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写实绘画中的再现与表现

合集下载

试论艺术作品的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

试论艺术作品的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

试论艺术作品的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创作出来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它们既能客观再现现实世界,又能主观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

客观再现和主观表现是艺术作品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

艺术作品的客观再现是指艺术家通过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将客观存在的事物、人物或场景等再现在作品中。

艺术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感知,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使人们能够从中感受到现实世界的美好和真实。

客观再现要求艺术家以准确的、真实的方式再现事物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特质,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和形象的塑造,使观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作品所描绘的事物或场景的存在。

艺术作品的主观表现是指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将内心的体验和思考表达在作品中。

艺术家并不仅仅是单纯地复制现实世界,而是通过艺术的语言和表现方式,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注入到作品中,使观者能够从中感受到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深度。

主观表现要求艺术家能够发掘出事物背后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事物的个人理解和表达,使观者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感受到艺术家独特的情感和思想。

艺术作品的客观再现和主观表现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的。

艺术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再现,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通过主观表现,艺术家可以更好地塑造客观事物的形象和氛围。

客观再现和主观表现的结合,使得艺术作品不仅具有观察者的角度和立场,还蕴含着艺术家独有的情感和思想,赋予了作品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内涵。

艺术作品的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在不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中有不同的呈现方式。

例如绘画作品中,画家可以通过写实主义的手法客观地再现现实世界,也可以通过印象派的表现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主观理解;音乐作品中,作曲家可以通过音乐的结构和旋律,客观再现自然界的声音,也可以通过音符的组合和音乐的情感表达来展示自己的主观感受。

浅析绘画的再现与表现

浅析绘画的再现与表现

浅谈绘画的再现与表现姓名:解冰班级:室内08-1班学号:15085683 指导教师:陈真摘要:再现与表现是绘画的两种表达方式,一种着重反映对象的客观特征,而一种着重反映作者的主观感受,从中国和西方两个方面来对绘画的再现与表现进行举例分析。

关键词:绘画中国西方再现表现1、引言绘画艺术是一种语言,它承载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希望和对自然的感悟;它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法,而是一种需要用心灵去体会的思想境灵。

绘画再现的精确性与绘画表现的主观性都是绘画的艺术特点。

再现性绘画指绘画的精确性,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可以感受到物象形体质感的逼真性;虽然随着不重似形的中国写意和西方现代绘画的兴起,精确的描绘已不被人们所重视,但商品广告和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的效果图仍然体现着绘画这一特点。

与再现相反,绘画的表现则是着眼于表现主观世界,不仅表现主观心态、思想哲理,还可以描绘幻想、梦境;有些表现性绘画排除描绘的技术性,但它必须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在于形式的独创性,手法的新颖性,造型给人视觉冲击的强烈和形式美感。

2、绘画的再现绘画的再现,是用艺术的手法将原来有过的事实还原,着重反映对象的客观特征。

它一般指艺术家对他所认识的对象或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感性的、理解的因素比较显著,在创作手法上偏重认识客体,再现现实;再现具有平易近人,真实写照,形神兼备等特点,一般为观众所喜闻乐见。

中外历史上的大量美术作品,如唐、宋的山水花鸟及人物画;希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绘画都是使用再现的或偏再现的手法,其特点是感性的现实和冷静的理智起主导作用,观察缜密,技法严格。

艺术家追求对现实的再现是绘画史上的主要倾向,其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拥有广大的群众基础。

绘画中的再现不是对现实的机械反映,不是纯客观地复制现实,而是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将他所认识的现实运用线条、色彩体现出来。

绘画中的再现离不开艺术家的认识,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体现着艺术家的目的和本质。

