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摘要:黄昏意象是古典诗词中的典型意象,文章对黄昏意象中几种典型的审美取向、思乡怀归、相思闺怨、吊古伤怀等作了浅易的分析。

关键词:古典诗词;黄昏意象;审美取向

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是感觉与情思的具体表现。黄昏意象是古典诗词中典型意象。太阳徐徐而落的时分,黑暗将取代光明,尽管晚霞多么的绚丽,转瞬间即散失在苍茫的暮色之中,正是“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王实甫《西厢记》)这是一个多么美丽而又令人伤感的时刻呀!

追溯黄昏意象的源头,我们不得不提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中国古代这种农耕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反映出了一种和平安宁,温馨民族文化心理。于是当这种本应日落思归,却有家难返的时刻到来之时,带给人们的就会是相反的情绪。《诗经·君子于役》“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女子在太阳即将下山这特定环境里,鸡进窝了,牛牧归了,但是丈夫从事兵役却有家难聚,这时黄昏带来的是她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反衬出她的寂寞和孤独。

诗人屈原“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屈原《九歌·河伯》)他把黄昏预示着日已晚,人生无可作为。“迷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数。”(《九章·怀沙》)日暮象征诗人前路茫茫,无所希冀,体现了一种悲凉的心情。

《诗经》、《楚辞》应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开黄昏意象之先河,使黄昏成为一个象征着人生意识的原型意象。此后无数文人墨客,从不同的视角,审视着黄昏,越来越纯熟地丰富和发展着黄昏的内涵。

一、思乡怀归的哀伤之情

“月是故乡明”,家成为一个恒久的话题,“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中国古代迁客骚人,有家难归,日暮勿勿,成了催促他们还家的呼唤。“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日当故乡没,遥见浮云阴。”(吴迈远《胡茄曲》)“夕阳影里,愁煞宦游人。”(许庭《临江仙·咏柳》)“望断乡关何处?羡寒鸦,到黄昏后,一点点,归杨柳。”(蒋捷《贺新郎·兵后寓吴》)……借黄昏道出了游子惆怅怀归之情。

二、相思闺怨的情怀

中国古代文人似乎对相思闺情情有独钟,他们表现这种情感细腻真切。试看“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这是一首宫怨诗。诗人有意选择落日黄昏与春晚落花来体现深宫幽闭的少女之“怨”。碰上这种黄昏时景“闺中少妇不言愁”(王昌龄《闺怨》)谈何容易。再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醉花阴》写对负笈远游的丈夫的思念。《声声慢》借黄昏梧桐雨,将词人那种愁苦的心绪倾泻无余。李清照似乎对“最难消遣是黄昏”(清·许瑶光《雪门诗钞》卷一)有更深的体味。宋人郑意娘《好事近》也说:“何处最堪肠断?是黄昏时节……”

黄昏时分为何更易诱发人的相思之情呢?我们仍以诗词说明。“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温庭筠《梦江南》);“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秦观《鹧鸪天》)应该说黄昏更易触动这些深闺女子内心深处的孤独感,黄昏使她们想得太多太多,日暮徒增愁,哪堪空守候。即使是一位趣味高雅、清丽脱俗的女子,“……太情切。销魂处、画角黄昏时节。声呜咽。落尽庭花春去也。……”(宋·田为《江神子慢》)暮色降临,她痴情地伫立在楼头无奈和感伤。“碧窗斜日霭深晖,愁听寒螀泪湿衣。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张仲素《秋闺思》)“……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欲知幽怨多,春闺深且暮。”(刘令娴《答外二首》)深闺之怨,黄昏之象,时时相联可见一斑。

三、怀才不遇,仕途失意的感慨

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影响,多数古代文人在前途茫然不顺时都会发出感慨。“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在贬谪途中经长沙,见到贾谊故宅,不禁触景生情,斜阳的萧杀,怀才不遇,簌然泪下。“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王粲《七哀诗》)诗人借助萧条凄凉的日暮景色的描绘表达怀才不遇的失意苦闷。“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曹植《赠白马王虎》)联想到自己壮志难酬,兄弟生离死别,这萧条的秋天日暮景象给诗人

以无尽的哀怨。

四、吊古伤怀的悲凉。当国破家亡时,多愁善感的诗人总会发出深深的感慨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悉。”(包吉《再过金陵》)。“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柳永《双声子》)作者游“三吴风景,姑苏台谢”时感叹,背景就是黄昏中夕阳的斜射,它寄寓了历史兴亡的深沉意蕴。“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昔日繁华的乌衣巷,如今残破荒凉。“到黄昏,空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声声慢·淮左名都》)“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文天祥《金陵驿》)姜夔和文天祥两位诗人都借黄昏来对南宋风雨飘摇的政权不绝如缕的哀歌。以黄昏来吊古伤怀的诗词还有很多,如“夕阳古木,六代兴衰”(陈人杰《沁园春》)“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说兴亡,夕阳里。”(周邦彦《西河》)“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刘沧《经炀帝行宫》)……中国古代文人目睹江山依旧,政事日非现实,唱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我们今人就不难理解了。

五、黄昏预示生命的尽头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借黄昏来抒发生命即将完结的惋惜,“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南宋·李弥逊《春日即事》)黄昏暗示着生命的孤独。“九派吞青草,孤城覆绿荒。黄昏钟寂寂,清晓角呜呜”白居易似乎也感觉得出黄昏、生命的寂寞。

黄昏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重审美取向。千百年来,它被反复地使用,得以发展,人们赋予它不同的情感,相思、闺怨、送别、失意、叹老……这样,“世事庄周蝴蝶梦,春愁臣甫杜鹃诗”的人生悲剧,黄昏之叹就有了永恒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易闻晓.中国古代诗法纲要[M].齐鲁书社出版,2005.

[2]马承五.唐宋名家诗词笺评[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