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案例(23304)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课例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课例](https://img.taocdn.com/s3/m/360daea7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c3.png)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课例示例文章篇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简直太棒啦!》嘿,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咱们平常上的语文课能变得超级有趣、超级神奇?就像一场精彩的魔法秀一样!告诉你哦,当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深度融合之后,这一切都不再是幻想啦!就拿上次我们学古诗《静夜思》来说吧。
以往老师就是在黑板上写写画画,给我们讲讲意思,让我们背一背。
可那次不一样啦!老师打开了多媒体,哇塞,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古代的房间,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地上。
这画面,就好像我们一下子穿越到了诗人李白的那个晚上。
这难道不比干巴巴地听讲有趣多啦?还有一次,我们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
老师没有直接开讲,而是先给我们放了一段西沙群岛的视频。
那清澈见底的海水,五颜六色的珊瑚,还有各种各样叫不出名字的鱼,在海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这可比老师单纯用嘴巴描述强多了吧?我当时就在想,这不就像我们走进了一个巨大的海底世界水族馆嘛!再说我们写作文的时候,老师会在网上找一些优秀的范文给我们看。
让我们学习别人是怎么构思的,怎么用词的。
这就好像有个厉害的小伙伴在旁边手把手教我们,难道不好吗?而且哦,老师还会在班级群里分享一些有趣的语文学习小程序和网站。
我们可以在上面做练习、玩游戏,在玩的过程中就把知识学会啦!这感觉就像是在游乐场里学习,轻松又快乐。
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个难题,就在线上问老师。
老师很快就回复我啦,给我讲得明明白白的。
这要是在以前,我还得等到第二天去学校才能问呢!“这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合,难道不是给我们的学习插上了翅膀吗?”同桌小王兴奋地对我说。
“可不是嘛!感觉学习语文都变得更有意思啦!”我连忙点头回应。
“我觉得以后咱们学语文会越来越有趣,越来越轻松!”前桌的小李也扭过头加入了我们的讨论。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就像给语文学习这个大花园浇上了神奇的营养液,让每一朵知识的花朵都开得更加鲜艳、更加迷人。
它让我们不再觉得学习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而是一场充满惊喜和乐趣的冒险。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典型案例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典型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25b8696f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f1.png)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典型案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成为最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手段。
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尽可能地应用信息技术。
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习的质量,有效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育技术,这是时代的发展,也是时代的需要。
现我以《心声》为例,结合教学与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的活动,谈谈我的感想。
一、课前:利用网络资源收集语文资料,丰富教学内容这节课,在我备课的基础上,制作ppt。
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
在导语部分我想到,加上“希望工程”大眼睛的图片,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看那双饱含深情的大眼睛中感受到什么由此导入课文心声。
于是,上百度找图片,找到后又学着剪裁,大小适宜。
在教研组评课时,他们提议联系学生生活,我又加了一张学生冬天的雪地长城照,一张张笑脸,让人感动了快乐,相由心生。
两个画面,更好地引入了课文。
这篇小说,主题有多种解释,我选择了尊重,关爱,并要由我们身边的小爱上升到国家的大爱。
我准备选用歌曲《让世界充满爱》,潜移默化中渗透德育教育。
把视频、音频,直观、形象、在语文课堂中充分发挥作用,这首歌有很多版本。
先在酷我下载了小女孩的童声,没有画面,感觉缺点什么。
动画版本有些单调。
又在优酷找了一个版本,是四川雅安抗震救灾的开头,明星合唱。
下载了之后,在班级多媒体不能播放,心情焦急,原来需要转换。
我又学习了用狸窝转码,终于完成。
这个环节需要找学生领唱,创设平台,展示了学生的风采。
在磨课,评课后,在关爱别人中得到快乐。
我又视频前加了一张照片,班级同学在马拉松比赛前充满笑容的合影,快乐着自己,关爱着别人。
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有兴趣。
二、课中: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合作,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在语文教改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720c582e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64.png)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案例第一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案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反思当前,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对现代的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定义。
它提出了语文应培育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语文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它应该扮演着育人、启智、染情和美心的作用。
因此,树立“大语文观”,让语文教学充满美感,让学生通过阅读,探究,写作,交流,欣赏,获取文字的美,生活的美,创造的美,是新世纪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切入口。
同时,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工具。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让老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灵活多样。
改变了信息的呈现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
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
运用多媒体加大课堂信息容量,拓宽学生视野。
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提高教学效率。
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提高教学效率。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优势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
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应该说是非常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获取与建构,有利于知识的存储。
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
在美好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品味语言文字,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语文学科历来是学生最头疼的一门课程,因为它往往枯燥无味,同时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见效比较慢。
学生对语文学习往往没有兴趣,缺乏动机,但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使这一现象大为改观。
信息技术使知识活化、具体化,同时还能创设一些文字无法表现的情境,实现多方的人际与信息互动,信息技术条件下,资源具有无限丰富性,如果能够提供给学生合适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将会大大提高。
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bcd3e33c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56.png)
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案例一、教学背景分析现代社会高度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尤其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也需要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以满足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需求,提高他们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本文以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案例为例,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语文教学。
二、教学内容确定三、教学目标制定1.了解《西游记》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
2.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深入理解一段经典文字。
3.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创作,展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感悟。
四、教学过程安排1.导入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引入《西游记》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到这是一本非常著名的文学作品。
2.信息获取利用互联网引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和整理《西游记》故事中的一段经典文字,并分析文字中的意境、修辞手法等。
3.信息处理将学生整理的经典文字,通过信息技术工具(如Word文档、PPT等)进行排版,加入适合的背景图片、音频等,提升文字的表现力。
4.信息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自己整理和处理的经典文字作品,通过多样的表达形式和展示方式,展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感悟。
5.讨论与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评论和交流,分享各自对经典文字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和表达,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6.作品展示与评比将经典文字作品进行展览,让其他学生和老师进行评比,评选出优秀作品,并给予肯定和奖励,激励学生进一步提高。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信息获取和处理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学生查找的信息的准确性、对信息进行筛选的能力以及对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和加工的能力等。
2.观察学生在信息分享和讨论环节的表现,包括对经典文字的理解和评论,以及展示和交流的积极性和能力等。
3.评价学生的经典文字作品,包括排版效果、图片和音频的应用、文字表现力等方面。
六、教学实施的要点1.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控制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环节的顺利进行。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e8f4ffd2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dc.png)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哇塞,你可别小瞧了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融合,这真的能带来超级多的惊喜!比如说,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那些生动有趣的动画视频来讲解课文,这可比光读课文有意思多啦!就像《武松打虎》,把武松打虎的过程用动画呈现出来,学生们不就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那种惊险刺激了嘛,这效果不是一般的好啊!
