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3

合集下载

民族理论常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

民族理论常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

民族理论常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民族第一课民族的概念与基本特征1、民族的含义: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2、民族的基本特征(1)共同的历史渊源——民族起源的族体渊源和地域渊源①族体渊源即共同族渊,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共同具有氏族、部落等起源的共同性或同源性。

共同族源是民族精神联系的纽带,是民族内聚力、凝聚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②地域渊源也可称为共同地域,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生活居住的地区。

是形成民族的物质条件。

(2)共同生活方式①含义:民族的共同生产方式主要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社会联系、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联系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②地位:是把人们聚拢在一起的纽带,也是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心理形成的物质基础条件。

(3)共同语言①含义: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

②地位:它是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的特征。

(4)共同文化①含义: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内容和形式特点的文化。

②地位:是把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显著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

(5)共同风俗习惯①含义: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习俗、惯例。

②地位: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群众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是民族相互区别的明显标志。

(6)共同心理认可①含义: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心理素质。

主要表现为对同一民族的自觉的归属感,包括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

②地位:是团结本民族成员的重要精神纽带,具有内聚性、向心性、自识性等特点。

3、民族的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我国共确认了55个少数民族。

4、我国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我国进行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包括民族特征、民族渊源、民族意愿及相近和就近认同四个方面。

第二章 民族形成的规律与中华各民族的的形成和演化 优质课件

第二章 民族形成的规律与中华各民族的的形成和演化 优质课件

回章目录
上一页下一页
(1)生3产.生力产的发力剩的余发展,还导致了原始社会内部的
产品的出变现化,,使即私有以制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的
的必然出分现化,和并瓦冲击解了,使得人们共同体中血缘关系被
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
导致了个体家庭、小家 族和父权制的大家族氏
(2)同时,为了掠夺或 防御其他部落的侵夺,
人类以来就有的, 而是在社会发展到 一定历史阶段才形 成的。民族产生需 要一些基本条件, 也有形成的一般时 间和过程。从部落 发展成民族,是民 族形成的 一
明确的指出,人类社会在有 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过渡的
问题一: 什么马恩关于
过程中,实现了从原始社会 “三个过渡”
的氏族制度向阶级社会的国
族公社的矛盾激化,使
频繁的战争、暴力冲突,
其解体。随着奴隶制的
促使部落结成联盟,部
产生,和氏族内部贫富
落地方局限性被打破,
差距的分化,则加剧了
部落联盟的巩固和稳定
氏使族得公氏(社 族3内 公)部 社生的 以产矛 至的盾部发,落展、分工是和民交族换形的成发的展开,端使。人们
的按 战进业争一缘 和步、 兼解地 并体缘 ,。结 使成更新多的氏最族自部然落的被物整质合利 到益 同共 一同 国体;
两次社会大分工对最初民族的形成的决定性意义就在 于促进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初 民族形成的经济基础。如农牧分离后,一部分部落在有利 的自然和地理条件中,逐渐定居,开始“以农为本”的生活 一部分,则在其占有广阔的草原环境下,以畜牧业为主, 开始“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最终导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 民族类型:最初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
一、在氏族部落的基础征而组成的各 上形成了最初的民族 种群体。

政治学基础第二篇政治关系

政治学基础第二篇政治关系

第二篇政治关系政治关系: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社会利益要求和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以政治的强制力量和政治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

政治关系是人类社会政治的一般本质内容,其他政治现象则是政治关系的外化和具体表现,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也必然要表现为人类社会政治的发展和变化。

政治关系内含着三个层面的关系:利益关系、政治权力关系、政治权利关系。

第一章利益与政治第一节利益的含义一、利益的形成和本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人的利益的形成是一个从人的需要到人的劳动再到社会关系的逻辑过程。

利益: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构成因素:1、利益的心理基础是人的需要2、利益反映着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3、利益反映着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二、利益的内在矛盾1.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

利益要求的主体实现性源于其需要的主体满足,是一切利益的天然本性和基本规定,利益实现途径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利益必须在社会中通过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途径才能实现。

这一矛盾使社会利益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必要和可能。

2.利益形式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

利益内容反映着特定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和社会关系背景下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状况,是客观的。

利益对于外部状况的反映是以人们的主观意识和心理的形式存在的,是主观的。

3.利益的目标性与手段性之间的矛盾。

1)利益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人们的活动为了实现和满足特定的利益和需求进行,有目标意义。

2)从人们形成社会关系,参与社会生活,提高自身素质,治理和管理社会和公共生活,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来说,利益具有手段意义。

4.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和水平上,就每个社会成员的特定需要和需要层次来说,利益总是具体有限的,但就社会和社会成员的需要的总体发展来说,利益又具有无限发展可能。

