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矣,汝之不惠”是否主谓倒装

合集下载

中考文言文倒装句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倒装句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倒装句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倒装句知识点
(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高中文言文阅读】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总结

【高中文言文阅读】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总结

【高中文言文阅读】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总结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为了特别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放在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须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恩在公子能够急人之困。

(《信陵君窃奔卫赵》)译文:“公子能够为别人困难而着急的地方在哪里呢?”(恩:<疑点代词>表中除此,哪里;什么地方)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①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以当时的人并不赞赏他(这么看看)”②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③我无尔诈,尔并无我虞(译作:“我不蒙骗你,你不蒙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恩、恶人、矣】+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言》)译文:“问女儿在思索什么?”③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④且矣复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置放在哪里?”(矣:<代>则表示疑点,相等于“何”,可以译作“怎么”、“哪里”)(2)宾语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恩、恶人、矣】+次郎+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叩头呢?”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著,(我)凭什么脸面回去汉朝回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倒装句用法

文言文中倒装句用法

文言文中倒装句用法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2025年高中语文文言文基础考点清单:文言句式之主谓倒装句及思维导图

2025年高中语文文言文基础考点清单:文言句式之主谓倒装句及思维导图

一、主谓倒装句古代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会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主谓倒装,或谓语前置、主语后置,翻译时要将谓语放在主语后。

例句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汝之不惠”是主语,“甚矣”是谓语,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汝之不惠甚矣”。

译文:“你不聪明太厉害了。

”或者意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例句2.甚矣哉,为欺也!(《卖柑者言》)“甚矣哉”是谓语,“为欺也”是主语,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为欺也甚矣哉”。

译文:你耍弄的欺骗手段太过分啦!例句3.美哉,我少年中国!……壮哉,我中国少年!(《少年中国说》)句中的“美哉”“壮哉”分别作谓语,“我中国少年”作主语。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我中国少年美哉”“我中国少年壮哉”。

可以按照原来的语序译为:多美呀,我们的少年中国!……雄伟呀,我们的中国少年!这样显得有气势。

当然,也可以按照常规语序译为:我们的少年中国多美呀!……我们的中国少年雄伟呀!例句4.痛哉斯言!(《原君》)“斯言”是主语,“痛哉”是谓语。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斯言痛哉”。

译文:这句话多么沉痛啊!例句5.谁可使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使者”是主语,“谁”是谓语。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可使者谁”。

另一种分析,认为“者”是语气词,表疑问,全句可译为“谁可以出使秦国呢”。

译文:可作使臣的是哪一个?或:哪一个是可以出使秦国的呢?例句6.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宜乎”是谓语,“百姓之谓我爱也”是主语。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译文:这句话多么沉痛啊!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当的啊!例句7.悲哉,世也。

(《工之侨献琴》)“悲哉”是谓语,“世也”是主语。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世也悲哉”。

译文:这个社会多可悲啊!例句8.谁与,哭者?(《礼记·檀弓上》)“谁与”是谓语,“哭者”是主语。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哭者谁与”。

文言文翻译之倒装句

文言文翻译之倒装句

文言文翻译之倒装句文言文翻译之倒装句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翻译之倒装句,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宜乎)④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乌纱之横,皂隶之俗甚矣!)二、定语后置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精技击之少年)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之石)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

例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②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

(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太子及宾客)⑤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⑤村中少年好事者(好事之少年)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①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这四种人(鳏、寡、孤、独),是社会上无依无靠的穷苦人]②缙绅而能不易其者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能不易其志之缙绅)5、数量词定语后置,组成中心词+数量词的`格式。

文言倒装句

文言倒装句

文言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以下四种情况:
1.主谓倒装:在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通常在主语之后,但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会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其前置的条件是: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

例如:“沛公安在?”应为“在安”。

3.定语后置:定语通常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文言文倒装句式

文言文倒装句式

文言文倒装句式在文言文中有四种常见的倒装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者主语后置。

文言文中,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

但是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正确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强调“甚矣”。

