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王博物馆藏陶瓷枕十最
解读陶瓷枕上的人物形象

解读陶瓷枕上的⼈物形象2019-09-16历代瓷枕的装饰纹样,题材⼴泛,⼈物图案即为其⼀⼤宗。
也正因此,瓷枕不失为传统⽂化的⼀个载体。
⼴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作为⽬前国内收藏瓷枕最多的博物馆,馆藏瓷枕中的⼈物形象丰富多彩,本⽂择其⼏种作以简要分析。
⾦代磁州窑⽩地⿊花“屈原投江”纹长⽅形枕(图1),根据《楚辞·渔⽗》中的情节描绘了屈原投江之前,与江⾯渔夫之间对话的场景。
画中三⼈,屈原⾝着素⾐,披头散发,神情忧伤,独⽴于江边。
渔夫戴⽃笠,划⼀叶⼩⾈徐徐靠岸。
屈原⾝后⼀⼈疾奔⽽来,似欲劝阻屈原。
屈原破旧⾐衫随风飘摆,呈现出⼀⽚凄凉景象,借此表达出诗⼈的忧愁苦闷之情。
寥寥数笔,却展现了屈原不愿同流合污的孤傲品⾏。
此枕画⾯不论是从艺术形式还是在⽂化内涵上都体现了⾦代磁州窑这⼀最⼤民窑的卓越品质。
从枕⾯构图来看,采⽤以景达意、以象表意的艺术⼿法,刻画了被流放的屈原忧国忧民的故怀。
磁州窑作为当时北⽅地区最⼤的窑⼝,其产品之所以能够独步⼀时,说明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百姓的⽇常⽣活,更在于能够贴近当时⼈们⼼理上的需求。
宋⾦时期,宋王朝⾯对北⽅⼥真铁骑的南侵,抵抗⽆⼒,⼀次次地遣使乞和,割地赔款,使得国破家亡,民不聊⽣。
在此枕画⾯中我们不难发现磁州窑匠师的⼀颗拳拳爱国之⼼——在深沉的意境中,借古喻今,既有对昏庸⽆能的宋皇帝的不满,⼜期待出现屈原这样的爱国⼈⼠来警醒萎靡的宋王朝。
元代磁州窑⽩地⿊花望⼦成龙纹长⽅形枕(图2),画⾯中有⼀长者⼀童⼦和空中的云龙,长者须眉皓然,⾝着⼤袖⼴袍,右⼿指向空中的云龙。
童⼦⼀⼿指向天空,⼀⼿夹持风筝,⼀副天真烂漫的神态。
空中的云龙蟠曲矫健,见⾸不见尾,体现出神龙兴风作⾬的⽆限神⼒。
画⾯简洁明了,⼈物勾画到位,充分表达了⼈们望⼦成龙的美好愿望。
元代磁州窑⽩地⿊花“⾼⼠卧床”纹长⽅形枕(图3),枕⾯描绘⾼⼠⼀⼿托⾸侧卧于树下床上,眼望长天,呈惬意的神态。
⾼⼠脚后有⼀鱼篓。
画⾯表达出这种世外桃源般的渔猎⽣活所带来的⼼理上的满⾜感和对于功名利禄的淡泊之⼼(编者注:此枕⼈物图的内容可能为宋代陈抟⾼卧故事)。
宋金元三彩枕的分类与产地

宋金元三彩枕的分类与产地以往对三彩器的讨论主要侧重于唐三彩和辽三彩,宋金元三彩枕并没有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把宋金元三彩枕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本文从考古材料出发,结合博物馆藏品,对宋金元三彩枕的分类与地域分布作了比较全面的揭示。
分类宋金元三彩枕,是指在宋金元时期生产的低温彩色釉陶瓷枕,先素烧胎体,再在胎体上施彩釉,低温烧成,釉色呈黄、绿、白、酱等多种色彩,以北方窑口烧造为主,窑炉主要是北方典型的馒头窑。
装烧工具有匣钵、支垫具、垫饼等。
三彩枕的侧面上遗留有三枚支钉痕,表明是用三岔形支钉支撑、侧置入窑烧制而成的。
宋金元三彩枕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在装饰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图案也是同时期三彩器中最丰富、最有特点的。
本文主要根据三彩陶瓷枕的造型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Ⅰ类:箱形枕。
由枕面、枕底及枕墙粘合成型。
此种枕最常见,种类最多,数量也最多。
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长方形枕。
发现的数量最多。
棱角分明,枕面平坦或稍微内凹,两端微翘。
按釉色、装饰又可明显分为3组:第一组,枕面主题为折枝花朵,个别为动物、人物纹。
纹饰规整,布局多为长方形边框内刻划菱形开光,开光内刻划花朵,开光外饰花草纹。
釉的颜色较多。
这类三彩枕最早出现于北宋中期以后,金代依旧流行。
代表性藏品有:1、河南内黄县宋墓出土者,枕面开光内分别饰红色葵花和牡丹花,四周上首绘青色花卉,下首饰白釉,枕底面未施釉,微平。
2、新安宋墓出土的三彩莲花纹枕,枕面绘缠枝纹和荷叶荷花,上有铭文“镇宅大吉”,墓葬年代为北宋中期宋哲宗时期(1086~1101年)。
3、故宫博物院藏刻花人物纹枕,上半部及枕面周围均饰绿釉,枕面中心饰二人物行走在草丛中,绿树和黄色的朵云作陪衬,两侧均为黄地开光折枝花一枝。
4、1956年西安曲江池西村元墓出土叶纹枕。
枕面稍凹,用黄、绿、褐彩绘成由花卉纹、十字纹等组成的树叶纹。
第二组枕面装饰以人物为主题。
目前仅发现两件,年代为12世纪中后期。
广州南越王宫博物馆的文物介绍

