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试卷讲评(使用)

合集下载

高一文下学期语文试卷讲评

高一文下学期语文试卷讲评
5//2014
来自此始折节为和平,而政亦修举(务 处理及时、得当 )。正统十三年迁河南左布政使。 明年改左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 诸府。也先逼京师,来督兵勤王。渡河, 闻寇退,乃引还。 • 王来从这以后屈尊迁就变得平和了 很多,但政事也仍然有声有色。正统十三 年迁河南左布政使。第二年改任左副都御 使,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诸府。也先逼近 京城,王来率兵护驾。渡过黄河,听说敌 寇撤退才带兵回来。
5/15/2014
• (4) 启示:1.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2.要学会发展 自己的兴趣 3.勤于钻研,学无止境 4.踏实的求学 精神)(4分) • 选择角度:要有踏实诚恳的求学精神。(2分) • 何炳槺为了在关于中国农业起源的辩论中让己 见更有学术水准,专门向美国地质学权威请教; 在何炳槺那里,从没有什么学科壁垒,需要什么 就补什么。他遍检北美各大图书馆近四千种方志。 正是由于在学术上的踏实诚恳,何炳槺才无谓那 些跨学科的难题,在学术问题上廓清迷雾,取得 佳绩。(2分)
• (2)而来执法严,疾恶尤甚,以公事杖死县令不 职者十人。(5分)
• 但王来执法严苛,非常痛恨恶人,因公事杖死不 称职的县令十人。(关键点:疾,痛恨;以,因 为;县令不职者,定语后置句;句意2分)
5/15/2014
• • • • • • •
• 清明时节,桃李含笑盛开, 但野田荒坟却是一片凄凉, 令人哀愁的景象。 • 春雷惊天动地,惊醒了蛰伏 的龙蛇,春天雨水充足,郊 外原野上的草木长得很柔嫩。 • 过去有个齐国人在坟墓前乞 求祭品充饥,回家却向妻妾 炫耀,说富人请他喝酒,与 • 贤愚千载知谁是, 此相反,晋国志士介子推不 • 满眼蓬蒿共一丘。 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 • [注] ①上联出自《孟子•齐 也不下山做官。 人有一妻一妾》,“祭余” 是剩余的祭品;下联“士” • 悠悠千载,贤愚混杂,谁是 指介之推。 谁非?最后都是掩埋在长满 野草的荒坟中。

第13周五高一语文试卷讲评

第13周五高一语文试卷讲评
传》) • 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曷、胡、 恶、焉、孰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 • 客何为而来。 • 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 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3.介词宾语前置
(1)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 它,也放在介词前,这种情况最常见是介词 “以”的宾语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
一言以蔽之 (2)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前。 如:项王、项伯东向坐
4.“之”或“是”
•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 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 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 夫晋,何厌之有? • 何陋之有? • 格式:“唯......是......” • 唯利是图 • 唯命是从 • 唯才是举。
宾语前置小结:
•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 3.介词宾语前置 • 4.“之”或“是”
• 翻译: • 调整为动宾正常语序。
• ③<名>一字为一言。《琵琶行》:“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 言。”
• ④<名>一句为言。《信陵君窃符救赵》:“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 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 ⑤<名>著作;书籍。《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 ⑥<助>无实在意义。《归去来辞》:“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高一10月月考试卷讲评(一)

高一10月月考试卷讲评(一)

辨析修改病句
第4题 A.自中央作出部署以来,无论从遏制‚舌尖上的浪费 ‛到清理‚车轮上的腐败‛,从整治会所自的歪风, 到肃清节日里的不正之风,都使铺张浪费得到有效遏 制,也使党风、政风为之一清。 【解析】A项,成分赘余,去掉‚无论‛;‚无 论……都……‛条件关系。而原句构不成条件关系, 两组‚从……到……‛与后面两组‚使……‛构成因 果关系。
病句类型:不合事理
第7题C项:12306网站提醒登录网站或使用手机客户 端购票的旅客,不要将个人信息提供给第三方网站和手 机客户端,以免给个人信息泄露带来风险。
解析:‚给个人信息泄露带来风险‛不合事理,可将 ‚以免给个人信息泄露带来风险‛改为‚以免带来个 人信息泄露的危险‛ 补偿练习:
病句类型: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3)旅游市场价格上涨也体现了一定的供需矛盾,这就导致海鲜 个别品种价格上涨过快。看来,能否保证‚高价高质‛,确保游 客满意度高,仍需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 分析:错误,两面对一面,将‚能否‛改为‚要‛。 (4)一座城市是否具有精神文明,是人们选择入居的重要标准。 分析:错误, 两面对一面,前面的‚是否‛指的是两方面,而后 面表述的是一方面,应删去‚是否‛一词。 (5)学生素质的高低对他们走出校门适应社会有重要的影响,所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教育的根本。 分析:正确, ‚影响‛,其实也具有两面性。 (6)储蓄所吸收储蓄额的高低对国家流动资金的增长有重要的作 用,因而动员城乡居民参加储蓄是积累资金的重要手段。 分析:正确, ‚作用‛其实也具有两面性。只要居民存储,就对 积累资金有作用,只不过作用有大有小。
句式杂糅
第4题D项.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商品房 待售面积再创新高,住宅待售面积超过4亿平方米,‚ 去库存‛是2018年房地产市场的主调。

