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新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知识点提纲

新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知识点提纲

新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知识点提纲1、现在已被人类认识的生物有200多万种,而且还有许多未知种类。

生物可以分为动物、植物、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

2、地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共同构成了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其厚度约为本条件: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营养供给、一定得生存空间。

3、在生物圈内,生物实际居住的场所称为栖息地。

在不同的栖息地,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群体。

生物与栖息地:孔雀---热带雨林,野大豆---黄河三角洲,仙人掌---沙漠,鲫鱼---淡水湖泊,鲨鱼---海洋,大熊猫---高山竹林,企鹅---南极冰原,灰喜鹊---松林果园。

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全球人口数量剧增,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及不合理的利用,是破坏各种生物栖息地的主要因素之一。

4、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分为两类: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空气、水分等。

5为验证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影响,需要设计对照实验。

在对照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不同之外,其他条件完全相同。

6、生物因素主要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各种生物之间既相互制约,又彼此依存,促进了生物界的共同发展。

7、干旱环境中的植物,叶退化或很小,根系发达。

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适应能力。

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围。

当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时,如果生物没有相应的适应能力,就可能被淘汰。

生物不仅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且能影响、改变环境。

8生物的生命现象:1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现象,能够不断的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同时不断的排除体内的废物。

2生物能够生长发育,由小长大。

3成熟生物个体能够通过繁殖产生新的一代。

4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5生物具有应激性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2、巴斯德,法国生物学家,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济南版生物七上复习提纲

济南版生物七上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一章 认识生命现象1. 生物的基本特征:①新陈代谢(如:摄食、呼吸、排汗、排尿等) ②生长发育 ③遗传(如“龙生龙,凤生凤”)与变异(如:“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④繁殖 (如:植物开花结果)⑤应激性(如“朵朵葵花向太阳”)⑥适应环境(如:仙人掌叶变成刺状)与影响环境(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2. 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

3. 生物圈:有生物生存的这个圈(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环境的总称);范围是:生物圈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的上层,范围为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10千米之间。

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100米和海平面以下100米。

决定栖息地的因素:土壤类型、温度、湿度;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4.研究生物常用的方法有:A.观察法(放大镜观察蚂蚁结构) B.实验法(如:巴斯德实验)C.测量法 D.调查法。

其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是前提,制定计划是关键。

科学探究的六个环节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5.生物实验遵循的两个重要原则是对照原则和控制唯一变量原则。

6.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7.显微镜最重要的结构是目镜和物镜。

(1)有螺纹的是物镜,没螺纹的是目镜。

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与之相反。

(2)显微镜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如果某物体在显微镜下被放大了40倍,是指被观察物体的长度或宽度被放大了40倍。

2 粗准焦螺旋 (升降镜筒)(升降镜筒)细准焦螺旋510 通光孔 (光线通过) (放大物像) 物镜 4(调节光线强弱) 遮光器 71 目镜(放大物像) (调换物镜) 转换器 3 (反射光线) 反光镜 8 (调节光线强弱)9 镜臂 (连接作用) 11 镜柱 (支持作用) 12 镜座(支持、稳定作用)(放置玻片) 载物台 6图中①③⑤有螺纹为物镜,②④⑥为目镜,放大倍数最大(视野最暗)的组合为②③。

济南版初中生物第一单元复习提纲(最新最全)

济南版初中生物第一单元复习提纲(最新最全)

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奇妙的生命现象》复习提纲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一、身边的生物现已经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200多万种,人们通常将它们可分为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二、生物的基本特征1.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现象;2.生物能够生长发育;3.成熟的生物个体能繁殖后代;4.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5.生物具有应激性;6.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有细胞构成的。

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一、生物圈1.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活环境共同构成了生物圈。

生物圈包括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

生物圈的范围在海平面上下各10千米之间。

但绝大多数生物都生活在海平面上下各100米范围内。

2.生物圈能为生物的生存提供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等基本条件。

二、栖息地1.生物圈内生物生存、居住的场所为栖息地。

不同的土壤类型、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决定了栖息地有不同的特征。

2.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是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

破坏栖息地的重要因素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一、探究的基本过程1. 巴斯德实验中只选择一个变量即实验变量,用以设计对照实验,成功之处在于设计了曲颈瓶(能让空气进入而细菌不能进入)。

巴斯德的实验证明了肉汤变酸是微生物引起的,这些微生物来自于空气。

2.生物学的科学探究过程大致包括六个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其中探究成功的前提是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制定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为探究成功的关键。

二、探究的常用方法1. 观察法:通过感官和辅助工具,在自然状态下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

2. 实验法:利用特定的材料和器具,在一定条件下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

3. 测量法:利用尺子、秒表、温度计等,进行高度、速度、温度等进行测量。

4. 调查法: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册第一至十二章知识点复习资料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册第一至十二章知识点复习资料

