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比较

中日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比较
中日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比较

中日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比较

摘要

中国是东方园林乃至世界自然山水园的发源地,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在造园艺术中,产生了自然山水园最成熟的形态—人文山水园。中国的文化思想和造园技艺对日本园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催生并发展了日本的园林艺术。日本又根据本国地理环境,结合本土文化,结合禅宗文化的美学理念,创造出具有日本特色的“枯山水”和“茶庭”两种形式的园林。

本文将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艺术手法进行比较,不仅仅是分析比较两国园林艺术风格异同,更重要的是借鉴日本园林中优秀的因素,加深对中国园林艺术的认识和了解,根植于传统,面向世界,在吸收和继承中,寻求变革与发展。

对中日两国园林艺术比较认识简述如下

1.意义与目的:

一、同属东方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为本源,日本园林为支流。

二、中国园林的传统人文山水园和日本园林的枯山水与茶庭,都是优秀的园林形式,值得研究探讨。

三、通过分析比较,加深对中国园林的认识,了解中日园林当中优秀的造园要素。

方法与手段:

大致分析对比两国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别,再从中日园林发展史分析两国园林历史渊源。造园艺术具体从造园五要素置石,理水,掇山,建筑,植物入手,进行分析比较。

2.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通过回顾分析两国园林发展史,我们能够看到两国园林的演变和发展,中国园林艺术对日本园林的影响,以及两国各自的具有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园林最终形成。

中日园林造园艺术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造园艺术上,通过园林五要素—置石,理水,掇山,建筑,植物具体展现。通过对每个要素的展开分析比较,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中日园林造园艺术的异同以及各自的优秀品质与特色。园林艺术发展到工业文明的近现代,中国园林发展呈现滞后的状况。而日本园林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同时,对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研究,以及他们对于生态的保护和资源的珍惜这方面的意识,使日本景观设计具有自身特点的场所性、民族气质以及时代性,这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也是本文的现实意义所在。中国园林需要在吸收和继承传统园林艺术文化的基础上,寻求变革和发展,总结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设计理论,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

景观设计的需求,中国园林设计的优秀思想方法、技术手段、观念形式才能得以延续和发展,重新绽放光彩。

关键词:中国园林,日本园林,造园艺术比较

目录

摘要

1.造成中日园林差异的原因

1.1地理环境的差异

1.2思想文化的差异

2.中日园林历史渊源

2.1中国古典园林

2.2日本古典园林

3.中日园林造园手法

4.结语

5.参考文献

1.造成中日园林差异的原因

中日两国的地理环境的差异和思想文化的差异是造成中日园林艺术差异的外因和内因,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园林经过世代的努力和探索,形成了中国的儒化人文山水园,日本民族大量吸收中国文化艺术成果,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禅化自然山水园。

1.1地理环境的差异

中日两国地理环境的本质区别在于海陆差别。两国形成的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综合起来反映在园林上即山水文化和水岛文化的对比。中国自然景观巨大而瑰丽,日本自然景观细腻而纤巧。

中国地域辽阔,具有丰富的山岳风景资源和水域风景资源。正是这秀美壮丽的河山,培养了中华民族早熟的山水审美意识,也成为中国园林模山范水的蓝本。水景取象多为江河溪瀑的流水和沼泽湖海的静水两方面,而山景取象,园池以外的是以中国本土的山峦为母题,园池以内的则是以蓬莱仙山为蓝本。

日本岛域狭长环海,拥有优美而绵长的海岸线。多丘陵山地、湖泊、温泉,也多火山地震。艰苦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日本民族坚韧顽强又虚心好学的性格(因强烈的生存危机意识而世代累积),体现在园林创造中,日本园林具有很鲜明的兼容特性。与中国相似的陆地环境,加上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使得日本园林也选择了以山水为骨干的形式,但由于日本国土四面环海的海洋性,而使日本园林在以后的发展中朝

向海岛型发展。日本园林的山取象于富士山和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大岛屿及其周围四千多个小岛。总体上看,日本园林本质为池泉式,以池比拟海洋,以石比拟矶岛,泉为水源,池为水象,池泉为基础,石岛为点缀,舟桥为沟通。但与中国巨大而瑰丽的自然景观相比,日本自然景观细腻而纤巧,因此日本园林更偏重于追求小巧而亲切的风味。

如果说地理环境的不同决定园林山水性质的不同,那么气候差异则决定了园林建筑和植物的差异。中国跨越几个不同的温度带,南北气候差异很大。中国北方寒冷,园林建筑以防寒为主而形成端庄厚重的风格,江南气候宜人,需要更多的通风和采光措施,所以园林建筑小巧玲珑。岭南气候炎热,以通风防晒为主,园林建筑疏朗俊秀。丰富的地质地貌和复杂的自然条件(主要体现在气候上),使得中国也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南北园林中植物种类也有较大差异。

日本虽是季风气候但是海洋性明显,气候温湿,雨量充沛,林木丰富。自然式和整形式植物成为园林的主景,且连苔鲜和蔽类也成为同等重要的主景,与中国园林以建筑为主景明显不同。而日本的园林建筑被称为是夏天的建筑,不用实墙,而用拉门和拉窗分隔,夏天可以全部拉开,室内外连通为一个大空间。因此建筑外观显得轻巧简洁。日本园林的围合也多用植物性材料,而中国的园墙一般是用砖石砌成的实心墙。

1.2思想文化的差异

中日哲学支柱都同为儒、道、佛三个思想体系,只是在历史进程中两国的思想取向和侧重点逐渐不同。两国的园林都基于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道家的自然观造就了东方园林体系独有的从单纯的模仿和取法自然出发而上升到象征和抽象自然从而高于自然的思维模式和操作方法,但而后两家却各自向儒家和佛家两方向发展。中国偏儒,显现出入世治世的特点和仁者的理想观,日本偏佛,以智者的形象带有出世解脱的色彩。中国园林的布局思维偏重于具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日本园林则偏重于抽象和意象思维。中国园林用文学艺术的手法表达较多,日本则喜欢用拟佛拟神的较为晦涩的语言。中国园林生动形象,表现了乐天爱人的景象,而日本园林则是在荒凉孤寂的山林中体现着孤独的禅意和对短暂人生的寂寞思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佛教的厌世和无常的世界观与禅宗思想相结合,给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与之对照,佛教对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核心却没能产生如此重要的影响,因长期封建王朝主导的儒家思想影响,乐观入世和理性现实的审美观仍然是中国美学观念的核心。中日两国审美意识上的差距,使得源自同一园林体系的,同样受到中国山水诗画熏陶的中日两国园林却在意境和风格上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并最终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2.中日园林历史渊源

2.1中国古典园林

商周时期,中国已经开始了利用自然的山泽、水泉、树木、鸟兽进行初期的造园活动,产生了园林的雏形—囿。囿与台结合产生园林,有史可证的就是商封王所建的“沙丘苑台”和周文王所建的“灵囿”等。

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己经有了成组的风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而且在园林中构亭营桥,种植花木。自然山水园林已经萌芽,如吴王夫差修建的姑苏台,已是一座以游赏功能为主的比较完备的园林了。

秦汉时期出现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宫苑,秦始皇建上林苑,引渭水作长池,并在池中筑蓬莱山以象征神山仙境。从此,皇家园林除了狩猎、通神、生产、游憩的功能,又多了求仙的意图。汉武帝在秦之上林苑基础上进行扩建,造就一个范围极其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此外还有未央宫、建章宫、甘泉宫。这一时期的造园规模非常宏大,园林内都是筑台登高所见大幅度、远视距粗犷景观,对自然山力大尺度的照搬摹写,并未完全达到艺术创作的境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中的转折点。由于社会动荡,佛教的传入、玄学的兴起及老庄哲学的流行,寄情山水、雅好自然成为社会风尚,使园林转向崇尚自然。私家园林应运兴盛。私家园林有两种明显倾向一种是以贵族、官僚为代表的崇尚华丽、争奇斗富的倾向。如西晋石崇的金谷园。另一种是以文人名士为代表的表现隐逸、追求山林泉石之宁静清心。如东晋谢灵运的谢家庄园别墅。它在规划布局上如何与山水风景相结合是经过精心考虑的,是自然山水园升华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

