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_绪论(修)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经过几千年的长期发展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治疗经验。
中医的核心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理论、脏腑学说等,这些理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和灵魂。
正如一个建筑物需要牢固的基础才能稳固地建立起来,中医学也需要坚实的基础理论来支撑和指导其临床实践。
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掌握不仅是学习中医学的基本要求,更是成为一名合格中医师的必备条件。
首先,阴阳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石之一。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对立面。
这种相互制约和转化的关系贯穿了自然界、人体机体等方方面面。
阴阳学说在中医理论中起到了统一各种矛盾对立面的作用,并对中医的病因分析、诊断和治疗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次,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学说是中医疾病观念和诊断方法的根基,它把自然界和人体机能归纳为五个相互关联的基本要素,即木、火、土、金、水。
每个五行都有对应的脏腑、组织、感官、气味、颜色等,通过五行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互相促进来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从病因的分析到治疗的选择都离不开对五行学说的理解和运用。
另外,经络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部有12个主要经络和8个奇经八脉,它们构成了人体的气血运行系统。
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机体的健康状态和防御能力。
通过经络的诊断、调理和针灸等手段,可以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经络学说在中医的诊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具体的物质基础和机制尚待深入的研究。
最后,脏腑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关键部分。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五脏六腑,它们是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的主要载体。
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的功能和相应的病理变化,对于中医的疾病诊断和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脏腑学说与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修(ppt)
2.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发 展规律的学科。人不仅具有自然物质(生 物)的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人生活在 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由此 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 社会环境的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 件的变化,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 影响。因而中医学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属 性。
4.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除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起到过重要作用外,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 地理学、物候学、农学、生物学、矿物学、 植物学、军事学、数学以及酿酒技术、冶炼 技术等,都曾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 展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气象学知识促进 了六淫病因学说的产生,兵法知识奠基了治 病原则与方法的形成,对四时物候变化的认 识促成了“天人相应”思想的建立等等。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亦 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同时 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 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中医学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学科属性
自然科学 知识
社会科学 知识
中医学
中国 古代哲学
中国 传统文化
1.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到了第二年阿玛拉死了,而 卡玛拉一直活到 1929年。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一事。
启发
如果狼孩在出生时不属于先天缺陷,则这 一事例说明:人类的知识与才能不是天赋的, 直立行走和言语也并非天生的本能。所有 这些都是后天社会实践和劳动的产物。从 出生到上小学以前这个年龄阶段,对人的 身心发展极为重要。因为在这个阶段,人 脑的发育有不同的年龄特点,言语的发展 可能有一个关键期(发音系统逐渐形成比较 稳定的神经通路,以后要重新改变,非常 困难)。错过这个关键期,会给人的心理发 展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子问答形式记录,有人认为作者为黄帝。沈作喆《寓 简》:“内经素问,黄帝之遗书。” (2)托名黄帝,言其重耳。
《淮南子》:“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 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司马光《传家集•书屋》:“谓《素问》为黄帝 之书,则恐未可。黄帝亦治天下,岂终日坐明堂,但 与岐伯论医药针灸耶?此周汉之间,医者依托以取重 耳。” (3)非一时一人之作。
中医学是在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深 刻影响下,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 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 形成的一种独特、系统、完整和科学的理论体 系。
医学的含义 《希氏内科学》曾对医学做过权威性论述。 《希氏内科学》初版诞生于1927年,前10版
由CECIL主编或参与主编,又名《西塞尔内科 学》,《CECIL TEXTBOOK OF MEDICINE》。
骸等复杂的组织结构,在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
外络于肢节”的联络作用下,经精、气、血、津液
等物质的作用,构成了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宰
的一个内外联系、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的有机整体。
(2)生理方面 组成人体的每个脏腑、组织和器官各有其自身独特的
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机能 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一方面受着整体机能活动的 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又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形成了 人体内部的协调统一性。
(解剖成就:例如食道与肠道的比例; 血液循环方面的记载) 3、《黄帝内经》医学理论的继承性
《黄帝内经》 书名、著者、年代、组成
1、书名
首载于《汉书•艺文志》
《汉志》方技略医经类载有医经七部
《黄帝内经》十八卷 《黄帝外经》
《扁鹊内经》
中医基础理论1绪论
体系:《辞海》曰:“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 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整体。”
精品课件
41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精品课件
42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图 2、医药知识的积累。图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精品课件
43
战国到三国的七百多年间, 由于社会变革及政治、经济、 科学文化、 哲学、获得了很
创造性提出“独取寸口,以知五脏六腑 死生吉凶”的诊脉方法。
