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区位论的发展演化 共22页
区位论(古典、近代、现代)ppt课件
11
11
现代区位理论的主要学派:
➢ 运输区位论学派 ➢ 市场学派 ➢ 成本--市场学派 ➢ 行为学派 ➢ 计量学派 ➢ 社会学派 ➢ 历史学派 ➢ 新经济地理学中的区位理论
整理版课件
12
12
➢运输区位论学派
运输区位论学派十分重视运输因素。
胡佛提出运输成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线路运营费用; 二是站场费用。前者是距离的函数,后者在大多数情况 下是常数。此项研究奠定了运输区位论的理论基础。
返 回
整理版课件
21
21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学科 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在区域经济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 位,是区域经济学中重要的学习部分。
区位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 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探索人类活动的一 般空间法则。
古典、近代区位理论回顾
1.杜能农业区位论(图2.2 ) 2.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廖什市场区位论)
( 图2.3) 3.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 图2.4)
下一小节
整理版课件
1
1
返 回
整理版课件
图2.2 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
2
2
图2.3 工厂区位的平面图解析
(资料来源:Getis A, Getis J .Th整e U理n版it课ed件States and Canada:The Land and
返 回
整理版课件
20
20
➢新经济地理学中的区位理论
迪克斯特与斯蒂格利茨主张的新贸易理论及相应的新经 济地理理论,从运输成本的降低及由此引起的聚集经济、 递增收益、规模经济性、外部性或者说溢出效应(如技 术的溢出效应)等角度探讨企业区位的选择及区域经济 增长模式等。
浅谈区域经济发展的演化过程
浅谈区域经济发展的演化过程引言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变的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宏观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演化过程进行讨论,着重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发展阶段。
1. 第一阶段:农业经济时代在早期的人类社会,区域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
农业经济时代是一个以农作物和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土地的利用,因此区域间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土地质量、气候和地理位置等因素。
2. 第二阶段:工业化进程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了工业化时代。
在这个阶段,工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大规模的生产和劳动力的需求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工业化带来了城市化和城市经济的崛起,区域经济发展开始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
3. 第三阶段: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区域经济开始进入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的阶段。
现代化的特征包括技术创新、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加强。
在这个阶段,服务业成为主要的经济驱动力,城市的功能不再局限于生产,而是扩展到了文化、金融、旅游等领域。
4. 第四阶段:可持续发展在当前的全球环境下,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挑战。
可持续发展要求区域经济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能够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促进社会公平和人民福祉。
在这个阶段,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低碳经济转型、绿色产业发展等方面。
结论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从农业经济时代到工业化进程,再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几个明显的阶段。
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的演化过程也在不断加快。
未来,随着技术创新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将进一步加强,为经济社会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是本文对区域经济发展演化过程的浅谈,希望读者能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与应用
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与应用内容摘要: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理论的重要来源和核心理论基础。
本文在对区位理论由古典区位理论、近代区位理论到现代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对区位理论的代表性理论和思想进行了总结和评析,对区位理论的发展进行了逻辑性的梳理,从而展示出区位理论的基本框架和理论特点,并探讨了区位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区位理论古典区域理论近代区位理论现代区位理论区位的基本涵义区位一词源于德语的“Standort”,英文译为“Location”,日文译为“立地”,中文则译为“区位”。
关于区位的涵义有多种解释和理解。
有的学者认为,区位是事物存在的场所或位置;有的学者认为,区位是某事物活动场所的行为。
区位既有场所的涵义,又不同于通常所说的场所,是某事物占据的场所和空间(张文忠,2000)。
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李小健,1999)。
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相互关系的学说。
具体来讲,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区位选择及空间区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刘树成,1994)。
比利时的经济地理学家蒂斯(J.F.Thisse,1987)认为,区位理论是区域科学的基础,是解决空间经济问题的有力工具。
区位理论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并于20世纪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区位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古典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的代表是德国经济学家杜能(J.H.V.Thunen)的农业区位理论和韦伯(A.Weber)的工业区位理论。