再看看在线教育平台,学生们可以在上面随时随地提交作业、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
这就好像是给学习安上了翅膀,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啦!有一次,小李同学在平台上发了一段自己对于古诗的独特见解,大家看到后都纷纷点赞,然后热烈地讨论起来,这种互动简直太棒啦!
还有呢,虚拟现实技术也能派上大用场呀!可以让学生们“穿越”到古代,亲身体验那个时代的生活。
哇,想象一下,仿佛真的置身于历史长河中,那感觉多神奇呀!还记得那次,我们带着学生利用虚拟现实走进了唐朝的街道,大家都兴奋得不行,小张同学还说仿佛闻到了唐朝的味道呢,哈哈!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可不止这些呢!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知识的大门,让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乐趣。
而且通过这些创新的方式,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这难道
不是一件超级棒的事情吗?所以啊,我们真的要好好利用信息技术,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精彩绝伦!。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案例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280f6235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c6.png)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案例设计理念: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语文课程总目标”,课程改革强调探究式研究。
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研究,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研究兴趣。
优化整合课程,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优化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散文名篇,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展现了“秋”的独特韵味和意境。
本单元选取四篇散文名篇,要求学生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探究文中所蕴藏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美感思维。
基本思路:采用信息技术作为网络资源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担任研究资源的提供者、学生研究的指导者、学生协作研究的组织者、学生建构知识的促进者和研究的评价者。
网络的作用包括呈现教学信息、传输教学信息、学生探索知识的工具和研究资源库。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包括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进一步掌握散文稿“形”与“神”的关系并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教学重点是为什么文章没有详细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和为什么文中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教学时数为2课时。
删除的段落:可见,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方式,倡导探究式研究。
”这句话在第一段已经表达过了,可以删除。
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
”这句话可以改为“信息技术的介入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于是‘秋’也就显示不同的姿、色、声、味来。
”这句话可以改为“因此,‘秋’呈现出不同的姿态、色彩、音响和韵味。
”本单元所选四篇课文都是散文中的名篇佳作。
”这句话可以改为“本单元选取四篇散文名篇。
”教学要求是注意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探究文中所蕴藏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美感思维。
”这句话可以改为“要求学生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探究文中所蕴藏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美感思维。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08a23c5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e0.png)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的融合教学,说起来不难,但要做起来可真有点“头疼”。
你看,语文这门课本身就有点“老气横秋”,一大堆的古文,诗词歌赋,讲的是历史、文化和哲理,学生能不觉得枯燥吗?而信息技术呢,简直就是学生的“心头好”,一开机,世界都在他们手指下跳动。
那怎么把这两者捏在一起,既能保持语文的传统味,又能让信息技术发挥它的魔力呢?说白了,咱们得变着法儿让学生觉得“既有味又不腻”,这才是融合的真谛。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语文课堂的内容。
大家想想,古文读一遍,能让学生兴致盎然吗?那能不犯困吗?但要是加上一些有趣的动画视频,或者通过VR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穿越”到古代,哇,这效果可就不同了。
想象一下,《红楼梦》里贾宝玉的梦境,屏幕上一闪而过,学生不但能看到画面,还能听到古代的音乐,甚至可以“走进”那个大观园,看看宝玉、黛玉如何谈情说爱。
这个时候,学生不但能理解书中的情感,还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是不是感觉很酷?你看,信息技术的加入,立马让沉闷的文本变得栩栩如生了,谁不想学?再有,信息技术的作用不仅仅是给课堂增添点花里胡哨的东西,关键是它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感。
大家都知道,语文课堂的讨论有时候就像“老夫子画画”,转了半天圈子,大家还是抓不住重点。
但如果把学生的讨论搬到网络平台,给他们一个话题,大家可以在班级微信群里或是课堂讨论区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用语音或者视频表达,这样一来,学生的参与度就高了。
这可比传统的“举手发言”要灵活多了,很多平时不敢发言的学生也能通过文字、语音等方式表达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结果课堂气氛立马就不一样了,大家的思维也更活跃,讨论的深度也更有层次。
你再看,信息技术的作用可不止于此。
大家注意到没有,现在很多孩子上网学东西,找资料可比我们当年方便多了。
语文课本上的知识点,网上一搜,全是相关的教学视频和资料,学生随时可以查阅。
可是,问题来了,信息太多了,学生容易“迷路”。
信息技术与语文融合教学设计三篇
![信息技术与语文融合教学设计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f1849c02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3f.png)
信息技术与语文融合教学设计三篇文档一:互动数字故事书的设计与应用引言本文介绍了如何设计和应用互动数字故事书来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融合教学。
通过使用互动数字故事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
设计步骤1. 选择合适的故事主题和故事结构,确保能够与语文教学内容相呼应。
2. 创作故事内容,并将其转化为数字故事书的格式,包括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元素。
3. 设计故事书的用户界面,使其易于操作和导航。
4. 嵌入互动元素,例如测验、拖拽和互动游戏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研究效果。
5. 完善故事书的字体、颜色和布局等设计细节,使其视觉吸引力更强。
应用场景1. 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互动数字故事书来引导学生研究和讨论相关的语文知识。
2. 自主研究:学生可以在课后或假期利用互动数字故事书进行自主研究,提升他们的语文水平和信息技术能力。
3. 评估和反馈:教师可以利用互动数字故事书的测验功能对学生的研究进行评估,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总结互动数字故事书是一种有效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融合教学工具。
通过设计和应用互动数字故事书,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和信息技术能力。
文档二:语音识别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引言本文介绍了使用语音识别技术促进语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使用语音识别技术,学生可以更好地发展语言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提高语文研究效果。
应用场景1. 口语练:学生可以利用语音识别技术进行口语练,系统会自动评估他们的发音准确程度并给予反馈。
2. 听写训练: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文字,由语音识别技术实时转换为文字并与原文对比,提高听写准确度。
3. 辅助阅读:学生可以利用语音识别技术进行文章的朗读,在听的同时进行阅读,提高阅读理解和语感。
