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中的领导艺术80分

合集下载

读《资治通鉴》之管理智慧

读《资治通鉴》之管理智慧

读《资治通鉴》之管理智慧一、组织用人周郝王三年(公元前312年),燕昭王就人才招募问郭槐,郭槐讲“:古时候有个君主派一个负责洒扫的涓人用千金去求购千里马,那个人找到一匹已死的千里马,用五百金买下马头带回。

君主大怒,涓人解释说‘死马你还买,何况活的呢。

天下人知道了,好马就会送上来的’。

不到一年,果然得到了三千匹千里马。

现在大王你打算招致人才,就请先从我郭槐开始,比我贤良的人,就会不远万里前来的”。

于是燕昭王为郭槐翻建府第,尊为老师。

各地的贤士果然争相来到燕国:乐毅从魏国来,剧辛从赵国来。

昭王奉乐毅为亚卿高位,委托以国家大事。

现在许多企业为了把企业做强做大,也是求贤若渴。

但是没有找到招揽人才的方法。

比如:有的企业虽然也引进了一定人才,但是却不给于信任和重用,不能给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甚至还在待遇上斤斤计较,许诺的事情不予兑现,有时还想办法克扣一点。

企业虽然从表面上是乎占了点小便宜,但是却向其他有意进入公司的人才关闭了大门。

因为其他人才不敢迈进企业的大门,也害怕上当受骗。

如果企业能够向燕昭王对待郭槐一样,那么何愁像乐毅,剧辛这样的人不来投呢?二、组织文化唐太宗对侍臣说:“我看《隋炀帝集》,思想深奥,知识广博,觉得知道他应该是尧舜一类的人,而不是桀纣一类的人,然而为什么他做事往往相反呢?”魏征回答说:“他嘴上说着尧舜之言,做事却像桀纣一样,自己不反省,最终导致了失败。

”后来,有大臣上奏请唐太宗做《文集》,唐太宗说:“我发布的命令,有益于人民的,史书上自然会记载,足为不朽。

如果没有益处,做了《文集》又能怎样?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都有《文集》,也避免不了亡国的下场。

如果不行德政,做文章又有什么意思!”评:唐太宗是个明白人,比我们的许多企业管理者强。

他知道光说是没有用的,人家看你这个人和这家企业,不是看你说的多好,而是看你做得多好。

我们许多企业的“文化手册”,是不是有一点点像《隋炀帝集》?三、领导职责一次,文侯请自己的谋士田子方喝酒,文侯忽然对旁边敲击编钟的乐师说:“钟声的音阶有问题,左边的偏高了”。

资治通鉴--古代君王用人之道

资治通鉴--古代君王用人之道

学生姓名:教师姓名:学院:专业:学号:中国﹒重庆二〇一四年四月读《资治通鉴》论中国古代君王的用人之道摘要自选修“中国文化之《资治通鉴》导读”这一课程以来,便逐渐品读《资治通鉴》一书,对其中有关古代帝王将相举贤任能以富国强民的用人之道颇有些感受。

由宋神宗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得名的《资治通鉴》本就是司马光等人写来教导、劝诫历代君王治国之道的,而治国之道中最重要的无非是用人之道。

用人之道即举用贤才的方法,从古至今诸多英雄选用贤人的方法,如何选择能人及如何运用能人的方法与心得。

在书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凡开明的、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为了成就一方伟业,无不求贤若渴、千方百计地招揽人才,进而导演出一幕幕人才济济、功业赫赫的历史剧。

因为他们都明白人才是领导者统治和治理一个国家的根本,精于用人之道,会用人,用好人,国家才能繁荣昌盛,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君王的对整个国家的控制才能牢固且长久。

经总结各代君王将相的用人之道,我发现有六条最为重要。

关键词:用人之道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容人之量虚怀纳谏一、识人辨忠奸明贤庸,知人才能善任在用人之前,君王当先识人知人,也就是要了解一个人的能力、品行和性格,辨忠奸、明贤庸。

