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 高考第3大题 古诗词鉴赏 考点4 题型2 赏析句子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三专题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备考攻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三专题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备考攻略】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三专题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备考攻略】高考考查的是中国古典诗歌,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具备“诗歌思维”意识。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理解诗歌的难点在于诗歌表达的含蓄性,而理解诗歌的重点在于其抒情性。

要在短短的二十几个字里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就需要诗人精心选择词语和意象,大多数诗歌总是力求情感的含而不露,把情感借助意象及意境委婉地表达出来。

对读者来说,鉴赏就是一个反过程,需要读者通过对诗歌词语、意象的品味来把握诗人要表达的丰富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特别需要读者具备联想与想象力来补充诗歌留白,在品味中领悟诗歌妙处,这就是“诗歌思维”。

不少同学觉得诗歌难理解,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把诗歌当成诗歌读,不能根据诗歌的意象和意象组合展开联想和想象,通过对意象和意境的品味领悟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这就需要在平时阅读鉴赏的时候注意培养这种素养。

如,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思路解析】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通过诗歌中所给的意象加以再创造,形成画面感,进而力求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缺少联想和想象就会使答案成为诗句的简单扩展,造成失分。

【参考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再如,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3大题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专题卷2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3大题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专题卷2

古诗词鉴赏专题卷(二)(建议用时:40分钟)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11分)桂林道中作李商隐①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

空余蝉嘒嘒②,犹向客依依。

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

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

【注】①李商隐:晚唐诗人,河南沁阳人。

受牛李党争牵累,一生不得志。

写作本诗时,作者为广西桂林观察使郑亚的幕僚。

②嘒嘒:蝉鸣声。

1.颔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解析】此题考察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

“嘒嘒〞表示蝉的叫声,“依依〞是指依依不舍。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秋蝉以人的情感,它好似在对客居他乡的人发出依依不舍的鸣叫。

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物象之上,这种艺术手法叫作寓情于物(移情)。

【答案】运用了寓情于物(移情)的手法。

作者将主观情感移置于客观物象,在秋蝉身上赋予人的情感;在作者听来,秋蝉的鸣叫声好似在抚慰、挽留客居之人,表达对来客的依依不舍。

(手法2分,分析3分)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解析】此题考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注释中介绍了李商隐的不得志与写作背景,从中可以看出本诗的情感基调。

首联描写“无秋色〞“有暮晖〞之景,暮色夕阳自然引发诗人思乡之情。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方法与策略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方法与策略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方法与策略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方法步步为营,夯实基础在进行第二轮复习前,考生首先要选择一本和高考《考试大纲》结合比较紧密的专题复习参考书。

书不在多,而在精。

考生应该挑选适合自己的复习资料,然后详细、系统地学习、练习。

选好资料后,考生就应根据高考《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内容,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进行复习了。

这里的复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看,二是做。

看,是看对高考考点的讲解。

考纲上的规定和要求是大概的、笼统的,而在复习时考生要将考点细化。

做,是指做和高考考点有关的习题。

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看的内容,所以看是根本,是基础;做是手段,是方式。

看是第一性的,做是第二性的。

而对一些难掌握的内容,则要画出来反复看,做题时要善于总结,要注意方法。

专题复习是第二阶段的关键,这也是整个高三复习中用时最长的一个阶段。

而这一阶段的复习内容有的考生觉得单调,枯燥,乏味,有的考生在进行复习时只喜欢看某一专题而不喜欢看其他专题,甚至有的考生在专题复习还没结束时就急不可待地进行第三轮复习等,这些做法都是应该规避的,因为这样做不利于全面夯实地掌握考点,在实际考试中会因为有所偏颇而导致失分的。

