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地质概论任务15-4-构造运动及地质构造认识
5.地质剖面图——指垂直于区内地层走向或主要构造线方 向所切割的地质体剖面,反映地质体深部特征的地质图件。
可在地质图上切割绘制(图切剖面图),也可 以在野外实地测量绘制(实测剖面图)。
4.综合地层柱状图——在地质图的基础上,地区内地层、岩 体及其接触关系,按由老到新的顺序,用线条、符号及颜色 排列绘制在一个呈柱状的剖面图上,两侧标示出地层时代、 岩石、化石、地层厚度及接触关系等的图件。(例:银坑幅)
意义:表明该地区曾经发生过较强烈 的构造运动,使岩浆侵入形成侵入体。
⑤沉积接触 ——地层覆盖在侵入岩之上,分界而为剥蚀面。 意义:表明侵入岩体形成后,地壳上升
遭受风化剥蚀,其上部的围岩及部分侵入 岩体被剥蚀掉了,形成剥蚀面,然后地壳 下降,接受沉积,形成新的地层。地层年 龄晚于侵入体,其标志是:具有剥蚀面。
(一)几种常用地质图
1.地质图——将一个地区的地层、地质构 造、岩浆岩体及矿产等内容以及它们之间 的相互关系,按一定比例尺,用规定的线 条、符号和颜色表示在平面的图件。
2.地质构造图——在地质图的基础上通过地质构造分析, 用规定符号标明各种地质构造现象的图件。
3、岩浆岩分布图——在地质图的基础上标明各时代岩 浆岩及其特征的图件。
C倒转褶皱是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地பைடு நூலகம் 出现重复。
(3)断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示方法
一般用红色线条或粗体黑线表示:
(1)正断层
(2)逆断层
(3)平移断层
(4)地层接触关系在地质图上的表示方法 1.整合接触: 2.假整合接触: 3.角度不整合接触:
(5)侵入岩体的表现特征 A岩基、岩株在图上表现为较 规则浑圆状形态分布,与不同 时代地层呈斜交接触。 B岩脉(岩墙)呈不规则带状、 长条状分布,常穿插不同时代的 地层界线。 C一般以色标加代码表示:酸 性岩体用红色,中性岩体用粉 红色,基性岩体用绿色表示。
构造地质学-岩浆岩体的接触关系和形成时代
③ 在围岩中可见到自岩体延伸的岩枝或岩脉;
④ 环绕岩体的围岩有接触变质的现象,并呈带状分布,变质程度距离岩 体越远越弱。
侵入接触关系反映
。
2、沉积接触(冷接触)
岩体形成后并暴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后又被新的沉积物所覆盖 的接触关系。
①在接触面下的岩体顶部存在不平整的侵蚀面和古风化壳等风化 剥蚀现象; ②与围岩接触处不存在冷凝边,当然就无接触变质现象; ③岩体内的原生构造或岩脉被接触面所截接; ④上覆围岩中含有下伏岩体的岩屑、砾石或矿物碎屑; ⑤接触面较平整。
第三节 岩浆岩体的接触关系和形成时代
一、岩浆岩体接触关系的识别
从成因上,可将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分 为侵入接触、沉积接触和断层接触三种关系
1、侵入接触(热接触)
岩体侵入于围岩(包括先存岩浆岩体)的接触关系。这种接触关系的特点 是:
① 岩体边部有边缘带和冷凝边,原生构造发育;
② 岩体内部有围岩的捕虏体;
沉积接触关系说明侵入岩体形成时代早于上覆地层时代。
沉积层
侵入花岗岩
侵入火成岩(侵入岩体与围岩之间界面是断层面。其接 触带为断层带,接触带中常有构造动力变 质现象。这种接触关系可以确定岩体形成 于断层之前。
四种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及其研究方法
四种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及其研究方法岩层的接触关系可划分为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接触;岩体和围岩的接触关系可划分侵入接触关系和沉积接触关系。
一、岩层的接触关系(一)整合接触关系及其特征当某一地区在某一地质历史时期内是处于连续沉降的地壳运动作用下,或虽处于上升,但未超过水下侵蚀基准面,或地壳升降与沉积作用处于相对平衡时,这个地区的沉积作用是连续进行的,这种环境下形成的地层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
整合接触整合接触关系有如下特征:1、岩层层面相互平行排列;2、上、下岩层的时代是连续的;3、在海相沉积中,上、下岩层的岩性往往是递变的,例如华北地区的寒武系及奥陶系地层,均以灰岩为主的连续沉积,两者间为整合接触关系。