这样才知道一个人可不可用、如何更好地用。

逆臣奸臣固然不可用,但忠臣亦要了解其能力的大小。

将才不可为帅,能力不足,力不从心,反招祸患;帅才若为将,也未免杀鸡用了牛刀。

初,济少居江东,博学能文。

与上有布衣之旧,知上有大志,然负气不服,常谓人曰:“会于盾鼻上磨墨檄之。

”上甚不平。

及即位,或荐之于上,上曰:“人虽有才,乱俗好反,不可用也。

”——《梁纪十六·梁武帝太清元年》梁武帝十分了解荀济,认为这个人本性反骨,喜欢唱反调,常常做违犯习俗的事,虽然有才,却不可以任用他。

后来发生的事证明了梁武帝的眼光。

荀济逃到东魏后,时任东魏中书监的高澄惜其才,想让他担任侍读,但高欢不同意,他说,虽然我也很喜欢这个人不羁的性格,但我不任用他是因为我想保全他,他的性格不适合从政做官。

“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启示

“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启示

“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资治通鉴》的启示江文[摘要]“任人唯亲”是领导学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资治通鉴》中对破解“任人唯亲”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认为要摒弃“亲”与“贤”的二元对立,通过“举之以众、用之以公”程序流程和信赏必罚的管理机制,来达到“任人唯贤”的目的。

在当代领导实践中,领导者还需要树立权变思维,灵活把握“用亲”和“用贤”的限度和边界,根据组织发展的生命周期调整用人政策。

[关键词]任人唯亲;任人唯贤;用人路线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

选拔任用人才是任何组织存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在用人理念上,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存在一些共识性的观点,比如对人才价值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在选才标准上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在人才激励方面强调“赏罚分明、科学激励”等等。

然而,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我们民族历史中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的路线。

”虽然“任人唯贤”是理论界早已达成的共识,也是中国共产党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原则,但是在选人用人的具体实践中,领导者们却经常面临“亲”与“贤”如何取舍的两难境地。

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许多有关选人用人的史实,对“任人唯亲”的问题也有较为深入的论述。

本文拟在厘清任人唯亲的理论内涵及实践表现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资治通鉴》中相关论述进行分析,以期对当代选人用人实践提供借鉴。

一、问题:“任人唯亲”在理论与实践中的体现从概念上来看,“任人唯亲”主要指的是领导者在用人问题上不问德才表现,只选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

在“任人唯亲”的概念中,“亲”既可以是领导者与下属之间在先天上存在的某种血缘、地缘上的亲密关系,也可以指二者在后天的交往中,因工作学习等共同经历而形成的社交网络关系。

关于“任人唯亲”的争论在历史中不胜枚举,也有大量的领导理论研究进行探讨。

(一)中国历史中的“任人唯亲”问题在中国古代王朝兴衰更替之际,往往伴随着“任人唯亲”与“任人唯贤”的两种用人路线的冲突。

《资治通鉴》中的领导艺术答题100分

《资治通鉴》中的领导艺术答题100分

《资治通鉴》中的领导艺术答题100分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2题,每题20分)
1 .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这句话出自()。

• A.《孙子兵法》
• B.《吴子》
• C.《六韬》
• D.《司马法》
2 . 开创了“光武中兴”的皇帝是()。

• A.汉高祖
• B.汉文帝
• C.汉景帝
• D.光武帝
多选题(共2题,每题20分)
1 . 本课认为,《资治通鉴》对于领导干部提升领导力有哪些启示?()
• A.洞察人性
• B.提升格局
• C.启发智慧
• D.汲取教训以史为鉴
2 . “初唐四杰”具体指的是()。

• A.王勃
• B.杨炯
• C.卢照邻
• D.骆宾王
判断题(共1题,每题20分)
1 . 以司马光等为代表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论,重视官员的品格甚于其实际的才干。

对错。

《资治通鉴》中的领导艺术答题

《资治通鉴》中的领导艺术答题

《资治通鉴》中的领导艺术答题1500字《资治通鉴》是一部集历史记载和历史评析于一体的巨著,涵盖了从周朝末年至五代十国的历史事件。

作者司马光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提出了许多关于领导艺术的观点和见解。

下面将就《资治通鉴》中的领导艺术答题。

首先,在领导艺术方面,司马光强调了君主的聪明才智、明智决策和坚定意志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君主应该具备明智的决策能力,能够正确地分析和判断形势,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措施。

同时,君主还应具备坚定的意志力,能够坚定地执行自己的决策,不被外界的干扰和压力所左右。

其次,在领导艺术方面,司马光强调了君主的公正和仁德。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君主应该以公正的态度对待人民,不偏袒任何一方利益,保障人民的权益。

