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肌理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苏少版二年级上册美术第10课《感觉肌理》教学设计(含2课时)

苏少版二年级上册美术第10课《感觉肌理》教学设计(含2课时)

苏少版二年级上册美术第10课《感觉肌理》教学设计(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感觉肌理》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感受不同的肌理效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肌理的图片,以及制作肌理的步骤说明。

教师需要充分理解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肌理的美。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表达能力,但对于肌理的认识和创作能力还不够成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肌理的概念,学会观察和描述肌理效果,掌握制作肌理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触摸、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肌理的概念,学会观察和描述肌理效果,掌握制作肌理的基本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肌理现象,并运用到美术创作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践法、合作交流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肌理的图片、实物,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析。

2.准备制作肌理所需的材料,如纸张、画笔、颜料等。

3.布置教室,使学生有一个舒适、轻松的学习环境。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不同肌理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感受肌理的美。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肌理现象?”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教材中的肌理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肌理的特点。

同时,教师通过触摸和感受不同的肌理实物,让学生亲身体验肌理的效果。

操练(15分钟)教师示范制作肌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材料和方式,创作出具有独特肌理效果的作品。

美术教案-感觉肌理2篇

美术教案-感觉肌理2篇

美术教案-感觉肌理美术教案-感觉肌理精选2篇(一)教学目的:1. 理解肌理在艺术中的作用与表现方式。

2. 具备观察、分析和表达肌理的才能。

3. 通过创作作品,表达自己对肌理的理解与感受。

教学重点:1. 肌理的定义及分类。

2. 观察和分析肌理的方法。

3. 利用不同媒材表达肌理的技巧。

教学准备:1. 图片、艺术作品或实物,展示不同的肌理表现。

2. 不同的绘画媒材和工具。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 展示不同的肌理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绘他们的感受。

- 引导学生考虑,肌理在艺术中的作用是什么?它如何影响观众的感受和作品的表达?Step 2:讲解〔10分钟〕- 介绍肌理的定义,即外表纹理或质地的外观和感觉。

- 讲解常见的肌理分类,如光滑、粗糙、细腻、凹凸等。

Step 3:观察与分析〔20分钟〕- 展示不同的肌理图片、艺术作品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中的肌理表现。

-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肌理的细节特征,如线条、形状、颜色和明暗等。

- 让学生尝试用形容词来描绘不同肌理的感觉和效果。

Step 4:理论〔30分钟〕- 给予学生一些理论任务,如使用各种绘画媒材和工具来表达不同的肌理。

-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技法和实验,例如使用刷子、刮板、海绵等来创造不同的肌理效果。

- 引导学生考虑如何利用色彩和明暗来增强肌理的表现力。

Step 5:分享与总结〔10分钟〕- 学生展示并分享他们的作品,讨论不同肌理的表达方式和效果。

- 总结肌理在艺术中的作用和表现方式,并鼓励学生继续观察、分析和表达肌理。

拓展活动:- 鼓励学生到自然环境中观察和记录不同的肌理,如树皮、石头、布料等。

- 可以组织学生进展实地考察,到美术馆或艺术展览中观察和分析艺术家如何运用肌理。

评估方式:- 观察学生在理论活动中表现的观察和分析肌理的才能。

- 学生的作品是否可以有效地表达不同肌理,以及是否有创造性和个性化的表现。

美术教案-感觉肌理精选2篇(二)教学目的:1. 学生可以掌握剪花边的根本技巧;2.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展剪花边的设计;3. 学生可以在实际应用中运用剪花边来装饰手工作品。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0感觉肌理 |苏少版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0感觉肌理 |苏少版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0感觉肌理|苏少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认知肌理的概念和表现方法,学习和感受肌理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培养对肌理的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肌理的概念和表现方法•对肌理的感知和表现手法教学难点•创造性表现肌理的方法和技巧•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的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环节•教师出示不同的肌理样本,要求学生观察并说出该肌理的名称和特征。

•引导学生聆听不同的肌理声音,引发学生对不同肌理的感受和表现的想象。

•激发学生对肌理感知与表现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讲授环节•介绍肌理的概念和表现方法,包括形态肌理、质感肌理、色彩肌理等方面,让学生了解肌理在美术中的重要作用。

•展示不同的肌理艺术作品,引导学生认知肌理表现的方法和技巧。

•从色彩、线条、形态等方面讲解肌理表现技巧,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技巧,并能够创造性地表现肌理。

实践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感受周围的事物,创造性地表现不同种类的肌理。

•让学生分为小组,合作完成肌理表现作品,其中包括创新肌理的表现方式和方法。

•学生自主创作后,进行展示和分享,分享肌理表现的方法和思路,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总结环节•点评不同的肌理表现作品,强调肌理表现的方法和手法,并关注学生创新力和表现能力的提高。

•复习和总结本课时的重难点内容,巩固学生学习成果。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创新和实践,在美术创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教学评价本教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方式,全面提升学生对肌理表现的认知和创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实践,不断挖掘和发挥自己的潜力和创造力,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10感觉肌理苏少版(1)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10感觉肌理苏少版(1)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肌理,了解肌理的定义、特点以及表现形式,并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创作出具有丰富肌理效果的美术作品。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对肌理的感知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然的情感,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学主题:感觉肌理2. 教材来源:《苏少版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材》3.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肌理,学会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表现不同的肌理效果,培养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肌理的定义、特点以及表现形式,学会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创作出具有丰富肌理效果的美术作品。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创新表现肌理效果,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材、画纸、画笔、各种材料(如纸张、布料、石头等)。