创“右肾为命门”说,《难经·三十六难》: “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 为命门”
精品课件
52
精品课件
53
2.辨证论治体系的创立和应用:
《伤寒杂病论》是第一部辨证 论治的专著,为临床医学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
精品课件
54
1、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2、作者:张机,字仲景,后世誉为“医圣”。 3、《伤寒杂病论》内容与成就: (1)《伤寒论》:22篇,397法,113 方,
葛洪的炼丹术,也是世界制药化学的先 声。
精品课件
13
中医学不仅在过去科学技术极其落
后的年代,是我国劳动人民与疾病
作斗争的重要武器,而且在当代科
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仍然发挥
了西医无法替代的作用,其重要原
因就是东方文化的魅力,中医学蕴
藏着许多西方医学无法破解的科学
内涵,如经络现象便是其中之一,
可以说其中包含了许多“超前科学”
的内容。 精品课件
14
著名演员斯琴高娃患了“股骨头坏死”,当 时
她在法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就诊,那边西医
就建议说这个骨头已经不行了,应该换一个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辑录古籍原文中的部分 或全部资料,按类或按 韵编排,以供人们查考
用的工具书。
▪ 6.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 现存规模最大,体例较为完善的古代类书。 ▪ 520卷,约950万字,分类辑录自《内经》至
▪ 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理、法、方、药悉备。第一部 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专书。
▪ “方书之祖”——载方269首(“经方”)
▪ 4.《神农本草经》
▪ 成书于汉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托名 神农所作。
▪ 书中载药365种,根据养生、治病、有毒 无毒分为上(120)、中(120)、下 (125)三品。
▪ 1.命门学说 ▪ 命门中所藏的阴阳水火,是全身五脏六
腑阴阳的根本,命门中阴阳的盛衰决定 着全身脏腑阴阳的盛衰,所以命门是调 节全身脏腑阴阳的枢纽。
▪ 张景岳 ▪ 理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
治疗:补肾阴、肾阳
▪ 赵献可,字养葵 认为命门为人身之主,强调“命门之火” 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意义。
▪ 2.李中梓——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 2.《难经》 ▪ 秦越人撰,战国时期的医家,渤海郡人。 ▪ 以问答形式阐释《内经》精义,讨论了81个
医学问题,对脉理的探讨较为精深,尤其提 出“独取寸口”。
寸口者,脉之大会也。 为十二经脉经气汇聚 之处,可以藉此决断 五脏六腑之功能及生
死吉凶。
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 3.东汉. 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 ▪ 《伤寒论》(外感病) ▪ 《金匮要略》(内伤病)
医学伦理学之先河。“大医精诚”,治病 应“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重点总结梳理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重点总结梳理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标志中医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难经》发挥〃寸口脉诊〃,阐发经络学说以及命门、三焦的理论。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中医学第一步辨证论治的专著。
《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提出"四气五味";根据养生、治病和药物毒性分为上、中、下三品;提出“七情和合"的药物配比理论。
2.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晋王叔和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刘河间),火热论,〃寒凉派〃;张从正,攻邪论,〃攻邪派〃;李杲(李东垣),脾胃论,"补土派";朱震亨(朱丹溪),相火论,"滋阴派〃…4.明清时期吴有性(吴又可),创"戾气"理论;叶桂(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理论;薛雪(薛生白),《湿热条辨》,;吴噫(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理论。
张介宾(字景岳):"阳非有余""真阴不足",强调温补肾阳和滋养肾阴。
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6.整体观念的概念:是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7.生理功能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人体以五脏为中心)、形神一体观、精气神一体观8.病,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常常有较固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要点、与相似疾病的鉴别点等。
症,即症状和体征,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表现,包括患者所诉的异常感觉与医生所诊查的各种体征。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
9,辨证:是以中医学理论对四诊(望、闻、问、切)所得的资料进行三合分析,明确病变本质并确立为何种证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课件
3、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明代.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 《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 4、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 、
疾病的科学。
特点: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 的思维方法、自然科学为主体、人文社会科学相
交融 (一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的特性 (三)中医学受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四)多学科交叉渗透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4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藏象学说
精气血津液神学说
经络学说
(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病因
发病
病机
防治原则
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及关系: 病—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邪气抗争而
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 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包括病因、病理演变规 律、临床症状体征等
症—临床症状体征的总称。疾病的外在表现。
被誉为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三 大奇书 之一(另外两部为《易经》与《道德 经》)
《黄帝内经》成编于春秋战国到两 汉期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 论专著。《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 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 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内容涉 及医学、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 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 哲学、历史等,《黄帝内经》是第 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辨证论治的应用
同病异治:病同证不同, 故治法不同 异病同治:病不同,但证相同 故治法相同
辨证论治的应用
感冒 夏季——风热挟湿——辛凉发散,芳香化湿 冬季——风 寒——辛温散寒
同病异治
胃 下 垂 子宫脱垂 脱 肛 气短乏力,语言低微 脘腹、肛门有重坠感 中气 下陷 补中 益气
辨病因:风热、风寒、瘀血 辨病位:表里、气血、脏腑 辨病性:寒热虚实 辨病势:传变规律
论治
论治:是通过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 方法