同时,君主应该具备仁德之心,关心人民的疾苦,体察民情,以民为主,推行仁政,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此外,在领导艺术方面,司马光还强调了君主的谋略和智慧。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君主应该具备高超的谋略和智慧,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预见未来的变化和挑战。

同时,君主还应该具备善于应变和变通的能力,能够灵活地调整自己的策略和方法,适应不同的情况和环境。

最后,在领导艺术方面,司马光还强调了君主的廉洁和节俭。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君主应该以身作则,示范廉洁和节俭的品质,不图私利,不贪污腐化,不浪费财产和资源。

同时,君主还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和长远的目标,能够以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为出发点,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和发展计划。

综上所述,《资治通鉴》中的领导艺术答题强调了君主的聪明才智、明智决策和坚定意志的重要性;强调了君主的公正和仁德,以及对人民的关心和保障;强调了君主的谋略和智慧,以及适应变化和灵活应变的能力;强调了君主的廉洁和节俭,以及远大的眼光和长远的目标。

这些观点和见解为后世的领导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对于塑造优秀的领导艺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资治通鉴》中的团队管理之道

《资治通鉴》中的团队管理之道

《资治通鉴》中的团队管理之道《资治通鉴》这部大书,咱们平时听起来可能觉得挺高深,好像都是给大学问家看的。

但其实啊,里面藏着不少关于怎么带团队、管团队的智慧,用咱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团队管理之道。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说不定听完之后,你会觉得,哎,原来古人早就把这些事儿给琢磨透了。

你想啊,古代的皇帝、大臣们,他们手下得管多少人呢?一个国家,就像咱们现在的一个大公司,或者一个大团队。

怎么让这些人听话,怎么让他们好好干活,不出乱子,这可是一门大学问。

《资治通鉴》里头,就有不少这样的故事,咱们挑几个有意思的来说说。

比如说,有个叫韩信的家伙,大家都知道吧?他带兵打仗那是一绝。

韩信带兵啊,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他会根据每个人的长处来用人。

这就像咱们现在说的“因材施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你得去发现它,然后让它发光发热。

韩信就是这样,他手下的士兵,每个人都能在他的带领下找到自己的位置,所以他的军队特别能打胜仗。

再比如,说到刘邦和项羽争天下,大家都知道最后是刘邦赢了。

刘邦这个人啊,他没什么大本事,但他会用人。

他手下有张良、萧何、韩信这些牛人,个个都能独当一面。

刘邦自己呢,就坐在那儿,听听大家的意见,然后做个决定。

他就像个大家长,看着家里这些能干的孩子们,自己不用操心太多。

这就是刘邦的智慧,他知道怎么让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还有啊,咱们得说说诸葛亮。

诸葛亮这个人,那可是聪明绝顶。

他带兵的时候,特别注重纪律。

他说过一句话:“赏罚严明,方能服众。

”就像咱们现在公司里,也得有规章制度,谁做得好就奖励谁,谁做得不好就得惩罚。

这样大家心里才服气,团队才能团结一致。

诸葛亮就是用这种方法,让蜀国的军队变得特别能打,连曹操都头疼。

说了这么多,其实啊,《资治通鉴》里的团队管理之道,说白了就是几个字:知人善用、赏罚分明、团结一心。

这些道理啊,虽然听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可不容易。

你得了解你的团队成员,知道他们擅长什么,喜欢做什么,然后给他们安排合适的岗位。

领导艺术案例分析

领导艺术案例分析

领导艺术案例分析1.刘备的失误三国时期,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确定的战略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刘备忽视了这一点,派不执行这一原则的关羽去驻守荆州,孙权遣使提出要和关羽结亲,娶关羽的女儿为儿媳,被关羽骂回。

关羽自认为兵多将勇可以抵抗孙吴,北伐曹操,致使两面作战,前后受敌,犯了兵家大忌,丢了荆州和自身性命,并且蜀国与孙吴结盟也随之瓦解。

刘备见关羽被杀,荆州丢失,置赵云、诸葛亮等众臣的意见于不顾,执意起军东征,攻打东吴,最终兵败。

思考与讨论:请根据领导科学的有关原理,分析本案例分析:(1)刘备的失误在于决策失误。

(2)决策贯穿领导活动的始终过程,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领导事业的成败。

(3)科学的决策必须遵循7个原则:客观原则、信息原则、预测原则、程序原则、可行原则、选优原则和“外脑”原则。

(4)本案中刘备严重违背了信息原则、预测原则、选优原则及“外脑”原则,在作决策是未听从“外脑”诸葛亮的意见,也没有依照选优原则而委任并非最佳人选关羽驻守荆州,使得最终的失败。

