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知识 五脏之五 肾

合集下载

五脏之五:肾(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五脏之五:肾(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五脏之五:肾(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王冰注:“强于作用,故曰作强。

选化形容,故云伎巧。

在女则当其伎巧,在男则正曰作强。

”张志聪注:“肾藏志,志立则强于作用,能作用于内,则技巧施于外矣。

”马莳注:“惟肾为能作强,而男女构精,人物化生,伎巧从是而出。

”肾主骨生髓,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故肾气充盛则筋骨强健,动作敏捷,精力充沛,生殖机能正常,胎孕得以化生。

总之,肾可以造化形容。

一、肾的功能1、肾为封藏之本《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中有“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其华在发,其充在骨”。

肾主藏,是精凝聚的地方;精藏在肾里,元气也藏于肾,可见肾对我们而言意义重大。

精——相当于血里面的营养物质、最精华的东西;血——带着精往前走的舟船。

精就像钱,当人体缺少某种东西的时候,比如说缺红细胞或者白细胞了,这个钱(精)就可以去立刻变现;血这只舟船带着精往前走。

心主血脉,心能够把血泵出去,使血到达人体的各个末梢。

2、肾为作强之官《黄帝内经》把肾比作作强之官(相当于大力士)。

我们人的力气到底是从何而来呢?是从腰来的!从肾发出的力才叫做力量。

做个比方:一般来讲古代的战车上面一定要坐三个人,坐在前面中间的是车夫;左为贵,左边坐的是君主、将军或者元帅;右边坐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大力士。

大力士有两个用处:一是保护君主;二是要推车。

心和肾之间的相互关系——肾是护佑心的。

最严重的一种心脏病是由于肾精大伤所导致的心脏病。

二、肾病与肾的保健1、浮肿——肾病最常见的症状肾主水,如果肾阳不足,水液就会四溢,造成浮肿以及腹胀、腰痛、肩背痛,更严重的有可能会出现眩晕。

肾与膀胱相表里。

肾为里,膀胱为表,一个在里面,一个在外面,肾就相当于妻子,膀胱就相当于丈夫。

“夫妻本是同命鸟”,两方中谁出了问题,另外一方都脱不了干系,会彼此影响。

2、干燥症——在生活中属常见病,发病率很高。

干燥症、水肿这类病虽然是肾病,但从内在的角度来说跟太阳膀胱经的经气不足有关,正是因为阳的工作力量太差了。

五脏为人身之本,肾为五脏之本

五脏为人身之本,肾为五脏之本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五脏就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

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称五脏即概括了心包络。

脏者,藏也。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故为五脏。

“腑”是指空心的器官,有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受五脏浊气,名传化之府,故为六腑。

【五脏】心脏功能一、支配意识——就是思考、记忆、判断等精神状态。

心支配神气,所以心患病时,就容易健忘、失眠,造成精神上的障碍。

二、支配血脉——心能支配血脉,所以它和肝一样,与血虚及血滞都有连带关系。

肝脏功能一、储藏血液——肝病会有血虚、血滞的现象,同样的,血虚、血滞也会引起肝病的发作。

二、五脏之冠——有一个强健的肝,就不容易患疾病。

反之,若是肝衰弱,就容易生病,身体衰弱、易患感冒、喉咙发炎、淋巴腺肿大等,都是肝功能异常所引起。

三、厌恶拘束——肝有喜好舒畅、厌恶拘束的性质,所以精神上受到压力,肝就会动气、焦急,造成肝功能异常。

更年期的障碍以及经理级的职业病,都是属于这一类型的肝病。

脾脏功能一、支配食物的吸收——脾将食物的营养吸收,并分解成容易吸收的养分,输送到全身各器官。

因为脾脏异常,往往会使消化能力衰退,造成营养不良,使身体消瘦。

二、支配肌肉、手、脚——身体过胖、太瘦或手脚冰冷,不想活动都是脾功能异常的症状。

三、支配血液——脾的功能衰退,就会造成血虚的现象和容易出血的情形。

肺脏功能一、支配呼吸——空气经肺的呼吸作用进入人体内,供给所需的氧气。

肺部异常有气喘、咳嗽等呼吸器官的疾病。

二、支配酸津液的循环——津液循环也在肺的支配下进行。

肺若染患疾病,则肺部部会浮肿,皮肤会渐渐干枯。

三、支配鼻子——自窦炎、鼻脓症的发生,表示肺已有毛病了。

中医调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

中医调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

中医调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它认为人体由五脏和六腑构成,而五脏六腑在中医理论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这些器官在中医理论中不仅仅是生理功能的载体,更代表了人体的精气神状态。

下面我们将分别从五脏和六腑出发,介绍中医对它们的基本认识和功能。

五脏:一、心:心主血脉,开窍于舌。

在中医理论中,心主律乃情志,心是人体精神活动的主宰器官,主要负责血液的循环和情志的活动。

心气不足则会出现心悸、失眠等症状。

二、肝:肝主疏泄,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主要负责疏泄气机、藏血、调节情志,还有保证疏泄功能的平稳运行,肝的气机不畅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月经不调等症状。

三、脾:脾主运化。

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主要负责水液代谢、调节四肢运动、提供营养,脾的功能正常与否会影响人体的消化吸收和运动能量。

四、肺:肺主呼吸,在中医理论中,肺主呼吸,主要负责呼吸和气喘等功能,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肺病和气喘。

五、肾:肾主藏精,在中医理论中,肾主藏精,主要负责生殖和排泄,是五脏之一,肾阳虚会引起腰膝酸软、阳痿、遗精等症状。

六腑:1.胆:胆主决策胆在中医理论中,胆主决策,主要负责决策与勇气,胆气足则决心坚定,意志坚毅,气虚则多犹豫不决、胆小怕事。

2.胃:胃主受纳,在中医理论中,胃主受纳,主要负责受纳进食,消化吸收,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胃病、消化不良等。

