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六盘山赏析
古诗清平乐六盘山翻译赏析
![古诗清平乐六盘山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c444d7219e8b8f67d1cb959.png)
古诗清平乐六盘山翻译赏析《清平乐六盘山》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毛泽东。
其古诗全文如下: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前言】《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
该诗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
1961年9月为宁夏干部书写此词时改为“红旗”,手迹发表在1961年10月七日的《光明日报》。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在向陕北根据地挺进中,在六盘山前击溃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
在战斗胜利的鼓舞下,当天下午部队便一鼓作气翻过了六盘山。
1935年10月下旬,顺利到达陕北。
《清平乐六盘山》生动表现了毛主席及其统率的红军彻底打垮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坚定决心,抒发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
【注释】⑴望断:望着,直到看不见。
⑵长城:借指长征的目的地。
⑶屈指:弯着手指头计算。
⑷六盘山: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固原县西南,是六盘山山脉的主峰,险窄的山路要盘旋多重才能到达峰顶。
毛泽东在1935年九月中旬率领中央红军进入甘肃省南部,10月上旬,突破敌人的封锁线,打垮了敌人的骑兵部队,胜利地越过六盘山。
⑸红旗:1957年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时作“旄头”。
1961年九月为宁夏干部书写此词时改为“红旗”,手迹发表在1961年10月7日的《光明日报》。
漫卷:任意吹卷。
⑹长缨:本指长绳,这里指革命武装。
⑺缚住:擒住。
苍龙:《后汉书·张纯传》注:“苍龙,太岁也。
”古代方士以太岁所在为凶方,因称太岁为凶神恶煞。
苍龙:此处借指蒋介石的反动派,不是日本人,因为当前全副精神要对付的是蒋不是日。
【翻译】长空高阔白云清朗,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
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
六盘山上雄峰再拔,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
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赏析】1935年8月,毛泽东主席粉碎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路线后,率红一方面军继续向陕北根据地挺进。
《清平乐_六盘山》解析
![《清平乐_六盘山》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e3f1af7856a561252d36f32.png)
六盘山,指六盘山脉,在甘肃,陕西和宁夏回 族自治区交界处。六盘山主峰在固原县西南, 隆德县东北,海拔3500米。山路曲折险窄,盘 旋六道,才达顶峰,故名“六盘山”。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 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 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 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 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 家。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 席(1936 ~1976),中国共产党 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 ~1945) 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 ~ 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 政府主席(1949 ~1954)和中华 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 ~1959)。
学习第一部分:认识长征
红军过草地 1
红军过草地 2
红军过草地 3
红 军 爬 雪 山 一
红军爬雪山二
红军爬雪山三
学 习 第 二 部 分 : 识 记 字 词
认一认
我的词语库
望断 行程 红旗 漫卷 长缨
缚住 山梁
瓦窑堡
苍龙 翻越 招呼
不朽
谈古论今 观赏 眺望 陕北
习惯
篇章
学习第三部分:课文解读
从“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 二万”一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诗人坚毅的性格,面对困难英 勇无畏的态度,历尽艰辛的自豪。
诗人将目光收到近处,高山之巅, 红旗飘飘,红军将士在秋天的山峰间盘 旋向前。说明了革命正迅速发展,长征 已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 虽然最后两句用的是设问句,但所 起作用都是陈述式的肯定句,即总有一 天,红军战士将消灭国民党反动派,夺 得最后的胜利。
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 龙?”一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清平乐·六盘山赏析
![清平乐·六盘山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97aade2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8e.png)
