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比较
摘要
中国是东方园林乃至世界自然山水园的发源地,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在造园艺术中,产生了自然山水园最成熟的形态—人文山水园。
中国的文化思想和造园技艺对日本园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催生并发展了日本的园林艺术。
日本又根据本国地理环境,结合本土文化,结合禅宗文化的美学理念,创造出具有日本特色的“枯山水”和“茶庭”两种形式的园林。
本文将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艺术手法进行比较,不仅仅是分析比较两国园林艺术风格异同,更重要的是借鉴日本园林中优秀的因素,加深对中国园林艺术的认识和了解,根植于传统,面向世界,在吸收和继承中,寻求变革与发展。
对中日两国园林艺术比较认识简述如下
1.意义与目的:
一、同属东方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为本源,日本园林为支流。
二、中国园林的传统人文山水园和日本园林的枯山水与茶庭,都是优秀的园林形式,值得研究探讨。
三、通过分析比较,加深对中国园林的认识,了解中日园林当中优秀的造园要素。
方法与手段:
大致分析对比两国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别,再从中日园林发展史分析两国园林历史渊源。
造园艺术具体从造园五要素置石,理水,掇山,建筑,植物入手,进行分析比较。
2.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通过回顾分析两国园林发展史,我们能够看到两国园林的演变和发展,中国园林艺术对日本园林的影响,以及两国各自的具有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园林最终形成。
中日园林造园艺术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造园艺术上,通过园林五要素—置石,理水,掇山,建筑,植物具体展现。
通过对每个要素的展开分析比较,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中日园林造园艺术的异同以及各自的优秀品质与特色。
园林艺术发展到工业文明的近现代,中国园林发展呈现滞后的状况。
而日本园林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同时,对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研究,以及他们对于生态的保护和资源的珍惜这方面的意识,使日本景观设计具有自身特点的场所性、民族气质以及时代性,这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也是本文的现实意义所在。
中国园林需要在吸收和继承传统园林艺术文化的基础上,寻求变革和发展,总结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设计理论,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
景观设计的需求,中国园林设计的优秀思想方法、技术手段、观念形式才能得以延续和发展,重新绽放光彩。
关键词:中国园林,日本园林,造园艺术比较
目录
摘要
1.造成中日园林差异的原因
1.1地理环境的差异
1.2思想文化的差异
2.中日园林历史渊源
2.1中国古典园林
2.2日本古典园林
3.中日园林造园手法
4.结语
5.参考文献
1.造成中日园林差异的原因
中日两国的地理环境的差异和思想文化的差异是造成中日园林艺术差异的外因和内因,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园林经过世代的努力和探索,形成了中国的儒化人文山水园,日本民族大量吸收中国文化艺术成果,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禅化自然山水园。
1.1地理环境的差异
中日两国地理环境的本质区别在于海陆差别。
两国形成的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综合起来反映在园林上即山水文化和水岛文化的对比。
