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助读翻译《治国必先富民》
古诗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翻译赏析

古诗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翻译赏析“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出自文言文《治国之道》,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
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
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
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
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庸矣。
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
故以上之证而倍取于民者四,关市之租,府库之征粟十一,厮舆之事,此四时亦当一倍贷矣。
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
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
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粥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
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
是以民作一而得均。
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
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奸巧不生则民治。
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
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
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
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参徙成国。
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
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
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
贾谊治国文言文翻译

原文:贾生者,楚人也,才智过人,博学多识。
汉文帝时,以其辩才授以诸侯使,令其治国之术。
贾生治国有道,以德为本,以法为辅,修明政治,选拔贤能,安民心,强国富民。
翻译:贾谊,字子云,楚地之人,才智超群,博学多才。
在汉文帝时期,因其辩论之才,被任命为诸侯使者,负责治理国家的策略。
贾谊治国之道,以道德为根本,以法律为辅助,整治政治,选拔贤能之士,安抚民心,使国家强大,民众富裕。
贾生以为,治国之道,首在修身齐家。
人君者,当以德行为先,以仁爱为本,以身作则,以感化天下。
故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以贾生屡进直言,劝帝修德,亲贤臣,远小人。
原文:贾生谓曰:“君人者,以天下为一家,以四海为四邻。
不修其德,不敬其民,不治其政,不养其才,则国将不国。
”翻译:贾谊对汉文帝说:“作为君主,应当将天下视为一家,将四海视为四邻。
如果不修养自己的德行,不敬重自己的民众,不治理好国家政治,不培养国家人才,那么国家将不成其为国家。
”贾生又曰:“夫治国之道,必先立贤,次则养民,然后乃教化。
是以先王之政,必先立贤,次则养民,然后乃教化。
”原文:贾生又曰:“夫治国之道,必先立贤,次则养民,然后乃教化。
是以先王之政,必先立贤,次则养民,然后乃教化。
”翻译:贾谊还说:“治国的道路,必须首先选拔贤能之人,其次是养育民众,然后才是教化。
因此,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必须首先选拔贤能,其次是养育民众,然后才是教化。
”贾生以为,选贤之道,在于广开言路,听政必信,察言观色,明辨是非。
故曰:“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是以贾生建议帝,广开言路,听政必信,察言观色,明辨是非,以选贤能。
原文:贾生谓曰:“君人者,广开言路,听政必信,察言观色,明辨是非,则天下之贤才,必归心矣。
”翻译:贾谊对汉文帝说:“作为君主,应当广泛开放言路,听取政事必须诚信,观察言辞和脸色,明辨是非,那么天下的贤能之士,必将心悦诚服。
”贾生之治国之道,虽古已有之,然其言辞之精辟,见解之独到,至今仍为后人所传颂。
管仲《治国》原文与翻译(2020年九月整理).doc

管仲《治国》原文与翻译【原文】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译文】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
何以知其然?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
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
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
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原文】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
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
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
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译文】从前,历代的君主,法度不一,号令不同,然而都能统一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必定是国富而粮多的缘故。
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
凡属于治国之急务,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造,禁止了这些,人民便无法游荡求食,人民无法游荡求食,就只好从事农业。
人民从事农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开垦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国富则兵力可以强大,兵强则战争可以取胜,战胜则土地也就广阔了。
因此,先代圣王懂得人口多、兵力强、国土广和国家富都一定来源于粮食,因而都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作,以利于发展农业。
古诗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翻译赏析

古诗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翻译赏析“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出自文言文《治国之道》,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
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
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
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则民倍贷以给上之征矣。
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庸矣。
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
故以上之证而倍取于民者四,关市之租,府库之征粟十一,厮舆之事,此四时亦当一倍贷矣。
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
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
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粥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
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
是以民作一而得均。
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
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奸巧不生则民治。
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
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
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
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参徙成国。
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
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
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
文言文贾谊治国之道翻译

