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集成电路设计_笔记归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器件
一、超深亚微米工艺条件下MOS 管主要二阶效应:
1、速度饱和效应:主要出现在短沟道NMOS 管,PMOS 速度饱和效应不显著。主要原因是
TH GS V V -太大。在沟道电场强度不高时载流子速度正比于电场强度(μξν=),即载流子
迁移率是常数。但在电场强度很高时载流子的速度将由于散射效应而趋于饱和,不再随电场
强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加。此时近似表达式为:μξυ=(c ξξ<)
,c sat μξυυ==(c ξξ≥),出现饱和速度时的漏源电压DSAT V 是一个常数。线性区的电流公式不变,但一旦达到DSAT V ,电流即可饱和,此时DS I 与GS V 成线性关系(不再是低压时的平方关系)。
2、Latch-up 效应:由于单阱工艺的NPNP 结构,可能会出现VDD 到VSS 的短路大电流。
正反馈机制:PNP 微正向导通,射集电流反馈入NPN 的基极,电流放大后又反馈到PNP 的基极,再次放大加剧导通。
克服的方法:1、减少阱/衬底的寄生电阻,从而减少馈入基极的电流,于是削弱了正反馈。
2、保护环。
3、短沟道效应:在沟道较长时,沟道耗尽区主要来自MOS 场效应,而当沟道较短时,漏衬结(反偏)、源衬结的耗尽区将不可忽略,即栅下的一部分区域已被耗尽,只需要一个较小的阈值电压就足以引起强反型。所以短沟时VT 随L 的减小而减小。
此外,提高漏源电压可以得到类似的效应,短沟时VT 随VDS 增加而减小,因为这增加了反偏漏衬结耗尽区的宽度。这一效应被称为漏端感应源端势垒降低。
4、漏端感应源端势垒降低(DIBL):
VDS增加会使源端势垒下降,沟道长度缩短会使源端势垒下降。VDS很大时反偏漏衬结击穿,漏源穿通,将不受栅压控制。
5、亚阈值效应(弱反型导通):当电压低于阈值电压时MOS管已部分导通。不存在导电沟道时源(n+)体(p)漏(n+)三端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寄生的双极性晶体管。一般希望该效应越小越好,尤其在依靠电荷在电容上存储的动态电路,因为其工作会受亚阈值漏电的严重影响。
绝缘体上硅(SOI)
6、沟长调制:长沟器件:沟道夹断饱和;短沟器件:载流子速度饱和。
7、热载流子效应:由于器件发展过程中,电压降低的幅度不及器件尺寸,导致电场强度提高,使得电子速度增加。漏端强电场一方面引起高能热电子与晶格碰撞产生电子空穴对,从而形成衬底电流,另一方面使电子隧穿到栅氧中,形成栅电流并改变阈值电压。
影响:1、使器件参数变差,引起长期的可靠性问题,可能导致器件失效。2、衬底电流会引入噪声、Latch-up、和动态节点漏电。
解决:LDD(轻掺杂漏):在漏源区和沟道间加一段电阻率较高的轻掺杂n-区。缺点是使器件跨导和IDS减小。
8、体效应:衬底偏置体效应、衬底电流感应体效应(衬底电流在衬底电阻上的压降造成衬偏电压)。
二、MOSFET器件模型
1、目的、意义:减少设计时间和制造成本。
2、要求:精确;有物理基础;可扩展性,能预测不同尺寸器件性能;高效率性,减少迭代次数和模拟时间
3、结构电阻:沟道等效电阻、寄生电阻
4、结构电容:
三、特征尺寸缩小
目的:1、尺寸更小;2、速度更快;3、功耗更低;4、成本更低、
方式:
1、恒场律(全比例缩小),理想模型,尺寸和电压按统一比例缩小。
优点:提高了集成密度
未改善:功率密度。
问题:1、电流密度增加;2、VTH小使得抗干扰能力差;3、电源电压标准改变带来不便;4、漏源耗尽层宽度不按比例缩小。
2、恒压律,目前最普遍,仅尺寸缩小,电压保持不变。
优点:1、电源电压不变;2、提高了集成密度
问题:1、电流密度、功率密度极大增加;2、功耗增加;3、沟道电场增加,将产生热载流子效应、速度饱和效应等负面效应;4、衬底浓度的增加使PN结寄生电容增加,速度下降。
