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第一章_第一节_史前建筑
第1章 史前及先秦时期的建筑

20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1春秋时期的建筑 4.建筑艺术 随着诸侯日益追求宫室的壮丽与豪华,春秋时期的建筑装饰与色彩也随之大 为发展,如《论语》描述的“山节藻榄”(斗上画山,梁上短柱画藻文),《左
传》记载鲁庄公丹楹(红柱)刻桷(刻椽),就是例证。
21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2战国时期的建筑 1.城市建设
22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2战国时期的建筑 2.宫殿 从春秋至战国,宫殿建筑的新风尚是大量建造台榭——在高大的夯土台上再 分层建造木构架房屋。
23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2战国时期的建筑 3.陵墓 战国时期的陵墓不仅垒坟,而且植树,并且在封土之上建有祭祀性质的祠堂 或祭殿。
1.3.1春秋时期的建筑 3.春秋墓 至今发现的春秋墓均为小型古墓,如山东淄博磁村的春秋墓。此墓距磁村西 南约1 km,共4座,排列有序,方向一致,是齐国的贵族墓地,古墓形制均为竖
穴土坑墓。最完整的一座古墓位于墓区最南部,长3.5 m,宽2.1 m,深1.2 m,
一椁一棺,棺底高出墓底20 cm,随葬品置于棺外前部两侧,有成组的青铜礼器, 在墓室东部填土中有殉葬的牲畜。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1春秋时期的建筑 1.筑城方法 春秋时期存在着100多个大小诸侯国,各国经济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 提高,城市不断壮大,各国之间战争频繁,于是夯土筑城成为当时各国必不可少
的一项重要的防御工程,因此各国均有或大或小的城。由于筑城活动的增多,逐
中外建筑史中国建筑史 第1章 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建筑

四川雅安高颐阙
• 1.6.5住宅
• 汉朝的住宅建筑,有下列几种形式:
• 规模较小的住宅。
• 规模稍大的住宅。
• 规模更大的住宅则为贵族住宅。
• 大型宅第则是贵族和富裕大户建筑的花园住宅。
• 1.6.6两汉、三国时期建筑材料、技术和艺术
• 1.建筑材料和技术
• 汉朝的制砖技术及拱券方面有了巨大进步。大块空 心砖及普通长条砖,已大量出现在河南一带的西汉 墓中有特制的楔形砖和企口砖。简拱顶有纵联砌法 与并列砌法两种,东汉纵联成为主流。东汉时出现 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
• 谷水之流自西向东横贯城中,它依西汉旧 • 宫模式在纵轴上建南北二宫。东汉中叶,在北宫
以北陆续建设苑囿,直抵城的北垣,其规
• 模比南宫大。街道两侧植栗、漆、梓、桐等行道 树。
• 1.6.2宫殿 • 1.汉长安宫殿
• 宫殿的台基是利用龙首山岗地削成高台建成的, 末央宫的前殿为其主要建筑,面阔大而进深浅, 呈狭长形,殿内两侧有处理政务的东西厢。这个 宫城总长8900m,宫内除前殿外,还有十几组宫 殿和武库、藏书处、织绣室、藏冰室、兽园、渐 池与若干官署。
枝、板等,且许多构件上都带有榫卯,这是我国 已知的最早使用榫卯技术的一个实例。
• 1.2夏、商建筑
• 商朝都城筑有高大的城墙,城内修建了大规 模的宫室建筑群以及苑囿、台池等。夯土及 版筑技术是当时的一项创造,广泛用来筑城 墙、高台及建筑物的台基。土和木两种材料 开始正式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主要材料。
• 5.在装饰方面
• 汉朝建筑综合运用绘画、雕刻、文字等各种构 件的装饰,达到结构与装饰的有机结合,成为 以后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手法之一。
汉 代 明 器 中 的 楼 阁 建 筑
中国建筑史__史前建筑