3.小肠:小肠主分清,在中医理论中,小肠主分清,主要负责分清浊清,吸收精华,排除杂质。

4.大肠:大肠主传导,在中医理论中,大肠主传导,主要负责传导和排泄功能,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便秘、肠病等。

5.膀胱:膀胱主排泄,在中医理论中,膀胱主排泄,主要负责排泄和存尿功能,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尿失禁等。

6.三焦:三焦主运化在中医理论中,三焦主运化,主要负责化精、排泄,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内分泌失调、排异排毒等。

中医中的肾

中医中的肾

中医中的肾肾,人体器官名,系五脏之一,与膀胱相表里。

主藏精,藏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主发育、生长、生殖。

肾,五脏之一。

肾位于人体腰部,左右各一,包括命门。

它是先天之本,内藏肾阳、元阳、真阳与肾阴、元阴、真阴,是藏精之脏《素问.六节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肾主骨,骨生髓。

而脑为髓之海,所以肾精足,自然精力充沛,神思敏捷,记忆力增强,筋骨强健,行动轻捷。

《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又称之为先天之本。

肾为水之下源,主水,与肺、脾、三焦、膀胱等脏腑共同调节水液代谢,是水液代谢的重要脏器。

《素问.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

”肾脉上连肺,主纳气。

《难经.四难》:“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

”又主骨,生髓,通于脑,开窍于耳及二阴,外应于腰。

《素问.痿论》:“肾主身之骨髓。

”《灵枢.脉度》:“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

”《素问.脉要精微论》:“腰者,肾之府。

”因开窍二阴而司大小便。

又寄藏命门之火,为元阴、元阳之脏,故有“水火之脏”、“阴阳之宅”之称。

②脉学名词。

指足少阴肾经。

《灵枢.本输》:“肾出涌泉……足少阴经也。

”③脉学名词。

指肾之真脏脉。

《素问.平人气象论》:“肾见戊已死,是谓真脏见皆死。

”④推拿部位名。

见肾经条。

《肾主骨渊源道妙洞真继篇》卷中:“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精之处也。

其华在发,其充在骨髓。

肾有二枚,左为肾藏志,志乐精神内守﹔右为命藏精。

肾者,阴气也,为五脏之根,主身之骨髓及齿,齿者骨之本,有言骨之余”。

道教释义道教认为通过内炼,使精气充足以后,不但元阴、元阳可以互济互根,肾水还可以上升与心火相济。

如此,因心肾不交而造成的心悸失眠、遗精等病症,就可得到改善,而且心协调脏腑的功能也可随之加强。

元阴的充足,在炼功中还常常表现为口中产生大量津液,这种口津能够灌溉脏腑,润泽皮肤,吞咽而不吐,则肾水充旺,颜色不槁。

足以降火养心。

肾的论述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一、五脏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它们在人体中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平衡。

1.心:人体的“君主”,主宰血脉循环和情绪活动,心主神志,主治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2.肝:人体的“将军”,主要功能是保证气血的顺畅流动,调节情绪和平衡体内阴阳,主治肝脏疾病、情绪失调等。

3.脾:人体的“中土”,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养分,调理水液代谢,主治脾胃疾病、消化不良等。

4.肺:人体的“官窍”,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气体代谢,调节水液代谢,主治呼吸系统疾病、水液代谢疾病等。

5.肾:人体的“主源”,主要功能是储存精气和调节水液代谢,主治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二、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它们与五脏密切相关,负责消化、排泄、储存等功能。

1.胆:贮藏、浓缩和排泄胆汁,主要功能是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主治胆道疾病、消化不良等。

2.胃: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食物,主治胃炎、胃溃疡等。

3.大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类,排泄余下的废物,主治大肠炎、便秘等。

4.小肠:主要功能是将食物分解吸收,主治小肠疾病、肠胃不适等。

5.膀胱:负责储存和排放尿液,主治膀胱炎、尿频尿急等。

6.三焦: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主要功能是调理水液代谢、排泄废物,主治尿路感染、水肿等。

三、五脏六腑的功能主治五脏和六腑的功能主治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影响、互相配合,共同维护人体的健康。

1.心与脾:心藏神,脾主运化。

心血虚弱可导致脾失运化功能,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2.肝与胃:肝主疏泄,胃主受纳。

肝气郁结可导致胃气不舒,出现胃胀、胃痛等症状。

3.肺与大肠:肺主气机,大肠主排泄。

肺疾病常伴有大肠问题,如咳嗽伴便秘。

4.肾与小肠:肾主水液代谢,小肠主吸收。

肾虚可导致小肠不吸收水分,出现尿频尿急、干燥等情况。

5.脾与胆:脾主升清,胆主降浊。

脾胃不和可导致胆汁排放不畅,出现胆囊病变、黄疸等症状。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藏精,是肾的主要生理功能,即是说,肾对于精气具有闭藏作用。

肾对于精气之闭藏,主要是为精气在体内充分发挥其应有效应创造良好条件,不使精气无故流失,从而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

1. 精的概念、组成及功能:精,是精微、精华之意。

中医学中的精,即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基本物质。

其含义有两方面。

肾所藏的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部分。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虽然来源与功能有异,但均同归于肾,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2. 肾中精气的生理效应:肾所藏的精气可以转化为气,称为肾气。

肾中精气的盛衰决定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兹分述之。

肾主生殖:生殖,即生育繁殖,即是人类繁衍后代的保证。

中医学认为,生殖与肾的关系极为密切。

肾的精气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又是促进生殖机能成熟的物质基础。

人从幼年开始,肾的精气就逐渐充盛,到了青春期(男子二八,女子二七),肾的精气进一步充盛,体内产生了一种叫“天癸”的物质,这时人的生殖器官已发育成熟,男子出现排精,女子月事以时下,从而具备了生殖能力并维持到一定的年龄。

从中年进入老年,肾中精气逐渐衰竭,“天癸”这种物质也逐渐消失,生殖能力即逐渐地丧失。

肾气促进生长发育:人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均和肾中精气的盛衰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

