,积柔成刚;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
使之能达到快慢随⼼所欲。
⽇久天长,全⾝轻灵、柔和、圆活,体内和⼿臂有⼀股深厚沉重的⼒量,变化极为迅速灵活,可以随意地转换和集中到某⼀点。
“这种⼒量似柔⾮软、似刚⾮刚、刚中有柔、柔中有刚,这种⼒量就是太极拳的内劲。
2、内⽓内⽓”:太极拳的“内⽓”也叫“中⽓”。
凡是认真、正确地练太极拳者,功夫到了⼀定程度,便会在体内产⽣“内⽓潜转”或“中⽓贯⾜”的体内感觉。
⾸先出现腹内“咕咕”作声,⽇久就消失。
“⽓沉丹⽥”腹中充实圆满,还会出现⼿指头⿇、胀、针刺的感觉,⼿臂有膨胀沉重的感觉,以⾄于“⽓遍全⾝”的感觉。
练习时⾸先以外引内,然后由内及外,等到熟极⽽流,就能内外合⼀,⼀动内外俱动。
⼀定要做到⾝正体松⼼精意专,以达到整体性的“意动形随”。
这样练下去,即可得到“内⽓”。
⽓流现象出现于肌膜和脉管间后,功夫会加深⼀层。
⽓流现象还可以出现于⾻髓管内。
,这就是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所说的“敛⼊脊⾻”的内⽓感觉。
3、内功“内功”:太极拳的“内功”⼀是指在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结合腹式深呼吸,使腹部的膈肌升降活动和胸部的肺呼吸活动协调进⾏,并逐渐加深;胸背部和腹部的肌⾁,在弧形松沉转动中也获得细密的锻炼。
⼆是指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凡动作欲向何处,先将内脏器官作好动向安排,以带动外形(即所谓⾥不动,外不发),使内脏器官不断地做⾃我按摩、挤压和转动,从⽽使肌体内层也获得精密的锻炼。
太极内劲的特点⼀、流动性当太极拳练到⼀定程度的时候,内功由“量”的积累达到了“质”的突破,实现了太极拳功夫修炼的第⼀次飞跃,在某⼀天的某⼀时间太极内劲豁然贯通。
陈氏太极拳的内气表现及练习方法
太极拳的气
一谈到太极拳,都会谈到“内气”。“内气”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总其所述,在武术及养生方面涉及到的“气”只有两种:一种是呼吸系统吐纳的“空气”,另一种是祖国医学谈及的运行于人体内部的“营气”与“卫气”。现代人体科学证明,人体内部,除了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外,其余的任何部位都不可能进入空气。那么,在太极拳中谈到的充斥于人体四肢及全身肌肤的“气”,只能是中医及传统气功中论述的“气”。这种气,其实是人们在慢动作中,运用大脑意识(又叫意念)调节全身及四肢运动所产生的一种流动感,是在大脑支配下人体经络及神经有规律传导时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是上面所说的“内气”。当然,这种“内气”在锻炼时,要与呼吸的“气”相配合。更确切地说,太极拳的“内气”其实就是在大脑意识调节下,身体和四肢配合呼吸缓慢运动时所产生的一种“气感”。
腰胯放松:首先是胯弯要放松,只有胯弯放松并向后微屈,才能使小腹下垂,才能真正地气沉丹田。同时,项劲领起,胯弯放松,丹田气下沉,腰部就会自然松开。全身才会如拳经所云的“对拔拉长”,才会有所谓的“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只有腰脊完全放松,才会有以腰为轴的螺旋缠丝。拳经还说“有不得机不得势之处,于腰胯求之”,也就是说,只要腰胯没有放松,不论拳路与推手,就会既不得机又不得势,可见,腰胯放松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
虚实分明:打太极拳,要在阴阳开合的基础上,充分体现虚实。所谓虚实,就是在开合的动作中,人体重力和劲力的不同分配。动作中,支撑重力的主要部位为实,次要部位就为虚。劲力的刚劲方向为实,柔化方向就为虚。拳路中,随缠丝劲的运行,虚实总在不停地变化,每一个定式,都有不同的虚实。太极拳谱要求“意气须换的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需留意也”“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一实”。太极拳套路中虚实分明,其实就是锻炼人们对重力和劲力的控制及分配能力。“意气须换的灵”,就是重力和劲力要在意识的支配下,灵活地变换。根据套路或推手的需要,时重时轻、时刚时柔、时有时无,彼虚我实,彼实我虚,形成“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高级境界。故而,陈鑫在太极拳论中指出,“开合虚实即为拳”“屈伸来往,收放擒纵,不过一开一合与一虚一实焉已耳”。太极拳中的虚实,在推手及技击中显得十分重要,往往瞬间的劲力虚实轻重变化,就决定了“背顺”与“胜负”。
太极拳如何练气
太极拳如何练气太极拳如何练气太极拳是一种注重内功的拳术,而调节呼吸对太极拳运动起着特殊的作用。
太极拳如何练气呢?下面店铺来给大家介绍太极拳如何练气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1.通过架子导引内气运行太极拳有一系列的动作,俗称架子。
架子是前人锻炼经验在姿势上的表现。
一个架子,总是要经过多方面的反复实践与总结才能创造出来,它是锻炼者的入门阶梯,因为有形的要比无形的好学。
架子除了有技击作用外,与某些气功动作有相似之处,即通过外部动作来导引内部的气血运行。
武禹襄《十三式行功心解》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腹松气敛入骨……牵动往来气贴骨而敛入脊骨。
”故习拳姿势必须正确,要讲规矩,唯有这样,才能达到练拳的功效。
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式歌”日:“气遍身躯不少滞……腹内松静气腾然……意气君来骨肉臣。