《清平乐·六盘山》是中国近代作家秋瑾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它描绘了六盘山壮丽的自然景观,以及勇敢的革命斗争精神。
以下是对《清平乐·六盘山》的详细赏析。
清平乐·六盘山云连天不绝,六盘山万重。
丛峰如朝雪,石壁似刀锋。
醉地桃花万万树,鬼门关外杏花争。
羽檄从来催产业,日炙风霜锁豪情。
今我不幸离乱地,遥望中原一片青。
《清平乐·六盘山》以山水之美描绘了六盘山的壮丽景色。
全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于山川壮美的赞美,同时融入了对革命事业和个人历程的思考。
首先,诗中的“云连天不绝,六盘山万重”,形象描述了山峰层层叠叠,云雾缭绕的景象,给人以庄严壮观之感。
接着,“丛峰如朝雪,石壁似刀锋”揭示了六盘山作为巍峨险峻之地的形象,以生动的比喻增强了山势的雄伟和险峻。
紧接着,诗人通过“醉地桃花万万树,鬼门关外杏花争”表达了六盘山底下繁盛的桃花,暗示了六盘山周边的土地肥沃。
同时,诗中的“鬼门关”暗指了艰险之地,如同关隘一般,给人以悲壮之感。
“羽檄从来催产业,日炙风霜锁豪情”以此突显了六盘山地区的革命历程。
这里羽檄催动了各族人民的产业,日夜面对风霜雨雪锁定了他们高昂的豪情。
最后,诗人在最后两句表达了对家乡的眺望与思念,“今我不幸离乱地,遥望中原一片青”。
这里通过对中原一片青的遥望,表达了作者对于革命大业的关切,以及对家乡充满了思念之情。
通过将六盘山与革命事业紧密结合,诗歌表达了作者对革命斗争的敬仰和对人民的深情厚意。
《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诗歌以六盘山的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壮观的山川和繁盛的植被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对革命事业的关怀。
作者通过山川的壮美揭示了六盘山地区的特殊性,同时表达了对革命斗争和家乡的热爱之情,使诗歌具备了浓厚的时代背景和深远的意义。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诗歌的赏析是一种个人的审美体验,对于同一首诗歌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因此阅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对《清平乐·六盘山》进行多角度地赏析。
不到长城非好汉:全文出处作者翻译赏析
![不到长城非好汉:全文出处作者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7e9ce04a45177232e60a235.png)
不到长城非好汉:全文出处作者翻译赏析
“不到长城非好汉”出自毛泽东的词《清平乐·六盘山》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赏析: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登上六盘山主峰,面对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气,再凝望阵阵南飞的大雁,一抒胸中情怀,以闲远欢欣之气眺望又要开始的新的征战。
上半阕一开始,诗人从眺望远景起笔,西部秋景开阔,长空高朗,抹抹闲云轻漾,北雁在阵阵南飞,仿佛带走了诗人对过去南方生活及革命斗争的回忆及眷恋,接着又起豪气,“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从爽朗、舒畅的秋心转入英迈的青春吟哦,二万五千里长征已在脚下,长城的关口已经到达,好汉的业绩就要进入一马平川的时期。
下半阕,诗人将目光收到近处,高山之巅,红旗猎猎,红军将士在秋天的山峰间盘旋向前。
接着吐出胸臆,化用宋代刘克庄《贺新郎》中三行:“问长缨,何时入手,缚
将戎主?”而这里的“苍龙”出自唐代颜师古的评注中引用汉代服虔的话:“仓龙,太岁也。
”仓龙同“苍龙”,“太岁”是古人所说的凶神恶煞,这里引伸为蒋介石反动集团就是“苍龙”.虽然最后两句用的是设问句,但所起作用都是陈述式的肯定句,即总有一天,红军战士将消灭国民党反动派,夺得最后的胜利。
这首词写景、抒情工整分明,流转自然。
上、下半阕均是一、二句写景,三、四句言志。
情景交织,浑然一体。
清平乐六盘山这句话的意思
![清平乐六盘山这句话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633a7ea8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43.png)
清平乐六盘山这句话的意思
清平乐六盘山是一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之一。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祥和的景象,充满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诗句中的“清平乐”表达了一个平和安宁的氛围,给人一种宁静与安详的感觉。
这里的“清平”意味着没有战乱和纷争,社会和谐稳定,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它既可以是对社会环境的赞美,也可以是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诗句中的“六盘山”指的是中国山西省与陕西省交界处的六盘山脉,这座山脉被誉为“中国的后花园”。
这里的“六盘山”可以被视为一个具体的景观,同时也象征了大自然的壮丽和伟大。
清平乐六盘山的意思是在这个宁静的环境中,诗人欣赏着六盘山的壮丽景色,感受到自然之美带来的宁静和愉悦。
诗句中还有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
诗中的“迎凉”暗示了一个凉爽的夜晚,人们在这样的夜晚,可以远离炎热和喧嚣,感受到宁静与舒适。
这样的夜晚让人感到愉悦和满足,诗人通过描绘这样的场景,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珍惜。
清平乐六盘山这句诗意味着在和平宁静的环境中,诗人欣赏着六盘山的壮丽景色,在凉爽的夜晚感受到宁静和愉悦,表达了对和谐生活和自然之美的向往和珍惜。
《清平乐六盘山》赏析PPT
![《清平乐六盘山》赏析PPT](https://img.taocdn.com/s3/m/400199310912a21614792970.png)
翻译:
长空高阔,白云悠悠,晴空万里。望着南飞
的大雁已飞到了天边。不登临长城绝不是英雄,
算下来已征战了两万里的路途。
六盘山上高峰挺拔,强烈的西风吹卷着红旗。
现在革命武装正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哪一天才
能打倒国民党反动派?