第二节利益关系一、利益关系的含义利益关系:是利益主体的利益所包含的基本矛盾和双重特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外化和展开,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的基本矛盾和双重特性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体现。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产生和存在的原因是:
1、民族差别存在;
2、历史上遗留下的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以及在经济利益的各种矛盾。
二、民族问题的表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民族问题具有不同的性质、内容和实质。 内容 性质 实质 (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 隔阂、歧视、仇恨和冲突 对抗性 阶级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 摩擦、不满、纠纷和矛盾 非对抗性 不平衡与共同繁荣问题
2、民族问题在社会革命中处于从属地位;
3、只有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基础上,民族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三、正确认识民族问题在社会革命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正确认识二者的主从关系;
2、正确认识二者的相互作用;
四、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各个历史时期总问题的一部分
1、民族问题是前资本主义各个历史阶段社会总问题一部分。
4、学习这门课的基本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3)阶级分析方法。
第一章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及其含义;认清民族与其他人们共同体的区别;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
2、认清民族形成的基本途径和一般规律;掌握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
三、民族发展的类型和趋向
民族在长期发展中,以社会经济形态为标准,可以划分为:
(1)前资本主义民族(包括奴隶制民族、封建制民族);
(2)资本主义民族;
(3)社会主义民族。
在不同社会条件下,民族的发展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趋向:
(1)在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由于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形成各民族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和大多数民族发展的缓慢性;

政治学概论(简答题)85

政治学概论(简答题)85

政治学概论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阶级分析法?答:即在考察阶级社会中的任何政治现象时,都应找出它所体现的阶级关系,从本质上深刻揭示政治现象的阶级本质.2.历史研究是什么?答:从政治现象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目的是探讨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发展的规律性,并预测政治现象的发展趋势.3.什么是政治?答: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4.什么是政治学?答: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领域,是研究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5.如何定义<<共产党宣言>>?答: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并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做了系统的阐述,其主要内容是:1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2.明确指出了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3.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4.系统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6.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含义有哪几点?答: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政治的基本特征.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任何阶级要实现自己的目的,都必须掌握对国家或社会的最高统治权.4.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7.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识有哪些?答:1.学习政治学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政治文化水平;2.学习政治学有助于借鉴和吸收外国政治的合理因素,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3.学习政治学有助于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民主化.8.简述研究政治学的几项主要方法.答:研究政治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法: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从具体到一般,再从一般到具体.3.理论联系实际.4.阶级分析.5.经济分析.9.回答经济分析的定义?答:即从政治归根结底是经济的反映,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政治生活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识和分析政治现象的规律性.10.研究政治学比较常用的个体方法主要有哪些?答:1.历史研究法.2.制度研究法3.比较研究法.4.结构功能研究法第二章国家与阶级1.简述原始氏族制度的主要特点答:1.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联系社会成员是氏族制度的本质;2.氏族是实行原始民主制的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的管理组织;3.在氏族组织内部,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2.什么是国家?答: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阶级专政;国家是个实体物,是社会组织,是机器,工具.3.简述国家权力.答:也称政治权力,公共权力,是指反映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权力.4.国家权力有哪些特征?答:1.强制力的垄断性;2.普遍的约束力;3.主权性5.从国家活动的性质和方式角度说,国家两种内部职能有何关系?答:国家的内部职能可以相对地划分为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两种.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职能.两者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6.简述国家起源的主要观点.答:1.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国家的产生,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7.氏族的定义是什么?答: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它既是原始社会血缘亲属集团,又是社会的生产单位,还是社会基本单位.各个氏族一般具有共同的名称,共同的宗教信仰和共同的墓地8.回答国家三要素说的定义答:把国家看成是由国家主权,领土,居民为特征的组织.这是从国家的表面现象,从政治地理意义上解释国家,它的要害是抹杀国家的阶级实质,掩盖国家的本质和阶级使命,因而是不科学的.9.什么是家长制家庭?答:是以一个男子为首的大家庭公社,包括一家之长及其晚辈,也包括一些奴隶.主要特点是:一是把非自由人包括在家庭内;二是父权.10.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分离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1.管理者的常任化和管理机构的专门化;2.职业性的常备军的建立;3.赋税制度的确立.11.简述契约论答: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有代表性的国家起源论.它把国家的产生说成是人们订立契约的结果,以次说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关系的合理性.契约论否定了神权论,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但缺乏科学的根据,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变成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思想武器.12.简述神权论答:亦称军权神授论,主张国家源于神,君主权力来源于神,服从国王,就是服从神意.它是古代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典型的政治思想理论,其实质是维护专制权力.13.社会主义国家的内部职能主要是什么?答:社会主义国家也有两种内部职能,即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社会主义国家的两种内部职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的总体要求.14.当生产力高度发展,分配领域实行按需分配表明了什么?答:1人变了;2.人对劳动的态度变了;3.人与人的关系变了.15.什么是公共权力?答:是指武装的人---军队,警察和物质的附属物:监狱和强制机关.16.国家为什么必然消亡?答: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出现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当生产力高度发展之后,随着阶级的消灭,国家也必然随之消亡.国家消亡的前提是阶级的消亡,随着阶级的消亡,作为解决阶级矛盾的工具的国家,由于失去了作用,就自然成为社会上所不不要的东西逐渐走向消亡.国家消亡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果.17.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给社会生活带来了什么结果和变化?答:1.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不同部落都开始有了剩余产品;2.由于生产的增长,剩余产品的日益增多,私有制出现了;3.父权制代替了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18.恩格斯揭示了国家在民族制度废墟上产生哪几种形式?答:1.是雅典国家的产生形式,它是国家产生的最纯粹最典型的形式;2.是罗马国家产生的形式;3.是德意志国家产生的形式. 19.简答政治职能的定义答: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律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20.简述社会职能定义答: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物的社会管理职能,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本质的一个方面的体现,它执行国家意志即统治阶级的意志,受根本政治,法律制度的制约,同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国家的社会职能也具有政治性质.21.国家权利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强制力的垄断性.2.普遍的约束力;3.主权性22.主权的定义是什么?答:主权是国家极力地主要属性,也是一个独立国家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在国家内部,主权是指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国际关系中,主权是指一个国家的权力的独立性.23.为什么只消灭了剥削阶级,国家还不能消亡?答:从经济方面看,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需要国家和法律;从政治方面看,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生产力高度发展了,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了,阶级差别消灭了,分配领域里实行按需分配才不需要法,也就不需要国家了.24简述专政的含义答:是指国家的本质,专政的实质是阶级统治,专政必须有强制力,但专政并非仅仅是强制力.专政的科学含义就是阶级统治或政治统治.25试答国家意志的解释答:是统治阶级强迫被统治阶级接受服从的意志,是经过一定制度与程序制定出来而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国家意志之所以能够实现,主要在于它有保证遵守的手段,这个手段就是强力或暴力.26.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观点包含哪三层含义?答:1.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2.国家是阶级统治3.国家是部机器.27.什么是部落联盟?答:是在原始社会第二次大分工后,由于人口的增长和不断发生部落之间的战争,个亲属部落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了部落联盟.部落联盟设立由军事首长,议事会和人民大会所组成的联盟机关.第三章国家的历史类型及更替1.如何理解宗法?答:是指以血缘亲属关系为基础,规定宗族内甜的尊卑、贵贱和上下等级关系的一种制度。