学具:学生自带材料(如废旧物品、颜料、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欣赏不同肌理效果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肌理的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肌理的定义、特点以及表现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肌理现象。

3. 课堂示范:教师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现场示范创作具有肌理效果的美术作品,讲解示范过程中的技法和注意事项。

4. 学生实践:学生根据教师示范和讲解,结合自带材料,动手创作具有肌理效果的美术作品。

5.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将作品展示给大家,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的肌理效果,给予肯定和建议。

六、板书设计1. 肌理的定义、特点2. 肌理的表现形式3. 创作方法与技巧七、作业设计1. 完成一幅具有肌理效果的美术作品。

2. 观察生活中的肌理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肌理的定义、特点以及表现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小学美术《感觉肌理》教案

小学美术《感觉肌理》教案
小学美术《感觉肌理》教案
一、教学内容
小学美术《感觉肌理》教案,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章《形、色、质感的探索》。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感知不同物体的肌理特征,如光滑、粗糙、凹凸等;
2.学习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表现肌理;
3.尝试运用拓印、刻划、涂抹等技法创作具有肌理效果的美术作品;
-创作中的创新实践: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可能会缺乏创新思维,模仿多、创新少。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创作出独特的肌理作品。
-肌理与质感的关系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肌理如何影响物体的整体质感。教师需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肌理对物体质感表现的重要性。
举例说明:
-教学重点示例:通过展示树皮的粗糙肌理和水面光滑肌理的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肌理的区别,并通过绘画练习表现这些肌理。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肌理的概念和应用。特别是在讲解重点难点时,通过实物示范和比较,学生们能更直观地掌握肌理表现技巧。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可以尝试更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互动问答等,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他们互相交流、共同创作,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如难以把握肌理的细腻表现。针对这一点,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帮助他们突破难点。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感觉肌理》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肌理的概念和表现方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通过观察和触摸,积极尝试用线条、色彩等元素来表现不同的肌理。这让我深感欣慰,同时也让我对教学过程产生了一些思考。

第5课 感觉肌理(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四年级上册

第5课 感觉肌理(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四年级上册

教案标题:第5课感觉肌理(教案)教案科目:美术年级:四年级学期:上册学年:2023-2024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肌理的定义和分类,理解肌理在美术作品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对肌理的感觉和观察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 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技法创作肌理作品,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分享交流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肌理的定义和分类2. 肌理在美术作品中的作用3. 肌理的创作技法和材料运用教学难点:1. 对肌理的观察和感觉2. 肌理作品的创作实践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图片素材、示范作品、评价表等2. 学生准备:绘画用品、剪刀、胶水、废旧材料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幅肌理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觉得这幅作品有什么特别之处?”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肌理,让我们一起探索肌理的奥秘吧!”二、基本概念(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课件,向学生介绍肌理的定义和分类,展示不同肌理的图片素材,让学生对肌理有直观的认识。

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认真观察图片素材,了解肌理的特点和分类。

三、观察与感受(10分钟)1. 教师出示几幅肌理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感受到这些作品中的肌理吗?它们给你什么样的感觉?”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关注肌理在美术作品中的作用。

四、技法与材料(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课件,向学生介绍肌理的创作技法和材料运用,如拓印、刮擦、拼贴等。

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了解不同技法和材料的特点,学习如何创作肌理作品。

五、创作实践(15分钟)1. 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技法和材料,创作一幅肌理作品。

2. 学生独立或合作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展示与评价(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引导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关注作品中的肌理效果。

(苏少版)二年级美术上册感觉肌理教案

(苏少版)二年级美术上册感觉肌理教案

(苏少版)二年级美术上册感觉肌理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肌理的含义,感受肌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欣赏、表现和创造肌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活中的美。

教学内容1. 肌理的含义及在生活中运用。

2. 肌理的制作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肌理的含义,感受肌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欣赏、表现和创造肌理的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范画、各种肌理的实物。

2. 学具:水粉颜料、拓印材料、剪刀、胶水、绘画纸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各种肌理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肌理的特点。

2. 新授:讲解肌理的含义,让学生了解肌理的种类及肌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3. 示范:示范如何制作肌理,包括拓印、揉搓、喷洒等方法。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肌理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展示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板书设计1. (苏少版)二年级美术上册感觉肌理2. 内容:肌理的含义、种类、制作方法作业设计1. 让学生课后收集生活中的肌理素材,进行观察和记录。

2. 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制作肌理,完成一幅肌理画。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制作肌理,培养了他们对肌理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肌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肌理的制作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更多有趣的肌理,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2. 新授在新授环节,教师需要详细讲解肌理的含义,让学生了解肌理的种类及肌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讲解时,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肌理的概念。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肌理会出现在这些物体上?它们有什么作用?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第10课 感觉肌理-苏少2011版二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10课 感觉肌理-苏少2011版二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10课感觉肌理-苏少2011版二年级美术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肌理的概念和作用,以及肌理与感觉的关系。

2.掌握用不同的绘画材料和工具表现不同的肌理效果。

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肌理的概念和作用。

2.学生能够掌握用不同的绘画材料和工具表现不同的肌理效果。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用视觉和触觉感知肌理。