设计原则1. 简洁易用:语音识别技术的应用界面需要简洁清晰,方便学生操作和使用。
2. 实时反馈:系统应能够实时给学生语音识别结果和评估反馈,帮助他们及时调整研究策略。
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7bb6125a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76.png)
初中语文与信息技巧整合教授教养案例【1 】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爱莲说》【教材剖析】1.《爱莲说》是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教授教养课时为1课时.2.本单元的才能练习重点是:学生可以或许借助注释和对象书读懂课文大意,并且在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硕的内在和精巧的说话,并积聚一些经常应用的文言词语.3.《爱莲说》是周敦颐的代表作,以莲喻人,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以莲花正人自勉,不合流合污的崇高品德.经由过程本课的进修领会作者高洁的情绪和不随流俗的积极人生立场,进一步进修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段.【教授教养目的】一.常识目的1.整体感知课文,懂得形象.活泼.精巧的说话特色,积聚一些经常应用文言实词.虚词.2.在懂得作者阅历和《爱莲说》写作布景的基本上揣摩文中描述莲花的文字,咀嚼作者吐露出的情绪,懂得文章应用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段.二.才能目的1.能流畅的朗读课文,懂得文章大意;能快速浏览拓展文章,在拓展文章的支撑下深刻懂得《爱莲说》的深意.2.学生在自立浏览课文的基本上自动提出问题,晋升发明问题.辨析问题的才能.3.学生经由过程自立进修与小组协作进修相联合的方法疏浚辞意.处理课文难点,晋升学生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三.情绪目的1.懂得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勇于面临生涯.不随流俗的积极人生立场.2.有积极的情绪体验,观赏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造就本身具有“莲”的品德的欲望.【教授教养重难点】1. 教授教养重点:进修文言文《爱莲说》,在深刻懂得课文内容和写法的基本上背诵课文,积聚文言词语.2. 教授教养难点:经由过程本课的进修,懂得作者的高洁情怀,体味所描述的景物与作者所抒发的“志”之间的关系.【进修者特点剖析】1.学生是北京昌平第四中学初二跨越式实验班的学生,经由一年多的实验班进修,基本常识扎实,教室氛围活泼,能积极思虑.自动质疑.2.学生已具备必定的文言文浏览才能,可以或许联合课下注释,精确翻译浅易文言语句.3. 该班学生在介入北师大跨越式成长课题研讨一年多后,都有必定的盘算机基本,能闇练在V-class平台的评论辩论组上打写作文【教授教养计谋】采取义务驱动的方法充分施展学生的主体感化,进修方法以自立进修与小组协作进修相联合为主.【资本预备】多媒体收集教室.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导技巧研讨所的Vclass平台.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专门为本课制造的网页课件.【教授教养进程实录】(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教师运动:我们起首浏览网页中“俏丽的莲花”,看后谈谈你对莲花的印象?学生运动:浏览网页图片,答复问题.教师运动:(总结学生谈话)正因为莲花有如许美妙的形象和品德,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雅士的推重,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就特殊爱好莲花,为此还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进修这篇《爱莲说》.[设计意图:由各类各样的莲花图片引入新课,激发学生进修兴致.对莲花的俏丽.干净.亭亭玉立有直不雅感知,为下文剖析描述莲花表面形态的语句.体味作者对莲花品德的颂扬作铺垫](二)多样浏览.整体感知:1.应用网页资本,懂得作者生平.教师运动:世间的花种类繁多,各具不合的精力气质,一般来说,爱好什么花,也反应了这小我的心态和志趣.周敦颐这么爱好莲花,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窗浏览网页“作者简介”部分,懂得作者生平快活爱好及写作布景.学生运动:浏览网页“作者简介”部分,懂得作者生平及本文写作布景. [设计意图:懂得作者生平快活爱好及本文的写作布景,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懂得]2.多样浏览.感知课文⑴听范读教师运动:同窗们,我们打开书,应用教授教养收集课件听范读,留意句读,语气.语调.学生运动:听范读.⑵自由朗读学生运动:自由朗读课文.⑶学生代表读课文教师运动:请两位学生读课文,强调留意语气语调.节拍停留以及作者情绪.学生运动:学生代表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评价.[设计意图:熟习课文,懂得文中作者的情绪,经由过程重复听读.朗读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懂得]3.协作进修.疏浚辞意教师运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文下面注释协作疏浚辞意.学生运动:联合课文注释,小组合作进修,疏浚辞意.学生运动:以小组为单位反馈,提出本小组内难以精确翻译的语句与其他小组交换.教师运动:教师赐与总结明白.[设计意图:经由过程小组的合作进修,解决字词懂得障碍,疏浚辞意.解决难点句子的翻译.教给学生进修文言文的办法,造就自立.合作探讨的进修才能](三)小组协作.质疑探讨1.自力思虑.质疑发问学生运动: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上对文章内容.写作办法提出问题.教师运动:总结学生问题,引诱课文懂得.◇作者为什么说莲是花中的正人?◇三莳花象征人世中的哪三种人某人生立场,作者对这三种不合的人生立场表达了如何的情绪?◇作者爱“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设计意图:学生就文本内容自动设疑,客不雅上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懂得;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加以归纳,环绕学生懂得难点安插教授教养内容,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致.]2.深刻探讨,解答疑问教师运动:为解决同窗们感兴致的第一个问题,我请大家找出文中描述莲花的语句,归纳综合这几句写了什么?作者如斯精确活泼的进行描述,意在凸起什么?学生运动:画出文中描述莲花的句子,思虑答复问题.教师运动:这些描述,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我们看莲这些外在的特色 ,都显示出了莲哪些高洁的品德?学生运动:评论辩论.答复.教师运动:莲花具有如许多的高洁品德,岂非不克不及称其为正人吗?教师运动:明白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段.教师运动:为解决第二个问题,先请同窗们思虑,“谁爱好菊?这种人有如何的人生立场?作者对此抱何立场?”学生运动:(评论辩论答复)陶渊明,“晋陶渊明独爱菊”“陶后鲜有闻”,陶渊明是著名的隐逸之士.他做彭泽县令时,他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田园,以酒遣怀,以菊花为伴.他是真正的山人.所以,菊隐喻远离宦海.回避实际的山人;教师运动:(总结明白)它们虽有气节,但消极避世.对他们消极避世的孤傲,作者无意为伍.“陶后鲜有闻”,便戛然而止,语气冷漠,似有隔世之感.周敦颐的人生立场,他是主意入世的,山人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正人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教师运动:谁爱好牡丹?这种人有如何的人生立场?作者对此抱何立场?学生运动:牡丹,象征世俗“富贵人”;教师运动:(填补时期布景)唐朝初期特殊推重牡丹,把牡丹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风行长安的社会风尚.暮春时节,毂击肩摩,显贵们不吝高价争相购置.因为统治者的倡导,长期以来形成一种竞效奢侈.争攀富贵的不良的社会风尚,直到宋代依旧消失. 是以,周敦颐文中名写牡丹,实是对当时显贵及世俗之徒追慕荣华富贵的嘲讽.“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字里行间讽意实足.对争名夺利的显贵们,他嗤之以鼻.教师运动:谁爱好莲?有如何的人生立场?作者对此抱何立场?学生运动:作者爱莲,莲是花中的正人,他从心坎酷爱,并且是尽力师法的.教师运动:明白了以上两个问题,咱们一路思虑第三个问题:“作者爱“莲”,仅仅写“莲”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呢?”学生运动:应用衬托的手段,凸起莲的超凡脱俗,作者以莲自喻,借抒写爱莲之情表达本身的淡泊名利,洁身自好,品德崇高的人生立场,悠扬的批评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肮脏世风.教师运动:(总结学生谈话)莲花和菊花固然都不满实际,但菊花采纳回避立场,后者则敢于面临实际,在浑浊的生涯中保持它高洁的情操.是以,莲花比菊花显得加倍宝贵.周敦颐写牡丹,实是对当时显贵追慕荣华富贵的嘲讽.作者经由过程对三莳花的德性品德的描述,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做衬托,就天然把莲花的美妙形象建立在读者心目中.[设计意图:学生经由过程合作探讨.评论辩论交换.懂得作者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涯立场.学生经由过程研读,深刻文本,在观赏文章的同时懂得了作者情绪](四)拓展浏览,关于菊.牡丹.莲的诗文谈谈本身的感触感染教师运动:前人云:“言为心声.”莲恰是他所寻求的幻想人格的化身.我们再看“比较进修”和“拓展浏览”两个栏目,浏览关于菊.牡丹和莲的诗文谈谈本身的领会和感触感染.学生运动:浏览网页,浏览诗句.文章,谈本身的感触感染和领会.[设计意图:经由过程拓展浏览,学生进一步领会本课托物言志的手段;同时可以或许懂得因为各个作者所处的时期不合.小我阅历不合,所以他们即使面临统一事物也可能会有不合的懂得.所言的志也会不合.(也就是说,统一个事物可能在一篇文章中被歌唱,也可能在另一篇文章中被批评)此环节,不单加大了学生的浏览量,还尊敬了学生不合的浏览体验](五)教师小结作者既不肯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毅不逾的保持正派的操守,其实难能宝贵,有如许高的人品,他能写出如许经世不衰的佳作.同窗们,欲望我们都寻求崇高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派的人.。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7a74c3662e3f5727a5e96268.png)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案例课题:《藤野先生》所属学科:语文适于年级:九年级上册教材分析该课文是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要任务是学会迅速捕捉阅读信息,逐步培养出快速阅读的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节奏。
