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毒理学·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 (二)微管功能障碍
• 胞浆钙离子浓度升高可引起微管的解聚。质膜变得易于破裂。
• (三)激活水解酶 • Ca2+可激活降解蛋白质、磷脂和核酸的水解酶,引起膜大疱。
16
四、细胞钙稳态失调的机制
• 正常情况下,质膜离子钙转位酶和细胞内钙池系统共同操作控制 细胞内钙稳态。当细胞损害时,该操作控制会紊乱,导致Ca2+内 流增加。
合量及DNA的合成量显著增加。
二、与核酸分子的共价结合
• 化学毒物与核酸的共价结合有两种形式: 化学毒物直接与核酸共价结合,如烷基化,该反应很少见; 化学毒物的活性代谢物与核酸共价结合,该反应较多,如多环芳烃。 • 核酸分子中的碱基、核糖、或脱氧核糖、磷酸都会受到化学毒物或 其代谢产物的攻击,其中以碱基损伤的毒理学意义最大。其损害作 用包括细胞毒性、致突变作用和活化癌基因,改变蛋白质 -DNA 相 互作用和肿瘤的启动等。 • 如熏制、烘烤和煎炸等食品中所含的多环芳烃在体内与DNA、RNA或 蛋白质分子结合,最终形成致癌物。
8
(三)对生物膜表面电荷的影响
• 膜表面的糖脂、糖蛋白形成膜表面极性基团,组成表面电荷。可 通过测定膜表面电荷来了解化学毒物与膜作用的途径和方式。
9
第三节 食品中外源化学物对细胞钙稳态的影响
• 一、细胞内钙稳态及其作用
• 二、细胞钙稳态的紊乱与细胞毒性 • 三、细胞钙稳态失调与细胞凋亡 • 四、细胞钙稳态失调的机制
• 研究表明:吸烟者的4-氨基联苯血红蛋白加合物水平显著高于
不吸烟者。可用于监测人群化学物接触的情况。
3、与组织细胞蛋白质的共价结合
• 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可与胞浆、质膜、核内的大那卜镇发 生共价结合。
• 例如:溴苯双一种重要的肝脏毒物,进入体内后经细胞色素
P450作用形成溴苯-3,4-环氧化物,继而重排成4-溴酚,或经 环氧化物水化酶催化生成二氢二醇,环氧溴苯可与蛋白质等共 价结合,可导致肝细胞内具有解毒作用的谷胱甘肽耗竭。 • 在四氯化乙烯诱发小鼠胃癌的过程中,可见到蛋白质的共价结
6
二、外源化学物对生物膜物理性质的影响
• (一)对生物膜通透性的影响
• 生物膜是物质运输的重要通道。
• 生物膜通透性的改变主要是膜蛋白质的改变,如Pb、Hg、Cd可 与膜蛋白上的巯基、羰基、磷酸基、咪唑基、氨基等发生作用, 改变其结构和性质,从而影响通透性。
7
(二)对生物膜流动性的影响
• 流动性是生物膜的主要特征,可进行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
三、自由基对生物大分子的损害作用
(一)自由基对脂质的作用 脂膜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有双键,易受自由基攻击,发生脂 质过氧化反应,或使脂质过氧化反应的最大速率升高。从而 导致脂膜损伤,同时产生的脂质过氧化物具有氧化活性,使 膜继续受损。
三、自由基对生物大分子的损害作用
(二)自由基对蛋白质的作用 蛋白质是自由基的主要目标分子,可直接对蛋白质产生氧化损 害,也可间接经应激副产物引起。如·OH、·O-。 自由基能引起蛋白质1~4级结构发生变化,导致蛋白质变性或 酶活性丧失。蛋白质的氧化损害引起下游广泛的功能改变,如
第一节 概述
• 终毒物:指一种具有特别化学性质的物质,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以与内源性靶分 子相互作用,使整体性结构和功能改变,从而导致毒性作用。 • 终毒物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决定了毒性的强弱。
3
化学物质产生毒性的可能途径
• 化学物质进入机体后,可与机体发生多种途径的相互作用。见图 4.1. • 最直接的途径:化学物质直接与机体的重要部位接触而发生毒性 作用,如过量的糖进入肾小管。
第四章 食品中外源化学物 的毒作用机制
主要内容