皇家园林造园艺术虽不如私家园林的活跃,但受到私家园林影响,增加了较多自然色彩和写意成分,开始走向高雅。寺观园林并不直接表现多少宗教的意味、显示宗教的特点,而是受到时代美学思潮的浸润,更多地表达人间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这为后来中国寺观园林一直呈现的世俗化定下了基调。

隋唐是中国园林的全盛时期,文人士大夫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中,文人园林开始萌芽,园林艺术也呈现由自然山水园向写意山水园过渡的趋势。

私家园林因为诗文、绘画的影响,以及文人士大夫亲自参与造园活动,呈现很高的艺术品味。通过山水景物诱发游赏者的联想活动,意境的塑造己处于朦胧状态。著名的私家园林有王维的辆川别业、杜甫的洗花溪草堂、白居易的履道坊宅园。

皇家园林恢宏大气,但细部又不失精致。吸收私家园林追求诗画意境的构园手法,讲求园林内容、功能和艺术形象给予人的整体审美

感受,注重建筑美、自然美之间的协调。出现了如西苑、华清宫、九成宫等这样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对后来的皇家园林产生重大影响。寺观园林普及并且世俗化,具有城市公共交往中心的作用,宗教建筑与风景建筑更加融合,形成山岳风景名胜普遍开发的局面。

宋代是文人园林和写意山水园的成熟时期。文人园林已成为私家园林造园主流,并影响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的造园风格。皇家园林出现了摹仿私家园林的倾向。寺观园林也普遍呈现文人园林的风格。

皇家园林规模气势都不如隋唐,却更加精致,风格上更多地接近私家园林。宋徽宗的良岳就是园林史上山水宫苑的杰出代表,它是一座叠山、理水、建筑、花木完美结合的具有浓郁诗情画意而较少皇家气派的写意山水园,创造了一种趋向自然野致的意趣。

寺观园林由世俗化进一步文人化,普遍呈现文人园林的风格。寺观园林更多地发挥其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对于风景名胜区尤其是山岳风景名胜区的再度大开发起到了积极作用。如西湖灵隐寺。

元代造园活动基本处于迟滞的低潮期。蒙古文化汉化的特征也体现在园林风格上。皇家园林体现了汉族和蒙古族文化的融会,在传统的皇家园林中融入了游牧文化因子。寺观园林如苏州狮子林,作为早期禅宗的代表,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而由于文人地位的下降,文人园林的建造状况相对萧条。

明末清初的私家园林造园活动在江南地区异常活跃,扬州和苏州更是精华荟萃。明末扬州的四座园林影园、休园、嘉树园、五亩之园,被誉为当时的江南名园。皇家园林虽然大力汲取民间优秀造园技艺,但却更注重凸显皇家豪华气派,并且规模又开始趋于宏大。如明末清初的大内御苑、清代的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清中叶到清末园林艺术取得了辉煌成就,同时也开始由盛而衰,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终结时期。

私家园林形成了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文人园林的风格似乎广泛地涵盖于私家的造园活动,相当一部分私家园林落入一种僵化模式,失却了精神内涵。江南私家园林仍然集中在扬州和苏州地区,扬州形成了“瘦西湖”带状园林集群。

岭南地区在园林的布局、空间组织、水石运用和花木配置方面逐渐形成自己风格,清晖园、可园、余荫山房、梁园被称为粤中四大名园,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品。

皇家园林全面引进江南民间的造园技艺,形成南北园林艺术的杂蹂,皇家园林具有了江南园林的灵秀和儒雅,出现了一些优秀的大型园林作品。如圆明园、避暑山庄、颐和园、谐趣园等。

2.2日本古典园林

日本园林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文化传入日本有莫大关系。中国园

林经历了长时期的摸索发展才有了成熟的形式和辉煌的成果,而日本园林则在中国园林较成熟的时期直接吸收借鉴了中国园林的艺术成果,为他们的园林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日本上古时代用于祭祀的神池可说是日本池庭的最早雏形,池中筑岛喻大海岛屿。而中国的山水园林风格传入日本,才成为日本园林池泉园的基本骨架。

飞鸟、奈良时代日本全面吸收和刻意模仿汉文化包括园林艺术,这一时期是中国式山水园林舶来期,日本出现了“中国式池庭”。中国的道教神仙思想、中国化了的佛教须弥山思想、魏晋的名士风流体现在这一时期的日本园林中。

平安时代,日本逐渐摆脱了对中国文化的模仿,注重发展自己的文化,完成了汉风文化向和风文化的过渡。所以,这一时期是日本式池泉园的“和化”期,日本和式池庭诞生。舟游式池泉与曲水式水道进一步发展,而池泉庭也因与皇家贵族的寝殿建筑的结合而更为发达,因此寝殿式园林成为平安时代发展的主流。如神泉苑、磋峨院都是著名的寝殿造园林。至平安时代后期,净土式园林已在寝殿式园林平面设计上套用净土世界的布局形式,园林的建筑、池岛都带有浓厚的宗教意味。著名的净土式园林有净琉璃寺庭园、毛越寺庭园、平等院庭园等。

镰仓、室盯时代这一时期是园林佛教禅宗化时期,产生了禅宗园林,逐步取代了寝殿式园林的书院式建筑园林。特别是室盯时代末期,产生了日本园林史上最杰出的园林形式—枯山水园林。

禅宗池泉园林的全新主题是龙门瀑布,来源于中国鲤鱼跃龙门的传说,也隐喻着禅者经过一番艰苦修行终于得道,就如同鲤鱼变神龙。体现这一主题的有东光寺庭园和天龙寺庭园。

室盯时代也继续流行着净土式园林中加入禅宗因素的池泉园林,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京都鹿苑寺金阁庭园。但更为突出的还是以龙门瀑布和石桥为主题的禅宗池泉园林与禅宗枯山水园林的兴盛。

枯山水即为无水之园,只以白砂象征大海或溪瀑,石块象征岛屿或高山。枯山水的设计者多为当时的禅宗僧侣,也多建于寺院之内。他们将宗教的哲理与园林艺术相结合,把写意和抽象的手法发挥到了极至,赋予园林恬淡出世的气氛。枯山水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庭内堆土或叠石成山、成岛,使庭内更富于竖向起伏变化,另一种是横向展开的构筑方式,在平坦的庭内安置山石,注重石组间的聚散、位置变化。当然,枯山水内也不一定全是石头,也有用苔地代替砂地,以修剪植物代替置石的,也有苔地、砂石、置石、植物都具备的枯山水园林。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就是枯山水双璧—京都的龙安寺庭园和大德寺大仙院的方丈北庭。枯山水的出现大大节约了用地,使园林的规模逐渐缩小,其游览方式则也多以坐观为主。

桃山时代的园林特色,是以表现纯粹的蓬莱仙境为主题的池泉园林。园内的主要景观通常由龟岛、鹤岛、枯蓬莱石组以及代表通往仙境的石桥组成。庭园正面深处安排有蓬莱连山,山上有瀑布滑落。园林风格豪放有力。如京都三宝院庭园、二条城二之丸庭园、西本愿寺对面所庭园都为这类风格的园林。这一时期还是园林的茶道化期。中国的茶文化传入日本,日本人以朴素、淡泊为尚,创立了具有禅理的茶道。于是产生了体现恬静、幽玄的茶庭。茶庭又名”露地“,是茶室的庭园。茶庭一般面积较小,基本模式竹篱垣、柴扉门、园内铺设苔醉或白砂,园路为飞石或敷石路面,常绿树散植于蜿蜒小径两旁,石水钵象征涌泉,周围安置景石,此外还有石灯笼、石塔之类的小品点缀。总之,茶庭创造的意境就是要营造出隐于深山中的幽静自在。

江户时代这一时期是佛法、茶道、儒意综合期。此时佛教被日本确定为国教,这对于日本园林朝宗教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名园林以及庶民庭园的兴盛,逐渐成为日本园林主体之一。大名园林或继续桃山时代的风格,或在池泉园的基础上扩建而产生了微缩式景园。佛教的兴盛促进了寺庙园林尤其是枯山水园林的繁荣。