论写实绘画中的再现与表现

论写实绘画中的再现与表现
◎艺术研究 ◎
论 写 实 绘 画 中 的再 现 与 表 现
张 惠梅
( 浙江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 浙江 金华
摘 要: 写 实再 现 的绘 画 艺 术 是 千 百 年 来绘 画 发展 历 史 长 河 中的 主 流 。 以 “ 再现性” 为 基 本 特 征 的 写 实绘 画 , 在“ 模仿 自 然、 真 实再 现 ” 观念的影响 下, 以反 映 自然 现 实 为 追 求 目标 。 然 而, 写实绘画的再现从本 质上来看它并不是对 自然景物被动 的 描 摹和机械 的复制 , 而是 对现 实 自然 美的再现 和表现 。优 秀的 画 家 充分 发 挥 主观 能 动 性 , 利 用 关 的规 律 , 对 现 实物 象进 行 大 胆 概括 取 舍 , 创 造 出 高 于 生 活 的 典 型 绘 画 形 象 既 达 到 了“ 再 现 之 真” 。 又 实现 了“ 表 现 之 关” 。 关 键词 : 写 实绘 画 ; 再现 ; 模 仿 自然 ; 自然 美 ; 表 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选择性的 , 当代美 学家 斯托 尔尼兹 关于 “ 理想 的摹仿 ” 中叙 述 到: “……画家应该把摹仿对象身上道德上 的缺点去掉 , 把现实 生活 中的物象进行理想 化 即美化 自然。 ” 追 求“ 理 想化 ” 本身就 是一种符合 情感 的表现 , 而 且“ 理 想化 ” 在 画面 中的体现 也不 同, 这个 时期的画家在情 感和形式表达 上是写实 的而表达手法 上却具有淡淡的个性 化色彩。伦勃朗喜爱厚 重质朴 ; 哥雅有点 虚夸和揭露 ; 鲁本斯则明快响亮 ; 而委拉斯 贵支偏爱对鲜 明人物 形象和表情 的刻画等等 。同时 , 画家微妙 的情感和形 象 内容 自 由恰 当地融合在一起 , 美 学家把 这种融合称 为“ 同构 ” 。作 品的 好坏取决于这种 “ 同构 ” , 即情感 倚仗于形 象 内容来释 放 , 而 形 象 内容依付于情感的支配 。单纯强调形象 内容 的存在 , 而忽 略 情感注入 , 作品就会平庸乏味 , 反之则显得无病呻吟。 贡布里希在其著 作 中的一段话 里也 曾对我 们说 : “ 写实 油 画的历史可 以说是在制作万能钥匙 , 去打开我们神 秘莫测 的感 官之锁……它不仅提供打开外部世 界的钥匙 , 也提 供打开 心灵 的钥匙 。 ” 这就是说写实油画家在他们 的作品中不仅仅是忠实地 摹仿和再现对象 , 更重要的是 表现 自己的情感。 达 ・ 芬奇的名作《 蒙娜 丽莎》 一样是一 幅举 世公认 的典 型 的写实绘画作 品, 这 幅 肖像 画显现的主要是一 个妇女 的半 身形 象对于这个 主人公的身份 到现 在有各种各样 的研 究与猜想 , 有 人说她是一位公 爵夫人 ; 有人认为她是一位刚刚丧子 的少 妇 ; 有 人认为她是佛罗伦萨一位 商人 的妻子等 等。其 实, 画 中人物 的 身世并不重要 , 这幅作 品 自然亲切 、 以人为本 , 向人们 昭示的是 人 间的美 , 肯定的是人 的价值 , 它解放了欧洲中世纪几百年来封

写实主义艺术赏析

写实主义艺术赏析

写实主义艺术赏析写实主义艺术是一种追求真实、客观、具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以真实的生活为题材,以准确的描绘为手段,以客观的态度为特征。

写实主义艺术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域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风格,但其核心理念始终是对真实的追求和呈现。

本文将从写实主义艺术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品以及艺术家的创作理念等方面进行赏析,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这一艺术流派的魅力。

写实主义艺术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当时社会风气逐渐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人们开始对真实生活的关注和追求。

在绘画领域,写实主义艺术家们以精湛的技艺和真挚的情感,刻画了当时社会中的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命运,展现了他们的艰辛与坚韧。

代表作品如《安哥拉的囚徒》、《打铁的人》等都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民的苦难生活。

这些作品以其真实、震撼的表现手法,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广泛共鸣,成为了写实主义艺术的经典之作。

随着时代的变迁,写实主义艺术逐渐走向多样化和国际化。

20世纪初的俄罗斯写实主义艺术家们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手法,开创了俄罗斯写实主义艺术的黄金时代。

代表作品如《伏尔加船夫》、《普拉托夫的女儿》等,以其丰富的色彩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成为了世界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同时,西方国家的写实主义艺术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如美国的写实主义艺术家爱德华·霍普以其对现代都市生活的深刻洞察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创作了《夜鹰》等代表作品,成为了现代写实主义艺术的典范。

在当代,写实主义艺术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当代写实主义艺术家们以其对当代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创作了许多具有现实主题和深刻内涵的作品。

中国著名写实主义艺术家朱德群以其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创作了《农家》、《故乡的云》等许多作品,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中国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成为了当代写实主义艺术的杰出代表。

在写实主义艺术家们的创作理念中,他们始终坚持以真实的生活为题材,以准确的描绘为手段,以客观的态度为特征。

再现和表现:20世纪西方美术发展的二元对立与互补

再现和表现:20世纪西方美术发展的二元对立与互补
表现, “ 其 天才是 和模仿 精 神完 全对 立 着 的 ” 之说 为表 现说 的出现奠 定 了思想基础 。法 国浪 漫派画
家德拉 克 洛瓦说 , 即使 练习作 画 , 人 感情 的表 达也 应该放 在第一 位 。意大利 表现 主义美学 家克 罗齐
则更 直 接 宣 称 “ 术 即直 觉 ” 也 即 “ 情 的 直 艺 , 抒
术 主要潮 流 的是西 方 现代 主 义美 术 , 中影 响较 其 大 的有野兽 派 、 现派 、 表 立体派 、 达达 派 、 现实 主 超
批判的眼光重新研究传统的艺术观念和准则 , 探 索新 的艺术语 言和表 现手法 , 拓展 了艺术 的边界 。
杜 桑 的《 就 是一个很 典型 的例子 。 泉》
影 响。
关键词 :西方美术 ;表现 ; 再现 中图分类号 :J0— 2 5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4 3 (0 1 0 0 3- 7 0 2 1 )4—09 0 0 8— 3
从 西方美 术 的发 展史 来 看 , 人类 的艺术 一 直
在不停 地探 索着 “ 真” 。绘 画艺 术 中 “ ” 真 的含 义 是 随着人类绘 画艺 术 的 发展 , 着人 类 对绘 画艺 随
变异 。直到 后印 象 派塞 尚的 出现 , 才朝 着 主观取 舍 和强调 内心情 感 的绘 画 表现 迈进 , 而打 破 了 从
描绘, 感性 的因素 比较多 , 创作手 法上偏重 于写 在 实 和逼真 , 求现象 的真实 ; 追 在创作倾 向上偏 重于 认识 客体 , 现 现 实。从 西 方 的古 代希 腊 到 文艺 再 复兴时期再 到新古 典主义 和现实 主义 的美术 都是 使用再 现 的或 偏重 再 现 的手 法 , 其特 点 是 现实 和