《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
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鲁迅写此文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课文内容较长,是一篇典型的叙事散文。
教案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清文章思路和线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叙事与抒情有机结合,能抓住主要特征写人。
2、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培养默读的技能。
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拓展视野,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脉络。
3、情感与价值目标: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案重点、难点重点:1、学习记叙文中选取典型的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崇高品质的写作方法。
2、进行爱国主义的德育渗透难点:1、对鲁迅弃医从文的行为的理解,把握鲁迅思想成长的脉络。
教案策略及教法设计1、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深刻,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本文时的鲁迅和文中鲁迅的时代处境,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所以,我采用资料搜集法、交流讨论法,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精神。
采取多媒体教案手段,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拓深文章的内容。
整体教案是现代教案的一大理念,特别是融入多媒体教案手段以来,大容量,课堂建构的高、精、深也成了一种趋向。
因此我采取了拓展迁移式、质疑深入式、比较赏析式的教案思路,安排了二课时分层推进。
教案媒体设计采用多媒体教案,设置ppt课件,归结这篇课文的相关内容。
课件设置为“鲁迅简介”、“理清思路”、“拓展延伸”、“质疑创造”,“比较赏析”,并有若干链接。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应用创新案例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应用创新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d29e3aa4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db.png)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应用创新案例一:
项目名称:沉浸式语文课堂——古诗词的数字之旅
一、项目背景与目标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语文教学需要与时俱进,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生动的课堂体验。
本项目旨在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古诗词教学与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结合,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实施过程
1.数字化资源建设:整理并制作古诗词相关的教学资源,如动画、
音频、视频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
2.互动教学平台搭建: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一个实时互动的教学
平台,方便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古诗词中的场
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词的意境。
4.多元化评价:通过在线测试、作品展示等方式,多维度评价学
生的学习效果。
三、创新点
1.跨学科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机融合,丰富了语文教
学的形式和内容。
2.互动性增强:通过实时互动教学平台,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
互动性。
3.个性化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学习资源,
实现个性化学习。
4.沉浸式学习: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感
受古诗词的美妙,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实施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也有所提升。
同时,教师也通过此项目提升了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了专业化发展。
以上仅为一个示例,仅供参考。
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和优化。
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3c32aa4b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41.png)
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在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需求,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资源开发、信息技术工具应用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下面以《红楼梦》学习为例,介绍一种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案例。
二、教学目标1.理解《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情节;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章阅读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学习。
三、教学过程及方法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红楼梦》的封面、概述等多媒体资料,引起学生对小说的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3.学习主要人物形象和情节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图片,辅以语音解说,帮助学生更直观、深入地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并提醒学生注意名字、称谓、关系等关键词的掌握。
4.人物关系图谱的制作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等信息技术工具,制作《红楼梦》中人物关系的图谱,帮助学生理清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5.文学鉴赏能力训练教师通过展示《红楼梦》中的经典章节和名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修辞手法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网络资源开发教师将学习资料、练习题等资源上传到网络平台,并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进行学习辅助和练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7.学案检查和反馈教师要求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提交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并进行互评和教师评价,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作品、参与度、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对网络平台的操作和使用情况进行评价。
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整合教学的评价和意见,以及学生语文学习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情况。