高一语文测评卷作文讲评.

高一语文测评卷作文讲评.

文章,向公众号投稿,谈谈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贴合背景,切合身份;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审材料——确定立意 材料由图片材料和文字材料两部分组成:
图片材料部分包括一组两幅图片及图片中的点题文字和图片下的解说文字。
文字材料部分呈现的是师生在线上课堂对两幅图展开讨论的情境。
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师生延期返校。高一(1)班语文老师在线上课堂展示了2月23 日新华网 刊发的这两张图片,讨论区一下子热闹起来。
②生甲:小患者让我很感动。
③生乙:护士和院长的举动能带给我们启发。
④生丙:相隔百年的两幅图值得人们深思。
⑤ ……
优秀作文题目
《最暖心互敬,给我们的深刻一课》 《疫情给我们的生动一课》 《疫情下,每一课都很宝贵》 《医患间应有的尊重与关爱》 《关注社会是人生必修课》 《学会感恩,是一生的护身符》 《心有敬畏,知恩识礼》 《百年流逝,仁心不泯》
《穿越百年的医患鞠躬,暖人!》 《代代相传的医者仁心》 《医患之间的“礼数”》 《以仁心缝合医患矛盾》 《让仁爱留驻人心》 《医患互敬应常态化》 《从医患间的温馨瞬间说起》
这些拟题要么扣住医患关系,要 么扣住 “独特一课”
满分作文
“医患鞠躬照”,给我们上的特别一课
【点评:标题概括事件,表明观点,且呼应“独特一课,别样收获”的写作要求】
今天语文课上,老师展示了两幅“最萌医患鞠躬照”。不同平常的内 容,视角各异的讨论,传统课堂的延伸,让我们启迪良多。读好有字之书, 也学会去读无字的人情人性之书,这无疑是疫情下我们的“独特一课”。
⑥老师:这两张图片,给了我们许多收获。虽然我们无法返校上课,但我国抗击疫情的很多场景都 是在给们上课。

高一语文试卷讲评教案

高一语文试卷讲评教案

高一语文试卷讲评教案【篇一:高一语文试卷评讲教案】淮滨一中高中部高一语文试卷评讲教案课型:评讲课主讲人:付勇时间:2010-11-17 地点:高一(1)班【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讲评试卷,查找学生不理解或没掌握的知识点,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答题的规范性,使学生掌握答题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学生在答卷时要认真审题,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升能力,使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教学方法】“三段六步”教学法【教学过程】一考试分析1试卷特点2成绩分析全班参加考试共63人,及格10人,其中班级语文最高分为104’,选择题最高24’,作文最高分51’a各分数段分布情况一览表b 试卷抽样调查一览表(抽查10人)二互动(小组讨论展示点拨) 1每小组统计同组成员的错题 2讨论错误原因 3正确做法是什么?(一)123(二)456(三)789(四)10111213(五)1415三反馈: 1随堂检测(1)填入下面横线出的句子,与上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公安干警及时赶赴现场侦查,中午12时,。

a 在家里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b 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c 犯罪嫌疑人在家里被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d 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2)诗歌鉴赏题扬州禅智寺杜牧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①、诗中主要运用意象,写出了禅智寺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的感情。

②、这首诗歌在表达技巧方面的典型特点是2 小结四.反思通过对试卷的分析,你觉得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你对自己今后的学习还有什么建议?【篇二: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讲评教案】高一年级期中语文试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考卷做系统分析,帮助学生对试卷结构、得分情况有深度了解。