探析超级写实主义绘画中再现性与表现性的关系

探析超级写实主义绘画中再现性与表现性的关系

探析超级写实主义绘画中再现性与表现性的关系作者:李倩云来源:《大观》2019年第04期一、超级写实主义概述(一)超级写实主义简介超级写实主义又称为“照相写实主义”“今日写实主义”或“新写实主义”,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首先出现于美国,在70年代流行起来,并影响到欧洲艺坛。

超级写实主义以现实主义的复活为标志,采用了广泛的题材和技巧。

画家主张抛弃主观感受,客观、逼真地再现对象,借助于照相式的客观而精确的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使观众对作品一目了然。

(二)超级写实主义绘画在中国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我国对外政策的开放,超级写实主义得以引进,它一亮相,便引起轰动。

“文革”时期,由于强调集体意识形态,画家因此完全失去作为独立人格的基础,创作失去自由,完全成为了政治的工具。

改革开放后,民众思想得以解放,集体意思的创作度有所减弱,人们渴望新的艺术形式,超级写实主义正是迎合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和民众的审美趣味,从而被中国的油画家运用于艺术创作中。

例如,80年代初期,罗中立的《父亲》,就是早期中国式的超级写实主义绘画代表作品,这张作品的中心人物是一位普通的农民。

《父亲》的出现在当时是极其意味深长的,是人们要求挣脱内心束缚寻求自由表达的一个先声。

当然,超级写实主义传入我国后,我国的艺术家们并不是盲目地照单全收,而是进行了批判的吸收,舍去了西方超级写实主义的某些定义。

在我国的超级写实主义绘画中,不仅非常写实、具象地再现了生活中的人和事,而且更多地加入了能够表达画家们人性的因素。

总体而言,中国的超级写实主义绘画与西方的超级写实主义绘画无论是在表现主题,还是作品内涵上都是截然不同的。

超级写实主义在中国油画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丰富多彩的作用,如今,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而当代也存在着许多具有很高成就的超级写实主义画家,例如冷军、石冲等。

二、超级写实主义绘画之中的“再现性与表现性”“再现”指作品对客观現实的反映,“表现”则指作品对作家、艺术家主观意识的表达。

写实绘画方法

写实绘画方法

写实绘画方法
写实绘画是一种追求真实表现对象的绘画风格。

以下是一些写实绘画的基本方法:
1. 观察对象:在开始绘画之前,仔细观察你要表现的对象。

注意其形态、比例、色彩、光影等方面的特点。

2. 构图:在画布上画出对象的轮廓和基本结构,确定画面中的主要焦点和层次感。

3. 素描:用线条描绘出对象的形态和结构,注意线条的流畅性和准确性。

在素描阶段,你需要确定光源的方向和阴影的位置,以便在后续步骤中更好地表现光影效果。

4. 上色:根据对象的颜色和光影效果,逐步上色。

注意颜色的饱和度和明度,以及不同颜色之间的过渡和对比。

在上色过程中,可以运用不同的笔触和技法来表现对象的质感。

5. 深入刻画:在完成基本构图和上色后,需要进行深入刻画。

这一步主要是对细节的描绘,如纹理、毛发、五官等。

通过深入刻画,使画面更加逼真、生动。

6. 调整和完善:最后,对画面进行整体调整和完善。

检查画面的构图、光影、色彩和细节表现等方面,如有需要可进行适当的修改或补充。

以上是写实绘画的基本步骤,当然具体的绘画过程还需要根据个人风格和表现手法进行调整。

最重要的是多加练习和观察,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和艺术修养。

美术概论中再现的名词解释

美术概论中再现的名词解释

美术概论中再现的名词解释再现是美术概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艺术家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形式,将观察到的客观事物再次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过程。

它是艺术家与自然世界之间的桥梁,通过再现,艺术家可以表达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感受,让观众在艺术作品中体验到被再现事物的美感和魅力。

在再现的过程中,艺术家需要运用各种技巧和手法来达到准确再现的目的。

首先是观察力的培养,艺术家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沉浸于自然环境中,深入理解被再现事物的特点和内涵。

随后是素描和构图的技巧,艺术家通过勾勒轮廓、描绘光影和运用透视原理等技巧,将观察到的事物准确地再现在画布上。

而准确再现并不仅仅是复制事物的外貌,更重要的是传达艺术家的感受和情感。

艺术家通常会通过色彩的运用、线条的表现和构图的安排等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

通过再现,艺术家可以借助艺术形式的语言,给观众传递自己对被再现事物的独特理解和见解。

再现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呈现客观事物的真实性,更是为了激发人们对事物的思考和感悟。

艺术家通过再现,可以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使观众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关系,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感知也因此得以不断推进。