毛泽东一边和身边随行人员谈古论今,一边观赏着六盘 山的风光. 翻过六盘山,马上就要到达目的地--陕北革命根据地,此 时的红军,此时的毛泽东,心情怎样呢?你从哪些词句可以看 出来?他坐在一块石头上,习惯地用右手摘下帽子,伸开双腿, 一边休息,一边眺望远方,高兴地说:你们看,天高云淡,红旗漫
抒情工整分明流转自然上下半阕均是?并非无人会登临意诗人毛泽东率众将士于1935年10月7日亲自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盘山主峰面对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气再凝望阵阵南飞的大雁毛主席一抒胸中情怀以闲远欢欣之气眺望又要开始的新的征战
清平乐 六盘山 1935.10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此诗写景、抒情工整分明,流转自然。上、下半阕均是 一、二句写景,• 三、四句言志。情景交织,浑然一体, 也是顺其古格;而以古格写今日生活,• 如此自然俊逸, 实属不易。 再说一点个人对“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二句最初的体会。• 儿时对季节的变化只知冷暖,而不知 用字达意,自然更不能以准确的诗意般的语言来形容秋 天。
小结:
全词有情有景,情景交融。雄浑豪放,金声玉振。充分 表现了坚定的革命意志和激昂的战斗精神,极富感染力。 下半阕,诗人将目光收到近处,高山之巅,红旗猎猎,• 红军将士在秋天的山峰间盘旋向前。接着吐出胸臆,• 随 意化出宋代刘克庄《贺新郎》中三行:“问长缨,何时 入手,缚将戎主?• ”而这里的“苍龙”出自唐颜师古注 引汉代服虔曰:“仓龙,太岁也。”仓龙同“苍龙”, 取此意,亦可解,因太岁系凶神恶煞,• 这里引伸为蒋介 石反动集团就是“苍龙”。虽最末二行以设问句出之,• 但所起作用都是陈述式的肯定句,即总有一天,红军战 士将消灭国民党反动派,• 夺得最后的胜利。
清平乐六盘山解析注释
![清平乐六盘山解析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54b2b549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70.png)
清平乐六盘山解析注释《清平乐·六盘山》是辛弃疾写的诗,大家应该都听过吧?这首诗的内容虽不长,但它的意境深远,简直让人一读就想一直回味。
说到六盘山,那可是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既有自然的雄伟,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说白了,这首诗就是用来描写六盘山的景象,辛弃疾把它写得既有气势,又有情感,真的是把大自然和人心的复杂交织在了一起。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首诗的开头就非常直接地告诉我们,六盘山的景色是雄伟的。
六盘山,听名字就有种沉甸甸的感觉,仿佛那座山在天地间独占鳌头。
辛弃疾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的词,勾画出了一幅既曲折又让人豁然开朗的画面。
你能想象吗?就是那种你走在山路上,看似走到了尽头,忽然拐个弯,眼前突然开阔,发现了一个新世界的感觉。
这种感觉,真的让人一下子从困顿中看到了希望。
可是,六盘山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壮丽山川,更重要的是它背后的历史故事。
要知道,这地方可不是简单的山,它可是古代战争的必经之地。
就像辛弃疾写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里曾是英雄辈出的地方,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血与汗的痕迹。
我突然觉得,六盘山真的是一个能让你产生敬畏之情的地方。
不仅仅因为它高大雄伟,更因为它所承载的历史和那些不为人知的悲壮。
辛弃疾这句话,说得就特别有味道,仿佛把当时的战场氛围都勾画出来了。
诗中有一句话特别触动我,那就是“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你有没有感觉到这里的豪情?辛弃疾仿佛在说自己年轻时也像那猛虎一样,气吞万里,雄风四起。
可惜,人生嘛,谁能不老?再看现在,虽然已经不再年轻,但那份曾经的豪情依旧深深埋藏在心里。
这种情感,真的是让人一下子就能产生共鸣。
你可能会问,辛弃疾在写六盘山时,为什么要有这种深沉的历史感呢?这也是辛弃疾一直以来的风格,他的诗里总是带着一种不甘和深情,他不仅仅是在写眼前的景象,更是在抒发自己内心的那份未曾实现的理想和遗憾。
说白了,他的诗就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是对时光流逝、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清平乐六盘山赏析
![清平乐六盘山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9cbc931c77da26925c5b09e.png)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爬雪山红军过草地 Nhomakorabea红军爬雪山
红军过草地
这首词写景、抒情工整分 明,流转自然。上、下半阕均是 一、二句写景,三、四句言志。 情景交织,浑然一体。
从这首词中我们读出了什么?