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资料第一章周围的生物世界1.生物:有生命的物体2.生物的基本特征:A、生物体都由细胞构成的(病毒除外);B、生物体都能够由小长大;C、能进行新陈代谢(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D、能生殖;E、能遗传和变异;F、具有应激性;G、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环境,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

3.生物的类群:A 、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B 、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C、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

4.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叫生态因素。

5.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

6.生态因素的判断:蛇晒太阳----温度,潮湿温暖地区比干旱地区生物多----水分,苹果树不宜在南方栽种——温度。

7.生物学: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8.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工业、医药卫生和环保工作的快速发展。

第二章探索生命1.显微镜:⑴反光镜:反射光线,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凹面镜。

⑵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光圈,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光线弱时用大光圈。

⑶目镜:放大倍数越大,镜筒越短;⑷物镜:放大倍数越大,镜筒越长(因此从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视野变暗);⑸粗准焦螺旋:粗略调节,找到物象;⑹细准焦螺旋:精细调节,物象更清晰。

2.临时玻片的制作过程:擦玻片→中滴水(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若为动物细胞滴0.9﹪的生理盐水)→取材料→放水中,且展平→盖盖玻片→染色、吸水(染色用稀碘液)。

3.实际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放大倍数越高看到的细胞越大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4.显微镜成像的规律:上下颠倒,左右相反(字母“p”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应是“d”。

5.怎样将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像偏什么方位,就把玻片向什么方位移(如从显微镜中看到物像在左上方,应将玻片向左上方移动)。

济南版七上生物知识提纲

济南版七上生物知识提纲

第一章奇妙的生命现象
1.生物的分类:动物、植物、微生物。

2.生物的基本特征(判断是否生物的依据):
(1)新陈代谢(包括:营养、呼吸、排汗等)(2)生长和发育;(3)繁殖后代;(4)遗传和变异;(5)应激性;(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7)生物都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3.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经常多法并用。

4.巴斯德实验:(1)肉汤变酸是(微生物)引起的,它们来自空气。

(2)这是(对照)实验,其中普通烧瓶是对照组,曲颈瓶是实验组。

(3)实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其变量是(微生物)。

(4)该实验成功之处在于巴斯德设计了曲颈瓶。

(5)曲颈瓶的巧妙之处:只能空气进入,微生物无法进入。

第二章严整的生命结构
2、能够调节视野明暗的结构是反光镜和遮光器;
光弱时,用凹面镜和较大光圈,光强时用平面镜和较小光圈。

3、显微镜最主要的结构是目镜和物镜;
(1)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2)目镜无螺丝,物镜有螺丝;
(3)区分目镜(或物镜)倍数:看长短、读倍数。

4、对光时,(1)四转一看;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
(2)光的路线图:光—反光镜—遮光器—通光孔—标本—物镜—镜筒—目镜;(3)五点一线:通光孔—标本—物镜—镜筒—目镜。

1。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分析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分析
第一章奇妙的生命现象
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 一.身边的生物 现已经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 200 多万种,他们可分为: 植物, 动物,真菌,细菌,病毒 等五大类群,除 病毒 外生物都有细胞构成的 二.生物的基本特征 :①新陈代谢(能够不断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同时不断排 出体内废物)②生长发育 ③繁殖 ④ 遗传变异 ⑤应激性 三.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3 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叶片的结构主要包括上表皮、叶肉、叶脉、下表皮 4 保卫细胞的形态、气孔在叶片上的分布特点及作用:气孔有两个半月型的保卫 细胞 组成,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下表皮,当气孔张开时,叶片内的水分吸收
热量 变成水蒸气, 经气孔扩散到外界空气中 ,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 气 孔的张开与闭合受保卫细胞 的控制。气孔的作用: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的“窗口”
莲山课件 /
第三章生物的生活环境 第一节生物圈与栖息地 一 .生物圈: 有生物 生存的这个圈叫生物圈。 1.生物圈的范围 是:生物圈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下层, 整个水圈, 岩石圈的上层, 范围为海平面以下约 10 千米和海平面以上 10 千米之间。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是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 和稳定的营 养供给。 二 .栖息地 1. 栖息地 指:在生物圈内,生物实际居住的场所, 2. 在不同的栖息地,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群体。 3. 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 4. 生物栖息地遭受破坏的主要因素 是全球人口数量剧增以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 掠夺式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胞后兴奋地向同学描述, 并把显微镜轻轻挪动给同组同学, 但别人却看不清物像。
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
A 没有调节粗准焦螺旋
B 射入光线发生改变
C 显微镜的物镜转换了
D 光圈的大小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一)一、显微镜1. 认识显微镜的结构目镜[ ] 物镜[ ];转换器[ ];反光镜[ ] 遮光器[ ];粗准焦螺旋[ ];细准焦螺旋[ ];镜臂[ ];镜座[ ];镜筒[ ];镜柱[ ];载物台[ ];压片夹[ ];通光孔[ ];2. 最重要的结构:[ ] 和[ ] 。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由目镜和物镜决定(计算方法:目镜倍数×物镜倍数)。