可见肾中精气的盛衰,决定着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如果肾的精气虚衰,必然会给人体带来相应的病理变化。

此外,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的理论,对养生保健具有重要意义,保养肾中精气,是中医防止早衰、延年益寿的核心内容。

目前所研制的抗衰老药物,亦以补肾药物为主。

此外,中医学认为,精血互相化生,肾精可以化生为血液,如《诸病源候论》说:“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

”肾精生血理论,对中医临床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3. 肾中精气与肾阴、肾阳的关系:肾中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对机体各方面的生理活动,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黄帝内经中的五脏六腑功能阐述

黄帝内经中的五脏六腑功能阐述

黄帝内经中的五脏六腑功能阐述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对于五脏六腑的功能有着详细的阐述,本文将对黄帝内经中的五脏六腑功能进行介绍。

一、五脏功能阐述1. 心脏:黄帝内经认为心主血脉,主宰人体的血液循环。

心脏的功能是将气血推动到全身,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心脏还与神志相关,控制人的思维、情绪和意识活动。

2. 肺脏:肺主气,主宰呼吸。

肺脏的功能是吸入新鲜空气,将氧气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排出体内的废气二氧化碳。

肺脏还与皮肤相关,通过排汗调节体温。

3. 肝脏:肝主疏泄,主宰气机的调节。

肝脏的功能是疏泄气机,保持气血的顺畅运行。

肝脏还与情绪相关,调节人的情绪状态,保持心情舒畅。

4. 脾脏:脾主运化,主宰消化吸收。

脾脏的功能是将食物消化成营养物质,供给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脾脏还与肌肉相关,提供运动所需的能量。

5. 肾脏:肾主藏精,主宰生殖和生长发育。

肾脏的功能是储存精气,控制生殖功能和性发育。

肾脏还与骨髓相关,调节骨髓的生成和血液的生成。

二、六腑功能阐述1. 胆囊:胆囊主疏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排泄胆汁。

胆汁是消化脂肪的重要物质,胆囊的正常功能可以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2. 胃:胃主受纳,主要功能是接受和储存食物。

胃腑的功能是将食物分解成小颗粒,与胃液混合,形成食糜,为后续的消化吸收做准备。

3. 大肠:大肠主传导,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形成粪便。

大肠腑的功能是将消化道中的残渣物质排出体外,维持排泄功能的正常运行。

4. 小肠:小肠主吸收,主要功能是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小肠腑的功能是将食糜分解成更小的颗粒,与肠液混合,使营养物质被吸收到血液中。

5. 膀胱:膀胱主藏尿,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排泄尿液。

膀胱的功能是将肾脏产生的尿液暂时储存起来,当膀胱充盈时,通过排尿将尿液排出体外。

6. 三焦:三焦主温煦,主要功能是调节水液代谢。

三焦腑的功能是将水液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维持体内水液平衡。

解读《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之——“肾”

解读《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之——“肾”

解读《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之——“肾”肾——左右各一,位于腰部脊柱两侧。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 肾之府。

'肾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藏精, 主水, 主纳气。

肾藏先天之精, 主生殖, 为人体生命之本原,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肾精贵藏,故称肾为'封藏之本”.肾精化肾气,肾气含阴阳,肾阴与肾阳能资助、协调一身脏腑之阴阳,故又称肾为“五脏阴阳之本'。

肾的生理特性是主蛰守位与肾气上升。

肾在体合骨, 生髓, 通脑, 其华在发, 在窍为耳及二阴, 在志为恐, 在液为唾. 肾与膀胱由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的相互属络而成表里关系。

肾在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阴, 与自然界冬气相通应。

(ー)主要生理机能1. 主藏精肾主藏精, 指肾贮存、封藏精以主司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和脏腑气化的生理机能。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精藏于肾而不无故流失, 是其发挥正常生理效应的重要条件。

肾精的构成, 以先天之精为基础, 以后天之精为辅助。

先天之精是肾精的主体, 后.天之精起充养作用。

先、后天之精相互资助, 相互为用, 合化为肾精。

肾精所化的肾气, 主要属先天之气, 即元气。

肾精闭藏于肾, 其中一部分在生殖机能成熟时化为生殖之精有节制地施泄。

生殖之精有节制地施泄是肾阴敛藏与肾阳激发相协调的结果,也是肾气封藏与肝气疏泄相协调的结果。

若肾阴不足, 相火偏亢, 敛藏不及而激发太过, 可见遗精、梦交等; 若肾阳不足,阴气偏盛,激发不及而敛藏太过,可见精冷不育,或宫寒不孕等。

肾气虚衰,闭藏失职,可出现滑精、早泄等失精的病变; 肝气郁结, 疏泄失常, 可见精瘀等排精不畅的病变。

肾藏精的生理效应主要有以下两方面:(1) 主生长发育与生殖指肾精、肾气促进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成熟的作用。

《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述了肾气由稚嫩到充盛,由充盛到衰少继而耗竭的演变过程,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中医对肾的认识和理解

中医对肾的认识和理解

中医对肾的认识和理解中医学认为,肾是人体五脏之一,是先天之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和根源。

肾主藏精、主水、主骨、主生长发育,是人体的生命之源。

肾与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代谢和免疫等密切相关。

中医学认为,肾的功能主要包括肾藏精、主水、主骨、主生长发育、主生殖等。

肾藏精是指肾脏内所藏之精液,精液是男性生殖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男性生殖能力的基础。

女性的卵巢中也有所谓的卵精,也是由肾脏所调节的。

肾主水是指肾脏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肾主骨是指肾脏对骨骼的生长发育和骨质的代谢的掌控,肾主生长发育是指肾脏对人体的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

