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六章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知识点 (新版)湘教版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402562c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38.png)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主要介绍了区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征,以及如何根据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因素来认识和分析不同区域。
本章内容是学生对区域地理学习的起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能够理解基本的地理位置概念,但对区域特征和分析方法的了解还较浅显。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还缺乏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思维。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区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征;2.学会根据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因素来认识和分析不同区域;3.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4.提高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并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区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征;根据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因素来认识和分析不同区域;2.难点:区域特征和分析方法的运用;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解决。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区域案例,让学生了解区域特征及分析方法;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区域案例资料,如地图、图片、文献等;2.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3.设计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区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区域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区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征,让学生了解区域地理学习的基本内容。
3.操练(10分钟)分析具体区域案例,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的差异,让学生学会根据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因素来认识和分析不同区域。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和分布单元整合课件新版湘教版ppt版本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和分布单元整合课件新版湘教版ppt版本](https://img.taocdn.com/s3/m/499bb32aa8956bec0975e3ce.png)
12ຫໍສະໝຸດ 3456
6.(2013·山东枣庄中考)读我国局部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中考聚焦体验
(1)写出下列山脉的名称:A 大兴安岭;B 天山。 (2)请写出 A 山脉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回答两点即可) 答案:内蒙古高原(西)与东北平原(东)的分界线,非季风区(西)与季风 区(东)的分界线。 (3)图中 A 山脉以西的大部分地区,属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西北 地区,该地区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形成这种自然特征的主要原因 是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知识建构导图
专题归纳复习
一
二
三
专题一 如何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正确认识一个区域是学好地理的基本功。认识一个区域,首先 从区域的地理位置入手,然后了解这一地理位置与其他地理事物之 间的空间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对本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 征的影响。 (1)认识区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区域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个区域的基本地理特征。地理位置 一般分为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 一个区域的绝对位置是指它的经纬度位置,可以利用经纬网来 确定。区域的经纬度位置决定了这个区域接受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而太阳辐射量的多少又影响该区域的气候类型,从而影响其农业生 产和人们的基本生存方式。在认识经纬度位置时,特别注意认识穿 过区域的特殊纬线,例如赤道、回归线和极圈。
1
2
3
4
5
6
中考聚焦体验
3.(2014·黑龙江龙东中考)人们根据土壤颜色常把东北平原称为
(C )
A.紫土地
B.黄土地
C.黑土地
D.红土地
解析:东北平原在冷湿环境下,发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被称为黑土地。
1
2
3
4
5
6
中考聚焦体验
(完整版)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归纳(最新整理)
![(完整版)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归纳(最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69c0fd103d8ce2f006623ed.png)
仅供个人学习参考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一)秦岭—淮河线1.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1)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3)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4)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1.分界线:秦岭—淮河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青藏高原边缘线2.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3.确定分界线的主导因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气候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夏季风 青藏地区和其他地区:地形地势(或平均海拔)二.北方地区1.位置: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青藏高原、大兴安岭以东。
2.面积和人口: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西安、兰州等。
16:着名古都:西安、北京、洛阳、开封。
三.南方地区1.位置: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2.面积和人口: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3.民族:本区拥有30多个民族,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
4.地形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5.气候: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6.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
7.作物熟制:一年两熟到三熟。
8.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热量充足、降水丰沛。
成都平原素称“天府之国”、“鱼米之剑麻、矿产资湾日月潭等四.西北地区1.位置:长城--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以西。
2.面积和人口:面积约占全国的30﹪,人口约占全国的4﹪.3.民族:汉族约占全国的2/3,少数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
4.地形:高原和盆地为主。
5.自然环境特征:干旱6.干旱原因:地处内陆,又有山岭阻隔,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稀少。
7.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并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趋势。
8.地面植被:东部为肥美草原,中部为荒漠草原,西北为荒漠。
9.10.古草原、11.矿,12.短缺。
14.1.金山—西部。
2.的25左右。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第六章综合复习(课件)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第六章综合复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c9baebf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2c.png)