2.古巴导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英语:Cuban Missile Crisis),又称加勒比海导弹危机,是1962年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

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

这个事件被看作是冷战的顶峰和转折点。

在世界史中人类从未如此近地站在一场核战争的边缘。

当时美国制定了六个可供选择的方案:(1)无所作为;(2)施加外交压力;(3)同卡斯特罗谈判;(4)全面入侵;(5)空袭损毁导弹基地;(6)封锁海面。

最后,肯尼迪政府选择了第六方案迫使苏联将导弹基地撤出了古巴。

思考与讨论:请根据领导科学的有关原理,分析上述案例分析:(1)本案例说明了科学决策的择优原则。

(2)决策就是行动目标和方案的设计和选择,没有选择,就没有决策,而只有一种方案就无法对比选择。

所以科学决策要求遵循选优原则,要求在各种方案之中对比选择。

2020资治通鉴中的领导艺术

2020资治通鉴中的领导艺术

《资治通鉴》中的领导艺术 100分单选题(共2题,每题20分)1、“高平陵之变”与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有关?()A.韩信B.萧何C.司马懿D.司马光我的答案: C2、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谴责了汉武帝以()为将,伐大宛,以使其取得军功,进而封侯的行为。

A.卫青B.霍去病C.李广利D.李陵我的答案: C3、《资治通鉴》中通过描写战国时期子思向卫侯推荐()之事,表达了“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思想。

A.韩非B.苟变C.白起D.廉颇我的答案: B4、开创了“光武中兴”的皇帝是()。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光武帝我的答案: D多选题(共2题,每题 20分)1、本课认为,影响领导效能的因素主要有()。

A.发展趋势B.领导风格C.时机际遇D.心态意志我的答案:ACD2、“汉初三杰”指西汉建立时()这三位开国功臣。

A.张良B.萧何C.韩信D.范增我的答案: ABC3、《资治通鉴》开篇讲了三家分晋的故事,这三家具体指的是()。

A.韩B.赵C.魏D.燕我的答案:ABC4、“汉初三杰”指西汉建立时()这三位开国功臣。

A.张良B.萧何C.韩信D.范增我的答案:ABC判断题(共1题,每题 20分)1、司马光认为“度材而授任,量能而施职”,即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根据官员的胜任素质而非资历或声望来安排岗位。

我的答案:对2、领导素质、领导行为和领导权变构成了《资治通鉴》中领导艺术的三个支柱。

领导素质是基础,领导行为是表现,领导权变是关键,三者缺一不可。

我的答案:对。

《资治通鉴》与管理智慧随堂测试

《资治通鉴》与管理智慧随堂测试

《资治通鉴》与管理智慧随堂测试
摘要:
1.《资治通鉴》的简介和历史背景
2.《资治通鉴》与管理智慧的关系
3.《资治通鉴》中的管理智慧实例
4.总结与启示
正文: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史书,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全书共294 卷,记载了自公元前403 年至公元959 年,跨越1363 年的历史。

书名中的“资治”意味着“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以指导现代的管理和决策。

《资治通鉴》与管理智慧有着密切的关系,书中的许多治国理念和实践经验对现代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资治通鉴》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与管理智慧相关的内容。

例如,书中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味着在管理中,要重视民众的利益,以民生为重。

另外,《资治通鉴》还提倡“任人唯贤”,即在选拔人才时要注重才能和品德,而不是出身和关系。

这些观念在今天的企业管理中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资治通鉴》中,还有许多具体的管理智慧实例。

如唐太宗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将政府分为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和六部(吏部、礼部、房部、兵部、刑部、工部),明确各部门职责,提高行政效率。

这种分权制衡的制度对现代企业组织架构的设计和管理模式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总之,《资治通鉴》是一部蕴藏着丰富管理智慧的史书,为我们提供了许多
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资治通鉴》:最深解析汉文帝帝王之术

《资治通鉴》:最深解析汉文帝帝王之术

《资治通鉴》:最深解析汉文帝帝王之术【原文一】论诛诸吕功,右丞相勃以下益户、赐金各有差。

绛侯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

郎中安陵袁盎谏曰:“诸吕悖逆,大臣相与共诛之。

是时丞相为太尉,本兵柄,适会其成功。

今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弗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