因此,考生要学会在枯燥乏味中寻找乐趣。

要相信,只有通过这么步步为营,才能夯实自己的基础,只有基础夯实了,到第三阶段做起综合试题来才能游刃有余。

诗词鉴赏复习复习要点:①介绍读懂诗词、把握诗人思想情感的方法。

②系统介绍常见的诗词艺术手法。

③引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术语,提高其鉴赏诗词的能力。

复习措施:①选择经典诗歌,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读懂诗词的方法。

②将诗歌按内容(风格)分类鉴赏,让学生掌握各类诗词的一些规律特征。

③进行鉴赏技巧的总结、分析和点拨,教会学生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

掌握一般理论,诗歌体裁(古体诗、今体诗律诗、绝句)、诗歌题材(怀乡、思友、征旅、怀古等)、表现手法、语言特点、作家风格、常见意象等,要求对理论消化掌握,不能只停留简单记忆。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3大题古诗词鉴赏考点归纳内容要点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3大题古诗词鉴赏考点归纳内容要点

考点1 归纳内容要点江苏卷五年考情导向试卷出处体裁命题方向2021年[宋]辛弃疾?八声甘州?宋词①归纳内容要点;②评价思想情感2021 年[唐]刘禹锡?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唐诗①归纳内容要点;②鉴赏艺术技巧;③评价思想情感2021年[唐]韦应物?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唐]李商隐?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唐诗①评价思想情感;②归纳内容要点;③鉴赏表达技巧2021年[宋]唐庚?醉眠?宋诗①理解句子含意;②评价思想情感;③鉴赏语言2021年[唐]温庭筠?梦江南?晚唐词①评价思想情感;②鉴赏人物形象;③鉴赏表达技巧考点一归纳内容要点(2021·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八声甘州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

看风流大方,谈笑过残年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

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此处化用杜诗。

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考生答案得分误区诊断学生甲第一问:饮罢夜归来,恨灞陵醉尉,李广射虎,归隐田园。

第二问:这些事迹描写了英雄晚景落魄凄凉的境况,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答题模板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答题模板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答题模板一、方法指导:四看一品,概括感情评价思想感情,除了认真研读诗歌主体外——还要做到“四看一品”,即:看标题、看作者、看序注、看诗眼、品意象。

1.看标题借助诗歌的标题可以来推断诗歌的思想情感。

《春夜喜雨》——表达欢愉喜爱之情。

(喜)《枫桥夜泊》——表达羁旅愁思。

(愁)《悯农》——表达对农民艰辛的同情。

(怜)2.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了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

3.看序注一般交代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多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如: 姜夔《扬州慢》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小序对词作表达的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作了明确的概括。

4.看关键词(诗眼)诗歌丰富的思想情感往往借助于精炼的语言来体现,我们要抓住这些关键字。

5.品意象诗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只有领悟“意象”中的寓意,才能把握好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题型分析模式一 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策略(7篇)

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策略(7篇)

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策略(7篇)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策略篇1文字表达答题技巧讲解:首选把近段时间各地模拟题中的第六大题翻一遍,熟悉题型是答题的关键,其次,看到新题型不要慌,慢慢看题目要求,总能有收获。

①审题要仔细:仿句要细到标点符号;概括要注意信息点的把握。

②条件要符合:如果是一句话新闻的概括,注意报喜不报忧的特点。

③形式要限制:仿句要注意修辞及字数的规定;概括要注意字数。

④内容要创新:不要照搬照抄,开拓思维,注重积累。

⑤上下要协调:尤其是结合语境下句子,一定要注意上下文的暗示,使上下协调。

如果有对话,要注意谦敬词的使用。

【语段压缩题】答题技巧:明确题干要求,抓住陈述对象事件经过及事件结果,画出文中的信息点,或归纳或概述特点,连缀成句,不多少文字,不出语病。

解题思路:首先抓住三词三句找出文章的中心所在;(一般是有解释的或重复较多的),其次去掉肯定不要的信息,包括原因论据过程等,其次换,其次数,其次对,最后是理。

【语句扩展题】答题技巧:情景式扩展:抓住主题词,突出重点,有景有情,生动形象。

事理式扩展:围绕中心,分析论述,正反多角度分析论证此类题关键是要注意题目中以重点的要求。

一般情况下,以为重点,有两种做法,其一,在其前加上复杂的定语,其二,在其后写一串话(最好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丰富文采)具体解释的.内涵。

一般情况下以第二种为好。

例如,2023年高考(微博)25题,解题思路是,首先考查语境要求:毕业典礼上同学们心情愉快,都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考试前夕有两种情况,一是心情紧张,一是对考试充满信心,但是只有后一种才会有歌声,同时还要在语句中出现毕业典礼上同学们歌声等几个词语。