《孟子?滕文公》记载“下者为巢,上者为营 窟”。
韩非《五蠹篇》: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 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 以避群害。”
南方,巢居
南方,巢居
树 上 旅 店
(二)真正建筑诞生
? 农耕社会?真正意义上的“建筑”诞生。
新石器时代陶屋
原始半穴居建筑复原图
华夏建筑文化之源-河姆渡的干阑木 构(干阑式建筑)
氏族公社生活复原-黄河仰韶文化 (木
骨泥墙房屋)
华夏建筑文化之源-河姆渡的干 阑木构(干阑式建筑)
? 南方较潮湿地区,“巢居”已演进为初期 的干阑式建筑。
河姆渡遗址干阑式民居复原图 河姆渡遗址水井井架和草顶复原图
河 姆 渡 遗 址 木 构 件 榫 卯 图
氏族公社生活复原——黄河仰韶文化
? 在这一阶段中,由于原始农业的兴起,人人开始 沿江河湖沼经营定居生活。按照氏族血缘关系, 以氏族为单位,组织聚居形成一个“聚”,集合 着若干近亲氏族组成的一个部落。黄河流域仰韶 文化母系氏族遗迹分布于北方的广大区域,而西 安半坡聚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仰韶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
氏族公社生活复原——黄河仰韶文化
? 居住区内居住建筑有平面 圆形和方形两种。就建筑风格 及构造方式而言,又可分为 半穴居式 和地面木架建筑式 。
半 坡 遗 址
半坡遗址1号和F22平面及复原图
氏族公社生活复原——黄河仰韶
?半 坡
文化
村
原
始
社
会
大
方
大河村新石器中期多室型房 屋遗址
中国古代建 筑史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建筑
第一节 史前建筑
一.古史传说时代
燧人氏——火的应用,熟食 有巢氏——构木为巢,住屋的开始 伏羲氏——渔猎时代,数字概念 神农氏——农业医药,农耕时代 轩辕氏——土成而“城”,轩辕之丘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古代建筑(封建社会初期)

中
国
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
?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时手工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规 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高潮。 ■《周礼· 考工记 匠人营国》中(春秋战 国时齐国人编撰,可认为是城市规划最早 的“则例”。)记载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 九纬,经涂(涂,道路)九轨。左祖右社,面朝 后市。市朝一夫。” 意思是王城每面边长九里,有三个城门。 城内纵横各有九条道路,每条道路宽度为 “九轨”(一轨为八尺)。王宫居中,左 侧是宗庙,右侧是社坛(或社庙),前面是朝 会处,后面是市场。朝会处和市场的面积 各为一夫(据考证一夫为100步×100步)。 宫城东墙 排水沟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西 汉 都 城 长 安 平 面 示 意 图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
? 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明堂辟雍”是一座建筑两种含义的名 称,它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 之一。明堂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 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辟雍即明 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 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 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 ■西汉元始四年建造的明堂辟雍,位于长 安南面安门外大道东侧,符合周礼明堂位 于“国之阳”的规定。明堂方位正南北, 有方形围墙,墙正中辟阙门各3间,墙内四 隅各有曲尺形配房1座。围墙外绕圆形水沟, 就是所谓的辟雍。四阙门轴线正中为明堂, 建在一个圆形夯土基上面。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中国古建筑的发展一.原始社会(建筑的低级阶段,有巢居穴居开始发展)两种代表建筑类型:(1) 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建筑穴居------木骨泥墙(2) 长江流域的干阑式建筑巢居———干阑式浙江余姚河母渡建筑遗址(最早采用技术构筑的干阑式建筑)巢居:与北方流行的穴居方式不同,南方湿热多雨的气候特点和多山密林的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孕育出云贵、百越等南方民族“构木为巢”的居住模式。
穴居:在黄河流域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作洞穴。
二.奴隶社会1 夏商时期(1) 建筑体系逐渐成长:出现夯土台宫殿,城市.陵墓均有发展,夯土技术成熟.(2) 著名建筑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和二号宫殿遗址2 西周(1) 出现等级制度;(2) 建筑技术发展:瓦的发明;(3) 著名建筑遗址:陕西歧山凤雏村遗址.(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3春秋时期由于铁器和耕牛的使用,社会生产力水平有很大提高。
贵族们的私田大量出现,随之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应发展,相传著名木匠公输般(鲁班),就是在春秋时期涌现的匠师。
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砖的应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或称台榭)的出现。
三.封建社会1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促使木架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大为提高。
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应用,并有在瓦上涂上朱色的做法。
装修用的砖也出现了,当时制砖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2 秦汉时期整个汉代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期,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期。
它的突出表现是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
我国的石建筑主要是在两汉——尤其是东汉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3 三国.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不稳定、战争破坏严重、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一个阶段,社会生产的发展比较缓慢。
由于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
另外,在秦汉时期兴起的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也有很大发展。
中外建筑史 · 第1章 原始与先秦时期建筑