3、一般化缩小,对今天最实用,尺寸和电压按不同比例缩小。
限制因素:长期使用的可靠性、载流子的极限速度、功耗。
第四章、导线及互连
一、确定并量化互连参数
1、互连寄生参数(寄生R 、L 、C )对电路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性能下降,传播延时增加;功耗增加,影响能耗和功率的分布;引起额外的噪声来源,影响电路可靠性。
2、寄生参数简化条件(寄生电阻、寄生电感、寄生电容(对地电容,线间电容)): 若导线电阻大,可以不考虑电感,只考虑电阻电容; 若导线电阻小且短,可以只考虑电容; 若导线电阻小且长,则需考虑电感电容; 若导线平均间距很大,可以不考虑线间电容。
3、互连电阻:
wt
l
R ρ
=:纵向参数t 、ρ由工艺决定,横向参数l 、w 由版图决定。互连电阻越小,允许通过互连线的电流越大,互连延迟越小。 薄层电阻t
R S ρ
=
与版图尺寸无关,则w
l
R R S
==n R S (n 为薄层电阻方块数):
接触电阻:互连与硅及多晶之间的接触(有源接触孔)、不同互连层之间的接触(通孔) 减低接触电阻的途径:增大接触孔(效果不明显);增多接触孔;信号线尽量保持在同一层。 0.25umCMOS 工艺接触电阻典型值:有源接触孔5~20Ω,通孔1~5Ω。
趋肤效应:在非常高频率下,电流主要在导体表面流动,其电流密度随进入导体深度而指数下降。趋肤深度:电流下降到额定值的1/e 时所处的深度。临界频率:趋肤深度达到导体最大尺寸(w 或t )的1/2时的频率。
4、互连电容:
导线对衬底的电容:是电路负载电容的一部分。不考虑边缘效应时C=
OX
OX t wl
ε(若w>>t ),
OX ε是绝缘介质(氧化层)的介电常数,OX t 是氧化层厚度。
导线间的电容: 5、互连电感:
何时考虑:很长的互连线;极高的频率>1GHz ;低电阻率互连材料如Cu 。
对电路性能影响:振荡和过冲效应;导线间电感耦合;∆V=Ldi/dt 引起的开关噪声;阻抗失配引起的信号反射。
电感值估算:一条导线(每单位长度)的电容c 和电感l 存在εμ=cl 关系式(成立的条件是该导线必须完全被均匀的绝缘介质所包围,但不满足时也可使用来求近似值)。
二、互连线延时模型
1、分布模型:电阻和电容沿线长连续分布,是实际情形,但需要解偏微分方程。
2、集总模型:以总电阻和总对地电容等效。适用于导线较短且频率不十分高的情况,只需解常微分方程。对长互连线是一个保守和不精确的模型。
为解决集总模型对于长互连线不精确,采取分段集总(分段数越多越精确,但模型越复杂,模拟所需时间越长)。引入: 3、RC 树、Elmore 延时公式:
RC 树:该电路只有一个输入节点,所有电容都在某个节点和地之间,不包含任何电阻回路(使其成为树结构)。 Elmore 延时公式:节点i 处延时为∑==
N
k ik k
Di R C
1
τ,ii R 表示路径电阻,ik R 表示共享路径
电阻,代表从输入节点s 到节点i 和节点k 这两条路径共享的电阻,i C 代表这个节点的电容。
4、N 级RC 链:RC 树的无分支的特殊情形。可以使用N 级等分RC 链来近似一条均匀分布电阻-电容线:N
N RC
DN 21
+=τ,导线长L ,单位长度电阻、电容为r 、c 。R (=rL )是导线集总电阻,C (=cL )是集总电容。当N 很大时模型趋于分布式rc 线:2
22rcL RC DN
==τ,
从而有:一条导线的延时与其长度的平方成正比,分布rc 线的延时是集总RC 模型预测的延
时的一半,即集总模型代表保守估计。 5、互连延时的优化:
采用低电阻率互连导体,降低R :采用Cu 替换Al 。
采用低介电常数的互连介质,降低C :将减少延时、功耗和串扰。 采用过渡金属硅化物,降低多晶接触电阻。 增加互连层数量,有助于减少导线长度。 分层优化。 地址线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