• • • • • • • •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食品中外源化学物对生物膜的损害作用 第三节 食品中外源化学物对细胞钙稳态的影响 第四节 自由基与生物大分子的氧化损伤 第五节 食品中外源化学物与细胞大分子的共价结合 第六节 食品中外源化学物致细胞表观遗传变异 第七节 食品中生物毒素的中毒机制 第八节 食品中其他物质的中毒机制
一、与蛋白质的共价结合
• 蛋白质分子中有许多功能基团可与外源化学物相互作用,除氨 基酸分子中的氨基和羟基外,还包括丝氨酸和苏氨酸特有的羟
基、半胱氨酸分子的巯基、精氨酸分子的胍基、组氨酸分子的
咪唑基,以及酪氨酸的酚基和色氨酸分子的吲哚基。
1、与白蛋白的共价结合
• 白蛋白是血液和组织间质中的主要蛋白质,也是脂肪酸、内源 性化合物及外源化合物的主要载体,容易与终致癌物结合形成
二、机体对氧化损伤的防御系统
• 人体抗氧化防御系统:包括预防性、阻断性和修复性水 平层次。 • 预防性的防御功能:指直接清除游离型自由基,防止其 产生自由基反应; • 阻断性防御功能:指中和还原,阻断活性氧的生成链式 反应; • 修复性防御功能:指对受损的蛋白质和DNA进行修复。
• 从抗氧化的组织结构、构成特点和作用机制看,人体抗 氧化防御系统形成了初级抗氧化防御系统和二级抗氧化 防御系统。 • 1.初级抗氧化防御系统:主要针对游离型的各种自由基 和由自由基介导的各种活性氧进行清除或对其进行中和 还原,防止其对机体细胞产生毒性反应。 • 类型:酶类、非酶类抗氧化系统。
• 较为复杂的途径:经过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后与靶分子作用。 如河豚素抑制神经元功能。 • 最复杂途径:首先在靶器官分布,然后终毒物与靶分子作用,引 起机体组织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的修复机制。
4
第二节 食品中外源化学物对生物膜的损害作用
• 生物膜的三个主要功能:
• 1、隔离功能:包绕和分隔内环境;
10
一、细胞内钙稳态及其作用
• 钙稳态: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细胞膜内外存在极大的钙离子电化 学梯度,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为0.1~1.0μmol/L,细胞外游离 钙离子浓度则达到1.5mmol/L,胞浆内某些细胞器,主要是内质 网和线粒体,其内Ca2+浓度也为10-3mol/L。
• 这样胞质内Ca2+和胞外以及胞内某些细胞器之间形成了一万倍的 浓度梯度。正常时细胞通过一系列转运机制可保持这种巨大的浓 度梯度,以维持细胞内低钙状态,称之为钙稳态。
11
• Ca2+在细胞功能的调节中起一种信使作用,负责将激动剂的刺激 信号传给细胞内的各种酶反应系统或功能性蛋白。主要途径有:
• 1)Ca2+通过钙结合蛋白进行传递信息;
• 2)Ca2+与cAMP以协同或拮抗方式相互影响;
• 3)Ca2+与蛋白激酶C(PKC)、磷脂酶C(PLC)作用;
• 4)Ca2+可调节离子通道。
2.二级抗氧化防御系统
• 也称“抗氧化修复系统”,主要对因氧化而受损的蛋白质和 DNA进行修复。 • 但是,蛋白质的修复作用是有限的,主要靠特殊的蛋白质和水解 酶对氧化修饰蛋白进行分解代谢;对受损的DNA修复是比较理 想的;对氧化的脂质不能修复,只能将其代谢成无毒性产物。 • 另外,该系统还包含机体的解毒系统、膜修复和再生系统。
自由基的来源
• 2.机体周围自由基前身物的转变 • 环境中存在各种自由基或其前体。 • 如较稳定的氮氧化合物NO、NO2自由基,汽车尾气中的 碳化氢;大气中的臭氧可转变为过氧化物自由基;茶叶 中空气中放置时间过长,自由基含量升高,一些药物、 激素和类固醇摄取后,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自由基。 • 3.生物体内活性氧的生成 • 机体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各种自由基,以活性氧最多。
• 生物膜等流动性表现在膜脂分子的不断运动。这与膜脂的脂肪酸 碳链长短及饱和度有关,正常条件下,膜脂双分子层呈现规律性 排列,即液晶态。 • 当温度低于某种限度时,液晶态转化为晶态,膜脂成凝胶状态, 粘度增大,流动性降低,膜功能逐渐丧失。 • 如DDT、对硫磷可引起红细胞膜脂流动性降低,乙醇可引起肝细 胞线粒体膜脂流动性增高。
自由基的类型