第二章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3

第二章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3
族文化同民族的生活条件、周围环境 等物质基础和具体历史条件割裂开来 。
机会主义的“民族文化自治”纲领
认为民族是人为“组成”的, 与地域无关,不主张民族自决 权和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而 只是主张文化上的自治。这种
理论对十九世纪末第二国际所主张 的民族自决权原则造成危害。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定义
《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六个基本特征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六个基本特征一构成民族的六个特征一构成民族的六个特征共同共同文化文化共同共同风俗习惯风俗习惯共同共同心理认同心理认同共同共同语言语言共同共同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共同共同历史渊源历史渊源特征地域渊源地缘族体渊源族源成员对族整体认同成员之间认同二民族六个特征理论的特点二民族六个特征理论的特点表达通俗归纳科学内容丰富理论特点对其次部分的解释四刉清了民族不宗教的界限
• • • • (一)划清了民族与种族的界限。 (二)划清了民族与氏族、部落的界限。 (三)划清了民族与国家的界限。 (四)划清了民族与宗教的界限。
划清了民族与种族的界限
• 民族以四个基本特征为标志,属于社会历史范围。种族是 以体质形态,遗传特征相区别的,属于生物学范畴。 • 民族不是种族的共同体,种族肢体形态的遗传特征也不能 成为民族的一个特征。
二、民族的发展
• • • • 1、民族发展的规律 2、制约民族发展的因素 3、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 4、民族的类型与发展趋向
民族的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所制约
• • • • 制约民族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因素。 民族间的交往也是制约民族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然环境、民族要素、社会环境、人口状况、宗教信仰等 ,也是影响和制约着民族的发展。
一、民族形成的时间和基本条件

世界史思考题

世界史思考题

世界近代史复习思考题“导言”部分复习思考题一、概述世界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学界有不同观点:(一)资本主义发展和阶级斗争是主线这是苏联学者和过去我国学者所持之观点。

对此,斯大林的三大矛盾说是其典型概括。

刘综绪主编的《世界近代史》(1986版)认为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和发展的历史,即认为世界近代史的主线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他开始于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终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强调“现代化”为世界近代史主线罗荣渠和钱乘旦等学者认为如此。

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卷》认为世界近代史大约是1500—1900年间的人类社会发展史。

它包含了纵向、横向两种基本趋势。

从前者看,它是世界从前工业社会逐步过渡到现代工业社会的历史,同时也是世界从前资本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现代社会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历史。

从后者看,它是世界作为整体逐步形成、发展的历史。

(三)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强调认识和研究世界的横向发展趋势,即世界作为整体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二、分析世界近代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首先,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

狭义而言,现代化又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其中包括可利用的传统因素),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

其次,世界近代史是世界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的起始阶段,也是现代世界基本形成和现代社会基本特征初步显现的关键阶段。

从现代化的起源看,世界近代史是现代化的全面启动阶段。

其中,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运动为内容的近代文明的兴起,标志着传统社会的瓦解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各种现代文明的滥觞在这里产生和发展。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第三章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教学目的】了解“民族”概念和形成的时间、条件。