美哉我少年中国——《少年中国说》正确语序是“我少年中国美哉”,强调“美哉”。

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以下情况,宾语要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正确语序是“微斯人,吾与谁归?”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正确语序是“大王来操何?”沛公安在?——《鸿门宴》正确语序是“沛公在安?”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正确语序是“三岁贯汝,莫肯顾我。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正确语序是“古之人不欺余也!”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正确语序是“忌不信自。

”3、用“之”或者“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之”没有实在意义。

何陋之有?——《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没有实在意义。

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正确语序是“唯瞻余马首。

”三、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

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正确语序是“其相比两膝者。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正确语序是“盖简修狭桃核者为之。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即“居高庙堂”,“处江湖之远”即“处远江湖”。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

“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五、其他,表示强调。

《愚公移山》特殊句式

《愚公移山》特殊句式

《愚公移山》特殊句式
【倒装句】
1、甚矣,汝之不惠。

即“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甚矣”前置,表示强调。

2、且焉置土石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焉”充当“置”的宾语,前置。

3、何苦而不平
疑问代词“何”充当“苦”的宾语,前置。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定语后置的句子,应为“遂率荷担之子孙三夫”。

“荷担”本来是“子孙”的定语,为了突出中心词“子孙”,而把它的定语“荷担”移到后面,并用语助词“者”字煞尾,把它与其它的词语隔开,这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

【被动句】
帝感其诚。

“帝”是被感动者。

【省略句】
1、“杂然相许”:省略句,承前者去主语“室人”。

2、“帝感其诚”省略介词“于”。

3、“一厝朔东”省略介词“于”。

文言文中倒装句的用法推荐

文言文中倒装句的用法推荐

文言文中倒装句的用法推荐第1篇:文言文中倒装句的用法推荐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2.宾语前置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第2篇:文言文中倒装句用法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2.宾语前置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第3篇: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高中语文文言文倒装句

高中语文文言文倒装句

高中语文文言文倒装句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文言文倒装句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倒装句是指句子成分的顺序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不同的句子。

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倒装句,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言文倒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主谓倒装,也就是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

在现代汉语中,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而在某些文言文中,为了强调谓语,会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比如《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正常的语序应该是“汝之不惠甚矣”,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

这里将“甚矣”这个谓语前置,就是为了强调愚公的不聪明程度。

宾语前置又分为几种情况。

疑问句中,宾语如果是疑问代词,宾语要前置。

像《鸿门宴》中的“沛公安在”,正常语序是“沛公在安”,意思是“沛公在哪里”,这里“安”是疑问代词,所以前置了。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也要前置。

例如《硕鼠》中的“莫我肯顾”,正常语序是“莫肯顾我”,意思是“不肯顾念我”,“我”作为代词宾语前置了。

还有一种是用“之”“是”把宾语提前的情况,比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正常语序是“不知句读,不解惑”,“之”起到了宾语前置的作用。

定语后置通常是为了突出定语所修饰的中心词。

常见的形式有用“之……者”“者”“之”来标志定语后置。

比如《马说》中的“马之千里者”,正常语序是“千里马”,“之……者”表示定语后置。

还有“求人可使报秦者”,正常语序是“求可使报秦之人”,“者”字标志着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也叫介词结构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通常作状语放在动词前面,而在文言文中,常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

例如《游褒禅山记》中的“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正常语序应该是“于人可为讥,而于己为有悔”,“于人为”“于己为”是状语后置。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准确判断和理解文言文倒装句呢?首先,要积累常见的倒装句类型和标志词。

比如宾语前置中的疑问代词、否定词,定语后置中的“之”“者”等。

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练习,形成对这些标志词的敏感度,一看到就能想到可能是倒装句。

文言文句式 倒装句

文言文句式 倒装句

文言文句式倒装句嘿,咱今天来聊聊文言文句式里特别有意思的倒装句!说起这倒装句啊,就像是一群调皮的小精灵,总喜欢在句子里变着法儿地“捣乱”,把正常的语序弄得颠三倒四的,不过这一倒,倒还真倒出了些特别的韵味和意思来。