因证立法:肝气郁结—疏肝理气 随法选方:疏肝理气—四逆散 据方施治:医师或患者
辩证与论治的关系
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具体实施,是对辩证
创立了温热病三焦 辨证
汇集古今温病学成 就,集19世纪大成
《温病条辨》
《温热经纬》
四.近代与现代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和科技的传
入,中西文化出现大碰撞,中医理
论的发展,呈现新旧并存的趋势
代表作: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继承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 前提 创新思路:以整体观念为 指导,保持中医学基本理 论的特色
辨证论治
症
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 症状: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发热,恶心) 体征: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舌苔、脉象)
证
证候,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含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是确定治 法、处方遣药的依据。如肝阳上亢,脾胃虚寒,风寒 表实证。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4、近代时期
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制度 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制度 ), 变更,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 变更,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出现 大碰撞, 大碰撞,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趋 势:
①继续走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之路,如30 继续走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之路 如 年代曹炳章主编的《中国医学大成》 年代曹炳章主编的《中国医学大成》,是一部古今 中医学大成巨著。 中医学大成巨著。
4、《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
成书年代: 成书年代:东汉 作 者:假托神农
主要内容:共载药 主要内容:共载药365种,根据药物的毒性分上、 种 根据药物的毒性分上、 中、下三品;载了每味药物的药性理论:“四气五味”、 下三品;载了每味药物的药性理论: 四气五味” 性能、主治;用药原则: 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 性能、主治;用药原则:“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 药物的配伍理论“七情” 其理论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药物的配伍理论“七情”。其理论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神农本草经》对药物理论与药物研究,均较汉代 神农本草经》对药物理论与药物研究, 以前有重大发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 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 以前有重大发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
巢元方《 隋·巢元方《诸病原候论》: 巢元方 诸病原候论》 该书以1729论分述内、外、妇、儿、五官、 论分述内、 该书以 论分述内 五官、 皮肤等诸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和症状, 皮肤等诸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尤重于病 源的研究。 源的研究。 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唐·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孙思邈著《 千金翼方》 孙思邈著 千金要方》 代表了盛唐的医学发展水平, 代表了盛唐的医学发展水平,可谓开中国医 学伦理学的先河。 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学伦理学的先河。 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历程漫长而曲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就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了以《黄帝内经》 为代表的系统化理论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吸收了古代哲学的思想和 临床经验,使其更加完善和成熟。
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特点
总结词
中医基础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人体内部各脏腑器官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 用,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在饮食养生中的应用
总结词:药食同源
详细描述:中医认为许多食物也有药用价值,如红枣、枸杞、生姜等。在日常饮食中适当食用这些食物,可以起到保健作用 。
中医基础理论在运动养生中的应用
总结词
动静结合,适量运动
详细描述
中医提倡动静结合的养生方式,适量运动有助于促进气 血流通,增强体质。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健身方法尤 其适合中老年人。
跨文化传播
03
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向世界传播中医基础理论的文化内涵和
价值观念,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越来越多的现代医学专家开始认识到中医基 础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并在临床实践中
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疾病诊断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四诊合参、辨证论治 等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为疾病 的诊断提供了独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的中药、针灸等非药 物治疗手段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疗效 ,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跨学科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应与现代医学、生物学、化学 等多学科进行交叉融合,推动中医理论的现 代化进程。
临床转化
加强中医基础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提高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推 动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五脏一体观 生理 机能上
不可分割
密切配合 相互协调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形神一体观(精、气、神) 内脏有病影响局部 内脏病变相互影响 病理上 相互影响 形神病变相互影响 诊断上 外在变化反映内在病变 由外察内 治疗上 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 、形神共养共治 对人体的生理、心理、病理、诊治疾病产 生影响。养生、治疗要因时、因地制宜。 如养生防病中,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规 律,“法于四时”,“四气调神”,“春 夏养阳,秋冬养阴”;治疗疾病时,要根 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
治疗上
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
治疗时往往在整体层次上对病变部分进行调节
治内愈外:如泻心火治疗口舌生疮、目疾从肝治、耳鸣、耳聋补肾、
泻肝。 脏腑同治:如粛降肺气治疗便秘。 下病上取:如灸百会治疗小儿腹泻。 上病下取:如药敷涌泉治疗眩晕。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3)诊治上的整体性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 的必要条件。大自然存在的阳光、空气、水、温度、 磁场、引力、生物圈等,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繁 衍的最佳环境。同时,自然环境的变化又可直接或 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这种人与自然环境息 息相关的认识,即是“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天人一体观:又称天人相应,是指人与自然环境密 切相关的认识。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辨证是认识疾病,确立证候;论治是依据辨证的 结果,确立