广州南越王宫博物馆的文物介绍1. 引言1.1 概述广州南越王宫博物馆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是一座集考古、展览和传承于一体的博物馆。
该博物馆致力于收藏、保护和研究南越文化的珍贵文物,通过展览和教育活动向公众传授南越历史与文化知识。
成立以来,南越王宫博物馆为人们提供了瞭解中国南部地区古代王国的窗口,也为学术界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源。
1.2 背景介绍南越王宫博物馆坐落在广州城内传统民居之一的“东汉大型陪葬图案墓葬”所在地,这些陪葬图案墓葬与南越国第一代国君赵佗有关。
赵佗建立了广州作为首都,并且他及其后代相继埋葬在该地区。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墓葬逐渐被遗忘,并被城市化进程覆盖。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考古发掘,公众重新认识到这片土地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为了保护和展示南越文化的瑰宝,广州市政府成立了南越王宫博物馆,并投入大量资源用于修复考古遗址和建设博物馆。
1.3 目的本文旨在介绍广州南越王宫博物馆以及其所收藏的文物。
通过对该博物馆的建筑历史、馆藏概况和展览特色等方面进行详细描述,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南越王国以及相关历史背景。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其中陶器类、铜器类和玉器类等不同类型的文物,并阐述其价值与研究意义。
最后,文章将总结对南越王宫博物馆的认识,并提出未来发展展望与建议。
通过本篇文章,我们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中国南部历史与文化的兴趣,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参与南越王宫博物馆的保护、研究与传承工作。
2. 南越王宫博物馆简介2.1 建筑历史广州南越王宫博物馆位于广州市荔湾区花地湾路,是一座重要的文化遗址和博物馆。
该建筑历史悠久,原为南越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据历史记载,南越国是中国西汉朝时期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而南越王宫则是其都城的核心。
建筑群始建于公元前202年至前111年之间,属于典型的楼阁式木结构建筑。
后来在公元前111年至公元8年期间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并改为石结构。
南越王宫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包括主殿、次殿、侧厢等多个建筑。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总体规划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总体规划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总体规划TheMasterPlanfortheMuseumoftheNanyueKingofWesternHanDynasty 罗锦毅LuoJinyi摘要:本文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发掘南越王墓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科学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及环境,全面提升其为社会服务的水平的方法,并介绍了即将实施的总体规划方案.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城市环境保护发展一,前言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是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越王墓为中心建造的一座新型遗址博物馆,是广州唯一的二十世纪国家经典建筑,被国际建联(UIA)提名为"2O世纪世界建筑精品".但是,由于解放北路及象岗山路两侧城市建设在前,南越王墓发现在后,造成遗址及博物馆被周边城市建筑紧紧围合,缺乏足够的展示空间和人流疏散,活动空间.加之博物馆南侧现状环境杂乱,建筑拥挤,建筑质量不高,造成周边环境与遗址本体极不协调,破坏古墓原址历史风貌,也有碍观瞻,不利于文物的保护利用.从博物馆自身建设来说,由于建馆时资金短缺等种种原因,博物馆没有配套的电梯,残疾人通道,停车场等服务设施严重缺乏,办公环境较差,原规划建设的南越国史研究及文物保护中心也迟迟未能实施,使得原设计以古墓为中心建筑的整体布局留有欠缺.以上种种问题都严重制约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发展,也将影响南越国遗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本着文物保护的原则,为了更好的发挥博物馆的社会作用,改善其周边环境,完善功能,与现代化博物馆接轨,特开展该次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总体规划,为今后该地区的改造扩建工程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二,规划原则延续性:以原博物馆的设计者,岭南派建筑大师莫伯治先生尊重历史,尊重环境的设计思想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在遵循原规划设计宗旨上进一步深化,使以墓室为中心的博物馆建筑布局更加完善.历史性:在时间和空间上保护南越王墓遗址本体特有的历史文化信息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包括各个历史文化层的遗l,'\;;‰j;,l,,^,,¨,'':;,\,'',主轴线:寺院的东西向主轴线是寺院宗教功能的轴线,上丰富,高低起伏的寺院建筑群.面依据我国佛教建筑型制的传统,布置主要的殿宇.次轴线:寺院发展中保留的历史轴线,作为景观组织的轴线,联系各进落与院落.3.寺院建筑更新(1)基本型制本次规划采用"轴线+进落"的传统佛教建筑布局形式,寺院主体建筑群由塔,殿,廊院组成.结合现代城市的发展,在寺院用地边缘以及寺院周边设置城市广场,公共绿地等以绿化为主的公共开放空间.(2)保留与拆除建筑本次方案计划保留寺院现状质量较好,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并结合新征用地进行更新建设.结语:随着时代的发展,六榕寺作为广州市佛教重要寺庙,佛教文化传播,发展的基地.地域狭小,周边高楼建筑的建设造成的遮挡等矛盾日渐突出,使得这件千年瑰宝掩藏在闹市当中,光华难展,因此,对六榕寺展开保护和更新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六榕寺的保护与更新规划确保了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并对发扬岭南地方古建筑的特色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结合寺院的发展,弘扬佛教文化内涵,发挥寺院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文化纽带作用,对构建现代化的和谐社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次规划计划拆除寺院现状建筑面积4956mz.由于寺院(作者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2009.3)的扩建,需要拆除周边街区建筑33570mz.(3)建筑风格参考文献:'本次规划建议寺院内建筑主要采用中国传统殿宇式建 1.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六榕寺及周筑,主要殿宇采用仿清式建筑风格,并参考岭南殿堂建筑与传边街区保护规划,2008年统民居的建筑风格,细化建筑设计.2.魏秋利,张建军.佛教及佛教建筑,陕西建筑,2006.3总第建筑立面宜采用简洁的设计手法,色彩宜采用沉稳的灰129期调色彩.3.王媛,路秉杰.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的场所特征,华中建筑寺院沿街区建设的建筑,应从街区景观出发,充分考虑建2000.3筑立面的整体效果.以建筑高度,屋顶坡向等方式,塑造变化4.六榕寺志,1999—31—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迹,遗物及其环境的历史风貌.现场性:根据南越王陵墓遗址本体特点进行规划设计,保持现场庄严的建筑,环境文化特征及内涵.功能性:博物馆设计必须与完整的工艺设计)Ni~g合,功能分区明确,满足藏品的保护,展示,科学研究等基本功能,配置各种服务设施,最大限度的发挥文物遗迹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全面提升为观众服务的水平.和谐性: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妥善处理好城市建设与遗址保护之间的关系,在保护遗址本体的前提下同时兼整治周边环境,恢复历史风貌,使遗址保护建设与周边城市环境相和谐,进而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推动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实施性:建筑必须符合广州市文化建筑的规划布局和城市建设的特点,并应反映所在地区建筑艺术,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先进水平;周边环境改造的建设应符合国家,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的有关规定和标准.三,现状概况南越王博物馆目前占地1.45万m,建筑面积1.74万m.分为陵墓保护区,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陈列区(主体陈列博物馆内通道楼),专题和临时展览服务区(综合陈列楼)三大部分.陵墓保护区展示墓原址陈列,在墓原址上修建了保护棚,墓区的外围以宽2.5m,全长176m的连廊围绕,勾划出古墓的绝对保护区;主体陈列楼在古墓区的北轴线上,分上下2层,共5室,面积4262m,展示南越王墓出土文物;综合陈列楼在古墓区的东轴线上,总面积4696mz,内设有临时展览厅和专题展览厅,贵宾厅,录像厅和博物馆的正门.规划范围东侧的城市主干道解放北路为基地的主要对外联系道路,博物馆正门设于该道路上的西侧,现状红线为48m,向北通往广州火车站,并通过机场快速路直通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解放北路向北通过内环路可接驳广州市内多条一32—■■■麓鸟瞰图_I熊辫囊麓毽●●办公研究区I一蠢n务嚣_l食蓐健_拟碓地鲐姨皈功能分区图放射线主干道.规划范围南侧,西侧均临象岗山路,现状红线宽度约8m,该路为周边居住小区的主要对外交通道路,与解放北路相接,从景观上将规划范围与周边民居及其他建筑物割断.南越王博物馆后门开设于该路段北侧.四,南越王墓总体规划规划主要从功能布局,设施配套与环境整治三方面着手对南越王博物馆进行修建改造.首先以墓室为中心,进一步完善其整体布局,利用建设控制地带及闲置空地,规划成为南越王博物馆的停车场及博物馆文史中心;然后梳理周边环境,增加开敞绿地,恢复象岗山原有风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1.功能分区因原有建设用地局促,导致南越王博物馆功能单一,规划拟增加文史中心,教育服务中心和扩建综合展厅,以完善整体功能布局.针对博物馆不同的功能需求,规划拟划分五大区域,分别进行控制和管理:-__-.__?-◆___一◆●?一啼Co●出●搴.1'毫车'-t上基l赢●蛐★e●..暮毫^交通系统规划图曩圈暖露jB薯坶化硼-_●山体懂化641411●■一曩疆埠化233誓'授妊墟}喧赡绿化系统规划图(1)陈列展览区包括位于墓址北面的现有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陈列楼和位于墓址东南的综合展厅.其中,规划综合展厅为现有基础的扩建, 由综合楼楼梯南侧和墓室前部体东南新增部分组成,采用建筑空间错层的方式进行改造,并在立面和屋顶覆土种植绿化.充分利用地形增加展示空间,梳理展览流线,新增加南越国史陈列,扩展陶瓷枕专题陈列和新建有独立出入口的临展厅,使其能适应举办国内外大展的需求和满足观众单独选择参观临展的需求.(2)配套服务区一33—位于原有综合楼楼梯的北侧部分,为新增设附楼,拟增加影视,教育活动中心和商品,寓文化传播于满足观众需求的服务之中,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提供有特色的纪念品等各种服务,提高世人对南越历史文化的认识度,更充分展示广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根据目前的建筑设计方案,纪念品商业服务厅仅占馆总面积的25%,这是国内外博物馆必不可少的服务设施. (3)陵墓保护区位于博物馆的中心区域,为原有陵墓遗址和周边回廊区域,该区按照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进行严格控制,采用上置棚盖的形式进行原址保护和展示.(4)办公研究区位于墓原址的西南和西侧,主要由南越王博物馆文史中心,办公室及车库组成,有独立的对外出入口,不与参观展览流线发生交叉.拟建的文史中心已由市政府立项,并已完成单体设计.中心为半地下建筑,西南为象岗山路,采用中国传统合院平面布局,建筑环绕中庭设置,并预留停车场用地;为与原博物馆协调统一,文史中心的西南立面采用红砂岩贴面,也设计有光棚,与原有建筑风格一致.屋面植草,利用高差可与陵墓保护区绿化连成一体.(5)仓库储藏区位于基地的北面,由已建文物仓库和设备房组成,用于储藏博物馆的物品.2交通系统规划(1)外部交通通道解放北路和象岗山路是进入博物馆的外部道路.解放北路作为城市主干道,设置中央分割带,行人可通过现状轨道交通出入口作为解放北路的地下通道,实现到达博物馆正门.此外,规划建议在规划范围南侧增设一地下通道,出入口分别设于解放北路东侧的越秀公园西门,以及象岗山路与横福路交叉地段,一方面便于南侧行人游客就近到达博物馆,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越秀山门口大量人流穿越解放北路到达横福路乘坐公交的需要.(2)博物馆出入口结合周边道路规划及保护区内遗址分布情况,设置东,南和西三处出入口:东入口:现状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正门,位于解放北路西侧,设计为步行出入口.是市民和游客的主要出入口;南入口:规划位于象岗山路与解放北路交叉口处象岗山路段,设计步行为主,兼顾必要时的小汽车出入,作为参观临展的专门入口,门前设置大巴专用停车场,可停放8辆旅游大巴. 西入口:现博物馆后门,位于象岗山路,规划作为后勤服务出入口.包含了文保中心的独立对外入口(以步行为主),也可作为领导和科研专家等的专门出口.入口对面,即象岗山路以西规划作为绿化广场,一方面为人口空间创造较好的景观, 另一方面也作为象岗山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2)交通设施增加相应的配套设施,如停车场用地与残疾人无障碍设施.①停车场(库):原有的停车库面积狭小,早已不能满足参观展览的需求,且车库出入口设置在解放北路上,对城市主干道交通影响较大,同时考虑到东入口因未来博物馆扩建带来的用地的局限性,博物馆正门及西边作为人行通道和集散地,一般不安排固定的地面停车场,只考虑设置车辆临时停靠点,便于游客快速的上下车.规划拟建三处停车场库,分别位于博物馆的南人口与西入口旁,兼有室内停车及室外露天停车,以满足内部展览配套和外来参观客流的不同需求.其中在正门南侧首层及地下尽可能扩大空间设一处机械停车库,增加其车辆停放数量,以适应博物馆未来发展带来的游客量增长,该停车库可停90辆小汽车,出入口设在象岗路;西门停车库为博物馆内部配套停车库,可停4辆大巴和24辆小汽车;南门露天停车场规划作为旅游大巴专用停车场,可停8辆大巴,便于团客的接送;规划范围用地外锦汉国际商务中心停5辆大巴.3.绿化景观系统规划现有博物馆周边建筑拥挤,环境杂乱,缺乏人流疏散和公共活动的开场绿地,规划对基地内部及周边环境进行绿化整治,拆除周边杂乱建筑,尽可能恢复象岗山的原始风貌,利用自然坡地,在建筑立面和建筑屋顶上覆土1.5M~2M,种植树木花草,使整个博物馆的绿化连成一体,同时增加开场空间的面积.规划范围内绿化类型主要分为:山体绿化(恢复),屋顶绿化和街道绿化三大类.其中,山体绿化主要位于墓室遗址四周,其设计应考虑让观众进入观赏和休憩;屋顶绿化面积约2335mz,散布于各建筑屋顶面,使博物馆与绿地连成一个广场;街道绿化面积约400m,主要在解放北路及象岗山路边,要选择抗尘力强的树种,避免选用易生虫害和飞花扬絮的树种,四季常青又美观, 在象岗山路边种植隔离化带,以隔开路西杂乱的居民楼和繁忙的交通.博物馆整体绿化应考虑陵墓遗址博物馆的特点,充分注意体现以墓室为中心的整体布局.——34——(作者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2009.3)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4)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4(5)广州市文物保护管理规定,1994(6)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1998(7)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实施细则;1986。
南越王墓博物馆简介