【翻译一】朝廷对诛灭诸吕的人论功行赏,右丞相周勃以下,都被增加封户和赐金,数量各有差别。

绛侯周勃散朝时小步疾行退出,十分得意;文帝对绛侯以礼相待,很为恭敬,经常目送他退朝。

担任郎中的安陵人袁盎谏阻文帝说:“诸吕骄横谋反,大臣们合作将吕氏诛灭。

那时,丞相身为太尉,掌握兵权,才天缘凑巧建立了这番功劳。

现在,丞相好像已有对人主骄矜的神色,陛下却对他一再谦让;臣子和君主都有失礼节,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如此!”以后朝会时,文帝越来越庄重威严,丞相周勃也就越来越敬畏。

【原文二】帝益明习国家事。

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不知;又问:“一岁钱谷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惶愧,汗出沾背。

上问左丞相平。

平曰:“有主者。

”上曰:“主者谓谁?”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

”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帝乃称善。

右丞相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崐自知其不如平远矣。

居顷之,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

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久之,即祸及身矣。

”勃亦自危,乃谢病,请归相印,上许之。

秋,八月,辛未,右丞相勃免,左丞相平专为丞相。

【翻译二】文帝越来越明习国家政事。

朝会时,文帝问右丞相周勃说:“全国一年内判决多少案件?”周勃谢罪说不知道;文帝又问:“一年内全国钱谷收入有多少?”周勃又谢罪说不知道;紧张和惭愧之下,周勃汗流浃背。

领导艺术试题

领导艺术试题

领导艺术一、单项选择题:1.领导者素质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道德品质素质、身心素质和(政治素质)2.领导艺术是领导者的一种(特殊才能)3.领导艺术同领导科学相比表现为(非模式化的)领导科学4.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领导者必须把(人才)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去认识、去开发、去管理。

5.对于能挑150斤的人,领导者既不是只让他挑100斤,也不是硬要他挑200斤,这体现了(量才用人,职能相称)6.领导者在考察、识别人才时应注意(言行并重)7.(授权)是领导者智慧和能力的扩展与延伸,是领导者将其所属权力的一部分授予下属,从而给下属提供完成任务所必需的一种客观手段。

8.领导者牧羊式用权、无反馈式用权,不讲用权效益是属于(放任用权)9.有效决策的第四个步骤是(拟定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10.秦王赢政非常重视人才,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这说明领导者应具有(包容力1.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属性是(服务2.领导者地位与作用是(A.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共同组成活动主体B.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发起者、实施者和责任承担者C.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3.领导的基本职能是(科学决策4.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5.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这说明领导者应具有(统筹能力6.面对突发公共事件,领导者所应采取的决策类型是(非程序化决策7.组织的最高决策层,由于工作复杂多变,其领导宽度是(宜窄些8.诸葛亮作“隆中对”,帮助刘备策划三分天下的大计,这属于(经验决策9.现代社会的人才总是处于某一具体的社会环境之中,这表明人才具有(社会性10.对人才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绩11.如果领导者与其近亲或直系亲属在同一单位且具有从属关系或有监督关系,则应实行的人才使用制度是(回避制度12.领导者用人不疑的关键在于(领导者信任下属,获得下属的信任13.思想政治工作的总方针是(疏通与引导相结合)14.领导者通过向思想政治工作对象讲解有关理论和道理,从而使对方转变思想的方法是(说理教育法15.按照一个系统或单位的指挥、监督和控制方式划分,领导体制可分为(层次制和职能制16.领导体制的核心问题是(权限划分模式17.领导者素质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生理素质18.毛泽东1927年对湖南农民运动进行调查时所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开调查会19.正确处理社会主义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矛盾的根本方法是(群众路线方法20.“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这反映的领导方式是(示范式21.不“惟上”、不“惟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决策,领导者这种工作作风属于(实事求是)22.领导者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这属于(思想作风)23.作为一切领导活动出发点和归宿的是(领导效能24.三国时期,马谡曾给诸葛亮出过许多好主意,于是诸葛亮命其挂帅镇守街亭,结果以大败告终,这说明领导者用人必须(不因其长而忽视其短25.李山是某局业务科科长,在应该由他进行决策的许多问题上,他都去请示主管副局长并由这名副局长最后拍板。