(二)假整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及其特点若两套地层外表虽呈平行排列,貌似整合,但实际上两者并不是在同一环境下连续沉积的,它们之间显示一个较长时期的沉积间断,这种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称为假整合接触关系。
假整合形成过程可简单表示为:下降接受沉积→上升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假整合接触关系有如下特征:1、假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在大范围内彼此平行排列;2、缺失部分地层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缺失地层根本就没有沉积,其二是缺失的地层沉积了,后经地壳上升被剥蚀掉了;3、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之间有古生物间断;4、在不整合面之上地层的底部常存在有由下部老地层成分组成的底砾岩;5、在起伏不5、平的风化壳上,往往有特殊的风化残余矿产。
我国华北地台奥陶系与中石炭系之间是一个典型的假整合接触关系。
(三)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及其特征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简称不整合,又叫斜交不整合。
一组较新地层呈角度接触覆盖在不同时代较老地层之上,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古风化剥蚀面,这种地层接触关系称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可简单表示为:沉积盆地下降接受沉积→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发生褶皱、断裂,往往有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相伴生,同时隆起上升遭受风化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鹤城开发区共和岩体与围岩接触关系及其成因初探
鹤城开发区共和岩体与围岩接触关系及其成因初探摘要:鹤城地区出露的共和岩体与围岩接触关系主要特征为花岗岩与变沉积岩互层产出、沉积变质岩层向下被花岗岩取代、花岗岩中残留沉积岩构造以及花岗岩中含沉积岩捕虏体,表明该地区花岗岩是原岩(沉积岩)在静态条件下经熔融、冷却、固结而成,并非来自深源侵入体。
关键词:花岗岩、沉积构造、捕虏体、原地重熔1.1前言花岗岩类岩石是大陆分布最广泛的岩石之一,是构成陆壳的基础。
在陆壳演化过程中,花岗岩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它又与众多金属矿床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因此,花岗岩成因一直是地质学重大理论问题之一。
正如read(1948) [1]所指出的:“花岗岩问题首先是野外地质问题”。
在野外的各种地质现象中,花岗岩与围岩地层的接触关系一直被视为花岗岩形成方式的重要判别依据。
广东省鹤山市的共和岩体[2],主体形成于印支运动晚期,岩体强烈风化,风化层的厚度达数十~上百米,非人工开剥甚难观察到岩体的各种地质特征,包括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近年来,鹤山市在该岩体鹤城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开发区建设,岩体被大面积开剥,暴露了众多难得一见地质现象。
这些现象为花岗岩成因及众多相关地质问题的研究,提供十分重要的线索或证据。
1.2共和岩体简介1.21围岩地层及断裂构造图1 共和-鹤城区域地质图[2]1-燕山早期花岗岩;2-燕山晚期花岗岩;3-寒武系;4-上三叠统;5-古近系;6-第四系;7-断裂图1范围内出露的花岗岩称为共和岩体。
共和岩体呈岩基状产出,长轴总体近东西向,出露面积约210km2。
岩体围岩的周边地层主要为寒武系、上三叠统小坪组、古近系莘庄村组及第四系。
寒武系主要由中—薄层状的砂岩、粉砂岩、泥岩等细碎屑岩,岩石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属于浅海—半深海相复理石沉积;上三叠统小坪组主要为厚层状的砾岩、砂砾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和泥质页岩,为含煤建造;莘庄村组岩性主要为紫红、紫灰、灰白色复成分砾岩、砂砾岩、含砾粗中粒杂砂岩、泥质粉砂岩、含砂质泥岩、泥岩等,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表1地层接触关系概念形成过程特征整合接触关系两套岩层之间产状一致,中间不缺失地层,这种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关系。