2.如何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绘画材料和工具表现不同的肌理效果。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白板、粉笔。

3.不同种类的绘画材料和工具(如水彩、颜料、铅笔、笔等)。

4.示范作品。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5分钟)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等素材,让学生对主题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 感知肌理 (15分钟)1.讲解肌理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用视觉和触觉感知肌理。

2.老师展示不同材质的肌理,并讲解不同材质的触感和采光反射情况。

3. 表现肌理 (20分钟)1.老师展示用不同材料和工具表现肌理的示范作品,并解释不同材料和工具的特性和使用方法。

2.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在作品中呈现自己感受到的肌理。

4. 练习 (40分钟)1.学生进行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2.老师提供多种肌理图片和素材,让学生观察、分析,并尝试用合适的材料和工具表现。

5. 总结与评价 (10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2.老师总结本课的教学内容,并提出一定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教学思考本课通过视觉和触觉感知肌理,引导学生表现肌理。

教学重点在于理解肌理的概念和作用,掌握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表现不同的肌理效果。

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如何用感官感知肌理,并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表现。

本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第10课感觉肌理》(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二年级上册苏少版

《第10课感觉肌理》(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二年级上册苏少版

《第10课感觉肌理》(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二年级上册苏少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肌理的含义,学会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制作肌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 培养学生感受、观察、探究肌理,激发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肌理,增强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肌理的含义: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纹理和质感,如木材的纹理、金属的光泽等。

2. 肌理的制作方法:使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如海绵、刷子、沙子等,制作出不同的肌理效果。

3. 肌理的应用:肌理可以用于美术作品的创作,如绘画、雕塑等,也可以用于生活中的装饰,如墙面、家具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制作肌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感受肌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示范视频、肌理制作工具和材料。

2. 学具:图画纸、彩笔、油画棒、水粉颜料、画布、画笔、海绵、沙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肌理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肌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肌理的含义、制作方法和应用,让学生了解肌理的基本知识。

3. 示范:播放示范视频,展示如何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制作肌理。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肌理制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第10课感觉肌理》2. 内容:肌理的含义、制作方法和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课堂作业: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制作肌理,完成一幅美术作品。

2. 家庭作业:观察生活中的肌理,用图画纸和彩笔记录下来。

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肌理的基本知识,能否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制作肌理。

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通过PPT展示、示范视频、实践操作等教学方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在实践操作环节,是否有个别学生操作不当,需要加强巡回指导。

一年级美术教案 感觉肌理

一年级美术教案 感觉肌理

一年级美术教案感觉肌理教案标题:感觉肌理——探索视觉艺术的世界教学目标:1. 了解肌理在视觉艺术中的作用和表现形式;2. 发展学生对不同肌理的感知和表达能力;3. 提高学生对不同肌理的观察和判断能力;4. 培养学生对肌理表达的创造力。

教学准备:1. 肌理示例图片和物品:如木头、织物、塑料等;2. 艺术材料:颜料、毛笔、画笔、纸张、颜料盘等;3. 视频或图片资源。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通过播放肌理相关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肌理的好奇和兴趣;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你知道什么是肌理吗?你能感受到肌理的存在吗?它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表现形式?”探索肌理:1. 给每个学生发放一些肌理样本(如织物、塑料、纸张等),让学生触摸和感受不同的肌理;2. 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每个肌理样本的特征:手感(粗糙、光滑、软绵等)、外观(纹理、图案等);3.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肌理样本用途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肌理表达:1. 向学生展示一些具有强烈肌理感的艺术作品,让他们观察和品味;2. 引导学生思考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肌理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情感;3. 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艺术材料(如颜料、笔、纸等),通过绘画、贴纸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肌理的感知和想象;4.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肌理样本或通过绘制来创造肌理效果。

总结回顾:1. 在展示学生的作品后,进行全班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肌理的理解和表达;2. 回顾课堂内容,强调肌理在视觉艺术中的重要性;3. 鼓励学生多观察、体验和创造肌理,激发他们的艺术创作潜能。

拓展延伸:1. 带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在自然环境或城市中寻找各种肌理,鼓励学生拍摄或绘制所观察到的肌理;2. 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创作,设计并绘制一个肌理艺术作品展板。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探索肌理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2. 评估学生创作的作品,包括对肌理的观察和表达准确性;3. 在课堂讨论和学生反馈中评估学生对肌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10课感觉肌理(教案)苏少版美术二年级上册

第10课感觉肌理(教案)苏少版美术二年级上册

教案:第10课感觉肌理(苏少版美术二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肌理的概念,认识不同物体表面的肌理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肌理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运用肌理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肌理的概念及特点2. 常见物体表面的肌理观察与分析3. 肌理的创作方法及技巧4. 肌理作品欣赏与评价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肌理的概念,认识不同物体表面的肌理特点,并能运用肌理进行创作。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分析肌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教材、范画等。

2. 学具:彩纸、彩泥、画笔、颜料、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让学生发现并描述物体表面的肌理特点。

2.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表面的特点叫做什么吗?引出课题——感觉肌理。

二、新课1. 讲解肌理的概念及特点,让学生了解肌理的分类和表现形式。

2. 展示常见物体表面的肌理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分析肌理的特点。

3. 讲解肌理的创作方法及技巧,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肌理进行创作。

4. 欣赏肌理作品,引导学生评价作品中的肌理表现,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课堂实践1. 分组讨论,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观察到的肌理特点和创作想法。