南越王墓博物馆简介博物馆占地14000平方米。
整体布局以古墓为中心,上盖覆斗形钢架玻璃防护棚,象征汉代帝王陵墓覆斗型封土。
墓的东边为三层的综合陈列楼,北边为两层的主体陈列楼,用环绕的回廊上下沟通将三座建筑物连成整体。
博物馆在外型、装饰及用材方面也独具匠心,因陵墓的石室所用石材主要是红色砂岩,所以展馆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外墙,也选用红砂岩作衬面。
全馆共有10个展厅,4800多平方米。
1988年开馆以来,共接待观众超过175万人。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已被选进世界80个著名博物馆之中。
该馆是广州越秀山一象岗文化史迹游览线的主要景点,建筑以轴线对称布局,按参观路线依山建馆,拾级而上,把展馆、墓室及扩建之展室连成有机整体。
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
该墓于1983年6月被发现,挖掘完毕即在原地建立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发掘时,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玺"金印一方以及"赵眜"玉印,证明陵墓主人的身份。
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西汉南越王墓已开辟为博物馆。
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汉墓中出土文物最多、考古收获最大的一座。
它的发现,为研究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开发、物质文化的发展、南越历史,以及广州早期城市的历史发展、汉越民族文化的融汇等,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截至2021年,南越王墓已出土珍贵文物1000多件组,有15位殉葬人,是截至2021年为止,岭南地区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陪葬物最丰富的汉初古墓,也是唯一的一座全用石块砌建而成的、首次出现壁画的彩绘石室墓。
墓中出土文物尤以铜器和陶器最具南方越族文化的特色,有青铜编钟乐器3套,铜鼎36个,铜镜39面,以及金印3枚,出土玉器240多件。
墓主身穿的玉衣殓装已复原,它是中国截至2021年为止发现完整的西汉玉衣中年代最早又是唯一的"丝缕玉衣"。
枕头发展进化史(附古代枕图赏析)2

枕头发展进化史(附古代枕图赏析)2⾃⼰整理收藏的,好累啊,⼤家看看吧⾦⽩釉剔花花鸟纹枕⾼17.7cm,⾯横30.3cm,⾯纵26cm,底横30cm,底纵24cm。
枕呈腰圆形,微出沿,枕⾯前低后⾼。
胎体施化妆⼟。
枕⾯中⼼花形开光内剔刻⼀株折枝花卉纹,枝头上的绶带鸟正在振翅鸣叫。
开光外饰卷草纹。
枕侧上下随形划弦纹,弦纹之间剔刻缠枝花叶纹。
枕⾝施透明釉,底不施釉,有两个圆形通⽓孔。
北⽅地区的磁州窑、定窑、钧窑、耀州窑等瓷窑在⾦代都有⼀定的发展,如磁州窑的虎纹枕、定窑的印花器、耀州黄堡窑的⽉⽩釉器等都是当时的典型器物。
宋磁州窑⽩地⿊花“镇宅”铭狮纹枕⾼12cm,⾯横24.5cm,⾯纵17.6cm,底横19cm,底纵13.2cm。
枕呈⼋⽅体形,通体⽩地⿊彩装饰。
枕⾯绘⼀雄狮,昂⾸凝⽬,四肢紧绷,似要⼀跃⽽出。
左侧以⿊彩书写楷体“镇宅”⼆字。
枕边缘以⿊彩随枕形描绘⼋⽅边线,枕侧⾯绘缠枝花草。
此枕绘画⽤笔流畅,动物形象刻画得极为⽣动,寥寥数笔即让狮⼦威风凛凛、咄咄逼⼈的形象跃然枕⾯。
瓷枕以猛兽为纹,如狮纹、虎纹表达了⼈们祈求平安、逢凶化吉的美好愿望。
此外,磁州窑的瓷枕上还经常选⽤婴戏、⽔藻鱼纹、花鸟等题材做装饰。
宋吉州窑绿釉划花瓷枕宋代吉州窑烧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9厘⽶,⾯26×22厘⽶,底24×19厘⽶。
枕⾯前低后⾼,呈如意形。
枕体中空。
通体施绿釉,底素胎⽆釉。
枕⾯依枕形外周划复线开光,开光内刻叶纹4⽚,枕侧戳印朵花。
为防⽌烧造变形,在后壁留有⼀个出⽓孔。
从侧⾯⼀边留有四个⽀烧痕看,当时为竖⽴烧制。
绿釉枕是宋⾦时期⽐较流⾏的瓷器品种,尤以北⽅窑烧造较多,为低温铅釉。
如河北定窑、磁州窑,河南鲁⼭窑、宝丰窑、禹县窑等均有制作。
宋磁州窑瓷枕⽀烧痕⼀般在枕底,胎⼟淡红,且绿釉表⾯有反银现象。
⽽宋代吉州窑瓷枕⽀烧痕在⼀侧⾯,胎⼟灰⽩,绿釉表⾯⼀般⽆反银,釉层有剥落现象。
此枕纹饰与在吉州窑窑址中采集到的标本类同,为吉州窑绿釉器物之典型。
以枕慰首话瓷枕