”太极先辈告诉我们:要想使气浑身周流,姿势就必须上下顺遂,劲不逆扭。
许多著名拳师,不讲什么理论,只是认真练好架子。
就有了一身好功夫,原因就在于架子体现着法则,包含着体、用、气。
只满足于能练套路,而不求其准确,则收效不大,甚至练拳多年而无气感。
王宗岳《太极拳论》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
”架子不仅要准,而且要熟。
杨澄甫的弟子董英杰说过,练拳一次至少三趟:第一趟开展筋脉,第二趟较正姿势,第三趟再加形意。
纯熟之后,一出手便有意形,则进步更速。
拳势正确;又认真锻炼,就会由外科内,逐渐产生内气的周流,从最初的腹部充实,到手指麻胀、眼睛微光,到气遍身躯。
有志于练太极拳的同志,首先要懂架子,求身法的正确,否则徒耗精力,白费工夫,得不偿失也。
2.通过阴阳虚实变化调动内气的运行有人说,太极拳的奥妙精华,尽在虚实二字的运用。
阴阳虚实的变化是靠架子的正确体现的,尤其是在练拳的初级阶段。
太极拳内功修练方法
太极拳内功修练方法太极拳被誉为中国武术之宝,内功修炼是太极拳的核心。
内功修炼包括身体力量的培养、呼吸调整以及心境的修炼。
下面将介绍太极拳内功修炼的方法。
首先,身体力量的培养是太极拳内功修炼的重要环节。
太极拳强调从内而外的力量,所以要先从内部调养身体。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修炼。
1.站桩:站立直立,双脚与肩同宽,保持身体放松,感受身体的重力。
用意识沉入丹田,腰部自然下垂,推动腿部肌肉用力,稳定身体。
2.蹲马步:挺直背部,略微前倾,眼睛平视前方。
分开双腿,与肩同宽,脚尖稍微外展,膝盖微微弯曲。
保持这个姿势,练习身体的稳固性和力量。
3.缠丝功:双脚微微张开,双手抬起,一字形伸展至头顶。
同时蹲下,将手臂缠绕到身体后方,再伸直手臂回到头顶。
这个动作既能锻炼上肢力量,也能调整呼吸。
接着,呼吸调整是太极拳内功修炼中的重要一环。
太极拳注重以气贯通全身,通过正确的呼吸方法,能帮助调整体内能量。
1.腹式呼吸:放松身体,站直站桩。
慢慢吸气,使腹部慢慢鼓起;然后慢慢呼气,收腹。
练习时尽量深呼吸,使气息通过腹部的力量运动而不是上呼吸道。
2.定神观气:闭目静坐,呼吸平稳。
用意识感受气息在身体内部的运行轨迹,培养观察气息的能力。
通过观察和调整呼吸,达到调节身心状态的目的。
最后,心境的修炼是太极拳内功修炼中的关键。
太极拳注重内外一致,对于心境的修炼要求和身体动作同样重要。
1.内观:呼吸调整后,静坐放松身体。
闭目专注于内心,观察自己的思维和情绪,以及身体的感受。
通过逐渐调整观察的焦点和深度,提升心境修炼的效果。
2.内觉:练习太极拳时,内觉是一种重要的修炼方式。
通过观察自身动作和力量的流动,培养对身体感觉的敏锐度。
同时,随着练习的深入,逐渐扩大内觉的感知范围,体验和调整内外力的流动。
以上是太极拳内功修炼的方法。
通过身体力量、呼吸调整和心境修炼的综合训练,可以提高内力的积聚,增强身体的稳定性和灵活性,进而更好地领会和练习太极拳的内在奥妙。
太极拳的内气与经络
太极拳的内气与经络太极拳练到最高境界时,会出现虚静空灵的感觉,精神集中,静得头发竖起,眼神显灵眼。
身体松软得气沉腹下,感觉身体没有重量。
但是,肢体仍然棚劲不丢,气贯周身。
在太极拳动作转换时,气柱下沉到地,裆走下弧,梢节领进,身体转动,领内气旋转。
提到人体内气,也就是丹田之气,由四种气组合:一是秉承父母先天的元气,二是人体内脏两肾生成的气为真气,三是吸纳自然空气氧化生成的气为轻气,四是纳入食物化合的精微之气为精气。
元气、真气、轻气、精气混合成内气,在外表现于肢体的鼓涨。
人有内气,再让内气畅通,就精力旺盛,思想敏捷,祛病强身。
这是太极拳爱好者追求的最终目标。
无论何门何派太极拳均要求静中求动、动中求静,以虚静空灵为极致。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虚静空灵呢?一、要想虚静空灵,心先虚静太极拳功夫的提高取决于虚静功夫的深入。
陈鑫论述:“心中一切无所着,一念无所思。
”他说的“心中一物无所着”,就是不在心中存放任何东西,心不执着于任何事情,因为有了任何的执着都可能会失去平静的心。
虚静,首先是心能虚静。
心为一身之主宰,心能静则全体皆静,心能虚则周身皆虚,五官百骸皆从心也。
身心虚静则神能安宁。
神宁则念有所止,气有所归,一念无思,一物无有,周身内外一片空灵,中气存于中。
太极拳既是动中求静,亦是静中有动,静待其动。
静待其动:一是在行拳时,一势既完时静待下一势的“势”动,即动而复静,静中有预动之势,内气若能运到十分充足则下势之机自然跃跃欲动。
二是在推手较技时的静待“彼”动,即舍己从人,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三是实战时,若能身心虚静,则精神内固,气不散乱,神气合一,意在人先,人不知我,而我独知人,以静制动,后发先至。
二、要想虚静空灵就要意守丹田后撑命门太极重命门,气功重丹田。
练太极拳要时刻注意发挥命门穴的枢纽作用,命门穴是全身重心之所在,执中达四旁,劲贯脊中,力由脊发,命门穴为原动力之源泉,知命门方可知太极了。
练太极拳达到气沉丹田,意守丹田,不是目的,而后撑命门穴,让脊背鼓胀,使丹田生发之气遍走全身,使气血通畅,内功上身,防身健身,才是最终目的。
太极拳内功健身功效及要领
太极拳内功健身功效及要领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谈起武术,人们便会联想到武侠电视剧中所说的内功心法,太极拳内功心法与其他武术不同。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内功健身功效及要领。
欢迎阅读!太极拳内功健身功效及要领太极拳主张用意念运动,要求全神贯注,集中注意力练习,做到心静体松的状态,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健身功效。