古之贤者,贾生其人也。
生,楚人也,才子也,以文章见称,尤善论国事。
其《过秦论》、《治安策》等篇,皆言治国之道,其理深远,其言切要,故后世论治者,多取法焉。
贾生之治国之道,首重民心。
民者,国之根本也。
民心向背,国之兴衰。
故贾生曰:“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一人之天下也。
”是以,治国者,必先顺民心,而后求治。
其次,贾生主张法度严明。
法者,国之权衡也,度者,国之准绳也。
法度不明,则民无所依,国无以治。
贾生曰:“法者,国之重器也,不可轻用。
”故治国者,必使法度严明,刑赏必信。
再者,贾生注重贤能之用。
贤能者,国之栋梁也。
治国之道,必先选贤与能,而后国家可兴。
贾生曰:“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则天下治。
”是以,治国者,必广求贤才,使各得其所。
又,贾生认为,治国之道,宜宽严相济。
宽者,使人得其所,严者,使人不敢为非。
宽而不失法,严而不失恩,则国治而民安。
贾生曰:“宽则得众,严则不犯,是谓得其中。
”此外,贾生主张重农抑商。
农者,国之根本也,商者,国之末也。
农事兴,则国富民强;商事盛,则国贫民弱。
贾生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之所恃以生也。
”是以,治国者,必重农抑商,使农事昌盛。
又,贾生重视教育。
教育者,国之基础也。
国无教育,则民无知识,国无知识,则国无未来。
贾生曰:“教者,国之宝也,民之福也。
”是以,治国者,必兴教育,使民知礼义,识廉耻。
最后,贾生主张节俭。
节俭者,国之宝也。
国无节俭,则财用不足,国无财用,则国无以立。
贾生曰:“节俭者,国之宝也,民之福也。
”是以,治国者,必以身作则,厉行节俭。
综上所述,贾生之治国之道,可谓深谋远虑,切中时弊。
其言治国之道,虽千载之下,仍具启示意义。
夫治国之道,非一日之功,亦非一人之力,贾生之治国之道,实为后世治国者之借鉴也。
译文:古代的贤人,贾谊就是其中之一。
贾谊,楚国人,是位才子,以文章著称,尤其擅长议论国家大事。
他的《过秦论》、《治安策》等文章,都阐述了治国之道,其理论深刻,言辞恳切,因此后世谈论治国之道的学者,多借鉴其思想。
《治国必先富民》原文及阅读答案

《治国必先富民》原文及阅读答案《治国必先富民》原文及阅读答案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治国必先富民》原文及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治国必先富民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管子·治国》释义:富民:使百姓富裕。
富:形容词作动词用奚以:凭什么。
然:这样。
敬:不敢怠慢。
罪:犯罪。
危:与“安”相对,指不安心。
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
禁:法令。
是以:因此。
【试题】1.解释下列红色的词语。
(1)是以善为国者()(2)民富则安乡重家()(3)奚以知其然也()2.翻译下列句子。
(1)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2)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3.在短短百十字的文字中,直接体现了管仲“ ”这一远见卓识。
【参考答案】1.(1)的.人(2)就(3)这样2.(1)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2)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
3.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意思相同即可)【作者简介】管仲(公元前723年-约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又称敬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译文】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
治国先富名文言文翻译