建筑的特征以及早期城市形制与城市建设的发展。
【能力要求】
了解巢居建筑发展序列
掌握穴居建筑发展序列
掌握文明初始期的宫殿建筑特征
掌握早期四合院建筑群的特征
掌握高台建筑的特征
掌握早期城市形制
5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一节 原始建筑(远古——前21世纪) 一 、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
仰韶文化遗址
地点:陕西临潼姜寨、西安浐河半坡聚落遗址 时间: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 特色:已知最早的“前堂后室”布局;出现了明确的地面建筑; 形成了规整的建筑柱网,显现出“间”的雏形 意义:标志着中国以间架为单位的木构框架体系已趋形成,特别 是“一明两暗”基本格局的滥觞。
16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26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二节 夏、商、西周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二、商朝
商朝建筑的典型代表——河南安阳殷墟宫殿遗址
安殷宫复想安殷景仿大实图图阳墟殿原象阳墟区殷殿景
27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二节 夏、商、西周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三、西周
考工记:我国最早关注建筑设计的著作 《考工记》出于《周礼》,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记述
共同点 穴居发展序列
8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一节 原始建筑(远古——前21世纪) 二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距今约5000年左右
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 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木骨泥墙建筑, 并形成聚落。
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干阑 式建筑。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建筑史

神庙的房屋,是在基址上开挖成平坦的室内 地面后再用木骨泥墙的构筑方法建造壁体和 屋盖。
神庙的室内已用彩画和线脚来装饰墙面,彩 画是在压平后经过烧烤的泥面上用红和白色 描绘的几何图案,线脚的做法是在泥面上做 成凸出的扁平线或半圆线。
这一批原始社会公共建筑遗址发现,表明原 始社会建筑水平有了新的了解,开始创造出 一种超常的建筑形式,从而出现了沿轴展开 的多重空间组合和建筑装饰艺术,这是建筑 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东周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 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的出现 。秦雍城遗址出土了砖和质地坚硬、表面花 纹的空心砖,说明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已经开 始了用砖的历史。随着诸侯日益追求宫室的 华丽,建筑装饰和色彩也更为发展。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589年)
东周战国时期,手工业商业发展,城市繁 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 高潮。
隋代大兴城和洛阳城是我国古代宏伟、严整 的方格网道路系统城市规划的范例。其中大 兴城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赵州桥是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山东历城神通 寺四门塔是最早石单层塔。
唐代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和提高,主要 有下列特点:
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
黄河流域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先后是: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仰韶文化时期,氏族已过着以农业为主 的定居生活,当时的原始村落多选择河流两 岸的台地作为基址,这种村落已有初步的区 划布局。
到了仰韶文化末期,出现了柱子排列整
齐,木构架和外墙分工明确,建筑面积达150
平方米的实例,表明木架建筑技术水平达到
中国建筑史
第一章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本章要点
中国建筑史_第一章古代建筑(原始社会_奴隶社会)

场、墓地之间有一条壕沟隔开。
■ 居住区内居住建筑平面有圆 形和方形两种;就建筑风格及构造 方式而言,又可分为半穴居式和
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图乙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2 号 方 形 大 房 子 复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原图
地面木架建筑。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1
2
号
号
方
方
形
形
大
大
房
房
子
子
复
复
原 图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原图
甲
甲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
■ 西安半坡遗址分为三个区
前、后室有过道相连,屋内为平 整的硬土地面。后室(内室)圆形 或长方形,中部有一个烧灶面 , 用以煮食、取暖;前室(外室) 呈长方形,挖有 “壁炉”和窖 穴,分别兼作保存火种和藏粮放 物,筑有一段斜坡或台阶式门道
通向室外。
■双室房屋套间的出现,是与父 系氏族社会个体家庭生活需要相
适应的。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客省庄遗址的“吕”字形半地穴式房子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龙山文化(父系氏族社会)
营造技术
■ 已广泛地在室内地面上涂抹 光洁坚硬的白灰面层,使地面收 到防潮、清洁和明亮的效果。
第1章 史前及先秦时期的建筑ppt课件