杜能通过经济活动的空间配置模型,论述单一运输因素确定农业生产及经济空间的配置定向,并提出了销售价格决定产品种类和经营方式,运输费用决定生产成本,主张依据运输、距离确定最佳配置点的环形农业区位理论。
第3章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一) 农业地理学意义
它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 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 的距离,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 它提出了农业地理学的两个原理: § 不存在对所有地域而言具有绝对优势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
(一) 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
乔纳森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农作物、家畜、瓜果的分布与农业 景观,以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
图8.4 欧洲城市周围的农业地带 (资料来源:胁田武光.立地读本[I].东京:大明堂,1983)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次考察了其它小城市的影 响,进而考察了谷物价格和土质的影响。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2.杜能圈结构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 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的同心圆结构。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图8.3 杜能孤立国的土地利用带(1826)
(资料来源:Haggett P .Geography: A Modern Synthesis.Revised Third Edition. New York: Harper& Row Publishers,Inc,1983.416)
理论与现实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1783-1850)
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 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经济地理区位理论
一、经济地理与区位论
(一)区位的基本概念 • “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1882年由W·高次
首次提出。区位在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 •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 区位研究的基本内涵 ➢人类某种活动的空间选择 ➢给定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区 位 主 体: 人 类 活动 —— 个人 、 企 业 、 团 体 和机 关
宏观区位论 —静态(或比较静态)分析 —动态分析
第9页/共95页
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的区别
• 局部均衡分析研究单个(产品或要素)市场;把某个市 场从相互联系的整个经济体系的市场全体中“取出”来 单独研究。该市场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仅仅看成是其本身 价格的函数,其他商品的价格被假设为固定不变。结论 是:该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曲线共同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 格和均衡数量。
第16页/共95页
2、 区位因子(区位因素)
• 区位因子(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或 制约性因素、或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因素,即影响或作用 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及空间经济活动的因子。
• 区位因子是从生产者的角度(费用和收益)影响区位主 体因素的划分( 区位条件是从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因素 来划分)
主要道路缓冲区内的房地产项目分布
第37页/共95页Βιβλιοθήκη 商品住宅价格的空间分布趋势图
第38页/共95页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
1、三个基本假定条件 (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是 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
第5页/共95页
读书报告
• 阅读有关区位论方面的论文,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 问题,扩展阅读。
第二节区位理论
第二节区位理论区位(德文为standort,英文为location)的含义是“分布的地区或地点”。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及空间相互关系的学说。
区位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⑴古典区位理论,主要指杜能于1875年创立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于1909年创立的工业区位论。
其共同特点都是立足于单一的农场或工厂,着眼于成本特别是运费最省。
⑵改进的区位理论,主要指直到二次大战前后经过改进的各种经济区位理论,有市场区边界区位理论、综合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相互作用理论、分界点理论等。
特点是从立足于单一的企业转变为立足于城市,从着眼于成本、运费最省发展为追求市场的扩大。
⑶现代区位理论(区域经济学),主要指60年代以来得到迅速发展,以区域经济研究为特征的区位理论。
影响经济区位的因素是很多的,与前面提到的生产力布局的条件和因素相似,包括:自然环境方面的地质地形、气候、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因素;社会政治方面的社会安定、教育水平、法制和政策环境等因素;经济技术方面的劳动力供应量和价格、地价、市场容量、金融信用手段、生产技术工艺及成本等因素;基础设施方面的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交通通讯条件、能源动力供应、给排水设施因素等。
然而并非所有区位理论都能全面考虑这些区位影响因素,特别是早期的区位模型必须把很多因素假设为不变的,只分析某几个重要变量的影响。
但目前区位研究所考虑的影响因素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贴近复杂的现实。
一、杜能的区位理论1826年杜能在他的《农业和国民经济中的孤立国》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区位理论的思想。
为了进行区位研究,杜能在他的大农场上花费了40年的时间从事试验、观察和分析。