3. 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 ] :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

[ ] :两面,分别是平面镜和凹面镜。

注意:外界光线强,选择小光圈和平面镜。

外界光线弱,选择大光圈和凹面镜。

4. 调节镜筒升降的结构:[ ] :可使镜筒较大幅度的升降。

[ ] :一般用于将物像调清晰。

5. 显微镜的使用:(1)取镜与安放:①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将显微镜从镜箱中取出。

②把显微镜轻轻放在实验桌略偏左的地方,镜臂朝向自己,镜座距实验桌边缘约7cm。

③安镜头:检查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是否装好,若没有,则此时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四转一看”):①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

②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③转动遮光器,使遮光器上最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④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一般选择凹面镜),直到看到一个白亮的视野。

(3)观察:①安放标本:将玻片标本置于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

移动玻片,使标本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②从侧面注视物镜,双手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至接近玻片约2mm左右。

③左眼注视目镜,同时反方向慢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发现物像。

④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4)收镜与整理:提升镜筒,取下装片,擦拭显微镜(若物镜、目镜弄湿或弄脏,用擦镜纸轻轻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使物镜偏向两旁,将镜筒降到最低,反光镜竖立。

6. 显微镜的视野内出现了一个污点,判断污点在目镜、物镜或玻片上的方法:分别旋转目镜或移动玻片,若污点移动,则污点在目镜或玻片上;若污点都不动,则污点在物镜上。

7.观察时,由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时,视野内的变化是细胞数目减少,形态变大,视野变暗;由高倍物镜换成低倍物镜时,视野内的变化是细胞数目增多,形态变小,视野变亮。

8. 显微镜中看到的物像是倒立的实像(上下、左右颠倒,如;”9”在视野中是“6”)。

9. 当视野看到物像偏左下方(右下方),想让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则将玻片向左下方(右下方)移动;当将玻片往左下方(右上方)移动时,视野中的物像则朝右上方(左下方)移动。

二、临时装片的制作一般步骤:擦片→滴水→放标本→盖片→染色1.下图是制作临时装片的四个步骤,这四个步骤的正确顺序应是2.以下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步骤,正确顺序:。

①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②用镊子撕取实验材料;③用染液给实验材料染色;④盖上盖玻片;⑤擦拭载、盖玻片;⑥将实验材料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并展平3.盖盖玻片的方法: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的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

(目的:避免产生气泡)4. 染色方法:滴一滴稀碘液在盖玻片一侧,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使稀碘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练习:1.两位同学用不同的显微镜,甲用“10×”的目镜和“10×”物镜进行观察,乙用“16×”的目镜和“40×”的物镜进行观察,其中同学所看到的细胞体积大,同学所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2. 甲同学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在低倍镜视野中看到的图像如图1,他想将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央,应将玻片向方移动。

乙同学在观察自己制作的洋葱表皮细胞装片时,发现图像如图2,图中的a是___________ ,b是_________,其边缘是________色,产生b的原因可能是。

(图1)(图2)3.某同学使用的显微镜有如下一些镜头可供选择(见右图),要使被观察的物体放大50倍,应选择的镜头为4. .如果在目镜为5×、物镜为10×时,显微镜视野里可观察到的细胞如左图所示。

那么,物镜不变,把目镜改为15×,视野里可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是()A.3 个B.5个C.7个D.9个5.(09山东)小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洋葱表皮细胞后兴奋地向同学描述,并把显微镜轻轻挪动给同组同学,但别人却看不清物像。

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A没有调节粗准焦螺旋B射入光线发生改变C显微镜的物镜转换了D光圈的大小改变三、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1. 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细胞质内还有液泡、叶绿体和线粒体等结构。

2. 动物细胞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细胞质内有线粒体)3. 功能:A细胞壁:保护细胞内部结构,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保护和支持)B细胞膜:保护作用,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

C细胞质:进行生命活动的场所。

D细胞核:遗传作用,内含遗传物质。

E线粒体:与呼吸作用有关,提供动力。

F叶绿体:与光合作用有关,制造有机物G液泡:内含细胞液,含有多种控制气味、颜色等的物质。

4. 区别:动物细胞没有的结构: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右图为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简图:1)喷洒在蔬菜上的农药很难进入细胞内部,其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