整理版课件
20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1春秋时期的建筑
4.建筑艺术 随着诸侯日益追求宫室的壮丽与豪华,春秋时期的建筑装饰与色彩也随之大
为发展,如《论语》描述的“山节藻榄”(斗上画山,梁上短柱画藻文),《左 传》记载鲁庄公丹楹(红柱)刻桷(刻椽),就是例证。
整理版课件
整理版课件
15
1.2 夏、商、西周时期的建筑(前21世纪~前771年)
1.2.2西周时期的建筑
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 态进入了较高级的阶段。
整理版课件
16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整理版课件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21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2战国时期的建筑 1.城市建设
整理版课件
22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2战国时期的建筑
2.宫殿 从春秋至战国,宫殿建筑的新风尚是大量建造台榭——在高大的夯土台上再
分层建造木构架房屋。
整理版课件
23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2.1夏、商时期的建筑
1.夏朝的建筑 原始社会晚期,黄河流域私有制已开始萌芽,从而促进了阶级分化和奴隶社
会的形成。 据文献记载,夏朝活动的区域主要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统治中心区是在嵩山
附近的豫西一带。
整理版课件
12
1.2 夏、商、西周时期的建筑(前21世纪~前771年)
1.2.1夏、商时期的建筑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圣才出品】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圣才出品】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一、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1.原始社会的住房建筑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居住方式包括穴居和巢居。
在氏族社会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1)氏族社会时期的住房建筑以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的建筑遗址为代表。
①历史地位距今约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②遗址特点a.已发掘的部分是长约23m、进深约8m的木构架建筑遗址,推测是一座长条形的、体量相当大的干阑式建筑。
b.木构件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多构件上都带有石器加工的榫卯,说明当时长江下游一带木结构建筑的技术水平高于黄河流域。
(2)原始社会晚期的住房建筑以黄河流域的建筑遗址为代表。
黄河流域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作洞穴。
其建筑遗址的类型及特点包括:①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
②在黄土沟壁上开挖横穴而成的窑洞式住宅在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广泛出现。
b.特点其平面多作圆形,和一般竖穴式穴居并无差别,也有作圆角方形平面的。
③“地坑式”窑洞遗址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洞,这是至今在河南等地仍被使用的一种窑洞。
(3)仰韶时期的住房建筑此时的原始村落多选择河流两岸的台地作为基址,这种村落已有初步的区划布局。
以陕西临潼姜寨发现的村落遗址为代表,仰韶时期住房建筑的特点主要包括:①建筑布局上的特点a.村落遗址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和制陶窑场三个区域,并以一道壕沟隔开。
b.居住区的住房共分五组,每组都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的房屋环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
②营造技术上的特点a.仰韶人后期的建筑已从半穴居进展到地面建筑,并已有了分隔成几个房间的房屋。
中国建筑史要点讲义分析

中国建筑史要点讲义分析中国建筑史讲义郭江泳河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基本内容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一、重要实例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干阑式建筑代表,我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的实例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仰韶时期)--以大房子为中心的布局方式郑州大河村F1-4遗址(仰韶时期)--木骨泥墙的典型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仰韶晚期)--出现白灰抹面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房址—”吕”字形平面,前堂后室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最早的神庙遗址二、小结1。
建筑类型:A。
住宅、祭祀建筑(神庙、祭坛)、墓葬、窑址、城市2。
建筑结构:A。
木骨泥墙建筑B。
干阑式建筑3。
建筑材料:A。
土木为主B。
白灰抹面:白色含石灰的面层C。
土坯砖,夯土墙4.平面布局:A。
单体建筑复合平面:龙山文化“吕”字形,前堂后室B。
女神庙的多重空间沿轴线组织C。
建筑已经有了“群”的概念大青山祭坛遗址第二节夏商西周(公元前21世纪—前771)一、重要建筑实例:夏,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庭院商,郑州商城,不同阶级和不同手工业分布于不同地点的聚落格局商,偃师商城,三重城,最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商,河南安阳殷墟小屯村遗址,最重要的晚商遗址周,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最早的四合院周,湖北圻春干栏式建筑,西周时期长江中游一带的居住建筑类型二、小结1. 建筑类型:宫殿、宗庙、住宅、城市2. 建筑结构:土木混合结构体系3. 建筑技术:瓦,陶水管,斗拱,4. 空间观念:等级,中央与四方5. 空间组织方式:庭院、中轴线、夯土台基第三节春秋战国(前770-前221)—秦(前221-前206)—汉(前206-220)一、春秋战国至秦1.城市建设高潮2.高台建筑兴盛:秦咸阳宫3.大型工程多:秦始皇陵与长城4.技术进步:A.筒瓦和板瓦广泛使用,B.砖的出现C.铁制工具的使用D.金属构件的使用5。
《考工记》二、汉1。
中国建筑史-ch01古建发展概论