《资治通鉴》中的管理智慧

《资治通鉴》中的管理智慧

《资治通鉴》中的管理智慧一、领导的职责:1. 领导存在的根本:《资治通鉴》开篇就提到了领导做管理的基本职责,就是制礼与守住礼,也就是现在讲的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并能有效执行之。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

贵以临贱,贱以承贵。

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

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

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这段论述算是《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最核心的观点了,也算是《资治通鉴》最精髓的思想了。

参考古诗文网简单翻译下就是:天子的职责中最重要的是维护礼教,礼教中最重要的是区分地位,区分地位中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

四海之广,亿民之众,都受制于天子一人。

尽管是才能超群、智慧绝伦的人,也不能不在天子足下为他奔走服务,这难道不是以礼作为礼纪朝纲的作用吗!所以,天子统率三公,三公督率诸侯国君,诸侯国君节制卿、大夫官员,卿、大夫官员又统治士人百姓。

所以说,天子的职责没有比维护礼制更重要的了。

2.领导的本原:《管子》“治国”篇提到:善为民除害兴利者,天下之民归之。

为什么这么讲呢?再引用《管子》“牧民”中的原话:“民恶忧劳,我佚乐之。

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

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

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

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

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

”或者引用大家都非常熟悉非常推崇的《孙子兵法》里的话:“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倶死。

”借用《史记》管晏列传中,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叫做:“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领导者绝不是踩在众人头上的人,而是通过为众人除害兴利来得到众人拥护,以成为大家心中的领导。

读资治通鉴的心得体会(优秀10篇)

读资治通鉴的心得体会(优秀10篇)

读资治通鉴的心得体会(优秀10篇)读资治通鉴的心得体会篇1最近闲来无事,打开书柜,找到一本老公以前读过的书—《资治通鉴》,慢慢读来,竟然读出了兴趣。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著作。

此书给当时的人的影响力非常大,更给后人予警示。

《资治通鉴》此书详解了九世纪在战国纪的沧桑风云中,我了解了六合一统,在汉纪的泱泱文风当中,我知道两汉(西汉和东汉)的兴衰,在三国纪当中,我清楚了乱世中的演进,在晋、宋、齐、梁与陈纪当中,我了解了当时浑乱的场面,在唐纪当中,我知道了封建社会的鼎盛,在五代纪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国的演进。

此书里面也写了许多名人,如贤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开辟汉风的汉高祖刘邦、开疆拓土的汉武帝国刘彻、渡江称制的司马睿;如贤明臣子有:变法的商鞅、纵横的苏秦、“仲父”吕不韦、开辟“丝绸之路”的张骞、外交家班超;如贤明的武将:乐毅、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父、“飞将军”李广、秦叔宝。

可见,《资治通鉴》的历史知识面十分广泛。

司马光发愤写了《资治通鉴》完整记述了战国至五代时期的种.种时间,并且英雄人物辈出。

里面更加给后人给予经验。

俗话说“读史明志”,所以,读历史可以让人志存高远。

读资治通鉴的心得体会篇2去年读《资治通鉴》,岳麓书社的版本,主要图个便宜,厚厚四大本,网上买才78元,抱在怀里非常有满足感。

以前读《史记》,花三个月细细啃完,以为已是不小的工程,这次才发现太小CASE 了。

《资治通鉴》整整3700多页,我每小时只能够读10页,每天都坚持读的话,也要一年时间。

倒是也不愁,毕竟是好书,古文好处在于精炼,有味道。

政论洋洋洒洒,战争血脉贲张,尤其是讲朝代兴替,让人觉得天道茫茫不可逃。

这套书真正考验了我的耐心,在家坐着、躺着都读倦了,就在书的空白处写点评。

这种大部头的东西,如果不做点记号,看到后面就会把前面忘了。

偶尔周末,去火车站附近24小时营业的麦当劳读通宵,凌晨两点看到晚归的情侣吃汉堡,拾荒的老人在店角落中安睡,心中莫名生出亲切感。

《资治通鉴》现代管理者的最佳榜样——汉文帝

《资治通鉴》现代管理者的最佳榜样——汉文帝

《资治通鉴》现代管理者的最佳榜样——汉文帝【原文1】夏,四月,大旱,蝗。

令诸侯无入贡,弛山泽,减诸服御,损郎吏员,发仓庾以振民。

民得卖爵。

【译文】夏季,四月,大旱,出现蝗灾。

文帝下令诸侯封国停止向朝廷进贡,取消禁止百姓进入山林川泽的命令,减少御用衣服、车马等诸项开销,裁减专为皇帝服务的郎官人数,打开官府仓库救济百姓。

允许百姓出卖爵位。

【解析】天灾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演变成“人祸”。

汉文帝首先是消减诸侯封国的进贡,预防诸侯国为了满足进贡所需而搜刮百姓;第二,允许百姓进入山林川泽谋生,就相当于白送百姓新的土地;第三减少自己的御用用品,节省朝廷开支;第四才是开仓救命,并允许百姓出卖爵位。