治法和处方遣药。 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归
绪 论
辨证: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对四诊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病史和症状),在中医 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辨清其原因、部位、性质、病 势,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中医知识: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中医知识: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中医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是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由于中医学一方面汲取了中国古代深邃的哲学、文化和科学思想,另一方而又是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所以不但具有极其丰富的理论思辩性和创造性,而且临床实用性极强。
即使在现代医学十分发达的今天,中医学依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其卓越的临床疗效。
近几十年来,中医学的独特优势逐渐被国际医学界所认识,这一古老的传统医学正一步步走向世界。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中医学起源于中国远古时代。
早在原始部落时代,人类就开始了医药知识的初步积累。
如中国古典文献有"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等记载,就是对上古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努力探索医药知识的真实写照。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已经相当深刻,医疗实践经验也已经非常丰富,再加上此时的社会快速进入了一个文明昌盛的时代,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都有显著的发展,学术思想也空前活跃。
因此,把代代相传的医药知识和最新的理论思想结合起来,创造一个崭新的医学理论体系,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的出现,就是这种崭新的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
《黄帝内经》成于战国至秦汉时代,它收集了前人大量的医疗实践资料,运用当时盛行的阴阳、五行等学说,以及天文、地理、生物、气象等各种自然科学知识进行归纳、综合,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和关于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内容,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黄帝内经》以后,历代医家对医学理论不断进行充实和提高,推动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难经》是稍晚于《黄帝内经》问世的另一部重要的古典医籍,它以问答的行文方式,针对《黄帝内经》的某些重要内容进一步进行阐发、论述,对《黄帝内经》的某些不足进行了重要补充,是研究中医学经典理论必不可少的一部医学典籍。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1.病、症、证含义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第19页
辨证: 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资料、症状和体征,经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过程。论治: 是在经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疗基础上,确立对应治疗标准和方法,选择适当治疗伎俩和办法来处理疾病思维和实践过程。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第10页
验案举隅3——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邻村李姓妇,年近四旬,得胁下疼证。病因:平素肝气不舒,继因暴怒,胁下陡然作疼。证候:两胁下掀疼稍愈,心中时觉发烧,恶心欲作呕吐,脉左右两部皆弦硬。诊疗:此肝气胆火相助横恣,欲上升而不能透膈,郁于胁下而作疼也。当平其肝气泻其胆火,其疼自愈。处方:川楝子 八钱,捣碎 生杭芍四钱 生没药四钱 生麦芽三钱 三棱三钱 莪术三钱 茵陈二钱 龙胆草二钱 连翘三钱 磨取生铁锈浓水,煎药取汤一大盅,温服。效果:煎服一剂后其疼顿止,而仍觉气分不舒,遂将川楝、三棱、莪术各减半,再加柴胡二钱,一剂痊愈。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第12页
验案举隅5——余听鸿 《余听鸿医案》: 常熟西乡大市桥宗福胡,小便不通,延医治之,不外五苓、导赤、通草、滑石之类,无效。已十三日未能小便,少腹高硬作痛,汗出气促,少腹按之石硬。余进通关法,加地黄,重用肉桂,一剂而通。溲仍未畅,少腹两旁仍硬,脐下中间三指阔已软。余曰:此阳气未得运化也。进以济生肾气汤大剂,少腹以葱姜水薰洗,三日溲畅如前。《内经》云:膀胱为州都之官,气化则能出矣。若专于利水,而不加以温药,则愈利愈塞矣。
白天病情较轻、夜晚较重
旦慧
昼安
夕加
夜甚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第15页
地域环境对人体影响
东南酷热潮湿,人体腠理疏松而耐热,体格多瘦削, 病多湿热。 西北严寒干燥,人体腠理致密而耐寒,体格多壮实, 病多风寒。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和第一章
曹炳章主编中国医学大成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是指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事物和事物之间 是密切联系的。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区分病,证,症:病,指疾病,病邪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机体 的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功能障碍的生命异常过程;症,是症状和体 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也可以是患者异常的主 观感觉或行为表现;证,是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以 及机体抗病能否力的强弱等本质有机联系的反应状态。 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是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木曰曲直,模具有能屈能伸,向上舒展的特性。引申为具有生长,生发,伸展,舒 畅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或现象 火的特性 火曰炎上,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 土的特性 土爰稼穑,指土具有播种收获,孕育生机,长养万物的特性。 凡具有生化,承载, 收纳特性等性质和作用的属于土
金的特性 金曰从革,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清洁,发声等特性的属于金
第三节 中医学思维方式 取向比类 用五行学说类比人体五脏,说明人体五脏分别具有木火土金水的特性和功能 司外揣内 通过观察事物外在表现,来揣测,分析和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式 归纳演绎 是指从个别,特殊的人士或规律到一半和普遍结论或规律的思维过程。 试探反证 做出初步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然后再根据反馈信息做出适当的调整
第四节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包括气,阴阳,五行三个重要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病因学说 病机学说
第二章 第一节 气学说 何为气:气是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的物质本源 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气为万物之原本 气为万物构成的基本要素 气的运动变化是万物变化之肇基 气是万物互相联系的中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2.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发 展规律的学科。人不仅具有自然物质(生 物)的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人生活在 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由此 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 社会环境的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 件的变化,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 影响。因而中医学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属 性。