咱先从“主谓倒装”说起。

就比如说“甚矣,汝之不惠”,正常的语序应该是“汝之不惠甚矣”,意思是“你太不聪明啦”。

这一倒装,把“甚矣”提到前面,强调了“不惠”的程度,那种强烈的语气一下子就出来了,仿佛说话的人都着急得跳脚啦。

还有“宾语前置”,这也是个常见的调皮鬼。

像“何陋之有”,正常应该是“有何陋”,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把“何陋”这个宾语放到了前面,是不是让你感觉这句子一下子就有了不一样的味道?“状语后置”也不甘示弱。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正常语序是“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这一后置,重点突出了“取”和“青”的动作和结果。

给大家讲个我之前的经历吧。

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讲倒装句,有个学生一脸懵地看着我,说:“老师,这古人咋这么麻烦,好好说话不行嘛,非得倒来倒去的。

”我笑着回答他:“你想想啊,如果大家说话都一个样,那多没意思。

这古人就是聪明,通过倒装句,让表达更有力度,更能吸引人。

就像你写作文,如果总是平平淡淡的句子,能出彩吗?”这孩子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定语后置”也来凑凑热闹。

“马之千里者”,正常应该是“千里之马”,意思是“日行千里的马”。

把“千里”这个定语放到后面,是不是让这匹马显得更特别、更珍贵啦?其实啊,倒装句就像是古代文人玩的一种文字游戏,他们通过巧妙地变换语序,让语言更加生动、有趣,也更能表达出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咱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可别被这些倒装句给难住了。

多读一读,多体会体会,你就能感受到其中的妙处啦。

就像解谜一样,一旦你找到了规律,解开了这些语序的谜团,那种成就感可太棒啦!所以啊,同学们,别害怕倒装句,和它们交个朋友,你会发现文言文的世界更加精彩!。

愚公移山的特殊句式 -回复

愚公移山的特殊句式 -回复

愚公移山的特殊句式-回复
愚公移山的特殊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省略句:在故事中,有些句子省略了主语或谓语。

例如,“始龀,跳往助之”中的“跳往”省略了主语“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2. 判断句:“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这句话是判断句,用来表达结果。

3. 被动句:“帝感其诚。

”这里的“感”是被动的意思,表示天帝被愚公的诚意所感动。

4. 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这是一种主谓倒装句,正常的语序应该是“汝之不惠甚矣”,用来强调愚公的儿子对他的质疑。

5. 固定句式:“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这是一种重复的句式,用来强调愚公家族子孙繁衍的情况。

倒装句原句成分不变基本意思不变只是语文价值不同

倒装句原句成分不变基本意思不变只是语文价值不同

倒装句原句成分不变基本意思不变只是语文价值不同为了强调、突出等语的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叫做倒装句。

在倒装句中,颠倒了的成分可以恢复原位而句意基本不变,句法成分不变。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主谓倒装:
例: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此句的正常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分两种情况:
A、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论语》“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可译为“有哪一样”。