(1)图示地区年平均气温的最大差值约是( D )
A.-4℃~8℃
B.8℃~12℃
C.10℃~14℃
D.12C~16℃
图中区域年平均气温最高在8℃到10℃之间,最低在-6℃到-4℃之间,所以年平均气温最大差值约 是12℃~16℃,A、B、C错误,D正确。
(2)三江平原湿地面积大的原因包括( B )
①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弱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2.东北地区包括甲____黑__龙__江___省__、乙______吉__林__省___、丙________辽__宁___省, 简称“东北三省”。
3.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东、北两面与D___朝__鲜___及E俄罗斯为邻;西 接F___内__蒙__古___自__治__区,南连G____河__北__,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战略地位 十分重要。
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人口分 布不均
民族
交通
稠密区 中部和南部平原地区(如_松__嫩__平__原_和_辽__河__平__原_)、工业和交通运输发达的地区
稀疏区
山区
主要少数民族有_满__族_、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_满__族_ 在东北地区分布较广,是东北地区_人__数__最__多__的少数民族
振兴
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发展新型产业;运用__高__新__技__术__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资源利 用率;等等
中 考点一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考
陆上邻国 便于开展边境贸易
考
海陆 位置
点
南邻渤海、黄海 海运便利
聚 东北 焦 地区
纬度 纬度高,获 位置 得热量少
冬季寒冷漫长 夏季温暖短暂
气候 气候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总结精讲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总结精讲](https://img.taocdn.com/s3/m/c94588f451e79b89680226a5.png)
我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领土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各地时间采用“北京时间”(东8区的区时)我国濒临的海洋(自北向南):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我国的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岛屿: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2、我国共划分为34个省级行政区域,面积最大的是新疆,面积最小的是澳门。
主要山脉(1)东西走向:天山—阴山—燕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2)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1)分布:(空间上)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时间上)降水集中在夏秋两季,年际变化大(南小北大)3、我国气候特征: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气候类型: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夏季风盛行来自太平洋的东南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冬季盛行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的西北风夏季风的进退:推进迟缓,徘徊在南方——“南涝北旱”;推进迅速,在北方滞留时间长——“北涝南旱”5、我国的气候灾害寒潮:急剧降温、霜冻、大风和雨雪天气;梅雨:主要分布在江淮地区(即长江中下游地区),时间为6月初沙尘暴:主要发生在春季,集中分布在西北、北方地区台风: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7、8月),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洪涝:主要发生在夏季季节,此时降水多。
干旱: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西北和华北地区最为严重洪涝和干旱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其主要原因是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
三、中国的河流和湖泊1、外流河: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珠江、辽河、黑龙江、淮河等。
内流河: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2、水资源:河流水和湖泊水是我国主要的淡水资源。
其中农业耗水量最大。
分布:南多北少。
(而耕地分布却是南少北多)①解决这种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措施是跨流域调水,目前我国正在建设中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是南水北调。
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案
![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2b9a30b0717fd5370cdc62.png)
八年级《地理》下册(湘教版)第六章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简要评价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知道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以及河流分布概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描述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2)在地图上找出东北地区主要的地形区,并归纳东北的地形特征,通过读东北地区的地形剖面图,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势特征。
(3)在地图上找出东北地区主要的河流,分析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4)读东北地区各类气候图,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东北河流的结冰期与气候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东北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大,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增强认识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三、教学难点: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四、教学准备:PPT课件,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内容。
五、教法学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
六、教学过程图片导入,展示反映东北地区地理特色的景观图片,东北三宝、三江平原、长白山天池、雾凇、东北地区乡村冬季景观、大兴安岭地区森林图片,使学生对东北地区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一、地理位置出示“东北地区在中国的位置图”,“东北地区的范围及行政区划图”,引导学生完成下列问题:①说出东北地区在中国的大致方位。
②找出东北地区包括省级行政区及邻国、临海、邻省(区)。
③东北地区南北大约跨越多少纬度?主要位于哪一个温度带?④说一说东北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阅读“运用地图认识区域地理位置”,老师进行指导总结。
二、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出示“东北地形图”,读图找出东北地区的辽河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辽河、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鸭绿江。
试着归纳东北地区地形分布的特征。
出示“沿东经125°东北地区剖面图”和沿“北纬45°东北地区剖面图”,学生试着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势特征。
(完整版)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大全
![(完整版)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f661b57e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5a.png)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了解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人口与城市分布、产业结构与布局, 是我们认识区域的基本点。
从区域内部形态来看, 农业呈面状分布, 工业呈点状分布, 交通呈线状分布, 城市呈岛状分布……各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 更赋予区域以不同的特色。
本章以东北地区为案例, 从了解区域位置与自然环境着手, 探讨人口、城市和产业的空间分布, 引导我们认识区域的基本特征, 进而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1.地理位置, 这里所说的东北地区, 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 简称“东北三省”。
东北地区土地面积78.8万千米平方, 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百分之8.2。