茶庭也发展很快,出现了著名的三千家草庵式露地—表千家露地、里千家露地、武者小路千家露地,而类似孤蓬庵庭园己发展为书院式露地。另一类池泉园就是宫廷园林。如桂离宫、修学园离宫、仙洞御所、京都御所,风格自然素雅。江户时代可说是日本园林的黄金时期,园林主题和园林丰富多彩。逐渐形成了池泉、枯山水、茶庭共存一园的综合性园林,游览方式也是回游、舟游、坐观相结合。

3.中日园林造园手法

中日园林虽然本质上都是自然山水园,但是由于地理环境、思想文化背景、历史发展情况的不同,呈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貌。总体来说,中国园林在天人关系上偏重人的成分,以人为本日本园林偏重自然的成分,以神为本。正如陈从周先生所说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

3.1置石

中日园林在置法上的不同,除了因为地理环境的差异,主要是源于思想观念和宗教信仰上的不同,导致审美情趣上的差异。其主要体现在石材的选材与审美标准、置石方向与体量、置石方式、置石地点、石组寓意、园林铺地上的差异。

3.2理水

中国园林理水讲求“宁静至远”,以静赏为主,但注重亲水。日本池泉式林中,也欣赏水的清澈通透,而枯山水石庭中讲求“枯寂幽玄”,以白砂之水表达神圣空灵的意境。中国园林讲究真水处理,有无水不成园之说。日本园林有真水和枯水两种处理。

中国园林理水原理为“小水则聚,大水则分”,丰富空间,增加景深。日本园林除了某些舟游式池泉园,如桂离宫、京都御所等,一般水体都较小,在聚散关系上以聚为主。枯山水则没有聚散之说。中国园林理水讲究来龙去脉,来水去水用浅口,涵洞,闸门加以交代。日本园林理水只重来水不重去水,以垅口交代。中国园林一般都在水体两端各留有水口,伸出水尾,显示疏水未尽之意。而日本园林一般只重视源头的交代,以溪瀑的形式出现。

3.3掇山

中国园林掇山又称为堆山,叠山,积山,日本园林称高大假山为筑山,低矮土丘为野筋。中国园林有土山,石山,土石相间三种形式,日本园林以土山居多,铺植苔醉等地被植物,以抛石法散点石块于山间。中国园林皇家园林假山多形体高大,造型雄伟私家园林假山玲珑妩媚,气韵生动。日本园林山体多低矮和缓,多摹写大海岛屿或名山胜景。日本池泉式园林中的假山还较高大,枯山水庭园中的假山体量就非常之小了。

中国园林受到蓬莱模式,壶天模式的影响。日本园林一取材于宗教或神话中的神山仙岛或须弥山,二取材于中日两国自然中的名山胜景。中国园林以传统山水画理论为参考依据,重于表现山的峻峭挺拔,创造深山幽谷,高峡深涧,洞天府地的意境。日本园林受到中国书法理论影响,创造了“真之山水”,“行之山水”,“草之山水”的园林构筑形式。追求荒山野丘的天然趣味。

3.4建筑

中国园林偏重于建筑,建筑密度大,“三步一亭,五步一阁”,建筑为景观主体和游赏主线。日本园林偏重于植被,建筑密度较小。中国园林建筑以木结构为骨干,土,石,砖,瓦为辅,显厚重。日本园林草庵风普遍,以木料草料为主。中国、园林建筑式样丰富。皇家园林建筑讲究中心或轴线对称,私家园林建筑并不完全遵循对称原则,讲求一定的变化。体量较大,屋角起翘较大,门窗花式多,构件雕刻装饰多。日本园林建筑多为高台式,式样质朴、简洁为主,以不对称为主,体量较小,屋角一般不起翘。门窗构件式样简洁。国皇家园林建筑以鲜艳明快为主,私家园林建筑以素雅为主。日本园林色彩以简素为主,展现材料本色。中国园林的建筑类型丰富,大致可分为厅轩、馆斋、楼阁、榭舫、亭、廊六类,日本园林相应的大致上也有这些建筑类型,不过在外观、形态、体量等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

3.5植物

中日园林都是十分注重用花木营造自然氛围,只不过中国园林建筑成分较重,显得人工味较浓而日本园林建筑一般偏于一隅,显得自然意趣浓厚。意境创造上中国园林极力表现花木繁盛、欣欣向荣的喜悦

之景,而日本园林营造的是静谧幽玄、伤春悲秋之美。中日园林在植物品类的选择上有同有异,主要体现在植物的姿态,种类以及植物寓意上。

在造景特色上,中国园林对植物造景更重于借景抒怀,表达因景而引发的内心感受。中国园林擅长利用植物营造四时美景,以植物季候变化活跃园林空间,并且呼应景点的人文主题。日本园林重视春景和秋景,春赏樱花,秋赏红叶。

在植物配置特点上,中国园林植物配置的最大特点还是对于诗格画理的的讲求,在造景特色方面表现得很突出。中国园林植物配置方式根据植物种类、姿态、色彩、香味特点可分为孤植、对植、群植、丛植。而日本园林植物配置如同置石的名目一样也非常之多。日本园林植物配置的突出特点是常常是以一二种植物作为主景植物,再选用另一二种植物作为点景植物,层次清楚,形式简洁,但十分美观;选材以常绿树木为主,花卉较少,常绿植物不仅可以经年保持园林风貌,也为色泽浅亮的观花或色叶植物提供了一道天然背景与周围环境形成强烈对比;常绿植物为主构园林并不一定色彩单调,它们的绿色也有从黄绿到蓝绿甚至墨绿色的区别。

4.结语

中国园林在历史上取得了伟大成就,也做出过重大贡献,但那是基于特定的农耕文明。而在工业文明发展的近现代,其以个人感受为主的文人式造园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人口众多、大规模环境建设的公众需求。而日本园林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同时,对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研究,特别是本着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的生态原则和理念,使日本景观设计具有自身特点的场所性、民族气质以及时代性,成为亚洲景观设计的先行者和佼佼者,为我们探索园林景观设计的前进道路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正如同日本现代景观设计师析野俊明所说“都市里居住的密度和私人空间的不足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定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日本人以某种责任感来理智地处理这一问题,并且或许在世界上能做出表率。”

当然,中国古典园林中依然有很多宝贵的精神理念、经验方法和技术手段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譬如“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人本思想,叠山理水的造园手法,“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意境追求等等,更重要的是积淀于园林中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于这些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领略了传统园林的精神才能更好地把握设计的文脉所在,立足于传统才能够不断地发展与创新。

5.参考文献

【1】明计成原著陈植校注《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周维权著《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

【3】张家骥著《中国造园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4】刘敦祯著《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曹林娣许金生著《中日古典园林文化比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刘庭风著《中日古典园林比较》天津大学出版社

【7】刘庭风著《日本小庭园》同济大学出版社

【8】漆平著《现代环境设计日本篇》重庆大学出版社

【9】俞孔坚著《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北京科学出版社

【10】大桥治三斋藤忠一编著黎雪梅译《日本庭园设计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1】重森三玲《日本名园》诚文堂新光社

【12】俞孔坚著《从世界园林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看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中国园林年第期

【13】吉立峰,郭伟敏著《日本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发展及启示》建筑创作年第期

【14】廖为民,楼浙辉著《日本园林的特点及启示》

中日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比较

中日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比较 摘要 中国是东方园林乃至世界自然山水园的发源地,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在造园艺术中,产生了自然山水园最成熟的形态—人文山水园。中国的文化思想和造园技艺对日本园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催生并发展了日本的园林艺术。日本又根据本国地理环境,结合本土文化,结合禅宗文化的美学理念,创造出具有日本特色的“枯山水”和“茶庭”两种形式的园林。 本文将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艺术手法进行比较,不仅仅是分析比较两国园林艺术风格异同,更重要的是借鉴日本园林中优秀的因素,加深对中国园林艺术的认识和了解,根植于传统,面向世界,在吸收和继承中,寻求变革与发展。 对中日两国园林艺术比较认识简述如下 1.意义与目的: 一、同属东方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为本源,日本园林为支流。 二、中国园林的传统人文山水园和日本园林的枯山水与茶庭,都是优秀的园林形式,值得研究探讨。 三、通过分析比较,加深对中国园林的认识,了解中日园林当中优秀的造园要素。 方法与手段: 大致分析对比两国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别,再从中日园林发展史分析两国园林历史渊源。造园艺术具体从造园五要素置石,理水,掇山,建筑,植物入手,进行分析比较。 2.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通过回顾分析两国园林发展史,我们能够看到两国园林的演变和发展,中国园林艺术对日本园林的影响,以及两国各自的具有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园林最终形成。 中日园林造园艺术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造园艺术上,通过园林五要素—置石,理水,掇山,建筑,植物具体展现。通过对每个要素的展开分析比较,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中日园林造园艺术的异同以及各自的优秀品质与特色。园林艺术发展到工业文明的近现代,中国园林发展呈现滞后的状况。而日本园林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同时,对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研究,以及他们对于生态的保护和资源的珍惜这方面的意识,使日本景观设计具有自身特点的场所性、民族气质以及时代性,这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也是本文的现实意义所在。中国园林需要在吸收和继承传统园林艺术文化的基础上,寻求变革和发展,总结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设计理论,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