1.内功就是意气运动,不以形体手势演示动作,完全依赖意念运动演示。
是开发神意气潜能的高成次练法。
2.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促进人体机能增强,益寿延年。
人们常说的腹式呼吸,也就是太极拳内功,练太极拳内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新陈代谢,加快淋巴毒素的排出。
3.如何修炼。
1、必须坚持长期松、稳、慢、匀,盘拳走架,循序渐进修炼。
2、必须坚持明理练拳,悟七分,练三分,内外双修。
3、必须坚持心静、意专,用意不用力、以气运身。
务令顺遂修炼。
习练太极拳贵在坚持,长期坚持练太极拳能达到良好的健身功效,太极拳不仅能增强抵抗力,还能辅助治疗疾病。
4、必须坚持抓住丹田炼内功补充后天之气,滋养扶持先天之气,做到心肾相交刻苦修炼。
太极拳整劲内劲的修炼,内劲是太极拳技击的精髓。
没有内劲,太极拳就成了空架子、成了好看不好用的功夫、。
太极拳自古以来就是御外抗敌的拳法,它也和其他拳法一样有一定的练习步骤和程序,由简入繁,再由繁入简,法虽不同,但万法归宗。
练内功要有三心一,恒心,诚心,信心。
二,练内功具备三个条件,松,静,自然。
三,练内功三个基本要素,调形,调息,调心。
太极拳的内功是指以“调形”“调心”“调息”为主要形式修炼;调形,就是调身、调拳架,是练习太极拳中的核心。
调形与调息、调心是太极拳术中的核心要素,被称之为“三调”。
调心是调节人的意念,入静入定,最终实现以意领气、以意行功。
调息是运用意识调整呼吸。
习练太极拳内功,如果没有人指导或不得要领,那将在很长的时间内,是练不出东西来的。
但是我们只要抓住五大要领,很快就能切入,五个要领就是。
太极拳的内劲练习
太极拳的内劲练习太极拳的内劲练习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内劲练习。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内劲练习拳谚云:干招易得,一劲难求。
练习太极拳如果只掌握招式,而没有内劲(太极劲)——那只是空架子。
练习太极拳的核心目的,是练习太极拳的内劲,简称太极劲。
以下八种练习太极内劲的方法,全属意念训练。
磨刀不误砍柴工,平时养成习惯,临战防卫反应自然。
到时只取一种自感得意的方法即可,不必全顾。
须知“得一,则万事毕”。
以一法代万法。
以一念代万念。
以不变应万变。
“一觉独照,万籁俱寂。
”习者端坐在椅子上(床沿、沙发边或台阶上亦可),两脚齐肩宽,脚掌踏平,小腿垂直与大腿成90度。
背脊要直,全身放松、心情安定,进入练功态。
太极拳的内劲练习一、脚呼吸法又称“踵提呼吸法”,简称“踵息法”练习方法:提脚跟。
意注脚跟,要轻轻慢慢的往起提脚跟(此时感觉小腹上翻)忘掉脚跟转想脚大趾,轻轻慢慢的往起翘脚大祉(此时感觉小腹下翻。
小腹之上翻下翻谓丹田内转,亦称翻江搅海燃后忘掉脚大趾再想提脚跟,之后再提脚大趾。
如此一提一翘,反复练习9次。
提脚跟时为吸,翘脚大趾时为呼,是谓脚踵呼吸法,属高层次的呼吸法,非常人用口鼻呼吸。
古人云:“圣息以踵,由脚踵而头顶一气呵成。
”提脚跟时督脉升,翘脚大趾时任脉降。
其养生作用不言而喻。
技击作用:在推手时,拿人时则提脚跟,发人时则翘脚大趾(指前脚、虚脚)。
太极拳的内劲练习二、运睾丸练习方法:意注睾丸。
睾丸要轻轻慢慢的向上抽提(此时感觉肩井穴和环跳穴关闭)。
然后松时睾丸(此时感觉肩井穴和环跳穴都开)。
这后再提,再松,如此反复练习9次。
女子运会阴穴,也是—提,一松。
或运乳头(黑圈以内部分)亦可。
睾丸属翘脉(阴翘,阳翘),翘脉是管人体升降的。
体用:做“金鸡独立”势时,提睾丸,做仆步下势时松开睾丸。
太极拳的内劲练习三、胎息法(肚脐呼吸法)练习方法:意注肚脐。
太极拳的内劲和练法
太极拳的内劲和练法作者:安在峰来源:《少林与太极》2017年第04期太极拳的功夫深浅主要由“内劲”来体现。
内劲是太极拳的核心要素,它是“能量”和“精神”的结合,具体说是身体内部在意念的支配下由中枢神经指挥身体各部骨骼肌(运动肌)运动时产生的能力。
道家将其称为“”。
其实,太极拳的内劲是指以“调心”、“调息”、“调身”为主要形式修炼出的、以气为主要载体的,全身骨节灵活、经络畅通、心意贯穿而获得的一种能随意转换方向、变化大小的劲力。
它主要表现在沉重性、整体性、圆活性、爆发性、渗透性五个方面。
一、太极拳内劲的沉重性沉,不仅为沉气。
在练拳时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全身各部位有向下沉坠之感;做动作时,气贯末梢,上肢贯到手指尖,下肢贯到脚趾;动作结束时,腰胯松开,向下贯气,使内气入地。
沉,还要表现出沉重。
在动作时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
当动作向里合时,有较强的对撑的力相互排斥;当动作向外分时,有较强的对拉劲的感觉;动作一划就像在水里游泳,能感觉到空气对身体有较强的阻力,显得特别沉重。
对空气的阻力感越大,功力就越强。
由此来看,练出太极拳内劲的关键是掌握触摸到空气的阻力的能力。
怎样才能在练太极拳时摸到空气阻力呢?一是要松。
松,即是意松体松,内外皆松,四肢百骸、五脏六腑、肌肤骨节、周身都要松开。
一动一虚实,一动一松柔,松而不懈,刚柔相济,用意不用力。
这种用意不用力的松就是在意念指导下实现的人体的自然状态,以使内气更加通畅,劲路和顺,减少劲力传递时的阻力。
二是要静。
静就是在练习太极拳时做到心静、意静、神静。
外静要排除一切干扰,于世事不见,听而不闻,神不外弛,意念贯注,专心致志。
内静则神气内守,意导形随,气随形走,意气力合。
三是要柔。
太极拳上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柔而不软,刚而不硬,而不架,松而不散,其质如水。
练拳时动作要柔和,如春风杨柳,似行云流水,动如棉里裹铁,屈伸轻灵柔缓,从容、安舒、柔和。
四是要缓。
缓即缓慢。
太极拳之内功劲法