高一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讲评

高一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讲评
关系的把握
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①段中关于“家”的例子,揭示了人们对社会单位 名词的含义理解不到位的原因。 B.第②段用石头丢进水里产生的波纹和柴捆进行比喻, 对比了中西社会结构的不同。 C.第③段引用俗语“一表三千里”,形象说明中国乡土 社会具有亲属分布广泛的特点。 D.第④段列举贾府兴衰和苏秦潦倒的例子,意在证明中 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
回归故乡,渴望归隐,对自由 畅快不受羁绊生活的向往
世无知己,就像伯牙断琴弦,我已没有鼓琴弄弦的兴致; 驾一叶扁舟,吹出宛转悠扬的笛声,乘风万里,回到故乡,
只有见到了清樽美酒,眼中才勉强露出喜悦的神情。
与没有机心的白鸥结为朋友,过着自由快意的归隐生活。
9.结合诗句,分析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6分)
考查学生阅读积累,对名著的理解和感悟 以及在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8.作者在结尾段说“观于古今,中有怦怦动者……是亦我之师 也”。请在阅读过的名著中,选择一位令你怦然心动,有所感悟 的人物,谈谈你愿以之为师的理由。(5分) 【评分标准】能正确写出人物和名著出处,1分。(所写人物不 是出自名著或没有写出书名的,该项不给分) 阐述以该人物为师的理由,理由正确,阐述到位,4分, ①结合名著内容,分析出该人物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2分; ②分析出该人物带给你的感悟和启示,2分。
答案示例:
《老人与海》中,主人公桑地亚哥是一位令我怦然心动、有所 感悟的人物。 (1分)他曾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却从未灰心, 经过千辛万苦捕到的大马林鱼又被鲨鱼撕咬得只剩下了鱼骨, 但他没有放弃抗争,坚信“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2分)。他的这种硬汉精神使我明白我在未来的生活中要如何 去面对困难,那就是为了信念和尊严,永不言败(2分)。

语文 12月考试卷讲评

语文 12月考试卷讲评

• 除“家”“舍”“令”外,谦词还有“小” (小女,称自己的女儿)、“拙”(如拙 见,称自己的见解)、“鄙”(鄙见,称 自己的意见)、“寒”(寒舍,称自己的 家)等等。 • 常见的敬词还有“贵”(贵庚,称别人年 龄)、“大”(大作,称对方的作品)、 “高”(高见,称对方的见解)、“拜” (拜托,托人办事)等等。
小阅读 • 17. C (A.“设想”如果与现实不符, 则未必“安心”——“终难以一种长青 树的姿态存于世”B.不是人人都会被流 放D.文中无此信息) • 18. C (“共同语言”是指“双方形 成基本一致的思想”,而选项则是表现 “方式”。) • 19. B (“安心”不是充分条件,还 得“反审自己的心灵故乡”,才能进入 文学创作。)
4 B
• 防止:预先设法制止; • 防范:防备,戒备。 • 置疑:多用于否定,一般和“不容,无可, 毋庸”等表否定的词语组合; • 质疑:提出疑问。 • 但:表转折关系; • 且:表并列关系。 • “失之”:常与贬义词搭配, • “有失”:常与中性词或褒义词搭配。)
5.C • A:搭配不当 • B:句式杂糅 • D:主客颠倒 6.D • • • • A:拟人 B:拟人 C:拟人 D:通感
• 无可非议:没有可以批评、责难的地方。 指事情办得有理、成功。(不能批评) • 无可厚非:不必过分责难。就是说,受批 评一方尚有某些该原谅的地方,不必过分 责难。厚,过分。非,非议,责难。(不 能过分批评) • 功亏一篑:亏:欠缺;篑:盛土的筐子。 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 比喻作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 • 功败垂成:垂:接近,快要。事情在将要 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
• 5、正确看得失(√×) • 这个观点根本不对:从原材料看,就算有人拿 到大橘子就会抱怨酸,拿到甜橘子又会抱怨小, 但他毕竟是得到了橘子,从这点上看谈不上 “失”;而原材料给明确写了有人拿的就是大而 酸的橘子,我们不能说他“失去”了甜橘子,有 人拿的就是甜而小的橘子,我们也不能说他“失 去”了大橘子,那么从这点上看也谈不上“失”; 所以全文论得失就毫无依据、毫无道理了。 • 6、感恩(×) • 这个观点根本不对: 因为感恩这个中心只能 照应原料中的关键词“感谢”,而另一关键词 “庆幸”却不能照应上,而确立中心时必须要把 原材料中的所有关键词的含义都照顾到。