中日传统园林比较-论文

中日传统园林的比较 佐佐小泽 摘要: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起源、特点和类型,同时结合日本传统园林,作出不同方面的对比,归纳出中日传统园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总结出中日传统园林各自的优缺点。 关键词:传统、起源、发展、古典、特点、意境、类型、比较、优点、缺点 1.中国传统园林 中国园林的起源: 我国的园林艺术,如果从殷、周时代囿的出现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并具有极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发展: 园林的生成期——夏、商、周、先秦至西汉 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园林的盛期——隋唐 园林成熟前期——宋元明清初 园林成熟后期——清中乃至清后期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1)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山、水、植物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中国古典园林中利用这些要素,并对其有意识地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炼概括的典型化的自然景观。 在山的运用上,广泛采用各种造型、纹理进行“叠山”创造峰、峦、岭、岫、洞、谷、悬岩、峭壁等景观形象,是真山的抽象化和典型的缩移摹写。 在水的运用上,追求“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理水上采用曲折,港湾港汊山石点缀,创造天然水景风貌。 在园林植物配置上,以树木为主调,栽植方法不讲求成行成列,也非随意参差,往往三株五株相映成趣,以少量数目的艺术概括而表现天然植被的气象万千。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结合: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不论建筑多寡,性质如何,都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系列风景画面。园林建筑采用木架结构,空间可实可虚,可隔可透,高低错落,因山就水,自由随宜,使建筑小空间与自然界的大空间沟通起来。 (3)诗情画意: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它运用各个艺术门之间的内在联系,熔铸诗画艺术于园林之中,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 (4)意境的蕴含:意境是中国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的类似的感情激动和理念联想。古人云:“能托物言志的为——意境”。中国古典园林借助具体的景观——山、水、花木、建筑所构成的风景画面来间接传达意境的信息,同时还运用园名、景题、刻石、匾额、对联等文字方式直接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深化意境的内涵。

中日古典园林的差异解析

中日古典园林的差异解析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和日本古典园林虽然同属于东方园林体系,但是由于两国地理位置和民族性格的差异,中国古典园林和日本古典园林迥然相异。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总结并分析了中日古典园林在地理环境、园林类型、历史文化、造园思想、造园手法等方面的差异,更加深刻地掌握了中日古典园林的精髓,对以后的学习和景观设计有很大的帮助。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帮助我们将现代的设计手法和传统的思想相结合,创造出更具特色的景观空间。关键词:中日古典园林差异园林景观园林景观设计景观空间 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古典园林同是东方园林的两枝奇葩,中国古典园林是本源,日本古典园林是分支。至于为什么日本古典园林会朝枯山水会朝茶庭发展,这与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关系,日本的海、岛、泉、瀑、溪是日本园林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园林前进方向的决定因素。日本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的不均衡消长也是左右园林发展的文化因素。 东方园林以含蓄、内秀、恬静、淡泊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在哲学上追求天人合一,与自然保持和谐的融洽关系。自然物的各种客观的形式属性,如线条、形状、比例、组合,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审美以对自然的主观把握为主。园林景观设计在空间上循环往复,以含蓄的境界为上。其中某些流派如日本园林还将禅宗的修悟渗入到景观设计中,从而达到佛教所追求的悟境,其抽象意味的浓重超出了五感、直接与自然相溶,把人引向内省幽玄的神秘境界。东方的古典园林富有诗情画意,这是为了表现接近自然、反朴归真的隐士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为了寄托传统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理念。这也是中日园林的相同之处。 中日古典园林的不同形态、不同历史、不同成就一直是困惑学术界的问题。两国园林差别很大,其意境、构成、审美、心理都有差别。将中日古典园林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比较,更深刻地表达两国园林各自的特色。 一中日古典园林在地理环境方面的差异 园林地理环境主要是指园林的国土环境和国民环境。在这里,国土环境指的是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包括地理、气候、自然灾害等方面。在国民环境中,主要的是指国民的自然属性,而不是社会属性。因为有关社会属性,全部归列于后面的园林文化思想部分再讲述。 中日于国土环境之上的本质区别在于:大陆与海岛。两者各成陆地文化与海洋文化。进言之,即为山水文化与水岛文化之对比,路文化与舟文化之对比。中国的国土面积和日本的国土面积也决定着中日古典园林的规模,而且两国的地形差异决定中日古典园林的体量和特征。中日两国的气候差异决定其园林建筑和植物的差异。 在建筑方面,中国北方寒冷,园林建筑以防寒为主,于是形成了端庄厚重的风格;江南气候宜人,园林建筑小巧玲;岭南气候炎热,园林建筑疏朗俊秀。日本的园林建筑被称为是夏天的建筑,不用实墙,而用拉门和拉窗分隔,以此适应炎热气候。在树木方面,中国园林树木较少,多为自然式的种植,南北的地理气候差异也表现在植物种类上的差别。日本雨量充足,可用林木资源丰富,园林的围合多用植物性材料。 下图为日本栗林公园里通过不同种类的植物营造的一处景观。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 站在世界地域文化的高度上,我们不妨把中国和日本的园林进行一个全面的剖析和对比。这种剖析和对比,必须是全方位的(见中日古典园林比较研究框图),否则只能是片面和缺乏系统的。所谓全面,就是指要从两国园林的产生发展乃至兴衰得失,从相互影响到分道扬镳的全过程。所谓系统,就是要在这个历史过程中,进行从园林的自然环境,到园林的类型,再到园林的历史,再到园林的思想,再到园林的手法,最后是园林的游览等方面的比较。这也是遵循从外部到部,从自然到人文,从理论到操作,从形态到体验的研究步骤。当然,本文只取古典部分似有些偏颇,但是,只有古典部分才是最能代表中日两国园林的最显著的差异。1 造园环境比较园林环境主要是指园林的国土环境和国民环境。在这里,国土环境指的是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包括地理、气候、自然灾害等方面。在国民环境中,主要的是指国民的自然属性,而不是社会属性。因为有关社会属性,全部归列于后面的园林文化思想部分再讲述。通过对比,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古典园林在自然属性方面的不同点非常明显。从而确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大陆性特征和山性特征,日本古典园林的海岛性特征和水性特征。由此引发了与此相关的进一步差异:在国土面积上,日小,在山水方面,日小。

这些不同,反映于园林上即是中国的面积大,规模宏伟,而日本的面积小,规模小巧。在纬度方面,中国南北跨度大,日本南北跨度小。这一点反映于园林之上就是中国的南北园林风格差异大,而日本的南北差异小。在气候方面,中国大部分疆域属大陆性气候,日本属于海洋性气候。在自然灾害方面,中国洪水灾和旱灾等大陆性灾害为主,而日本则以地震、水灾、海啸、台风等海洋性的灾害为多。这些不同,反映在园林上,就是堆山理水,置石植木方面以及建筑的形态方面,也反映了适应大陆和海洋两种不同的地理气候的风格特点。在国民环境的比较上,我们可以看出,与日本古人相比,中国的古人较为高大,细长比为小,而日本的古人较为矮小,细长比为大。于是,与模山水相似的是,园林的创作就像仓颉造字时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一样,园林的形态呈现出明显的不同。中国的古典园林较为大,日本的古典园林较为小。这种大小不仅反映于园林的单体景点上,也反映于园林的面积规模上。这种规模大小的不同,与园林中人欣赏时所用的眼睛之视线高度是相适应的。2 园林类型比较依照园林的隶属关系、地域关系、布局特点、时代变迁,中日古典园林呈现出不同的类型。但是,有些类型是日本或中国已较少称谓了。往往是有些类型中国有,而日本没有;有些是中国没有,而日本有;有些是有一方较重视,另一方较轻视。为了便于比较,只有采用有该类型的一方为标准进行