再现可以是对自然界的再思考,通过艺术的手段让观众重新审视平凡事物背后的美丽和价值。

在艺术史上,再现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概念。

从古代的写实艺术到现代的表现主义和抽象艺术,艺术家们对再现的理解和运用也在不断变化。

然而,再现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始终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历史之中,成为艺术作品的灵魂和核心。

值得一提的是,再现不仅仅局限于绘画和雕塑等传统艺术形式,随着技术的发展,摄影、影像艺术等新兴艺术形式也在运用再现的手法。

尤其是数字艺术的兴起,通过电子媒体的运用和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再现的形式和手法得到了更大的拓展和创新。

总之,再现作为美术概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艺术家和观众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使得自然界的美与观众产生了联系。

写实油画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思考

写实油画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思考
这 里 并 不 是 说 技 巧不 重 要 , 艺术 家 终 归要
借 助技巧表达他所要表达 的东西, 但技巧 毕竟只是手段。 因此, 油画教学应将基础 课 与创 作课并重 , 充分培养和锻炼学 生的
改革 开放是 中国社会 的重 大历 史转
折, 同时也给 艺术 带来 了更 多新样 式的发
供打开外部世界 的钥匙 , 也提供打开心灵
独特方 式反 思 当下境 况 , 正视传 统写实绘 画与风格迥异 的 当代绘 画之间的矛盾 , 是 将写 实绘 画全盘 否定还是 将之保 留并 与 当今 形势相结合 , 这 个 问题现如今 显得 日 趋重要。 画什 么, 怎 么画, 都 已成为 问题 ,
那 么确 立 自我 风 格 也 就 更 难 以解 决 。 精
的 郁 闷。
外, 在器皿 中大量 出现 了具 有对 称和 象形 特征 的几何 图形 , 这也证 明 了原始人 具有 独特 的审美情趣 , 而不是用 真实再现 作为
创 作 的 目的 。 2 0世 纪 5 O 年代, 苏 联 契 斯 恰 科 夫 的
知 了。在 中国当代 艺术领域 , 特别是 油画
趋 重要 。
关键词 : 写 实油画 教 学 当代油画 改革
西方 油画承载 着西 方千 百年来 的文
明, 继 承 了古希腊绘 画和雕 塑 的传 统 , 并
著名 的 当代 艺术家 、 绘 画风格 、 重要 的代
表作 品都缺 乏必要 的 了解及 研 究。这也 就导致 了学生只重专 业技 能训练 , 不 重艺 术 思想 观念 , 很 多学 生如 同外行 人 一样 , 从他们身上 , 我们只看到 习画者技 艺的高
绘 画教学模 式在 我 国美术 院校 中得到广 泛传 播。但 是 , 经过 几十年 的发展之 后 , 学生虽然掌握 了科 学、 理性地观察和描绘 对象 的绘 画技 法, 但是保 守和程 式化 的教

绘画艺术中的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

绘画艺术中的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

绘画艺术中的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作者:蒋旭丹来源:《美与时代·中》2021年第11期摘要:绘画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大多用来表现真实事件或抒发情感。

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根据自身需求在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这两个表现方式中选择最恰当的方式,但是在创作过程中这两种方式是否存在相互对立的情况的问题需要进行阐述。

关键词:客观再现;主观表现;写实;抒情;绘画艺术卡西尔曾经在《人论》这本书中说过:“赫拉克利特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格言如果对于科学家的太阳是不适用的话,对于艺术家的太阳则是真的。

”站在科学家的角度而言,太阳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它的新旧与否难道只是今天与昨天的区别吗?很显然并不是这么简单,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变化当中的,那么很自然这一秒的太阳也与上一秒的有所不同。

站在科学家的角度去描述该对象时,肯定是需要遵循客观事实规律来表述它的特性,那么显然赫拉克利特的这句话对于科学家来说的确是不成立的。

而对于艺术家来说,他们会用感性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同时也会带有自己本身的某些主观情绪,他们并不会用同一套固有思维去看待同一件事物,那么自然而然太阳对于艺术家来说每天都是崭新的了。

通过这么一个对比可以看出,即使是面对同一件事物,不同的角度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那么在绘画过程中我们到底应该倾向于客观再现还是主观表现呢?这两个看似泾渭分明的处理方式是否存在绝对的对立关系呢?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直观的例子来感受客观再现和主观表现的区别。

学画画的人必经之路就是画苹果这一静物。

我们发现即使是面对同一个苹果,画家都会用自己特有的绘画风格去主观再现这一事物,呈现出的效果都各具特色,从他们的用色、笔触就能让人一眼认出这是某某画家独有的风格。

这是因为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造就了各自的代表性风格,而这些处理方式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成长经历、师承关系甚至是所用的绘画工具材料都是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的。

探索写实素描的艺术表现语言

探索写实素描的艺术表现语言

探索写实素描的艺术表现语言【摘要】写实素描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描绘真实物体来表现生活的细节和情感。

本文将探讨写实素描的艺术表现语言,包括其定义与特点、线条与阴影的表现、色彩运用、光影效果、以及作品的表现力。

写实素描的特点在于准确表现对象的外观和结构,通过精细的线条和阴影塑造形体,运用色彩突出物体的质感。

光影效果对于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真实感至关重要。

写实素描作品通过细致描绘和恰到好处的表现力,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视角。

探索写实素描的艺术表现语言是一项挑战性的任务,需要艺术家不断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探索、写实素描、艺术表现语言、定义、特点、线条、阴影、色彩、光影效果、表现力、总结1. 引言1.1 探索写实素描的艺术表现语言写实素描是绘画中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它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描绘,以线条、色彩、光影等手法准确再现形态和质感,展现出真实而生动的画面。