熟悉民族形成、发展过程。

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

认识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意义。

认清民族与国家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及其含义。

【教学难点】认识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意义。

民族与国家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班级】会计审计1305;网络1301;应用1301 ;五年应用1301;自动化1301;酒店管理1301;会计审计1306;物流管理1301;五年汽检1101、1102、1103【教学时间】9月23日——9月26日【教学课时】2【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法、讨论法【教学过程】2、列宁对民族概念的理解列宁在他的许多著作中对民族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提出地域、语言、心理、生活条件是民族的特征。

3、斯大林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民族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认真总结、进一步研究和分析,最后写成《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1913)、《民族问题和列宁主义》(1929),概括性地提出了较科学和完善的民族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斯大林民族定义的理论基础---马、恩、列关于民族特征的论述斯大林民族定义的客观依据---欧洲、俄国民族情况斯大林民族定义的现实目的---批判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民族理论特点:1.继承性、发展性2.科学性、完整性3.针对性、批判性三、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2005年5月民族工作会议上的民族定义: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1、民族的构成要素共同历史渊源: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族体渊源就成为无本之水,如果没有地域渊源就成为空中楼阁。

(民族从哪里来)共同生产方式:在生产、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经济关系。

解放初,采集、渔猎、狩猎经济类型——(鄂温克、鄂伦春等);游牧、畜牧经济类型——哈萨克、蒙古、藏族等)。

民族的几个概念

民族的几个概念

民族的几个概念民族是指在特定历史和地理条件下,由相同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血缘关系等因素所形成的一个共同体。

民族概念涉及到多个方面,以下将从文化、历史、社会、政治等角度详细分析民族的几个概念。

首先,民族的文化概念。

文化是民族的核心,它包括了民族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艺术等方面。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基础,是文化传承的媒介。

宗教是民族信仰的核心,它影响着民族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风俗习惯是民族传统的体现,它包括了民族的饮食、服饰、房屋样式等方面。

民族的艺术也是其独特的文化表现,如音乐、舞蹈、绘画等。

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既体现了民族的独特性,也是民族认同的重要依据。

其次,民族的历史概念。

历史是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它记录了民族的发展过程和经历。

民族的历史包括了他们的起源、迁徙、建立国家等方面。

历史是民族传统和记忆的根基,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源泉。

民族的历史也决定了他们在全球历史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不同民族的差异和共同点。

第三,民族的社会概念。

社会是民族生活的舞台,它包括了民族的社会结构、组织形式、社会制度等方面。

民族的社会结构反映了其内部的社会等级和关系。

民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涉及到民族的家族、部落、村落等共同体的形成与变迁。

民族的社会制度则是民族社会行为规范和组织方式的体现,它包括法律、习俗、道德等方面。

民族的社会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分析不同民族社会的特点和问题。

最后,民族的政治概念。

政治是民族发展和生存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民族的政治组织、权力分配、决策机制等方面。

民族的政治组织可以是国家、自治区、部落等形式。

民族的权力分配和决策机制决定着民族内部的治理方式和政策制定过程。

政治也关注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如民族之间的领土争端、外交关系等。

民族的政治概念帮助我们理解和探讨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自决权和多元文化政策等问题。

综上所述,民族的概念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它涉及到文化、历史、社会、政治等多个方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考真题——第二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考真题——第二章

一、单选1.以天下为己任,无论身居何位,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把爱国的思想付诸行动。

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中()2009-10A.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品质B.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品质C.开发祖国山河,创造中华文明的品质D.心系民生苦乐,推动历史进步的品质2.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从戚继光抗击倭寇到郑成功收复台湾,从三元里人民抗英到全民族抗日战争等,这些都表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中()2010-1A.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精神B.心系民生苦乐,推动历史进步的精神C.开发祖国山河,创造中华文明的精神D.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精神3.下列选项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是()2010-4A.“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C.“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D.“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4.古往今来,无论那些对历史作出过较大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艺术家,还是那些在祖国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的千千万万普通劳动群众,启迪、指引他们壮丽人生的一个共同思想因素是( )2010-7A.社会主义B.集体主义C.爱国主义D.民族主义5.下列选项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中“心系民生苦乐,推动历史进步”的高尚品质的是( )2010-7A.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6.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把中国疆域内大小民族凝聚在一起,把亿万中华儿女吸引在中国大地上,动员和鼓舞中华儿女团结一致的一面旗帜是2011-1A.理性主义B.集体主义C.爱国主义D.民主主义二、多选1.下列选项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有()2008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D.“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2.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发展中,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成为一种优良传统,这种优良传统包括()2009-1,2009-7,2010-10,2011-1,2011-4A.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B.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C.开发祖国山河,创造中华文明D.心系民生苦乐,推动历史进步3.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不主张爱国,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五代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研究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五代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研究
spread and their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and cultural relations.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which is mainly concemed with the current
civilization in central plains transferred to the areas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With the
influence on the polices,economy and culture,the language,customs,eating,scientific techniques and arts etc.have changed and developed a lot.
The second pan is chapter two,which introduces the spreading trends of northeast
minority nationalities and northwest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the periods of five dynasties,so that the relations call be clearly presented.
第二部分即第二章,对东北各少数民族、西北各少数民族在五代时期大致的 分布情况做一介绍,以便更好地认识它们与中原王朝往来的程度。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包括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三章是北方 各民族与中原王朝政治关系的具体研究。北方少数民族根据自身实力的强弱,与 中原王朝有不同程度的联系。通过朝贡、册封、授予官职以及战争等形式,实现 它们之间的联系。第四章是北方各民族与中原王朝经济关系的具体研究。在中原 先进文明的影响和刺激下,北方少数民族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有不同程度的 进步和发展,为商业贸易发展奠定基础。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商业贸易频繁, 通过朝贡贸易、互市贸易等形式,实现彼此之间经济上的互补。这对促进北方少 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有积极的作用。第五章是中原文明在北方少 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及影响的具体研究。随着北方各民族与中原王朝政治、经济联 系的加强,在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下,北方少数民族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 饮食、科学技术、艺术等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和发展。