中西方园林比较--特点、审美体现、思想差异

徐雪莹园林1111班学号 1106183127 中西方园林比较 ——特点、审美体现、思想差异 中文摘要: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 特色。通过对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发展及其特点的比较,来了解环境艺术在园林艺 术方面的审美体现与思想差异。 关键词: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环境艺术。园林艺术。审美体现。思想差异 英文摘要:The botanical garden is the humanity builds esthetics 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sing the nature which the ideal living conditions in the process applies to know and the thought centralism manifests.But China and the West botanical garden different the style is different as a result of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the cultural tradition, is unique.Through to the West botanical garden art developm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 comparison, understood environment art manifests esthetically in the botanical garden art aspect with the thought difference. 关键词: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ultural tradition Environment art Botanical garden art Manifests esthetically Thought difference 绪论:这学期我们上了中外园林史的课程。中西方园林艺术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 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且呈现出诸 多差异,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但 从整体上看,中西方园林由于在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其形式、风格差别还是十分 鲜明的。 目录:第一章中西方体系及特点 (1) 第一节东方体系 (1) 第二节西方体系 (1) 第三节园林特点 (1) 一、东方园林 (1) 二、西方园林 (2) 三、东西方园林代表(附图) (2) 第二章思想差异 (2) 第一节中国的美学思想 (2) 一、自然山水审美观 (2) 二、阴阳学说与天地人合一的思想 (2)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

一、日本古典园林的分期及代表园林形式 (一)分期 1、泊来期:大和、飞鸟、奈良时代---古代园林 2、和化期:平安时代---古代园林 3、佛化期:镰仓、室町时代----中世园林 4、综合期:桃山、江户时代----近代园林 5、革新期:明治时代至今----现代园林 (二)代表园林形式 ?大和时期、飞鸟时期(公元300~710) ?奈良时期(710~794)池泉庭園 ?平安时期(794~1192)净土庭园和寝殿造庭园 ?镰仓时期(1185~1392)早期枯山水 ?室町时期(1392~1568) 后期枯山水 ?桃山时期(1568~1615) 茶庭 ?江户时期(1615~1867) 回游庭園(后期池泉庭園) 二、 1.池泉庭园 池泉庭园是以池泉为中心的园林构成,体现日本园林的本质特征,即岛国性国家的特征。园中以水池为中心,布置岛、瀑布、土山、溪流、桥、亭、榭等。水池多为观赏和曲水宴之用,不能泛舟。 平安时期 2.寝殿造庭园 “寝殿造”是指平安时代贵族的以寝殿为中心的宅邸形式(私家园林);相对于寝殿造建筑的庭园形式叫“寝殿造庭园”,寝殿造庭园由建筑、露地、池岛三部分组成,池中可泛舟,水道可设曲水宴。 橘俊纲(1028-1094年)著《作庭记》 园林实例 ?平安京东三条殿庭园遗迹 3.净土庭园 净土宗的佛寺把殿堂建筑与园林结合起来以表现“净土”的形象,利用造园艺术的手段把西天极乐世界具体地复现于人间。于是,寺院开始园林化,殿堂与园林融为一体而逐渐形成一种具有宗教意境的园林——净土庭园。 园林实例 ?平等院凤凰堂庭园 4. 枯山水 国师梦窗疎石,镰仓时代的枯山水造园家。 枯山水又称乾山水、唐山水,与池泉园和真山水相对,没有池水溪流,以砂拟水,以石代岛,即在没有水源的情况下通过石组来摹拟创作的园林山水。 园林实例:龙安寺 5.茶庭 也叫露地或露路。茶庭是指在进入茶室之前的一段空间里所布置的各种景观,是将茶道礼仪与园林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园林风格,园林氛围是讲究茶道的“和、寂、清、静”。

《园冶》与《作庭记》:中日古典造园书之比较

《园冶》与《作庭记》:中日古典造园书之比较日本园林艺术史上有两次大规模的“汉风东渐”:一次从飞鸟时代一直延续到奈良时代(公元538~794年)吸收中国隋唐建筑形式,一次是镰仓时代(公元1185~1333年)引入宋代的园林艺术。这两者之间的平安时代,为日本古典文化的黄金时期,也是其本土文化“和风”最终形成的时代。《作庭记》成书于平安时代,是作者橘俊纲在多年见闻的园事日记基础上编撰而成,也是东亚地区最早的一部造园书,在日本有“国宝”[1]之称,可以被视为日本本土造园技术的大成。《园冶》,明末学人计成所著,是中国造园史上最为成功的理论专著。与《作庭记》在年代上相差约600年。虽然时隔迢遥,《园冶》和《作庭记》作为中日古代最为杰出的造园著作,影响都泽披后世,形成独特的造园思想和审美情趣。本文拟从比较两部著作相似处入手,分析日本枯山水的独特所在,以期一窥中日园林艺术的异同。 一、《园冶》与《作庭记》的山水之趣 世界造园体系可大分为西亚、欧洲及东亚三大体系。东亚造园体系是以中国文化为主干的东亚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总体特征是以中国造园体系为渊源,以自然式风景园为基本形式和风格。 1.“宛自天开”与“师法自然” 中国园林与山水画同源同理。魏晋时期山水画和山水诗的发展,促进同时代园林意趣的形成。书画家王维就经营过“辋水沦涟,与月上下”的辋川别业。唐宋以降,很多园林往往由画家设计,宋徽宗赵佶书画传世,亲自主持皇家名园艮岳园的修筑。《园冶》作者计成在《自序》开篇就称“最喜关仝、荆浩笔意”,而文人山水画的特点也贯穿于《园冶》的山水篇。 计成既是园林艺术理论家,又有躬身亲为的能力。他少年即以绘画知名,《自序》中尚有一段,可看出他对园林设计的书画性要求。他的朋友吴玄想按照司马光的“独乐园”建造自家园林,并就此请教计成。计成在相地之后认为“此制不第宜掇石而高,且宜搜土而下,令乔木参差山腰,蟠根嵌石,宛若画意”,落成后被主人誉为“独收江南之胜”。《相地》篇中,关于园林景色的文学描写尤其多,如“杂树参天,楼阁碍云霞而出没;繁花覆地,亭台突池沼而参差。”(山林地)

(完整word版)浅析中日古典园林的异同点

浅析中日古典园林的异同点 以苏州的沧浪亭和龙安寺方丈庭园为例 摘要:中日古典园林和日本古典园林均为东方两颗璀璨的明珠,他们都崇尚自然之美,意境之美。然而由于中日两国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人文精神上的不同导致两国园林各有千秋。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苏州四大名园之首的沧浪亭和日本龙安寺庭园庭院,剖析中日两国在造园手法,造园思想,创意布局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以便我们更好学习和利用造景的技巧,继承古代造园师智慧。 关键词:中国园林日本园林异同点沧浪亭龙安寺方丈庭院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景观领域越来越被人们关注,景观一词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然而随着各种景观形式的出现,作为原始的、代表劳动人们智慧的古典园林,却逐渐被人们遗忘。尤其在中国,古典园林曾经在世界园林史上独领风骚,备受关注。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辉煌成就的当属苏州四大园林。中国与日本一水相隔,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当然在园林领域,日本园林在很多方面也师从中国。日本园林中具有代表的枯山水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上存在很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沧浪亭是苏州现存最早的园林景观,最古老的园林景观,位于苏州市城南。沧浪亭最初为北宋诗人苏舜钦官场是失意后所作。后屡易其主,清同治重建,遂成现状。“沧浪胜迹”坊耸立西部水岸边,坊测沿池北岸,种植碧桃垂柳,树荫下石凳成排,可供游人观景。沧浪亭虽不能成为中国园林的唯一最美,却也可以称得上最美之一,能够很好的成为代表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之作。 龙安寺方丈庭院和大德寺大仙院庭院是日本枯山水的双壁。龙安寺位于京都市右京区,其方丈庭院建于1499年,设计者是相阿弥。方丈庭院是以极度抽象的构图,最简洁的材料——15块石头、满庭的细沙及低矮的围墙勾画出一幅苍凉孤寂、象征万顷海洋的永恒图景。东西长25m,南北宽11m。历来对此院的解释是见仁见智。 图1 沧浪亭平面图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