中国自然景观巨大而瑰丽,日本自然景观细腻而纤巧。
中国地域辽阔,具有丰富的山岳风景资源和水域风景资源。
正是这秀美壮丽的河山,培养了中华民族早熟的山水审美意识,也成为中国园林模山范水的蓝本。
水景取象多为江河溪瀑的流水和沼泽湖海的静水两方面,而山景取象,园池以外的是以中国本土的山峦为母题,园池以内的则是以蓬莱仙山为蓝本。
日本岛域狭长环海,拥有优美而绵长的海岸线。
多丘陵山地、湖泊、温泉,也多火山地震。
艰苦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日本民族坚韧顽强又虚心好学的性格(因强烈的生存危机意识而世代累积),体现在园林创造中,日本园林具有很鲜明的兼容特性。
与中国相似的陆地环境,加上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使得日本园林也选择了以山水为骨干的形式,但由于日本国土四面环海的海洋性,而使日本园林在以后的发展中朝
向海岛型发展。
日本园林的山取象于富士山和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大岛屿及其周围四千多个小岛。
总体上看,日本园林本质为池泉式,以池比拟海洋,以石比拟矶岛,泉为水源,池为水象,池泉为基础,石岛为点缀,舟桥为沟通。
但与中国巨大而瑰丽的自然景观相比,日本自然景观细腻而纤巧,因此日本园林更偏重于追求小巧而亲切的风味。
如果说地理环境的不同决定园林山水性质的不同,那么气候差异则决定了园林建筑和植物的差异。
中国跨越几个不同的温度带,南北气候差异很大。
中国北方寒冷,园林建筑以防寒为主而形成端庄厚重的风格,江南气候宜人,需要更多的通风和采光措施,所以园林建筑小巧玲珑。
岭南气候炎热,以通风防晒为主,园林建筑疏朗俊秀。
丰富的地质地貌和复杂的自然条件(主要体现在气候上),使得中国也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南北园林中植物种类也有较大差异。
日本虽是季风气候但是海洋性明显,气候温湿,雨量充沛,林木丰富。
自然式和整形式植物成为园林的主景,且连苔鲜和蔽类也成为同等重要的主景,与中国园林以建筑为主景明显不同。
而日本的园林建筑被称为是夏天的建筑,不用实墙,而用拉门和拉窗分隔,夏天可以全部拉开,室内外连通为一个大空间。
因此建筑外观显得轻巧简洁。
日本园林的围合也多用植物性材料,而中国的园墙一般是用砖石砌成的实心墙。
1.2思想文化的差异
中日哲学支柱都同为儒、道、佛三个思想体系,只是在历史进程中两国的思想取向和侧重点逐渐不同。
两国的园林都基于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道家的自然观造就了东方园林体系独有的从单纯的模仿和取法自然出发而上升到象征和抽象自然从而高于自然的思维模式和操作方法,但而后两家却各自向儒家和佛家两方向发展。
中国偏儒,显现出入世治世的特点和仁者的理想观,日本偏佛,以智者的形象带有出世解脱的色彩。
中国园林的布局思维偏重于具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日本园林则偏重于抽象和意象思维。
中国园林用文学艺术的手法表达较多,日本则喜欢用拟佛拟神的较为晦涩的语言。
中国园林生动形象,表现了乐天爱人的景象,而日本园林则是在荒凉孤寂的山林中体现着孤独的禅意和对短暂人生的寂寞思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佛教的厌世和无常的世界观与禅宗思想相结合,给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与之对照,佛教对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核心却没能产生如此重要的影响,因长期封建王朝主导的儒家思想影响,乐观入世和理性现实的审美观仍然是中国美学观念的核心。
中日两国审美意识上的差距,使得源自同一园林体系的,同样受到中国山水诗画熏陶的中日两国园林却在意境和风格上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并最终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2.中日园林历史渊源
2.1中国古典园林
商周时期,中国已经开始了利用自然的山泽、水泉、树木、鸟兽进行初期的造园活动,产生了园林的雏形—囿。
囿与台结合产生园林,有史可证的就是商封王所建的“沙丘苑台”和周文王所建的“灵囿”等。
