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试卷讲评(使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之间。
2.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走向城市的人们割舍不下与故乡的联系,故 中外文坛 出现了一大批乡土小
说作品。
B.文中“与此不同”的不同点主要是指莫言描绘的乡间,滤去了表面的短暂
性特征。
C.乡土情结的产生与农耕文明、儒家思想密切相连,很多古诗文都表达了这种心态。
C.“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
D.“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会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
4.从论述结构上看, 材料一 是层进式,还是并列式?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4分)
5.学校要召开关于“乡土文化”专题会,请你就上述三则材料做成三个主题的
演示文稿在会上作介绍。 这三个主题 是什么?分别有哪些要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百合花(节选)
茹志娟
8.小说节选部分对通讯员的牺牲只是借他人之口简单交代,这样处理有何作 用?请简析。(4分)
①间接描写,便于多角度、多侧面地表现人物,使人物形象 更丰满,增强
[ xiāng ]
1.互相:~像。~识。~距太远。不~上下。
2.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实不~瞒。好言~劝。
3.亲自观看(是不是合心意):~亲。~中。
[ xiàng ]
1.相貌;外貌:长~。聪明~。可怜~。狼狈~。
2.观察事物的外表,判断其优劣:~马。
3.辅助:吉人天~。
4.宰相:丞~。
(2)而州人之所需,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 摄之,然后为 己用。(4分)
【注释】柳中庸,唐代边塞诗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着一“凉”字,运用了双关手法,既交代了时令,回扣了标题,又点明诗人此刻的心境。
B.“晓镜”意如李白“秋颜入晓镜,壮发凋危冠”之句,属于用典手法,这样写显得典雅蕴藉。
C.颈联选用一系列典型意象,如“汉垒”“关山”“月”“胡笳”等,意在表现边塞的苍凉之感。
但百姓日常所需的物品, 从集市上买取就能足用, 当然不能平白无故地得到, 必须拿一样东西来换取,然后才能为自己使用。 (4分。注意:[于]市、而、徒、 摄等)
摄shè
基本字义
1.索取,换取:~取。~食。
2.保养:~生。~重(zhòng)。珍~。
3.代理:~行(xíng)(代职务)。~政(代君主管理国家)。
4.捕捉:勾~。
5.迫近:“~乎大国之间”。
6.古同“慑”,怕,使 害怕。
14.从李蟠、葛延之拜师学习的经历中,我们可领悟到哪些关于学习的道理或经
验?(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秋怨 柳中庸 玉树起凉烟,凝情一叶前。 别离伤晓镜,摇落思秋弦。 汉垒关山月,胡笳塞北天。 不知肠断梦,空绕几山川。
D.本诗通篇无一“怨”字,也未直接发出怨语 ,但字里行间却蓄满怨情,读 来让人深受触动。
16.诗人的“怨”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诗进行简析。(6分) 诗歌的前两联塑造了一位思念丈夫(良人)、自伤迟暮的闺中怨妇形象。诗
歌的首联通过秋天微凉特征的描写, 引出了少妇因凝神秋叶而触发的思念远方良 人的离情别绪。诗歌的颔联描写了少妇因晓镜晨妆,而产生的自伤迟暮的情感, 同时因听到木叶摇落的秋声,更凭添了一份伤感的秋思。诗歌主要运用了虚实结 合的手法。首联和颔联实写眼前之景,通过对秋景的描摹,触发了少妇思念良人 的情感;颈联通过少妇对戍守关山的征夫的艰苦生活的想象,表达了自己对征夫 的思念之情;诗歌尾联通过对少女离梦的描写,梦中不知越过多少重山、涉过多 少道水,仍然找不到征人所在的描写,表达了少妇的悲伤之情。
小说的奠基者——鲁迅、茅盾、沈从文、废名,到后来的汪曾祺、孙犁、莫言
等,他们始终痴情地关注着那片充满苦难与温情的乡土。
(选自黄志刚《莫言小说乡土情结探源》,有改动) 材料三:
乡土情结作为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 主要由农耕文明和儒 家思想演化而来,其 基本类型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 成了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 当人类成群结 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 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 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马克·吐温对家乡密西西比河的乡村生活的描摹, 福克纳对美国南方风情画般的描绘, 以及 屠格涅夫、契诃夫、托尔斯泰对俄罗斯的广阔草原、森林和乡村生活的由衷赞 美,都已证明乡土像母亲一样孕育了诸多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中国,从乡土
(3)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人在天地间、生命显得极为 短暂 和个体极为 渺
小的句子是:“Δ,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从本质上说,题跋的情、趣、笔这一文学性往往与创作主体的生命体验
Δ。题跋的抒情性虽不是主要的,但作者往往Δ地将自己的情感渗透 其中,从而形成了平实质朴却感人至深的抒情感染力。相比于抒情性,
高一语文试卷讲评
、试卷分析
1、难易程度材料来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题目有一定难度。
2、试题结构2020年高考新题型
、成绩分析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成绩
市排名
校排名
班排名
语文
名次
02
310219020112杨硕
640
13963
14
5
115
1
03
310219030305田懋欢
534
24919
85
20
114
2
0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 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 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 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 们很可以说,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 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静女》里说,对方从远郊归来, 赠送我新异的茅草, 但通过“Δ,
Δ”两句来看,说草美实在是 另有深情 。
(2)曹操在《短歌行》中说过 “Δ,Δ”,这是说他有 周公 那样的胸襟与诚心,一定会热切殷勤地对待贤才,使天下人才心悦归顺,表达了 作者宽广胸怀和远大志向。
D.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读,俗称“断句”,在文言文语句中,句中停顿叫句,句后停顿叫读。