【句式仿写题】答题技巧:看清列出题干几点要求,分析仿写句,琢磨句式特点及表现手法,注意材料中的思想内容,搜索仿写材料,展开联想和想象,按要求仿写,仿写句子与例句一一对应,尽可能使句子写得新颖,有深意。

注意要求,抄录句式,寻找对象,遣词造句,连贯得体。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具体答案组织形式为: 该字有……的含义,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化……为……,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情形,渲染了……的氛围,表达了……情感,同时 与……照应(或为……作铺垫),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增添了诗歌的 意蕴。
五、确定“诗眼” 就一首诗而言:“诗眼”指某一联或某一句,它们一般是全诗的 主旨所在;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全诗最精彩和关键的诗句, 尤其是精练的动词、形容词所在的诗句。有时也指某一词。
第一步:通读题干,抓住关键。
抓对象,主语;副词;限制性词和短语;

文中的关键词;题干所引材料中的评价性词句。
题 第二步:找准切口,明晰指令。


读懂命题者意图,切勿乱套“套路”
术 第。三步:调动储备,思维建模。
调 动 知 识 储 备 ( 知 识 框 架 、 课 本 等 ) 根 据 题意灵活迁移。
(二)真题再思考:你穿越到2021年高考,你会如何组织答案?
复盘归因:请你指出以下答卷的存在问题。
0分,被“套路”!误读了人物形象 。 2分。没有扣准题干关键词“关系”,并且第一点对 文本有误读。
4分。没有扣准题干关键词“入寺庙……”不是立足文本的分 析,无效作答。
4分。没有扣题干“关系”,对“隐逸”内容的提炼 可以更精准些。
原则:读懂诗歌,立足文本,因题制宜
·(2021新高考Ⅱ《示儿子》)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 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2022全国乙卷《白下驿饯唐少府》)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 容简要分析。
·(2022南海区统考《检校山园书所见》)“亲仁善邻”“睦乃四邻 ”是古人对美好邻里关系的表述。本词体现了词人与乡人之间和睦融 洽的邻里关系,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江苏专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3大题古诗词鉴赏考点1归纳内容要点.doc.docx

江苏专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3大题古诗词鉴赏考点1归纳内容要点.doc.docx

江苏专版 2019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 3 大题古诗词鉴赏考点 1 归纳内容要点江苏卷五年考情导向试卷出处体裁命题方向2016 年[ 宋 ] 辛弃疾《八声甘州》宋词①归纳内容要点;②评价思想情感2015 年[ 唐 ] 刘禹锡《秋日题窦员外崇唐诗①归纳内容要点;②鉴赏艺术技德里新居》巧;③评价思想情感[ 唐 ] 韦应物《休暇日访王侍御①评价思想情感;②归纳内容要2014 年不遇》、 [ 唐] 李商隐《访隐者唐诗点;③鉴赏表达技巧不遇成二绝 ( 其二 ) 》2013 年[ 宋 ] 唐庚《醉眠》宋诗①理解句子含意;②评价思想情感;③鉴赏语言2012 年[ 唐 ] 温庭筠《梦江南》晚唐词①评价思想情感;②鉴赏人物形象;③鉴赏表达技巧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

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

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此处化用杜诗。

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生答案得分误区诊断第一问:饮罢夜归来,恨该生对李广的事迹概括不准确。

“饮罢夜归学灞陵醉尉,李广射虎,归来,恨灞陵醉尉”是一个事迹,应概括为“灞生隐田园。

(江苏专)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 高考第3大题 古诗词鉴赏 考点5 鉴赏艺术技巧不分版本

(江苏专)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 高考第3大题 古诗词鉴赏 考点5 鉴赏艺术技巧不分版本

(江苏专)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3大题古诗词鉴赏考点5 鉴赏艺术技巧不分版本考点五鉴赏艺术技巧(XXXX·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答复下列问题。