肾主生殖是指肾脏对人体生殖和性功能的主要作用。

中医学中,肾有先天之肾和后天之肾之分。

先天之肾是指胚胎时期形成的肾,藏有先天之精和先天之气。

后天之肾是指出生后形成的肾,也就是指平常所说的肾脏。

先天之肾和后天之肾是相辅相成的,共同维系人体的生命活动。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肾精是人体生命之根,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肾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之分。

先天之精是指胚胎时期形成的精液,藏于先天之肾中,是生命之源。

后天之精是指成年后形成的精液,由肾脏和其他脏器共同生成。

肾精的充足与否,对人体的生长发育、性功能、免疫力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医认为,肾主水,肾脏对人体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非常重要。

肾脏可以将体内多余的水液排出,维持人体内部的水分平衡。

同时,肾脏还可以通过调节水液的分布,保持人体各个部位的水分平衡。

中医认为,肾主骨,肾脏对骨骼的生长发育和骨质的代谢有着重要的掌控作用。

肾脏可以调节体内的骨骼生长激素、钙、磷等物质的代谢,从而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和骨质的健康。

中医认为,肾主生长发育,肾脏对人体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非常重要。

肾脏可以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

中医认为,肾主生殖,肾脏对人体生殖和性功能的主要作用。

肾脏可以调节人体内分泌系统,影响性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人体的生殖和性功能。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功能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功能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功能
中医理论中的五脏六腑,分别指肺、心、肝、脾、肾五脏和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六腑。

每个脏腑的功能是不同的:
1. 肺:主司呼吸,将人体吸入的气体转化成氧气,并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处以供身体使用。

2. 心:主循环,将受肺部氧气的燃烧所产生的热量与营养输送全身,使身体各部位能够正常运转。

3. 肝:主司调节,负责人体代谢、血液循环、营养吸收、贮藏、释放等重要功能。

4. 脾:主司消化,掌管消化系统、代谢系统、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生殖系统等。

5. 肾:主司食物消化,掌管体水代谢、排泄,调节人体内外环境平衡,维护心血管系统健康等。

6. 胃:主司消化,是人体消化器官的第一站,负责将进入口腔的食物通过消化分解、吸收转化为能量和营养物质。

7. 大肠:主司排泄,帮助人体排出无用的污物。

8. 小肠:主司吸收,将胃中消化好的食物渗透到血液循环中。

9. 膀胱:主司排泄,控制体内废物的排泄。

10. 胆:主司消化,帮助胃将脂肪分解为脂肪酸,从而更容易吸收。

11. 三焦:主司代谢,是人体代谢功能的重要机构。

被中医学家形象地比喻为“人体的厨房”,负责调理人体各脏腑功能的协调性。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详解(肾)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详解(肾)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详解(肾)肾(附:命门)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右微下,左微上,外形椭圆弯曲,状如豇豆。

与膀胱、骨髓、脑、发、耳等构成肾系统。

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为先天之本;在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阳。

在四时与冬季相应。

(一)肾的解剖形态1.肾的解剖位置: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右微下,左微上。

“肾两枚,附脊第十四椎”(《类证治裁·卷之首》)。

2.肾的形态结构:肾有两枚,外形椭圆弯曲,状如豇豆。

“肾有二,精之居也,生于脊齐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外,有黄脂包裹,里白外黑”(《医贯》)。

(二)肾的生理功能1.肾藏精: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人身精气的作用。

(1)精的概念与分类①精的概念:精,又称精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的重要范畴。

在中国气一元论发展史上,精气论者以精、精气释气,即精、精气就是气。

引入中医学领域,形成了中医学气和精或精气的概念:在中医学中,气与精虽同属于生命物质系统范畴,但精是除气之外的精微物质的总称,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具有多层含义的概念。

一般而言,精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精是构成人体的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和脏腑功能活动的有形的精微物质的统称。

故曰:“精有四:曰精也,血也,津也,液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前一个“精”字即指广义而言。

广义之精包括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即先天之精,以及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即后天之精。

狭义之精是禀受于父母而贮藏于肾的具生殖繁衍作用的精微物质,又称生殖之精。

②精的分类:就精的来源而言,可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类。

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又称肾本脏之精。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是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

“人始生,先成精”(《灵枢·经脉》),“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毛身生,是谓精”(《灵枢·决气》),“精合而形始成,此形即精也,精即形也”(《景岳全书·小儿补肾论》)。

理解中医(22)之五脏——肾

理解中医(22)之五脏——肾

理解中医(22)之五脏——肾肾与膀胱相表里,肾主骨、肾藏精,精生髓,开窍于耳,其华在发,因此肾与膀胱、骨、脑、耳、发组成肾系统。

肾在五行中属水,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阴。

肾藏精、主水液、主纳气,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也称为“先天之本”。

肾气与四时之冬相应。

一、肾的解剖形态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左肾偏上、右肾偏下。

形状犹如豇豆,外有黄脂包裹。

二、肾的生理功能1、肾藏精。

肾藏精是指肾有封藏和贮存人体精气的作用。

精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和脏腑活动的精微物质。

它包括传承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和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以及气血津液等。

狭义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而贮藏于肾的具有生殖繁衍作用的精微物质,又称“生殖之精”。

先天之精的盛衰决定子代的禀赋,对子代的体质有重要影响。

后天之精也称五脏六腑之精,是由脾胃化生而来,供五脏六腑之用,剩余之精则贮藏于肾,以备不时之需。

肾藏精具有以下作用:(1)促进生长发育。

肾精在人的生、长、壮、老的生命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人的生命之本。

如果肾精不足或肾精虚亏,那么幼儿会生长缓慢,到壮年会未老先衰、到老年则早离人世。

临诊时,经常遇到出现头发早白、脱发、腰膝酸软这些症状,都与肾精有关。

因此养肾固精是中医养生的一个原则。

(2)主生殖繁衍。

肾精是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又能促进生殖功能的成熟,对繁衍后代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肾藏精功能失常,则可能导致性功能失常,生殖能力下降。