探索写实素描的艺术表现语言,就是要深入理解和运用素描这一技法,探索其中的各种表现可能性和艺术特点,从而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和表现力的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需要对写实素描的定义与特点有深入了解,熟练运用线条和阴影表现形态和结构,灵活运用色彩丰富作品的层次和情感,把握光影效果的变化和对比,以及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艺术家可以逐渐掌握写实素描的艺术表现语言,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和特色的作品,传达出自己对世界的独特视角和表达方式。

探索写实素描的艺术表现语言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尝试和实践,艺术家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艺术修养,创作出更加优秀和令人称道的作品。

通过探索写实素描的艺术表现语言,艺术家可以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挖掘出更多的表现可能性,从而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力。

2. 正文2.1 写实素描的定义与特点写实素描是一种通过细致描绘对象形态、结构和质感的绘画表现方式。

其特点主要包括准确性、写实性和细致性。

再现与表现艺术的审美取向研究

再现与表现艺术的审美取向研究

再现与表现艺术的审美取向研究
艺术是人类创造和表达情感、思想和美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再现与表现是艺术创作中常见的两种形式,它们在审美取向上有不同的特点和倾向。

再现艺术追求客观真实性和形式的准确再现,而表现艺术则倾向于更加主观和个人的表达。

再现艺术是依据于现实世界的外部事物的形态和客观事实来进行创作的一种形式。

它力图准确地再现自然界和现实世界的景物、人物或事件。

再现艺术的审美取向主要关注作品的技术和技巧,力求表现出艺术家对形式和结构的精确把握。

这种形式主义的审美追求使得再现艺术更加注重细节和绘画技巧的展示。

古代绘画中的写实山水画和肖像画都属于再现艺术的范畴。

再现艺术所追求的是完美的再现,通过对物体形态和细节的准确描绘,呈现出客观真实的表现。

与再现艺术不同,表现艺术更加关注艺术家内心的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表现艺术强调个人情感和审美主体的独立性,注重表达艺术家对现实的感受和内心世界的独特见解。

表现艺术的审美取向更加关注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的表达。

现代艺术中的抽象画和表现主义绘画常常体现了艺术家的主观表达和情感反映,注重艺术创作中的个人和独立性的追求。

表现艺术所追求的是观念的表达,通过形式和色彩的运用来表达艺术家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审美取向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和渗透的。

再现与表现并非是划分界限的两个极端,而是艺术创作中的两种不同的倾向。

无论是再现艺术还是表现艺术,都可以在艺术创作中各自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呈现出不同层次和形式的艺术美感。

美术鉴赏-再现与表现

美术鉴赏-再现与表现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任何作品都有表现的因素,只是侧重点不同,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
我们如何表现某种情感或心境体会
LOGO
三原色:红黄蓝 三间色:橙绿紫
了解简单的色彩知识
LOGO
色相 色彩纯度
色彩明度
变化无穷的色彩世界
LOGO
色 彩 明 度
绘画的奥秘在哪里?
LOGO
加黑
加白
色 彩 的 纯 度
LOGO
美术中的再现与表现
(创作与表现)
邓乐平
通过下面的美术作品重新思考定义:
LOGO
什么是再现? 什么是表现?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Pag品
LOGO
思考、讨论:
LOGO
什么是再现?
尊重客观对象的描绘 理性 侧重写实和逼真
什么是表现?
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 感性 采 用象征、夸张、变形、抽象的手法
加灰 加互补色
色彩是富有生命里的精灵
LOGO
色彩的对比
补色对比
同类色对比
面积对比
试着描绘以下以“秋”为主题的印 象
LOGO
要求:
体会以下图片中蕴含的情绪意味或感觉, 从当中任何一张图片中获取你想要的灵感 提示:“秋”可以代表喜悦、辉煌 伤感、孤寂 开阔、爽朗等等。 (仅供参考) 所需材料:图画本、彩笔、油画棒、水彩、 水粉等颜料
总结 点评
总结:
LOGO
绘画创作中再现与表现的相互关系是相互渗透 的,只是侧重点不同,从而形成我们瑰丽的绘 画世界,同时也建立起了人类文化框架中的一 角,我们纵览中西美术的发展:古希腊、文艺 复兴、唐宋元明清及19世纪现代艺术百花齐放 的绘画世界,只能感叹一代代艺术家对艺术的 理想和追求。 点评:构图、造型、色彩运用、表达情绪、 意蕴方面。

浅析艺术创作中的再现与表现

浅析艺术创作中的再现与表现

浅析艺术中的再现与表现摘要:再现与表现作为艺术家创作的两种基本方法,在历来的文艺理论研究中被艺术家争论不休。

再现与表现不但是艺术鉴赏中的一对基本矛盾,也是艺术创作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对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艺术家;艺术创作;关系;再现;表现一、名词解释艺术中所谓的“再现”,就是效法自然,模仿自然,将客观存在的事物和人物真实完整的呈现在艺术作品中。

一般是艺术家对他所认识的对象或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感性的、理解的因素比较显著,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写实和逼真,即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和现象的真实;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认识客体,再现现实。