以枕慰首话瓷枕作者:陈昌全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年第10期以枕慰首乃人生大事也。
人生之时日无常,每日以枕为伴凡十之二三,因此,可以说枕头是人生最重要的伙伴;人死之时日长眠,枕头则是人们在另一个世界永远的朋友。
有关枕头的起源及其原始形态现在已难以准确考证,但是,从常理常情推测,远古时代的先民们完全可以享受到以枕慰首之乐。
按《说文解字》的解释:“枕,卧为所荐首者也”。
“荐”者,草垫子也。
由此可以推知,人类早期使用的枕头应该是用草制成的,既简单又实用。
到战国时,枕头就已经相当讲究。
1957年,在河南信阳长台关一个战国楚墓里,出土了一张保存完好的漆木床,床上有一件竹枕,这是我国考古发现中最早的枕具,证明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已普遍使用枕头睡觉了。
2009年,在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一次抢救性发掘中,墓中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现在争议颇大,如果得到考古确认,应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石枕。
瓷枕最早出现在我国的隋、唐时期,隋开皇十五年河南安阳张盛墓出土的长仅3.9厘米的箱形瓷枕模型是已发现的最早的瓷枕。
从收藏的角度看,瓷枕属于陶瓷美术的范畴,瓷枕上的每一种装饰,包括绘画、雕塑、书法、诗词乃至细小的辅助性装饰纹样,无不表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和追求。
马未都先生在其《茶当酒集》“宋人与宋枕”一文中表达的三个观点代表了藏界对古代瓷枕的基本认识和流行观点,值得商榷。
其一,关于瓷枕的兴衰,马先生认为“用陶土堆塑成型,入窑高温烧成瓷枕,隋唐已见。
唐以后,瓷枕渐多,至宋从质到量都达到登峰造极。
金元以后渐少渐衰,直至消亡。
”值得讨论的是瓷枕是否在“金元以后渐少渐衰,直至消亡。
”在14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瓷枕一直是古代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物品,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国华北地区的一些地方都还有制作,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丧葬制度的根本变革,才逐渐从人们的生活视线中消失。
应该说,自金元以来,明、清两代瓷枕的生产制作呈现出自宋以来的第二个高峰,生产的重心己由广大北方的地方窑口转移到南方的景德镇,风格发生重大转变,无论是造型、胎釉以及装饰都更加精细和实用,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文字博物馆——古代瓷枕展(上)

中国文字博物馆——古代瓷枕展(上)枕是人们生活中极为常见的卧具,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
考古发现及文献记载中枕的材质大致可分为软质和硬质两大类,包含瓷、玉、石、铜、木、皮、布等。
随着宋元时期陶瓷艺术的发展,瓷枕更日趋兴盛,因此,中国古代遗留最多的是以陶瓷枕为代表的硬质枕头。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自1992年入藏香港著名收藏家杨永德伉俪捐赠的200余件瓷枕以来,不断加大对枕类藏品的征集力度,现藏枕700余件,堪称国内博物馆之首。
此次展览展出了110余件馆内藏枕,以瓷枕为主体,将枕的历史、枕上诗书画、枕上故事和枕中技艺向观众娓娓道来,讲述那些湮没已久的关于枕的记忆。
第一单元枕史枕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它承载了人类各个时期不同群体的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及风俗习惯等。
不同时代的枕都呈现出它独特的文化特质和艺术魅力。
人类为何要用枕?人从爬行到直立行走的演进过程中自然形成了侧面为“S”形的脊柱,而颈椎有七节骨,形成一个凹位,若不用枕,颈部的正常生理曲线得不到维持,会严重影响睡眠质量与身心健康。
汉:殉葬枕的奢华最早的枕的实物是战国时期的。
汉墓中也发现以日常用枕作为随葬品的,但与玉衣、玉面罩等成套的玉枕,应该是专门制作的玉殓具。
出土铜枕、玉枕的墓葬,墓主均为诸侯王以上的高级贵族。
具有代表性的如云南江川李家山六牛青铜枕(公元前475-前221年)、中山靖王刘胜玉枕(公元前113年)、大葆台汉墓青铜龙头木枕(公元前45年)、中山简王刘焉玉枕(公元56-88年)。
石枕,西汉,出土于南越王墓西耳室。
表面光滑,有琢磨痕迹。
器面隆起,磨出4道脊,分成五个平面,两端平齐。
丝囊珍珠枕,西汉,出土于墓主人玉衣头套下,形状为长方形,丝囊,枕芯为珍珠,重达470克。
珍珠枕具有保健的功能。
唐:发型对枕的选择最早的陶瓷枕实物多发现于唐代。
多为小的矩形、倒梯形三彩或绞胎枕,也有少量仿生形枕和素面枕,均为贵族所用。
小型陶瓷枕的出现,可能与唐代崇尚高大蓬松的发式有直接的关系,它们是为了在休憩时保持美丽的发式而做的项枕(项指颈的后部),亦便于随身携带。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瓷枕”鉴赏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瓷枕”鉴赏图1唐河南巩县窑的三彩花枕图2唐湖南长沙窑釉下彩绘枕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枕藏品成系列、有规模,纵可囊括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陶瓷枕,横可比较各时期不同地域所生产枕的特色。
以下试以其藏品为例,对我国枕的历史与文化形成作一简要梳理与分析。
我国的枕种类很多,但总的可分为软枕与硬枕两大类,至少在汉代以后一直是软硬两种枕并行的。
在古代,枕的用材多是因地制宜,最先可能用木头、石头、土块、竹藤……这也可能是枕字从“木”旁的最原始的原因。
高级点的用玉石、玛瑙等这些直接可以经过原料的原始物理加工形成的枕,而之后社会生产达到一定水平,才逐渐有了棉枕、铜枕、陶瓷枕或几种材料的复合枕等这些较为复杂且需要物理、化学加工的枕。
如西汉南越王赵眜墓就出土有墓主人的软枕——丝囊珍珠枕,还同时在该墓西耳室出土了属于硬枕的滑石枕。
而由于软枕内的有机填充物和用于包裹的有机丝织品不易保存,留给我们的古代枕多是诸如陶瓷、石、木等材质的硬枕,所以说,古人并不只枕硬枕。
但硬枕与硬床相配,也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寝室文化不同的一大特点。
《荀子·礼论》中有“齐衰、苴杖、居庐、食粥、席薪、枕块,所以为至痛饰也。
”表示为悼父母之丧,以土块为枕,表示极其哀痛。
此风俗一直延续了上千年,甚至《明史》有记载进士曹阂因“母终,枕块,得寒疾卒”,这枕就不仅仅是安睡的意义那么简单了。
虽然文献里对枕屡有记载,但考古发现最早的枕的实物是在战国时期。
汉墓中也发现以日常用枕作为随葬品的,但与玉衣、玉面罩等配套的玉枕,应该是专门制作的玉殓具。
而且出土铜枕、玉枕的墓葬,墓主均为诸侯王以上的高级贵族,可见枕与丧葬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木枕在南北朝时期已相当普遍。
《北史》载:“基性清慎,无所营求,尝语人云:'任官之所,木枕亦不须作,况重于此乎?’”说的是北齐皇建年间郑州长史朗基为官清廉,不贪图享受,他居住的地方,连木枕都没有。
反过来说明木枕在当时的普及性。
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杨永德伉俪捐赠瓷枕专题展