太极拳之内功劲法练习太极拳的套路时,姿势的转换除了四肢、躯干所处的位置发生变化之外,充盈于姿势之中的内功劲法,也要相应地随之调整才能符合太极拳内外相合的拳理要求,做到周身一家。
构成太极拳内功劲法的具体内容如下:01内气内气:是构成太极拳内劲的一大要素。
是通过长期盘练拳架、以意引导太极拳内劲的一大内在气质,它布散于全身,服从于意念的调遣,与呼吸无关。
体内的聚散、圆转、升降等变化皆由内气的不同动荡方式而产生。
02“内劲内劲:是通过太极拳的内功训练而形成的神、意、气之化合物,它可以随着形体动作的开合在体内浑灏流行,并能根据揉手、散打的需要向身外输送,并直接作用于对方身上的一种灵动变化的劲力。
03劲源劲源:位于背部两肩脚骨下角连线正中,是控制内劲集散之所。
04身中垂直线身中垂直线:人体正中直线向下垂落的一条意识线,运用时可随意伸缩,向上收缩可提至胸间,向下延伸可直达脚底,还可根据动作的需要向前后左右运行。
05三道气圈三道气圈:内气随着身中垂直线向下延伸而逐渐向肩、腰、胯的周围均匀地散开,形成直径约一米左右的气圈,肩圈、胯圈的大小相同,腰圈略小。
06身如古钟身如古钟:如将身体比喻为一座古钟,则钟蒂为颈项;钟顶为肩圈,钟顶以下五分之四处为腰圈,钟口为胯圈。
中心垂直线为钟绳,钟锤系在中心垂直线的下端,钟锤可在钟口内向前、后、左、右直摆。
07内三关内三关:指人体背后的尾闾关、夹脊关和玉枕关。
尾闾关位于脊椎骨的最下段,上连骶骨,下端游离,在肛门的后上方。
夹脊关在背部,俯卧时正当两肘尖连线正中处。
玉枕关恰在人仰卧后的头部着枕处。
内气自下而上沿三关向前上方升腾,带动上体缓缓前俯时为长三关。
内气自上而下沿三关向尾间沉落时,带动上体缓缓竖直为竖三关。
在后面的意气走向说明中会经常出现“三关一长”、“三关一竖”的字样。
内气沿三关短暂地前移后立即消散为三关一长,内气沿三关短暂地下落后立即消散即为三关一竖。
三关竖起多是在三关侧长的基础上进行的。
太极拳练习“内气”的步骤和方法
太极拳练习“内气”的步骤和方法太极拳练习“内气”的步骤和方法引导语:太极“内气”的训练方法是怎么样的你知道吗?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太极拳练习“内气”的步骤和方法,欢迎参考阅读!第一、首先应做到周身气血通畅欲引水,先修渠。
要做到周身气血通畅,一是身体骨架要搭好,关节要吻合,要符合自然和人体生理结构。
比如小腿是人体的立柱,承重时不能歪,否则膝关节就会承重或拧劲,小腿的静脉血液回流就会不畅。
二是周身的放松,松不下来气血就不会通畅,这个道理练拳人都懂。
比如有人撅着屁股打拳,既是骨架没有搭好,又是腰肌没有放松。
大家都知道太极拳的规矩特别多,这些规矩大多都是身法要领,静态时做好了还没用,而是运动时的一举一动都要符合身法要领的要求,这就是太极拳练习的初级阶段——塑形。
形正和放松,说起来简单而做起来难,不经过反复正架子,也许一辈子都做不好,看看社会上练太极拳的,有几个不架肘的?形不正气不顺而说练“气”,那叫瞎练。
第二、掌握用两跨旋转虚实这里首先要说明两个概念:一是腰脊是身体上身的“立轴”,不能弯曲,否则上身在旋转时就会不灵活。
比如一根铁棍在弯曲和不弯曲的状态下转动,灵活度差别会很大。
腰脊要直,既不是与地面垂直(如垂直身法低时前脚掌会发飘,踏地不实,脚下无根),更不是将生理弯曲拉直,谁都没那本事。
具体操作上,就是通过虚领顶劲与松腰坐臀,将脊背相对拉直;二是两胯是人体上下连接的“轴承”,不仅可以使上身左旋右转,上下传递劲力(将自重传递到脚,将腿脚蹬地之力传递至腰),还可以上下折叠,如身法高低的调整,就是通过两胯折叠实现的。
“轴”与“轴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用两胯旋转虚实,是打开太极拳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只有掌握了用两胯旋转虚实,才有可能做到:①以腰胯为主宰,以身体带动四肢。
练拳时身手分家,永远迈不进太极拳的大门,体会不到太极拳的圆活之趣和套路里每个动作的内涵。
②做到了以身体带动四肢,才能做到动静有序,主从不乱,先是两手的相吸相系,进而上下相随,再到更高层次的周身相随和意动形随。
养生太极内气运行的训练方法
养生太极内气运行的训练方法正确掌握练习太极拳的方法,能起到很好的养生作用。
但是修炼养生太极,欲追求理想效果,必须从一般盘架训练转入内气游走训练。
太极养生名家李兆生先生说:“太极操练法,贵在养气,以养气为根本。
”那么太极拳的内气游走如何训练呢?下面一起看看吧!一、内气游走训练注意事项1、明理。
内气游走的主要规律是:由无极而阴阳分、由混元而开合生、由中定而动静变、由浑沌而虚实明。
为适应这一规律,实现清静拳境是基础。
内气训练宜慢、缓、柔、轻、和,不宜快、急、僵、重、滞。
2、不躐等。
第一阶段成熟或基础充分扎实后,再过渡到第二阶段的训练,切忌贪快求速,切忌“超前”训练,以免刻意追求突变而坠入误区。
3、体悟。
体悟是心神意气形的综合,是练拳中的高层次体验。
在内气游走训练中,每一阶段均应有其共同的与不同的体悟,内气游走训练随体悟的逐步细、真、明而愈加成熟。
在内气游走训练中既要注意阶段性体悟,又要注意整体性、虚无性体悟,既要注意“有为”体悟,更要注意“无为”体悟。
4、形式。
内气游走训练可单独以站桩形式训练,还可直接随盘架套路训练,也可站桩与盘架结合训练。
内气游走训练形式多样,但目的是一致的,即按阶段调整自我、参悟玄机、循经走脉、养己元气。
5、神韵。
训练较长时间后,内气自然游走,拳架柔中有刚、软中隐灵,拳势里必有雅真、淡定、清虚的韵律,有法度而不拘泥,洒脱而不失质朴,全身皆舒坦,其意趣、甜美非亲历者难以体会。
二、内气游走训练的几个阶段初练阶段:在画弧走圈、姿势基本正确后,意想内气从掌沿达掌心达掌指。
起初感觉隐隐约约、似有似无,手心似乎有一团气,呈圆形,手指端亦有一小团气,亦呈圆形,抑或感觉指端有一颗润而圆之小珍珠。
训练一段时间后,感觉必定明显,舒服之感由此而生。
这完全合于“形于手指”及“掌指为第二宾辅”的古典拳理。