再现具有平易近人、真实写照、形神兼备等特点,一般为观众所喜闻乐见。

所谓“表现”,即重在“表现的艺术”,强调表现自我感受及个人主观情感,认为艺术不是表达生活的现实,而是表达“精神的现实”,是作品中排除再现部分的所有。

一般是艺术家运用艺术手段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理性的、情感的因素比较显著。

比如绘画作品,往往表现出绘画者的个人情感的闪光与显现,观看其作品我们似乎能够看见绘画者感情的波动轨迹,使欣赏着感情也随之被波及而动荡。

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的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以致抽象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则偏重于表现自我,个边课题,表达理想。

艺术中的表现具有震撼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等特点。

二、再现与表现的相互关系历史上,在文艺理论的研究中,再现与表现可以说是艺术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它们相对立而存在,相统一而发展。

而再现与表现的关系,从“再现论”与“表现论”这两种文艺理论真即可显现出来。

(一)再现论“再现论”在艺术理论史上可以说是:“根深蒂固”,艺术起源说中的“模仿说”为它奠定了理论基础。

古西腊哲学家谟克利特认为“艺术是对于自然界的模仿,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缝补;从燕子我们学会了造房子;从黄莺我们学会了唱歌。

试论艺术作品的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

试论艺术作品的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

试论艺术作品的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本文著录格式】王尊.试论艺术作品的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以双簧管改编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为例[J].北方音乐,2020,01(01):255-256.众所周知,与哲学、社会科学不同,艺术作品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艺术家的创造,但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根据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创造的”。

本文主要以双簧管的改编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为例,研究其包含的相关创作技法、演奏表现方式等,结合杨琪老师的著述《艺术学概论》中的有关内容,对艺术作品中的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之间以及它们的关系进行浅要分析,并加以自己的理解感受。

一、艺术作品的客观再现杨琪老师在《艺术学概论》中对艺术形象的客观性的阐述是:艺术形象的客观性是指艺术形象包含着社会生活的客观内容。

在《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首双簧管改编作品中,从曲式结构及材料的选择上都很好地体现出这一点。

(一)从作品内容来看作品主要描绘了陕北人民在革命时期的生活状态,反映的就是当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通过演奏和欣赏这首作品,我们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当时陕北地区人民的审美意识,以及他们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面貌。

这正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客观内容在这首作品中的表现。

(二)从创作手法来看从曲式结构来看:这首作品改编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时期我们的音乐文化事业还没有完整的体系,是一个待建的领域,双簧管作品作为“舶来品”更是如此,作曲家将创作的立足点主要放在了程式化的原理上,尤其是曲式结构这一部分,基本沿袭欧洲传统模式的结构原则。

因此我们在分析这首作品时,就不难看出当时我国音乐创作的客观环境。

从调式特征来看:全曲明朗开阔,结合了陕北地区民歌开阔嘹亮的特性,引子部分就运用双簧管高音明亮婉转的特点来模仿原本作品中竹笛清丽自然的音色,再现出信天游经典的高亢曲调。

将人民群众的真实情感,以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展现在听众的眼前。

再现与表现艺术的审美取向研究

再现与表现艺术的审美取向研究

再现与表现艺术的审美取向研究再现与表现艺术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取向,不同的审美取向决定了它们的艺术效果和创作价值。

本文将主要探讨再现与表现艺术的审美取向研究,分析它们的本质特征和审美效果。

首先,再现艺术是以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的艺术形式,尽可能地还原客观事物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再现艺术的审美取向注重的是艺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强调艺术作品与现实的关联性和联系。

例如,绘画作品《荷花池》是一幅再现艺术作品。

画家通过准确的笔触和色彩还原了荷花池的真实面貌,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再现艺术的价值在于呈现客观事物的真实性和再现当时的情境和氛围,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现实世界。

与再现艺术不同的是,表现艺术是以创造艺术的表现力为目标的艺术形式。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表达去创造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和审美体验。

例如,诗人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首表现艺术作品。

他通过自己的感悟和表达,创作出了一首富有激情和诗意的诗歌。

表现艺术的价值在于表达出创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以及创造出独特的视觉、听觉或触觉效果,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共鸣。

再现与表现艺术的审美取向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再现艺术的审美效果在于真实再现客观事物,给人以真实感和真实情感的共鸣;表现艺术的审美效果在于独特的艺术表达和视觉、听觉或触觉效果,给人以强烈的感性体验和情感共鸣。

再现与表现艺术的审美取向在现今的艺术创作中仍然存在,并不是一种过时的审美取向。

再现艺术和表现艺术在不同的艺术领域和艺术形式中都有着广泛的运用和创作。

再现与表现艺术的审美取向的选择和使用,最终取决于艺术家和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审美体验。

总之,再现与表现艺术的审美取向研究,对于理解艺术形式和审美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现艺术和表现艺术独特的审美取向和审美效果,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艺术观赏方式和思考角度。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审美取向,创作出更加真实和独特的艺术作品,为人类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世界。

艺术再现与表现

艺术再现与表现

艺术再现与表现以艺术再现与表现为题,我们将探讨艺术如何通过再现与表现来传达思想、情感和观念。

艺术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形式,通过各种媒介和技巧,将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与观众进行沟通和交流。