五、教学反思在整合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特点,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度,及时进行反馈和调整,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初中语文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20349afa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cc.png)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初中语文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 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2. 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古文《木兰辞》的阅读和理解
教学步骤:
1. 介绍《木兰辞》的背景和故事情节,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表演或者分析角色特点。
3. 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使用电脑、平板或手机等设备查找关于《木兰辞》的背景知识和
相关资料,同时利用搜索引擎进行阅读理解训练。
4. 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找到的资料和理解,团队内讨论并形成共识。
5. 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例如制作PPT、演示文稿、视频、博客等方式,展示
他们对《木兰辞》的理解和创造力。
6. 各个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相互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7. 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教学评价和反馈:
1. 学生作品的展示和评价:教师和同学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展现自
己的创造力和想法。
2. 学生自评和反思:学生对自己参与小组合作和个人表现进行自评和反思,反馈给教师。
教学资源:
1. 《木兰辞》的电子版或打印版;
2. 计算机、平板、手机等信息技术设备;
3. 搜索引擎和其他教学网站;
4. PPT制作软件、视频制作软件、博客平台等。
教学时长:3-4课时。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de0f3c4d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4f.png)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案例标题: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案例,数字媒体合作创作字数:1213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巧。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包括语言表达、文本理解等。
教学内容:数字媒体合作创作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的一种形式,学生通过合作创作数字媒体作品,既锻炼了信息技术操作和创新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步骤:一、引入新知识(10分钟)1.教师介绍数字媒体合作创作的概念和意义,强调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数字媒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2.教师展示一些数字媒体作品的例子,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
二、组织小组成立(1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自由组队,每个小组3-4人。
2.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主题,例如校园生活、风景名胜等。
三、讨论构思(15分钟)1.各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并确定数字媒体作品的具体内容和形式。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中心思想、情感表达和表现手法等。
四、信息收集(15分钟)1.学生分工合作,收集与作品主题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
2.教师提供学生合适的引擎和资源链接,指导学生进行信息检索。
五、数字媒体制作(30分钟)1.教师讲解数字媒体制作软件的基本操作技巧,例如PPT、Photoshop等。
2.学生按照讨论的内容和收集到的素材进行数字媒体制作,同时进行合作和交流。
六、作品展示(15分钟)1.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作品展示,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评价。
2.教师组织全班评选出优秀作品,并进行表彰。
七、总结和反思(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学生回顾整个合作创作过程中的收获和困难。
2.学生提出建议和改进建议,为以后的合作创作提供经验。
教学评价:1.学生作品的质量和创意度。
2.学生在合作创作过程中的团队合作能力。
3.学生在作品展示和评价中的语言表达和思维逻辑能力。
4.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操作技巧的掌握。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cb6ed6ea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0e.png)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的意义和优势;
2、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意识。
教学内容: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的理论基础;
2、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案例;
3、学生自主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学科的学习和创作。
教学步骤:
1、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的意义和优势;
2、讲解:介绍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的理论基础,并给出相关理论知识和案例;
3、实践:让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学科的学习和创作,如使用电子词典查单词、使用电子阅读器阅读文学作品、使用文字处理软件撰写作文等;
4、总结:让学生总结整合教学的经验和体会,探讨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
5、拓展:引导学生探究其他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案例。
评价方式:
1、观察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表现和成果;
2、听取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
3、收集学生的作品和学习笔记进行评价。
教学资源:
1、计算机、智能手机等信息技术设备;
2、电子词典、电子阅读器、文字处理软件等语文学科相关软件;
3、网络资源和电子文献;
4、教师为学生准备的案例材料和练习题。
教学时长:
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而定,一般建议控制在2-3节课的时间。
备注:
在整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和指导,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也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网络安全和隐私。
初中语文信息化融合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信息化融合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3316c302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54.png)
初中语文信息化融合教学案例初中语文信息化融合教学案例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化教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也逐渐得到了推广。
本文将介绍一个成功的初中语文信息化融合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的通过信息化融合教学,实现多元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信息素养。
三、教学过程1.教学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教学所需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工具,包括:电脑、投影仪、互联网等。
此外,还需要准备好教学资料,例如课件、教材等。
2.教学步骤步骤一:信息素养的培养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资料,了解信息素养的概念、提高信息识别能力以及对信息的辨别、筛选等操作,加强学生们的信息素养意识。
教师可以在此阶段以PPT或other资料作为教学工具,这个过程是为了给学生们建立良好的素养基础。
步骤二:小组探究将学生分组,让他们自主探究某一个语文知识点,例如“修辞格的应用”,学生们可以到教室里的电脑上寻找有关该知识点的相关资料、视频、图像等。