提高阶段:在“掌沿——掌心——掌指”的内气游走比较明显后,则以“脚心——脚掌——脚趾”的内气游走相配合,用心灵去体味,训练几个月后(有的需一年以上)感觉增强,舒适度又进一层。
太极健身手法之内气外放
太极健身手法之内气外放经过太极拳的坐功、站桩功、行功正确、系统、严格的训练,都能做到内气外放。
下面就是店铺整理的:太极健身手法之内气外放。
供您阅读!太极健身手法之内气外放根据平常训练中运动员出现的跌打损伤,自己用此方法实验治疗的效果来看,它跟中医的推拿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并起到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作用。
它是中医推拿术深层次的提升,它和中医推拿术为人治病的原理是一样的,但有本质的区别。
中医推拿是施术者以自己的拳、掌、指、肘等肢体接触患体运用外力,根椐患者所患病症,按所属人体的穴位和经络顺逆走向,分别采用点、按、推、揉、搓、滚等手法,以此来刺激穴位、肌肉、皮肤起到舒经活络消除病症的作用。
而太极拳的内气外放,是施术者运用自己的手掌、手指在不接触患体的情况下发放自身内气,分别采用点、磨、推、拉、抓、补、泻等手法来起到舒经活络消除病症的作用。
前者在施术过程中,施术者手法的轻重如掌握不好,容易起到反作用,给病人代来肢体上的不适或加重病情。
而后者因为施术者是用自己本身的真气替患者打通经络,诱导患者自身真元和施术者的内气相溶,来起到舒经活络消除病症的作用。
患者只须身体放松平心静气的去享受施术给自己身心代来的舒适就行了。
但则需要施术者要有深厚的内功基础。
目前,虽然还不能确定能治疗哪些病,但最起码也能起到减轻病症,为患者减轻疾病给自己的身心带来的痛苦。
延伸阅读:太极拳的养生原理--柔打太极拳要用柔吗一般人都有一个共识,太极拳具备“柔”的性质。
亦因为太极拳有柔的性质,许多人以为,太极拳的养生原理就从柔中来。
不错,这个讲法来由自然有,且能引经据典。
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又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等等,都反映了“柔”是被推崇的一面,“刚”则是被舍弃的一方。
于是,我们练太极拳就要“取柔弃刚”。
但用“柔”来演练,又如何能收养生之效果呢?虽然老子说“柔能胜刚”,“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但我们或许也可以这样反问:咦!李老哥,你不是说刚与柔是现象界“二”的两大元素吗?(见“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若刚与柔平起平坐,相互生魁,为你又说“柔”比“刚”优胜呢?太极图中的黑白二鱼不是半斤八两吗?不见得白比黑多,柔比刚强啊!原来,老子有一条由道创生万物的理路,当中显示了“柔”的高度价值,那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太极拳内气的练习方法
太极拳内气的练习方法太极拳内气的练习,要遵照以下三个阶段,方可使内气一气贯通.在这三个阶段内,练习者本人除了勤学苦练,细心体会外,还需必要的指导,以去其丢,方可度过难关,以至成功.第一阶段:此阶段的练习目的主要是熟练套路和纠正架式.首先要清心涤滤,以除去影响练拳的各种因素,专心专意.以后再按拳谱要求,在立身中正的前提下,虚领顶劲,沉肘松肩,含胸塌腰,曲膝圆裆,注意头、手、身、脚、步等到各部位的要求,一招一势认真练习,不可间断。
除去焦燥情绪,需循序渐进,万不可急于求成。
每天练习5-10遍,约半年至1年时间,即可将套路练熟。
随着熟练水平的提高,此时可以觉察到,体内产生内气鼓荡,气到之处,表现为酸、麻、沉、账(仅表现在某一部位,最常见于上肢手指等处)。
此阶段太极拳架式的招招式式,具有断劲不圆的缺陷。
第二阶段:历经一年左右的练习后,练习者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本阶段开始应有进一步的要求,其目的是在这一阶段的练习中,逐步达通任督诸脉,遂之使十二经脉也相断打通。
练习要求的重点是在注意第一阶段要求的前提下,应注意虚实开合及缠丝劲的练习。
开合练习是内气鼓荡得以调整的基础,是太极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活动形式。
开合分为内合和外合。
外合即是手与足相合,肘与膝相合,肩与髋相合;左手与右足合,左肘与右膝合(右边也如此);手与身相合,心与意相合,肝与筋相合,脾与肉相合,肺与身(皮毛)相合,肾与骨相合。
心意一合,周身一起合住,心意一开,内外具开。
同时开中寓合,合中寓开。
一开一合,阴阳二气递相承。
此乃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得阳助则生化无穷,阳得阴助则化源不竭。
”陈氏太极拳中的缠丝劲,是区别于其他拳种运动形式的独特之处。
缠丝劲练习的好坏,关系着太极拳内劲走、化、沾、发的质量标准。
缠丝劲是以它独特的螺旋缠绕的运动形式,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使内气得以通诸经。
《拳谱》中说:“缠丝劲,发源于肾,处处有之,无时不然。
”练习者要严格掌握它的练习方法和运动特点。
练习太极拳如何练出内气鼓荡
练习太极拳如何练出内气鼓荡一、“身如气囊”“身如气囊”就是打拳时身体如同一个充了气的大气球,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变化而胀缩鼓荡。
蓄势时:体内内气由四梢向丹田回收,身体有收缩感,此过程称为“合”,属阴;发势时:体内内气从丹田向四梢扩散,身体有膨胀感,此过程称为“开”,属阳。
我们把身体随着拳势蓄发变化产生连续的、有节律的胀缩感称为“开合鼓荡”。
身如气囊的胀缩感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掤劲”,“开合鼓荡”就是体内掤劲充盈变化的结果。