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生答案得分误区诊断学生甲拟人、对偶。

用“争先〞“鏖战〞“缴缠〞把“诗豪〞“诗〞“风〞和“雪〞拟人化。

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了作者的诗情。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运用了对偶,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2分该生修辞判断错误,混淆了“拟人〞与“拟物〞的区别,混淆了“对偶〞与“排比〞的区别,导致丢分。

〔短板一:混淆表现手法〕学生乙“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运用拟人,“诗和雪缴缠〞,运用拟物,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风雪搅在一起,难分难辨的情景,表现作者的诗情。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渲染了一种豪壮的气氛。

2分该生一开始没有明确指出诗句所运用的修辞,又没有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不明确此类题的答题思路,导致丢分。

〔短板二:不明确鉴赏艺术技巧题的答题思路〕这首曲子写风与雪斗争,又写诗人与风雪斗争,此作风格豪迈,正是作者自身胸怀之昭示。

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讲义:高考第3大题 古诗词鉴赏专题卷3 Word版含解析

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讲义:高考第3大题 古诗词鉴赏专题卷3 Word版含解析

古诗词鉴赏专题卷(三)(建议用时:40分钟)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11分)发安化回望黄州山①张耒流落江湖四见春,天恩复与两朱轮②。

几年鱼鸟真相得,从此江山是故人。

碧落已瞻新日月,故园好在旧交亲。

此生可免嘲伧父③,莫避北风京洛尘。

【注】①安化即安化驿。

张耒,“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诗风与苏轼接近。

1097年因朝中党争,被贬黄州;1101年宋徽宗新立,被召回京师,担任太常。

此诗写于回京途中。

②朱轮:达官贵人所乘之车。

③伧父:骂人的话,南朝谓北人为伧父,意即粗野,即今所谓“北方佬”。

1.颔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上一句是回忆,从“相得”可知诗人的愉悦之情;下句“江山是故人”则主要写自己将要返回京城,而昔日江山将成为故人,所以内心又是惆怅的。

【答案】表现了诗人回望黄州山时愉快与惆怅交织的复杂情感。

(1分)是通过今昔对比来表现的。

(1分)上句通过追忆几年来与鸟鱼山水相处愉快的往事,以此表现内心的愉悦情感;下句写承受天恩,得以返回京城,从今往后,与黄州的鸟鱼江山作别,昔日的江山将成为故人,以此来表现内心的惆怅情感。

(3分) 2.诗人被贬谪黄州过着怎样的生活?请结合全诗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3大题古诗词鉴赏考点2评价思想情感课件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3大题古诗词鉴赏考点2评价思想情感课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要求分析景中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首先,抓住上阕中 的“忽”字把景象分成两个层次,分别根据景物特征不难得出“惊喜”“温暖” 两层内涵来。再结合下阕“凄凉只恐乡心起”可以得出“思乡”这一层内涵。
【答案】 抒发了作者漂泊在外的孤苦之情,(2 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2 分) 和对父母的担忧思念之情。(2 分)
[综 合 练]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11 分) 【导学号:20332023】
夜宿七盘岭 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注】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诗歌的情感,要善 于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如“子规啼”“曙鸡”等,同时也要留意关键词,如 “独游”“空”等,由此体会诗人独自在外而不能归去的愁苦。
【答案】 本诗表达了诗人春夜独宿异乡的愁思和欲归不能的惆怅。(2 分)“独游”点出诗人孤独失意的境遇,闻“子规啼”和“空留听”道出诗人正 沉浸在杜鹃的悲啼声中,“闻曙鸡”表明诗人经历了不寐的一夜,又将上路,进 一步突显了他对故乡的依恋和独自远游的愁苦。(3 分)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艺术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般从修辞 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对于写景的诗句,一般从多视角、多 感官等角度分析。颔联中“山月临窗”“天河入户”运用夸张手法,突出山之 高。颈联写“绿”和“啼”,主要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绘眼前之景。

(江苏专)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 高考第3大题 古诗词鉴赏 考点3 鉴赏形象不分版本

(江苏专)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 高考第3大题 古诗词鉴赏 考点3 鉴赏形象不分版本

(江苏专)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3大题古诗词鉴赏考点3 鉴赏形象不分版本考点三鉴赏形象(XXXX·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缺乏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代指六朝。