高中语文学考试卷讲评教案

高中语文学考试卷讲评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梳理考试中涉及的知识点,强化对重点难点的理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评,让学生学会分析试卷,提高答题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对待考试、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分析考试中涉及的知识点,总结规律。

2. 提高答题技巧,提升解题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帮助学生梳理考试中的知识点。

2. 如何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

3. 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上一次考试的题型和题目,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2. 引导学生关注本次考试的试卷特点,提出讲评重点。

(二)讲评1. 分析试卷结构,总结考试题型和分值分布。

2. 针对每个题型,分析考试中涉及的知识点,重点讲解重点难点。

a. 古诗文阅读- 分析诗歌、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如理解诗句含义、翻译句子、概括内容等。

- 举例讲解常见题型,如选择题、简答题、翻译题等。

b. 现代文阅读- 分析文章结构、主旨、论点等,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 举例讲解常见题型,如选择题、简答题、分析题等。

c. 语言文字运用- 分析词语、成语、句子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 举例讲解常见题型,如选择题、改错题、连贯题等。

d. 作文- 分析作文评分标准,引导学生关注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的要求。

- 举例讲解作文高分技巧,如选材、开头、结尾等。

3. 总结考试中常见错误,引导学生避免类似错误。

4. 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三)总结与反思1. 让学生回顾本次考试讲评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提出改进措施。

3. 鼓励学生树立信心,为下一次考试做好准备。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学生对讲评内容的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讲评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给予适当的心理辅导。

高一语文试卷讲评(使用)

高一语文试卷讲评(使用)

高一语文试卷讲评一、试卷分析1、难易程度材料来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题目有一定难度。

2、试题结构2020年高考新题型二、成绩分析02 310219020112 杨硕640 13963 14 5 115 103 310219030305 田懋欢534 24919 85 20 114 207 310219071330 邵旭冉432 35427 381 29 112 302 310219020105 张浩琦615 16396 23 8 111 403 310219030604 牛彤530 25322 87 21 111 505 310219051001 范修莹407 37776 473 31 111 608 310219080909 刘扬438 34839 353 21 111 708 310219081509 王均颖367 40946 564 48 111 801 310219010127 曹玉茹544 23825 70 14 110 901 310219010702 宫瑞然524 25930 99 19 110 1002 310219020104 杜晨曦701 8653 1 1 110 1103 310219030108 高玉549 23290 62 16 110 1203 310219030228 孔珂483 30277 195 30 110 13三、主要问题1、对课文的重视不够充分。

2、理解能力急需提高。

3、语文基本功不够扎实。

4、卷面不够整洁。

四、应对措施1、态度上要重视。

2、多阅读,勤思考,常总结。

3、练字。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讲评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讲评
青 衣
• 二、阅读与鉴赏(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1--12题 • 江村 杜甫 • 清江一曲抱村流, 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 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 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11、首联哪个词语提挈全篇旨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答:幽。前两联总写“境幽”,清水环抱,远离尘世喧嚣。燕 子自由自在,鸥鸟无忧无虑,尽享快乐。后两联写“人幽”, 男女老少,各得其乐,人人畅怀,自己也无过多烦恼。全诗紧 扣“幽”字,由总而分,由物到人,由人到己,把清雅恬静的 青 生活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
青 衣
•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 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 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 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 焉。 •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又喜爱它的风俗安宁 闲适。在山谷之间找到这泉水以后,就经常同滁州人在这里抬头望丰 山,低头听泉声;春天采摘幽香的山花,大旱天托庇在乔木下乘凉, 妻了秋冬两季,经过风霜冰雪,山水更加清楚地显露出明净秀美,四 季的景色没有什么不可爱的。双庆幸这里的百姓喜欢那年景的丰收, 高兴同我一起游玩,因此我根据这里的山水,称道这里的风俗的美好, 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幸运地生活在太平 无事的时代啊。 宣传皇上的恩德来和百姓共同欢乐,这是州官的事情。 因此,我写下这篇文章,来给这座亭子命名。 青
青 衣
• (二)7、名篇名句和文学常识。 • (1)《涉江采芙蓉》中表现有情人心相近却因时空分隔 而惆怅的诗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 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 (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苏轼《赤壁赋》 • (4)、本学期我们所学课文的作者有三个是浙江人,他 们分别是王羲之和朱自清,蔡元培,还有郁达夫和陆蠡。