B.老聃,又称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C.经传,经是指儒家经典,传是解释儒家经典的著作,如《春秋左氏传》。
310219071330邵旭冉
432
35427
381Hale Waihona Puke Baidu
29
112
3
02
310219020105张浩琦
615
16396
23
8
111
4
03
310219030604牛彤
530
25322
87
21
111
5
05
310219051001范修莹
407
37776
473
31
111
6
08
310219080909刘扬
438
34839
549
23290
62
16
110
12
03
310219030228孔珂
483
30277
195
30
110
13
三、主要问题
1、对课文的重视不够充分。
2、理解能力急需提高。
3、语文基本功不够扎实。
4、卷面不够整洁。
四、应对措施
1、态度上要重视。
2、多阅读,勤思考,常总结。
3、练字。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D.江阴,古人把水之南称为阴,水之北称为阳,故“江阴”应在长江之南。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 相 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 而笑之。
(4分)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学习他人为耻。士大夫这类人,(遇到) 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多人聚在一起讥笑人家。(4分。注意:之、耻、 相[偏指一方的指代性副词]、 师、而等)
感人力量。②以最简省的笔墨交待人物和事件,有利于推动情节发展 。③借助他 人的语言、反应,对主要人物能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有利于深化主题 。(4
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乙
江.阴.葛延之,元符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①于儋耳②,公留之一月。葛请作文之法,诲之曰:“儋州虽数百家之聚,而州人之所需,取之市而足, 然不可 徒得也, 必有一物以 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钱是也。天下之事散在经 子史中 不可徒使 必得一物以摄之 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 意是也。不得钱不可 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葛拜其言,而书诸绅③。
D.乡土情结有多种类型,其中思乡思亲的情结对于国人来说更为 浓厚,更值 得推崇。
3.下列说法中, 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性”论据 的一项是(3分)
A.“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
B.“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 。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 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 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 才能在悠长的时间 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 的话是无法懂的, 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 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 达的意思来。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
【注释】①苏公:苏轼。②儋耳:今海南儋县。③绅:古人士大夫束在腰间的大带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B.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C.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A.乡土社会的生活往往受地域限制,域内接触多,与外界隔离,各自保持相
对的孤立。
B.终老是乡的乡民生活在礼俗社会里,他们无须选择生活环境, 接触的是 “熟
悉”社会。
C.从乡村社会里得到的自由与法理社会的自由固然不同,但也不能突破规矩 的约束。
D.乡土社会的信任是从熟悉中生成的,而这样的信任就只表现于在当地内部
353
21
111
7
08
310219081509王均颖
367
40946
564
48
111
8
01
310219010127曹玉茹
544
23825
70
14
110
9
01
310219010702宫瑞然
524
25930
99
19
110
10
02
310219020104杜晨曦
701
8653
1
1
110
11
03
310219030108高玉
① ,其突出的 趣味性 主要体现在审美上。“趣”往往离不开Δ的生活 场景,但因其新奇和深刻,而获得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的审美惊奇。题跋之趣, 不仅来自生活, ② 。在Δ考订的学术活动 中,藏书家们能获得远 离尘世的乐趣。题跋的笔法则表现在修辞、语言上。虽然 题跋 短小,但联想和想 象的运用自可 扩展题跋的叙事空间, 突破 文字的限制;比喻的运用,则大大增加 了题跋的形象性,获得了虚实相生的审美效果。题跋的文字之美则在于雅言俗语 交错使用,形成了雅俗共赏的谐趣。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 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 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 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 一种特色, 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 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 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照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 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 各人不知道 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 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这不是见外了么?” 乡土社会里 从熟悉得到信任。 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 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 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 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 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 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2.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走向城市的人们割舍不下与故乡的联系,故 中外文坛 出现了一大批乡土小