• • • • 自由基种类很多,瞬间产生,但对人体重要的有5种: 1.超氧化物自由基(· O2) :数量最多; 2.过氧化氢:产生破坏性极大的羟基自由基(· OH) ; 3.羟基自由基(· OH) :最活跃,造成体内脂质过氧化而破坏细 胞,也与糖类、氨基酸、核酸等反应,导致细胞死亡或突变; • 4.单腺态氧:体内的氧受紫外线照射产生大量不稳定的单腺 态氧,和氯反应,造成脂质氧化; • 5.过氧化脂质:导致细胞膜失去功能、病变或死亡。
12
钙稳态的作用
• 毒物可在不同水平上干扰细胞信号的传递,导致细胞内Ca2+ 对 激素及生长因子的正常反应的丧失。另外,钙信号系统的异常活 化也是毒物引起细胞死亡的一个重要机制。 • 当前,细胞内钙稳态失调是细胞损害与机制研究方面最为热门的 话题,大量证据表明,细胞钙的持续增高可能活化各种不同组织 和细胞的毒性机理,因而曾被称为“细胞死亡的最终共同途径”。
13
二、细胞钙稳态的紊乱与细胞毒性
• 毒物通过干扰钙稳态产生毒性作用。
• 某些金属毒物如铅、铜、汞、镍等均可影响细胞内钙稳态。
• 原因:这些金属与Ca2+具有类似的原子半径,可在质膜、线粒体 或内质网膜的Ca2+转运部位上与Ca2+发生竞争,部分或全部取代 Ca2+,进而导致细胞内钙稳态失调。
14
• 酶类抗氧化系统:多种酶构成体内抗氧化的第一道防线,如超氧 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等。 • 非酶类抗氧化防御系统:形成体内第二道防线 脂溶性抗氧化剂:如VE、类胡萝卜素。 水溶性小分子抗氧化剂:Vc、谷胱甘肽(GSH); 蛋白性抗氧化剂:铜蓝蛋白、清蛋白、金属硫蛋白等; 微量元素:硒、铜、锌、锰等; 低相对分子质量化合物:尿酸盐; 内源性褪黑激素(MT); 植物化学物质:植物纤维、多糖、酚类物质等。
自由基的来源
• 1.放射性照射 • 放射性可直接或间接对生物体发生作用 • (1)直接作用:α射线具有高能粒子作用,ᵞ射线具有电 磁波作用,使生物体组织成分的分子激励或离子化,最 终生成自由基。 • (2)间接作用:放射性使生物体中的水分解,产生自由 基H· 和· OH,二者可产生多种效应,如破坏机体组织细 胞。
共价加合物。
• 研究表明:动物的暴露量与所形成的白蛋白加合物之间呈明显
的剂量反应关系。慢性接触黄曲霉毒素B1时,其白蛋白加合物
呈现蓄积现象。
2、与血红蛋白的共价结合
• 外源化学物进入血液后,与血红蛋白发生共价结合,血红蛋白 氨基酸中的氨基、巯基和芳香胺基,易与外源化学物共价结合。
• 例如:环氧乙烷可与血红蛋白中的组氨酸、缬氨酸共价结合。
三、细胞钙稳态失调与细胞凋亡
• 细胞钙稳态失调引起细胞损害的机制较为复杂。
• (一)对能量代谢的影响
• 胞浆高浓度离子钙通过单转运器使线粒体离子钙摄取增加,抑制 ATP的合成;同时,线粒体呼吸(电子传递)加速,伴有氧自由 基生产增加,使线粒体内膜脂质过氧化,产生损伤、可能的水解 性损害;因脂质过氧化损伤而引起能量储备耗竭。
• 2、进行很多重要生化反应和生命现象的场所; • 3、内外环境物质交换的屏障。
5
一、外源化学物对生物膜组成成分的影响
• 1、某些化学物可引起膜成分的改变,如CCl4可引起大鼠肝细胞 膜磷脂和胆固醇含量下降;SiO2可与人红细胞膜的蛋白结合,使 红细胞膜蛋白α-螺旋减少。 • 2、化学物可影响膜上某些酶的活力。如有机磷可与突触小体及 红细胞膜上的乙酰胆碱酶共价结合;对硫磷可抑制突触小体和红 细胞膜Ca2+-ATPase。
酶活性的抑制、被细胞吸收的增加或降低、免疫原性的改变等。
第五节 食品中外源化学物与细胞大分 子的共价结合
• 当外源化学物的活性代谢产物与细胞内重要生物大分子,如核 酸、蛋白质、脂质等共价结合,发生烷基化或芳基化,使外源 化学物进入生物大分子而成为其组成部分,从而导致DNA损伤、 蛋白质正常功能丧失,甚至细胞的损伤或死亡。
• 目前,钙浓度变化研究成为中毒机制研究的热点之一。
17
第四节 自由基与生物大分子的氧化损伤
主要内容
• 一、自由基的概念、来源与类型 • 二、机体对氧化损伤的防御系统 • 三、自由基对生物大分子的损害作用
一、自由基的概念、来源与类型
• 自由基:又称游离基,是具有非偶电子的基团或原子。 因外界条件影响而使共价键断裂形成。 • 特点:具有顺磁性、化学反应性极强、作用半径小、生 物半衰期极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