2.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运用彩纸、彩泥等材料进行肌理创作。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点评作品,引导学生从肌理特点、创意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

3. 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借鉴,提高创作水平。

板书设计:第10课感觉肌理一、肌理的概念及特点二、常见物体表面的肌理观察与分析三、肌理的创作方法及技巧四、肌理作品欣赏与评价作业设计:1. 观察身边的物体,记录下不同物体表面的肌理特点。

2. 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幅以肌理为主题的作品。

第10课感觉肌理(教学设计)苏少版美术二年级上册

第10课感觉肌理(教学设计)苏少版美术二年级上册

第10课感觉肌理(教学设计)苏少版美术二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触摸、绘画等方法,让学生了解肌理的概念,学会运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创造出丰富的肌理效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对肌理的感受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肌理的概念: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纹理和质感,可以通过触觉和视觉来感知。

2. 肌理的分类:自然肌理和人工肌理。

自然肌理如树皮、石头、水面等,人工肌理如布料、纸张、金属等。

3. 肌理的表现方法:可以通过绘画、拓印、拼贴等手法来表现肌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肌理的概念,学会运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创造出丰富的肌理效果。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肌理,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教材、范画等。

2. 学具:绘画纸、彩笔、油画棒、拓印工具、拼贴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肌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肌理的概念、分类和表现方法,让学生对肌理有更深入的了解。

3. 示范:示范如何运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创造出丰富的肌理效果,让学生学会操作技巧。

4.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创造出自己的肌理作品。

5. 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感觉肌理2. 内容:肌理的概念、分类、表现方法、实践步骤等。

七、作业设计1. 课堂作业: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创造出自己的肌理作品。

2. 家庭作业:收集身边的肌理素材,进行观察和感受,画出自己的肌理作品。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学生对肌理的概念和表现方法有了深入的了解,能够运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创造出丰富的肌理效果。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0感觉肌理苏少版(1)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0感觉肌理苏少版(1)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10 感觉肌理苏少版 (1)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和感受肌理的视觉和触觉特点,培养学生对肌理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同时,通过肌理的制作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 肌理的概念:介绍肌理的定义,让学生了解肌理是物体表面的纹理和质感。

2. 肌理的种类:介绍不同类型的肌理,如自然肌理和人工肌理,并展示相应的图片和实物。

3. 肌理的制作方法:讲解不同的肌理制作方法,如绘画、剪贴、揉捏等,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感受肌理的特点,培养学生对肌理的审美感知能力。

难点:肌理的制作方法,如何运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创造出独特的肌理效果。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实物等。

学具:绘画纸、颜料、画笔、剪刀、胶水、揉捏材料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肌理的图片和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肌理的特点和作用。

2. 讲解:讲解肌理的概念、种类和制作方法,让学生对肌理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实践操作: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和工具,进行肌理的制作实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板书设计1. 感觉肌理2. 副肌理的概念、种类和制作方法3.肌理的定义自然肌理和人工肌理的种类绘画、剪贴、揉捏等肌理制作方法4. 结尾:激发学生对肌理创作的兴趣作业设计1. 制作肌理作品:学生根据课堂所学,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和工具,制作一幅肌理作品。

2. 观察日记:学生观察身边的肌理,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形成一篇观察日记。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讲解和实践,让学生了解了肌理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和创造力,制作出了独特的肌理作品。

但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学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材料的选择和工具的使用,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肌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

美术教案-感觉肌理-教学教案

美术教案-感觉肌理-教学教案

美术教案-感觉肌理-教学教案第一篇:美术教案-感觉肌理-教学教案感觉肌理(二)教学目的:1、强调眼、手、脑的结合,尝试用拓印、磨印等不同方法把各种凹凸不平材料的肌理效果表现出来,力求完成一件有趣的作品。

2、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兴趣,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美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从观察、触摸到动手表现,充分感受不同质地材料的肌理美。

2、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表现不同的肌理美,更能创造漂亮的肌理美。

教具准备:1、搜集各类凹凸不平的、不同质地的材料2、制作好的磨印、拓印画面3、用于表现肌理的绘画工具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2、导入新课: a、触摸实物(有几件东西在没有让它们亮相之前,我想让几位小朋友来用手触摸一下,你有什么感觉呢?)这几件实物分别是:海螺、贝壳、麻袋、树叶、陶瓷等。

b、说说触摸的感觉,导出肌理概念(这些物体中,有的表面是光滑的,有的是凹凸不平的。

)(这些凹凸不平的物体中,物体本身就有一种漂亮的纹理,出示海螺,看!上面漂亮的圈圈螺旋纹,这就叫做肌理。

) c、出示课题3、讲授新课:a、出示树叶,感受它的肌理。

指导学生观察树叶的纹理,用手触摸它的叶脉。

(树叶上细细密密的叶脉就象张蜘蛛网一样,有意思!)提问学生:漂亮的事物把它表现在画面上才好,怎么表现呢? b、讨论拓印、磨印的方法。

(可以照着画下来,那就是写生。

)再进一步提问:如果要把纹理一模一样地表现出来呢?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结合磨印、拓印的画面,使学生开始对肌理的表现有种认识,让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说说磨印、拓印的方法。