3.定语后置;
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4.状语后置:
例:“告之于帝”《愚公移山》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甚矣,汝之不惠”是否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是否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是可主谓倒拆之阳早格格创做瞅面一:“甚矣,汝之不惠”不是主谓倒拆“甚矣,汝之不惠”那句话,出自《笨公移山》.到暂时为止,险些所有权威性的书籍籍战参照资料,皆认为此句是主谓倒拆句(即“谓语前置”或者“主语后道”).把此句翻译成“您的不智慧太太过了”(可拜睹人教版下中语文第四册战山西师范大教出版的1990年第二期《语文教教通讯》第46页).由于是权威们道的,于是大家便人云亦云,已成定论.本去,咱们只消稍加分解,不易瞅出那种道法利害常勉强,站不住足的.本质上,那句话的主语是“汝”;“之”正在主谓之间与消句子的独力性,无义,可不翻译;可定副词汇“不”与形容词汇“惠”(智慧)形成谓语.那句话的主搞意义是“您不智慧”.可睹此句的谓语当是“不惠”,而不是“甚矣”.那么,“甚矣”是什么身分呢?笔者正在与其余共止计划中,有人曾道,“甚”是程度副词汇,做“太过”道,“矣”是语气词汇,可要可不要,“甚矣”可做补语,属补语前置.根据那种道法,把“甚矣”调到后里,那句便译成“您不智慧(得)太太过了”.虽然读起去拗心,但是到底比第一种道法佳一些.笔者认为第二种道法的前半部分是精确的(即“甚”是程度副词汇,做“太过、太、真正在太”道;“矣”是道述句语气词汇,可译成“了”,也不妨不译),而不赞成后半部分的道法(即把“甚矣”做补语).咱们无妨把那句话的语序安排一下(古文教教,如逢倒拆,必须安排语序),将此句安排为“汝之甚不惠矣”,“甚”做“不惠”的状语,翻译出去即是“您真正在太不智慧白”.那样,既切合新颖汉语的谈话习惯,又切合语法程序(即前置的状语可移到主语之后,谓语之前).与之相共的另有:“甚矣,吾衰也.”(《论语·述而》);“甚哉,有子之止似妇子也.”(《礼记·檀弓》);“甚矣,吾不知人也.”(《史记·刺客列传》)等. 那三句中的“甚”皆不妨分别安排正在“衰”、“似”、“不”之前状语.可译成“尔真正在太老了”;“有子的话真正在太像妇子了”;“尔真正在太不相识他人了”.由此可睹,“甚矣,汝之不惠”是“状语前置”句(程度副词汇做状语前置),而不是“主谓倒拆”句.那种情况不不过以上的例子,还犹如“甚矣,习之能移人也.”(彭士视《九牛坝瞅角氐戏记》)等,皆属那种情况.像那种副词汇做状语并前置的句子,古文中很多.如:“必也,(吾)使无讼.”(《论语·颜渊》);“必也,(吾)正名乎!”(《论语·子路》);“甚矣,(有人)爪其肤以验其死枯.”(柳宗元《种树郭橐传》)等,(后一句中的“甚”是“以至”).那三句皆是简略句,后半部分皆简略了主语(第一、二句简略了“吾”,即孔子;第三句简略了主语“有人”).如加上主语(已加),句式便与以上几句相共了.依照相共的要收,把“必”分别安排正在第一、二句中“吾”之后,把“甚”安排正在第三句中“有人”之后,使之成为“(吾)必使无讼”;“(吾)必正名乎”战“(有人)甚爪其肤以验死枯矣”.那样,既畅通,又佳明白了.其余,还偶尔间副词汇做状语,状语前置的局里.那种局里正在古代汉语中较为一致,与新颖汉语中的时间名词汇做状语并前置的情况相似.如:“暂矣,吾不复梦睹周公.”(《论语·述而》);“初,吾以汝为天下之贤公子也.”(《战国策·赵策三》);“已矣,国其莫尔知也.”(贾谊《吊伸本赋》.那句中的“已”,应为“已经”).那三句中的“暂”、“初”、“已”可分别安排到“吾”战“其”之后,可译为:“尔很暂不再梦睹周公了”;“尔当初以为您是天下的贤公子啊”;“国人大概已经不人明白尔了”.还犹如:“已而,英霍山师大起.”(齐祖视《梅花岭记》);“须臾,(云)成五彩.”(姚鼐《登泰山记》等,皆属那种情况.