第二章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第二章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 • • •
3、民族的消亡 (1)民族消亡是民族发展的必然结果 (2)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的区别 畴的意义 • 第一,认识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会更好地宣传、贯彻马克思主 义关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 第二,认识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会更充分地认识社会主义时期 我国民族问题存在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从而更好地解决民族问题。 • 第三,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繁荣发展时期, 而不是民族消亡时期。 • 第四,认识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 解民族和国家的联系。
二、民族的产生、发展与消亡
• 1、民族形成的条件及一般规律 • (1) 民族形成的决定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 两次社会大分工,对民族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 (2)地缘关系的确立是民族形成的基础。 • (3)国家政权的建立为某些大民族的形成起了政治纽带 的作用。
• 2、民族的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所制约。 • (1)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的发展决定民族的发 展 • (2)制约民族发展的因素 • a.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因素。 • b.民族间的交往也是制约民族发展的重要因素。 • 此外,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口状况、宗教信仰等, 也都影响和制约着民族的发展。民族要发展、进步, 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些因素。
第二章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一、民族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一)民族的定义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 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民族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 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这个定义包含三方面的内容:1、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2、民 族具有四个基本特征,是四个基本特征的总合。3、民族 是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二)民族的基本特征 共同语言 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生活 共同心理素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二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二章

第二章倾注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第一节爱国主义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爱国主义的含义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是对自己祖国的一份责任,是将个人的民运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调整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民族关系的道德规范,是一种重大的政治原则,是鼓舞和凝聚各民族的精神支柱。

二、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1.热爱故土山河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2.热爱人民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

3.热爱自己的国家是爱国主义的必然政治要求。

简称:爱故土、爱人民、爱国家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1.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

2.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

3.开发祖国山河,创造中华文明。

4.心系民生苦乐,推动历史进步。

四、深刻领会爱国主义的三个历史作用1.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2.爱国主义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

3.爱国主义是谱写壮丽人生的力量源泉。

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贡献毕生精力,以此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成长的正确道路。

第二节明确爱国主义的时代要求一、爱国主义的主题当今时代,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年真题6: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

A.方法B.传统C.特征D.主题答案:D二、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确保祖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每个爱国者都应做改革开放的促进派。

三、深刻理解新时期爱国主义的特征:五个统一1、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

2、爱国主义与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统一。

3、爱国主义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统一。

4、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概论考点绪论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简称马克思主义“四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任务和基本内容(一)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任务第一,教育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牢固树立祖国观念,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坚定正确的思想信念,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二,教育学生认清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尖锐性和复杂性,掌握反分裂斗争的思想武器,戳穿达赖集团的支持他们的国际敌对势力所散布的种种谬论,自觉抵制达赖集团的政治渗透和影响,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

第三,教育和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养,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投身于西藏全面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好准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p(1~2)(二)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基本内容第一,马克思主义祖国观。

正确的祖国观是大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反对分裂势力的政治基础。

第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正确的民族观是大学生自觉地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理论基础。

第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正确的宗教观是大学生正确对待宗教问题、树立科学世界观的认识基础。

第四,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正确的文化观是大学生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第五,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西藏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

P(2~3)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重要意义(一)是提高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有效途径(二)是西藏大学生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三)是西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P(3~4)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关于祖国问题的基本观点一、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基本概念考点:1、祖国:祖国是一个国家的国民或公民对自己国家的敬称。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重点知识总结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重点知识总结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重点知识总结识记部分1.民族的含义: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2.民族识别的含义: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3.民族形成的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多半也是又经济原因引起的)等是民族形成的外在条件。

4.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5.民族的基本发展阶段:民族的发展一般经历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发展阶段。

6.民族消亡的一般规律: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民族分化、组合、同化的过程,民族融合因素也不断出现和积累,并且经过量变到质变,最终民族将融合,民族将自行消亡。

民族消亡是民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历史过程的必然结果,也是在全世界民族范围内实现的世界性过程,是民族发展到最高阶段的最终结果。

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灭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

7.民族问题的含义:民族问题是在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具有民族性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

8.民族问题与社会总问题的关系:民族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是和其他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的。

9.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10.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1.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

12.中华民族的内涵: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

理解部分:1.民族的基本特征:①共同历史渊源: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指民族起源的族体渊源(族源)、地域渊源(地缘)等。

②共同生产方式:经济生活、经济上的联系是把人们聚拢在一起的纽带。

2022高考政治考点解析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022高考政治考点解析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考点突破1.民族和阶级、国家的关系:民族、阶级、国家是三个不同的范畴,它们之间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