昔者,孔子曰:“富而教之,则善矣。
”此言治国之道,必先使民富足,而后方可施教化之。
夫富者,国之根本也;名者,国之荣光也。
故治国者,必先富名,而后国家可长治久安。
夫富者,国之元气也。
民富则国安,国富则民乐。
故治国之道,首在富民。
民富,则农工商各业兴旺,财源广进,国家自然富强。
然富民非一日之功,需历代君主勤政爱民,兴利除弊,方能实现。
名者,国之荣光也。
名之重,莫大于国名。
国名昭著,则四方归附,天下景仰。
故治国者,必先重名。
重名者,必先立德。
德者,国之魂也。
君臣有德,国家方能安定。
君以德服人,民以德归心。
德者,名之源也。
治国先富名,二者相辅相成。
富民而名不扬,则民虽富,国家亦难以长治久安。
名不扬而民不富,则国家虽盛,亦难以久立。
故治国者,必先富名。
富民之道,在于开源节流。
开源者,广开财路,使民得以丰衣足食;节流者,节省开支,避免浪费。
开源节流,国家财政自然充裕,民亦得以安居乐业。
重名之道,在于立德修身。
君臣有德,国家自然威望日增。
立德修身,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曰修身齐家。
修身者,修己之身,使之端正;齐家者,使家庭和睦,风气端正。
家庭和睦,风气端正,则国家风气亦然。
二曰治国安邦。
治国者,以德治国,使国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安邦者,使国家长治久安,民生幸福。
三曰广结善缘。
广结善缘者,与邻国友好相处,共同发展。
邻国友好,则国家无外患,民生得以安宁。
四曰弘扬正气。
弘扬正气者,使国家风气端正,社会道德风气良好。
风气端正,道德良好,则国家繁荣昌盛。
治国先富名,非一日之功,需历代君主不懈努力。
然唯有富名兼备,国家方能长治久安。
是故,治国者,当以富民重名为己任,励精图治,共创国家繁荣昌盛之盛景。
夫治国之道,如烹小鲜。
火候适中,则鲜香可口;火候过猛,则鲜焦难食。
治国亦然,需适度而为之。
富民重名,治国之要也。
愿天下贤君,皆能以此为准则,兴邦立国,惠及子孙。
必先富民文言文翻译

昔者孔子曰:“富民而教之,必先利其器。
”此言富民之先,必先求其器之利,而后教之,使民得以自养,各得其所。
夫富民者,国之本也,民之福也。
是以王者之政,必先富民,而后论其治也。
夫富民之道,非一日之功,亦非一术之能。
盖富民者,必先求其本,而后及其末。
本者,民之心也;末者,民之用也。
民心者,富之源泉;民者,富之根本。
民心既安,然后民之用可得而利也。
夫民心之安,莫大于安其居。
居者,民生之始也。
民生而无所托,则其心不安。
故曰:“民之所欲,常在于其居。
”是以王者之政,必先营其居,使民有所安。
居安而后思治,思治而后求富。
居不安,则民无所依,国无以立。
夫民之用,莫急于食。
食者,民生之先也。
民生而无所食,则其用不立。
故曰:“民之所欲,常在于其食。
”是以王者之政,必先务其食,使民有所养。
食足而后思教,思教而后求富。
食不足,则民无所养,国无以存。
夫民之富,莫大于其业。
业者,民生之终也。
民生而无所业,则其富不立。
故曰:“民之所欲,常在于其业。
”是以王者之政,必先兴其业,使民有所事。
业兴而后思教,思教而后求富。
业不兴,则民无所事,国无以固。
然富民之道,非止于此。
必先兴学校,养士大夫,使民知礼义,明道德。
礼义者,民之规矩;道德者,民之精神。
规矩正,则民之行正;精神充,则民之气壮。
行正而气壮,然后可以富民。
又必广开农工商之路,使民各得其所。
农工商者,民之业也。
业得其所,则民富;业不得其所,则民贫。
故王者之政,必先广其业,使民各得其所,而后论其富。
总之,富民者,必先利其器,而后教之。
利器者,居也;教之者,食与业也。
居安食足,业兴教广,然后可以富民。
民富则国强,国强则天下太平。
是以王者之政,必先富民,而后论其治也。
【译文】昔日孔子曾经说过:“要使民众富裕,必须先让他们得到有用的工具。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使民众富裕,必须先让他们得到有用的工具,然后才能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能够自给自足,各得其所。
富裕的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是民众的福祉。
治国方略文言文译文翻译