为了说明农产品生产地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对土地利用类型产生的影响,杜能在下列假设的前提下提出了“孤立国”的区位模型:一个城市位于一大片平原地区的中心,该地区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是完全相同的;城市负责供应必需的工业品,城市周围的土地则种植各种农作物以供应该城市消费,这也是该平原上农民的唯一市场,完全排除与该地区以外其他市场的联系和竞争关系;城市与周围地区只依靠道路联系,并且从任何一点到城市都是直线运输,农产品运到城市的运输费用与其重量和距离成正比。
区域经济学发展历程
区域经济学发展历程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不同地域内经济活动的学科,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以下是该学科的发展历程的主要阶段:
1. 基础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这一时期区域
经济学主要集中在对地理分布和区域经济活动的描述和分析。
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地区间的差异和特征,并提出了一些区域经济的基本理论框架。
2. 产业集聚理论的兴起(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这一
时期,经济学家开始研究为什么一些产业在某些地区集中发展,形成所谓的“产业集聚”。
他们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如“橡
皮圈效应”和“新经济地理学”。
这些理论为解释地区经济发展
和区域间差异提供了新的视角。
3. 区域经济政策的兴起(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这一
时期,政府和国际组织开始采取积极的区域经济政策,以促进地区发展和减少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经济学家开始研究政府干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和评估方法。
4. 新经济地理学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学者们更加关注地区经济发展的动态和复杂性。
新经济地理学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框架,如“新经济地理学”和“地方经济发展”,以解释现代经济中的地区差异和经济
增长。
总体而言,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描述和分析地区经济活动到对地区差异和经济增长的更深入理解,为政府制定有针对性的区域经济政策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证基础。
区位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区位理论的演变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理论起源的基石,是区域经济学的核心基础理论之一,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经济活动的区位理论则构成经济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区位理论根据产生与发展的先后,可以分为传统区位理论和新古典区位理论。
一、传统区位理论传统区位理论主要是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抽象方法,分析影响微观区位或厂址选择的各种因素,其研究对象一般均是以所求成本最小或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处于完全竞争市场机制下的抽象的、理想化的单个小厂商及其聚集体——城市。
它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古典区位理论和新古典区位理论。
(一)古典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认为决定企业工业布局和经济活动的目标函数是生产成本极小化。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杜能(J H von Thunen)、龙哈特(W Launhaardt)、韦伯(A Weber)等。
杜能是西方区位理论的先驱者,他在1826年出版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是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他提出了实践经验较强的区域经济理论——孤立国理论,即资源配置的地理空间效应。
他认为,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及农业集约化程度都是随其与城市距离的远近而呈带状变化的由内向外的一系列同心圆,这些同心圆被称为“杜能圈”,每个圈都有自己的主要产品和自己的耕作制度。
杜能研究农业圈层现象的理论意义在于:他引入了运输成本作为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子,从而形成了农业区位论,为区位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龙哈特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运输成本极小化为特征的区位三角形,为工业区位理论奠定了基础。
韦伯第一个完整地提出了工业区位理论,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公认为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者。
他大大扩展了区位理论的内涵,提出了区位因子及其体系的概念。
这个体系包括三大因子,及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和聚集因子。
在韦伯那个时代,他列举出的比较重要的区位因子有:运输费用、工资、土地费用、原材料及燃料费用、建筑物及及其设备、利率等。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区位理论PPT课件
10
3、人口分布及迁移 人口迁移促进产业发展 劳动技术传播,出现新的产业部门 技术移民严重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11
4、人口的文化特征 5、劳动力成本
当劳动力因子 出现比较优势时
高技术产业趋向高素 质劳动力区位
劳 动 密 集 型 产 业 趋 向 劳 动 力成本低的区位
12
(三)运输因子 是经济活动区位的空间引力 1、通达性 2、运输费用 3、现代运输拓宽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空间
8
2、自然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经济活动内容 而异
直接影响第一产业 间接影响第二产业 影响经济地域类型 3、自然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不断发展变化
总的趋势在弱化 科技进步与现代交通运输
9
(二)劳动力因子 使经济活动区位发生变化
1、劳动力数量 2、劳动力质量
文化科学技术水平 技术、技能及熟练程度
(3)集聚指向
由运费和劳动费确定的工业区位,在集聚因子的作用 下,有可能引起集中或分散,使工业区位再次发生位移。一 般来说,集聚收到的利益大于其相关的区位点所追加的运费 和劳动费用之和,则集聚成为可能。
30
5、工业区位论的意义 1)应用性
运费、劳动费和集聚指向在工业布局时广泛应用
2)理论性
第一个建立工业区位论体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高科技发展水平是综合国力的体现:
经济
生产力