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杨永德伉俪捐赠瓷枕专题展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中国古代瓷枕专题陈列,是目前全世界唯一的中国古代瓷枕专题陈列,这批珍贵的古代瓷枕来自同一个主人——杨永德伉俪。
杨永德,香港实业家“兼”著名文物收藏家、鉴赏家,出生于1922年,祖籍广东鹤山市共和镇南庄村。
岭南大学附中毕业后到香港从事商业。
同时,他还是爱好古董文物鉴赏的“老资历”藏家,是一位古代瓷枕收藏大家。
杨永德先生在全世界范围内收集中国古代瓷枕。
倾二十年之力,其瓷枕收藏颇具规模,众多瓷枕的聚集,蔚为大观,令世人钦羡。
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杨永德共收藏了200多个瓷枕,以唐代及其后的北方窑口为主,堪称收藏一绝,其中有几个陶瓷枕头,在世界上极为稀少。
这批藏品曾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顶级博物馆展出并引起巨大轰动,带动世界各地公、私博物馆对这一收藏品类的关注。
1991年,杨永德为了更好地保存和展示这批陶瓷枕,欣然决定将这组藏品全部捐献给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并设立目前全世界唯一的中国古代瓷枕专题陈列。
在1993年出版的《枕——杨永德伉俪捐赠枕》中,完整收录了这批珍品。
无疑,杨永德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爱国藏家。
01晚唐黑釉长方形枕安徽寿州窑02晚唐至北宋初黄釉绞胎印花如意形枕河南巩县窑03 晚唐绿釉绞胎朵花纹长方形枕河南巩县窑04唐釉下褐绿彩花卉纹长方形枕湖南长沙窑05晚唐黄釉绞胎菱花纹长方形枕河南巩县窑06金三彩子母狮子座枕07金三彩划人物腰形枕河南焦作窑08北宋三彩印锦地菊花纹束腰形枕河南新安城关窑09 北宋三彩篦划水波纹束腰形枕河南新安城关窑10金三彩划蔓草纹束腰形枕河南郏县黄道窑11北宋褐釉印花卉兔纹束腰形枕河南新安城关窑12北宋绿褐釉篦划水波纹腰形枕河南新安城关窑13北宋三彩划牡丹纹八角形枕河南新安城关窑14北宋黑釉双狮座枕河北定窑15北宋青白釉划娃娃纹束腰形枕江西景德镇窑16北宋青白釉褐彩蝴蝶纹元宝形枕江西吉州窑17北宋青白釉印婴孩纹腰形枕江西景德镇窑18晚唐褐釉如意形狮座枕山西耀州窑19北宋青白釉如意形狮座枕江西景德镇窑20北宋晚期白地黑花“枕赋”铭长方形枕河北磁州窑21 北宋绿褐釉印鸳鸯纹元宝形枕河南修武当阳峪窑22 金绿釉剔地刻鱼人纹六角形枕山西晋南23金三彩剔地刻虎纹三瓣花形枕山西晋南24金三彩剔地刻花鸟纹三瓣花形枕山西晋南25金三彩划花卉纹长方形枕山西晋南26金三彩剔地刻婴孩纹三瓣花形枕山西晋南27金三彩划花卉纹长方形枕山西晋南28北宋绿釉划花卉纹腰形枕河南修武当阳峪窑29北宋绿釉兽头小枕河南新安城关窑30北宋绿釉划牡丹纹四瓣形枕河南31金绿釉素面腰形枕河南焦作窑32金绿釉刻花卉文字如意形枕33金绿釉狮子枕34北宋绿釉刻一束莲纹腰形枕河北磁州窑35北宋绿褐釉素面腰形双狮座枕河南宝丰清凉寺窑36 北宋三彩刻莲秃纹腰形枕河南修武当阳峪窑37北宋三彩划莲秃纹长方形枕河南济源勋掌窑38北宋三彩划花卉纹长方形枕河南济源勋掌窑39河北三彩划牡丹花纹长方形枕河南济源勋掌窑40 北宋三彩划莲池鸯莲纹长方形枕河南济源勋掌窑41 北宋三彩刻牡丹纹腰形枕河南郏县黄道窑42金白地黑褐彩鸟纹虎形枕山西长治窑43金白地黑褐彩新篁棲禽纹虎形枕山西长治窑44金褐地黑彩牡丹纹虎形枕山西长治窑45金白地黑褐彩鸟纹虎形枕山西长治窑46金白地黑褐彩花卉纹卧妇形枕山西长治窑47 元白地黑花人物形长方形枕河北磁州窑48金三彩狮形枕河北磁州窑49金白地黑花山水纹长方形枕河北磁州窑50金绿黄釉印花诗文扇形枕河北磁州窑51北宋白地黑花持荷娃娃腰形枕河北磁州窑52 金三彩划牡丹纹如意形枕53北宋白地剔缠枝花卉纹腰形枕山西晋南54金白地剔折枝牡丹花纹腰形枕山西晋南55金白地剔缠枝牡丹纹八角形枕河北磁州窑56 金白地划“忍”字腰形枕山西晋南57金白地剔牡丹纹腰形枕山西晋南58金黑釉腰形枕山西晋南59南宋白地褐彩花卉诗文束腰形枕江西吉州窑60 北宋白地剔牡丹纹腰形枕山西晋南61金白地填黑剔婴花纹八角形枕山西晋南62金白地黑花牡丹纹八角形枕河南鹤壁集窑63 北宋白地黑花词文腰形枕河北磁州窑64金白地黑花鹿纹如意形枕河北磁州窑65金白地黑花虎纹如意形枕河北磁州窑66金白地黑花诗文腰形枕山西中部67金白地黑花诗文腰形枕河北磁州窑68金白地黑花诗文八角形枕河南鹤壁集窑69北宋珍珠地划牡丹纹腰形枕河南70北宋珍珠地划荷花纹腰形枕河南巩县窑71北宋珍珠地印朵花纹腰形枕河南新安城关窑72北宋珍珠地划爽秃纹腰形枕河南鲁山段店窑73金白地黑花花卉纹三瓣花形枕河北磁州窑74金白地黑花牡丹纹八角形枕河北磁州窑75北宋白地黑花如意形台座枕河北磁州窑76金白地黑花鸟纹八角形枕河北磁州窑77金白地黑花飞雁纹八角形枕河北磁州窑78金白地填黑剔“福”鹿纹八角形枕山西晋南79金白地填黑持荷娃娃纹八角形枕山西晋南80北宋白地剔缠枝牡丹纹如意形台座枕河北磁州窑81 北宋晚期白地填黑剔牡丹纹八角形枕山西晋南82 金白地填黑荷花纹八角形枕山西晋南83北宋白地划花写诗文如意形台座枕河北磁州窑84 北宋白地划莲池鸳鸯莲纹腰形枕山西晋南85北宋白地划奔羊纹元宝形枕河南修武当阳峪窑86 北宋白地划牡丹纹如意形台座枕河北磁州窑87北宋珍珠地划莲鸭纹腰形枕河南修武当阳峪窑88 北宋珍珠地划花卉纹元宝形枕河南新安城关窑89 北宋珍珠地划荷花纹腰形枕河南郏县黄道窑90北宋珍珠地划花卉扇形枕河北磁州窑91北宋珍珠地划宝塔秋菊纹腰形枕河南鲁山段店窑92 北宋珍珠地划花卉纹腰形枕河南新安城关窑93北宋珍珠地划云鹭纹海棠形枕河北定窑94北宋珍珠地划婴孩纹腰形枕河北定窑95金白地剔牡丹花擎荷娃娃枕河北定窑96北宋白地印花鹿纹海棠式枕河北定窑97金白地剔牡丹纹腰形枕98白地剔银锭纹腰形枕河北磁州窑99北宋白地印缠枝花卉纹元宝形枕河北定窑100北宋白地印花鹿纹海棠式枕河北定窑101北宋白地印划狮子纹元宝形枕河北定窑102北宋天青釉如意形枕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备注。
南越王博物馆馆藏枕展(山西窑)

南越王博物馆馆藏枕展(山西窑)
南越王墓博物馆晋南北宋白地剔牡丹纹腰形枕
南越王墓博物馆晋南北宋白地划莲池鸳鸯莲纹腰形枕
南越王墓博物馆晋南北宋白地填黑剔牡丹纹八角形枕
南越王墓博物馆晋南金白地填黑荷花纹八角形枕
南越王墓博物馆晋南金白地填黑剔婴花纹八角形枕
南越王博物馆晋南金白地划忍字腰形枕
南越王博物馆晋南金白地剔折枝牡丹纹腰形枕
南越王博物馆晋南金白地填黑持荷娃娃纹八角形枕
南越王博物馆晋南金白地真黑剔福鹿纹八角形枕
南越王博物馆晋南金绿釉剔地刻鱼人纹六角形枕
南越王博物馆晋南金三彩剔地刻花鸟纹三瓣花形枕
南越王博物馆晋南金三彩剔刻莲花纹三瓣花形枕
南越王博物馆鲁山段占窑北宋珍珠地划双凫纹腰形枕
南越王博物馆山西晋南金白地剔牡丹纹腰形枕
南越王博物馆山西晋南金黑釉腰形枕
南越王博物馆山西长治窑金白地黑褐牡丹纹虎形枕
南越王博物馆长治窑金白地黑褐彩花卉纹卧妇形枕
南越王博物馆长治窑金白地黑褐彩鸟纹虎形枕
南越王博物馆长治窑金白地黑褐彩新篁棲禽纹虎形枕
南越王墓博物馆山西和东治窑金白地黑褐彩鸟纹虎形枕
南越王墓博物馆山西晋南金白地剔牡丹纹腰形枕
南越王墓博物馆山西晋南金白地填黑剔黑福鹿纹八角形枕
南越王墓博物馆山西晋南金三彩剔地刻婴孩纹三瓣花形枕。
南越王博物馆的介绍