艺术再现是指艺术家通过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形式,将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再现出来。

艺术家通过对对象的观察、理解和感受,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和技巧,将其表现出来。

艺术再现可以是对具体事物的真实描绘,也可以是对情感、理念和抽象概念的再现。

无论是写实主义的绘画、雕塑作品,还是抽象表现主义的作品,都是艺术家对现实的再现。

艺术再现不仅可以通过视觉艺术来实现,音乐、舞蹈和戏剧等艺术形式也可以通过声音、动作和表演来再现。

音乐家通过音符的组合和演奏技巧,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情感表达出来。

舞蹈家通过身体的运动和舞台表演,将自己的感受和故事传递给观众。

戏剧演员通过角色扮演和台词表演,将剧本中的故事和人物再现在观众面前。

艺术再现不仅仅是对外界事物的复制,更是艺术家对事物的重新解读和理解。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赋予作品独特的艺术感和想象力。

艺术再现不仅是对现实的再现,更是艺术家对现实的重新构筑和诠释。

与艺术再现相对应的是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是指艺术家通过作品传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观念。

艺术家通过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形式,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观念表达出来。

艺术表现可以是对自然、人物、社会等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也可以是对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的表达。

艺术表现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对某个主题的绘画作品,可以是对社会问题的音乐作品,也可以是对内心情感的舞蹈作品。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技巧,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转化为艺术作品,与观众进行沟通和交流。

艺术表现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的情感和思想表达,更是与观众共同的感受和理解。

艺术再现与表现是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一种沟通和交流方式。

艺术家通过作品再现和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观念,观众通过欣赏和理解作品,与艺术家进行心灵的交流。

再现与表现艺术

再现与表现艺术

再现与表现艺术再现与表现艺术(2008-09-22 20:18:49)标签:美术教育分类:笔记再现:呈现在人们眼前的艺术是与我们视觉感知的现实世界相一致的。

认为艺术是对外部世界的忠实摹仿和客观描绘。

表现:以描绘对象为媒介,以表现自己的情感、感受、意趣、思想、意念等主观世界为主,将对象按照主观意图予以变形和抽象化处理。

西方的“再现”理论:亚里士多德建立比较系统的模仿说——“人对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

“绘画是自然界一切可见事物的唯一模仿者”“画家的心应该像一面镜子”——达·芬奇。

艺术上的唯一原则是把看见的东西抄录下来——罗丹中国的再现理论:“画,类也”——《广雅》。

“画,挂也,以彩色挂物象也”——《释名》。

谢赫(南朝)的书画品评标准六法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模移写”再现性美术的特点:再现客观对象特征,形象具体真实。

富有文学性的内容。

艺术形象向典型化靠拢。

美术家的主观情感与形式手法隐藏于形象的背后。

艺术表现论(摹心说):认为艺术是对人尤其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直接或间接的表现。

这是从创作主体———艺术家的视角观照艺术,它的成熟和繁荣与人类文明进程和人主体观念的觉醒有关。

西方的“表现”理论(摹心说):毕达哥拉斯学派,:艺术表现的就是“人类心灵本身”。

柏拉图的“灵感说”:神启———迷狂,是公认的西方表现说的开端。

中国的“表现”理论:艺,种也——《说文解字》。

中国古典艺术强调“气韵、性情”等主观精神的表现。

倪赞:"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

表现性艺术可以分三类:表现情感情绪的作品。

冷静地追求形式构成的一种艺术旨趣,称之为理性化的表现艺术。

或局部真实,整体怪诞,或抽象化怪诞,构成超现实的艺术世界。

表现性美术的特点:改变客观物象原来的形与色;画面空间趋于平面化;突出作品构成的形式意味再现与表现是美术创作的两种基本形式,也是艺术中的一对基本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写实绘画中的再现与表现
作者:张惠梅
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5期
摘要:写实再现的绘画艺术是千百年来绘画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主流。

以“再现性”为基本特征的写实绘画,在“模仿自然、真实再现”观念的影响下,以反映自然现实为追求目标。

然而,写实绘画的再现从本质上来看它并不是对自然景物被动的描摹和机械的复制,而是对现实自然美的再现和表现。

优秀的画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美的规律,对现实物象进行大胆概括取舍,创造出高于生活的典型绘画形象既达到了“再现之真”,又实现了“表现之美”。

关键词:写实绘画;再现;模仿自然;自然美;表现
达·芬奇曾说:“绘画依靠视觉,它不同于文学,不需各种语言的翻译,就能像自然景物一样,即刻为一切人通晓。

”可见,美术作品必须以具体的、可感的形象作用于观众的感官。

写实绘画作为美术的重要种类,视觉形象性也是它的基本特征。

但作为视觉形象,在绘画中有再现和表现之分。

写实绘画的视觉形象特征突出地体现于再现性上。

所谓“再现”,是指美术家在其作品中对他所认识的客观对象的具体描绘,在表现手法上偏重于写实或逼真,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和现象的真实;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认识客体,摹仿现实。

人类有一种将客观世界形形色色的景物加以再现的强烈愿望,由于这种愿望就产生了再现性的艺术。

古今中外的许多艺术,如原始人在洞穴中摹绘野牛、野鹿的形象到我国绘画“六法”中提到的“应物象形”等都可以作为佐证。

再现写实是中外美术史上的重要倾向,它更是写实绘画的基本特征。

古代希腊、罗马、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美术,都非常强调再现的真实,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