(1)民族、阶级、国家是三个不同的范畴,各有自己的内涵。

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有四个根本特征。

阶级,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由于所处的不同地位和对生产资料关系不同、分配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社会集团。

可见,阶级划分的标准和民族划分的标准不同。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这说明,民族、阶级、国家是不同的社会现象。

(2)民族、阶级、国家有着密切联系第一,从民族的最初形成来说,是在原始社会末期,由部落联盟逐渐开展而形成的人们的新的共同体,也是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

第二,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来说,国家是由国民、国土、政权和主权等组成的政治实体。

国家由民族组成,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有的由多民族组成。

任何一个民族都必定以国家作为其存在的必要条件,生存在一个具体的国度里的一个人,既是属于一定民族的,也是属于一定国家的。

第三,从民族与阶级的关系来说,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是划分为阶级的。

一般来说,任何一个民族都是由少数的剥削阶级和大多数的被剥削的劳动群众组成的,都存在着阶级的对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民族之间不再存在阶级的对立,民族之间只存在差异,民族之间关系已转变为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3)只有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之后,并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随着国家的消亡,各民族高度开展,真正到达共同繁荣,各民族开展趋于同一水平,民族的差异才会慢慢消失,人类无差异的共同体才会出现。

2.民族的根本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的根本特征。

(1)共同语言①共同语言是指,民族内部用以彼此交流思想和互相往来通用的语言,是一个民族稳定的重要特征。

②共同语言的作用:没有共同的语言就不能共同从事生产,也不能实现经济和文化交流,也不能组成同一民族。

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知识测试题

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知识测试题

民族团结教育试题姓名:班级一、单项选择题1.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从民族产生的过程来看,起主要作用的是()A.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B.氏族社会的解体C.生产力的发展D.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的发展2.关于对民族的认识,正确的是()A.识别民族关键是看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因为这是民族形成和存在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B.共同心理素质是识别民族的显著的特点,并且是维系民族存在的稳定的纽带C.共同语言是识别民族的最明显的特点D.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是识别民族的基本依据3.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

”列宁指出:“谁不承认和不坚持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不同各种民族压迫或不平等作斗争,谁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这两段话说明了()A.各民族之间存在优劣差别B.只有承认和坚持语言平等,才能消除民族压迫或不平等的根源C.坚持民族平等是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础D.只要同民族分裂分子作斗争,就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4.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都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因此()A.各民族应该一律平等B.各民族都要实行区域自治C.各民族应该实行融合D.各民族都能得到迅速发展5.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之所以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从根本上说是因为()A.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B.在我国已消除了民族不平等的根源C.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我们之所以要坚决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同民族分裂主义作斗争,从根本上说其道理在于()A.我们同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的斗争都属于阶级斗争B.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共同愿望C.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D.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综合国力强的标志7.近十多年来,我国各民族自治区都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特点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决定、决议,并报上一级批准后生效。

民族团结教育知识[大全]

民族团结教育知识[大全]

民族团结教育知识[大全]第一篇:民族团结教育知识[大全]师生必须掌握的民族团结教育知识1、民族的基本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2、民族消亡: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也是民族发展必然和最终的结局。

3、民族同化:民族交往过程中,一个民族或者其中一部分人,因受另一个民族的影响而丧失本民族的特征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4、民族融合:各民族在社会发展中逐渐消失本民族的特征和差别,而形成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共同体。

5、民族平等:各民族的成员在社会上处于同等的地位,在国家和社会生活得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6、民族团结:是指民族之间在社会生活交往联系中的和睦、友好和协调、联合,即各族人民基于共同的利益,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共同努力奋斗。

7、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个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8、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9、民族团结“五个互相”: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凉解10.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政府结合国内实际情况采取的旨在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是我国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制度.11.哪一年开始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答: 1983年.12.中央政府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从政治上看是为了什么?答: 促进民族团结和繁荣。

13.所谓“三股势力”,是指什么?答: 三股势力是指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14.党和国家根据国情制定的民族政策主要有哪些?答:(1)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政策;(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3)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速发展经济文化的政策;(4)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政策;(5)尊重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的政策;(6)尊重少数民族习惯的政策;(7)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8)同少数民族上层爱国人士建立统一战线的政策;(9)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民主改革的政策。

民族历史范畴和多元一体格局

民族历史范畴和多元一体格局

民族历史范畴和多元一体格局作者:杨社平龚永辉来源:《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年第01期摘要: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形成发展及消亡的自身规律。

本单元的讲习思路不仅需要学生通过线上自学,充分理解我国民族多元一体历史格局是随着民族自身发展规律造就的,还需在线下翻转课堂中,带领学生以生机勃勃的校园生活具体环境比拟薪火相传的民族社会历史范畴,具体感悟民族过程。

关键词:民族历史范畴;中华民族共同体;位育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1.01.013[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1)01-0074-04民族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历史范畴,其产生、发展和消亡就是人类社会历史中的民族现象整体生灭的全过程,其中包含着无数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