发展,出现了宏伟的都城、宫殿、宗庙、陵墓等建筑。
• ★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的建筑已初步形成,但前
期在技术上和艺术上仍末脱离原始状态,后期出现了 瓦屋彩绘的豪华宫殿;
明堂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夏)
陕西岐山凤雏村建筑复原图
– 封建社会
• ★中国古代建筑逐步形成了一种成 •
熟的、独特的体系。 ★在城市规划、建筑群、园林、民 居等方面,在建筑空间处理、建 筑艺术与材料结构方面,其和谐 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 都有卓越的创造与贡献。
★城市布局和商业发展相适应。源自• 仿宋东京(横店)★
2、木建筑采用模数制;
★
《营造法式》(李诫著)
造屋的尺度标准。材分八等。
★“材”:
★
3、建筑组合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突出主 体建筑。如河北正定隆兴寺
河北正定隆兴寺
★
4、建筑造型多变、比例纤细、装饰繁密复杂、总体 风格趋向轻灵、秀美、华丽,因而多了些阴柔之风, 少了些唐代建筑的雄浑凝重之气。
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在
城市建设 木构架 砖石建筑 建筑装饰 设计和施工技术 等方面都有巨大发展。
★
2、隋唐是中国历史上 最为辉煌的时代。
★隋唐建筑追求雄伟华丽,
首都大兴城规划严谨、 建筑规模空前,城市规 模在1000余年间始终为 世界城市之最。
★木构建筑的标准化程度极
高;
唐长安 大明宫
3、出现了专门负责设计和组织施工的专业建筑师—★ 梓人(都料将)。
大明宫含元殿: 位于龙首原南端,高 出长安城15米,为 大明宫正殿,殿前 各有一高阁,阁与 宫殿之间用廊相连, 形成一个凹形空间。 大殿前哈有三条近80 米长的坡道台阶, 气势宏伟。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章先秦

第二节殷、 第二节殷、周时期的建筑
二、建筑概况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财富的增加,夏商、西周建筑有了较大 发展。发展的领域主要是城市、宫殿、庙宇和墓葬,因为它们与 统治者的利益直接相关。至于奴隶与平民的住所,仍然维持在较 低的水平。 夏代曾先后在阳城(河南登封东)、安邑(山西夏县)等地建都 商代城市早中期有河南偃师尸乡沟城址、郑州商城和湖北黄坡县 盘龙城址。晚期的是著名的安阳殷墟。 西周建筑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商灭之前的西周原建筑,另一部分 是商灭之后的丰镐建筑。前者原址在今陕西岐山和扶风。后者在 今西安西12km出的沣河两岸。
第二节殷、 第二节殷、周时期的建筑
四、装饰装修
春秋战国继承了前代的建筑技术,在砖瓦及木构装修上又有新 发展。出现了专门用于铺地的花纹砖。 木结构的装饰装修逐渐丰富。贵族士大夫的宫室“丹楹刻桷”、 “山节藻棁(zhuo)” 极尽彩绘装修之能事。“楹”是柱子, 《礼记》规定:“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黈”,其 色是有严格等级的。“山节”即柱头斗拱,“棁”是梁上的瓜 柱,其意是指斗拱等处的彩绘装饰。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建筑
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 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原始社会,建筑的发展十分缓慢,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 祖先艰难的从巢居和穴居开始,逐步掌握了营建地面房屋的 技术,创造了原始的木架建筑;奴隶社会,奴隶的出现和青 铜工具的使用,建筑有了巨大发展,出现了宏伟的都城、宗 庙等。这时,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的建筑已初步形成; 经过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建筑形成了一种成熟的、独 特的体系。
三、装饰装修 •装饰 原始时代的建筑已有简单的装饰。有二方连续的几何形泥塑, 还有刻画的平行线和压印的圆点图案等。牛河梁神庙的墙壁上 有彩绘图案和泥塑。彩绘图案以黑、红、白色交错绘成,为三 角形几何纹和勾连纹。
第一章 中国建筑史