对六盘山风光的赞美. 读出诗人坚毅的性格,面对困难英勇无畏的态度,历 尽艰辛的自豪。 作者有把握未来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小结:
全词有情有景,情景交融。雄浑豪放,金声玉振。充分 表现了坚定的革命意志和激昂的战斗精神,极富感染力。 下半阕,诗人将目光收到近处,高山之巅,红旗猎猎, 红军将士在秋天的山峰间盘旋向前。接着吐出胸臆, 随 意化出宋代刘克庄《贺新郎》中三行:“问长缨,何时 入手,缚将戎主? ”而这里的“苍龙”出自唐颜师古注 引汉代服虔曰:“仓龙,太岁也。”仓龙同“苍龙”, 取此意,亦可解,因太岁系凶神恶煞, 这里引伸为蒋介 石反动集团就是“苍龙”。虽最末二行以设问句出之, 但所起作用都是陈述式的肯定句,即总有一天,红军战 士将消灭国民党反动派, 夺得最后的胜利。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刘志丹领 导的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第二年10月,二、四方面军与中 央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毛主席挥笔写下了《七 律·长征》
注释:
望断:久久地望着,直到看不见,望尽。 长城:借指长征的目的地。 屈指:弯着手指头计算。 六盘山: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固原市西南,是六盘山山脉的主峰。 漫卷:遍卷、席卷。 长缨:本指长绳,这里指革命武装。 缚住:擒住。 苍龙:是一种凶神恶煞。作者自注:“苍龙,指蒋介石,不是日本人。因
红军在长征途中穿越了我国十一个省
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甘肃、 陕西等。
红军在长征途中渡过的大河有:二十四条 主要有:江西的信丰河、湖南的潇水、贵州的乌江、赤水河、云南 的金沙江、四川的大渡河、小金川、甘肃的渭水等。
清平乐·六盘山原文_翻译及赏析
![清平乐·六盘山原文_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d111f42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65.png)
清平乐·六盘山原文_翻译及赏析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现代· *** 《清平乐·六盘山》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凉风冷露萧索天,黄蒿紫菊荒凉田。
绕冢秋花少颜色,细虫小蝶飞翻翻。
中有腾腾独行者,手拄渔竿不骑马。
晚从南涧钓鱼回,歇此墟中白杨下。
褐衣半故白发新,人逢知我是何人?谁言渭浦栖迟客,曾作甘泉侍从臣。
——唐代·白居易《东墟晚歇时退居渭村。
》东墟晚歇时退居渭村。
凉风冷露萧索天,黄蒿紫菊荒凉田。
绕冢秋花少颜色,细虫小蝶飞翻翻。
中有腾腾独行者,手拄渔竿不骑马。
晚从南涧钓鱼回,歇此墟中白杨下。
褐衣半故白发新,人逢知我是何人?谁言渭浦栖迟客,曾作甘泉侍从臣。
江景又妍和,牵愁发浩歌。
晴沙金屑色,春水曲尘波。
红簇交枝杏,青含卷叶荷。
藉莎怜软暖,憩树爱婆娑。
书信朝贤断,知音野老多。
相逢不闲语,争奈日长何?——唐代·白居易《春江闲步赠张山人》春江闲步赠张山人江景又妍和,牵愁发浩歌。
晴沙金屑色,春水曲尘波。
红簇交枝杏,青含卷叶荷。
藉莎怜软暖,憩树爱婆娑。
书信朝贤断,知音野老多。
相逢不闲语,争奈日长何?白狗次黄牛,滩如竹节稠。
路穿天地险,人续古今愁。
忽见千花塔,因停一叶舟。
畏途常迫促,静境暂淹留。
巴曲春全尽,巫阳雨半收。
北归虽引领,南望亦回头。
昔去悲殊俗,今来念旧游。
别僧山北寺,抛竹水西楼。
郡树花如雪,军厨酒似油。
时时大开口,自笑忆忠州。
——唐代·白居易《发白狗峡次黄牛峡登高寺却望忠州》发白狗峡次黄牛峡登高寺却望忠州唐代白居易展开阅读全文∨ 白狗次黄牛,滩如竹节稠。
路穿天地险,人续古今愁。
忽见千花塔,因停一叶舟。
畏途常迫促,静境暂淹留。
巴曲春全尽,巫阳雨半收。
北归虽引领,南望亦回头。
清平乐六盘山古诗解析
![清平乐六盘山古诗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c7c8eb2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46.png)
清平乐六盘山古诗解析
清平乐六盘山古诗是一首描写六盘山壮丽景色的古诗。
诗中通过独特的描写手法,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壮美。
首先,诗人通过描绘六盘山的高耸峰峦、云雾缭绕的场景,表达了对自然景观
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诗中描述了山巅云遮雾锁,远望无际,使人感受到山势的雄伟和壮观。
同时,诗人运用了“峰如削,水如剪”的艺术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山势的陡峭和水的奔腾,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其次,诗中还融入了对六盘山历史文化的崇敬。
诗人提到了“睹日晖,望地阔”
