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及调节过程(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教案)

资中一中周巍

一、教学内容: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人体神经调节的的结构组成;

2.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神经传导的过程及对人体活动的条件方式

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突触的结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及特点感觉抽象,不易理解。

四、解决办法:

借助多媒体变抽象为直观、变微观为宏观具体引导学生学习。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突触的结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及特点

2、难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突触的结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及特点。

六、教学过程

【知识点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神经元

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中,神经调节起着主要作用。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一个典型的神经元的组成如图所示:由细胞体①和突起②两部分组成,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的基本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按功能分:传入神经元(感觉神经元)、传出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

2、神经系统的组成

3、反射和反射弧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神经调节(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1)反射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归于高等动物而言,反射可以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联系:条件反射的形成必须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借助于一定的条件,经过一定的过程逐步形成。无关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多次结合,使无关刺激转化成了能引起条件反射的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应不断用非条件刺激给予强化才能稳定,否则将不断减弱甚至消退。

(2)反射弧

如图所示,一个完整的反射弧由感受器①、传入神经②、神经中枢③、传出神

经④和效应器⑤五个部分组成。感觉神经末梢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一起称

为感受器;运动神经末梢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一起称为效应器;神经中枢是

指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的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的,调节人

体某些生理活动的结构。

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如图所示的膝跳反射。

例题1、下列属于反射活动的是

A、衣藻避开过强的阳光刺激

B、草履虫向水温适宜的地方运动

C、在寒冷的条件下,皮肤血管收缩

D、皮肤受到过热物体刺激而感到疼痛

解析:植物没有神经系统,所以衣藻避开过强阳光的刺激是一种应激性。草履虫虽然是动物,但它没有神经系统,所以草履虫向水温适宜的地方运动不是反射活动,也是一种应激性。皮肤受到过热物体的刺激而产生疼痛感,这是一种感觉。感觉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三部分神经结构共同完成的,不是反射活动。在寒冷条件下,皮肤血管收缩是一种反射活动。感受器是皮肤的温度感受器,效应器是血管壁内的平滑肌,中间还有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和传出神经的参与。

答案:C

【知识点2】兴奋的传导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的产生与传导

由于神经元细胞膜内外的Na+、K+等分布不均匀,膜外Na+浓度比膜内高得多,而膜内K+浓度比膜外高得多,因此,Na+、K+分别有内流和外流的趋势。但是它们能否流入和流出,以及流入、流出量的多少却取决于膜对相应粒子通透能力的高低。

①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②动作电位:外负内正(如图)

(3)传导特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方向是双向的。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的结构

在神经系统中,神经元之间在结构上并没有原生质相连,每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只能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突起相接触,此相接处的部位称为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成许多小枝,每个小枝的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称为突触小体,贴附在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的表面。如图所示,突触的结构可表示为:

(2)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过程

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引起其中的突触小泡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如图所示),引发突触后膜点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使后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例题2 下图甲表示反射弧中3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乙表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则⑤(代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腿上肌肉)称为,③称为。

(2)图甲中,刺激d点,则除d点外,图中发生兴奋的点还有(用字母表示)(3)甲图中共有个突触。

(4)图乙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处在[ ] 中,该结构的作用是为神经兴奋的传导提供。

(5)手术过程中,使用某种局部麻醉药,能使图乙中⑨释放的

发生变化,从而暂时失去兴奋传导功能。

解析:图甲为反射弧结构,共由3个神经元构成。2个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连接,该图中共有3个突触。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在图甲中兴奋的传导方向是①→②→③→④→⑤,①是感受器,⑤及其支配的神经是效应器。图乙为突触的结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在突触前膜内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可释放神经递质,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有氧呼吸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所以,线粒体内氧气浓度最低,二氧化碳浓度最高。

答案:(1)效应器神经中枢(2)c、e (3)3 (4)⑧线粒体能量或ATP (5)突触小泡(神经)递质

四、考点分析

本部分知识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主要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突触之间的传递。选择题(08江苏卷第14题)、非选择题(08全国理科综合卷第30题)都会出现。分值在2—6分之间不等。解题的关键是搞清楚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以及兴奋的产生与传导。

五、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三个主要内容:

1、反射和反射弧:概念、分类、相互之间的关系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搞清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和特点,搞清突触、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等概念。

【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感受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感受器是感受刺激的结构

B、感受器参与反射和形成感觉

C、感受器是直接产生感觉的结构

D、感受器是转换能量形式的结构

2、递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为

A、突触小泡→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B、突触小泡→突触后膜→突触间隙

C、突触小泡→突触后膜→突触前膜

D、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突触前膜

3、刺激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产生兴奋,膜内外产生的局部电流流动方向是

A、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同

B、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反

C、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反

D、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同

4、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由下列哪些组成

A、突触小泡、突触小体、突触间隙

B、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C、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