综上所述,副词汇做状语并前置,是古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法局里(果为正在新颖汉语中不那种局里).“甚矣,汝之不惠”便属于那种局里.瞅面二:《笨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拆提起《笨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险些不谁会猜疑翻译为“您太不智慧白”有什么不当.诚然,如共逢到通假要置换成本字,逢到简略要补充出简略身分一般,逢到倒拆要安排语序也火到渠成.比圆“供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定语后置,要安排为“供可使报秦之人”;又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宾语前置,要安排为“古之人不欺余也”;再如“每假借于躲书籍之家”(《收东阳马死序》),介宾短语后置,要安排为“每于躲书籍之家假借”.依此类推,“甚矣,汝之不惠”为主谓倒拆,要安排为“汝之不惠甚矣”.但是细究那一句、乃至那一类句子的翻译,好像又感触并不是一个“调”字了得.最先,新颖汉语也不排斥主谓倒拆,偶尔以至刻意天探供倒拆,果为倒拆能爆收强调谓语的效率.如:“怎么了,您?”(《荷花淀》)唯有倒拆,才更为细致天体现出女人对于丈妇的闭切之情.又如:“出去吧,您们!”(《荷花淀》)唯有倒拆,才足以表示火死既谦心幸运、又略戴愠喜的微妙情绪.“甚矣,汝之不惠”与新颖汉语的主谓倒拆有同直共工之妙,倒拆更足以刻绘出智叟老人似智真笨,似有近睹卓识真很鼠目寸光的顽恪守旧局里.其次,文止翻译的基础央供是“疑”,它既包罗忠于本文的意义不走样,还指脆持本文的情味稳定形.从那个角度道,咱们要遵从主谓倒拆的语序,敬仰谓语前置的强调效率.而人们翻译“甚矣,汝之不惠”时将它的语序重新安排,无疑隐得沉率战武断了一些,是绘蛇加足之举.如许安排,使智叟的讥笑心吻中多了许多温战,少了许多刻薄.第三,文止译文中不累主谓倒拆、忠于本文的范例.如:《少年华夏道》“好哉尔少年华夏……壮哉尔华夏少年……”人教版1987年版的初中教参译为“真好啊,咱们的少年华夏……壮丽啊,咱们的华夏少年……”准确体现了本文的谈话风格.可睹,“甚矣,汝之不惠”翻译时要脆持本文的倒拆毋庸置疑.逆便指出的是,那里如果板滞天敬仰本文的程序而直译为“太宽重了,您不智慧”,会戴去另一个问题:“疑”则疑矣,但是译文很别扭,与翻译的另一个央供“达”——畅通流畅战切合新颖汉语——相距甚近.此时,咱们无妨正在疑战达之间找到一个仄稳面,既体现本文的风格又切合新颖汉语的习惯,译为:“太不智慧白,您!”(佳像战本文意义纷歧样了,安排太大.)从一致意义上瞅,不但“甚矣,汝之不惠”,险些所有的主谓倒拆句,翻译时皆要脆持其倒拆的句式特性,圆能体现本文的谈话特性战做家的表白企图.比圆:1.悲哉世也!(《工之侨献琴》)2.甚矣哉为欺也!(《卖柑者止》)那二例出自初中课本.依照本文的语序,例1译为“真可悲啊,那样的世道!”更能体现做家的叹息之重重;例2译为“太太过了,搞那种骗人的活动!”更能反映做家的愤慨之热烈.又如:3.宜乎百姓之谓尔爱也!(《齐桓晋文之事》)(“百姓之谓尔爱也”是“百姓认为尔吝啬”,是动词汇性的.)4.何正在公子能慢人之困?(《疑陵君盗符救赵》)(“公子能慢人之困”是名词汇性的,即“公子能慢人之困的品德”)那二例出自下中课本.依照本文的语序,例3译为“理所天然啊,百姓认为尔吝啬!”更能表示齐宣王背孟子问政时的认共之深;例4译为“正在哪女呢,公子能慢他人之所困?”更能超过仄本君正在赵国邯郸被围时的供援之切.但是教参翻译那些主谓倒拆句时,均沉视做家的企图,忽视本文的句序,不克不迭不道是一种遗憾.那样瞅去,战动宾倒拆、偏偏正倒拆不过语法局里分歧,主谓倒拆不不过一种语法局里,更是一种建辞艺术,体现做家的匠心之天圆.果此,翻译时咱们要力供收会本文表白的匠心,把谈话的情味本汁本味天传达出去.倒拆如许,其余建辞艺术亦然.。