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充当指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工具,获取、整理并呈现信息。
步骤三:小结在小组探究之后,让同学们在班级中分享和交流所学到的知识。
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梳理自己的思路和学习成果。
步骤四:巩固作业让学生们在家中完成一份关于之前探究的语文知识点的作业,例如制作一个PPT或小视频,展示一个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格应用。
四、教学效果通过该案例的信息化融合教学,学生们的语文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信息素养得到了加强,同时学生们能够有效地运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来进行学习和表达。
此外,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得到了锻炼。
五、结论通过本案例的教学实践,可以发现信息技术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更丰富、更便捷的教学方式。
但是,教师需要注重在信息化融合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思考,为学生的成长铺设更加健康的教育环境。
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65bb7ece0912a216157929ca.png)
初中语文与疑息技能调整教教案例之阳早格格创做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爱莲道》【课本分解】1、《爱莲道》是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止文,教教课时为1课时.2、原单元的本收锻炼沉面是:教死不妨借帮注释战工具书籍读懂课文大意,而且正在反复诵读中收会它们歉富的内涵战粗好的道话,并聚集一些时常使用的文止词汇语.3、《爱莲道》是周敦颐的代表做,以莲喻人,托物止志.表白了做家以莲花君子自勉,分歧流合污的下尚本量.通过原课的教习体验做家下净的情感战没有随流雅的主动人死做风,进一步教习托物止志的写做脚法.【教教目标】一、知识目标1、完全感知课文,明白局里、死动、粗好的道话特性,聚集一些时常使用文止真词汇、真词汇.2、正在相识做家经历战《爱莲道》写做背景的前提上揣测文中形貌莲花的笔墨,品味做家表暴露的情感,相识文章使用的托物止志的写做脚法.二、本收目标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明白文章大意;能赶快阅读拓展文章,正在拓展文章的收援下深进明白《爱莲道》的深意.2、教死正在自决阅读课文的前提上主动提出问题,提下创造问题、辨析问题的本收.3、教死通过自决教习与小组协做教习相分离的办法疏通文意、处理课文易面,提下教死分解问题办理问题的本收.三、情感目标1、明白做家下净的情怀战怯于里对于死计、没有随流雅的主动人死做风.2、有主动的情感体验,欣赏莲的“出淤泥而没有染,濯浑涟而没有妖”,有培植自己具备“莲”的本量的希视.【教教沉易面】1. 教教沉面:教习文止文《爱莲道》,正在深进明白课文真量战写法的前提上背诵课文,聚集文止词汇语.2. 教教易面:通过原课的教习,明白做家的下净情怀,体味所形貌的风景与做家所抒收的“志”之间的闭系.【教习者特性分解】1、教死是北京昌仄第四中教初二超过式真验班的教死,通过一年多的考查班教习,前提知识扎真,课堂气氛活跃,能主动思索、主动量疑.2、教死已具备一定的文止文阅读本收,不妨分离课下注释,准确翻译浅隐文止语句.3. 该班教死正在介进北师大超过式死少课题钻研一年多后,皆有一定的估计机前提,能流利正在V-class仄台的计划组上挨写做文【教教战术】采与任务启动的办法充散收挥教死的主体效率,教习办法以自决教习与小组协做教习相分离为主.【资材准备】多媒介搜集课堂、北京师范大教新颖培养技能钻研所的Vclass仄台、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本、博门为原课创造的网页课件.【教教历程真录】(一)创建情境、激趣导进:西席活动:咱们最先欣赏网页中“优好的莲花”,瞅后道道您对于莲花的影像?教死计动:欣赏网页图片,回问问题.西席活动:(归纳教死收止)正果为莲花有那样好好的局里战本量,自古此后便深受文人雅士的推崇,宋往的形而上教家周敦颐便特地喜爱莲花,为此还写下了一篇传世好做,即日咱们便去教习那篇《爱莲道》.[安排企图:由百般百般的莲花图片引进新课,激励教死教习兴趣.对于莲花的优好、净净、亭亭玉坐有曲瞅感知,为下文分解形貌莲花中貌形态的语句、体味做家对于莲花本量的颂扬做铺垫](二)百般阅读、完全感知:1、利用网页资材,相识做家死仄.西席活动:世间的花种类繁琐,各具分歧的粗神气量,普遍去道,喜爱什么花,也反映了那部分的心态战志趣.周敦颐那样喜爱莲花,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共教欣赏网页“做家简介”部分,相识做家死仄快乐喜爱及写做背景.教死计动:欣赏网页“做家简介”部分,相识做家死仄及原文写做背景.[安排企图:相识做家死仄快乐喜爱及原文的写做背景,促进教死对于课文的明白]2、百般阅读、感知课文⑴听范读西席活动:共教们,咱们挨启书籍,利用教教搜集课件听范读,注意句读,语气、语调.教死计动:听范读.⑵自由朗读教死计动:自由朗读课文.⑶教死代表读课文西席活动:请二位教死读课文,强调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停顿以及做家情感.教死计动:教死代表读课文,其余教死听读评介.[安排企图:认识课文,相识文中做家的情感,通过反复听读、朗读促进教死对于课文的明白]3、协做教习、疏通文意西席活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借帮课文底下注释协做疏通文意.教死计动:分离课文注释,小拉拢做教习,疏通文意.教死计动:以小组为单位反馈,提出原小组内易以准确翻译的语句与其余小组接流.西席活动:西席赋予归纳粗确.[安排企图:通过小组的合做教习,办理字词汇明白障碍,疏通文意.办理易面句子的翻译.教给教死教习文止文的要收,培植自决、合做商量的教习本收](三)小组协做、量疑商量1、独力思索、量疑收问教死计动:教死正在完全感知课文的前提上对于文章真量、写做要收提出问题.西席活动:归纳教死问题,带收课文明白.◇做家为什么道莲是花中的君子?◇三种花象征人世中的哪三种人或者人死做风,做家对于那三种分歧的人死做风表白了何如的情感?◇做家爱“莲”,为什么要写菊战牡丹呢?[安排企图:教死便文原真量主动设疑,客瞅上督促教死加深对于课文的明白;西席对于教死的问题加以归纳,盘绕教死明白易面安插教教真量,激励教死的教习兴趣.]2、深进商量,解问疑问西席活动:为办理共教们感兴趣的第一个问题,尔请大家找出文中形貌莲花的语句,综合那几句写了什么?做家如许准确死动的举止形貌,意正在超过什么?教死计动:绘出文中形貌莲花的句子,思索回问问题.西席活动:那些形貌,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咱们瞅莲那些中表的特性,皆隐现出了莲哪些下净的性格?教死计动:计划、回问.西席活动:莲花具备那样多的下净本量,易讲没有克没有及称其为君子吗?西席活动:粗确托物止志的写做脚法.西席活动:为办理第二个问题,先请共教们思索,“谁喜爱菊?那种人有何如的人死做风?做家对于此抱何做风?”教死计动:(计划回问)陶渊明,“晋陶渊明独爱菊”“陶后陈有闻”,陶渊明是有名的隐劳之士.他干彭泽县令时,他没有肯“为五斗米合腰”,辞官归隐田园,以酒遣怀,以菊花为伴.他是真真的隐士.所以,菊隐喻近离政界、躲躲现真的隐士;西席活动:(归纳粗确)它们虽有气节,但是消极躲世.对于他们消极躲世的孤傲,做家偶尔为伍.“陶后陈有闻”,便戛然而止,语气浓漠,似有隔世之感.周敦颐的人死做风,他是主弛进世的,隐士没有染世之灰尘,固然可喜;而君子能干到“出淤泥而没有染”,地步更下.西席活动:谁喜爱牡丹?那种人有何如的人死做风?做家对于此抱何做风?教死计动:牡丹,象征世雅“繁华人”;西席活动:(补充时代背景)唐往初期特地推崇牡丹,把牡丹视为珍品,毁为国花.到贞元时,对于牡丹的赏玩,更成为衰止少安的社会民风.暮秋时节,毂打肩摩,权贵们没有吝下价争相买买.由于统造者的提议,少久此后产死一种竞效俭靡、争攀繁华的没有良的社会民风,曲到宋代依旧存留. 果此,周敦颐文中名写牡丹,真是对于当时权贵及世雅之徒遁慕枯华繁华的讽刺.“牡丹之爱,宜乎寡矣!”字里止间讽意十脚.对于争名夺利的权贵们,他嗤之以鼻.西席活动:谁喜爱莲?有何如的人死做风?做家对于此抱何做风?教死计动:做家爱莲,莲是花中的君子,他从内心景仰,而且是全力效法的.西席活动:粗确了以上二个问题,咱们所有思索第三个问题:“做家爱“莲”,只是写“莲”没有便止了吗?为什么还要写菊战牡丹呢?”教死计动:使用衬托的脚法,超过莲的超凡是脱雅,做家以莲自喻,借抒写爱莲之情表白自己的浓泊名利,净身自好,性格下尚的人死做风,婉转的批判了遁名逐利,洁身自好的恶浊世风.西席活动:(归纳教死收止)莲花战菊花虽然皆没有谦现真,但是菊花采与遁躲做风,后者则敢于里对于现真,正在污浊的死计中脆持它下净的情操.果此,莲花比菊花隐得越收难得.周敦颐写牡丹,真是对于当时权贵遁慕枯华繁华的讽刺.做家通过对于三种花的德行性格的形貌,以牡丹做反衬,用菊花干伴衬,便自然把莲花的好好局里竖坐正在读者心目中.[安排企图:教死通过合做商量、计划接流.明白做家的下净情怀战没有随流雅的死计做风.教死通过研读,深进文原,正在欣赏文章的共时明白了做家情感](四)拓展阅读,闭于菊、牡丹、莲的诗文道道自己的体验西席活动:昔人云:“止为心声.”莲正是他所探供的理念人格的化身.咱们再瞅“比较教习”战“拓展阅读”二个栏目,阅读闭于菊、牡丹战莲的诗文道道自己的体验战体验.教死计动:欣赏网页,阅读诗句、文章,道自己的体验战体验.[安排企图:通过拓展阅读,教死进一步收会原课托物止志的脚法;共时不妨明白由于各个做家所处的时代分歧、部分经历分歧,所以他们纵然里对于共一真物也大概会有分歧的明白.所止的志也会分歧.(也便是道,共一个真物大概正在一篇文章中被赞美,也大概正在另一篇文章中被批判)此关节,没有单加大了教死的阅读量,还尊沉了教死分歧的阅读体验](五)西席小结做家既没有肯像陶渊明那样干一个隐劳者,更没有屑于背世人那样贪慕繁华.正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正在脆贞没有逾的脆持正曲的操守,真正在易能难得,有那样下的人品,他能写出那样经世没有衰的好做.共教们,期视咱们皆探供下尚的情操,干像莲一般正曲的人.。
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案例(23304)
![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案例(23304)](https://img.taocdn.com/s3/m/ea118ea47fd5360cbb1adb83.png)