军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威慑力
政治
影响力
社会发展
推动力
16
1、技术进步改变了自然资源的意义,从而 影响经济活动 增加可利用自然资源种类 降低矿产资源利用的品位界限 拓宽了资源利用的深度
17
区域经济学区位论发展综述
区域经济学—区位论发展综述一、摘要区位论是研究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经济活动组合的理论即研究经济活动最优空间理论。
任何经济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一定的地域,为各类经济活动寻找最佳的经济区位,是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
区位理论根据其产生与发展的先后,有古典区位论,近代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之分;从区位理论体系来看,有成本学派,市场学派和行为学派;以产业而论,有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商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等,本文从区位论发展的先后,去分析各种产业的区位论,系统完整的概论区位论的发展体系。
二、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杜能)杜能经过潜心研究于1826年出版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
在书中杜能根据自己多年生产经营实际所获得的资料,提出第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区域经济理论-孤立国理论。
中心内容是: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其中特别取决于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
按这种方式,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的6个农业地带:第一圈称自由农业地带,生产易腐的蔬菜及鲜奶等食品;第二圈为林业带,为城市提供烧柴及木料;第三至五圈都是以生产谷物为主,但集约化程度逐渐降低的农耕带;第六圈为粗放畜牧业带,最外侧为未耕的荒野。
(2)工业区位论(韦伯)韦伯在1929年写出了《工业区位论》一书,系统提出了工业区位论,着重从运输费用、劳动力费用和集聚效应等方面分析工业区位的选择原则,探讨工业区位的移动规律。
集聚实质上是工业企业在空间集中分布的一种生产力配置,能使企业获得成本节约的经济效果。
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
韦伯最先将抽象的演绎方法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运用“区位因子”进行工业区位分析,并把研究重点放在运费、劳动力和集聚三大主导因子上,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
第3章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图8.9 二维坐标中的区位三角形(a)和区位多边形(b)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图8.10范力农构架(Varignnon Frame)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图8.11 工厂区位的平面图解析
(资料来源:Getis A, Getis J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The Land and the People. USA: Wm.C.Brown Communications Inc,1995)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2.杜能要解决的问题
(1)在前述条件下,农业发展分布的空间状态。 (2)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对农业部门产生的影响。
以最大纯收益为目标,农场的经营类型随到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3.杜能的研究方法
“孤立化的方法”: 排除其它要素(土质、肥力、河流等)而只探 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也就是不考虑所有自然条件的差异,而 只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
ECNU
第3章
经济区位理论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第二节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
第三节 中心地理论 第四节 现代经济区位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本章内容
经济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 ecnu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1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2
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3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4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5
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次考察了其它小城市的影 响,进而考察了谷物价格和土质的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与管理第二讲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区位论
已知:E=40kg/ha,P=2元/kg ,f=2分/英里.kg ,a=1元
/kg,求:A点(k=0)和B点(k=25英里)的区位地租环
二、农业区位论
49-
8
二、农业区位论
逆杜能环
在孤立国中,杜能只考虑了农业的土地利用,在现代城市周围,不仅仅有农 业土地利用,同时也有商业、住宅、工厂等其他土地利用。辛克莱尔通过研 究美国中西部的许多大城市周围的土地利用,提出了同杜能环完全相反的城 市周围土地利用模式,即逆杜能环
劳动力分布不均匀,工资固定,各地区工资水平不同,劳 动力供应是无限的
消费地点已经预先确定,消费地的规模是已知的,一个工 厂只有一个市场
运费是重量与距离的函数
49-
13
(二)布局指向性
韦伯认为具备某个有利区位因素的地点,对产业布局的区位有一种吸 引力,其引力的大小与该点区位因素的强度有关,而产业的最优区位 应在各点区位因素引力的合力方向上(或引力最大的方向上),这称 为产业布局指向。如O点。韦伯根据布局指向性将产业分为运输指向 型、劳动力指向型、资本指向型、技术指向型、电力指向型、水源指 向型等类型。
确定比较成本项目,主要有6项:劳动费、电费、燃料费、原料费、 成品运费、税收
确定选定点:在全国选了26个地区,有的已建,有的可能建。A~Z
进行成本比较:方法很多,成本比较表法、替代模式法、动态分析法 等。用成本比较表法
评价:建尼龙厂不可行;从表中可看出电费较低,可建耗电量较大的 企业,当地有铝矿,因此考虑建铝厂
49-
17
(五)集聚因素与产业区位选择
原料指数:原料指数(Mi)计算公式
Mi>1 原料地指向型,如甜菜糖厂, Mi =8 Mi <1 市场指向型,如可口可乐, Mi =0.02 Mi =1 既可在原料地,也可在市场区,如纺织业
浅谈区域经济发展的演化过程
浅谈区域经济发展的演化过程
摘要
区域经济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过程既包含