等表达方式,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事迹和辉煌过去。
诗人用“山不厌高,水不
厌深”的表达,表明了对山水的赞美之情。
这样的描写使得六盘山具有一种崇高的
象征意义,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和文化传承。
最后,诗中出现了“清平乐”几个字,给整首诗增添了一丝底气和豪情。
清平乐
六盘山,清平似乐,充满了欢乐和和平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向善的心境。
综上所述,清平乐六盘山古诗通过对六盘山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历史文化的崇敬,展示了大自然的壮美和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
这首诗启迪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达了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和追求。
《清平乐·六盘山》中的意思
![《清平乐·六盘山》中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3bcbab4f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70.png)
《清平乐·六盘山》中的意思
《清平乐·六盘山》是一首描写六盘山山体坍塌事故的歌曲,
创作于1962年。
这首歌曲通过描绘事故中的痛苦和伤痛,表
达了人们对幸存者的怀念和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歌曲中的一些重要意象和隐喻有:
1. 六盘山:这里是事故发生的地点,也象征着家园和幸福生活。
2. 山体坍塌:象征着突如其来的灾难,人们的平静生活被打破,家园被毁。
3. 幸存者悲痛:歌曲中描述了幸存者的悲伤和痛苦,暗示了整个社会遭受的打击。
4. 弃儿的哭泣:哭泣的弃儿象征着无助和无依靠的人们,歌曲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和关怀。
5. 山神和泪神:这些神明代表了人们的信仰和对他们的寄托,也是人们在面对灾难时寻求安慰和支持的象征。
整首歌歌词旋律庄重悲壮,表达了深深的悲痛和对人们遭受苦难的关切。
它既是一首记录历史事件的歌曲,也是一首表达人们情感的作品。
它表达了人们对家园的眷恋,对人们遭受苦难的同情和关怀,传达了舆论对这场灾难的关注和呼吁。
清平乐六盘山赏析
![清平乐六盘山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df37f39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bd.png)
清平乐六盘山赏析
1、《清平乐·六盘山》全诗意思的:长空高阔白云清朗,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
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
六盘山上雄峰再拔,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
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2、原文: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3、赏析:《清平乐·六盘山》是诗人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上阕从眺望远景起笔,写了登上六盘山所见到的北国清秋的景色,回顾了长征的胜利,表达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坚强意志;下阕则写近处,如火的红旗在高山之巅,迎着西风舒卷,烘托了红军将士胜利的英姿。
上下两阕相对独立,却又紧密相连、一脉相承;在表现手法上,全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达到了情景交融、刚柔相济的妙境。
有关清平乐六盘山的赏析
![有关清平乐六盘山的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a2fbdb2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65.png)
有关清平乐六盘山的赏析清平乐是一部以六盘山为背景的历史剧,该剧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精彩的剧情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通过对剧中情节的赏析,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艺术魅力,还可以了解到六盘山这座山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六盘山是中国境内的一座著名山脉,位于陕西、甘肃和宁夏三省区交界处,是中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之一。