施肥后,肥料中含氮的无机盐进入细胞,主要是由[ ]_________控制的。

2)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 ] _________。

细胞生命活动进行的场所是[ ] _________。

3)切西瓜流出的红汁水是_________,它来自于[ ]_____。

四、细胞的分裂与分化1.概念①细胞分裂: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②细胞分化: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向不同方向变化,从而产生差异。

③组织:形态、功能相似,结构相同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2.细胞分裂的过程:①先是细胞核一分为二,再是细胞质分裂。

②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先进行复制,再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去。

(保证亲代与后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染色体先复制,再均分,是细胞分裂中最明显、最重要的变化。

)③动物和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的区别:细胞壁和细胞膜分裂、形成的方式不同。

3.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组织4.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

①上皮组织主要分布于体表和内表面,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如皮肤的表皮②肌肉组织具有运动功能,能够通过收缩和舒张产生动力。

③神经组织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可以使人对外界和内部的刺激作出反应。

④结缔组织具有营养、支持、保护、连接等作用。

血液属于结缔组织。

5.植物的几种基本组织:营养组织(西红柿果肉)、保护组织(西红柿皮、苹果皮等)、输导组织(导管、筛管等)、机械组织(一些木纤维,石细胞,如叶脉,花生的果壳)。

6.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细胞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练习:: 1.“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生物体内存在的不同结构主要是由于细胞()A. 生长的结果B. 分裂的结果C.分化的结果D.癌变的结果2.子代细胞在遗传物质组成上与亲代细胞保持着较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其根本原因是()A.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可复制形成两份,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B.在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产生了特定的变化,执行不同的生理功能。

C.细胞的生长过程中,染色体不发生变化。

D.细胞分裂、生长与分化过程中,染色体均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3.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的主要原因是()A. 细胞数目增多 B. 细胞体积增大C. 细胞数目增多,细胞体积增大D. 细胞分裂五、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1.概念①器官:由不同的组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做器官。

如:皮肤就是人体内最大的器官。

植物有营养器官(根、茎、叶)和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如:马铃薯、藕等都是茎,甘薯是根,黄花菜、菜花是花。

②系统:由不同的器官按一定的次序组合起来,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构成系统。

如:人体有八大系统:呼吸、运动、消化、循环、泌尿、神经、内分泌和生殖系统。

(可这样记忆:呼吸运动、消化循环、内分泌尿、神经生殖)。

2.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练习】 1. 右图所示植物结构中,属于器官的是()2.下列结构中属于组织的是()A. 皮肤B. 神经纤维C. 肌腱D. 唾液腺3. 与人类和动物相比,植物不具备的结构层次是()A. 细胞B. 组织C. 系统 D 器官六、生物的分类通常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分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1.分类的基本依据:形态结构特征、营养方式、进化上的亲疏远近关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

其中,分类的最主要依据是形态结构特征。

2.生物分类等级(单位):〔由大到小〕界、门、纲、目、科、属、种。

3 种是最基本〔最小〕的分类单位。

同种生物的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有生殖能力。

如,骡子是马和驴两种生物产生的后代,骡子就不具有生殖能力。

4.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生物数量越少;生物间亲缘关系越近,相似程度越大植物的类群1.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有茎叶,无根,无输导组织;蕨类植物:有根茎叶,出现输导组织,通过孢子繁殖后代。

(三类共同点:都不产生种子,生殖过程离不开水。

)2.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种子裸露,无果皮〕被子植物〔种子外有果皮〕。

种子植物是真正的陆生植物,生殖过程脱离了水的限制。

A“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水泛绿的原因是藻类植物。

(藻类植物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B 可以监测空气污染(二氧化硫)的植物是苔藓植物。

(原因是苔藓易受侵害而死亡)C 地层中的煤的形成是古代蕨类植物。

(有的蕨类植物还有观赏、药用等价值)D 种类最多、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植物是被子植物(即绿色开花植物)。

动物的类群1.根据动物的身体内是否具有脊柱,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无脊椎动物占动物种类的95%,共同点是体内不具有脊柱。

A. 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如蚯蚓、蚂蟥、沙蚕等。

B. 节肢动物〔种类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泛〕:身体分部,足和触角分节,体表有外骨骼。

外骨骼的作用:保护和支持内部器官,防止体内水分散失。

可分为昆虫纲(家蚕)、甲壳纲(虾蟹)、蛛形纲(蜘蛛)和多足纲(蜈蚣)。

注意:昆虫的判断依据是成虫具有三对足,两对翅。

3.脊椎动物共同点:身体背部具有脊柱。

A.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

身体流线型,体表一般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身体两侧有感觉器官——侧线,能够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B.两栖类: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水陆两栖,用肺和皮肤呼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