着经济发展的演化过程,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方向。
近几十年,区域经济
发展已经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经济发展转向综合发展,以推动经济增长及
社会发展。
本文就区域经济发展的演化过程进行简要分析,从工业化发展、经济全球化、经济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探讨区域经
济发展在新形势下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演化过程;工业化;经济全球化;经济结构
调整;可持续发展
1前言
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紧密关
联着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社会稳定,其发展过程既包含着经济发展的演
化过程,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思路和趋势。
在新形势下,区域经济发展面
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因此深入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演化过程,对于制定针
对性更强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2.1工业化发展
工业化发展无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
第四章 区位论与空间经济过程
§4.3 区域经济发展 一、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1.区域经济增长因素 资源禀赋 资源配置能力 区位条件 外部环境 2.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区域增长极理论 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乘数作用和加速原理 3.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罗斯托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二、经济地域综合体 1.经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 2.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特点 3.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类型 4.经济地域综合体的要素构成与组合方式 5.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空间结构 6.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现实有效性评价 三、经济区与经济区划 1.经济区的概念 2.经济区的基本特征 3.经济区的类型(经济类型区 部门经济区 4.经济区划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 1.理论前提 2.形成机制 3.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 4.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5.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局限性 四、韦伯工业区位论 1.区位因子体系 2.理论前提与构建步骤 3.运费指向论 原材料指数 区位三角形与区位多边形 综合等费用线 4.劳动费指向论 5.集聚指向论 6.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意义 7.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局限性
《现代人文地理学》网络课程第来自章区位论与空间经济过程
§4.1 经济活动区位与区位论 一、概述(基本概念) 经济活动区位 区位论 .区位条件 区位因子 二、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1.要素投入(土地 原材料 能源 资本 劳动力) 2.市场(市场规模 市场战略 市场特性) 3.区域环境(产业环境 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 环境因素 可进入性因素) 4.交通(运费 航空运输)
综合经济区)
§4.4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一、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1.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2.梯度推移学说 3.中心外围理论 4.相互依赖理论 二、区域分工与合作 1.区域分工(成本学说 要素禀赋学说) 2.区域合作(基本原则 类型)
区位论
• 一般区位因素:劳动力费用、运输费用、 地租等。(与所有工业有关)
• 特殊区位因素:气候、地形、地貌、水 质、地质等。(只与特定工业有关)
4、工业寻求最优区位3阶段
• (1)第一阶段,暂定劳动费与聚集效益 因子都不起作用,孤立地研究在只有运 费因子单独起作用的情况下,工业最合 理的布局模式;
• 理想工业区是运距和运量最低的地点。
第一章 区位论
(Location theory)
第一节 区位论的产生和初期发展 第二节 近现代区位论 第三节 经济活动区位
• 区位一词源于德语的“standort”,英文译 为“location”,日文译成“立地”。
• 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指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位置。 具体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 区位论就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优化的学科。
• 如果劳动力成本节约和聚集而产生的生 产成本节约之和小于运输成本之增加, 则原有的区位不变;如果前者大于后者, 则应当把工厂迁至工资较低的地方或聚 集区域。
(一)运费指向性
如何确定运费最小点的工业区位,他把原料、燃 料和消费地的分布,作为决定工厂区位的基本 图形,分以下几种情况:
➢ 1、原料一种,同消费地(即市场)一起,区 位图形为一点。
• 劳动费指数=劳动费/制成品重量
• 劳动费指数越大,则通过节约劳动费来 降低生产成本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换句 话说,劳动费指数越大,企业也就会更 加向少数劳动力廉价地集中。
(三)集聚指向性
✓1、集聚分为纯粹集聚和偶然集聚 ✓2、纯粹集聚:是集聚因子的必然归属的
结果,即由技术性和经济性的集聚利益 产生的集聚,也称为技术性集聚。
• 中心地是均匀地分布在平原上,同类中 心地之间的距离也相等,服务范围是同 一半径的圆形区。任何一个中心地都有6 个同级中心地与之相邻。
3-4 现代 区位理论
2) 波特的钻石模型
竞争战略之父. 竞争战略之父. 最有影响的代表作有《竞争战略》 最有影响的代表作有《竞争战略》 (1980),《竞争优势》(1985), 1980), 竞争优势》 1985), ),《 《国家竞争力》(1990),《品牌 国家竞争力》 1990), ),《 间选择,战略及双边市场力量》 间选择,战略及双边市场力量》 (1976) 1976)
图3.32 Michael Porter
钻石模型(diamond Model)又 Model) 钻石模型( 称钻石理论,菱形理论及国家 称钻石理论, 竞争优势理论. 竞争优势理论. 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 波特认为, 种产业竞争力的由四个因素组 成.