(磨印是把纸覆盖于物体表面,用硬质的绘画工具在上面来回磨出来的效果。

拓印是把物体的表面涂上颜料,然后盖印在纸上的效果) c、说说特别的肌理。

(大自然孕育了这么多奇妙的万物供我们欣赏。

)观察桌上的实物,再通过触摸,把你觉得好看的描述一番。

(小组交流,个别提问。

) d、学生作业。

用颜料拓印,用彩色铅笔、蜡笔磨印或选择自己的方法,选择一些物体把它们的肌理表现出来。

三年级美术下册《感受肌理》优秀教学案例

三年级美术下册《感受肌理》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在本节课中,我将运用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针对课程内容,我会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什么是肌理?它有什么特点?”“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或景象具有肌理效果?”“如何将肌理运用到我们的美术作品中?”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在课堂实践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共同探讨、研究肌理的创作方法,并合作完成一幅具有肌理效果的美术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学习、交流,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提高课堂效果。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本节课的最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总结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提高自我认知和审美鉴赏能力。同时,我会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继续创作的信心和热情。
三年级美术下册《感受肌理》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当代教育理念中,美术教学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人美版三年级美术下册《感受肌理》一课,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设计而成。本案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和创造,探索肌理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和动手能力。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在感受肌理之美的过程中,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美,发现生活中的艺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创作出富有肌理效果的美术作品,为今后的艺术创作之路奠定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肌理创作方法,讨论如何运用该方法创作一幅美术作品。
2.各小组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第10课 感觉肌理(教案) 美术二年级上册

第10课 感觉肌理(教案) 美术二年级上册

第10课感觉肌理1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拓印不同的物体,感受不同材质的美。

2、对拓印作品的纹理大胆联想,用剪贴画的形式创作一幅有趣味的新作品。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如何根据拓印作品的纹理进行大胆联想并表现出来。

教学难点如何妙用肌理的形。

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3.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活动一肌理之趣分小组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几幅漂亮的图案,请看(出示六张不同拓印肌理图)请你们摸一摸箱子里有什么,猜猜它是哪种图案,开始……请打开箱子找出你摸到的东西。

你是怎么猜对的教师总结这些物体上有些东西能让我们感觉到。

物体表面的纹理结构,美术中称为肌理。

板书肌理活动二肌理之形1、拓印肌理老师是怎样把箱子里物体上的肌理变在纸上的那请用桌上这张白色的纸变出物体的肌理吧。

2、展示交流拓印的作品(点、线的肌理)同学们,仔细观察这2幅肌理,它们的形状哪儿不同总结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肌理。

活动三肌理之妙套肌理——肌理运用于作品表现同学们,如果我们把印出的肌理扔进垃圾桶,它就成了垃圾,如果我们我们把它变一变,会变成什么呢请把鱼的纸框套在你印的花纹上,你感觉怎么样总结原来肌理可以用在我们的画中。

展示2条不同肌理的鱼这2条鱼哪儿不同你喜欢哪条鱼总结它们都很美,相同的物体可以使用不同的肌理。

2、选肌理——肌理的妙用(1)艺术家的妙用艺术家也特别喜欢肌理出示木纹这是谁的肌理看,日本的版画家把它变成了……出示《争艳》木头的肌理变在哪里为什么这样变总结原来我们在作画时要根据物体的特点巧妙的选择。

你学会了吗(2)学习妙用请把菠萝的纸框套在你们小组印出的肌理上,看看谁最合适。

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为什么选这个肌理呢你也学会妙用肌理了!3、想肌理——肌理的联想接下来,我们就来考考大家是否真的学会了,有信心吗出示黄桷树的肌理请看这是黄桷树的肌理,想一想它可以变成什么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请组长记下你们的妙计。

二年级上册美术 10、感觉肌理 教案

二年级上册美术 10、感觉肌理  教案

10、感觉肌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对肌理的感受,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热爱的情感;2、培养学生的观察、审美能力;3、能够使用生活中物品的肌理效果来美化作品。

教学重点:了解肌理的意义,寻找发现肌理。

并用拓印的方法在白纸上表现;教学难点:寻找适合的肌理拓印。

教学准备各种材料、范作、彩色铅笔等作画工具。

预习要求1、预习课本内容。

2、准备好油画棒、具有各种肌理效果的实物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亮眼睛》,感受和表现了眼睛。

今天就请你们睁大自己的眼睛,来找找看看肌理效果。

二、精讲探究今天,老师给大家变个魔术!(将一张白纸按在黑板上,白纸下面藏着一片树叶,按牢,用彩色铅笔在树叶上来回涂画,纸上出现了一片树叶的形象。

)猜一猜,老师是怎么做的呢?为什么呢?各种物质表面粗细不同的纹理叫肌理,我们把纸蒙在上面用彩色铅笔磨一磨,纸上就出现了肌理!今天,我们来感觉肌理!(一)摸一摸,看一看人是具有高度灵性的动物,有非常敏感的器官。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老师今天带来一个“百宝袋”里面有许多好东西呢!请你来摸摸看,说一说你摸到了什么?摸出了什么感觉?我们小朋友的触觉非常灵敏,摸出的东西都很正确,我想问小朋友,你们在摸的时候怎么知道是这样东西呢?表面的肌理非常重要,每件物品的表面肌理都是不同的,加上自己的感觉,肯定能准确猜出来。