语文试卷讲评课 PPT

语文试卷讲评课 PPT
高一8
二、自我评价 自主分析 ,要求用时5分钟








快来改 正错误
呀!
(第6题) B
(B项“屈原虽然痛恨于楚怀王入秦” 有误,屈原痛恨的是令尹子兰。)
身份为人在前面,典型事件跟 后边。经历官位会多变,品 格教化文中见。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7、(1)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 有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 就炫耀自己的功劳。
阅读平均得分:11.5
作文平均分;43.6
作文平均分:44.3
最高分:117 最低分:82
最高分:122 最低分:96
高一(7)班 高一(8)班
120分以上:0人 120分以上:2人
110—120分:15人 110—120分:41人 100—110分:28人 100—110分:26人 90—100分:24人 90—100分:1人 90分以下:1人 90分以下:0人
• (1).译文:孙叔敖在年少的时候,出去游玩,看见长两 个头的蛇, 杀了并且埋了它。
• (2).译文:他的母亲说"蛇现在在哪?" • (3).译文:等到(孙叔敖)长大,做了楚国的令尹,还
没有推行自己的治国主张,全国的百姓就信服他的仁慈了。
想一想,试一试(拓展迁移)
• 2、阅读下面文字,翻译划线的句子。 • 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绮乌
古文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另一单音:“余、自” ②古今异义词、虚指、名称改变的词要换: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③用本字换通假字: 举酒属客
翻译下列句子6:
1.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用典) 直:我活着应当掉脑袋,死后应当编草绳。 意:我活着应当不惜性命,死后应当报恩。 2.秋毫不敢有所近。(比喻) 直: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 意:连最小的东西也不敢占有。

高一语文试卷评讲教案

高一语文试卷评讲教案

淮滨一中高中部高一语文试卷评讲教案课型:评讲课主讲人:付勇时间:2010-11-17 地点:高一(1)班【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讲评试卷,查找学生不理解或没掌握的知识点,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答题的规范性,使学生掌握答题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学生在答卷时要认真审题,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升能力,使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教学方法】“三段六步”教学法【教学过程】一考试分析1试卷特点2成绩分析全班参加考试共63人,及格10人,其中班级语文最高分为104’,选择题最高24’,作文最高分51’A各分数段分布情况一览表B试卷抽样调查一览表(抽查10人)二互动(小组讨论展示点拨)1每小组统计同组成员的错题2讨论错误原因3正确做法是什么?(一)1 2 3(二)4 5 6(三)7 8 9(四)10 11 12 13(五)14 15三反馈:1随堂检测(1)填入下面横线出的句子,与上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公安干警及时赶赴现场侦查,中午12时,。

A 在家里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B 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C 犯罪嫌疑人在家里被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D 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2)诗歌鉴赏题扬州禅智寺杜牧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①、诗中主要运用意象,写出了禅智寺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的感情。

②、这首诗歌在表达技巧方面的典型特点是2 小结四.反思通过对试卷的分析,你觉得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你对自己今后的学习还有什么建议?。

高一语文试卷分析讲解教学(含答案)

高一语文试卷分析讲解教学(含答案)

高一语文试卷分析讲解教学(含答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是《红楼梦》的作者?A. 曹雪芹B. 吴承恩C. 施耐庵D. 罗贯中2. 下列哪个不是《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A. 曹操B. 刘备C. 孙权D. 祝融3. 以下哪个是《水浒传》的主要人物?A. 关羽B. 张飞C. 武松D. 赵云4. 以下哪个是《西游记》的主要人物?A. 唐僧B. 猪八戒C. 貂蝉D. 赵云5. 以下哪个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A. 苏轼B. 欧阳修C. 王安石D. 杜甫二、判断题1. 《红楼梦》的作者是吴承恩。