治天下者,必先正己,然后正人。
是以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是以治国之道,在安民、富民、教民。
安民者,政之始也;富民者,政之成也;教民者,政之终也。
故治国必先富民,然后教之。
富民之道,在于开源节流。
开源者,广积财货;节流者,俭约用度。
是故,政在得人,法在得宜,事在得时。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得宜者兴,失宜者衰。
得时者盛,失时者败。
译文(现代文):治理天下的人,必须首先端正自己的行为,然后才能端正他人的行为。
因此,君子的行为,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不合礼仪的,不看、不听、不言、不动。
因此,治理国家的道路,在于使民众安居乐业、富裕、受到教育。
使民众安居乐业,是政治的起点;使民众富裕,是政治的成果;使民众受到教育,是政治的终点。
所以,治理国家必须首先使民众富裕,然后才能对他们进行教育。
使民众富裕的方法,在于开源节流。
开源,就是广泛积累财富;节流,就是节约开支。
因此,政治的关键在于选用贤能之人,法律的关键在于适宜得当,事情的关键在于抓住时机。
选用贤能之人,国家就能昌盛;失去贤能之人,国家就会衰败。
法律适宜得当,国家就能兴盛;法律失宜不当,国家就会衰败。
抓住时机,国家就能繁荣;失去时机,国家就会失败。
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自我修养:作为国家的领导者,必须首先做到自我修养,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2. 安民富民:政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民众的福祉,因此,确保民众的安居乐业和富裕是治国的重要任务。
3. 教育民众:通过教育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使他们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的公民。
4. 开源节流:在增加国家收入的同时,要严格控制开支,确保国家财政的健康运行。
5. 用人唯贤:选拔贤能之人担任国家要职,使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才能,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6. 法制建设:制定适宜的法律,确保法律的公正和有效执行,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文言文管子一则翻译

原文:管子曰:“国之兴也,其福在民;其亡也,其祸在民。
故为政者,莫不欲民之安,而莫不欲民之富。
民安则国家强,民富则国家昌。
故政之得失,民之休戚,一也。
是以圣王之治也,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夫民富则乐,乐则易治也;民贫则苦,苦则难治也。
是以圣王之政,必先使民富,而后教之。
教之必以道,道之必以德。
道者,所以导民也;德者,所以养民也。
民导于道,而养于德,然后可以言治也。
”译文:管子说:“国家的兴盛,其福祉在于民众;国家的衰亡,其祸患也在于民众。
因此,治理国家的人,没有不希望民众安居乐业的,也没有不希望民众富足的。
民众安居乐业,国家就会强大;民众富足,国家就会昌盛。
所以,政治的得失,民众的喜乐忧愁,是紧密相连的。
因此,圣明的君王治理国家,必定先使民众富足,然后再进行治理。
民众富足就会快乐,快乐就易于治理;民众贫穷就会困苦,困苦就难以治理。
所以,圣明的君王的政治,必定先使民众富足,然后再对他们进行教化。
教化必须遵循正道,正道必须体现德行。
道,是用来引导民众的;德,是用来养育民众的。
民众在道的引导下,受到德的养育,然后才可以谈论治理国家。
”管子在这段话中强调了民众在国家兴衰中的重要性,指出国家的福祉和祸患都与民众息息相关。
他认为,治理国家的人应当首先关注民众的安危和贫富,因为民众的安居乐业是国家强大的基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君王必须采取正确的政治措施,使民众富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化,引导民众走上正道,培养良好的德行。
在管子的思想中,富民是治国之本。
他认为,民众富裕之后,国家自然能够昌盛。
因此,君王在治理国家时,应当首先使民众富裕起来,这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
同时,管子还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道德教育,才能使民众真正地得到养育和引导,从而实现国家的治理。
总之,这段话反映了管子关于国家治理的核心理念,即以民为本,富民为先,教化为辅,道德为基。
这种思想对于后世的政治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民为贵文言文的翻译