“甚矣,汝之不惠”是否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是否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是否主谓倒装观点一:“甚矣,汝之不惠”不是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这句话,出自《愚公移山》。

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权威性的书籍和参考资料,都认为此句是主谓倒装句(即“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

把此句翻译成“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可参见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和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的1990年第二期《语文教学通讯》第46页)。

由于是权威们说的,于是大家便人云亦云,已成定论。

其实,我们只要稍加分析,不难看出这种说法是非常勉强,站不住脚的。

实际上,这句话的主语是“汝”;“之”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可不翻译;否定副词“不”与形容词“惠”(聪明)构成谓语。

这句话的主干意思是“你不聪明”。

可见此句的谓语当是“不惠”,而不是“甚矣”。

那么,“甚矣”是什么成分呢?笔者在与其他同行讨论中,有人曾说,“甚”是程度副词,作“过分”讲,“矣”是语气词, 可要可不要,“甚矣”可作补语,属补语前置。

根据这种说法,把“甚矣”调到后面,这句就译成“你不聪明(得)太过分了”。

虽然读起来拗口,但毕竟比第一种说法好一些。

笔者认为第二种说法的前半部分是正确的(即“甚”是程度副词,作“过分、太、实在太”讲;“矣”是叙述句语气词,可译成“了”,也可以不译),而不赞成后半部分的说法(即把“甚矣”作补语)。

我们不妨把这句话的语序调整一下(古文教学,如遇倒装,必须调整语序),将此句调整为“汝之甚不惠矣”,“甚”作“不惠”的状语,翻译出来便是“你实在太不聪明了”。

这样,既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又符合语法规律(即前置的状语可移到主语之后,谓语之前)。

与之相同的还有:“甚矣,吾衰也。

”(《论语·述而》);“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

”(《礼记·檀弓》);“甚矣,吾不知人也。

”(《史记·刺客列传》)等。

这三句中的“甚”都可以分别调整在“衰”、“似”、“不”之前状语。

可译成“我实在太老了”;“有子的话实在太像夫子了”;“我实在太不了解别人了”。

甚矣汝之不惠翻译

甚矣汝之不惠翻译

甚矣汝之不惠翻译
“甚矣,汝之不惠”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你简直太愚蠢了!
甚矣,汝之不惠为倒装句。

实际语序:汝之不惠甚矣。

出自列御寇《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扩展资料
《愚公移山》通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全文叙次井然,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对话生动,毕肖声口,符合个性的对白极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愚公移山》节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4,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译文: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训练一、主谓倒装(谓语放在主语前)1、甚矣,汝之不惠。

你不聪明到了极点。

2、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我壮丽的少年中国啊,与天一样永不老去。

3、悲哉世也。

这个世道真可悲。

4、如鸣佩环。

如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击的悦耳声。

5、潇潇暮雨。

傍晚的雨绵绵不断。

6、帘卷西风。

寒冷的西风,吹卷着门帘。

二、宾语前置(宾语放在动词前)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2、何以战? 依靠什么去迎战?3、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这样的人,我将和谁在一起呢?4、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然而,居住在城内的人并不知道郊外已有春天了。

5、何用识夫婿。

凭借什么特征便是我的夫君呢?6、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又有什么简陋的呢?”7、唯才是举。

(是,宾语提前标志) 举荐一个人的标准是看他的才能怎样。

8、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孔文这人凭什么称呼他“文”?9、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10、问女何所思。

请问女儿你在思考什么呢?11、会宾客大宴。

适逢某家大宴宾客。

12、何苦而不平? 又担心什么挖不平呢?13、且人患志之不立。

况且,人们担心的是不立志。

14、王曰:“何为者?” 楚王问道:“这个人是干什么的?”15、宋何罪之有? 宋国又有什么罪呢?16、终不自信其术之妄。

始终不相信自己的方法荒谬。

17、鬼莫敢我抗。

(抗我) 鬼没有敢抗拒我的。

18、衡阳雁去无留意。

向南方衡阳飞去的大雁没有丝毫停留的意思。

19、多歧路,今安在?(在安) 旅途上有很多岔路,我今天在哪里?20、辙也未之见焉。

苏辙一直没能见到他啊.三、介宾短语后置(介宾短语本应放在谓语前作状语)1、祭以尉首。

(以尉首祭) 用将尉的首级祭天、祭神。

2、咨臣以当世之事(以当世之事咨臣) 把当今天下大事拿来咨询我。

3、战于长勺(与长勺战)。

在长勺迎战齐军。

4、叫嚣乎东西。

(乎东西叫嚣) 从东到西喧闹骚扰声不断。

语法与文言倒装句

语法与文言倒装句

语法与文言倒装句倒装句 : 所谓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而言。

古人一贯那样说,就无所谓倒顺。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主谓倒装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

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2、宾语前置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

例如: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未有之也《张衡传》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莫振救之《论积贮疏》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