沉积作用连续进行1、上下岩层产状一致;2、不缺失地层;3、古生物连续;4、岩性、岩相连续;5、构造变形(强度、样式)一致;6、变质程度、变质相带渐变过度;7、具有统一的岩浆活动模式。
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相邻地层产状一致,但中间缺失地层(有沉积间断),称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下降接收沉积→上升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1、相邻地层产状一致,但缺失地层,存在一个风化剥蚀面(有冲刷现象、底砾岩、古风化壳、沉积岩脉、风化矿产等);2、岩性、岩相不连续;3、古生物不连续;4、变形特征一致,变质相带连续变化,有统一的岩浆活动模式。
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产状不同,中间缺失某一时代的地层,称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沉积盆地下降接受沉积→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甚至变质作用,同时上升遭受风化→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1、不整合面上下岩层产状明显不同;2、不整合面上下缺失地层;3、古生物不连续;4、岩性、岩相突变;5、构造强度、样式不一致;6、构造上不连续;7、变质相带不连续;8、岩浆活动不一致;9、同一时代的新地层与不同时代的老地层接触。
表2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侵入接触关系沉积接触关系概念岩浆岩侵入到围岩之中,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为亲人接触关系。
岩体形成后经过地壳运动露出地表,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后,又被新的沉积物所覆盖,这种接触关系为沉积接触关系。
特征1.岩体穿切围岩,沿内接触带可见冷凝边(结晶快粒度细形成隐晶质或玻璃质)外接触带有烘烤边(岩石受热变质,颜色变浅)和接触变质带、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和矿化蚀变现象;2.岩体内往往有捕虏体;3.与侵入岩有关的岩墙、岩脉插入到围岩中。
1岩体与上覆围岩的接触带没有冷凝边、烘烤边和接触变质带或矿化蚀变现象;2岩体内定向排列的原生构造或岩脉、矿脉被截切;3在岩体顶部有风化剥蚀面和古风化壳,同时在上覆岩层的底部含有岩体成分的碎屑和砾石。
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产状不同,中间缺失某一时代的地层,称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沉积盆地下降接受沉积→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甚至变质作用,同时上升遭受风化→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1、不整合面上下岩层产状明显不同;
2、不整合面上下缺失地层;
3、古生物不连续;
4、岩性、岩相突变;
5、构造强度、样式不一致;
2岩体内定向排列的原生构造或岩脉、矿脉被截切;
3在岩体顶部有风化剥蚀面和古风化壳,同时在上覆岩层的底部含有岩体成分的碎屑和砾石。
6、构造上不连续;
7、变质相带不连续;
8、岩浆活动不一致;
9、同一时代的新地层与不同时代的老地层接触。
表2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侵入接触关系
沉积接触关系
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念
岩浆岩侵入到围岩之中,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为亲人接触关系。