南越王博物馆的介绍
广州有个着名的博物馆,就是“南越王博物馆”,它坐落在广东省广州市的南越王宫遗址公园内。
这里是广州历史的见证,也是我们国家第一座反映岭南地区历史文化的博物馆。
它占地面积三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一万四千多平方米,分上下两层,馆内收藏着从南越王宫遗址中发掘出来的文物近万件,其中有高达五米多的金器、玉器、青铜乐器和大量的陶瓷陶器等。
它是广州最大、最重要的文物收藏基地之一。
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岭南文化和南越王宫遗址所折射出的岭南历史文化。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博物馆吧!
博物馆里展出着从南越王墓中出土的文物,有铜鼎、铜鼓、铜灯、铜壶等,还有很多珍贵文物。
其中有一件叫做“曾侯乙尊盘”的国宝。
这件国宝是用来吃饭、饮酒的器皿,它有十个盘和一个壶组成。
这件文物造型非常独特,它是一个中空的圆筒形盘子,上面刻着“曾侯乙”三个字,“曾”是古代一种官职名称。
这件国宝是南越国早期的文化遗产,它对于研究我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和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 1 —1 —。
南越王博物馆瓷枕介绍

南越王博物馆瓷枕介绍朋友!今天咱来聊聊南越王博物馆的一个宝贝:瓷枕。
说起瓷枕啊,嘿,我这心里就跟这儿似的七上八下,咋说呢,那可是个有故事的玩意儿。
话说第一次见到这瓷枕,我那小心肝就扑通扑通直跳,心想,这古人可真有意思,睡觉不用枕头,竟用瓷枕。
要是我,我估摸着一晚上都不得安生。
但当我站在这瓷枕前,细细观赏,那工艺,那图案,啧,简直和现代艺术长得一个模样。
青花瓷的纹路婉约而细腻,就像那春天的流水,阴阳顿挫,变化万千。
你可能不知道,这瓷枕可是有历史的。
从那两汉时期就开始出现在各种贵族之家。
它不像咱现代的布枕那么柔软,老祖宗睡觉讲究个“正经”。
话说回来,这瓷枕摸起来倒是光滑,透着一股凉意,就像是摸着一块冬天里的冰面,夏天用来纳凉再合适不过了,估摸着古人也就是这个意思。
据说,瓷枕还有个妙用,就是能放一些香料在里面,叫个什么“枕中香”,睡起来香气四溢,那叫一个享受。
我倒是未曾尝过,不知道闻着那香,能不能做个好梦。
不过想想都觉得新奇,古人的智慧还真是不一般。
有次我在南越王博物馆里溜达,看见有个小孩儿,指着瓷枕问他爸:“这不就是个大砖头吗?”我那心里别提多别扭了,心想,小家伙不懂这背后的文化价值,也难怪。
但转念一想,这瓷枕,在现代人的眼里,确实是个挺别致的玩意儿。
就像咱那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得好好珍惜。
还有啊,听说过这个瓷枕的人,都对它的制作工艺好奇不已。
想来想去,心里就是个佩服,不知道那些古代工匠是如何在那么小的枕面上,雕琢出那种精美的纹理。
细想一下,可能每一个图案,每一道花纹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吧,这可得慢慢琢磨,慢慢品味。
哎,朋友,不知道你有没有机会去南越王博物馆走一遭,站在那瓷枕面前,静静地想上一想,或许你也能感受到那份岁月流转中的珍贵。
我是想着,这瓷枕就像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小惊喜”,不管现在的日子再怎么忙乱,有时候看看这些古代遗物,心里总会升起一丝暖意。
怎么样?你有没有感兴趣?哪天咱们一道去逛逛?。
磁州窑白地黑花《枕赋》枕铭文的考释

磁州窑白地黑花《枕赋》枕铭文的考释鹤壁市文联 李建东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珍藏一方磁州窑白地黑花《枕赋》长方形铭文枕(图1),是目前发现的古瓷枕中,书写汉字铭文最多的瓷枕,是研究瓷枕文化的重要实物,也是一件古枕之中的国宝级文物。
磁州窑白地黑花《枕赋》枕的概况 立面竖线左右绘喇叭锦地花卉纹;左右侧立面绘菱光开光纹,纹中绘荷花,另一个绘牡丹花,写有“官石”两字,立面四夹角绘一束花并填充细碎花卉纹。
枕底部无釉,钤方形“王氏寿明”窑戳款,字口不太清楚,枕后立面中央上部留有透气孔一个。
长方形枕定为宋代外,还有首都博物馆和大英维图1 磁州窑白地黑花《枕赋》长方形铭文枕 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动物、诗文等装饰图案,枕侧立面通常以左莲花右牡丹居多。
笔者在磁州窑艺术馆看到一方白地黑花《懿德传家图》长方形枕,此枕五面绘人物画片,如五场大戏同时演出,枕面绘《贵妃出行图》,枕前立面绘《陶母剪发待宾》,枕后立面绘《疏者下舟》;枕左立面绘《曹娥泣江图》,枕右立面绘《绿珠坠楼图》,枕以富贵、贤良、忠义、孝道、贞节为主题,共绘有32个人物,图2 “彰滨逸人制” 河南鹤壁私人收藏升了自家产品强烈的推介意识,常常在各种瓷器上题写年款和字号(图7)。
如枕面上题写字号落款,在枕底部钤有方形、长方形、钟形等各种形状的姓氏大名和窑场家号记、造、制窑戳(图8),这些瓷器标本充分展示了元代瓷器的独特风貌和时代印记。
香港大学中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詹杭伦撰文《国学与文物:瓷枕上的赋文研究》对《枕赋》枕上的赋文进行校订,文中指出:“按照元代通行的韵书,《枕赋》的20个韵字是完全符合押韵规则。
这也可作为《枕赋》产生于元代的一个旁证。
”归纳起来,从瓷枕的时代风格特征和赋文中的韵字来考证,笔者认为,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白地黑花《枕赋》长方形铭文枕年代问题,应该为元代。
磁州窑白地黑花《枕赋》枕的赋文赋是我国古代的文体之一,班固《两都赋序》曰“赋者,古诗之流也”,到汉代形成一种特定写作制式,是一种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
江西省南昌市二十八中教育集团联盟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西省南昌市二十八中教育集团联盟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综合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社会民俗包括人际交往、礼仪文化、岁时节日民俗等,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中可以瞥① 见许多人情世故。
《社戏》中,每逢社戏,远近村民都会成群结队摇着乌péng ② 船前往观戏。
“社”一字由“示”“土”构成,“示”表示祭祀,“土”表示土地。
社戏实际上是祭祀社神风俗的在社中进行的一种戏艺活动,有着酬神祈福、文化娱乐等意义。
此外,文中提到的“春赛”属于民间娱乐,未当家的女儿在夏季归省属于社会习俗。
《灯笼》中也描写了在春节和元宵节里张灯结彩、跑马灯、猜灯谜等节日民俗,还涉及婚嫁礼仪,如族里的姐妹远嫁时就会满街灯火,彻夜鼓吹,场面热闹宏大,使人叹为观止。
可惜随着现代化进程,许多民俗已屏息敛声,我们也只能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来了解了。
1.在文中横线①处填入拼音,正确..的是()A.biěB.piēC.piěD.biē2.在文中横线①处填入汉字,正确..的是()A.蓬B.棚C.篷D.逢3.文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社会民俗包括礼仪文化、岁时节日民俗等,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中可以瞥见许多人情世故。
B.《社戏》中,每逢社戏,远近村民都会成群结队摇着乌péng①船前往观。
C.如族里的姐妹远嫁时就会满街灯火,彻夜鼓吹,场面热闹宏大,使人叹为观止。
D.可惜随着现代化进程,许多民俗已屏息敛声,我们也只能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来了解。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社戏实际上是在社中进行的一种祭祀社神风俗的戏艺活动,有着酬神祈福、文化娱乐等意义。
B.社戏实际上是在社中进行的戏艺活动的一种祭祀社神风俗,有着酬神祈福、文化娱乐等意义。
C.社戏是一种实际上是在社中进行的祭祀社神风俗的戏艺活动,有着酬神祈福、文化娱乐等意义。
D.社戏实际上是在社中进行的祭祀社神风俗的戏艺一种活动,有着酬神祈福、文化娱乐等意义。
国学与文物:瓷枕上的赋文研究