例如:①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卿欲言何?《赤壁之战》②沛公安在?——沛公在安?《鸿门宴》③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鸿门宴》在这种句式中,介词的宾语也前置。

例如:④王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⑥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岳阳楼记》(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

例如: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有何功哉?《信陵君窃符救赵》②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③孜孜焉唯进修是急——孜孜焉唯急进修《问说》④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惟依兄嫂《祭十二郎文》3、定语后置文言文里有时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就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加上“者”、“之”、“所”等字,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

这类定语后置有个特殊标志,总是用助词“者”来煞尾。

例如:①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况且将军可以凭借来抵抗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长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甚矣,汝之不惠”是否主谓倒装观点一:“甚矣,汝之不惠”不是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这句话,出自《愚公移山》。

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权威性的书籍和参考资料,都认为此句是主谓倒装句(即“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

把此句翻译成“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可参见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和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的1990年第二期《语文教学通讯》第46页)。

由于是权威们说的,于是大家便人云亦云,已成定论。

其实,我们只要稍加分析,不难看出这种说法是非常勉强,站不住脚的。

实际上,这句话的主语是“汝”;“之”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可不翻译;否定副词“不”与形容词“惠”(聪明)构成谓语。

这句话的主干意思是“你不聪明”。

可见此句的谓语当是“不惠”,而不是“甚矣”。

那么,“甚矣”是什么成分呢?
笔者在与其他同行讨论中,有人曾说,“甚”是程度副词,作“过分”讲,“矣”是语气词,可要可不要,“甚矣”可作补语,属补语前置。

根据这种说法,把“甚矣”调到后面,这句就译成“你不聪明(得)太过分了”。

虽然读起来拗口,但毕竟比第一种说法好一些。

笔者认为第二种说法的前半部分是正确的(即“甚”是程度副词,作“过分、太、实在太”讲;“矣”是叙述句语气词,可译成“了”,也可以不译),而不赞成后半部分的说法(即把“甚矣”作补语)。

我们不妨把这句话的语序调整一下(古文教学,如遇倒装,必须调整语序),将此句调整为“汝之甚不惠矣”,“甚”作“不惠”的状语,翻译出来便是“你实在太不聪明了”。

这样,既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又符合语法规律(即前置的状语可移到主语之后,谓语之前)。

与之相同的还有:“甚矣,吾衰也。

”(《论语·述而》);“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

”(《礼记·檀弓》);“甚矣,吾不知人也。

”(《史记·刺客列传》)等。

这三句中的“甚”都可以分别调整在“衰”、“似”、“不”之前状语。

可译成“我实在太老了”;“有子的话实在太像夫子了”;“我实在太不了解别人了”。

由此可见,“甚矣,汝之不惠”是“状语前置”句(程度副词作状语前置),而不是“主谓倒装”句。

这种情况不只是以上的例子,还有如“甚矣,
习之能移人也。

”(彭士望《九牛坝观角氐戏记》)等,都属这种情况。

像这种副词作状语并前置的句子,古文中不少。

如:“必也,(吾)使无讼。

”(《论语·颜渊》);“必也,(吾)正名乎!”(《论语·子路》);“甚矣,(有人)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柳宗元《种树郭橐传》)等,(后一句中的“甚”是“甚至”)。

这三句都是省略句,后半部分都省略了主语(第一、二句省略了“吾”,即孔子;第三句省略了主语“有人”)。

如加上主语(已加),句式就与以上几句相同了。

按照相同的方法,把“必”分别调整在第一、二句中“吾”之后,把“甚”调整在第三句中“有人”之后,使之成为“(吾)必使无讼”;“(吾)必正名乎”和“(有人)甚爪其肤以验生枯矣”。

这样,既通顺,又好理解了。

另外,还有时间副词作状语,状语前置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较为普遍,与现代汉语中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并前置的情况相似。

如:“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始,吾以汝为天下之贤公子也。

”(《战国策·赵策三》);“已矣,国其莫我知也。

”(贾谊《吊屈原赋》。

这句中的“已”,应为“已经”)。

这三句中的“久”、“始”、“已”可分别调整到“吾”和“其”之后,可译为:“我很久不再梦见周公了”;“我当初以为你是天下的贤公子啊”;“国人大概已经没有人理解我了”。