(二)欣赏肌理出示肌理的图片:树的年轮、贝壳、叶脉、麻布……其实,看不清楚的物体表面也有肌理,只是我们肉眼看不清晰,怎么办呢?好,我们在放大镜下看看这些物体的肌理。

讲授方法这么多美丽的肌理,我们可以用先前的方法把它们拓印在纸上。

你知道怎么做么?1、将白纸蒙在你要拓印的物体表面;2、用彩色铅笔在纸上涂抹,纸上就会出现物体表面的肌理啦!注意:纸不能随意移动,不然印出来的肌理就不清楚了。

用力要均匀。

也可以在物体的表面上涂上水粉颜料,用白纸压印。

学生按照老师讲解地步骤拓印肌理。

三、练习展评找肌理,并将它拓印下来。

感觉肌理教案

感觉肌理教案

感觉肌理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感觉肌理的教学活动教学目标:1. 了解感觉肌理的定义和特征。

2. 探索不同感觉肌理的种类和其对应的触觉体验。

3. 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资源:1. 不同材料的样本(如棉花、沙子、木块、纸张等)。

2. 触觉体验活动工作表。

3. 学生练习册。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对感觉肌理的理解和经验。

2. 提出问题:“你们能描述一下棉花和沙子的感觉吗?它们有什么不同?”3. 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感觉肌理,并激发他们对感觉肌理的兴趣。

探索不同感觉肌理:4. 准备不同材料的样本,并将它们放置在学生面前。

5. 指导学生触摸每个样本,并让他们用几个形容词来描述每个感觉肌理。

6. 鼓励学生尝试用手指、手背等不同部位触摸样本,以便更全面地感受不同的感觉肌理。

7. 学生填写触觉体验活动工作表,记录每个样本的感觉肌理和触摸体验。

讨论和总结:8. 与学生一起回顾触觉体验活动工作表,让他们分享他们的观察和描述。

9.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感觉肌理的特点和对应的触觉体验。

10. 指导学生总结并归纳感觉肌理的定义和特征。

拓展活动:1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描述不同材料的感觉肌理,如衣物、食物、玩具等。

12. 学生练习册中的练习题,巩固对感觉肌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估:13.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描述能力。

14. 检查学生在学生练习册中的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感觉肌理的掌握程度。

教学延伸:- 在初中阶段,可以进一步探索感觉肌理与物体的属性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实验和观察。

- 在高中阶段,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感觉肌理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如绘画、雕塑等。

教学提示:- 确保提供足够的材料样本,以便学生能够全面地触摸和感受不同的感觉肌理。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观察,培养他们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适当调整活动的难度和深度,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5课 感觉肌理 |辽海版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5课  感觉肌理 |辽海版

教案标题: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5课感觉肌理|辽海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肌理的概念,认识不同材料的肌理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肌理的观察力、感知力和创造力。

3. 学会运用不同材料创作出具有肌理效果的美术作品。

二、教学内容:1. 肌理的概念2. 不同材料的肌理特点3. 肌理的创作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肌理的概念,不同材料的肌理特点,肌理的创作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感知肌理,创作出具有肌理效果的美术作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肌理的概念、不同材料的肌理特点。

2. 示范法:演示肌理的创作方法。

3. 实践法:学生动手创作肌理作品。

4. 评价法: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总结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利用图片、实物等展示不同材料的肌理特点,引导学生观察、感知肌理,激发学生对肌理的兴趣。

2. 讲授新课(10分钟)讲解肌理的概念,介绍不同材料的肌理特点,如粗糙、光滑、凹凸等,让学生了解肌理的基本知识。

3. 示范创作(10分钟)演示肌理的创作方法,如利用拓印、刮擦、粘贴等技巧,展示如何创作出具有肌理效果的美术作品。

4. 学生实践(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肌理创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肌理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总结教学效果。

6. 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肌理的概念、不同材料的肌理特点以及肌理的创作方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肌理,创作出更多优秀的美术作品。

六、作业布置:1. 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创作一幅具有肌理效果的美术作品。

2. 观察生活中不同材料的肌理特点,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肌理的认识和创作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具有独特肌理效果的美术作品。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5课 感觉肌理 |辽海版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5课  感觉肌理 |辽海版

教案标题: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5课感觉肌理|辽海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肌理的概念,认识不同材料的肌理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肌理的感觉,提高观察力和审美能力。

3. 学会运用不同材料创作肌理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肌理的概念和分类2. 不同材料的肌理特点3. 肌理作品创作方法4. 肌理作品欣赏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肌理的概念,认识不同材料的肌理特点,学会运用不同材料创作肌理作品。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感受肌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肌理的概念、分类和不同材料的肌理特点。

2. 演示法:演示肌理作品的创作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作品欣赏与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4. 合作学习法:分组进行肌理作品创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实物等展示不同材料的肌理特点,引导学生观察、感受肌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15分钟)(1)讲解肌理的概念和分类(2)介绍不同材料的肌理特点,如纸张、布料、木头、金属等(3)讲解肌理作品创作方法,如拓印、拼贴、雕刻等3. 演示与练习(20分钟)(1)教师演示肌理作品的创作方法(2)学生分组进行肌理作品创作,教师巡回指导(3)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与指导4. 作品欣赏与评价(15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作品欣赏,引导学生从肌理、创意等方面进行评价(2)评选优秀作品,给予表扬和奖励(3)引导学生总结创作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5.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肌理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1. 结合本节课所学,运用不同材料创作一幅肌理作品。