岩体形成后经过地壳运动露出地表,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后,又被新的沉积物所覆盖,这种接触关系为沉积接触关系。
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表1地层接触关系
概念
形成过程
特征
整合接触关系
两套岩层之间产状一致,中间不缺失地层,这种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关系。
沉积作用连续进行
1、上下岩层产状一致;
2、不缺失地层;
3、古生物连续;
4、岩性、岩相连续;
5、构造变形(强度、样式)一致;
6、变质程度、变质相带渐变过度;
7、具有统一的岩浆活动模式。
特
征
1.岩体穿切围岩,沿内接触带可见冷凝边(结晶快粒度细形成隐晶质或玻璃质)外接触带有烘烤边(岩石受热变质,颜色变浅)和接触变质带、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和矿化蚀变现象;
2.岩体内往往有捕虏体;
花岗岩类的主要接触类型
花岗岩类的主要接触类型一、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一)急变接触1、沉积接触(1)上覆沉积岩层中无接触变质,产状和形态未受干扰;(2)深成岩体与上覆沉积岩之间有古风化壳或侵蚀面,在上覆沉积岩底部的沉积物中带有该深成岩体的砾石或某些矿物碎屑;(3)上覆沉积岩层理平行于接触面;2、断层接触(1)接触带上有断裂标志,如挤压、破碎痕迹、擦痕、糜棱岩带、片理化带及断层角砾岩带等现象;(2)破碎同时伴随有重结晶作用、各种热液蚀变、甚至矿化;(3)深成岩体中的叶理、线理、脉岩或矿脉也都可被断层切断;(4)接触界线一般平直,围岩可切割深成岩体中不同岩石单元或不同的岩性带。
3、侵入接触(1)深成岩体的内接触带常发育较细粒的冷凝边或冷凝带;(2)岩体内或与围岩接触处的围岩俘虏体;(3)有岩枝或与深成岩体有成因联系的脉岩、矿脉等穿入围岩;(4)某些深成岩体的边部发育有流动构造、变形构造,它们大多平行于接触面;(5)外接触带烘烤及接触变质现象,远离岩体减弱和消失。
(二)渐变接触在某些变质岩区中酸性侵入体与围岩接触,热变质不明显,经常出现宽度不等、规模不一的“边缘混合岩带”,有人称这种接触关系为“交代侵入接触”。
深成岩体与围岩之间界线不清,呈逐渐过度的接触关系,一般发育在深变质岩区。
主要由于在围岩中发育大量的钾长石斑晶(即“长石化”)所引起;同时,也是因为岩体和围岩具有结构上的一致性,保持相同的定向构造,被认为是花岗岩化。
二、深成岩体之间的接触关系(一)脉动型侵入接触(pulsating intrusive contact)又称突变型侵入接触。
脉动侵入是来自深部的岩浆的间歇性岩体贯入。
在先形成的侵入体已基本固结但仍然很灼热的条件下,与后侵入的岩体所侵入而形成的接触关系,称脉动型侵入接触。
接触面两侧表现为成分上和结构上的突变,通常在1~2毫米的范围内可以看到两者之间有一条清楚的接触界线,甚至在一块标本或一个薄片上即可看出。
但其接触变质现象并不很明显,且很难确定它们的先后顺序。
构造填空判断名词解释
填空题1岩层的接触关系从成因上可分为 —、— 两种基本类型。
整合,不整合2成岩前形成的构造称为 ____ 构造,成岩后形成的构造称为 构造。
原生,次生3不整合可分为_和_两种基本类型。
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4影响地质图上岩层露头宽度的因素有厚度、—和—。
地形,岩层产状(或倾角) 5 确定不整合的时代一般是以不整合面以下最新地层时代为其 ______ ; 以不整合面以上最老地层时代为其 ______ 。
下限,上限 8在外力作用下,岩石变形一般经历弹性变形、—和—三个阶段。
9当围压增大时岩石强度—,当温度升高时则岩石的—增强。
增大,韧性10在单轴应力状态下, 任意载面上,主应力d 1,正应力6和剪应力T 的关系,可以表11变形物体内只有一个方向的应力作用 ,即 _______ ,而d 2=d 3=0,这样的变形物体就是处于 ________ 。
d 1丰0,单轴应力状态12脆性岩石的内摩擦角比塑性岩石的_。
在同一形变环境里,砂岩的剪裂角比页岩的要— ―。
大,小13莫尔强度理论指出,岩石发生剪裂时,剪裂面与最大主应力轴的夹角是―。
剪裂角14 褶皱岩层的等倾斜线从核部向外均匀撒开,并和层面正交,各线长度大致相等,这是典 型的 _______ 褶皱,是由于 ______ 褶皱作用形成。
平行,纵弯 15 ____ 、 ____ 变形, 属于非均匀变形。
16 斜卧褶皱轴面倾斜线与枢纽线呈――关系, 关系。
平行,斜交17 根据―和―可将褶皱分成七种主要产状类型。
18褶皱岩层的等倾斜线互相平行而且等长,这是典型的 _______ 褶皱,是由于 _______ 褶皱作用形成的。