临床治疗不孕不育一定会考虑到肾藏精的功能。

(3)化生血液。

精能生髓,精髓可以化血。

精血同源,肾精充足,则血不亏。

临床上补血有时需要补肾,也是这个道理。

(4)抵御外邪。

肾精是人体的生命物质,是正气的一部分,因此可以抵御外邪。

肾精充足,则生命力强,那么适应力也强。

《素问.金匮真言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2、肾主水水液在中医里也称津液,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液体的总称。

肾主水是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因此肾也被成为“水脏”。

零基础学中医之五脏篇肾

零基础学中医之五脏篇肾

零基础学中医之五脏篇肾我们之前学习过后天之本脾的生理及病理,今天一起学习先天之本肾的生理与病理。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01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素问》:“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精气。

后天之精,由脾胃化生水谷的精气。

两者均封藏于肾中,故称“肾主蛰”“肾主藏精”。

肾藏精,精又能化气。

肾中的精气,有促进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的功能。

肾精足则肾气旺,肾精亏则肾气衰。

《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述了人的一生,肾气由稚嫩到充盛,由充盛到衰少,继而耗竭的生命过程:“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

七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从幼年到壮年,肾中精气,逐渐由弱到强,才有齿更发长,青春发育期的“天癸至”(性激素产生),男子排精,女子排卵、并按期来月经,而有生殖的能力;中年老年以后,随着肾中精气衰少,人由壮盛走向衰老,逐渐天癸竭,生殖能力丧失,筋骨内脏形体皆衰,以至于死亡。

所以保藏肾中精气,是人健康长寿的第一要务。

02肾主骨生髓,通于脑中医认为:肾藏精,精生髓,髓居于骨中,骨赖髓以充养。

《内经》说“肾主骨”,“肾生骨髓”。

由于脊髓上通于脑,“脑为髓之海”。

脑主精神思维活动,又称:“元神之府”。

如果肾精充足,骨髓、脑髓能得到肾精的充分滋养,则筋骨强劲,脑髓充足,思维敏捷,记忆力强,所以《灵枢》说“肾藏精,精舍志”。

若肾精亏虚者,易出现骨质疏松,记忆力下降,头脑昏沉;或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反应迟钝等表现。

临床上,中医用补肾填精药,能治疗小儿缺钙;中老年的骨质疏松,脑萎缩,脑白质变性等,确有加速骨质的生长和愈合,促进大脑机能康复的效果。

此外,“齿为骨之余”。

牙齿,也有赖于肾精的充养。

中医基础知识掌握中医的五脏六腑功能与调理

中医基础知识掌握中医的五脏六腑功能与调理

中医基础知识掌握中医的五脏六腑功能与调理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强调身心的相互关系与平衡。

中医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对五脏六腑的了解以及如何调理它们。

本文将介绍中医的五脏六腑功能与调理方法,帮助读者了解中医基础知识。

一、五脏六腑功能1. 心脏:中医认为心脏主管血液循环,同时与情绪、记忆、激情和睡眠等方面有关。

调理心脏的方法包括保持情绪稳定、适当运动、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以及避免过度的精神压力等。

2. 肺脏:肺脏是呼吸系统的关键器官,同时也与皮肤和情绪有关。

中医认为肺脏主要功能是呼吸并控制气机。

调理肺脏的方法包括保护好呼吸道、保持正常的呼吸节奏、多进行户外活动以增加氧气摄入量等。

3. 脾脏:脾脏是中医认为对消化和吸收有重要作用的器官。

调理脾脏的方法包括合理饮食、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以及减少食用寒凉食物等。

4. 肝脏:肝脏是中医认为掌控情绪与气血畅通的重要器官。

调理肝脏的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适当运动、避免暴饮暴食以及避免过度饮酒等。

5. 肾脏:肾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人体的根本之源,掌管生长、发育和繁殖。

调理肾脏的方法包括保持适当的水平活动、避免过度劳累、适度补充水分以及避免熬夜等。

6. 胃和小肠:胃和小肠是消化系统中的关键部位,负责分解和吸收食物。

调理胃和小肠的方法包括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进食以及避免食用过多刺激性食物等。

二、调理五脏六腑的方法1. 饮食调理:在中医理论中,饮食是调理五脏六腑的重要方面。

适宜的饮食可以增加机体的营养摄入,同时也可以帮助平衡五脏六腑的功能。

对于不同的脏腑,需要遵循相应的饮食原则,例如,对于肝脏,应该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多食用清淡的蔬菜水果。

2. 中草药调理:中草药是中医调理五脏六腑的传统方法之一。

不同的草药有不同的功效,可以帮助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

常用的中草药包括黄芪、当归、枸杞等。

使用中草药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咨询中医医师的建议。

五脏(人体心,肝,脾,肺,肾)

五脏(人体心,肝,脾,肺,肾)

五脏(人体心,肝,脾,肺,肾)【五脏简介】人体内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

脏,古称藏。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脏。

由于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以五脏在人体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

【五脏的生理功能特点】心主血脉是全身血脉的总枢纽,心通过血脉将气血运送于周身;心又主神志,是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中心,在人体中处于最高主导地位。

肝主疏泄,能调节人的情志活动,协助脾胃消化。

肝又藏血,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脾主运化,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营养物的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后天之本之称;脾又统血,能统摄血液不致溢出于经脉之外。

肺主气,司呼吸,是人体气体交换的场所,又能宣发卫气和津液于全身以温润肌腠皮肤。

肾藏精,与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密切相关,故有先天之本之称;肾又主水,在调节人体水液代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五脏的互相影响】五脏虽然在生理功能上各有所司,但它们的活动不是孤立的,通过经络的联系,五脏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在病理变化上也相互影响。

【五脏与其它五行相对应分别是】五脏:肝心脾肺肾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华:爪面唇毛发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液:泪汗涎涕唾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八、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气:风暑湿燥寒五化:生长化收藏五音:角徵宫商羽五官:目舌口鼻耳【五脏与六腑】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除三焦外,五脏肝、心、脾、肺、肾分别与胆、小肠、胃、大肠、膀胱相表里(腑为表,脏为里)。