2. 家长协助孩子完成作品,并拍照上传至班级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觉肌理》教学课例恩施市硒都民族实验小学贺卿教材简析:《感觉肌理》这课出自辽海版第八册第5课,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体现出非常丰富的想象能力,通过引导能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本课的设置是为使学生在生活中认识、发现和体验纹理呈现的美感,运用各种方法留下肌理的这些过程,这种简单的方法是学生易掌握的。

在本课的图例中展示的自然纹理和实物纹理,是为了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更多纹理清晰的实物,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多种颜色和多种形式呈现肌理,在作业中体现操作能力以及创造力,使实物的纹理在轻松和愉快的活动中呈现。

本课属于“选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在美术教学中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以及有效目的的达成。

选择肌理为探索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参用书中说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用心去寻找自然界中的肌理,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难点是肌理效果的表现与应用。

参考本课的重难点,我选用活动进行教学,设置了3个活动:1、感知并了解肌理;2、制造肌理;3、肌理的创意表现。

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通过实物与多媒体的资源结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赏析作品,帮助学生在创作中找到灵感,创作出佳作来。

3、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及探究美的能力。

4、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

学习目标:1、让学生知道自然界中的肌理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收获是很大的。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表现肌理,力求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

3、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兴趣。

学习流程:一、课前准备组织教学,请同学们将桌上的工具材料摆放整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课前准备工作无须教师督导,完全能按PPT所出示的依次摆放好学习用具。

】二、精彩导入明确目标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1、触摸实物,感受触摸的感觉。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宝箱,里面有一些宝物,想知道是什么吗?谁来试试,摸摸看什么感觉,猜一猜它会是什么?”2、加以引导,导出肌理的概念。

“同学们的触觉十分敏感,摸出的东西都准确。

这些物体中,有的表面光滑,有的凹凸不平,在我们生活中到处可见这些独特的纹理,这就是肌理,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感觉肌理的魅力。

”3、板书课题,引入《感觉肌理》。

4、明确目标,强调学习的重点。

【以游戏——触摸宝物介入,我预先准备了对比强烈的两个物体,粗糙的玉米和光滑的玻璃杯,通过手的触摸,然后说出感觉,最后猜是什么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初步感知到肌理,这种以游戏的方式开课,增长了孩子们的兴趣,为本次授课做好充分的铺垫。

】三、引导学习,引导发现1、欣赏书本的图片,理解肌理的概念。

肌理:不同物质表面的纹理。

2、区分自然肌理和人工肌理。

自然肌理:自然界与生俱来的。

人工肌理:对自然肌理的模仿、加工、创造。

3、肌理无处不在,寻找生活中有趣的肌理现象。

【美术课一般以学习绘画和手工剪贴为主,对基本的线、形、颜色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纹理、肌理的概念可以说学生掌握稍逊色一些,这给教学也带来一定的难度。

所以为了更好的解决概念问题,在这一环节的设计思路是:让同学们对肌理的概念有了初步感知后,再进入课本,让学生通过眼睛的观察去了解肌理,再进一步深入讲解肌理的概念,让学生更加通俗易懂。

注重讲了肌理的排列、组织、构造的不同,给人带来的粗糙、光滑的感觉,接着让学生自己对肌理一词进行定义,使学生更直观的明白什么是肌理。

紧接着再次回到书本,你发现了什么?导出自然肌理和人工肌理的概念,学生们自己总结的很好,通过对肌理的认知,在回到生活中去寻找肌理的现象,也检测了学生对肌理的理解。

】四、展示交流,融错化疑1、学习书本上的表现方法,怎样可以把肌理留在画面上呢?总结:画、印、拼贴、染。

2、走进大师的世界,欣赏大师创作肌理的视频。

3、小组实验探究更多呈现肌理的办法。

师小结:拓印、浸染、拼贴、绘画、喷洒、刮刻、自流等。

4、教师示范,导出——添画。

5、欣赏作品,获得创作灵感,强调作品的完整性。

【这一环节的教学完全是顺势而导,运用提问的手法,抛砖引玉,把难点分成几步:先学习书本和欣赏大师留下肌理的方法;然后结合自身材料实验探究留下肌理的方式,学生们都能一定程度的呈现肌理。

通过层层击破,学生的自我意识高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的淋淋尽致,为了突破难点——创作一幅有趣的肌理作品,加入了教师示范环节,把原本随意之作通过创作、添画的形式变得更加完整,最后在欣赏一组完整的肌理创作作品,较好的攻克了重难点。

】五、检测反馈,综合提升1、选择一种或多种方式加工创作作品。

2、学生自评作品(可从色彩、表现形式、创作方法上去评价)。

【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对于美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美术素养,能更好的运用美术语言去表现自己的主观情感,对于创作方式我没有去设定,让学生自由的去“玩”,作为教师不能凌驾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而是创设更好的环境,去释放学生的天性,这样呈现的作品的方式才会多样化,更好的开启了学生的创造力。