讲评高一语文(必修二

讲评高一语文(必修二




如今明窗大开,风景特别优美。再在空地上恢复 蓼园的原貌,高台侧旁有一道细泉叫作古涧泉。 泉流旁边是东涧草堂,向南是望云山馆。这里有 泉池,有山馆,又交杂种植着花草竹木,足够当 作流连停憩之所,可以在此表示崇敬仰慕之意。 整顿好秩序法纪,是把守一方土地的官员的职责; 光大伦常崇尚孝道,这是风俗中优良的民风。不 忍心对父母无情无义的人,那一定会忠于爱戴他 的君王。我在湖南从政的这段时间,一点点贡献 都没有,看到这地方教化流行、风俗纯美,就明 白这里的伦常秩序法度纲纪大有来由。登上这个 高台,那一定会在百世之后再听闻到这种遗风而 人心振奋。这些聊当作记。 作文范文:

9.根据全文内容,下面说法不恰当的 一项是( )




A.如果从“乐音”的角度考虑,以“大珠小 珠落玉盘”形容琵琶声并不合适。 B.浑圆之珠,温润之玉,光彩绚烂,给人以 美感,成为中国人“美的理想”。 C.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 曲注重声势,故而最具珠玉之美。 D.与丝弦琵琶相比,钢弦琵琶发音更 “尖”、更“脆”,余音更长,声势更大。
。 。




13.①一下子扩展(或“凑足”)白银有二 千余两,没过多久事情就完成了。[斥、 奇、不日] ②由于母亲出身微贱没有受到宠爱,所 以他就被分封到低湿贫困的地方为王。 [以、微、王] ③明确(或“光大”)伦常崇尚孝道, 这是风俗中优良的(民风)。
14.本文第四段描述定王台重修后“风景殊胜”的 情形,回应第二段“焕然一新”四字。首尾两段是 怎样呼应的?试作简要分析。(3分)