掤劲是刚柔相济的弹簧劲,是具有球体感的膨胀劲,是太极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所有劲力的“母劲”,因此太极拳又有“掤劲拳”之称。
太极拳掤劲的鼓荡、充盈程度标志着习拳者功夫的深浅,对技击和养生效果影响极大。
二、“吸缩呼胀”、“吸轻呼沉”“吸缩呼胀”和“吸轻呼沉”是身体“开合鼓荡”与拳势呼吸相配合的结果。
“吸缩呼胀”:蓄势时,随着吸气内气由四梢向丹田汇聚,身体产生收缩感;发势时,随着呼气内气从丹田向四梢扩散,身体产生膨胀感。
“吸气呼沉”:吸气时有气流沿督脉上行(“气贴背”)之感,身体上提变轻,使蓄势时身体转换轻盈灵活;呼气时有气流顺任脉下行之感,身体下沉变重,使发势时打击对手沉稳有力。
由此可见,拳势呼吸很好地顺应了拳势的蓄发变化,是太极拳运动最合理、最自然的呼吸方式。
拳势呼吸的方法用四个字概括就是“蓄吸发呼”:即蓄势时吸气,发势时呼气。
只要方法得当,掌握拳势呼吸并不难,这里向拳友推荐如下方法:初练时脑子里只需想着动作,不要考虑拳式呼吸。
太极拳不是呼吸操,不要用“蓄吸发呼”来限制自己的呼吸,这样做会造成呼吸紧张和憋气,对身体反而有害。
行拳时呼吸要遵循“细、匀、深、长”的原则,任何时候呼吸都要以放松和舒适为本。
在套路动作纯熟后就应该习练拳势呼吸,方法其实很简单:只要想着在“定势”时把气呼完即可。
因为定势是发势向蓄势的转换点,接下来你就自然会在蓄势时吸气。
当你在行拳中有了“吸缩呼胀”、“吸轻呼沉”的感觉时,说明你的呼吸已经融入到身体的开合鼓荡之中,开合趁着呼吸,呼吸促使鼓荡,形息互引,形气合一。
康伟丨漫谈太极拳的内气与内劲
康伟丨漫谈太极拳的内气与内劲所谓“气”,其实就是人体内产生的一种内部能量,这种内能量会产生力量,就叫内力,就是为了区别肢体产生的力量,因为这种内能量无形无相,但有作用,像气体一样,所以我们的前人把这种能量起了个名,叫做“内气”。
你如果不想叫它“气”,你随便叫它啥都行,关键是你身体里出了这种东西没有,真不在乎它叫什么!把“内气”换成“内劲”,不就好理解了!前辈说的“内气”、“内劲”是一个东西!一个气球放在那里,你不动它,它有内气,但没有表现出力量。
你用手去压它,它表现出了力量,向外弹你的手,这就体现出了劲。
一个体(本体),一个用(作用)。
你说是两个东西吗?叫内气,是在体上说;叫内劲,是在用上说,东西原本还是一个!所以拳论上说:体用兼赅,神化无方。
所以,前辈说“气”,说“劲”,都没说错,只是我们自己不理解罢了!劲,是通过修炼调动人体“内能量”系统产生力量,其性质与水的性质几乎一致。
我们的先人们把这种内能量称之为“内气”。
随着太极拳放松修炼的深入,这种内气(即内能量)会越多越壮,渐渐布散于全身各处,即“气遍周身”,而这个“内气”又会像水一样,具备应物生力的性质,气流到哪里,就如同水流到哪里,哪里就会产生那种“柔中之刚”的力量。
当我们的意识对这个内能量的感知已经十分清晰和敏感时,这个内能量(内气)就会逐渐被我们的意识所统治和调动。
意识想到哪里,就可以让内气往哪里走,内气走到哪里,哪里就会产生那种性质的力量,也即产生“太极劲儿”。
所以拳论才有:心为令(心之所发谓之意)、气为旗,身为驱使,意到、气到、力(即劲儿)到,只要用意,就会动气,气一动,劲儿即走。
所以,太极拳所说的“用意”,实际就是通过意识的指挥产生一气流行,气到劲生的效果。
只有“用意”,才能调动内能量系统产生作用,形成“太极劲”的实际功效。
而“懂劲儿”之前,是谈不上“用意”的,因为还没有用意识指挥的那个东西。
“劲”和“力”都是力量,但这两种力量的性质完全不同。
太极内气修炼之通、充、疾、冲
太极内气修炼之通、充、疾、冲太极拳内劲的修炼应循序渐进,可按照四字求达,即:通、充、疾、冲。
通通:就是要求内劲内气通达四梢。
当拳架练习正确熟练后,骨节和筋脉畅通,气流运行不再受阻。
正如“流水滔滔,先修河道”。
气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它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是极其细小的物质微粒,难以直观地察觉,只能通过人物感觉器官,根据事物的各种变化而体现它的存在。
“气”好似一种水,腹式呼吸似压力器,丹田好似压力容器罐,浑身经脉好似流水的管道,四肢是较大的管道,心是指导气流的总机关,先用心意调整腹式呼吸,使内气先沉于丹田,然后使丹田部位鼓荡,加强压力器--呼吸的功能。
呼吸要做到深、长、细、缓、匀、柔,务必与动作合拍,通过呼吸使压力容器罐向四梢送气水。
从压力罐向四肢分发的过程是,用意识将六分气水上流,分达两肩,缠绕运转,至膊、肘、腕、掌,透达于两手指尖。
先小指依次至无名指、中指、食指、拇指,同时将四争气水分发流向下,运行经胯,分达两腿,缠绕运转,至膝,至足,透达于两足尖。
先小趾,依次至趾。
这是气流随着动作的开展,引申,呼气而运转缠绕到达四梢。
充充:就是要求内劲要充满之意。
当内气能运行四梢时,还要追求内劲的充满。
武禹襄拳论曰:“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怎样使内气无微不到呢?关键还是意识指导呼吸。
通过逆式腹呼吸,使丹田的腹荡性逐渐加强,在呼与吸换接时,要有稍微停顿,使丹田腹部充实圆满,浑身上下就像打足气的气球,有外似棉花内似钢的表现。
此阶段会出现手指尖有麻胀如针刺的感觉,手臂有膨胀的感觉,以致有爱莫能助,气遍身躯的感觉。
在格手时,掤劲充足,沾连粘随劲增强,处处能与对方气力相吸合。
久练既有抗击力,又有爆发力。
疾疾:指的是气流的速度要快。
内劲潜转,要疾如闪电,“意之所注,气即至焉”。
在推手中,才能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界,才能有依着何处何处击的随心所欲的功夫。
内气疾,送气快,关键还是用意,这里的用意,要有较复杂的想像,要刻意揣摩“调兵遣将”的练习方法,加速内气运转速度。
太极拳教学:一篇文章读透内劲、内气与内动,从此不再傻傻分不清!