还有如:“已而,英霍山师大起。

”(全祖望《梅花岭记》);“须臾,(云)成五彩。

”(姚鼐《登泰山记》等,都属这种情况。

综上所述,副词作状语并前置,是古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因为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这种现象)。

“甚矣,汝之不惠”就属于这种现象。

观点二:《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提起《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几乎没有谁会怀疑翻译为“你太不聪明了”有什么不妥。

诚然,如同遇到通假要置换成本字,遇到省略要补充出省略成分一样,遇到倒装要调整语序也顺理成章。

比如“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定语后置,要调整为“求可使报秦之人”;又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宾语前置,要调整为“古之人不欺余也”;再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介宾短语后置,要调整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依此类推,“甚矣,汝之不惠”为主谓倒装,要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

但细究这一句、乃至这一类句子的翻译,似乎又觉得并非一个“调”字了得。

首先,现代汉语也不排斥主谓倒装,有时甚至刻意地追求倒装,因为倒装能产生强调谓语的作用。

如:“怎么了,你?”(《荷花淀》)唯有倒装,才更为细腻地体现出女人对丈夫的关切之情。

又如:“出来吧,你们!”(《荷花淀》)唯有倒装,才足以表现水生既满心幸福、
又略带愠怒的微妙心理。

“甚矣,汝之不惠”与现代汉语的主谓倒装有异曲同工之妙,倒装更足以刻画出智叟老人似智实愚,似有远见卓识实很鼠目寸光的顽固保守形象。

其次,文言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它既包括忠于原文的意思不走样,还指保持原文的情味不变形。

从这个角度说,我们要遵从主谓倒装的语序,尊重谓语前置的强调作用。

而人们翻译“甚矣,汝之不惠”时将它的语序重新调整,无疑显得轻率和武断了一些,是画蛇添足之举。

如此调整,使智叟的嘲笑口吻中多了许多温和,少了许多尖刻。

第三,文言译文中不乏主谓倒装、忠于原文的范例。

如:《少年中国说》“美哉我少年中国……壮哉我中国少年……”人教版1987年版的初中教参译为“真美啊,我们的少年中国……壮丽啊,我们的中国少年……”准确体现了原文的语言风格。

可见,“甚矣,汝之不惠”翻译时要保持原文的倒装毋庸置疑。

顺便指出的是,这里如果机械地尊重原文的顺序而直译为“太严重了,你不聪明”,会带来另一个问题:“信”则信矣,但译文很别扭,与翻译的另一个要求“达”——通顺流畅和符合现代汉语——相距甚远。

此时,我们不妨在信和达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体现原文的风格又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译为:
“太不聪明了,你!”(好像和原文意思不一样了,调整太大。


从普遍意义上看,不止“甚矣,汝之不惠”,几乎所有的主谓倒装句,翻译时都要保持其倒装的句式特点,方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意图。

例如:
1.悲哉世也!(《工之侨献琴》)
2.甚矣哉为欺也!(《卖柑者言》)
这两例出自初中课本。

按照原文的语序,例1译为“真可悲啊,这样的世道!”更能体现作者的感叹之沉重;例2译为“太过分了,干这种骗人的勾当!”更能反映作者的愤慨之强烈。

又如:
3.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百姓之谓我爱也”是“百姓认为我吝啬”,是动词性的。


4.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能急人之困”是名词性的,即“公子能急人之困的品德”)
这两例出自高中课本。

按照原文的语序,例3译为“理所当然啊,百姓认为我吝啬!”更能表现齐宣王向孟子问政时的认同之深;例4译为“在哪儿呢,公子能急他人之所困?”更能突出平原君在赵国邯郸被围时的求援之切。

但教参翻译这些主谓倒装句时,均忽视作者的意图,无视原文的句序,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这样看来,和动宾倒装、偏正倒装只是语法现象不同,主谓倒装不只是一种语法现象,更是一种修辞艺术,体现作者的匠心之所在。

因此,翻译时我们要力求领会原文表达的匠心,把语言的情味原汁原味地传达出来。

倒装如此,其他修辞艺术亦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