第一章中国建筑史第一节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及做法一、台基、栏杆(一)台基须弥座台基是由佛座演变而来,一般用于高级的建筑物。
最早的实例见于北朝石窟(二)栏杆距今6000年前,我国就已出现木构的直棂栏杆。
二、大木作(一)柱1、分类名称总的可分为内柱和外柱,按结构所处的位置可分为檐柱、金柱、中柱、山柱、童柱等2、分槽(1)柱子分布为内外两圈的,称为“金厢斗底槽”(2)以内柱一列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区,称为“单槽”(3)以内柱二列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称为“双槽”(4)以中柱一列将平面划分为大小相等的两区,称为“分心槽”3、侧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这种做法称为“侧脚”4、生起5、移柱法、减柱法(二)斗拱1、分类2、斗、升3、栱、翘4、昂5、踩(三)屋架1、类型(1)叠梁式(2)穿斗式2、举架3、梁4、桁5、椽(四)屋顶第二节宗教建筑一、佛教寺庙最早见于我国史籍的佛教建筑是东汉明帝时的白马寺(一)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二)河北正定隆兴寺(三)河北蓟县独乐寺(四)山西大同善化寺二、塔(一)山西应县佛宫寺释伽塔(二)河南登封嵩岳寺塔(三)山东济南神通寺四门塔(四)北京西城妙应寺白塔(五)北京西直门外大正觉寺塔三、道教祠观(一)山西太原晋祠(二)山西芮城永乐宫第三节宫殿、坛庙、陵墓一、宫殿(一)沿革(二)北京故宫故宫成就表现在:1、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2、院的运用与空间变化3、建筑形体尺度的对比4、富丽的色彩和装饰二、坛庙(一)沿革(二)北京天坛1、祈年殿2、圜丘三、陵墓(一)沿革(二)唐乾陵(三)宋陵(四)明陵(五)清陵第四节园林一、清代皇家苑囿(一)北京三海(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三)颐和园二、明、清代江南私家园林(一)寄畅园(二)留圆(三)拙政园第二章外国古代建筑史第一节古代埃及建筑一、历史分期与代表性建筑(一)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7~前22世纪)现存该时期建筑多为陵墓代表建筑:金字塔(二)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1~前18世纪)现存该时期建筑多为庙宇代表建筑:阿布辛贝勒大石窟庙(三)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现存建筑以太阳神庙为代表二、古代埃及建筑的特点特点:1、庞大的规模2、简捷稳定的几何形体3、明确的对称轴线4、纵深的空间布局第二节古代西亚建筑一、建筑特点二、代表建筑(一)乌尔山岳台(二)萨艮王宫(三)新巴比伦伊什达城门(四)帕赛玻里斯王宫第三节古代希腊建筑一、古代希腊三柱式(一)两种柱式的异同(二)第三种柱式的特点二、代表建筑(一)雅典卫城(二)帕提农神庙(三)奖杯厅第四节古代罗马建筑一、古代罗马的五柱式和券柱式二、拱券技术三、《建筑十书》四、代表建筑(一)万神庙(二)第度凯旋门和君士坦丁凯旋门(三)马采鲁斯剧场和罗马大斗兽场(四)卡拉卡拉浴场(五)图拉真广场第五节拜占庭建筑一、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一)平面:集中式平面与希腊十字、拉丁十字平面(二)空间:以穹隆顶为主要构成要素,内部少有柱子。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章

二
商代建筑
夏代前期湖北黄陂盘龙湖畔的盘龙城宫殿复原图
殷墟博物苑 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的殷墟是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
从总体上看,商代的建筑比夏代 建筑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但就 整个中国建筑史来说,这样的发展依 然是缓慢的。而青铜器的制造对于建 筑史和工艺史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殷墟博物苑内复原的妇好墓享堂
第一章 先秦与秦代建筑的发展
第一节 原始社会建筑的发展历史
半坡土房
一
原始“住宅”
我国最初的原始住宅甚至 不能称为住宅,是原始人 类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 观察后,为了不再风餐露 宿而仿“建”的房屋。这 种建筑的使用功能可以说 是当时建筑的唯一功能。 其主要形式有原始巢居和 穴居。
本图是对原始社会个体土房的想象复原, 为半坡半地穴式房屋,造型有如小馒头, 前面留有门窗。旁边是它的构架和立面 图。
五 春秋战国时期建筑
河北燕下都出土的陶排水管
春秋时,各国兴建了大量城市和宫室。宫室都属台榭式建 筑,以阶梯形夯土台为核心,倚台逐层建木构房屋,藉助土台, 以聚合在一起的单层房屋形成类似多层大型建筑的外观,以满 足统治者的侈欲和防卫要求。此后的战国时出现了更多的城 邑、宫室。战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二城,大城又称郭,是居民 区,其内为封闭的闾里和集中的市;小城是宫城,建有大量的台 榭。此时屋面已大量使用青瓦覆盖,晚期开始出现陶制的栏杆 和排水管等。
歧山宫殿
பைடு நூலகம்雏西周建筑遗址复原 (纵剖面图)
它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四合院,表明四合院在中国至少有三千 年的历史;它是最先发现的两进式组群,显示出院与院串联的纵 深布局的久远传统;它是第一个出现的完全对称的严谨组群,意 味着建筑组群布局水平的重要进展;它是第一次见到的完整的 “前堂后室”格局,此前的盘龙城宫殿仅是雏型;它是第一次出 现的用“屏”建筑。就是后来的照壁,可知照壁最晚在西周初期 就已出现;它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用瓦建筑,但只用在屋脊、屋檐 和天沟关健部位,标志着中国建筑已突破“茅茨土阶”的状态, 开始向“瓦屋”过渡。无论从空间组织还是从构筑技术上来说, 这个遗址在中国建筑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1]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1]](https://img.taocdn.com/s3/m/8cdad3cb02768e9950e7388a.png)
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牛 河梁女神庙,距今约5000年,有一个多 室的主体建筑和一个单室的辅助建筑组 成 沿轴展开的多重空间组合 墙面彩绘,线脚 最早的祭祀建筑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1]
女神庙内彩 绘图案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1]
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 3300年)
繁荣的母系氏族 以水稻为主要作物 的农业经济 木构干阑式建筑——下层用柱子架空,
房屋依山而建,背山面水布置,地势低洼潮湿。 这种以桩木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龙骨)承 托地板,构成架空的建筑基座,于其上立柱架梁的 干栏式木构建筑,是原始巢居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1]
我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的实例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1]
奴隶制社会的建筑——夏、 商
夏代(公元前2070世纪~公元前1600) 公园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
羡道:埋葬棺木和殉葬品时, 上下运输用品的通道,墓穴向地 面倾斜的斜坡为羡道。
南破为斜坡,其他为台阶状。 小型墓葬只有南羡道,中型
墓有南北羡道,大型则东南西北 四个羡道。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1]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1]
3、穴中央用 巨大秒建成 “井干式”称 为椁 4、椁中央的 棺柩表面雕刻 有花纹 5、殷墟发现 了排水的陶管
夯土房基,斜坡式散水,室内受潮湿的影 响减小。
支承柱仍埋人夯土内,但已将柱底制成平 面,而非原始社会的尖桩形式。在柱下铺一石 块以作柱础的方式已很普遍,说明当时先民对 建筑结构构件受力的情况已有相当了解。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1]
宫殿 1、子午线为轴线,组合成为 大型的建筑群。 2、中心的建筑下有人畜殉葬 坑 3、前为殿,后为寝 4、纵深对称形式产生中国建筑史--来自第一章2020/11/3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原始社会建筑