始” 对“ 混沌” , 铢两悉称 。其二, “ 泥其均” 当依图中原文改为“ 泥其钧” 。按 : 《 文选》 载张华 《 励志》 诗, 有“ 若金受砺 , 若泥在钧” 之句, 李善注 : “ 钧, 已见《 西征赋》 , 谓陶家泥轮 以能成器也。 ” ⑧ 其三, “ 减伯益 文武之火” 改为“ 灭伯益文武之火 ” 。按 : 此伯益乃舜 时的大 臣, 与“ 文武之火 ” 无关 。《 孟子 ・ 滕文公 下》 : “ 当尧之时, 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 , 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 , 禽兽繁殖 , 五谷不登 , 禽兽倡人 , 兽蹄 鸟迹 之道 , 交 于 中国。尧 独 忧之 , 举 舜 而敷 治 焉 。舜 使 益 掌火 , 益 烈 山泽 而 焚之 , 禽 兽 逃 匿。 禹疏 九河 ,
骨 。游黑甜 之 乡而神 清④, 梦黄 粮 ( 粱) 之境 而兴足⑤。恍 惚 广 寒之 宫 , 依 稀 冰 雪 之窟 。 凛然 毛 鬟之
爽, 倏 然 炎蒸之 肃。 思 圆木警 学之 勤⑥, 乐仲 尼 曲肱之趣⑦ 。庶 不 负大庭 太故 ( 古) 之物, 又 岂持 ( 特)
不 困于烦 暑之酷 而 已也 。
源流 , 金元《 枕赋》 的出现不是一个孤立 的文学现象 , 其上溯 由汉至宋 的枕 赋 , 下联 明清 乃至当代 的枕赋 , 可见
金元 瓷枕 上的《 枕赋》 在题材上具有承前启后 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 文物 ; 瓷枕 ;枕赋 ; 赋
中图分类号 : I 2 0 6 . 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1 0 0 0— 9 6 3 9 ( 2 0 1 3 ) 0 3— 0 0 1 0— 0 9
J OURN AL OF S UN Y AT — S EN UN I VE RS I T Y
南越王博物院瓷枕展

南越王博物院瓷枕展九月末的广州,在略微有些咸湿的暑气中,白天虽然仍感有些炎热,但早晚两头却已觉得凉爽。
在时尚漂亮的广州,就在闹市区,在绿树掩映下,却似乎隐藏着两处散发着浓浓古代文化的所在,那就是西汉南越王博物院的建筑。
广州南越王博物院展区共有两处,分为王墓和王宫展区。
王墓展区位于解放北路,原为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这里主要是展出王墓中出土的文物共计一万余件,古瓷枕展厅就陈列于此。
王宫展区位于属广州景区的北京路上,原为南越王宫博物馆,那里主要是展出南越宫苑、南汉王宫等考古遗址的遗物。
两处相隔约三公里,之间有公交和地铁相连,交通便利。
南越王宫博物院是依托古代西汉南越国宫署遗址而建成的大型遗址博物馆,现已成为广州作为岭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在地的历史见证。
而由于古瓷枕的加盟,更是叠压着从秦汉至民国共12个历史时期的考古遗物,由此更是成为新广州在文物考古方面领先的国内市民旅游和网红打卡地。
瓷枕展览从南越王博物院收藏的546件陶瓷枕中(其中有200多件是由香港爱国商人古瓷枕大王杨永德所慷慨捐赠的),甄选出150多件展出,年代从唐代至清代及民国时期,展现了它产生、发展、繁荣及衰落的发展脉络,并介绍了陶瓷枕生产的各大窑口、技法,以及蕴含的文化、民俗、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展览以时间为序分为6个部分:唐代介绍巩县窑、长沙窑陶瓷枕,以及三彩、绞胎等相关技法;宋代重点突出鼎盛期的陶瓷制作,涵盖定窖、汝窖、井陉窑、湖田窑等南北名窑的作品;辽代部分以龙泉务窑三彩枕为例说明其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金代民间艺人在瓷枕装饰中融入了书画和绘画艺术,装饰工艺与纹样极为丰富;元代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一些文人转向民间,参与瓷枕的书画创作,绘制出不少水墨山水画瓷枕;清代至民国是瓷枕衰退期,实用枕则以青花、粉彩为主。
1992年,香港商人杨永德夫妇将多年珍藏的200多件中国唐代至元代陶瓷枕捐赠给广州市政府。
杨永德伉俪捐赠的历代陶瓷枕“数量多,品类全,而且窑口众,是无价国宝”。
陶瓷枕的历史