中日园林的比较 园林082 200810144204 梁颖茵 日本现代著名诗人、作家室生犀星曾说过:“纯日本美的最高表现是日本的园林。”中日两国古典园林同属于区别于欧洲和西亚的东方园林体系,日本园林受中国园林影响很大,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当人们从文化的角度去审视日本古典园林时,可以发现,无论是置景还是整个园林的创意布局,日本园林都带有中国文化影响的鲜明痕迹,隐含着大量中国文化的基因。日本的园林艺术具有浓郁的东方艺术特征,他在学习和集成中国园林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又经过与本民族文化、艺术和生活习俗的融合与创新,经过日本长期的历史过滤与消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性格特征的园林艺术,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园林风格,并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与中国园林在许多方面又有着区别。 造成中日古典园林艺术差异的原因 中日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区别是大陆和海岛的差异,在园林文化上就是山水文化和水岛文化的区别。气候因素的差异决定了两国园林建筑和植物的差异。中国南北跨度大,北方建筑防寒为主,较厚重;南方建筑通风、采光为主,较小巧,园林植物也有较大差异。日本属海洋性气候,温度较高,雨量充沛,树木资源丰富。日本园林建筑用拉窗和拉门分隔,可以拉开,形成通透的空间。 思想文化差异。思想上,中国偏于儒,表现为乐天爱人,日本偏于佛,显示出孤独的禅意和对短暂人生的思考

中日社会政治结构差异。中国是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作士大夫高雅文化以“文”取士,使中国具备“画境文心”,园林各景区意境也就具有寓意深远的诗文意境,且与该园主题相互辉映。中国园林如同山水诗、山水画,蕴含着浓浓的诗意。日本经历了近千年的武士统治,武士政权推崇武家文化,这一时期产生的石庭和大名园林披上了浓厚的尚武色彩,甚至杀伐之气。因此中日两国园林意境上各自体现的“崇文”和“尚武”。 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在中国,宗教始终处于从属皇权的地位,肯定皇权的合理性。因此中国的寺庙园林形似私家园林。而佛教在日本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和特殊的社会地位,佛教受皇室和贵族的推崇,始终处在国教的特殊地位,日本古代寺庙园林的发达也与寺庙特定的文化地位相关。古代的日本,寺庙是大陆文化引进、展示、传播中心,也是日本文化重要的建设基地。 对待神和人的关系的差异。中国园林体现了强烈的人本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创造的是最佳的生态环境。而日本则是“神本”,日本园林反映了日本人对大自然虔诚的敬畏心理和远距离欣赏的审 美习惯,一个是人型山水园,一个是天型山水园。 建筑的比较 从日本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具有浓厚日本色彩的原始神社建筑,以及受到大陆佛教建筑影响后建筑起来的诸多佛寺。可以看到从模仿我国书院式茶室到构筑纯日本式的草庵式茶室,或者中国式辉煌

中日园林植物景观美学赏析

中日园林植物景观美学赏析(人文科学) 罗丹荔约3055字 (摘要)同属东方园林体系的中日古典园林,都是优秀的园林艺术,虽然两者本质上都是自然山水园,但是由于地理环境、思想文化背景、历史发展情况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貌。中日园林都十分注重运用花木营造自然氛围,不过中国园林建筑成分较重,显得人工味较浓;而日本园林建筑一般偏与一隅,显得自然意趣浓厚。意境创造上中国园林极力表现花木繁盛、欣欣向荣的喜悦之景,而日本园林营造的是静谧幽玄、伤春悲秋之美。 【关键词】中国园林日本园林植物造景植物品类植物配置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08(2007)0620193-01 以植物造景营造花木繁茂的天然野趣是自然山水园林的一大特色,亦是东方造园当中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因此,在中日园林当中都十分注重运用花木营造自然氛围,不过中国园林建筑成分较重,显得人工味较浓;而日本园林建筑一般偏与一隅,显得自然意趣浓厚。意境创造上中国园林极力表现花木繁盛、欣欣向荣的喜悦之景,而日本园林营造的是静谧幽玄、伤春悲秋之美。 一、植物品类 (一)中国园林植物品类。中国园林对花木的选择标准,一讲姿态美,树冠的形态、树枝的疏密曲直、树皮的质感,树叶的形状,都追求自然优美;二讲色彩美,树叶、树干、花果都要求有各种自然的色彩美,如红色的枫叶、青翠的竹叶、白皮松、白色广玉兰,紫色的紫薇等;三讲香味美,要求自然淡雅的清幽。最好四季常绿,月月花香,其中尤以腊梅最淡雅,兰花最为清幽。 在中国园林中,花木不仅对园林山水建筑起到衬托作用,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一为“比德”言志,如竹子象征人品清逸的气节高尚,松柏象征坚强和长寿,梅象征不畏严寒,纯洁坚贞的品质,莲花象征纯洁无瑕,兰花象征幽居隐士;二为吉祥寓意,如榉树象征高官厚禄,玉兰、牡丹、桂花象征荣华富贵,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紫藤象征紫气东来等。(二)日本园林植物品类。日本园林植物虽然不如中国园林丰富,但是由于收到中国诗词绘画的影响,对植物品类有相同的喜好。如“梅兰竹菊”四君子,“松竹梅”岁寒三友等。由于禅宗思想的影响,他们还大量的运用苔藓的地被植物,形成“苔庭”。为了追求空寂,宜与冥想,日本园林中常绿植物较多,开花植物较少。最常见的是松树、枫树、樱花。杜鹃等等。 樱花被尊为日本国花,不仅是因为它的妩媚娇艳,更重要的是它经历短暂的灿烂后随即凋谢的壮烈。樱花绽放时很绚烂,但花期很短,开花到凋谢只不过七日之期。整棵樱树从开花到全部凋谢大约十六天左右,形成樱花美而易凋落的特点。也正是这一特点才使樱花有这么大的魅力。所以每年都有人在赏樱季节里,随着樱花盛开的沿线,从九州到北海道一路追逐着绽放的樱花观赏,总是看不厌刹那间辉煌的怒放与其后干脆利落的凋谢。 二:造景特色 (一)中国园林植物造景特色。《园治》中说道“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拢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可以看出,中国园林对植物造景更重于借景抒怀,表达因景而引发的内心感受。 中国园林擅长利用植物营造四时美景,以植物季候变化活跃园林空间,并且呼应景点的人文主题。 表达春景的以拙政园雪香云蔚亭为例。“雪香”指梅花,“云蔚”指花木繁盛,此亭适宜早春赏梅,亭旁植梅。暗香浮动。周围竹丛青翠,树木葱郁,绕溪盘形,颇有城市山林的趣味。亭与池南远香堂遥遥相对,成为一组绝妙的对景。表达夏景的如沧浪亭翠玲珑。它取“秋色