中医中脏腑表里的联系如下:1.心与小肠:心主血脉,小肠主化物,心阳温煦促进小肠的化物。

2.肺与大肠:肺主肃降,促进大肠传导;大肠传导,有利于肺的肃降。

3.脾与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以降为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为阴土,胃为阳土。

4.肝与胆:肝主疏泄,促进胆汁的排泄,胆汁可以涵敛肝阳、肝气;肝主谋虑,胆主决断。

五脏养生肾:藏精,主骨生髓,精气,生殖

五脏养生肾:藏精,主骨生髓,精气,生殖

五脏养生肾:藏精,主骨生髓,精气,生殖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

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称为“先天之本”。

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水,纳气,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

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所藏之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先天之精,受之于父母。

二是水谷之精,也叫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由脾胃所化生。

先天之精必须有后天之精的滋养才能得到不断地补充,后天之精也需先天之精的气化,才能继续产生,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肾中密切结合而组成肾中精气。

它的主要生理效应是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逐步具备生殖能力。

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规律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而齿、骨、发的生长状况是观察肾中精气盛衰的标志,亦是判断机体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标志。

2.主水在正常情况下,水液通过胃的受纳、脾的转输、肺的宣降、三焦的决渎、膀胱的开合以及肝的疏泄等作用,清者运行于脏腑,浊者化为汗和尿液排出体外,在此过程中,有赖于肾的气化和温煦作用。

3.纳气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保证体内气体的正常交换。

4.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肾主骨、生髓的功能,实际上是肾中精气具有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功能的一个组成部分。

肾中精气充盈,才能充养骨髓,骨的生长发育,有赖于骨髓的充盈及其所提供的营养。

肾中精气的盛衰,不仅影响骨的生长发育,而且也影响脊髓和脑髓的充盈和发展。

脊髓上通于脑,髓聚而成脑,故脑又称髓海。

肾中精气充盈,则髓海得养,脑的发育就健全。

肾藏精,发的生长全赖于精和血,故说“其华在发”。

5.开窍于耳和二阴听觉灵敏与否,与肾中精气的盈亏有密切关系。

肾中精气虚衰时,则髓海失养,而且听力减退或耳鸣、耳聋。

老年人肾中精气多见衰退,听力每多减退,故称肾开窍于耳。

二阴即前阴和后阴。

前阴是排尿和生殖的器官,后阴是排泄粪便的通道。

尿液排泄虽在膀胱,但仍赖于肾的气化方能完成。

生殖功能亦为肾所主,前已述及。

粪便排泄虽属大肠的功能,但亦与肾的气化有关。

中医对五脏的认识与调理

中医对五脏的认识与调理

中医对五脏的认识与调理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西医学相比,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人体健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五脏的认识及其调理方法。

一、五脏的认识中医将五脏分别为:心、肝、脾、肺、肾。

每个脏腑在中医理论中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特点。

1. 心:被称为“君主”,主管血脉、心理活动和意识。

中医认为,心脏主管血液循环,血液通过心脏的泵血作用,运行于全身各处,以供给氧气和养分。

心脏与情绪也有密切关系,中医认为心脏不仅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2. 肝:被称为“将军”,主管血液的储藏和调节。

肝脏不仅负责解毒,还能合成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和胆汁,对于调节血流量和储存血液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肝脏还能影响情绪和情感的稳定,中医认为肝脏与情绪的失衡有关。

3. 脾:被称为“大将军”,主管消化、吸收和运输。

脾脏主要参与人体的消化和吸收过程,负责将食物转化为养分,然后分发给全身各个器官。

脾脏的运输功能也与血液有关,中医认为脾脏控制血液的运输功能。

4. 肺:被称为“将军的智囊”,主管呼吸和气血运行。

肺脏负责吸入氧气,并将氧气传递给血液,然后运送到全身各部位。

肺脏还参与调节和控制气血的循环,与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功能有关。

5. 肾:被称为“将军的根本”,主管生命活动和生殖。

肾脏负责排泄废物和调节体内水分平衡,同时也参与人体的生殖和生长发育过程。

肾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人体的根本,对于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二、五脏的调理中医注重通过调整五脏的功能来达到治疗和维持健康的目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调理方法。

1.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对五脏的影响,因此合理的饮食习惯对于五脏的健康非常重要。

比如,心脏喜欢苦味,适当食用一些苦味食物有助于心脏的健康。

肝脏喜欢酸味,应适当增加一些酸味食物。

脾脏喜欢甜味,肺脏喜欢辛味,肾脏喜欢咸味。

此外,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的差异,中医还会制定相应的饮食方案。

中医学课件-五脏-肾

中医学课件-五脏-肾

肾与耳、目的关系
肾与目的关系:肾精充足,目 明有神;肾精不足,目昏、眼 花
肾与耳的关系:肾气充足,耳 聪目明;肾气不足,耳鸣、耳 聋
肾与耳、目的共同点:肾气、 肾精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耳、
目的健康
肾与耳、目的不同点:肾气主 要影响耳的功能,肾精主要影
响目的功能Leabharlann 肾与脑的关系肾精不足,脑髓亏虚,记忆 力减退
肾主藏精,主管生殖和生长 发育
肾主骨,影响骨骼发育和健 康
肾主志,影响人的意志和情 绪
肾主耳,影响听力和耳部健 康
肾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肾与心:心肾 相交,水火既 济,维持人体
阴阳平衡
肾与肝:肝肾 同源,精血互 化,共同维持 人体气血运行
肾与脾:脾肾 互用,脾主运 化,肾主藏精, 共同维持人体
水液代谢
中药
补肾气:使用 黄芪、党参、
白术等中药
补肾精:使用 何首乌、黑芝 麻、核桃等中