2020/11/14
12
4.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除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起到过重要作用外,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 地理学、物候学、农学、生物学、矿物学、 植物学、军事学、数学以及酿酒技术、冶炼 技术等,都曾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 展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气象学知识促进 了六淫病因学说的产生,兵法知识奠基了治 病原则与方法的形成,对四时物候变化的认 识促成了“天人相应”思想的建立等等。
2020/11/14
10
因此长期脱离人类社会环境的幼童,就不 会产生人所具有的脑的功能,也不可能产 生与语言相联系的抽象思维和人的意识。 成人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长期离开人类社会 后又重新返回时,则不会出现上述情况。 这就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人类社会环境 对婴幼儿身心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2020/11/14
2020/11/14
14
理法方药
中医学理论体系
精
整
气
体
阴
观
阳
念
五
行
指
导
哲
思
学
想
思
想
脏
辨
腑
证
精
论
气
治
血
津 液
诊
治
核
特
心
点
理
论
2020/11/14
15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2020/11/14
3
●医学(Medicine, West Medicine):
《辞海》的解释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 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 科学的范畴。从人的整体性及其同外界环境 的辩证关系出发,用实验研究、现场调查、 临床观察等方法,不断总结经验,研究人类 生命活动和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人类 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防治、消灭的规律以及 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劳动能力的有效 措施。
11
3.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中最一般的 共同规律的科学。任何一门自然学科的发展 都离不开哲学的作用。中医学发祥于中国古 代,受当时的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 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了当时的 哲学成就,用当时盛行的哲学思想如精气、 阴阳、五行等,阐述关于生命、健康、疾病 等一系列医学问题,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医学 理论体系。
2020/11/14
13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 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 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以 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 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 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 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国 传统文化
2020/11/14
6
1.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 变化和发展规律或本质的学科。中医学研 究的对象是人,主要探讨人体的生、长、 壮、老、已的生命规律,人体的形态结构、 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 等,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
2020/11/14
中医基础理论_绪论(修)
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2020/11/14
2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TCM),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 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 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 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 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 系。
2020/11/14
4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亦 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同时 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 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2020/11/14
5
中医学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学科属性
自然科学 知识
社会科学 知识
中医学
中国 古代哲学
2020/11/14
16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 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医药知识的积累 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直接观察法 整体观察法 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2020/11/14
17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 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 体系的基本确立。
八岁,小的约两岁。这两个小女
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 ,还给她们取了名字, 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到了第二年阿玛拉死了,而 卡玛拉一直活到 1929年。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一事。
2020/11/14
9
启发
如果狼孩在出生时不属于先天缺陷,则这
一事例说明:人类的知识与才能不是天赋的,
理论框架的建立 《内经》:整体观念、藏象经络、精气神 《难经》:经络 《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
治疗技术的发展 药物疗法的发展:《神农本草经》 针灸技术的发展
2020/11/14
8
狼孩的故事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
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
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
出没于附近森林,往往是一到晚
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路的"像人
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后
来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
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
裸体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七、
直立行走和言语也并非天生的本能。所有
这些都是后天社会实践和劳动的产物。从
出生到上小学以前这个年龄阶段,对人的
身心发展极为重要。因为在这个阶段,人
脑的发育有不同的年龄特点,言语的发展
可能有一个关键期(发音系统逐渐形成比较
稳定的神经通路,以后要重新改变,非常
困难)。错过这个关键期,会给人的心理发
展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