太极拳教学:一篇文章读透内劲、内气与内动,从此不再傻傻分不清!内部强度“内劲”是民族武术中太极拳、兴义拳、八卦掌、南拳等拳击与腹式深呼吸结合使用的术语。
结合腹部深呼吸的拳头称为“内拳”,结合胸部呼吸的拳头称为“外拳”。
太极拳的“内劲”是利用意识引导动作,放松肌肉,旋转动作,反复扭动,交替收紧而形成的。
要放松的肌肉和关节要充分放松;要受力的肌肉和关节要充分受力(要受力的肌肉和关节仍要有放松的意识,集中精力,使真正的不朽,这就是所谓的“真有不足”。
开始练“内劲”,速度要慢一些,这样全身的动作姿势,逐渐练习得正确而细致。
之后,我们可以从慢到快,再从快到慢,重复多次,这样我们就可以达到我们喜欢的速度。
在运动步骤上,由松到软,由软到硬,即太极拳理论说:“极软,再极硬”。
长期练习,全身柔软、轻盈、柔韧,身体和手臂有一股厚重的力量,可以随意变换和集中到某一点。
也就是说:人体内的能量流动可以遵循意识的命令。
这种力量的特点是:中间软,中间软,软似,硬似,重似水银,流动很快。
太极拳爱好者称之为“内在力量”。
这种内力的作用可以“驱车如百炼钢,何其不摧残”!努力越深,内在力量的品质就越高。
内气“内气”,或“中气”。
那些认真练习太极拳的人,只要配合要点,圆润、轻盈、自然,在练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逐渐产生“内气转暗”或“中气透足”的体内感觉。
首先,腹部有“咕咕”声(久而久之没有声音),“气沉丹田”(丹田的腹部在脐下)逐渐完全下沉,腹部有饱胀感(不完全扩张);指尖也会有麻木、肿胀、针刺的感觉,还有手臂的沉重感,甚至“气遍全身”的感觉。
这种空气流动的感觉不是鼻子里的呼吸,而是与呼吸相对应的。
如果腹式深呼吸没有练习到深细度,动作和呼吸协调性不够,体内就不会出现气流现象。
在实践中,第一步是从外部引入内部,然后从内部到外部,当你熟悉了极限部分和流,你可以把内部和外部结合起来,内外兼而有之。
也就是说,要从正确的练拳姿势入手,放松身心,镇静(训练神经系统),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内层的指挥和调节功能,以及对内脏和血管的控制和调节功能,使全身肌肉,关节和内脏服从神经系统的指挥,完成细致协调的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 太极拳的“内气”表现及练习方法一谈到太极拳.都会谈到“内气”。
“内气”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
总其所述,在武术及养生方面涉及到的“气”只有两种:一种是呼吸系统吐纳的“空气”,另一种是祖国医学谈及的运行于人体内部的“营气”与“卫气”。
现代人体科学证明,人体内部,除了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外,其余的任何部位都不可能进入空气。
那么,在太极拳中谈到的充斥于人体四肢及全身肌肤的“气”.只能是中医及传统气功中论述的“气”。
这种气.其实是人们在慢动作中.运用大脑意识(又叫意念)调节全身及四肢运动所产生的一种流动感,是在大脑支配下人体经络及神经有规律传导时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是上面所说的“内气“。
当然.这种“内气”在锻炼时,要与呼吸的“气”相配合。
更确切地说,太极拳的“内气”其实就是在大脑意识调节下,身体和四肢配合呼吸缓慢运动时所产生的一种”气感”。
“内气”的表现一.双手十指发麻、发胀,发红在大脑意识的支配下.由于长时间的有规律运动.长时间的放松及经络、神经有规律传导.会在人体肌肤中形成一个循环的传导路线。
当这个路线遍及全身的时候.就是打通了全身的“气路”。
此时人体在普通运动中肌肉所产生的硬劲、僵劲.就会被消化。
这种经络与神经在全身的传导,会明显地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会使传导路线中的毛细血管打开。
特别是在“气“达四梢的时候,人体末端的毛细血管开放.十指乃至手掌就会发麻、发胀、发红。
二、小腹沉实由于太极拳要求全身放松,气沉丹田,所以,胸膈下降,引起内脏下沉.使小腹沉实。
三、呼吸缓慢并加深加长由于长时间气沉丹田,胸膈下降,使肺活量增加,致使呼吸加深加长,特别是在定式时,呼气缓慢且深长。
四、产生腹鸣由于呼吸配合动作的开合而鼓荡.使腹腔运动加大.尽而促进肠的蠕动,产生肠鸣。
五、口生津液、下腹排气由于舌顶上腭,缓慢调息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会使口生津液.下腹排气。
六、腰眼发热由于腰脊旋转,命门穴受到刺激,使两肾血液循环加快,进而两腰眼发热.即拳论中提到的:“两肾如滚汤。
”七、流动感由于长时间的意念导引.会使身体有一种沉实的感觉。
由于动作节节贯穿的运行,使意念所到之处,在胸腹以及四肢有随动作而发胀并节节传递的流动感觉。
练拳者出现以上现象;说明已经产生了内气,并且内气已开始在体内运转,反之.如果虽经长期锻炼却没有以上感觉,说明内气没有打通.就要及时调整锻炼方法。
获得气感的十二项要领拳歌: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沉肩坠肘,腰胯放松。
气贴脊背,节节贯穿:以意领气,以气运身。
运劲平稳,定式深沉;阴阳开合,虚实分明。
几百年来,太极拳的先哲及大师们对太极拳的各种练习方法及要领有太多的论述,十分精辟,十分宝贵。
但是,实践证明,以上十二个原则.则是练拳入门必须遵守的。
也就是说,如果不遵守以上练拳原则.就不会产生气感,没有产生气感就不会入门。
如果没有以上的原则和体会,不论练拳时间多长,动作多么舒展.拳路多么华丽.也仅是太极操而已,就失去了太极拳在养生及技击方面的特点及威力。
虚灵顶劲:头项竖直.百会穴虚虚领起,舌顶上腭,下颌里收.嘴唇轻闭。
有领起全身和竖直定位的感觉。
气沉丹田:全身放松,脊椎竖直,胯弯向后弯曲与竖直的脊椎成90。
在虚灵顶劲的前提下,从颈到肩到脊椎节节松开下沉.胸膈下降.使内脏自然下垂,胸空腹实,小腹松沉。
沉肩坠肘:在顶劲领起的同时,双肩放松.自然下沉。
双肩下沉.才会使双肋下沉,即“束肋”。
只有”束肋”才会使心气下降,气沉丹田。
同时在拳路运行中.肩关节只起内劲的传递作用,绝对要避免架肩耸肩。
架肩耸肩会使内气传导中断.形成突出的“点”,在技击中极易被对方捉住。
练拳中,肩关节和腕关节全部放松.双肘就会自然下垂。
坠肘不但利于内气下沉传导,更重要的是,在技击中不会亮出双肋而易于防御.同时坠肘是”按”劲发力的必要动作。
腰胯放松:首先是胯弯要放松.只有胯弯放松并向后微屈.才能使小腹下垂,才能真正地气沉丹田。
同时,项劲领起,胯弯放松,丹田气下沉,腰部就会自然松开。
全身才会如拳经所云的“对拔拉长”.才会有所谓的“清气上升,浊气下降”。
只有腰脊完全放松,才会有以腰为轴的螺旋缠丝。
拳经还说“有不得机不得势之处,于腰胯求之”,也就是说.只要腰胯没有放松.不论拳路与推手,就会既不得机又不得势.可见.腰胯放松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