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己经有了成组的风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而且在园林中构亭营桥,种植花木。
自然山水园林已经萌芽,如吴王夫差修建的姑苏台,已是一座以游赏功能为主的比较完备的园林了。
秦汉时期出现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宫苑,秦始皇建上林苑,引渭水作长池,并在池中筑蓬莱山以象征神山仙境。
从此,皇家园林除了狩猎、通神、生产、游憩的功能,又多了求仙的意图。
汉武帝在秦之上林苑基础上进行扩建,造就一个范围极其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
此外还有未央宫、建章宫、甘泉宫。
这一时期的造园规模非常宏大,园林内都是筑台登高所见大幅度、远视距粗犷景观,对自然山力大尺度的照搬摹写,并未完全达到艺术创作的境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中的转折点。
由于社会动荡,佛教的传入、玄学的兴起及老庄哲学的流行,寄情山水、雅好自然成为社会风尚,使园林转向崇尚自然。
私家园林应运兴盛。
私家园林有两种明显倾向一种是以贵族、官僚为代表的崇尚华丽、争奇斗富的倾向。
如西晋石崇的金谷园。
另一种是以文人名士为代表的表现隐逸、追求山林泉石之宁静清心。
如东晋谢灵运的谢家庄园别墅。
它在规划布局上如何与山水风景相结合是经过精心考虑的,是自然山水园升华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
皇家园林造园艺术虽不如私家园林的活跃,但受到私家园林影响,增加了较多自然色彩和写意成分,开始走向高雅。
寺观园林并不直接表现多少宗教的意味、显示宗教的特点,而是受到时代美学思潮的浸润,更多地表达人间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
这为后来中国寺观园林一直呈现的世俗化定下了基调。
隋唐是中国园林的全盛时期,文人士大夫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中,文人园林开始萌芽,园林艺术也呈现由自然山水园向写意山水园过渡的趋势。
私家园林因为诗文、绘画的影响,以及文人士大夫亲自参与造园活动,呈现很高的艺术品味。
通过山水景物诱发游赏者的联想活动,意境的塑造己处于朦胧状态。
著名的私家园林有王维的辆川别业、杜甫的洗花溪草堂、白居易的履道坊宅园。
皇家园林恢宏大气,但细部又不失精致。
吸收私家园林追求诗画意境的构园手法,讲求园林内容、功能和艺术形象给予人的整体审美
感受,注重建筑美、自然美之间的协调。
出现了如西苑、华清宫、九成宫等这样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对后来的皇家园林产生重大影响。
寺观园林普及并且世俗化,具有城市公共交往中心的作用,宗教建筑与风景建筑更加融合,形成山岳风景名胜普遍开发的局面。
宋代是文人园林和写意山水园的成熟时期。
文人园林已成为私家园林造园主流,并影响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的造园风格。
皇家园林出现了摹仿私家园林的倾向。
寺观园林也普遍呈现文人园林的风格。
皇家园林规模气势都不如隋唐,却更加精致,风格上更多地接近私家园林。
宋徽宗的良岳就是园林史上山水宫苑的杰出代表,它是一座叠山、理水、建筑、花木完美结合的具有浓郁诗情画意而较少皇家气派的写意山水园,创造了一种趋向自然野致的意趣。
寺观园林由世俗化进一步文人化,普遍呈现文人园林的风格。
寺观园林更多地发挥其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对于风景名胜区尤其是山岳风景名胜区的再度大开发起到了积极作用。
如西湖灵隐寺。
元代造园活动基本处于迟滞的低潮期。
蒙古文化汉化的特征也体现在园林风格上。
皇家园林体现了汉族和蒙古族文化的融会,在传统的皇家园林中融入了游牧文化因子。
寺观园林如苏州狮子林,作为早期禅宗的代表,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而由于文人地位的下降,文人园林的建造状况相对萧条。
明末清初的私家园林造园活动在江南地区异常活跃,扬州和苏州更是精华荟萃。
明末扬州的四座园林影园、休园、嘉树园、五亩之园,被誉为当时的江南名园。
皇家园林虽然大力汲取民间优秀造园技艺,但却更注重凸显皇家豪华气派,并且规模又开始趋于宏大。