12.C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错在无中生有或曲 解文意,文中并无此信息。“并无封号” 不是没有分封,而是没有封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xiāng ]
1.互相:~像。~识。~距太远。不~上下。
2.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实不~瞒。好言~劝。
3.亲自观看(是不是合心意):~亲。~中。
[ xiàng ]
1.相貌;外貌:长~。聪明~。可怜~。狼狈~。
2.观察事物的外表,判断其优劣:~马。
3.辅助:吉人天~。
4.宰相:丞~。
(2)而州人之所需,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 摄之,然后为 己用。(4分)
310219071330邵旭冉
432
35427
381
29
112
3
02
310219020105张浩琦
615
16396
23
8
111
4
03
310219030604牛彤
530
25322
87
21
111
5
05
310219051001范修莹
407
37776
473
31
111
6
08
310219080909刘扬
438
34839
353
21
111
7
08
310219081509王均颖
367
40946
564
48
111
8
01
310219010127曹玉茹
544
23825
70
14
110
9
01
310219010702宫瑞然
524
25930
99
19
110
10
02
310219020104杜晨曦
701
8653
1
1
110
11
03
310219030108高玉
小说的奠基者——鲁迅、茅盾、沈从文、废名,到后来的汪曾祺、孙犁、莫言
等,他们始终痴情地关注着那片充满苦难与温情的乡土。
(选自黄志刚《莫言小说乡土情结探源》,有改动) 材料三:
乡土情结作为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 主要由农耕文明和儒 家思想演化而来,其 基本类型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 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 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 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 们很可以说,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 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① ,其突出的 趣味性 主要体现在审美上。“趣”往往离不开Δ的生活 场景,但因其新奇和深刻,而获得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的审美惊奇。题跋之趣, 不仅来自生活, ② 。在Δ考订的学术活动 中,藏书家们能获得远 离尘世的乐趣。题跋的笔法则表现在修辞、语言上。虽然 题跋 短小,但联想和想 象的运用自可 扩展题跋的叙事空间, 突破 文字的限制;比喻的运用,则大大增加 了题跋的形象性,获得了虚实相生的审美效果。题跋的文字之美则在于雅言俗语 交错使用,形成了雅俗共赏的谐趣。
【注释】①苏公:苏轼。②儋耳:今海南儋县。③绅:古人士大夫束在腰间的大带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B.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C.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但百姓日常所需的物品, 从集市上买取就能足用, 当然不能平白无故地得到, 必须拿一样东西来换取,然后才能为自己使用。 (4分。注意:[于]市、而、徒、 摄等)
摄shè
基本字义
1.索取,换取:~取。~食。
2.保养:~生。~重(zhòng)。珍~。
3.代理:~行(xíng)(代职务)。~政(代君主管理国家)。
D.本诗通篇无一“怨”字,也未直接发出怨语 ,但字里行间却蓄满怨情,读 来让人深受触动。
16.诗人的“怨”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诗进行简析。(6分) 诗歌的前两联塑造了一位思念丈夫(良人)、自伤迟暮的闺中怨妇形象。诗
歌的首联通过秋天微凉特征的描写, 引出了少妇因凝神秋叶而触发的思念远方良 人的离情别绪。诗歌的颔联描写了少妇因晓镜晨妆,而产生的自伤迟暮的情感, 同时因听到木叶摇落的秋声,更凭添了一份伤感的秋思。诗歌主要运用了虚实结 合的手法。首联和颔联实写眼前之景,通过对秋景的描摹,触发了少妇思念良人 的情感;颈联通过少妇对戍守关山的征夫的艰苦生活的想象,表达了自己对征夫 的思念之情;诗歌尾联通过对少女离梦的描写,梦中不知越过多少重山、涉过多 少道水,仍然找不到征人所在的描写,表达了少妇的悲伤之情。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 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 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 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 一种特色, 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 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 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照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 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 各人不知道 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 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这不是见外了么?” 乡土社会里 从熟悉得到信任。 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 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 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 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 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 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4.捕捉:勾~。
5.迫近:“~乎大国之间”。
6.古同“慑”,怕,使 害怕。
14.从李蟠、葛延之拜师学习的经历中,我们可领悟到哪些关于学习的道理或经
验?(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秋怨 柳中庸 玉树起凉烟,凝情一叶前。 别离伤晓镜,摇落思秋弦。 汉垒关山月,胡笳塞北天。 不知肠断梦,空绕几山川。
人之间。
2.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走向城市的人们割舍不下与故乡的联系,故 中外文坛 出现了一大批乡土小
说作品。
B.文中“与此不同”的不同点主要是指莫言描绘的乡间,滤去了表面的短暂
性特征。
C.乡土情结的产生与农耕文明、儒家思想密切相连,很多古诗文都表达了这种心态。
C.“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
D.“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会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
4.从论述结构上看, 材料一 是层进式,还是并列式?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4分)
5.学校要召开关于“乡土文化”专题会,请你就上述三则材料做成三个主题的
【注释】柳中庸,唐代边塞诗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着一“凉”字,运用了双关手法,既交代了时令,回扣了标题,又点明诗人此刻的心境。
B.“晓镜”意如李白“秋颜入晓镜,壮发凋危冠”之句,属于用典手法,这样写显得典雅蕴藉。
C.颈联选用一系列典型意象,如“汉垒”“关山”“月”“胡笳”等,意在表现边塞的苍凉之感。
感人力量。②以最简省的笔墨交待人物和事件,有利于推动情节发展 。③借助他 人的语言、反应,对主要人物能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有利于深化主题 。(4
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江.阴.葛延之,元符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①于儋耳②,公留之一月。葛请作文之法,诲之曰:“儋州虽数百家之聚,而州人之所需,取之市而足, 然不可 徒得也, 必有一物以 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钱是也。天下之事散在经 子史中 不可徒使 必得一物以摄之 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 意是也。不得钱不可 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葛拜其言,而书诸绅③。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静女》里说,对方从远郊归来, 赠送我新异的茅草, 但通过“Δ,
Δ”两句来看,说草美实在是 另有深情 。
(2)曹操在《短歌行》中说过 “Δ,Δ”,这是说他有 周公 那样的胸襟与诚心,一定会热切殷勤地对待贤才,使天下人才心悦归顺,表达了 作者宽广胸怀和远大志向。
D.乡土情结有多种类型,其中思乡思亲的情结对于国人来说更为 浓厚,更值 得推崇。
3.下列说法中, 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性”论据 的一项是(3分)
A.“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
B.“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
A.乡土社会的生活往往受地域限制,域内接触多,与外界隔离,各自保持相
对的孤立。
B.终老是乡的乡民生活在礼俗社会里,他们无须选择生活环境, 接触的是 “熟
悉”社会。
C.从乡村社会里得到的自由与法理社会的自由固然不同,但也不能突破规矩 的约束。
D.乡土社会的信任是从熟悉中生成的,而这样的信任就只表现于在当地内部
549
23290
62
16
110
12
03
310219030228孔珂
483
30277
1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