大灾之年最重要的两点:一是防止官家层层加码,第二多给百姓自谋生存的活路,这才是真正的救灾!【原文2】汉太宗孝文皇帝后七年(甲申公元前157年)夏,六月,已亥,帝崩于未央宫。

遗诏曰:“朕闻之: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

死者,天地之理,万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当今之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且朕既不德,无在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临以罹寒暑之数,哀人父子,伤长老之志,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谓天下何!朕获保宗庙,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馀年矣。

赖天之灵,社稷之福,方内安宁,靡有兵革。

朕既不敏,常畏过行以羞先帝之遗德,惟年之久长,惧于不终。

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其奚哀念之有!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毋禁取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自当给丧事服临者,皆无跣;绖带毋过三寸;毋布车及兵器;毋发民哭临宫殿中;殿中当临者,皆以旦夕各十五举音,礼毕罢;非旦夕临时,禁毋得擅哭临;已下棺,服大功十五日,小功十四日,纤七日,释服。

它不在令中者,皆以此令比类从事。

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

归夫以下至少使。

”乙巳,葬霸陵。

【译文】夏季,六月,己亥(初一),文帝在未央宫驾崩。

《资治通鉴》与为政之道

《资治通鉴》与为政之道

《资治通鉴》与为政之道《资治通鉴》与为政之道张军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大家好,今天我们讲的题目是《资治通鉴》与为政之道。

大家知道,《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史学名著,它的作者是司马光。

这部史学名著,与我们的《史记》是并列为史学上的最重要的两部著作。

一部是编年体的通史,一部是纪传体的通史。

这部书《资治通鉴》,在我国历史有着广泛的影响,并且是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简单的介绍一下《资治通鉴》以及《资治通鉴》这部书里面所蕴含的为政之道,也就是治国理政之道。

这部书它这么有名,但是在历史上它也差一点毁于一旦。

在北宋哲宗绍圣初年,一场激烈的党争在朝堂上展开。

有大臣薛昂、林自等人迎合当时的政治情势,坚持毁掉这样一部业已刻版的书籍。

对于这种毁书的行径,太学博士陈瓘力排众议,以该书前面有宋神宗来做的“御序”为武器,巧妙地使这部拟毁之书得以保存。

幸免于难的这部书就是《资治通鉴》。

它是我国史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它与司马迁的《史记》,号称为是史学的两部最重要的著作。

现在有的人是这样来形容这两部书,就是说“两巨著春兰秋菊,雄视千古;两司马双峰并峙,流誉天下”。

今天我们就介绍一下这部书——《资治通鉴》,以及这部书里面所蕴含的治理理政之道。

我们讲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讲《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及其时代;第二个问题,讲《通鉴》的成就与特点;第三个问题,讲《通鉴》的政治思想与为政之道。

一、《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及其时代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里面,我们讲三个方面。

介绍一下司马光的学问、仕途以及他的政治履历。

另外,讲一讲他的元祐之举与身后的褒贬,讲一讲司马光的身世。

(一)司马光的世家、学问、仕途司马光生活在宋代,宋代实际上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

现在我们的史学界,包括国际汉学界,有这样一个著名的论断,就是唐宋革命说。

为什么说是唐宋革命说呢?就是在唐以前,中国社会是另外一个社会;宋以后,中国社会是另外一个社会。

资治通鉴描写被领导打压的古文

资治通鉴描写被领导打压的古文

资治通鉴描写被领导打压的古文摘要:一、《资治通鉴》简介二、被领导打压的古文背景三、古文中的典型例子四、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正文:《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巨著,由宋朝的司马光主持编纂,全书共294 卷,记载了从公元前403 年到公元959 年的历史。

在这部史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被领导打压的古文,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现实。