原文:古之圣人,其治民也,莫不以民为贵。
夫民者,国之根本,社稷之柱石也。
是以圣人无常师,取法乎上,而教民以德。
故能上下同心,共保社稷,使国家长治久安。
夫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是以圣人慎于用民,不敢轻启民争,恐民不安也。
故圣人治民,必先富民,然后教民。
富民者,富其心也,非富其财也。
教民者,教其德也,非教其艺也。
民之贵也,贵在其心。
心正则身正,身正则家齐,家齐则国治,国治而天下平。
是以圣人教民,必先正其心。
心不正,则教之无益,虽有良法,不能行也。
古之圣王,所以能致治者,以其能知民心也。
民心者,天下之公心也。
是以圣人常以民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
民之所欲,圣人必从之;民之所恶,圣人必去之。
是以圣人能得民心,民心归之,国家自然安矣。
夫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以圣人不敢专任其身,而必与众共之。
君者,民之父母也。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故君之治民,必以仁为本,以德为行,以和为贵,以民为重。
如此,则民亲其君,君亲其民,国家长治久安。
然则,民为贵之理,岂不显矣哉!然而,后世之君,多不能体民之情,恤民之苦。
或重赋税,或滥刑赏,或淫侈之风,或残暴之行。
致使民不聊生,国不安宁。
是以,圣人虽欲为治,而民不归之,国家亦不能长治久安。
夫民为贵,非虚言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以其能体民之情,恤民之苦,使民安其生,乐其业也。
是以,为君者,必以民为重,以德为行,以和为贵,以民心为归。
如此,则国家可治,天下可平。
翻译:古代的圣人,他们在治理民众时,无不将民众视为至高无上。
民众是国家的根基,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因此,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而是向上取法,用德行来教育民众。
因此,他们能够使上下同心,共同保卫国家,使国家长治久安。
民众就像水一样,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因此,圣人对待民众非常谨慎,不敢轻易引发民众的争斗,担心民众不安。
所以,圣人治理民众,必须先使民众富裕,然后再教育他们。
富裕民众,是指富裕他们的心灵,而不是财富。
教育民众,是指教育他们的德行,而不是技艺。
治国必先富民的译文

治国必先富民的译文治国必先富民的理念,是指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以民众的福祉为中心,着力解决贫困问题,促进人民的幸福和福祉增长。
这个理念不仅要求政府提供基本的物质需求,如食品、住房和医疗等,还需要关注人们的教育、就业、文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要实现治国必先富民的目标,首先必须制定和执行全面的扶贫政策。
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建设基础设施,改善农田和水利条件,帮助农民提高产量和收入。
此外,还应提供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机会,鼓励贫困人口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其次,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这包括为无法自力更生的老人、孤儿和残疾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同时,要加强医疗保障,确保每个人可以得到应有的医疗服务,减轻医疗费用对家庭的负担。
此外,教育也是治国必先富民的重要一环。
政府应提高对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设施,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同时,要加大资助力度,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也能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培养人才。
在经济发展方面,应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加快实现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
同时,要加强对大中小企业的扶持和引导,促进就业增长,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
环境保护也是治国必先富民的重要内容之一。
政府应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
同时,要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
总之,治国必先富民的理念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指导思想。
只有关注人民的福祉,重视贫困问题的解决,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教育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同时,每个个体也应发挥自己的力量,通过自我努力,为国家的繁荣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光明论坛·温故】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2“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出自《管子·治国》。
在《管子》一书中,富民的内涵主要是鼓励人民广积五谷。
《管子》认为,五谷是“万物之主”,是“民之司命”,人离开五谷不能生存。
从这个意义上讲,积粟是“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
那么,怎样做到广积五谷呢?《管子》提出“农事胜则入粟多”,即让人民专心务农、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的方法。
为此,《管子》设计出一系列的重农方案。
比如,本着“均,则民不憾”的原则,以是否适宜耕作为标准合理分配土地;实施“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赋税标准;劝导人民精耕细作、因地制宜,使“务地利”等。
《管子》又说:“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回看历代王朝,但凡国泰民安无一不是统治者竭力使人民富裕的结果。
西汉前期,“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开创了文景之治;唐太宗年间,“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成就了贞观之治;明成祖时期,“宇内富庶……府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也成为明王朝少有的治世。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是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
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
”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人民的仓廪是否充实,广阔的土地是否开垦,是吸引他国游民、稳定本国人民的根本条件。
西汉郦食其说:“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统治者要赢得人民的尊重支持,要想国治民安,必须把解决人民最基本的衣食问题当作国家头等大事。
孔子说,“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墨子说,“民富国治”;荀子说,“下富”即人民富裕了,国家也会跟着富裕起来,如果百姓贫穷,国家“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东汉王符认为治国“以富民为本”;清初唐甄则认为,治国“不以富民为功”却幻想天下太平,只能是“适燕而马首南指”,结果适得其反。
孔子游历卫国,学生冉有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首先说:“富之。
治国的现代文言文翻译