调理脾胃:使 用茯苓、白术、
陈皮等中药
调理肝肾:使 用枸杞子、菊 花、决明子等
中药
食疗调理肾虚的方法
黑芝麻:具有补肾益精、 养血润肠的功效,适合肾 虚者食用
枸杞:具有滋阴补肾、明 目益气的功效,适合肾虚 者食用
黑豆:具有补肾益精、活 血利水的功效,适合肾虚 者食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肾阴虚:表现为口干舌燥、五心烦 热、失眠多梦等,调理方法包括滋 阴补肾、清热解毒等。
肾精不足: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头 发早白、牙齿松动等,调理方法包 括补肾填精、增强体质等。
中药调理肾虚的方法
补肾阳:使用 鹿茸、肉苁蓉、 淫羊藿等中药
补肾阴:使用 熟地黄、山茱 萸、枸杞子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中医知识五脏之五肾肾位于腰部,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故《素问》说:“腰者,肾之府。

”由于肾藏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液、肾主纳气。

其与其它组织器官的关系是:肾主骨、生髓、通于脑,齿为骨之余。

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肾与膀胱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1)肾的生理特性肾的生理特性,主要有两个方面:1、肾性潜藏,为固摄之本。

在五脏之中,肾的位置最下,而在生理功能方面主藏蓄阴精,又主命火。

肾精宜藏,最忌耗泄损伤,命火宜潜于水中,不宜升腾。

所以,在古代,以潜藏蛰伏之意比喻肾的生理特性。

正是由于肾的封藏固摄作用,使体内精微物质得以保留,元阴元阳得以闭藏,人的生命力才能旺盛,身体才能健康。

若肾有病变,使肾的封藏、固摄机能失职,就会引起阴精过度耗损妄泄病症,表现为遗精、带下、滑胎、尿浊、尿甜等。

2、肾与冬气相通应。

在五脏之中,肾属阴中之阴,而冬季阴气最盛,故肾与冬气相通应。

表现在病理方面,肾的病变,在自然界之气的滋助下,在冬季易于好转,病人的自我感觉亦较为舒服些。

当然冬季气候变化过于剧烈,对肾也容易产生损害作用。

(2)肾的主要生理功能(一)肾藏精,主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精是人体内最宝贵的物质之一。

在中医学理论中,精的运用甚为广泛,归纳起来,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也就是说,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均是由精这种物质构成,先有了精,在此基础上才有了胚胎的发育,生命的产生。

故《灵枢》说:"人始生,先成精。

"二是指精为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即是说,人出生后,由幼年、青年到壮年、老年,都不断地消耗精微物质,"精"即是对这些精微物质、营养成分的概括。

藏精,是肾的主要生理功能,即是说肾对于精气具有闭藏作用。

肾所藏的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部分。

所谓"先天之精",即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它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具有生殖、繁衍后代的基本功能,并决定着每个人的体质、生理、发育,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着寿命。

在出生离开母体后,这精就藏于肾,成为肾精的一部分,它是代代相传、繁殖、生育的物质基础。

所谓"后天之精",即指脏腑之精,是饮食水谷所化生的各种精微物质。

因为这精来源于出生后,依赖于脾胃所化生,故称之为"后天之精".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主要分布到五脏六腑、皮毛筋骨,以发挥其滋养濡润作用。

其通过代谢平衡后所剩余的部分,则输注到肾脏,成为肾精的一部分。

后天之精的化生,依赖于先天之精的资助,先天之精亦依赖于后天之精的补充,才不致耗尽。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从而保证了肾精的充盛。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来源虽然有异,但均藏于肾,二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所以肾精的盛衰,除了和先天条件有关外,还和后天营养是否充盛有密切关系。

肾藏精的生理功能十分重要,是生养身体的根本。

而肾所藏之精属于物质,这种物质又可转化为功能,即肾精能化气,肾精所化之气,称为肾气。

肾气保证了人体的健康功能。

肾中精气的盛衰,决定着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和生殖机能的旺盛与衰减。

肾主生殖人体的生殖机能包括两个方面,即性功能和生殖能力,它是繁衍后代、代代相传的根本保证。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殖机能,主要和肾有关。

一方面,肾藏精,肾精是人体胚胎发育的基本物质,是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肾精又能促进生殖器官发育,使生殖机能成熟并维持生殖机能旺盛不衰。

人在出生以后,由于先天之精不断得到后天之精的滋养,肾的精气逐渐充盛,发育到青春期,体内就产生了一种促进生殖机能成熟的物质,中医学称之为"天癸".所谓天癸,乃是一种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

它来源于男女之肾精,主要由先天之精所化,又不断得到后天之精的滋养和充盈。

天癸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

当天癸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则男子出现排精现象,女子按时排泄月经,男女性机能开始成熟,并已具备生殖能力。

此后,随着年龄的变化,肾精由充盛而逐渐衰减,天癸也逐渐减少,生殖能力逐渐减弱,直至丧失。

由此可见,天癸的盛衰主要依赖于肾中精气的盛衰,而人体的生殖机能,主要通过天癸而发挥作用。

既然肾中精气的盛衰,直接影响到人体的生殖机能,所以当肾中精气衰减时,就会导致性机能和生殖机能的异常。

而对于性机能和生殖机能的病变,也往往采用填补肾精的方法治疗。

肾主生长发育人体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均和肾中精气的盛衰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内在联系。

人从幼年开始,肾中精气开始充盛,人体生长、发育迅速,生机活泼,在七、八岁时,由于肾中精气的逐渐充盛,出现了齿更发长的生理变化。

到了青壮年,肾中精气更加充盛,不仅具备了生殖能力,而且身体强壮,筋骨坚强,精神饱满,牙齿坚固,头发黑亮,处于人生中身体最强壮的时期。

进入老年,由于肾中精气开始衰减,人的形体逐渐衰老,不仅生殖机能丧失,而且头发斑白,牙齿动摇,弯腰驼背,步履不稳,耳聋失聪,面憔无华。

既然肾中精气的盛衰,决定着人体的生长、发育,那么在肾中精气不足时,往往出现生长发育方面的异常。

如在幼年时期,肾中精气不足,则可致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或"五迟"(立迟、行迟、齿迟、语迟、发迟)、"五软"(手足软、头软、颈软、肌肉软、口软);在成年时期,如肾中精气亏损过度,则可未老先衰,表现为发脱齿摇,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性功能衰弱。