相似,剪切19褶皱在平面上的组合类型有线状褶皱、短轴褶皱、――和―。
穹窿构造,构造盆地 20剪切褶皱(滑褶皱)在形态上的典型样式是 _____ 褶皱。
相似21 相似褶皱与顶厚褶皱在形态上的相同点是―――不同点是――――――――――――。
地质构造题大6条
一:名词解释地质构造:指组成地壳或岩石圈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地质作用下发生构造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
泥裂:又称干裂,是未固结的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突变,或渐变所显现初来的一种成层构造。
地层接触关系:指上下两套新老地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关系。
固有内力:物体由无数质点所组成的,在未受外力作用时内部各质点上具有相互作用的力,它使各质点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从而物体才能保持一定的形状。
变形: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其内部各点间相互位置发生改变。
褶皱:岩层或岩体,在各种应力长期作用下形成波状弯曲,但仍然保持着它们的连续完整性称为褶皱构造,简称褶皱。
褶曲:褶皱构造中的一个向上或向下弯曲称为褶曲构造,简称褶曲。
断层: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因地壳运动而产生断裂面,断裂面两侧岩层或岩体沿着断裂面发生显著的位移时,称为断层。
侧伏角:指线状构造所在构造面上量得该构造线与构造面的走向线间的锐夹角。
倾侧方向:锐夹角的走向线的一端的方位。
平行褶皱:各岩层成平行弯曲,同一岩层垂直其层面量度的厚度在褶皱各个部位基本一致,其平行轴面厚度,变化很大。
相似褶皱:岩层弯曲形态相似,各层的曲率基本不变。
节理:被断裂面分割的岩层或岩体沿着断裂面没有发生显著的相对位移,或者相对位移量很小的断裂构造。
节理组:是指在同一时期内,同一方向、同一性质的应力作用下产生的,力学性质相同、产状基本一致的一群节理。
节理系:是指在同一时期内,同一方向、同一性质的应力作用下产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力学性质相同的解理组所构成的节理群。
薄皮构造:前陆沉积岩在主滑脱面滑脱变形,形成一套褶皱逆冲断裂构造,而基底没有卷入变形,盖层变形与基底变形呈显著不协调关系。
劈理:是一种由裂面或潜在裂面将岩石按一定方向劈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构造。
二:填空1. 岩层的接触关系包括(整合)、(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2. 岩层的产状要素包括(走向)、(倾向)和(倾角);3.岩石变形阶段: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断裂变形,张裂,剪裂。
02、03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地层的接触关系-2012-2
3.层理的基本类型
层理按其形态的不同 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平 行 层 理
平行层理
波状层理
斜 层 理
斜层理
波状层理
细层可与层面平行
交错层理(多向浅水流)
波状层理 特点:1)呈对称或不对称的波状 2)总的方向平行于层面
4.层理的识别
如何识别岩层的层理?
成 分 结 构 颜 色
生层 构面 造原
系波痕、泥裂、雨痕、 生物遗迹及其印模等
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倒转岩层
●岩层基本产状类型及其基本特征简表
类型
水平岩层
直立岩层
构造复杂区
倾斜岩层
中等复杂区
分布区 构造简单区
倾角
厚度h
0,或小于5
铅直厚度H
90
露头宽度L
0~90
h=H×cos
地质图 平行于等高线
直线
V字形法则
◆补充知识---与课程相关有关几个概念:
●露头:指地层裸露地表,未被第四系松散堆积层
覆盖的部分.
●地层露头线:地层露头与地理地表自然形态的交
线(层面与地面的交线).
●露头线形态:是指岩层露头线在地面和地图上弯
曲形态.
●露头宽度:在垂直岩层走向的剖面上,岩层出露
地表的水平投影宽度.
◆等高线
等高线是地面上高程相等的相邻各点所连的闭合曲线.