任何具体民族的具体生灭,都离不开族性的交融涵化规律。

基于这个规律,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数千年的交融涵化过程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

本专题围绕民族过程的交融涵化规律展开,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生成根源,从学理上位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在线学习内容提要在线学习的内容为“民族大义五十六讲”的第七至十一讲。

第七讲:民族上限——从部族之争看舶来民族史观的片面性在一般西方民族主义理论里,民族形成的上限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

这种狭隘的民族史观,曾在大半个世纪以前引发我国学术界的“汉部族”概念之争。

围绕“汉部族”概念展开的十年论战,最终从整个民族理论话语体系中排除了“部族”概念。

这场争论由我国一个具体民族的形成史实入手,结论落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史观的重要理论原则上:民族范畴的上限,应当与国家的起源相伴,正值部落制度瓦解的原始社会末期。

回顾这一学术史过程,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民族史观。

点题用立锥令:民族上限啥时代?文明古国开;部族说,歪。

第八讲:民族下限——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不等于民族全融合在民族理论话语里面,一度将民族融合概念绑定民族的下限,只承认民族历史范畴最后终结阶段的民族融合,不敢涉及现实或历史上的民族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一)划清了民族与种族的界限。 (二)划清了民族与氏族、部落的界限。 (三)划清了民族与国家的界限。 (四)划清了民族与宗教的界限。
划清了民族与种族的界限
• 民族以四个基本特征为标志,属于社会历史范围。种族是 以体质形态,遗传特征相区别的,属于生物学范畴。 • 民族不是种族的共同体,种族肢体形态的遗传特征也不能 成为民族的一个特征。
族文化同民族的生活条件、周围环境 等物质基础和具体历史条件割裂开来 。
机会主义的“民族文化自治”纲领
认为民族是人为“组成”的, 与地域无关,不主张民族自决 权和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而 只是主张文化上的自治。这种
理论对十九世纪末第二国际所主张 的民族自决权原则造成危害。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定义
《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
一、民族形成的时间和基本条件
• 1、民族形成的时间 • 2、民族形成的条件 • 3、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1、民族形成的时间
• 所谓民族形成的时间,是指人类最初在什么时候形成了民 族的,而不是指具体民族的形成时间。 • “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 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之野蛮向文明的过度、部落 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 ”
共同心理素质
• 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不可缺少的特征。共同心理素质是指 通过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点表现出的同一个民 族人们共同具有思想、意识、情感、爱好等心理活动。它 体现或反映在建筑的艺术和风格,以及文学、语言、艺术 、哲学、美学、宗教、道德、音乐、舞蹈、饮食、服饰、 社会风尚、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中国进入20世纪后:“民族”开始大量使用
梁启超引入布伦奇里民族“八要素”说
孙中山关于民族的“五力”说
(三)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的民族概念
卡·伦纳尔和奥托·鲍威尔:为论证“民族文化自治 ”而提出所谓“纸上”民族观
民族是人主观意识和性格的产 物,把民族看成“相对的性格 共同体”“与土地无关的文化 共同体”。这样就把民族性格、民
二、民族的发展
• • • • 1、民族发展的规律 2、制约民族发展的因素 3、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 4、民族的类型与发展趋向
民族的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所制约
• • • • 制约民族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因素。 民族间的交往也是制约民族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然环境、民族要素、社会环境、人口状况、宗教信仰等 ,也是影响和制约着民族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六个基本特征
(一)构成民族的六个特征
共同 历史渊源 共同 文化
地域渊源(地缘)
族体渊源(族源)
共同 生产方式
民 族
共同 风俗习惯 共同 心理认同
特征
共同 语言
成员对族整体认同 成员之间认同
(二)民族六个特征理论的特点
内容 丰富
理论 特点 表达 通俗 归纳 科学
对“其次”部分的解释
• •