在清平乐中,六盘山被描绘成了一个充满神秘和危险的地方,同时也是主人公们奋斗和成长的舞台。
六盘山在剧中被赋予了浓厚的历史色彩。
剧中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中国,正值清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
六盘山成为了革命者们反抗压迫和追求自由的象征。
剧中的角色们在六盘山上奋发图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努力。
这种历史背景的设置使得剧情更加丰富有趣,也让观众更加能够体会到那个时代的艰辛和挣扎。
六盘山在剧中的描绘给人一种神秘而壮丽的感觉。
剧中的六盘山被描绘成一个云雾缭绕、山势险峻的地方,同时也是各种传说和传统文化的发源地。
六盘山上的苍龙岭、玉女峰等地方都是剧中的重要地标,这些地方的描绘不仅给剧情增添了一份神秘感,也让观众对六盘山有了更深的认识。
六盘山在剧中还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象征角色。
六盘山象征着主人公们的理想和信念,他们不畏艰险,一路攀登六盘山,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同时,六盘山也象征着革命的火种,主人公们在六盘山上开展了秘密的革命活动,为中国的独立和民族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盘山的象征意义使得剧中的情节更加深入人心,也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触动和共鸣。
六盘山在剧中的描绘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剧中的六盘山被赋予了神话和传说的色彩,与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相呼应。
例如,剧中描绘的玉女峰就是一个充满传说色彩的地方,与中国古代的玉女传说相联系。
这种文化的渗透使得剧中的故事更加有深度和内涵,也让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对清平乐六盘山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该剧在艺术表达上的独特之处和深刻的内涵。
六盘山作为剧中的背景,不仅给剧情增添了一份神秘和壮丽,同时也承载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1/26
22
2020/11/26
23
小结:
全词有情有景,情景交融。雄浑豪放,金声玉振。充分表现了坚定的革命意志和激昂的战斗精神, 极富感染力。下半阕,诗人将目光收到近处,高山之巅,红旗猎猎, 红军将士在秋天的山峰间盘 旋向前。接着吐出胸臆, 随意化出宋代刘克庄《贺新郎》中三行:“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 主? ”而这里的“苍龙”出自唐颜师古注引汉代服虔曰:“仓龙,太岁也。”仓龙同“苍龙”, 取此意,亦可解,因太岁系凶神恶煞, 这里引伸为蒋介石反动集团就是“苍龙”。虽最末二行以 设问句出之, 但所起作用都是陈述式的肯定句,即总有一天,红军战士将消灭国民党反动派, 夺得最后的胜利。
2020/11/26
24
此诗写景、抒情工整分明,流转自然。上、下半阕均是一、二句写景, 三、四句言志。情景交织, 浑然一体,也是顺其古格;而以古格写今日生活, 如此自然俊逸,实属不易。 再说一点个人对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二句最初的体会。 儿时对季节的变化只知冷暖,而不知用字达意,自 然更不能以准确的诗意般的语言来形容秋天。
的是蒋不是日。”
2020/11/26
7
翻译:
长空高阔,白云悠悠,晴空万里。望着南飞的大雁已飞到了天边。不登临长城绝不是英雄,
算下来已征战了两万里的路途。
六盘山上高峰挺拔,强烈的西风吹卷着红旗。现在革命武装正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哪一天
才能打倒国民党反动派?
2020/11/26
8
毛泽东一边和身边随行人员谈古论今,一边观赏着六盘山的风光.
清平乐六盘山赏析
1
清平乐 六盘山 1935.10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2020/11/26
2
背景
1935年8月,毛泽东主席率红一方面军继续向陕北根据地挺进。9月中旬,攻克天险腊子口 ,奇迹般越过岷山草地,进入甘肃南部。10月初,国民党一方面调集重兵“围剿”陕北革命根据 地,另一方面在六盘山一带建立防线,妄图围歼长征红军。 10月7日,在六盘山的青石嘴,红军 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六盘山。之 后,长驱直入,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 万五千里长征。
是毛诗在此所写秋景的空阔天空以及所注入的某种神秘悠长的浩然之音,我至今对秋天的感受仍 基本是从此出发的。
2020/11/26
26
2020/11/26
27
谢谢大家!