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生答案得分误区诊断学生甲描写了长江水流湍急、泛滥成灾的景象。

为下文歌颂盛唐统一天下、国家繁荣兴盛做了铺垫,突出了主旨。

4分该生对景物特点概括不准确,术语“泛滥成灾〞带有贬义,不合语境;且漏掉“水势浩瀚〞“气势宏大〞两个要点,扣2分。

〔短板一:景物特点概括不准确〕学生乙前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恣肆、水势浩大、气势澎湃的景象。

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3分该生分析形象作用时过于笼统,没有联系下文,具体答出为什么做了铺垫。

〔短板二:景物作用分析笼统〕这首诗以金陵为中心,写眺望长江远去的感想。

大意如下:前四句:写出了江水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特点,渲染了一派雄壮的气象,绘制了一幅极其宏伟的万里长江风光图卷。

中间两句:写六朝的沦亡。

后四句:使用比喻和用典的手法,既有对唐代盛世的热烈歌颂,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

全诗情感深沉,以江水壮阔的气势与盛唐的国力相对应,比喻贴切得体,盛世才子的失落惆怅蕴含其中。

高考语文(浙江专)二轮复习与策略(课件)高考第3大题(二)考点2鉴赏表达技巧

高考语文(浙江专)二轮复习与策略(课件)高考第3大题(二)考点2鉴赏表达技巧

扩步糸统调音考点二鉴赏表达技巧找失分短板悟解題之道(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的问题。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元张伯淳爱当堺年少,将雅调,寄幽情。

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

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

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F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

洗耳为渠听。

想关塞风寒,潯阳月色,似醉还醒。

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

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

②秦,一种弦乐器,如筝。

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5分)看看考生的失误_:讎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听老师的指导▼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诗歌选用了张伯淳(元)的《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诗歌上片写乐曲的弹奏者、乐声、乐曲的品质和音律,下片写听者的感受和联想;对弹琵琶者高超技艺进行赞美的同时,委婉地表达作者内心的孤寂无依之情。

T甌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从题目的角度,抓住上片关键信息“将” “寄”,可知该处写乐曲的弹奏者; 抓住关键信息“尽百喙春和”“老凤孤鸣”“有无穷、旧谱与新声”等,可知此处是对乐曲的描写;抓住关键信息“天然”等,可知此处写乐曲的格调。

综上,诗歌上片从乐曲的角度展开,是直接描写。

抓住诗歌下片信息“天气暖犹轻”,可知此处为氛围描写;抓住关键信息“想”,可知此处为听者的联想;抓住诗歌的关键信息“轩窗静来偏好” “语溪乍雨初晴”,可知此处衬托乐声之美。

综上,诗歌下片是从听者的角度展开,是侧面描写。

考生甲没有有效地提炼描写角度,而考生乙则混淆了手法。

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答案】(1)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2)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T甌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二 赏析句子(2016·浙江卷,有改动)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北来人二首(其一)[宋]刘克庄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注】 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赏析这首诗中的画线句。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诗是关于北宋亡国的感悟诗,作者通过石马、铜驼、旧京女等意象,表达了一种沧桑悲凉的心境。

大意如下:一提起东都汴梁的事来,人们便增添了许许多多的白发。

皇家陵园的石马残破不全,废弃的宫殿前铜铸的骆驼正在哭泣。

料想胡人的命运也不会长久,听来的边地消息特别容易以讹传讹。

叫人感到多么凄凉啊——旧京的女子,还保留着宣和年间的发饰。

本题从赏析句子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

赏析诗句,首先要找到突破口,本题有以下突破口:从形式入手赏析其形式美。

本题的突破口是对偶与拟人。

这两句对仗工整,用了对偶(对仗)的修辞;“泣”赋予铜驼人的情感,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从内容入手赏析其情感美、画面美等。

本题的突破口是诗歌所抒发的家毁国亡之痛。

把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赏析其艺术魅力。

这两句诗,在形式上,用“寝园”和“废殿”的意象,“泣铜驼”的拟人来抒情;在内容上,可以根据两句诗所写的意象,据象索意,可以发现写“寝园”“废殿”这些破败之景,实为抒发亡国之痛,艺术手法上,这叫作情景交融。