对于评价方式,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的作品,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六、整理反思,拓展延伸今天大家认识了不同物质的肌理,感受到了肌理的美,肌理让我们的世界变的如此丰富多彩、富有情趣,瞧,人类把肌理运用到了盲道的设计上,看来肌理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具有装饰美化的作用,希望大家把我们在美术课学到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美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着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的独特作用。

而美术教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美术审美教育,使学生逐步将审美情感与道德认知相结合,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

新的美术教育观念,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学以致用,把美术课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所以在拓展环节,授课人渗入了德育教育、实用功能的展现。

】课堂实录片段一: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宝箱,里面有一些宝物,想知道是什么吗?谁来试试,摸摸看什么感觉,猜一猜它会是什么?”生1:“有点硬、颗粒排列,很粗糙,是玉米。

”师:“拿出来瞧瞧,是玉米!你摸得真准,送给你了,还有谁想试试?”生2:“非常硬、很光滑,可能是水杯。

”师:“拿出来看看,同学们,他摸对了吗?”生(全体):“对了!”师:“送给你了。

”生(全体):“我来、我来、我也要摸摸看……”师:“没有得到礼物的同学千万不要失望,接下来老师还有更多的惊喜送给大家。

同学们的触觉十分的灵敏,摸得东西都准确,这些物体中,有的表面光滑,有的凹凸不平,在我们生活中到处可见这些独特的纹理,这就是肌理,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感觉肌理的魅力。

”(出示本次授课的课题。

)片段二:师:“说到肌理的奇妙,是因为它千姿百态的存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让我们用智慧的双眼去寻找它吧,请同学们翻到书本12页,你最喜欢哪张?为什么?”生1:“我最喜欢第四幅,它色彩鲜艳,十分好看。

”师:“你对色彩十分敏感,它的颜色吸引了你,还有什么吗?”生1:“它很有秩序,我感觉很柔软。

”师:“它的排列呈线性,一组一组的,很有秩序。

”生2:“我比较喜欢第六幅,因为它上面的形状都是菱形的,大小不一,很奇怪。

”师:“它的纹理呈大小不一的点进行排列,给人感觉很有节奏。

”生3:“我最喜欢第五幅,它摸上去一定是凹凸不平,不舒服的。

”师:“你说的真好,它的纹理成不一样的块面排列的,富有变化。

同学们,你们观察的都很仔细,它们的纹理排列方式各不一样,有的是点、有的是线、有的是面,什么是肌理呢?说说你对肌理的理解。

”生4:“我觉得肌理就是物体表面的纹样,凹凸不平的。

”师:“概括的真准,还有谁来说说?”生5:“我认为肌理就是通过双手触摸表面,辨认它是什么,这就是肌理。

”师:“正如大家所说,肌理就是物体表面的纹理,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手的触摸感觉到,还可以通过眼睛的观察同样感知到,这就是视觉肌理。

”片段三:师:“肌理无处不在,你在生活中还发现了哪些这样有趣的肌理现象?”生1:“我家的沙发是凹凸不平的,电视屏幕是光滑的。

”生2:“树叶的反面是粗糙的、凹凸不平的,正面相对来说是光滑的。

”生3:“我们穿的衣服,材质不同,摸出的肌理感觉也不同,有的很柔软,有的很光滑。

”……片段四:师:“老师发现你们的方法都不一样,下面我来采访一下,这个小组请展示出你们的作品,你们小组是用了什么方法?”生1:“树叶拓印。

”师:“在印的过程需要注意什么吗?”生1:“不能把笔弄脏,印的过程中要注意水分的掌握。

”生2:“我们小组是用吸管吹出来的,让颜料自然流动。

”师:“吹出来的感觉非常奇妙,老师对这幅作品非常感兴趣,忍不住想动动手,下面感觉有点空,老师准备在下面画个娃娃,让这吹出来线条变成多彩的头发。

相对原来那幅画,你们发现有什么的变化?”生3:“比原来画面更饱满了、更漂亮了。

”师:“通过加工,让画面变漂亮,老师是通过什么方式让画面变漂亮了?”生4:“添画了娃娃。

”师:“对,添画的形式,正如同学们所发现的,我们在呈现肌理作品的时候,还要考虑如何使画面变得更加完整、有趣。

”教学反思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而《美术课程标准》中也提倡: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

不是把美术看作技艺的传承,而是力图使学生体验和认识美术的文化内涵。

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鼓励学生自由地去想象创造,放飞想象的翅膀。

本课的设计完全遵循人们的认知规律,即“感知→思维→知识→技能”。

始终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游戏、实验的方式,吸引学生共同参与活动,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运用多种工具材料合作性探究、创造性地想象表达自身情感。

教学中的亮点:1、充分发掘和开启学生的思维水平。

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他们通过看书和看老师制作肌理的方法,自学就可以找到肌理的制作方法,而不是由授课的讲解应怎样去制作肌理,这样就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做到了先学后教,先试后导,让学生自主尝试,在尝试中体验成功。

2、充分引导和展现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前授课人给学生准备了不同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怎样将肌理留在画面上,他们通过合作探究,发现了吹、刮、滴染、磨印等方法,在尝试练习的过程中,再来体验:水分的多少、颜色的浓度、纸张的不同等等,并且把体验到的成果与小组人员磋商,再把意见、建议反馈到全班,这种方式的教学是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发现、交流和创作的一种由简到难的教学方法,相对于老师枯燥的讲解要有效得多,而且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及老师的主导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