因此,临床上常采用补肾精的方法治疗,能获得一定疗效。

另外,在肾主生长发育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对于抗衰老的预防,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调补肾脏,目前研制的抗衰老药物,尤以补肾者为多。

肾藏精,肾精化生肾气,肾精充足,则肾气旺盛;肾精亏损,则肾气衰弱。

肾精与肾气互为体用,故有时将二者合称为精气。

肾中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对机体各种生理活动均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故肾被看作"先天之本".从阴阳属性来分,精属有形,为阴;气属无形,为阳。

所以亦称肾精为肾阴,称肾气为肾阳,又称"元阴"和"元阳".肾阴是一身阴液的本源,对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滋润、濡养作用。

肾阳是一身阳气的根本,它对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温煦和推动作用。

肾之阴阳是人体各脏腑阴阳的根本。

由于阴阳同居肾中,故肾又被称为"水火之宅".(二)主水液肾主水液,主要是指肾脏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生理机能。

人体水液代谢的调节,虽然与肺、脾、肝、肾等多个脏腑有关,但起主导作用的是肾,肾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贯穿在水液代谢过程的始终。

肾主水液功能主要是通过肾的气化作用来实现的。

所谓"气化",是指肾中阳气的蒸化作用。

肾阳蒸化水液,使水能气化,又能使气聚而为水,以利于水液在体内的升降出入、布散排泄,从而使水液代谢维持正常。

具体来说,肾主水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升清降浊。

在水液代谢过程中,水液有清浊之分,所谓"清者",即指含有营养成分的部分水液;所谓"浊者",即指含有各种代谢废物的水液。

清者上升,浊者下降,是水液在体内气化的基本规律。

水液代谢,首先是通过脾胃的受纳、消化和运化,其精微部分转输于肺,通过宣发肃降,使清者上升,浊者下降归于肾。

归于肾的水液虽名为浊,但其中仍含有清的部分,故在肾阳蒸化作用下,浊中之清可进一步蒸腾气化,复上升于肺,再次布散周身,这种生理过程,称为"肾的升清功能".而其中的浊中之浊,则注入膀胱为尿,这个生理过程称为"肾的降浊功能".因此,在肾的气化作用下,清升浊降,促进着体液的代谢,维持着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

其次是司膀胱开合。

膀胱的主要功能是贮尿、排尿,与肾的气化作用密切相关。

贮尿要依靠肾气的固摄能力,排尿也要依靠其控制能力,故称此作用为肾司膀胱开合。

开,则使尿液顺利排出体外;合,则使水津保留于体内,维持体内水液量的相对恒定。

另外是对肺、脾、肝、三焦等脏腑的功能活动有促进作用。

肾阳为一身阳气的根本,是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强大动力,只有在肾中阳气的温煦和蒸化作用下,脾运化水湿,肺通调水道,肝疏泄水液,三焦司水道之决渎,以及上述膀胱适度开合等,方能并行不悖,各守其职,协调一致,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

若肾有病变,失去主水之功能,往往会影响水液代谢,使之发生紊乱,出现尿少,水肿等病理表现。

若肾阳不足,失去温化蒸腾作用,则表现为小便清长或尿量明显增多等症。

(三)主纳气肾主纳气,是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之清气而调节呼吸的功能,防止呼吸表浅,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

人体的呼吸虽然由肺来主司,还必须有肾的参与才能维持正常。

具体来说,由肺吸入之清气必须下达于肾,由肾来摄纳,方能保持呼吸运动的深沉和平稳,从而保证体内外气体得以正常交换。

只有肺肾协调一致,呼吸功能才会正常。

实际上肾主纳气是肾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

因此,肾的纳气功能正常,则呼吸均匀和调。

如果肾的纳气功能减退,摄纳无权,则肺吸入之清气上逆而不能下行,即可出现呼吸表浅,动则气喘,呼多吸少,或呼吸困难等病症。

从临床实际来看,往往在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疾患中,可见到"肾不纳气"的征象,治疗常用补肾纳气的方法,多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3)肾的附属功能(一)肾主骨、生髓、通于脑,齿为骨之余肾主骨、生髓的生理功能,实际上是肾之精气具有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认为,肾藏精,精生髓,髓藏于骨腔之中,髓养骨,促其生长发育。

因此,肾-精-髓-骨组成一个系统,有其内在联系。

肾精充足,髓化生有源,骨质得养,则发育旺盛,骨质致密,坚固有力。

反之,如肾精亏虚,骨髓化生无源,骨骼失其滋养。

在小儿,就会骨骼发育不良或生长迟缓,骨软无力,囱门迟闭等;在成人,则可见腰膝酸软,步履蹒跚,甚则脚痿不能行动;在老年,则骨质脆弱,易于骨折等。

髓,有骨髓、脊髓、脑髓之分。

藏于骨腔内之髓,称为骨髓。

位于脊椎管内之髓,称为脊髓。

位于颅腔中的髓,称为脑髓。

这三种髓,均由肾精所化生。

因此,肾中精气的盛衰,不仅影响到骨的生长与发育,而且也影响到髓的充盈和发育。

中医学认为"脑为髓之海",因为脊髓上通于脑,聚而为脑髓。

肾精充沛,髓海满盈,脑得其养,则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耳目聪明,记忆力强。

反之,若肾精不足,髓海失充,在小儿,则表现为大脑发育不全,智力低下,或形成傻呆病;在成年人,多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精神萎顿,思维缓慢,头晕,眼花,耳鸣,失眠;严重者,则可发展成为健忘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