说作品。
B.文中“与此不同”的不同点主要是指莫言描绘的乡间,滤去了表面的短暂
性特征。
C.乡土情结的产生与农耕文明、儒家思想密切相连,很多古诗文都表达了这种心态。
C.“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
D.“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会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
4.从论述结构上看, 材料一 是层进式,还是并列式?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4分)
5.学校要召开关于“乡土文化”专题会,请你就上述三则材料做成三个主题的
演示文稿在会上作介绍。 这三个主题 是什么?分别有哪些要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百合花(节选)
茹志娟
8.小说节选部分对通讯员的牺牲只是借他人之口简单交代,这样处理有何作 用?请简析。(4分)
①间接描写,便于多角度、多侧面地表现人物,使人物形象 更丰满,增强
[ xiāng ]
1.互相:~像。~识。~距太远。不~上下。
2.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实不~瞒。好言~劝。
3.亲自观看(是不是合心意):~亲。~中。
[ xiàng ]
1.相貌;外貌:长~。聪明~。可怜~。狼狈~。
2.观察事物的外表,判断其优劣:~马。
3.辅助:吉人天~。
4.宰相:丞~。
(2)而州人之所需,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 摄之,然后为 己用。(4分)
【注释】柳中庸,唐代边塞诗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着一“凉”字,运用了双关手法,既交代了时令,回扣了标题,又点明诗人此刻的心境。
B.“晓镜”意如李白“秋颜入晓镜,壮发凋危冠”之句,属于用典手法,这样写显得典雅蕴藉。
C.颈联选用一系列典型意象,如“汉垒”“关山”“月”“胡笳”等,意在表现边塞的苍凉之感。
但百姓日常所需的物品, 从集市上买取就能足用, 当然不能平白无故地得到, 必须拿一样东西来换取,然后才能为自己使用。 (4分。注意:[于]市、而、徒、 摄等)
摄shè
基本字义
1.索取,换取:~取。~食。
2.保养:~生。~重(zhòng)。珍~。
3.代理:~行(xíng)(代职务)。~政(代君主管理国家)。
4.捕捉:勾~。
5.迫近:“~乎大国之间”。
6.古同“慑”,怕,使 害怕。
14.从李蟠、葛延之拜师学习的经历中,我们可领悟到哪些关于学习的道理或经
验?(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秋怨 柳中庸 玉树起凉烟,凝情一叶前。 别离伤晓镜,摇落思秋弦。 汉垒关山月,胡笳塞北天。 不知肠断梦,空绕几山川。
D.本诗通篇无一“怨”字,也未直接发出怨语 ,但字里行间却蓄满怨情,读 来让人深受触动。
16.诗人的“怨”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诗进行简析。(6分) 诗歌的前两联塑造了一位思念丈夫(良人)、自伤迟暮的闺中怨妇形象。诗
歌的首联通过秋天微凉特征的描写, 引出了少妇因凝神秋叶而触发的思念远方良 人的离情别绪。诗歌的颔联描写了少妇因晓镜晨妆,而产生的自伤迟暮的情感, 同时因听到木叶摇落的秋声,更凭添了一份伤感的秋思。诗歌主要运用了虚实结 合的手法。首联和颔联实写眼前之景,通过对秋景的描摹,触发了少妇思念良人 的情感;颈联通过少妇对戍守关山的征夫的艰苦生活的想象,表达了自己对征夫 的思念之情;诗歌尾联通过对少女离梦的描写,梦中不知越过多少重山、涉过多 少道水,仍然找不到征人所在的描写,表达了少妇的悲伤之情。
小说的奠基者——鲁迅、茅盾、沈从文、废名,到后来的汪曾祺、孙犁、莫言
等,他们始终痴情地关注着那片充满苦难与温情的乡土。
(选自黄志刚《莫言小说乡土情结探源》,有改动) 材料三:
乡土情结作为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 主要由农耕文明和儒 家思想演化而来,其 基本类型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 成了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 当人类成群结 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 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 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马克·吐温对家乡密西西比河的乡村生活的描摹, 福克纳对美国南方风情画般的描绘, 以及 屠格涅夫、契诃夫、托尔斯泰对俄罗斯的广阔草原、森林和乡村生活的由衷赞 美,都已证明乡土像母亲一样孕育了诸多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中国,从乡土
(3)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人在天地间、生命显得极为 短暂 和个体极为 渺
小的句子是:“Δ,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从本质上说,题跋的情、趣、笔这一文学性往往与创作主体的生命体验
Δ。题跋的抒情性虽不是主要的,但作者往往Δ地将自己的情感渗透 其中,从而形成了平实质朴却感人至深的抒情感染力。相比于抒情性,
高一语文试卷讲评
、试卷分析
1、难易程度材料来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题目有一定难度。
2、试题结构2020年高考新题型
、成绩分析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成绩
市排名
校排名
班排名
语文
名次
02
310219020112杨硕
640
13963
14
5
115
1
03
310219030305田懋欢
534
24919
85
20
114
2
0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 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 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 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 们很可以说,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 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静女》里说,对方从远郊归来, 赠送我新异的茅草, 但通过“Δ,
Δ”两句来看,说草美实在是 另有深情 。
(2)曹操在《短歌行》中说过 “Δ,Δ”,这是说他有 周公 那样的胸襟与诚心,一定会热切殷勤地对待贤才,使天下人才心悦归顺,表达了 作者宽广胸怀和远大志向。
D.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读,俗称“断句”,在文言文语句中,句中停顿叫句,句后停顿叫读。
B.老聃,又称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C.经传,经是指儒家经典,传是解释儒家经典的著作,如《春秋左氏传》。