在《资治通鉴》中,被领导打压的古文主要是指那些因言论不当、忤逆上司或者政治立场与当权者相左而被贬谪、流放或者遭受其他形式打压的文人墨客。

这些古文反映了当时官场上的权力斗争、派系倾轧以及忠诚与背叛等现象。

在《资治通鉴》所记载的历史时期,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其中,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

韩愈在政治上坚持自己的原则,不畏强权,敢于直言。

然而,这样的性格使他在官场上屡屡遭受打压。

在《资治通鉴》中,我们可以看到韩愈因为言论失宠,被贬为潮州刺史。

在潮州期间,他积极推行教育、水利等民生工程,深得当地百姓的爱戴。

通过对这些古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社会舆论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文人墨客在创作时不得不小心翼翼,以免触及当权者的敏感神经。

这种现象不仅严重阻碍了文化的发展,还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被领导打压的古文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社会状况的重要线索。

通过对这些古文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

同时,这些古文中所反映的忠诚、正义、担当等品质,对现代社会仍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总之,《资治通鉴》中记载的被领导打压的古文,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我们反思当今社会的一面镜子。

资治通鉴权谋:准确掌握领导情报之后,用不好也会掉脑袋

资治通鉴权谋:准确掌握领导情报之后,用不好也会掉脑袋

资治通鉴权谋:准确掌握领导情报之后,用不好也会掉脑袋做领导的,都不喜欢自己再下属面前是透明的,因为,一旦被下属看透,领导就会毫无安全感,犹如赤裸般的站在众人面前,所以都想保持神秘莫测,喜怒无常的状态!而秦始皇作为权谋型的皇帝,对自己的信息保护更加的在意。

【出处】《资治通鉴》第7卷秦纪21【原文】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

始皇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

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

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捕时在旁者,尽杀之。

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群臣受决事者,悉于咸阳宫。

【译文】始皇巡行到某处居住下来,有敢于透露出他的驻地的,即获罪处死。

始皇帝曾前往梁山宫,从山上望见丞相李斯的随行车马非常多,很不赞许。

宦官近臣中有人将这事告诉了李斯,李斯随即减少了他的车马。

始皇愤怒地说:“这一定是宫中人泄露了我的话!”于是审问随从人员,但是没有人承认。

始皇就下令捉拿当时在场的人,全部杀掉。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知道始皇到了什么地方。

群臣中凡有事情要奏报并接受皇帝裁决的,便全都到咸阳宫等候。

【解析】一、做领导要善于隐蔽1、行踪隐蔽秦始皇灭了六国,改变了太多人的人生轨迹,触动了大量的既得利益群体,所以仇家特别多,很自然的,为了避免报复,而隐藏自己的行踪,后来基本上形成了政治惯例,领导人的行踪,都不是提前公开宣布的,都是在出发时,临时宣布的。

2、态度隐蔽整体事件为什么会发生,主要就是秦始皇无意之间表达了自己对丞相李斯的厌恶态度,这样一个涉及权力心思的重要情报,就这样无形中传递出来了。

所以,聪明的领导,都不会公然的传递出自己的情绪态度,因为这种喜怒的情绪,会被解读为政治信号。

3、语言隐蔽但凡做领导的,都不能直抒胸臆,不能让自己的语言明确。

如果自己指示一旦详细明确,不但限制了下属的自由发挥,而且如果出现错误,做领导的还可能要承担责任。

如果自己只做原则上的指挥,就能够释放下属的主动性,而且自己也能立于不败之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治通鉴》中的领导艺术80分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2题,每题20分)
1 . “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能窃物之理,执圣之权。

”这句话出自()。

• A.龚自珍
• B.曾国藩
• C.李鸿章
• D.翁同龢
我的答案: B
2 .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谴责了汉武帝以()为将,伐大宛,以使其取得军功,进而封侯的行为。

• A.卫青
• B.霍去病
• C.李广利
• D.李陵
我的答案: C
多选题(共2题,每题 20分)
1 . 本课认为,《资治通鉴》对于领导干部提升领导力有哪些启示?()
• A.洞察人性
• B.提升格局
• C.启发智慧
• D.汲取教训以史为鉴
我的答案: ABCD
2 . 《资治通鉴》开篇讲了三家分晋的故事,这三家具体指的是()。

• A.韩
• B.赵
• C.魏
• D.燕
我的答案: ABC
判断题(共1题,每题 20分)
1 . 中国化的领导学研究强调“修己安人”,即通过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领导能力,再去领导和管理追随者。

对错
我的答案: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