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案例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爱莲说》【教材分析】1、《爱莲说》是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教学课时为1 课时。
2、本单元的能力训练重点是: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并且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3、《爱莲说》是周敦颐的代表作,以莲喻人,托物言志。
表达了作者以莲花君子自勉,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作者高洁的情感和不随流俗的积极人生态度,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2、在了解作者经历和《爱莲说》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揣摩文中描写莲花的文字,品味作者流露出的情感,了解文章运用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能快速阅读拓展文章,在拓展文章的支持下深入理解《爱莲说》的深意。
2、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主动提出问题,提升发现问题、辨析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疏通文意、处理课文难点,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理解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勇于面对生活、不随流俗的积极人生态度。
2、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欣赏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培养自己具有“莲”的品质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文言文《爱莲说》,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 教学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作者的高洁情怀,体味所描写的景物与作者所抒发的“志”之间的关系。
【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是北京昌平第四中学初二跨越式实验班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试验班学习,基础知识扎实,课堂气氛活跃,能积极思考、主动质疑。
2、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结合课下注释,准确翻译浅显文言语句。
3.该班学生在参与北师大跨越式发展课题研究一年多后,都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能熟练在V-class 平台的讨论组上打写作文【教学策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方式以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为主。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https://img.taocdn.com/s3/m/0a9fc4fe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09.png)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它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整合信息技术是不可或缺的,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以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手段来进行教学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来加强课堂互动,完善课堂构建。
比如,将古诗词融入多媒体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图片、音乐、动画等手段来理解和记忆古诗词,能够更加生动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互动式教学是一种基于互动的教学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的方式,如语文角色扮演活动、文学论坛互动等等。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实际互动中学习语文知识,并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网络教学是指利用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进行的教学活动,它可以有效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语文知识。
网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比如,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开展语文课程,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线上讨论等等,使学习更加方便灵活。
游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给学生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通过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游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也可以采用,比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语文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古代文学、中外名著等等。
这些游戏能够让学生更加轻松地学习语文知识,并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案例
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爱莲说》
【教材分析】
1、《爱莲说》是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教学课时为1课时。
2、本单元的能力训练重点是: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并且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3、《爱莲说》是周敦颐的代表作,以莲喻人,托物言志。
表达了作者以莲花君子自勉,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作者高洁的情感和不随流俗的积极人生态度,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2、在了解作者经历和《爱莲说》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揣摩文中描写莲花的文字,品味作者流露出的情感,了解文章运用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能力目标
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能快速阅读拓展文章,在拓展文章的支持下深入理解《爱莲说》的深意。
2、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主动提出问题,提升发现问题、辨析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疏通文意、处理课文难点,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勇于面对生活、不随流俗的积极人生态度。
2、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欣赏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培养自己具有“莲”的品质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学习文言文《爱莲说》,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 教学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作者的高洁情怀,体味所描写的景物与作者所抒发的“志”之间的关系。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北京昌平第四中学初二跨越式实验班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试验班学习,基础知识扎实,课堂气氛活跃,能积极思考、主动质疑。
2、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结合课下注释,准确翻译浅显文言语句。
3. 该班学生在参与北师大跨越式发展课题研究一年多后,都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能熟练在V-class平台的讨论组上打写作文
【教学策略】
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方式以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为主。
【资源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Vclass平台、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专门为本课制作的网页课件。
【教学过程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活动:我们首先浏览网页中“美丽的莲花”,看后谈谈你对莲花的印象?