310219071330邵旭冉
432
35427
381Hale Waihona Puke Baidu
29
112
3
02
310219020105张浩琦
615
16396
23
8
111
4
03
310219030604牛彤
530
25322
87
21
111
5
05
310219051001范修莹
407
37776
473
31
111
6
08
310219080909刘扬
438
34839
549
23290
62
16
110
12
03
310219030228孔珂
483
30277
195
30
110
13
三、主要问题
1、对课文的重视不够充分。
2、理解能力急需提高。
3、语文基本功不够扎实。
4、卷面不够整洁。
四、应对措施
1、态度上要重视。
2、多阅读,勤思考,常总结。
3、练字。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D.江阴,古人把水之南称为阴,水之北称为阳,故“江阴”应在长江之南。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 相 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 而笑之。
(4分)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学习他人为耻。士大夫这类人,(遇到) 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多人聚在一起讥笑人家。(4分。注意:之、耻、 相[偏指一方的指代性副词]、 师、而等)
感人力量。②以最简省的笔墨交待人物和事件,有利于推动情节发展 。③借助他 人的语言、反应,对主要人物能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有利于深化主题 。(4
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乙
江.阴.葛延之,元符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①于儋耳②,公留之一月。葛请作文之法,诲之曰:“儋州虽数百家之聚,而州人之所需,取之市而足, 然不可 徒得也, 必有一物以 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钱是也。天下之事散在经 子史中 不可徒使 必得一物以摄之 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 意是也。不得钱不可 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葛拜其言,而书诸绅③。
D.乡土情结有多种类型,其中思乡思亲的情结对于国人来说更为 浓厚,更值 得推崇。
3.下列说法中, 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性”论据 的一项是(3分)
A.“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
B.“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 。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 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 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 才能在悠长的时间 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 的话是无法懂的, 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 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 达的意思来。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
【注释】①苏公:苏轼。②儋耳:今海南儋县。③绅:古人士大夫束在腰间的大带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B.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C.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
A.乡土社会的生活往往受地域限制,域内接触多,与外界隔离,各自保持相
对的孤立。
B.终老是乡的乡民生活在礼俗社会里,他们无须选择生活环境, 接触的是 “熟
悉”社会。
C.从乡村社会里得到的自由与法理社会的自由固然不同,但也不能突破规矩 的约束。
D.乡土社会的信任是从熟悉中生成的,而这样的信任就只表现于在当地内部
353
21
111
7
08
310219081509王均颖
367
40946
564
48
111
8
01
310219010127曹玉茹
544
23825
70
14
110
9
01
310219010702宫瑞然
524
25930
99
19
110
10
02
310219020104杜晨曦
701
8653
1
1
110
11
03
310219030108高玉
① ,其突出的 趣味性 主要体现在审美上。“趣”往往离不开Δ的生活 场景,但因其新奇和深刻,而获得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的审美惊奇。题跋之趣, 不仅来自生活, ② 。在Δ考订的学术活动 中,藏书家们能获得远 离尘世的乐趣。题跋的笔法则表现在修辞、语言上。虽然 题跋 短小,但联想和想 象的运用自可 扩展题跋的叙事空间, 突破 文字的限制;比喻的运用,则大大增加 了题跋的形象性,获得了虚实相生的审美效果。题跋的文字之美则在于雅言俗语 交错使用,形成了雅俗共赏的谐趣。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 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 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 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 一种特色, 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 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 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照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 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 各人不知道 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 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这不是见外了么?” 乡土社会里 从熟悉得到信任。 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 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 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 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 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 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