夫治国者,天下之重也。
古之圣贤,皆以民为重,以和为贵,以法治为纲。
今译之以现代文言,俾众人得以领悟其精髓。
自古圣王,以仁为本。
仁者,爱民如子,视民如伤。
是以,治国之道,首在安民。
安民者,富国强兵之基。
民富则国强,民安则邦宁。
是以,君临天下,必先以民心为念,务求国泰民安。
其次,和为贵。
和者,和衷共济,团结一心。
天下万事,莫不以和为贵。
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妇之间,朋友之间,皆需以和为贵。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衷共济,方能长治久安。
法者,治国之纲。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法者,所以正人心,维社会,保国家。
君临天下,必以法治国,使百姓知所敬畏,不敢越雷池一步。
然法亦非一成不变,须因时而变,与时俱进,方能适应时代之需。
又次,崇德尚能。
德者,立身之本,治国之基。
君临天下,必以德为先,以身作则,上行下效。
尚能者,不拘一格,选用贤能,使天下英才尽展其才。
德能兼备,方能国泰民安。
再者,节用而爱人。
节用者,量入为出,开源节流。
治国之道,不在于奢华,而在于节俭。
爱人者,视民如子,忧民所忧,乐民所乐。
节用爱人,方能富国强兵,国泰民安。
此外,广开言路,集思广益。
君临天下,须广开言路,听纳忠言,集思广益。
群策群力,方能决策英明,治理有道。
最后,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教育者,国之根本。
君临天下,必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人才者,国家之栋梁。
广育人才,方能国富民强。
综上所述,治国之道,在于安民、和为贵、法治、崇德尚能、节用爱人、广开言路、重视教育。
此乃治国之要,愿天下贤达共勉之。
富民在先文言文翻译

古之圣贤,以富民为务。
盖国者,民之积也;民者,国之基也。
民富则国强,民贫则国弱。
是以,王者以富民为先,此乃治国之道也。
夫民者,万物之灵,天地之心。
天地之大德,生而养之,成而教之。
君者,民之父母,民之元首。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元首之视民,则望其安而乐。
是以,王者必先富民,而后国可治,民可安。
昔者,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此言富民之要也。
夫寡而不均,贫而不安,民之心不安,国之政不安。
故王者必先富民,使民各得其所,各安其业,各乐其生。
夫富民之道,首在开源节流。
开源者,使民有生之资,业之具;节流者,使民无侈靡之欲,浪费之习。
开源之术,莫若劝农桑,兴工贾,广开利源,使民有业可就,有财可积。
节流之术,莫若崇俭德,抑奢风,使民知足,不尚浮华。
农桑者,民之本也。
王者务农桑,使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工贾者,民之末也。
王者兴工贾,使民有业可事,有财可通。
广开利源,则民无匮乏之患;兴工贾,则民无失业之忧。
其次,王者必崇教化,明法度。
教化者,所以正人心,端风俗;法度者,所以齐民志,息争端。
民之知礼义,则心自正;民之守法度,则事自齐。
是以,王者必先富民,而后教化可兴,法度可明。
又其次,王者必尚贤能,任贤才。
贤能者,国之宝也;贤才者,国之栋梁也。
王者用贤,则国治;不用贤,则国乱。
是以,王者必先富民,而后贤能可举,贤才可任。
夫富民之术,非一日之功,非一人之力。
王者必与民同忧乐,共治乱。
民富矣,国强矣,然后可以称霸天下,传之万世。
今世之君,或好奢侈,或贪权势,或怠政事,或纵奸邪。
是以,民不聊生,国不宁宇。
夫王者之政,务在富民,此乃古圣贤之遗训,治国之良策也。
夫富民在先,非独为王者之道,亦为天下之公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人人思富民,国自兴;人人思乱民,国自亡。
愿后世之君,勿忘古训,以富民为先,使天下皆享太平之福,此乃吾之所愿也。
《治国必先富民》原文及阅读答案