二·巢居
巢居可能是地势低洼、气候潮湿,多
虫 蛇的地区采用过的一种居住方式。
1·主要依据:
① 文献
上古之世, 人民少而禽兽众,
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
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 韩 非 子 · 五 蠹 》 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孟子·滕文公》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原始社会建筑
② 干栏式住宅可旁证 ③ 世界其他地区存在过巢居 2·演进 巢居→干栏式住宅→底部略架空的宅第
彩陶船形壶1958年陕西省宝鸡县北首岭出土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原始社会建筑
·有象征型符号 → 文字的雏形 2·特征 ① 仰韶文化聚落,常选择河流两岸,地势 较高处; ② 由初步的区划布局;分为居住区、制陶 区、墓葬区。以壕沟隔开; ③ 形成了初步的木骨涂泥建筑方法,为中 国传统建筑开端
·河南渑池仰韶村 神农氏
石
· 临潼姜寨
公 ·西安半坡
·河南庙口文化
黄帝
龙山文化
炎帝
系 · 山东章丘龙山镇 蚩帝
时
·河南庙底沟2期 荛
氏 ·河南安阳后岗
舜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原始社会建筑
§1 ·2 旧石器时代建筑
一·天然岩洞 天然岩洞是原始人普遍的住所。现已发现
的原始人洞穴,遍布黄河、长江流域。 1·实例 · 周口店龙骨山东侧洞穴 东邻小河,河两岸为主要猎场。河滩的砾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原始社会建筑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原始社会建筑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原始社会建筑
③ 甘肃秦安大地湾 ·木构架技术进一步发展 ·建筑面积约150平方 ·墙面白灰抹面 ·门增加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原始社会建筑
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原始社会建筑
④郑州大河村 ·多室
《中国建筑史》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状况