中日园林景观比较

中日园林景观比较 日式枯山水庭院中式山水庭院 园林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而其发展则以来于人天性中所固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所以说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 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在这里诞生的东方体系最初形成可追溯到夏商时期,距今已有四千年历史。东方园林以自省、含蓄、蕴藉、内秀、恬静、淡泊、循矩、守拙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混沌无象、清净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是一种摹拟自然,追寻自然的封闭式园林,一种“独乐园”。其中某些流派如日本园林还将禅宗的修悟渗入到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之中,使其达到佛教所追求的悟境,在一个微小的庭院里营造出内心的天地,即所谓的“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其抽象意味的浓重已达到了一种超出五感的直接与自然相溶的默契,把人引向内省幽玄的神秘境界。 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虽同属东方体系,但由于中日两个国家的地理环境的截然不同以及两个民族的性格差异,使中日虽然同种同文,却有着趣意相异的文化。中国文化输入日本始于汉代,在唐代达到高潮,其后的宋、明两代也都间有输入,因而可以说日本是在不断吸取中国文化的先进成分才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但是日本在吸取的同时却对输入的文化进行了及时的吸收和改进,使其适于本国的生存环境,从文字、宗教、伦理到文学、绘画、书道、茶道、剑道、花道等,无不如此,所以现在的日本文化虽然无处不透着中国的影子,却又无处不体现出日本特有的民族个性,园林艺术自然也不例外。以下就环境、类型、思想和手法等方面对中国、日本两种园林风格的异同分别进行探讨。 地域与环境区别 中日于国土环境之上的本质区别在于大陆和海岛的差别。两者各成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近来日本又有学人提出森林文化的说法,综合起来反映在园林上即山水文化和水岛文化的对比,路文化和舟文化的对比。 东南为海,西北为山的中国,山地多,平原少。以山和水为骨架的格局最直接体现了中国的地理环境。其次,在山水平衡上,中国园林表现为山多水少,平地多水面少。山水本质的意义中,中国园林水景取象是讲和溪瀑的流水和沼泽湖海的静水两方面,山景中,园池以外的是以中国本土的山峦为母题,园池以内的则是以海外三神山为蓝本,而以园林的西北为山东南为水的布局,本质上是对中国地形的模仿。此外,园林中除了山水的创造,还有路创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 (2)

读书报告 目录 简介 写法 类型 小提示 简介 写法 类型 小提示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何谓读书报告,简言之,就是读完书之后的心得报告,是阅读者系统的收集、统整、研读与创作主题相关的各种材料,经分析、归纳、提炼等思维活动,提出个人见解和观点的文字作品。写读书报告的目的在于增加新知、提升研究和表达能力。 编辑本段写法 读书报告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实用体裁,它可以帮助我们记录复习学过的知识并提高我们的概括能力、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和评判能力。读书报告的写法如下: 首先先按下面的提纲做一些简单的笔记: 1.书名:书名及其出版年月 2.种类:如小说、传记、学习辅导、专著等 3.作者:姓名、国籍、出生年月 4.背景:时间、地点 5.主要人物:姓名 6.内容:主要情节、论述要点 7.简评:对此书的印象及评论 做好笔记之后,再根据自己的需要删繁就简写成一篇连贯性的短文。 编辑本段类型 摘要式读书报告

所谓摘要式读书报告(summary-tape book report)就是只把原作的故事情节或论述要点简要复述一遍,不掺杂自己的看法,不能随心所欲的发挥,但是必须自己审题、构思、布局,按原文顺序,运用自己的话语将原著简述出来。 简评式读书报告 简评式读书报告(brief-comment book report)要求不仅把一书的情节、要点复述一遍,而且要在简述原作的主要内容之外还必须表达自己对该书和作者的看法。也就是说,从自己的观点来写,必须包括虚实两个方面。实的方面是记录原作的内容,虚的方面是表达自己的见解。 书评式读书报告 书评(book review)是一种专门体裁,常见于各类期刊、杂志。它篇幅较长,是针对最近出版的文艺作品、学术专著、科学著作、词典、全书等而写的。书评式读书报告也分为四个部分: (1)书名、作者、出版社; (2)全书概要,写明一本书分为几个章节,个章节标题或主题; (3)对每一章节内容从正反两方面作出评价; (4)对书的印刷质量作一评论。 编辑本段小提示 1.多读勤写 2.注意分类整理 3.以范例题材练习写读书笔记 4.获得资料渠道很多,像打工、参加社会活动、听演讲都是,但最好的方法就是看一份以上的综合性报纸,尤其是评论性的文章可扩大自己视野与观点看法。还有专业性的杂志一定要看,除补己之不足外,可就记者或学者的观点来分析研究,增加自己的认知内涵。纯休闲式的课外读物,一样充满人生经验、生活智慧以及常识。上网找资料当然是最便利最快速的好方法。

中日古典园林对比

中日古典园林的比较 ——留园和桂离宫 摘要:园林景观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用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知和思维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的集中反映,是人类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不同地域会带来景观表现上的各种差异,即使在同一个国家,不同民族、地区,由于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的不同,景观上的差异也相当明显。日本园林和中国园林虽然都系属东方园林体系,但是不管是从艺术审美、园林风格、营造手法等方面来看,中日古典园林还是有很大的可比性的,下面以中国苏州留园和日本京都桂离宫为例进行浅析。 Abstract:The botanical garden landscape is the humanity uses 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use to build esthetics cognition and the thought centralism naturally which the ideal living conditions in the process applies manifests, is humanity's world outlook, the values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is the humanity to happy world yearning for. The different region can bring each kind of difference which the landscape displays, even if in the identical country, the different nationality, the area, as a result of the cultural context, the living conditions difference, on the landscape difference quite is also obvious. Japanese botanical garden and Chinese botanical garden although all is the Eastern botanical garden system, but no matter is from art esthetic, aspects and so on botanical garden style, building technique looked, 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classical botanical garden has very in a big way commeasurable, below keeps the garden and the Japanese Kyoto Cassiabarktree Palace outside the capital take the Chinese Suzhou carries on the brief analysis as the example. 关键词:中日古典园林比较艺术审美园林风格营造手法 Key word:Chinese and Japanese classical botanical garden、comparison 、art esthetic botanical、garden style、building technique 前言:中日两国的园林都基于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也正是道家思想造就了东方园林体系的从单纯的模仿和取法自然出发,进而上升到抽象和象征,从而形成高于自然的思维模式,但两家各自向儒家和佛家两个方向发展。进而产生了两种形式相似,内涵迥异的园林模式,也引领了东方古典园林的发展与进步。 正文: 1整体要素 1.1 地理、地貌环境 留园位于江南古城苏州,苏州地处温带,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然条件优越。 日本是个具有得天独厚自然环境的岛国,气候温暖多雨,四季分明,森林茂密,丰富而秀美的自然景观,孕育了日本民族顺应自然、赞美自然的美学观,甚至连姓名也大多与自然有关,这种审美观奠定了日本民族精神的基础,从而使得在各种不同的作品中都能反映出返璞归真的自然观。 从留园和桂离宫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条件都对其景观环境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园林形式的布局。 中国古典园林地表崎岖起伏,这主要源于中国西高东低,西北为山,东南为海的地形地势。中国古典园林多以山水为主题骨架,对于地形的斟酌、利用,建筑的选址、朝向都模拟

中日古典园林风格与造型手法对比

中日古典园林风格与造型手法对比 园林艺术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由于各个民族对美的思辨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解读方式,因而,当人们把各自的审美方式应用到实际的造园活动时,也就必然产生出形式和风格迥异的园林。中国古典园林和日本古典园林虽然同属东方体系,但因中日两个国家地理环境的不同以及两个民族的性格差异,而有着意趣相异的园林文化。从汉代开始,中国文化就开始传入日本,延至唐、宋、明朝都有传入,可以说,日本是在不断吸取中国文化先进成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文化的。与此同时,日本也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改进,以适于本国的生存环境。从文字、宗教、伦理到文学、绘画、书道、茶道、剑道、花道等,无不如此。现在的日本文化无处不透着中国文化的影子,却也无处不体现着日本特有的民族个性,园林艺术自然也不例外。 一、美学思想 审美主体不同,所追求的形式美和艺术取向也不同。作为园林的审美主体———中国人和日本人,由于审美取向不同,所形成的美学思想也不同,所作用于园林的美学指导也就不尽相同。中国古典园林文人气质浓厚,造园者以诗人、画匠为多,基于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讲究“天人合一”,可观、可游、可居。同时,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又显现出入世治世的特点和仁者的理想观,偏于山型、儒型、文人型。园林既是文人出仕之前的习业治学之所,又是文人退身之后的归隐静思之地;既是文人修心养性、安身立命的乐土,又是文人雅聚唱吟、谈古论今的园地。因此,中国古典园林中用文学艺术的手法表达较多,表现出乐天爱人的景象,处处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理想、追求和审美情趣。日本古典园林受佛教影响至深,皇室尊佛崇武,造园者多为僧人、武士,因而常带有出世解脱的色彩。日本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是“写意”,喜欢用拟佛拟神的较为晦涩的语言,在荒凉孤寂的山林中,体现出闲寂幽玄的禅意和对短暂人生的思考。与中国真山真水的园林不同,日本古典园林不是供人在其中流连、游览、赏玩,而是供人在其中品“禅”味。中国古典园林主要表现为用更加纯粹的艺术把握园林以及世界的方式,趋向于用审美的正面价值来实现园林中欢喜的和悠然的审美享受,审美终极是“天人合一”。而日本园林主要表现为偏向于用宗教把握园林以及世界的方式,趋向于用审美的反价值来实现悲哀和枯寂的审美体验,审美终极是“人佛合一”。 二、艺术风格 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决定了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古典园林艺术风格上的不同,从而确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大陆性特征和山性特征,而日本古典园林则呈现出海岛性特征和水性特征。中国国土广大,材料充足,因而中国古典园林相对较大,以山水为根本,讲究园可无岛,