学生活动:浏览网页图片,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发言)正因为莲花有这样美好的形象和品质,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雅士的推崇,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就特别喜爱莲花,为此还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爱莲说》。
[设计意图:由各种各样的莲花图片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莲花的美丽、洁净、亭亭玉立有直观感知,为下文分析描写莲花外貌形态的语句、体味作者对莲花品质的颂扬作铺垫]
(二)多样阅读、整体感知:
1、利用网页资源,了解作者生平。
教师活动:世间的花种类繁多,各具不同的精神气质,一般来说,喜爱什么花,也反映了这个人的心态和志趣。
周敦颐这么喜爱莲花,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浏览网页“作者简介”部分,了解作者生平爱好及写作背景。
学生活动:浏览网页“作者简介”部分,了解作者生平及本文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生平爱好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多样阅读、感知课文
⑴听范读
教师活动:同学们,我们打开书,利用教学网络课件听范读,注意句读,语气、语调。
学生活动:听范读。
⑵自由朗读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
⑶学生代表读课文
教师活动:请两位学生读课文,强调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停顿以及作者情感。
学生活动:学生代表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评价。
[设计意图:熟悉课文,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通过反复听读、朗读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协作学习、疏通文意
教师活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文下面注释协作疏通文意。
学生活动:结合课文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反馈,提出本小组内难以准确翻译的语句与其他小组交流。
教师活动:教师给予总结明确。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解决字词理解障碍,疏通文意。
解决难点句子的翻译。
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三)小组协作、质疑探究
1、独立思考、质疑发问
学生活动: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写作方法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问题,引导课文理解。
◇作者为什么说莲是花中的君子?
◇三种花象征人世中的哪三种人或人生态度,作者对这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爱“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
[设计意图:学生就文本内容主动设疑,客观上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加以归纳,围绕学生理解难点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2、深入探究,解答疑问
教师活动:为解决同学们感兴趣的第一个问题,我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这几句写了什么?作者如此准确生动的进行描写,意在突出什么?
学生活动:画出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
我们看莲这些外在的特点,都显示出了莲哪些高洁的品格?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莲花具有这样多的高洁品质,难道不能称其为君子吗?
教师活动:明确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师活动:为解决第二个问题,先请同学们思考,“谁喜爱菊?这种人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陶渊明,“晋陶渊明独爱菊”“陶后鲜有闻”,陶渊明是有名的隐逸之士。
他做彭泽县令时,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田园,以酒遣怀,以菊花为伴。
他是真正的隐士。
所以,菊隐喻远离官场、躲避现实的隐士;
教师活动:(总结明确)它们虽有气节,但消极避世。
对他们消极避世的孤傲,作者无意为伍。
“陶后鲜有闻”,便戛然而止,语气冷淡,似有隔世之感。
周敦颐的人生态度,他是主张入世的,隐士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君子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教师活动:谁喜爱牡丹?这种人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
学生活动:牡丹,象征世俗“富贵人”;
教师活动:(补充时代背景)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牡丹视为珍品,誉为国花。
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社会风气。
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
由于统治者的提倡,长期以来形成一种竞效奢靡、争攀富贵的不良的社会风气,直到宋代依然存在。
因此,周敦颐文中名写牡丹,实是对当时权贵及世俗之徒追慕荣华富贵的嘲讽。
“牡丹之爱,宜乎
众矣!”字里行间讽意十足。
对争名夺利的权贵们,他不屑一顾。
教师活动:谁喜爱莲?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
学生活动:作者爱莲,莲是花中的君子,他从内心热爱,而且是努力效法的。
教师活动:明确了以上两个问题,咱们一起思考第三个问题:“作者爱“莲”,仅仅写“莲”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学生活动: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莲的超凡脱俗,作者以莲自喻,借抒写爱莲之情表达自己的淡泊名利,洁身自好,品格高尚的人生态度,婉转的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发言)莲花和菊花虽然都不满现实,但菊花采取逃避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的生活中保持它高洁的情操。
因此,莲花比菊花显得更加可贵。
周敦颐写牡丹,实是对当时权贵追慕荣华富贵的嘲讽。
作者通过对三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做陪衬,就自然把莲花的美好形象树立在读者心目中。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理解作者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学生通过研读,深入文本,在欣赏文章的同时理解了作者情感](四)拓展阅读,关于菊、牡丹、莲的诗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活动:古人云:“言为心声。
”莲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化身。
我们再看“比较学习”和“拓展阅读”两个栏目,阅读关于菊、牡丹和莲的诗文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学生活动:浏览网页,阅读诗句、文章,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学生进一步领会本课托物言志的手法;同时能够理解由于各个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所以他们即使面对同一事物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
所言的志也会不同。
(也就是说,同一个事物可能在一篇文章中被歌颂,也可能在另一篇文章中被批判)此环节,不但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还尊重了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
(五)教师小结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
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实在难能可贵,有这样高的人品,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同学们,希望我们都追求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