如明末清初的大内御苑、清代的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
清中叶到清末园林艺术取得了辉煌成就,同时也开始由盛而衰,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终结时期。
私家园林形成了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
文人园林的风格似乎广泛地涵盖于私家的造园活动,相当一部分私家园林落入一种僵化模式,失却了精神内涵。
江南私家园林仍然集中在扬州和苏州地区,扬州形成了“瘦西湖”带状园林集群。
岭南地区在园林的布局、空间组织、水石运用和花木配置方面逐渐形成自己风格,清晖园、可园、余荫山房、梁园被称为粤中四大名园,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品。
皇家园林全面引进江南民间的造园技艺,形成南北园林艺术的杂蹂,皇家园林具有了江南园林的灵秀和儒雅,出现了一些优秀的大型园林作品。
如圆明园、避暑山庄、颐和园、谐趣园等。
2.2日本古典园林
日本园林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文化传入日本有莫大关系。
中国园
林经历了长时期的摸索发展才有了成熟的形式和辉煌的成果,而日本园林则在中国园林较成熟的时期直接吸收借鉴了中国园林的艺术成果,为他们的园林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日本上古时代用于祭祀的神池可说是日本池庭的最早雏形,池中筑岛喻大海岛屿。
而中国的山水园林风格传入日本,才成为日本园林池泉园的基本骨架。
飞鸟、奈良时代日本全面吸收和刻意模仿汉文化包括园林艺术,这一时期是中国式山水园林舶来期,日本出现了“中国式池庭”。
中国的道教神仙思想、中国化了的佛教须弥山思想、魏晋的名士风流体现在这一时期的日本园林中。
平安时代,日本逐渐摆脱了对中国文化的模仿,注重发展自己的文化,完成了汉风文化向和风文化的过渡。
所以,这一时期是日本式池泉园的“和化”期,日本和式池庭诞生。
舟游式池泉与曲水式水道进一步发展,而池泉庭也因与皇家贵族的寝殿建筑的结合而更为发达,因此寝殿式园林成为平安时代发展的主流。
如神泉苑、磋峨院都是著名的寝殿造园林。
至平安时代后期,净土式园林已在寝殿式园林平面设计上套用净土世界的布局形式,园林的建筑、池岛都带有浓厚的宗教意味。
著名的净土式园林有净琉璃寺庭园、毛越寺庭园、平等院庭园等。
镰仓、室盯时代这一时期是园林佛教禅宗化时期,产生了禅宗园林,逐步取代了寝殿式园林的书院式建筑园林。
特别是室盯时代末期,产生了日本园林史上最杰出的园林形式—枯山水园林。
禅宗池泉园林的全新主题是龙门瀑布,来源于中国鲤鱼跃龙门的传说,也隐喻着禅者经过一番艰苦修行终于得道,就如同鲤鱼变神龙。
体现这一主题的有东光寺庭园和天龙寺庭园。
室盯时代也继续流行着净土式园林中加入禅宗因素的池泉园林,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京都鹿苑寺金阁庭园。
但更为突出的还是以龙门瀑布和石桥为主题的禅宗池泉园林与禅宗枯山水园林的兴盛。
枯山水即为无水之园,只以白砂象征大海或溪瀑,石块象征岛屿或高山。
枯山水的设计者多为当时的禅宗僧侣,也多建于寺院之内。
他们将宗教的哲理与园林艺术相结合,把写意和抽象的手法发挥到了极至,赋予园林恬淡出世的气氛。
枯山水又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在庭内堆土或叠石成山、成岛,使庭内更富于竖向起伏变化,另一种是横向展开的构筑方式,在平坦的庭内安置山石,注重石组间的聚散、位置变化。
当然,枯山水内也不一定全是石头,也有用苔地代替砂地,以修剪植物代替置石的,也有苔地、砂石、置石、植物都具备的枯山水园林。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就是枯山水双璧—京都的龙安寺庭园和大德寺大仙院的方丈北庭。
枯山水的出现大大节约了用地,使园林的规模逐渐缩小,其游览方式则也多以坐观为主。
桃山时代的园林特色,是以表现纯粹的蓬莱仙境为主题的池泉园林。
园内的主要景观通常由龟岛、鹤岛、枯蓬莱石组以及代表通往仙境的石桥组成。
庭园正面深处安排有蓬莱连山,山上有瀑布滑落。
园林风格豪放有力。
如京都三宝院庭园、二条城二之丸庭园、西本愿寺对面所庭园都为这类风格的园林。
这一时期还是园林的茶道化期。
中国的茶文化传入日本,日本人以朴素、淡泊为尚,创立了具有禅理的茶道。
于是产生了体现恬静、幽玄的茶庭。