生产要素:人力资源, 生产要素:人力资源, 天然资源,知识资源, 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 本资源,基础设施; 本资源,基础设施; 需求条件: 需求条件:本国市场的 需求; 需求;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 表现: 表现:是否有国际竞争 力);
柔性专业化主要特征: 柔性专业化主要特征:
以多种小数量生产方式为主的中小企业 ; 小规模生产; 小规模生产; 产品周期速度快; 产品周期速度快; 网络经济; 网络经济; 速度经济; 速度经济; 很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很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新产品阶段
产品成熟阶段
产品标准化阶段
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
波特的钻石理论模型
企业的战略,结构, 企业的战略,结构,竞 争对手的表现; 争对手的表现;
现代区位理论的核心观点
规模经济: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规模经济: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并形成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 外部性: 外部性:先来的企业会给后到的企业创造了基 础设施,劳动力市场,中间产品, 础设施,劳动力市场,中间产品,原材料的供 应渠道, 应渠道,专业知识的扩散等等正面的外部效益 或称正面的外部性, (或称正面的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 lity). lity).源自3. 现代区位理论发展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继韦伯之后,对区位论做出重要贡献的是 瑞典经济学家帕兰德和美国经济学家胡佛。帕 兰德和胡佛都用相当的论据批驳了韦伯区位理 论的抽象性和非现实性,但非常遗憾的是他们 的理论最终又都回到了韦伯理论的基点——费 用探讨上。总的看来,他们的理论与韦伯的理 论既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他们的理论是假定 需求一定、忽视区位间的相互依存性,追求的 是费用最小。但他们对市场地域与区位的关系, 特别是对市场地域界线的划分等进行了详细的 研究。对市场界线的划分不同于传统的最小费 用理论,已表现出向市场地域学派的发展。
在工业区位理论中,最早提出最小费用理论 的并非是韦伯,龙哈德就曾经对此进行过研究。 1885年龙哈德发表的《国民经济的数学基础》 一文中谈到,假定运费与产品和原料的运输吨 公里成比例,运费极小点就相当于在消费地和 原料供给地产生的牵引力的均衡点。即,消费 地相当于产品重量的力作用与区位,原料供给 地相当于原料重量的力作用于区位,这些相反 方向作用力的均衡点就是运费极小点。另外, 龙哈德也认为,劳动费和工人技术熟练程度的 地域差异对区位决定也有影响作用,总之,在 韦伯之前关于最小费用区位论已经有了一定的 论述,但是都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区位相互依存学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其代表人物是费特、郝特林和张伯 伦。该学派把不完全竞争引入区位理论 研究中,是区位论由完全竞争逐步走向 不完全竞争,假定生产费用一定,市场 不是韦伯假定的点状而是呈线状分布。 企业的销售价格因区位的不同而不同, 各个企业都尽力以低于竞争企业的价格 向消费者销售,而销售价格与克服工厂 到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所付出的运费大小 关系密切。
韦伯于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一书, 对工业区位进行了系统研究。韦伯也采取了从 简单假设开始, 抽象地分析工业生产分配过程 以推导出纯区位规则的演绎方法研究工业区位 问题。韦伯对区位论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明确地 提出了“区位因子”这一概念。区位因子即决 定工业空间分布于特定地点的因素、原因, 他 认为这主要是生产成本的节约以及由此对工业 企业产生的吸引力。韦伯将区位因子划分为一 般性区位因素和特殊区位因素,并且着重研究 一般性区位因子中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以及 聚集分散几种最重要的因子对工业区位的作用。