《治国必先富民》原文及阅读答案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治国必先富民》原文及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治国必先富民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管子·治国》释义:富民:使百姓富裕。
富:形容词作动词用奚以:凭什么。
然:这样。
敬:不敢怠慢。
罪:犯罪。
危:与“安”相对,指不安心。
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
禁:法令。
是以:因此。
【试题】1.解释下列红色的'词语。
(1)是以善为国者()(2)民富则安乡重家()(3)奚以知其然也()2.翻译下列句子。
(1)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2)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3.在短短百十字的文字中,直接体现了管仲“ ”这一远见卓识。
【参考答案】1.(1)的人(2)就(3)这样2.(1)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2)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
3.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意思相同即可)【作者简介】管仲(公元前723年-约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又称敬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译文】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
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尊敬皇上而畏惧刑罚,尊敬皇上、畏惧刑罚就容易治理了。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目录1原文2作者简介3注释4译文5中心思想6出处1敬上畏罪:服从上司,害怕犯法。
敬上:服从上司。
敬:恭顺、服从。
上,君上,泛指统治者。
罪,犯罪或作恶的行为。
罪,犯罪或作恶的行为,犯罪。
犯禁:违反禁令、犯法。
陵:同“凌”欺凌,侵犯。
者:.....的人。
则:并且。
然:是。
是以:因此,所以。
民富:使.....富裕。
4译文但凡治理国家的方法,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
百姓富裕就容易统治,百姓贫穷就难以统治。
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百姓富裕就能安心地生活在家乡并且重视自己的产业,这样就能服从上司,害怕犯法,如果百姓尊敬官吏害怕犯罪就容易统治。
百姓贫穷就不安心生活在家乡,并且轻视自家的产业,就敢于冒犯官吏违犯法令,如果百姓敢冒犯官吏违犯法令就难以统治了。
所以太平无事的国家中(百姓)长久富裕,动乱多事的国家中(百姓)长久贫穷。
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然后(才能)统治他们。
[1]5中心思想这篇短文为了讲清“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道理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方面讲“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紧接着从另一方面讲“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
从这两个方面作了鲜明的对比后进行总结“富国常治,乱国常贫”进而得出“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的道理。
6出处《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出自管仲《管子·治国第四十八》。
[1]《管子》76篇﹐分为 8类﹕《经言》9篇﹐《外言》8篇﹐《内言》 7篇﹐《短语》 17篇﹐《区言》5篇﹐《杂篇》10篇﹐《管子解》 4篇﹐《管子轻重》 16篇。
书中《韩非子》﹑贾谊《新书》和《史记》所引《牧民》﹑《山高》﹑《乘马》诸篇﹐学术界认为是管仲遗说。
《立政》﹑《幼宫》﹑《枢言》﹑《大匡》﹑《中匡》﹑《小匡》﹑《水地》等篇﹐学术界认为是记述管仲言行的著述。
《心术》上下﹑《白心》﹑《内业》等篇另成体系﹐当是管仲学派﹑齐法家对管仲思想的发挥和发展﹐学术界也有人认为是宋钘﹑尹文的遗著。
《治国必先富民》原文及阅读答案

《治国必先富民》原文及阅读答案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治国必先富民》原文及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治国必先富民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管子·治国》释义:富民:使百姓富裕。
富:形容词作动词用奚以:凭什么。
然:这样。
敬:不敢怠慢。
罪:犯罪。
危:与“安”相对,指不安心。
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
禁:法令。
是以:因此。
【试题】1.解释下列红色的'词语。
(1)是以善为国者()(2)民富则安乡重家()(3)奚以知其然也()2.翻译下列句子。
(1)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2)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3.在短短百十字的文字中,直接体现了管仲“ ”这一远见卓识。
【参考答案】1.(1)的人(2)就(3)这样2.(1)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2)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
3.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意思相同即可)【作者简介】管仲(公元前723年-约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又称敬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译文】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
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尊敬皇上而畏惧刑罚,尊敬皇上、畏惧刑罚就容易治理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助读翻译《治国必先富民》
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
凭什么这样说?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
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
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
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原文: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