上层面
H
下层面
岩层、地层与层理的概念
灰岩岩层
砂岩岩层
泥岩岩层
必须理解清楚岩层、地层与层理的概念,区分三者的关系
岩层: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层面)所限制的岩性 基本一致的层状地质体叫作岩层。 地层:是指同一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各种岩层的总和。 换言之,一系列的岩层组成了地层。 地层具有时代的概念(即指特定某一时代的地层)。 岩层是地层的最小单位。 层理:是岩石性质(包括颜色、成分、结构等)在剖面 上突变或渐变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层状构造。是一种原生构 造,在沉积过程中形成。
构造地质学考试复习题必备
20
产状稳定的同一岩层在不同地点的铅直厚度是相同的。( )
∨
21
变形椭球体长轴大体相当于最大压应力的方向。( )
×
22
弯曲变形是一种不均匀的变形。( )
∨
23
褶皱轴面一定平行应变椭球体中的AB应变面。( )
∨
24
在任意情况下剪应力都大于正应力。( )
×
25
单轴应力状态中,平行主应力的截面上只有剪应力而无正应力。( )
侵入岩中的纵节理面常平行于流面而垂直于流线。( )
×
91
构造置换是指岩石中一种构造在经过多期变形之后,被另一种构造所代替的现象。( )
×
92
构造置换作用中原始层理S0 始终保持连续性。( )
×
93
无根褶皱在沉积岩(未变质)出露区是多见的。( )
×
94
只要褶皱轴面呈现弯曲,就完全可以判定存在两期褶皱叠加。( )
7
单剪和纯剪应变
恒定体积的均匀变形,由物质中质点沿彼此平行的方向相对滑动形成;一种均匀变形,应变椭球体中两个主轴的质点线在变形前后具有同一的方位。
8
主应力
在一单元体中六个面上只有正应力而无剪应力,该应力即为主应力。
9
应力椭球体
据一点的主应力矢量σ1,σ2和σ3 为半径作出的一个椭球体。
10
构造应力埸
31
二维应力分析是研究两个主应力不等于零的应力状态。( )
×
32
在受力物体单元体的各个截面上,既有主应力也有剪应力存在。( )
×
33
在漫长的岩石变形过程中,应变在不断增大,说明其应力也一定是增大。( )
×
34
兀园的法线即为褶皱枢纽投影点。( )
岩浆岩侵入岩的接触关系
立志当早,存高远
岩浆岩侵入岩的接触关系
一、侵入岩与围岩(包括沉积、变质岩和另一个岩体)的接触关系
1、侵入接触:反映岩体侵入时代晚于围岩。
侵入主要标志:
①岩体切穿围岩,在主要岩体附近有岩枝伸入围岩之中;
②岩体边部常有较细粒的冷凝边(或边缘带) ;
③岩体边部原生流动构造比较发育;
④岩体中有大量的围岩捕虏体和同化混染现象;
⑤围岩受岩体的影响出现变质矿物,发现在接触变质晕(带) ,常伴随有矿化(或矿体出现)。
变质晕的宽窄主要与岩体的成分、大小、侵入深度、接触面的陡缓和围岩成分有关。
2、沉积接触:岩体遭受风化剥蚀后,为沉积岩层所复盖的接触关系。
主要标志有:
①在侵入体的顶部与其接触的沉积岩中,没有发现任何变质现象;
②在上覆沉积岩底部的沉积物中,常有被剥蚀的侵入体砾石或砂砾;
③在接触面上,岩体表面发育有不平整的侵蚀面或风化壳;
④岩体顶部的岩脉或矿除有被切断现象;
呈沉积接触关系的岩体,其形成时代早于上覆沉积岩层的时代。
3、断层接触:侵入体与围岩之间呈断层关系,在接触带上有断裂现象,如擦痕、碎裂岩甚至糜棱岩带等。
二、侵入接触的类型
1、急变接触:是指侵入体与围岩有明显界线,说明岩浆凝固快,岩石粒度小,边缘相较狭。
2、渐变接触:侵入体与用岩界线为逐渐过度,表明岩浆缓慢凝固而发生了。
地质体接触关系
地质体接触关系地质体接触关系是指地质体之间的物理接触,也可以称为“敲响话筒”,它在地质学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地质学研究中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无论是岩石学、矿物学还是地球物理学,它都是探索大地构造和探讨大地演化历史的重要依据。
地质体接触关系是指当地质体临近时,在相互接触的自然界中,其间将形成一种特殊的接触,称为地质体接触关系。
例如,在地壳上,构造运动使不同的地质岩体接触,构成地质接触关系。
地壳地层间的接触是由构造运动而形成的,可以说是构造运动留下的“痕迹”。
两个地层间可能存在四种接触关系:断层接触、剥蚀接触、遗传接触和同动接触。
断层接触是指在地质运动中,地层受到断裂应力作用,形成断层接触关系,在断层接触关系中,岩体的对接关系是断层的垂直或水平对接,斜向对接,斜角对接,碎裂对接等形式。
剥蚀接触是指山体和地质体的接触,形成地质体接触关系的机理是:地质作用的物质(如石英、碳酸钙、岩膨胀石),受到外界因素的作用(如洪水冲刷,风蚀剥蚀,山崩塌),发生溶解、碎裂、搬动和落实等物理变化,形成地质体接触关系。