28
2020/11/26
11
2020/11/26
12
2020/11/26
13
2020/11/26
14
这是词人远眺六盘山所见到的景象,这让他想到了什么?
2020/11/26
15
红军不怕远征难
2020/11/26
16
红军爬雪山
2020/11/26
17
红军过草地
2020/11/26
18
红军爬雪山
2020/11/26
25
并非“无人会登临意”,诗人毛泽东率众将士于1935年10月7日亲自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 —六盘山主峰,面对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气, 再凝望阵阵南飞的大雁,毛主席一抒胸中情怀, 以闲远欢欣之气眺望又要开始的新的征战。诗人在此心情是放松的、高旷的。在诗人所写的几首 有关长征题材的诗中, 就这一首是大好心情从心田里汩汩奔流而出的,没有半点悲烈之气, 犹 如作者自己所说此时的心境是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我第一次能够说出秋天之美的 文字, 恰恰就是《清平乐·六盘山》的这头二句。首先是音韵之美吸引了我,接着才感受到画面 之美, 逐渐还觉得了气味及光影之美,以及“雁”这个字的美;后来又在古诗词中不断读到类似 的感受。 如秦少游的“目断征鸿南去。”潘岳的《秋兴赋》中的:“雁飘飘而南飞。 ”以及李 白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心酣高楼。 ”甚至王实甫《西湘记》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西 风紧,北雁南飞。”其中最动我心的是王实甫的句子。 但不知怎的,或许是先入为主吧, 或许
遵义会议后,红军轻装前进。在毛泽东、周恩来等领 导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翻雪山,过草地,终于走完了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
1935年 10月 , 中 央 红 军 到 达 陕 北 吴 起 镇 , 与 刘 志 丹 领
导 的 陕 北 红 军 胜 利 会 师 , 第 二 年 10月 , 二 、 四 方 面 军 与 中
央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毛主席挥笔写下了《七
律 ·长 征 》
2020/11/26
6
注释:
望断:久久地望着,直到看不见,望尽。 长城:借指长征的目的地。 屈指:弯着手指头计算。 六盘山: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固原市西南,是六盘山山脉的主峰。 漫卷:遍卷、席卷。 长缨:本指长绳,这里指革命武装。 缚住:擒住。 苍龙:是一种凶神恶煞。作者自注:“苍龙,指蒋介石,不是日本人。因为当时全副精神要对付
2020/11/26
19
红军过草地
2020/11/26
20
这首词写景、抒情工整分明,流转自然。上、 体。
2020/11/26
21
从这首词中我们读出了什么?
对六盘山风光的赞美. 读出诗人坚毅的性格,面对困难英勇无畏的态度,历尽艰辛的自豪。 作者有把握未来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主要 有:越城岭、苗岭、大娄山、乌蒙山、夹
2020/11/26
5
遵义会议和长征的胜利
1935年 1月 , 红 军 强 度 乌 江 , 攻 下 遵 义 , 在 这 里 召 开 了 具 有 历 史 意 义 的 遵 义 会 议 。 会 议 纠 正 了 王 明 的 “左 ”倾 错 误 ,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挽救 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我党历 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020/11/26
3
红军在长征途中穿越了我国十一个省 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甘肃、陕西等。
2020/11/26
4
红军在长征途中渡过的大河有:二十四条
主要有:江西的信丰河、湖南的潇水、贵州的
乌江、赤水河、云南的金沙江、四川的大渡河、小金川、甘肃的渭水等。
翻过的严峻高山有:十八座 金山、岷山、六盘山等。
翻过六盘山,马上就要到达目的地--陕北革命根据地,此时的红军,此时的毛泽东,心情怎样呢?你从哪 些词句可以看出来?他坐在一块石头上,习惯地用右手摘下帽子,伸开双腿,一边休息,一边眺望远方,高 兴地说:你们看,天高云淡,红旗漫卷,大雁南飞,景色多好哇……
2020/11/26
9
2020/11/26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