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心理学在煤矿中的应用知识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全心理学在煤矿管理中的应用
肖大江
摘要:煤矿事故的发生,其原因大多是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又受不安全心理的控制。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安全管理在整个煤炭工业的发展过程中的位置愈显重要,保护人的生命及健康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煤矿实际工作中运用安全心理学,将会给企业现代化管理带来极大的益处,减少事故发生,应用安全心理学分析了导致事故的不安全心理因素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为促进煤矿的安全生产,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降低事故的发生率,真正地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
关键词:安全心理学;安全管理;心理活动;减少事故
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矿开采强度的加大,煤矿重大事故频繁发生,因此,研究煤矿事故发生的机理,最大限度地减小伤亡事故,已经成为煤矿工作者和全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根据对大量事故的统计分析说明,约有70—80%的事故都跟人有直接关系。所以安全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人的身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人的安全意识,提高生产者遵守安全规章制度的自觉性,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及安全防护技能,尊重他们的意愿和要求,这就是“以人为本”。而人是“万物之灵”,是生产过程的执行者,人的思维方式及心理活动,哪怕是运算速度达到每秒上千亿次的大型计算机,在很多方面也是无法企及的。但生产者的思维方式及心理活动,将主导人的行动,一旦发生不安全行为,就有可能诱发安全事故,但管理失误是导致煤矿事故发生的本质原因,在管理过程中人既是被管理者,又是掌握管理手段的管理者,人是煤矿安全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安全心理学出于为社会服务、为生产服务的需求应运而生了,安全心理学在煤矿管理中已经起到了很大作用。
1 安全心理学
1.1 什么是安全心理学
它是研究人在安全生产活动中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为目的和任务的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安全科学技术的下属学科。安全心理学在学科分类中,横跨两个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在“安全技术”(属于一级学科)这一学科中,是和“安全系统学”、“安全人机学”、“安全经济学”等呈并列关系的三级学科。如果我们借用电脑的目录表示法,那就是:安全科学技术/安全学/安全心理学。
1.2 研究安全心理学的意义
在安全生产管理活动中,通过研究分析广大生产人员的心理,了解他们在各自岗位上的需求与愿望,预测他们的工作行为及动向,有利于制定出切合实际、保护广大员工的安全管理措施和制度。
1.3 研究安全心理学的作用
可以为工程技术设计、制造部门提供设计、制造施工机械、施工器具及防护用品的依据;为生产环境的改善提供指导;能够为安全部门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法规、条例、制度、办法提供参考依据,进而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可以为安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用更加有效的方法、手段来进行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可以在分析事故时提供深层次的解释,进而找到预防事故的措施和方法。
2 心理活动对安全的影响
人在心理活动失常时会导致生产工作的不稳定性。而良好的安全心理活动可以发挥人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为提高安全效果提供稳定可靠的保障。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使工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一个稳定的心态,那么,我们的安全就会在很长一段内呈现稳定的势头。在安全管理中,通过研究这种心理活动,可以更好地加强班组、车间生产人员的安全预测、
控制和管理效果。人的心理活动对其在生产工作中的影响是极大的,从心理学的范畴来说,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情绪、情感、意志、注意力、需要、动机、兴趣、性格、气质、能力、这些属于人的心理活动,都是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可以看出,这几乎涵盖了人的所有情绪活动及思维活动。
在事故分析中,总结出了容易发生事故的11种心理状态:1、疲劳:体力疲劳、心理疲劳、病态疲劳;2、情绪失控:喜、怒、哀、乐;3、下意识动作:由于长期的工作行为、工作动作习惯,导致在特殊情况下发生危险动作;4、侥幸心理;5、自信心理;6、省能心理:花最少的力气、时间,做最多的事,获取最大的回报;7、逆反心理:由于批评、教育、处罚方式不当、粗暴,产生对抗心理,是一种与正常行为相反的叛逆心理;8、配合不好:有心理原因,也有管理、技术方面原因;9、判断失误:导致小事变大事;10、心理素质不适合从事某项工作;11、注意力问题:不集中或过分集中都不好。如果在生产活动中,出现了上述一种或数种心态,那就很危险,随之而来的很可能就是不安全行为及不安全状态。安全事故就有可能发生了。
3 安全心理学的应用
针对这些极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的心态,作为安全生产的管理者,应具备一定的安全心理学知识,努力提高安全管理的技巧和水平。随时掌握生产员工的愿望和动机,把安全管理由被动地事中、事后控制变为主动地事前分析、预测、控制,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事故发生。3.1 感知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人的行为选择与其对客观事物状态的认知是密切联系的。准确的感知是人的安全行为的前题,它对煤矿井下生产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煤矿井下职工在作业时,要做到安全高效,本身就是一个认识过程,主要是通过对井下一系列复杂状况和特殊环境的感观效果,记忆理解,而达到人与各种事物环境、生产安全的适应和协调。井下职工只有清晰地感知到井下所处环境状态情况,做出准确的辩识和判断,这样才能在操作行为上做到及时预防,消除不安全隐患,实现安全生产。具体运用方法有:
3.1.1 改善井下条件,增强感知效果。
改善井下环境,有助于被感知事物得以清晰化。据研究证明,具有强烈或较为强烈的刺激容易被人体感知;微弱刺激容易被忽略。在井下安全管理的具体执行中,除了根据相关规定所设安全标志外,还要逐步改善煤矿井下环境,如:巷道断面的扩大,井下照明的增强,井下设备的位置调整,适当增多井下其它标志等,均可增强井下作业人员的感知效果,以此提高井下场所的安全性,控制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
3.1.2 改变井下环境状态,增强事物对比性。
为了使井下作业人员能在短时间内发现不安全的隐患,提前做出预防准备,在安全管理中要相应改变井下环境状态,增强事物对比性。例如:井下作业人员的服饰颜色,要选用色彩鲜艳,容易引起人们注意、警觉的颜色,如红色、橙色等,这样在井下就会增强色彩的对比性,在平时一般性操作中以至于已发生事故的抢险救灾时,均能起到预防及保护作用。另外还有不同的形状对比、不同的声音对比、不同的环境对比等,这些都可以增强事物对比性,实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
3.1.3 提高井下人员协调性,增强不同环境适应能力。
在安全教育培训过程中,运用人体协调性原理,充分利用人体各种感官,可在模拟井下环境中进行感知运动训练,使人的感知更加有效。据研究表明,对于事物的认识,听到的可以记住15%,看到的可以记住25%。在搞安全教育培训时应做到形式多样化,开展感知运动训练,达到眼睛、耳朵、手脚的协调配合,不断增强井下人员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避人为事故的发生。
3.2 安全规范的行为在科学的制度中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