【答案】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1分)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2分)一、解答赏析句子题的“3步骤”(针对“短板一”)步骤1:确定赏析角度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是答好这种题型的关键。

除定向赏析外,对那些未规定角度或规定角度较笼统的题,一般而言,要从两个角度同时切入:内容(句意和情感)与表达技巧[有时兼及意象、语言(炼字)]。

表达技巧多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两个角度切入。

如涉及语句位置特点,可考虑结构角度。

步骤2:结合诗句分析分析就是把你赏析的过程和心得有层次地、令人信服地写出来,不能笼统空泛,要结合具体诗句、词语进行分析。

能否结合文本作细致、深入的分析,是评判赏析是否上乘的重要标准。

步骤3:点明表达效果一般而言,古诗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有三方面:写景、造境、达情。

二、分析句子表达效果“3角度”(针对“短板二”)分析某个句子的表达效果,一定要从句子本身出发,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1.内容、主旨、情感角度从句子内容出发,兼顾它在全诗中的表情达意作用。

2.表达技巧角度一般而言,效果与手法密不可分。

首先要看句子在表达上有无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根据表达特点再去分析其表达效果。

如句子是借景抒情,其效果就是抒情含蓄、意味深长;如句子是虚实结合,其效果就是能拓宽诗境,表达更为深广等。

3.位置角度句子的作用有时还与其在诗歌中的位置有关。

句子在诗歌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

1.赏析句子的写景艺术这类题,有的题干中明确要求赏析写景艺术,有的虽无要求,但所给句子是个写景句。

对于这类题,赏析时注意:(1)赏析角度写景艺术的赏析角度较窄,从表达方式角度看,主要是描写艺术,兼及一些与写景有关的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法。

常见的角度有:①描写角度与层次: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等。

②感官角度:视听结合,从味觉、触觉等入手。

③描写手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与细节描写。

④其他手法,如反衬、融情于景,一些修辞手法等。

(2)效果分析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写景艺术的阐释。

如用了动静结合手法,简单解释一下何为“动”何为“静”,“动”“静”如何结合。

二是对表达效果的分析。

分析时要扣住手法自身效果,主要是在诗歌中的效果。

写景的艺术效果无非是以下几点:①对景物自身的效果,如使景物生动形象;②造境,营造了什么意境,渲染了什么氛围,扩大了什么意境等;③抒情,抒发了什么情感,或者为抒发什么情感做铺垫。

2.赏析句子的抒情艺术诗歌是抒情的艺术,对抒情艺术(手法)的赏析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热点。

赏析的对象有时是全篇,但更多的是一两个句子(或某联、或上阕、或下阕),题干一般带有“请赏析××××的抒情艺术(手法)”或“××××是如何抒发情感的”等要求。

答这类题,一般是由“所用的抒情艺术(手法)+所要抒发的情感”构成,关键是对所用抒情艺术(手法)的准确判断。

而抒情艺术无非两种,一类是直接抒情,一类是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的方式主要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寓理)、即事抒怀、借古讽今(抒怀)、用典抒情等。

从近年考查的手法来看,抒情艺术(手法)更多的是结合句子的内容及句子与上下文的关系判断,如句子本身是人物描写,则要从描写的手法(语言、动作、细节等)入手;如句子内容是议论说理,则可能是以理写情。

总之,一定要读懂内容,切实从诗歌自身内容与关系上判断,而不是先入为主或者只想着那几个最常用的抒情手法。

[专项练]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临江仙·送祐之弟归浮梁辛弃疾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

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1.赏析“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两句的妙处。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要关注两点:①诗句使用的具体的艺术手法,如修辞手法、结构特点、景与情的关系等。

②相关手法在诗句中的应用及表达效果等。

【答案】这两句对仗工整,比喻巧妙:群山如黛,明水如镜。

(3分)作者描绘如此明丽的秋景,自问自答,委婉地表达了对祐之千里独行的宽慰。

(3分)[或:运用了①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

“晚山”对“秋水”,“翠”对“明”。

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生动传神。

(3分)②以景结情。

结尾两句通过景物描写回答了前一句的设问,即这秀美的山水将伴你千里同行,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蕴藉,耐人回味。