遗传接触是指地质体受外力作用、受到剥蚀等作用,形成各种的构造关系。
当构造关系发生变化时,原先接触关系也会发生变化,造成新的地质体接触关系。
同动接触是指地质体形成地质接触关系,它是由地壳内部构造作用所致,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活动的构造断层及其活动的节理带引起的构造运动变化。
地质体接触关系是地质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构成,它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依据,可以用来研究地质构造和地质演化的历史。
在地质探勘中,地质体接触关系的研究既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地质构造和构造演化历史,又可以更好地确定矿产分布和勘查目标区,是提高勘查的有效手段。
总之,地质体接触关系是地质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可以说是地质学研究的“敲响话筒”,如果想正确地探讨大地构造和演化历史,就必须仔细研究地质体接触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它尤其是在地质探勘中,地质体接触关系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确定矿产分布和勘查目标区。
地层的接触关系
地层的接触关系地层的接触关系是指地层的形成发展演化过程中,在地层之间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构造运动和地质发展历史的记录。
按照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特点,可划分为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接触三种。
一、整合接触当某地区长期处于地壳运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即沉积盆地持续下降,或虽上升但未超过沉积基准面以上,或地壳升降与沉积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沉积物连续堆积而没有缺失,或古生物的演化没有明显间断。
这种产状和构造特征一致、时代连续的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称为整合接触。
自然界的地层之中,常见到局部冲刷面、砾岩层或透镜体、岩性的突变等沉积间断现象。
这种由沉积环境变迁,或海平面升降和构造沉降及沉积物综合影响形成的、没有明显时代和古生物间断的现象仍属于整合接触。
二、平行不整合接触在区域上的两套地层接触面处,上、下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一致,但古生物演化不连续,时代间断,地层明显缺失,这种产状一致、地层特征不连续的接触关系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平行不整合是地壳垂直运动和海平面变化的结果,形成过程的综合效应为:盆地下降沉积→上升、沉积间断和遭受剥蚀→再下降、再沉积。
平行不整合是地壳升降运动未发生明显褶皱运动的结果,如华北地台广泛分布的中奥陶统与中石炭统间的平行不整合。
该不整合常形成山西式铁矿或铝土矿等沉积矿床。
平行不整合相当于邓巴和罗杰斯(1957)提出的假整合、似整合,尹赞勋等(1978)提出的嵌合、平合。
平行不整合面可以有明显的侵蚀面或暴露间断面(假整合、嵌合),或分辨不出侵蚀和暴露现象(似整合、平合)。
平行不整合的分布是区域性的,面上可以发育古风化壳或侵蚀面、剥蚀面,但上下地层的岩性可以一致,也可以有明显的差别,所以在识别时要充分注意。
平行不整合的识别标志为:上、下两套地层产状、构造特征也基本一致;有沉积间断,缺失某些时代的地层;在古生物演化上具有一定的突变现象;岩性可以没有明显的差别;有较广泛的剥蚀面存在;可以存在古风化壳。
花岗岩类接触关系简介
通过观察花岗岩类接触关系中的弯曲、断裂等现象,可以研究岩石 的变形过程和应力分布。
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元素迁移与富集
花岗岩类接触关系可以揭示元素在岩浆和热液活动过程中的迁移和 富集规律。
成矿作用研究
通过分析花岗岩与其它岩石的接触关系,可以研究成矿元素的来源 和成矿过程。
地球化学循环
花岗岩类接触关系可以提供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信息,例如元素的释 放和吸收过程。