陶瓷枕的历史枕是人们生活中极为常见的卧具,而陶瓷枕又是我国陶瓷艺术中一个非常独特的门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自1991年入藏香港著名收藏家杨永德伉俪捐赠的200余枚陶瓷枕以来,将“陶瓷枕”作为一个特色收藏,在不断扩大藏品的数量与类别的基础上加大对陶瓷枕的征集与研究,到目前为止馆藏陶瓷枕近600枚,涉及国内众多窑口,堪称国内博物馆瓷枕收藏之最。
本文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馆藏瓷枕为例,介绍陶瓷枕历史中所蕴含的社会生活史、文化发展史、技术史和艺术史。
瓷枕与社会生活史瓷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代,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最早的瓷枕实物出自河南安阳隋代张盛夫妇合葬墓,高2.4厘米、长3.9厘米、宽2.3厘米,枕面下凹,两端上翘,作为随葬之用。
而从唐代开始,瓷枕不仅作陪葬之用,并成为了具有实用功能的日常用具,这在考古发掘材料和当时的文献中均能找到相关证明。
1972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富平县文化馆清理了位于陕西富平县吕村公社的李凤及其妻刘氏的合葬墓。
李凤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十五子,封为虢王。
该墓壁画异常精美,其中位于甬道西壁的第二幅墓画,描绘了侍女二人,左侧者头梳螺髻,上穿窄袖粉红色襦衣,外加披巾,下着淡红长裙,足蹬云头履,双手捧枕。
[唐]侍女捧枕壁画陕西富平李凤墓出土从画面中可以看到,此枕有棱角起伏,形制似为硬质瓷枕。
《唐书·五行志》说:“韦后妹七姨家将军冯太和,为豹头枕以辟邪,白泽枕以辟魅,伏熊枕以宜男,亦服妖也。
”其时的陶瓷枕除了日常使用之外,还衍生出辟邪、辟魅、宜男和服妖等民俗学含义。
宋代,城镇经济和市井文化的发展,促使瓷枕制作更加普及,定窑、磁州窑、耀州窑、登封窑等众多北方窑口及窑系都生产瓷枕。
1918年河北巨鹿发现了一座宋代故城,据《宋史·五行志》记载:“大观二年(1108年)秋,黄河决,陷没邢州钜鹿县。
”《宋会要辑稿》载:“八月十九日,工部言,邢州奏钜鹿下埽大河水注钜鹿县,本县官私房屋等尽被渰没。
宋磁州窑白地黑花竹纹枕 [宋元磁州窑文字枕概述及断代(上篇)]
![宋磁州窑白地黑花竹纹枕 [宋元磁州窑文字枕概述及断代(上篇)]](https://img.taocdn.com/s3/m/ed24ce15c8d376eeaeaa31fc.png)
宋磁州窑白地黑花竹纹枕[宋元磁州窑文字枕概述及断代(上篇)]宋磁州窑白地黑花竹纹枕 [宋元磁州窑文字枕概述及断代(上篇)]瓷枕是磁州窑器物中一项独立的门类,造型各异,装饰技法繁多,装饰题材丰富多彩。
其中文字枕尤为引人注目,历史上“诗、词、曲、赋”等文学形式在瓷枕上均有展现。
本文拟将宋元磁州窑文字枕的发展脉络梳理清楚,并探讨瓷枕分期及装饰内容、技法等相关问题。
磁州窑指今河北省南部邯郸的磁县和峰峰境内太行山东麓漳河、滏阳河流域宋元时期的制瓷窑场,这里当时属磁州管辖,故名,为磁州窑系中心窑场。
建国后,漳河流域的观台窑先后经过三次考古发掘,特别是1987年第三次观台窑发掘,不仅出土器物丰富,还为磁州窑器物提供了科学的分期断代标准。
加之漳、滏流域墓葬、遗址出土,以及建国前后散失国外和私人收藏瓷枕,这些都为宋元时期文字枕的纵向排列打下了基础。
一、宋代磁州窑文字枕1987年观台窑发掘出土的Ⅱ型2式带文字的珍珠地叶形枕有3件标本:(1)珍珠地划花,枕面纹饰以双钩“福德”二字为主体,文字周围有缠枝蔓草花纹(图1);(2)珍珠地划花,枕面双钩文字“福德枕一只”(图2);(3)枕面前部残片,珍珠地划花,双钩“福”字头,边上有草叶纹。
这3件标本属观台窑二期前段,时代约为北宋中期,此类珍珠地划花“福德”、“福德枕一只”文字叶形枕为迄今发现宋元时期磁州窑较早的文字枕。
叶形枕是观台窑的典型器物,珍珠地技法出现很早,流行于观台窑一期至二期前段,时代约为五代、北宋早期至北宋中晚期。
磁州窑系的河南登封曲河窑、密县西关窑和新安城窑等窑口也有珍珠地划花“福德”文字枕。
如:美国纽约帕克博耐特美术馆藏珍珠地划花文字长方形枕,枕面珍珠边划花双钩“福德”二字,枕前墙有深剔花双叶菊花纹。
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藏珍珠地划花文字长方形枕,带年款,枕面珍珠地划花双钩“家国永安”四字,文字两边分别划书“本冶底赵家枕永记,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三月十九日画”,枕前墙亦有深剔花双叶菊花纹(图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越王博物馆藏陶瓷枕十最
北宋定窑珍珠地划婴孩纹腰形枕广州王维
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现藏500余件陶瓷枕,其中200余件是香港著名收藏家杨永德先生与夫人杨张瑞贞女士捐赠的,在此介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10件精品,以飨读者。
北宋定窑珍珠地划婴孩纹腰形枕
——最具艺术美感的珍珠地印花定窑枕
长24.3厘米,宽19.9厘米,高11.4厘米
印花是宋代河北定窑普遍采用的工艺技法之一,工艺素雅的定窑印花瓷器一向被视为陶瓷艺术的珍品。
所谓珍珠地,是在纹饰的空隙处填印细而密的珍珠纹,故又称珍珠地划花。
这件瓷枕是珍珠地花纹枕中的佼佼者,它在灰白色瓷胎上施以印花珍珠纹作地纹,在枕面中心划一丰腴肥满的婴孩,枕侧面配以印花纹和珍珠纹,整件瓷枕造型完美,构图匀称,划法流畅,充满了艺术美感,也充分展示了定窑的工艺水平,是罕见的定窑珍品。
北宋汝窑天青釉如意形枕
北宋汝窑天青釉如意形枕
——现存最大的汝窑瓷枕长23厘米,宽28.5厘米,高12厘米
汝窑是北宋五大名窑之首,窑址1987年被发现确认,在今河南宝丰县的清凉寺,即宋代的汝州辖内。
汝窑主要烧造宫廷用瓷,存世仅20年左右,其传世品不足百件,是五大名窑中最少的,且散落于世界各地,由此可见汝窑瓷器之珍罕。
汝窑瓷器胎质坚细,多呈香灰色。
釉色以青釉为主,分为天青、蛋青、茶青等多种。
这件瓷枕是现存汝窑器中最大的,也是目前所见唯一的汝窑瓷枕,十分珍贵。
其胎灰白色,施天青釉,釉色莹润,可见玛瑙泡和玛瑙光
(编者注:有学者认为此枕或系钧窑系产品,过去还有汝钧不分的说法)
北宋当阳峪窑三彩刻莲凫纹腰形枕
北宋当阳峪窑三彩刻莲凫纹腰形枕
——最具代表性的当阳峪窑瓷枕
长28.2厘米,宽39.8厘米,高12.4厘米
宋三彩继承了唐三彩工艺并且有所发展,其主要特点是釉色以绿色为主调,色彩丰富,布局规整,较唐三彩而言显得浑厚、凝重、古朴、幽深。
此枕为河南当阳峪窑瓷枕的代表作。
饰釉色彩绚丽,
枕面用轻快的笔触刻划出两凫于荷塘戏水的图案。
该枕造型优美,色彩明快,集中体现了宋代精致的三彩工艺。
宋金大郭款三彩胡人牵狮座枕
宋金大郭款三彩胡人牵狮座枕
——难得一见的胡人枕
长29.5厘米,宽18.8厘米,高14.6厘米
枕面划双线如意形框,开光内饰珍珠地纹,划竹、石、双鹿图案,石上有一长尾猴的形象。
枕身雕刻胡人侧卧牵狮形象,施绿、黄、白、黑釉,造型精美,神态和谐,通气孔巧妙地设计在狮子的两个
鼻孔位置。
底部钤印单线框大郭款。
鹿通禄、猴通侯,寄托了人们美好的世俗祈盼。
北宋当阳峪窑白地划奔羊元宝形枕
北宋当阳峪窑白地划奔羊元宝形枕
——最奔放的羊纹枕
长20.7厘米,宽14厘米,高10.9厘米
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的当阳峪窑是宋代瓷窑中风格变化最多、造型与装饰品种最为丰富、做工特别精细的大规模窑场。
这件瓷枕在白地上用巧妙的构图和强劲的笔力勾划出一只狂奔的野
羊形象,让人叹为观止。
所谓划花,是在陶瓷器坯胎阴干后,用竹签一类的工具在胎面上划出线条花纹,装饰技法简单易操作,而好的工匠更可以借此技法传达出极为传神的信息。
金焦作窑三彩划执戟郎腰形枕a
金焦作窑三彩划执戟郎腰形枕
——最拉风的人物枕
长26.1厘米,宽15.9厘米,高9厘米
枕呈腰形,枕面划有一执戟郎形象。
执戟郎为汉唐宫中负责宿卫
殿门的武官。
这件枕面的人物形象与很多神庙武官神像极为相似,着盔甲,左手持戟,身体正直而脸转向右侧怒目警视,飘带在肩部和盔甲上环绕,两侧还有祥云相伴,虽然只是描绘其半身,但其威风凛凛的姿态跃然枕上,非常拉风。
金定窑褐地剔牡丹花擎荷娃娃枕
金定窑褐地剔牡丹花擎荷娃娃枕
——最佳艺术造型的定窑瓷枕
长18.5厘米,宽22.5厘米,高17厘米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继邢窑之后著名的白瓷窑场,窑址
在河北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等地,这里唐宋属定州,故名。
它始烧于晚唐,而终烧于元,北宋时期为其鼎盛期。
这件瓷枕集造型、印花、剔花技法于一身,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它以灰白色半陶瓷胎塑出一手擎荷叶的娃娃形象,以荷叶作枕面,十分巧妙自然。
娃娃侧身而卧,似睡似醒,酣态可掬。
枕面剔刻褐彩牡丹纹,再配以缠枝纹,枕座上施有印花纹。
整件器物构思新颖,结构流畅,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手持荷叶的童子形象与宋金磨喝乐风俗密切相关。
婴戏纹代表着宜男多子的祈盼,是人们希望多子多孙观念的体现。
北宋新安城关窑珍珠地划双凤纹元宝形枕
北宋新安城关窑珍珠地划双凤纹元宝形枕
——最具代表性的新安城关窑瓷枕
长20.4厘米,宽12.4厘米,高11.8厘米
新安城关窑是近年发现的豫西北宋窑址之一,其产品纹饰以珍珠地为主,布局排列整齐。
这件瓷枕在灰白色的胎土上印珍珠地纹,再划出两只凤鸟纹,枕的侧面剔刻牡丹花纹。
施灰黄色透明釉,釉色莹润,画工精湛,布局工整,可视为新安城关窑瓷枕的代表作,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元磁州窑白地黑花枕赋铭长方形枕
元磁州窑白地黑花枕赋铭长方形枕
——现存文字最多的瓷枕
长15.7厘米,宽42厘米,高14.4厘米
这件枕赋铭瓷枕是目前所见唯一枕上说枕的实物,也是目前所见枕上文字最多的一件瓷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枕赋描述该枕的产地、价值和功能以及当时人们对瓷枕的钟爱,洋洋洒洒265字。
并署有制作者的名号漳滨逸人,底部有王氏寿明的印款。
从流传下来的多件由他制作的瓷枕看,他是当时磁州窑的制枕高手,绘画、书法等都极有造诣。
金晋南三彩剔花虎纹三瓣花形枕
金晋南三彩剔花虎纹三瓣花形枕
——最受金人喜爱的虎纹枕
长11厘米,宽24厘米,高8.8厘米
华丽、雍容,用笔洒脱而不失法度,是山西晋西地区金三彩枕给我们的印象。
由于受刚劲、质朴的少数民族风格的影响,瓷枕上那种平和、中庸、清淡的宋代风格已不再见,而宋代少见的老虎形象在金代瓷枕上却屡屡出现,有直接以虎形为枕的,也有把虎形象绘入枕面或枕侧的。
这件瓷枕构图自然洒脱,用笔自由奔放,老虎的
形象粗犷、凝练,呼啸生风,老虎口咬桃木,这应与《风俗通》记载的上古神荼、郁垒兄弟在朔山桃树下饲虎镇鬼传说有关。
责编耕生
本文由yysm编辑,来自:现代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