(3分)]【诗歌鉴赏】本词上阕劝慰祐之看淡名利荣辱,秋饮美酒,夜吟佳句,人生态度淡泊旷达,不因失意而哀伤。

下阕前两句回忆往事,小窗风雨、对床夜谈的温馨和深情冲淡了离愁,使人不觉哀伤。

最后三句写祐之虽独自上路,但有明媚的山水千里相伴,不会因旅途孤独寂寞而哀伤。

本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生动传神。

词的后两句以景结情,回答了前句的设问,即这秀美的山水将伴你千里同行,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蕴藉,耐人回味。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枕上偶成陆游放臣不复望修门【注】,身寄江头黄叶村。

酒渴喜闻疏雨滴,梦回愁对一灯昏。

河潼形胜宁终弃,周汉规模要细论。

自恨不如云际雁,南来犹得过中原。

【注】修门:楚国郢都城门的名称,这里借指南宋都城临安。

2.这首诗首联中“身寄江头黄叶村”一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赏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

首先应分析首联的内容,首联交代了诗人被贬之后的住处及季节(秋季);其次应分析首联与其他诗句的联系,尾联中的“云际雁”“南来”与首联中的季节(秋季)相呼应;最后分析首联与诗歌思想情感的联系,首联营造了凄苦孤愁的氛围,而全诗都是在表达这种情感。

【答案】①点出了诗人被贬官后的寄身之处;②“黄叶”暗示了季节,并为尾联写“云际雁”埋下伏笔;③为全诗奠定了凄苦孤愁的情感基调。

(每点2分)【诗歌鉴赏】首联中第一句“放臣不复望修门”,起句突兀,表达愤然不平之情。

既然“不复望修门”,那么此身何以寄托?这不寻常的起句,如高山落石,势不可遏,所以接着便顶上一句:那江畔遍地黄叶的村庄便是我的托身之所。

“黄叶村”,既点出寄身之处,也于景色之中暗示了季节,并为尾联写雁埋下伏笔。

颔联说长时间没有酒喝如同渴之思水一样。

又闻疏雨声声,听来犹如把壶沥酒,故曰“喜闻”。

不过,尽管沉沉白昼,无酒消愁,但在睡梦之中还是尽可驰骋奇想的,可是一梦醒来,依旧是昏灯一盏,愁绪满怀。

此联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深秋雨夜的情景,在梦中可以驰骋想象,夙愿得展;但醒来之后,依旧只有昏黄的孤灯为伴,这里写出了诗人心头的孤寂和愁闷,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

颈联的意思是,像黄河、潼关那样的形胜之地,难道就忍心这么永远地放弃了吗?要知道周汉两代都是以河潼为根基,而逐鹿中原、统一海内的。

朝廷对周、汉立国的规模不是应该细加思索吗?颈联便是颔联“愁”字的延伸,妙在不再说“愁”,而是拓开一层,提出自己对时局的主张,立意颇为高远。

尾联写自恨不如“犹得过中原”的“云际雁”,大雁尚且能够北归,自己何时才能看到收复中原、北伐成功呢?这里在人不如雁的强烈对比中抒写了难忘国事的悲怆之情。

此联紧接上联,接得不即不离。

不即,因为宕开一笔,不说朝政,转言自己;不再议论,转而即景抒情。

然而万变又不离其宗,秋冬之际,北雁南飞,这与首联“黄叶村”遥相呼应,意境和谐。

而“自恨”云云,也正是出于对恢复中原的关切之情。

如此结尾,不仅完满地收束全诗,更把那报国无门的悲怆之情抒写得悠悠难尽,扣人心弦。

这首诗先叙事,再议论,最后即景抒情,一气呵成,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刚正不阿的高洁品质。

[综合练]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11分)【导学号:20332026】水调歌头·燕山九日作①[宋]范成大万里汉家使,双节②照清秋。

旧京行遍,中夜呼禹③济黄流。

寥落桑榆④西北,无限太行紫翠,相伴过芦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