中日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研究

中日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研究 介绍了影响中国和日本造园理念的美学渊源,分析了由于不同民族个性和不同生存环境而各自形成的不同空间意境的园林艺术形式。 Key words:aesthetics;the classical garden;gardening 中国和日本的古典园林艺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立意到构图,到造园形式,都有着很多的共同点。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中日民族形成了不同的美学意识和美学评判标准,并产生了两种风格独特园林艺术形式,这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1.朴素的道家美学:中国古代老庄哲学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以道家的自然美学认识观为基础,崇尚的是自然、无为顺应、朴质贵清、淡泊自由、浪漫飘逸的人生艺术境界,它对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和民族艺术特色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它基本上确立了古代中国文人的自然审美观体系[1],也影响了当时的造园活动。在“道法自然,法无定式”的准则指导下,造园的目标就是造园者在对自然规律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充满激情的创作活动,将个人的情感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受自然之美,也即“虽由人作,宛若天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古代的造园家们通过对场所的认识(相地),在对人工与自然环境关系考虑的基础上,结合独具匠心的构思(立意),以及准确的用色和用材等设计手法,把人工山水、建筑按人的活动为依据合理布置其空间秩序(布局),使园林完美地从有秩序的建筑空间向自由的自然空间转变,达到“道法自然”而又“法无定式”的境界[2],成功地完成了从人到地、从地到天的过渡,从而达到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园林的形式与意境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体现。可以说,“道法自然”这一结论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造园的艺术特点。 然而,道家思想却不是中国古典园林唯一的指导思想,同时对中国古代造园产生影响的还有儒家和佛家禅宗的思想。儒家和禅宗思想作为一种理念,在唐代以后的一个很长时期内也曾极大的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活动,圆明园可以说是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在儒、佛、道合流以后一个突出的典范[3]。但是,它们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也仅仅限于总体布局和建造目的两个方面,而道家的美学意识作为一种指导中国古代造园的设计理念,却从未偏离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主导思想,并且一直到清朝中后期都没有太大的变化。 2.“隐忍”的禅宗美学:“物哀”与“幽玄”意识 2.1 “物哀”、“幽玄”的美学意识 日本在古代时期就有了“物哀”意识的萌芽,即对人的共鸣和同情的思想。其发展和完善融合了日本文化的形成过程,最终形成了“物哀”这样一种特殊的美学

中日园林审美差异百度文库

1 引言 中国园林艺术创作中“意境”的产生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它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主要是对中国文人性格和审美情趣的渗透,折射在早期园林风格和景观意境的审美观念中。因此,无论从园林内的物质内容到精神功能,从园林的立意布局到园内景区的主体分配,从景观本身的表义内涵到景物之间的符号关系都孕育着丰富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下面我将从园林构造、社会意义、两国审美差异的角度对中日园林中的文化内涵作一简单分析[1]: 2 中日两国的园林构造 园林既是作为单纯物质及其运动的自然事物(自然属性),也是作为社会意义和功用的自然事物(社会属性)。 从自然意义出发,园林的要素包括建筑、动物、山、水、石等。从自然意义的园林要素出发[2],中日园林区别如下: 2.1 动植物方面 中国园林呈现出大陆性,以山为依拖的植物。日本园林呈现海洋性,以岛水为依托的植物。在真山水园中,中日园林植物用量一少一多。中日园林在初期都有苑囿形式,是从放牧和狩猎活动到禁忌和观望,经过长期演化而成的,属渐变是,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而日本的苑囿形式,是引进中国较成熟的苑囿,属即得性。中日皇家园林都在后期园林中保留了狩猎活动,如承德避暑山庄的万树园和日本桂离宫的红叶马场和梅马场[3]。(图1,2) 图1:日本桂离宫的红叶马场图2;承德避暑山庄的万树园 2.2 山景方面 中国园林是属偏陆山型,山景表现较为丰富,形成山于水齐重的规律。有水则西,、北处堆山、无水则以山为主。山有石山、土山和土石山。大山土堆,小山石仿。山于台的结合,演变为台于山的拓扑关系。日本园林是属水型,山景较少,偶用岛型山模仿中日名山如普陀山、庐山、洪隐山、富士山等。[4](图3,4)

《园冶》与《作庭记》:中日古典造园书之比较

《园冶》与《作庭记》:中日古典造园书之比较 日本园林艺术史上有两次大规模的“汉风东渐”:一次从飞鸟时代一直延续到奈良时代(公元538~794年)吸收中国隋唐建筑形式,一次是镰仓时代(公元1185~1333年)引入宋代的园林艺术。这两者之间的平安时代,为日本古典文化的黄金时期,也是其本土文化“和风”最终形成的时代。《作庭记》成书于平安时代,是作者橘俊纲在多年见闻的园事日记基础上编撰而成,也是东亚地区最早的一部造园书,在日本有“国宝”[1]之称,可以被视为日本本土造园技术的大成。《园冶》,明末学人计成所著,是中国造园史上最为成功的理论专著。与《作庭记》在年代上相差约600年。虽然时隔迢遥,《园冶》和《作庭记》作为中日古代最为杰出的造园著作,影响都泽披后世,形成独特的造园思想和审美情趣。本文拟从比较两部著作相似处入手,分析日本枯山水的独特所在,以期一窥中日园林艺术的异同。 一、《园冶》与《作庭记》的山水之趣 世界造园体系可大分为西亚、欧洲及东亚三大体系。东亚造园体系是以中国文化为主干的东亚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总体特征是以中国造园体系为渊源,以自然式风景园为基本形式和风格。 1.“宛自天开”与“师法自然” 中国园林与山水画同源同理。魏晋时期山水画和山水诗的发展,促进同时代园林意趣的形成。书画家王维就经营过“辋水沦涟,与月上下”的辋川别业。唐宋以降,很多园林往往由画家设计,宋徽宗赵佶书画传世,亲自主持皇家名园艮岳园的修筑。《园冶》作者计成在《自序》开篇就称“最喜关仝、荆浩笔意”,而文人山水画的特点也贯穿于《园冶》的山水篇。 计成既是园林艺术理论家,又有躬身亲为的能力。他少年即以绘画知名,《自序》中尚有一段,可看出他对园林设计的书画性要求。他的朋友吴玄想按照司马光的“独乐园”建造自家园林,并就此请教计成。计成在相地之后认为“此制不第宜掇石而高,且宜搜土而下,令乔木参差山腰,蟠根嵌石,宛若画意”,落成后被主人誉为“独收江南之胜”。《相地》篇中,关于园林景色的文学描写尤其多,如“杂树参天,楼阁碍云霞而出没;繁花覆地,亭台突池沼而参差。”(山林地)写的是植物、建筑、水的有机组合;“搜根惧水,理顽石而堪支;引蔓通津,缘飞梁而可度”(郊野地)说的是山(石)、水,与建筑(桥)的设计方案;“悠悠烟水,澹澹云山,泛泛鱼舟,闲闲鸥鸟”(江湖地)说的是借景山水。可游可居既是古代山水画的立意,也是宅居造园的主旨。 《作庭记》在这方面与《园冶》有异曲同工之妙。《园冶》的传世之言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作庭记》开篇的《立石要旨》就明宗立意:“师法自然山水,随宜因之而立石”。《园冶》的《兴造论》中说,“三分匠七分主人”,并强调“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即造园工程三分依靠工匠,七分依靠设计规划。《作庭记》中也有相应主张,《立石要旨》第二条为“以昔名家佳作为范,虑家主之意趣于心,并融以我之风情,立石[2]作庭。”我之风情,即设计师的品味意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