气贴脊背:练太极拳的人,大都十分注重“气沉丹田”,岂不知太极拳谱强调“腰是第一主宰”,而“气沉丹田”则是第一辅助。
“气贴脊背”是练好太极拳极为重要的原则。
太极拳《十三势歌》中提到“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意在腰间”。
武禹襄云,“牵动来往气贴脊”“力由脊发”“敛入脊骨”“心为令、气为旗、腰为轴”。
可见腰的作用在太极功夫中是多么重要。
可是,很多练太极拳者并不注重这一点,更不会运用腰劲。
这是众多练拳者不得机不得势之处.也是众多练拳者始终练不出气感的主要原因。
气贴脊背其实就是”意”注腰脊.即每个动作,都要以腰为轴,通过腰脊的旋转去带动全身的动作。
陈氏太极拳的大理论家陈鑫在太极拳论中指出,“中气贯脊中”、“若问此中真消息,须寻脊背骨节中”。
在这里陈鑫十分明确地指出了气贴脊背的方法.就是“须寻脊背骨节中”。
这里陈鑫给出了练习陈氏太极拳的三大要领:气要沉入丹田:意要灌注腰隙:劲要通过脊背骨节运行至四肢百骸。
节节贯穿:节节贯穿就是以腰为发动机.使腰劲通过脊柱一节一节旋转地传到四肢。
这个传导过程,正是缠丝劲运转的过程.也是气达四梢、力达四梢的过程。
以腰为轴.节节贯穿.正是先以身领手.再以手领身地使内劲由内到外,再由外到内,一进一出的运行路线。
以意领气:既然太极拳的气是在意念指导下与呼吸相配合,对经络及神经的调节运动.那么,意念就成了练习太极拳的关键。
陈鑫在太极拳论中指出.“运化全在一心中,”“运用在心,此是真诀…’打拳心是主””一心为主,而五官百合无不听命”。
这里的“心”就是指的大脑意念。
近代陈式太极拳大师顾留馨把太极拳称为“意识体操”。
陈式太极拳拳谱中记载:”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多数刚学太极拳者,都在追求如何运气,都在想象丹田会产生一种气流而流遍全身.这正好误入歧途。
其实,练拳只要把意念灌注到每个动作中.全身放松,以意念引领动作.节节贯穿地螺旋运行.久而久之.气感自会产生。
以气运身:所谓“以气运身”,其实就是在意念引领下.调动神经及经络随身体的螺旋缠丝劲缓缓从腰放射到全身的各个角落.遵守“腰、肩、肘、手”的传递原则.将气感运达“四梢”.特别要到边到沿。
拳论指出.“气要运到十个手指头“。
运劲平稳:不少太极拳练习者,为了表示”柔”和“圈”.特意放大了肩、胸、腰、胯的扭转,使肩摇摆抽动,腰左拧右吊.结果形成了“过”.拳路打成了拧腰吊胯。
这正是拳师们指出的“妄动“。
妄动会形成“提…’拔“”抽”“撤”.违背了拳谱中的“无提拔之意,无抽撤之行”的原则,也形成了“断劲”和各部位的“死角“,进而“气”难通.劲不圆。
由于拧腰吊胯使身体重力分配不均,还会使膝关节疼痛。
所以.运劲中,一定要遵守“无过不及”的要领,使各部位骨骼及肌肉既不能走过,也不能欠缺.要平稳运行。
定式深沉:“气沉丹田”“牵动往来气贴脊”,最明显的就是体现在“定式下沉”中。
每一式的定势下沉都会使气从肩沿脊柱到肋到丹田逐级下降。
“定式深沉”充分地锻炼了中气的运行,是练气的重要方法。
所以.定式时.顶劲要领起.中气要随脊柱灌足,并逐级下降,要缓慢呼气,使气沉到底,甚至要沉到涌泉穴(脚心)。
只有这样才会使拳路显得外柔内刚深沉有力,久而久之.才能练出内劲和沉劲。
而且,决不可在没有定式沉气时就开始下一个动作,或者定式不深不沉.就轻轻飘过。
阴阳开合:太极拳的阴阳开合,其实就是行拳中刚柔轻重互为转化的劲力.就是动作的动静、高低、收放、刚柔、虚实的具体表现形式。
陈鑫讲到:“练拳之道.开合二字尽之。
一阴一阳之谓拳,其妙处在互为其根而已。
””动则生阳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根.果能识得环中趣.转战随意见天真。
”所谓识阴阳,其实就是在拳路中要懂得动静、高低、收放、刚柔的准确运用。
“互为根”就是相互转化的意思。
左右、高低、动静、收放、刚柔,本是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但它们又是互为依存的条件。
同时,前一个的尾.就是后一个的头,即前一个的结束就是下一个的开始。
所以,拳要打得好,就要充分体现其动静、高低、收放、刚柔的演变,特别是它们的相互转化。
”收”要卷得紧,“发”要放得开。
“开”要宽松舒展,“合”要紧凑含蓄。
只有充分地体现“阴阳”、“开合”,才能使拳路节奏明显,气意鼓荡,劲力充沛。
虚实分明:打太极拳,要在阴阳开合的基础上,充分体现虚实。
所谓虚实,就是在开合的动作中,人体重力和劲力的不同分配。
动作中,支撑重力的主要部位为实,次要部位就为虚。
劲力的刚劲方向为实,柔化方向就为虚。
拳路中,随缠丝劲的运行,虚实总在不停地变化,每一个定式.都有不同的虚实。
太极拳谱要求“意气须换的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需留意也…。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一实”。
太极拳套路中虚实分明.其实就是锻炼人们对重力和劲力的控制及分配能力。
“意气须换的灵”,就是重力和劲力要在意识的支配下.灵活地变换。
根据套路或推手的需要.时重时轻、时刚时柔、时有时无.彼虚我实.彼实我虚,形成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高级境界。
故而,陈鑫在太极拳论中指出.“开合虚实即为拳”“屈伸来往.收放擒纵,不过一开一合与一虚一实焉已耳”。
太极拳中的虚实.在推手及技击中显得十分重要,往往瞬间的劲力虚实轻重变化.就决定了“背顺”与“胜负“。
“内气”的锻炼顺序太极拳内气的掌握方法.归结起来无非三个字:“懂”“练”“悟”。
如果对拳路的运行路线不懂,或一知半解,就很难正确入门,更谈不上成功.甚至还会误入歧途。
所以,要练好太极拳,首先是要懂得拳理.懂得劲路,懂得行拳路线。
但是,尽管读了很多太极拳的书,或经过老师指点,已经懂得了其中道理,若不去苦练.还会化为乌有。
这里的“练”,即为拳书中所说的“恒”,是持之以恒的意思。
拳书中说:“能恒则成,不恒则败。
”因为,若要改变肢体原有的运动习惯,建立新的运动习惯,并非一朝一夕,要经过长期锻炼。
不但要练,而且要按照拳理要求去练。
这样就要经过一个非常吃力和辛苦的过程。
不少人在练拳的时候.不愿吃苦,以为懂了就是会了,在动作上大打折扣.避重就轻.比比划划,节省路线.说到做不到,结果虽久练而无形似,更无神似.最终不能成功。
练内气,除了“懂”和“练”,还要“悟”。
太极拳理博大精深,含蓄深沉。
但是,自古人创拳以来大多以口授为主.传至近代才有文字记载,更谈不上音像实录.所以,其中深刻的内涵,很难完全确切表达。
即使学者能全面接触拳理.但各自理解体会不同.也会事倍功半。
因此,“悟”就显得特别重要。
太极拳讲究以意练气.这个意,本身就是一种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