2.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 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 东、北两面与朝鲜及俄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南连接河北省, 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3.运用地图认识区域地理位置, 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 我们经常使用地形图、政区图、城市图等地图, 来帮助我们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
运用地图是认识区域地理位置的基本方法。
4、认识中国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与我们在世界地理中所学到的方法是一致的。
例如, 我们在学习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时, 首先读“东北地区在中国的位置”, 初步认识东北地区在中国的大致方位;然后读“东北地区的范围及行政区划”, 确认东北地区的经纬度位置, 并找出东北地区的邻国、邻省(区)和濒(bin)临的海洋,内部行政区域的划分及其相对位置;接着读“东北地区地形分布”, 了解东北地区的主要河流、湖泊、地形区等, 以及他们的分布状况, 进整体把握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
5、通过七年级地理的学习, 我们已经知道: 运用地形图, 可以了解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其分布状况;借助地形剖(pou)面图, 可以认识区域沿剖面线方向的地形起伏状况;选择一条或多条恰当的剖面线绘制剖面图, 可以归纳区域的地势特征。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复习说课稿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复习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3b03e8c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4a.png)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复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是本册书的重点章节,主要介绍了地理位置的表示方法、区域的特征、以及如何根据地理位置和特征来认识和分析不同的地理区域。
本章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有知识性的内容,也有实践性的内容,需要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和分析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理位置和区域特征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对于抽象的地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同时,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不同,他们在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和解释上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来深入理解地理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理位置的表示方法,掌握区域的特征,能够根据地理位置和特征来认识和分析不同的地理区域。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对不同地理区域的学习,增强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对地理学科的热爱和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理位置的表示方法,区域的特征,根据地理位置和特征来认识和分析不同的地理区域。
2.教学难点:地理位置的表示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区域的特征的分析方法的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来学习地理知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实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思考地理位置的表示方法和区域的特征。
2.新课导入:介绍地理位置的表示方法,如经纬度、方位角等,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
3.案例分析:分析不同地理区域的特征,如城市、乡村、自然灾害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来深入理解地理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东北地区
1.地理位置与范围: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简称东北三省),位于中国东北部,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东、北两面与朝鲜及俄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南连河北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2.地形特征:东北地区的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地表结构大致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围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中间是山地和丘陵,内部则是广阔的平原。
3.气候特征: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
东北地区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带,冬季南北气温差异明显。
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地表积雪时间长,是中国降水较多的地区。
4.人口分布:(1)东北地区人口分布不均。
中部和南部平原地区人可多,工业和交通运输发达的地区人可多,其中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人口较为稠密。
山区人口较少。
(2)东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区之一。
主要少数民族有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等。
满族在东北地区分布较广,是东北地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
5.城市分布:(1)东北地区是中国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
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线沿线地区(铁路运输占主要地位),特别是哈大线(哈尔滨—大连)、滨洲线(哈尔滨—满洲里)、滨绥线(哈尔滨—绥芬河)沿线地区。
(2)哈尔滨:职能:东北地区北部的中心城市和重要的铁路枢纽。
工业部门:机械、医药、食品、石油化学、亚麻纺织、甜菜制糖等工业部门地位突出。
(3)长春:职能:东北地区中部的中心城市,是中国著名的汽车制造基地。
工业部门:汽车制造、铁路车辆制造。
(4)沈阳:职能:东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工业部门:以机电、重型机械、有色冶金著称。
(5)大连:职能:是东北地区的重要门户,著名的避暑旅游胜地,全国重要的水产基地。
工业部门:造船、机车制造、石油化学、服装等工业发达。
6.农产品生产基地
(1)农业发展条件: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湿润。
(2)主要农作物:①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大豆。
其中玉米以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相对集中。
小麦在东北平原广泛分布。
②经济作物:甜菜、花生、亚麻。
甜菜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
(3)农业地位: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主要有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
7.重工业基地
(1)发展条件:丰富的煤、铁、石油资源(黑龙江省--鸡西、鹤岗煤矿,大庆油田。
辽宁省—抚顺煤矿,鞍山、本溪铁矿,辽河油田。
)
(2)工业特征和工业部门:重工业是东北地区的支柱产业。
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机械、汽车、石油化学工业等。
21世纪以来,东北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和轻纺工业也有了长足发展。
(3)工业布局:哈尔滨是中国重要的动力机械基地。
以沈阳、齐齐哈尔为中心,形成了重型机械、冶金设备生产基地。
以长春、大连为中心,形成了运输机械制造基地。
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大庆油田是我国最大的油田。
(4)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传统工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不
断下降,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2003年,国家明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尤其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提升。
8.辽中南工业基地
(1)发展条件:丰富的煤铁石油资源(抚顺煤矿,鞍山、本溪铁矿,辽河油田)、便利的交通运输。
(2)主要工业部门:沈阳—机械工业、鞍山和本溪—钢铁工业、抚顺—石油化学辽阳—化学工业、大连—造船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