地质年代学研究中的应用
确定地质年代
通过分析花岗岩与其它岩石的接触关系,结合同位素测年技术, 可以确定地质年代。
地质事件序列
花岗岩类接触关系可以揭示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有助于建立 地质事件序列和地层对比。
古气候与古环境研究
通过分析花岗岩与沉积岩的接触关系,可以研究古气候和古环境的 演变过程。
05
能源矿产
某些花岗岩类接触带也是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 产的聚集区。
04
花岗岩类接触关系在地 质研究中的应用
岩石学研究中的应用
确定岩石成因
通过观察花岗岩与其它岩石的接触关系,可以推断出花岗岩的成因, 例如是侵入岩还是火山岩。
岩石结构分析
接触关系可以帮助分析岩石的结构,例如花岗岩与沉积岩的接触可 以揭示出花岗岩的结晶程度和颗粒大小等信息。
02
花岗岩类接触关系形成 机制
岩浆作用形成机制
岩浆作用
岩浆通过地壳运动和构造断裂侵入地壳,在冷却和结 晶过程中形成花岗岩类岩石。
岩浆分异作用
岩浆在上升过程中会经历分异作用,形成不同成分和 矿物组合的花岗岩类岩石。
岩浆混合作用
不同成分的岩浆在混合过程中形成各种混合花岗岩类 岩石。
区域变质作用形成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1地层接触关系
概念
形成过程
特征
整合接触关系
两套岩层之间产状一致,中间不缺失地层,这种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关系。
沉积作用连续进行
1、上下岩层产状一致;
2、不缺失地层;
3、古生物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岩性、岩相连续;
5、构造变形(强度、样式)一致;
6、变质程度、变质相带渐变过度;
7、具有统一的岩浆活动模式。
2 岩体内定向排列的原生构造或岩脉、矿脉被截切;
3 在岩体顶部有风化剥蚀面和古风化壳,同时在上覆岩层的底部含有岩体成分的碎屑和砾石。
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相邻地层产状一致,但中间缺失地层(有沉积间断),称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下降接收沉积→上升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1、相邻地层产状一致,但缺失地层,存在一个风化剥蚀面(有冲刷现象、底砾岩、古风化壳、沉积岩脉、风化矿产等);
2、岩性、岩相不连续;
3、古生物不连续;
4、变形特征一致,变质相带连续变化,有统一的岩浆活动模式。
6、构造上不连续;
7、变质相带不连续;
8、岩浆活动不一致;
9、同一时代的新地层与不同时代的老地层接触。
表2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侵入接触关系
沉积接触关系
概
念
岩浆岩侵入到围岩之中,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为亲人接触关系。
岩体形成后经过地壳运动露出地表,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后,又被新的沉积物所覆盖,这种接触关系为沉积接触关系。
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产状不同,中间缺失某一时代的地层,称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沉积盆地下降接受沉积→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甚至变质作用,同时上升遭受风化→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1、不整合面上下岩层产状明显不同;
2、不整合面上下缺失地层;
3、古生物不连续;
4、岩性、岩相突变;
5、构造强度、样式不一致;
特
征
1.岩体穿切围岩,沿内接触带可见冷凝边(结晶快粒度细形成隐晶质或玻璃质)外接触带有烘烤边(岩石受热变质,颜色变浅)和接触变质带、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和矿化蚀变现象;
2.岩体内往往有捕虏体;
3.与侵入岩有关的岩墙、岩脉插入到围岩中。
1 岩体与上覆围岩的接触带没有冷凝边、烘烤边和接触变质带或矿化蚀变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