达·芬奇认为绘画再现性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在平面上显现三维空间的景象。

他提出画家需以镜子为师,“镜子”是对西方写实绘画的确切比喻,平面的镜子中显现的是现实世界中事物的映像,即一种“逼真的幻象”,绘画中显现的也应该是这样一种“幻象”。

在二维的平面上显现三维空间的“逼真幻象”,首先必须应用透视法,这是写实绘画再现性的一个重要特点;由此可以证明透视法确实是写实油画的核心,或许也可以说,如果没有透视法就没有西方写实绘画。

焦点透视理论是写实油画再现客观的必须手段,历来许多大师们在其运用上是独具匠心的。

其二便是讲究明暗,这是在二维的平面上显示物体的立体感。

达·芬奇说:“一切形体都被光与影包围着。

”在写实绘画中,要使形象达到逼真并产生真实的形象,使之符合人们的视觉经验,只表现内在的结构是不够的,还必须表达以光为条件所形成的外部特征———体块感、材质感、空间感和色彩感。

由此可以看出,明暗光影对于写实油画来说,它是必要的造型手段。

第三个特点就是忠实再现客观世界的色彩变化。

优秀的写实绘画作品,都注重色彩在情感上的力量。

除此,文艺复兴盛期继承古希腊的传统,人体绘画成为重要的课题。

人体美术要求把人的形体塑造或描绘的形象逼真,为此画家们还解剖尸体,对人体骨骼、肌肉的形态结构进行积极的研究及表现。

然而,写实油画既然以逼真再现客观物象为宗旨,是否就是对自然被动的、忠实地摹绘呢?虽然写实油画上溯历史是再现真实,但“表现”情结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当我们欣赏写实绘画时,或许都会被他们高超的技艺所惊叹。

没有他们解决不了素描难题,没有难以描绘的复杂题材。

深邃的空间,柔和的皮肤,逼真的质感,对自然的摹仿臻于极致,然而这种“摹仿”是有选择性的,当代美学家斯托尔尼兹关于“理想的摹仿”中叙述到:“……画家应该把摹仿对象身上道德上的缺点去掉,把现实生活中的物象进行理想化即美化自然。

”追求“理想化”本身就是一种符合情感的表现,而且“理想化”在画面中的体现也不同,这个时期的画家在情感和形式表达上是写实的而表达手法上却具有淡淡的个性化色彩。

伦勃朗喜爱厚重质朴;哥雅有点虚夸和揭露;鲁本斯则明快响亮;而委拉斯贵支偏爱对鲜明人物形象和表情的刻画等等。

同时,画家微妙的情感和形象内容自由恰当地融合在一起,美学家把这种融合称为“同构”。

作品的好坏取决于这种“同构”,即情感倚仗于形象内容来释放,而形象内容依付于情感的支配。

单纯强调形象内容的存在,而忽略情感注入,作品就会平庸乏味,反之则显得无病呻吟。

贡布里希在其著作中的一段话里也曾对我们说:“写实油画的历史可以说是在制作万能钥匙,去打开我们神秘莫测的感官之锁……它不仅提供打开外部世界的钥匙,也提供打开心灵的钥匙。

”这就是说写实油画家在他们的作品中不仅仅是忠实地摹仿和再现对象,更重要的是表现自己的情感。

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一样是一幅举世公认的典型的写实绘画作品,这幅肖像画显现的主要是一个妇女的半身形象对于这个主人公的身份到现在有各种各样的研究与猜想,有人说她是一位公爵夫人;有人认为她是一位刚刚丧子的少妇;有人认为她是佛罗伦萨一位商人的妻子等等。

其实,画中人物的身世并不重要,这幅作品自然亲切、以人为本,向人们昭示的是人间的美,肯定的是人的价值,它解放了欧洲中世纪几百年来封建神学思想对人性的压迫与禁锢,让人们再一次认识到世间最美的不是神而是人。

这个人物形象是达·芬奇创造的一个人间美丽女子的典型代表,他颂扬了人文主义精神和自然之美。

于是,我们认识到,写实绘画所讲的“不能违反原型的基本视觉概念”的再现原则,是指画对象就得基本上符合它的现实特征,这就叫写实。

这种写实绝不是冰冷无情地照着自然原型死抠照描,而是依据画家个人的思想和审美的一种创造。

由此,我们认为,写实绘画再现性包含两个方面合理的因素:第一,艺术并非一味的依附自然,而是一种主动的创造。

第二,它是再现性艺术的重要因素,即“表现”。

事实上,对主体的表现与对客体的再现,都是美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再现客观世界的真实,离不开主观的表现;同样,表现主观的真实,也不能完全脱离再现。

追求写实逼真的绘画并不是机械地强调“复制现实”,而是要求画家从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出发,对客观事物加以艺术的概括,从大量的生活素材中发掘出典型人物的原型,经过艺术的处理,创造出具有更高典型性的艺术形象来。

参考文献:
[1]中国画论类编[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2]达.芬奇讲绘画[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3]吴甲丰.西方写实绘画[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4]孔新苗.中西绘画比较[M].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
[5]阿恩海姆(美).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6]E.H.贡布里希(英).艺术与错觉[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7]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8]朱伯雄.世界美术作品鉴赏辞典[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