民族组合与民族分化
• 民族分化 • 民族组合 • 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次生形态民族
• • • 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 次生形态民族。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规律属于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 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过程表现为“同源异流”、“异源同流”等具体形式。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发生过无数次的民族分化.同化、组合 。有的民族源头相同,但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最后发展成不同的民族。如一 般认为苗、瑶、畲等民族的形成是“同源异流”的结果。 有的民族则是在历史的某一时时刻,从某些民族中分脱出来,融合其它民族因 素,发展成为一个新民族,如回族的形成就是这种情况。
• 尽管国家对民族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但民族 和国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划清了民族与宗教的界限
•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是人们的群体信仰。信仰同 一宗教的人不一定是一个民族,世界上有许多民族信仰一 种宗教,也有一个民族信仰几种宗教的。可见,宗教不能 成为构成民族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民族识别
第二章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 畴
教学目的和要求
• 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及其含义;马克思主义民 族定义中国化的内容;民族与其他人们共同体 的区别;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 • 民族形成的基本途径和一般规律;民族形成的 基本条件。 • 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一般因素,民族发展的 两种不同的趋向。 • 民族消亡及其途径和一般规律,民族同化与民 族融合的区别;民族消亡的主要标志。
• 1954年,中国政府确认了38个民族,到1964年,中国政府 有确认了15个民族,加上1965年确认的珞巴族,1979年确 认的基诺族,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被正式确认并公布。 • 民族识别工作的意义。(见课本33页)
第二节 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
• • • • 一、民族形成的时间和基本条件 二、民族的发展 三、民族的消亡 四、认识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意义。
四者关系
• 以上四个特征,是互相联系的,共同构成了民族的要素。 但这并不是说世界上所有民族在任何时候都同时明显地具 备这四个特征。 • 一般来说,任何一个民族形成的时候,都具有这四个特征 。但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地、社会 的、历史的种种原因特别是各民族长期相互交往、相互学 习,不可避免地使一些民族的某些特征发生变化。
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
• 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民族同化,其变化是单方 面的,即被同化民族变成同化它的民族的一部分 ,是部分民族的消失,民族数量相对减少,而民 族仍然存在。民族融合是所有民族经过长期的历 史发展,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并趋于 一致的基础上实现民族的全部消失,融为一体。
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比较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一种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是人 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历史现象,有其产生、发展和消 亡的客观规律。
第一节 民族
• 一、“民族“概念的演变及其界定 • 二、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定义 •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民族“概念的演变及其界定
• 西方的民族概念及其演变 • 中国的民族概念及其演变
3、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
• 常态发展模式 • 异态发展模式 • 跳跃式发展模式
民族的类型与发展趋向
• 前资本主义民族(奴隶制民族和封建制民族) • 资本主义民族 • 社会主义民族
民族消亡是民族发展的必然结果
• 民族的消亡,不是指个别民族的消失,而是指全 民族一切民族特征和民族差别的消失,即民族融 合的实现。 • 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自然、缓慢的历史过程。 它是在各民族的经济文化都得到高度繁荣发展的 基础上,各民族在自觉的密切联系中,民族特点 趋于消失,形成为一个无差别的人类共同体的过 程。

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定义的科学性体现在它揭示了民 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有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定义科学地阐述了民族的四个基 本特征,找出了区别不同民族的标志,划清了民族与其他 人们共同体的界限。 • 第三,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对我国民族 识别工作实践的理论指导上。
民族同化
• 民族同化,是指一个民族或民族的一部分接受另一个民族 的特征,逐渐丧失本民族的特征,最后变成另一个民族的 社会现象。 • 民族同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有两种形式,即强制同化和自然 同化。 • 强制同化,是指用特权、命令、法令或暴力等强制手段, 强迫一个或一些民族成员放弃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处于统 治地位民族特征的现象。 • 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之间自由发展的一个长期“自愿 选择”的过程,即在各民族相互交往中,一个民族自愿地 或自然而然地接受另一个民族的影响而改变原来的民族特 征,成为另一个民族的一部分。
• • 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都是民族消亡的途径是正确的,但是,二者有本质区别。 民族同化不同于民族融合。因为它们: (1)发生的时间不同:民族同化在民族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过 去、现在和将来都在发着民族同化现象,而民族融合则是人类社会进入到共产 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 (2)发生的范围不同:民族同化是一个局部现象。它是个别民族单方面的变 化。而民族融合是全世界一切民族范围的变化。 (3)发生的结果不同:民族同化的结果是个别民族的消失,民族数量的相对 减少,而民族现象依然存在,民族融合则是人类的民族差别、民族界限的消失 。民族作为客观实体的自然消失,出现新的人类统一体。 (4)实现的途径不同:民族同化有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两种形式,而民族融 合不是凭借暴力和特权的人为结果,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自然的历史 发展过程。
共同地域
• 共同地域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长期稳定共同居住、生 活的地区,它是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 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都是在共同地域 基础上形成的。 • 并非凡是居住在共同地域之内的人们,就必定是一个民族 ,一个民族也并不一定永远居住在一个地域之内。
共同经济生活
• 共同经济生活是指同一民族的人们在经济上的联系性、不 可分离性和相互依赖关系。它是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 质生产资料的生产、交换、消费的过程中的组织形式、联 系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是形成其他三个特征的物质 条件,并对其他三个特征起决定作用,是把人们聚拢在一 起的纽带。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 中外民族的形成,大体经历了氏族——胞族——部落—— 部落联盟——民族这样一些阶段。
胞族的职能
• • • • • • • • 胞族的职能,部分是社会性的,部分是宗教性的。 在易洛魁部落中,举行球类竞技时,往往以胞族为单位; 在部落议事会上,各胞族的酋长和军事首领要相对而坐; 处理谋杀案件时,由双方胞族各自召开议事会解决,胞族议事会的意见比氏族的意见具 有更大的权威性; 部落中重要人物死亡,葬仪由对方胞族承头举行; 胞族对所属氏族的酋长,有选取和否定的权利; 执行军事防守任务或出征,常以胞族为单位; 胞族有自己的巫术集会。 随着部落组织的发展,胞族的职能逐渐局限于宗教方面。希腊人的胞族和罗马人的胞族 是父系的,其社会职能有所不同。如组成雅典人4个部落的12个胞族,各自占有一个城市 ,保持完全的独立性;罗马的每一胞族各有自己的宗教仪式、圣物和祭祀,制定新法律 、选举高级公职人员、宣战以及最高刑事判决均由胞族的人民大会通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