以廖什为代表的利润极大化区位理论从需 求因子出发,对区位选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这意味着区位论由完全竞争市场区位论向不完 全竞争市场区位论的发展。廖什在《经济区位 论》一书中谈到,正确的区位是纯利润最大的 地点,即影响区位的因子不仅包括费用因子也 包括收益因子,更确切的说是两者的差,该理 论被称为最大利润区位论。廖什认为市场不是 最小费用学派的“点”状市场,也不是相互依 存学派的“线”型市场,而是蜂窝状的正六边 形“面”状市场。廖什的区位论在垄断竞争情 况下,首先着眼于确定均衡价格和销售量,即 平均生产费用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再通过 此来确定市场地域面积和形状。
在本世纪40年代,经济区位论作为一门独 立的、系统的学科已形成。在农业区位论研究 上,达恩和阿伦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达恩把 区位主体分为三个研究层次,即企业水平、产 业水平和社会经济总水平来分析,但他把重点 放在了产业水平的分析上,最后建立了农业区 位论的一般均衡模型。在分析方法上由静态研 究发展到动态研究,力图使自己的区位理论与 现实相吻合。阿伦索的理论不仅仅局限于农业 区位上,对土地经济学特别是城市地租理论的 发展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建立的土地利用 和地价的一般均衡模型是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基 础之一。
杜能之后,对农业区位论贡献较大的 经济学家是布林克曼,他从集约度和经 营方式出发来研究农业区位布局。他认 为影响集约度的因素有农场的交通位置、 农场的自然情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 经营者本身的特征等,集约度的高低影 响农业的收益和土地利用方式。
布林克曼与杜能理论的区别是:杜能 把生产费的一部分即所谓的“谷物部分” 作为距离的函数,而“货币部分”认为 与距离无关,布林克曼则把所有的生产 费都作为是距离的函数来研究。另外, 在杜能的区位论中,各种作物的空间布 局取决于节约指数或地租指数。两者的 相同之处是重视费用的研究,只是布林 克曼把所有的费用跟距离联系到了一起, 但总的看来,他的理论也属于最小费用 学派。
经济区位论的 发展演化
綦 佳 博士 经济管理学院 2019年3月9日
“区位”一词源于德语“standort”,英 文译为“location”,日文译成“立地”。关 于区位的涵义,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区位是指某 种事物占据的场所或者空间,是人类行为活动 的空间;有的地理学者认为区位特指企业、产 业、设施等在空间经济格局的位置,有时特别 指它们的盈利位置或者说是最优的经营位置。 总之,区位含有场所的意思,是一种空间状态, 是任何经济活动所必须依存的基础。
区位理论萌芽于18世纪,亚当·斯密在《国 富论》中指出,通过水运,为每一种产业开辟了 更加广大的市场,这是陆运所不能办到的,因此 正是在海岸,以及在通航河道两岸,各种产业自 然而然地开始分工,并得到改进同时,斯密也提 出了绝对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只 生产自己占绝对优势、对自己最有利、成本最 低的产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换回自己需要的 产品。斯密的地域分工理论揭示了区域发展的 一条基本原则,就是要发挥区域内的优势资源 和优势产业。
李嘉图继承和发扬斯密理论的科学成 分,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最有 效、最合理的社会生产是各个国家或地 区生产自己在生产上处于相对优势、成 本比较低的产品,并用这些产品去交换自 己所需的产品,获得好处。该理论为区域 产业布局、区域产业结构形成提供了指 导。
在区位论的发展史上, 德国经济学家 杜能最早研究了农业区位问题。 19世纪 初, 德国进行了农业制度改革, 农业开 始向资本主义商品农业发展, 这种情况 提出了农业生产的空间合理布局问题。 杜能经过潜心研究于1826年出版了《孤 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 标志区位论的产生,他被后人称为区位 论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