《中国建筑史》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状况欢迎投稿留言交流一.原始社会建筑的发展1.《韩非子·五蠢》:“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孟子·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2.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
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3.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这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属于干阑式建筑。
4.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先后是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仰韶时期的代表实例:陕西临撞姜寨发现的仰韶村落遗址:居住区的住房共分五组,每组都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的房屋环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反映了氏族公社生活的情况。
龙山时期:出现了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成“吕”字形,室内陆面和墙上采用白灰抹面,遗址中还发现了土坯砖。
实例: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辽宁建平牛河梁女神庙,是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
二.奴隶社会建筑的发展1.夏:①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②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是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2.商:①青铜工艺已达到了相当纯熟的工艺;②郑州商城;③偃师二里头以东的尸沟乡;④湖北黄陂县盘龙城;⑤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2.西周:宗法分封制度,严格的等级制度,城市规模上,诸侯不超王都1/3,中等1/5,小的1/9,城墙高,道路宽,各种重要建筑必须按等级制造。
①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②湖北蕲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严整的二进四合院)(三合土,白灰,砂,黄泥)③瓦的发明;④陕西扶凤召陈遗址;⑤砖的最早发现(铺地方砖)。
3.春秋:①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或称台榭)的出现;②开始了用砖的历史;③山节藻棁:斗上画山,梁上短柱画藻文;④丹楹:红柱⑤刻桷:刻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原始社会的概况—建筑的产生
原始建筑—— 穴居和巢居
北方,穴居
《易经 系辞下传》“上古穴居而野处”。 《礼记 礼运》说:“昔者先王未有宫室,
冬则居营窟”。
北方,穴居
北方,穴居
· 穴居示意图
从深穴到半穴居,最后到地面建筑,意味 着居住面的上升,功能的改善,意味着土 木相结合的构筑方式,从以土为主逐渐向 以木为主的方向过渡。
祭祀与神庙建筑的发现
建筑不再是单纯的物质生活手 段,同时也成了社会思想观念 的一种表征方式合物化形态。 这一变化,促使建筑技术和艺 术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原始社会时期的建筑艺术:
❖ 虽然原始社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居住方式 主要是天然洞穴,但是经过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 人们定居下来,出现了房屋和聚落,建筑是处于不 断的改进的阶段中。
聚落——城市逐步孕育萌生
❖ 私有制和阶级对立——防御观念——城市孕 育萌生
《孟子•滕文公》记载“ຫໍສະໝຸດ 者为巢,上者为营 窟”。韩非《五蠹篇》: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 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 以避群害。”
南方,巢居
南方,巢居
树 上 旅 店
(二)真正建筑诞生
❖ 农耕社会真正意义上的“建筑”诞生。
新石器时代陶屋
原始半穴居建筑复原图
华夏建筑文化之源-河姆渡的干阑木 构(干阑式建筑)
氏族公社生活复原-黄河仰韶文化(木
骨泥墙房屋)
华夏建筑文化之源-河姆渡的干 阑木构(干阑式建筑)
❖ 南方较潮湿地区,“巢居”已演进为初期 的干阑式建筑。
河姆渡遗址干阑式民居复原图 河姆渡遗址水井井架和草顶复原图
河 姆 渡 遗 址 木 构 件 榫 卯 图
氏族公社生活复原——黄河仰韶文化
❖ 在这一阶段中,由于原始农业的兴起,人人开始 沿江河湖沼经营定居生活。按照氏族血缘关系, 以氏族为单位,组织聚居形成一个“聚”,集合 着若干近亲氏族组成的一个部落。黄河流域仰韶 文化母系氏族遗迹分布于北方的广大区域,而西 安半坡聚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仰韶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
氏族公社生活复原——黄河仰韶文化
❖ 居住区内居住建筑有平面圆形和方形两种。就建筑风格 及构造方式而言,又可分为半穴居式和地面木架建筑式。
半 坡 遗 址
半坡遗址1号和F22平面及复原图
氏族公社生活复原——黄河仰韶
❖半 坡
文化
村
原
始
社
会
大
方
型
房
屋
复
原
图
河南郑州大河村新石器中期多室型房 屋遗址
中国建筑史第一 章_第一节_史前
建筑
一.古史传说时代
燧人氏——火的应用,熟食 有巢氏——构木为巢,住屋的开始 伏羲氏——渔猎时代,数字概念 神农氏——农业医药,农耕时代 轩辕氏——土成而“城”,轩辕之丘
轩辕之丘
—住在“碗”里的人
❖ 在河北涿鹿,也有说在河南新郑西北 ❖ 中国第一座城市 ❖ 以土而成, 则成“城”。
原始社会的解体:
❖ 由于农、牧业生产发展,出现了人类社会第一 次大分工,男人成为主要劳动力;出现了青铜工 具,商品交换,已形成“日中为市”“交易而退” 的早期市场;屈肢葬,随葬品增多,财产私有并 引起部落战争。著名的战争有:黄帝与炎帝阪 泉之战;炎黄联军与蚩尤的涿鹿之战;舜与共工、 三苗的战争。禹之后,帝位由揖让改为世袭;战 争中的胜者为君,败者为奴;于是,原始公社瓦 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