茶庭又名”露地“,是茶室的庭园。
茶庭一般面积较小,基本模式竹篱垣、柴扉门、园内铺设苔醉或白砂,园路为飞石或敷石路面,常绿树散植于蜿蜒小径两旁,石水钵象征涌泉,周围安置景石,此外还有石灯笼、石塔之类的小品点缀。
总之,茶庭创造的意境就是要营造出隐于深山中的幽静自在。
江户时代这一时期是佛法、茶道、儒意综合期。
此时佛教被日本确定为国教,这对于日本园林朝宗教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大名园林以及庶民庭园的兴盛,逐渐成为日本园林主体之一。
大名园林或继续桃山时代的风格,或在池泉园的基础上扩建而产生了微缩式景园。
佛教的兴盛促进了寺庙园林尤其是枯山水园林的繁荣。
茶庭也发展很快,出现了著名的三千家草庵式露地—表千家露地、里千家露地、武者小路千家露地,而类似孤蓬庵庭园己发展为书院式露地。
另一类池泉园就是宫廷园林。
如桂离宫、修学园离宫、仙洞御所、京都御所,风格自然素雅。
江户时代可说是日本园林的黄金时期,园林主题和园林丰富多彩。
逐渐形成了池泉、枯山水、茶庭共存一园的综合性园林,游览方式也是回游、舟游、坐观相结合。
3.中日园林造园手法
中日园林虽然本质上都是自然山水园,但是由于地理环境、思想文化背景、历史发展情况的不同,呈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貌。
总体来说,中国园林在天人关系上偏重人的成分,以人为本日本园林偏重自然的成分,以神为本。
正如陈从周先生所说中国园林是“人工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中见人工”。
3.1置石
中日园林在置法上的不同,除了因为地理环境的差异,主要是源于思想观念和宗教信仰上的不同,导致审美情趣上的差异。
其主要体现在石材的选材与审美标准、置石方向与体量、置石方式、置石地点、石组寓意、园林铺地上的差异。
3.2理水
中国园林理水讲求“宁静至远”,以静赏为主,但注重亲水。
日本池泉式林中,也欣赏水的清澈通透,而枯山水石庭中讲求“枯寂幽玄”,以白砂之水表达神圣空灵的意境。
中国园林讲究真水处理,有无水不成园之说。
日本园林有真水和枯水两种处理。
中国园林理水原理为“小水则聚,大水则分”,丰富空间,增加景深。
日本园林除了某些舟游式池泉园,如桂离宫、京都御所等,一般水体都较小,在聚散关系上以聚为主。
枯山水则没有聚散之说。
中国园林理水讲究来龙去脉,来水去水用浅口,涵洞,闸门加以交代。
日本园林理水只重来水不重去水,以垅口交代。
中国园林一般都在水体两端各留有水口,伸出水尾,显示疏水未尽之意。
而日本园林一般只重视源头的交代,以溪瀑的形式出现。
3.3掇山
中国园林掇山又称为堆山,叠山,积山,日本园林称高大假山为筑山,低矮土丘为野筋。
中国园林有土山,石山,土石相间三种形式,日本园林以土山居多,铺植苔醉等地被植物,以抛石法散点石块于山间。
中国园林皇家园林假山多形体高大,造型雄伟私家园林假山玲珑妩媚,气韵生动。
日本园林山体多低矮和缓,多摹写大海岛屿或名山胜景。
日本池泉式园林中的假山还较高大,枯山水庭园中的假山体量就非常之小了。
中国园林受到蓬莱模式,壶天模式的影响。
日本园林一取材于宗教或神话中的神山仙岛或须弥山,二取材于中日两国自然中的名山胜景。
中国园林以传统山水画理论为参考依据,重于表现山的峻峭挺拔,创造深山幽谷,高峡深涧,洞天府地的意境。
日本园林受到中国书法理论影响,创造了“真之山水”,“行之山水”,“草之山水”的园林构筑形式。
追求荒山野丘的天然趣味。
3.4建筑
中国园林偏重于建筑,建筑密度大,“三步一亭,五步一阁”,建筑为景观主体和游赏主线。
日本园林偏重于植被,建筑密度较小。
中国园林建筑以木结构为骨干,土,石,砖,瓦为辅,显厚重。
日本园林草庵风普遍,以木料草料为主。
中国、园林建筑式样丰富。
皇家园林建筑讲究中心或轴线对称,私家园林建筑并不完全遵循对称原则,讲求一定的变化。
体量较大,屋角起翘较大,门窗花式多,构件雕刻装饰多。
日本园林建筑多为高台式,式样质朴、简洁为主,以不对称为主,体量较小,屋角一般不起翘。
门窗构件式样简洁。
国皇家园林建筑以鲜艳明快为主,私家园林建筑以素雅为主。
日本园林色彩以简素为主,展现材料本色。
中国园林的建筑类型丰富,大致可分为厅轩、馆斋、楼阁、榭舫、亭、廊六类,日本园林相应的大致上也有这些建筑类型,不过在外观、形态、体量等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
3.5植物
中日园林都是十分注重用花木营造自然氛围,只不过中国园林建筑成分较重,显得人工味较浓而日本园林建筑一般偏于一隅,显得自然意趣浓厚。
意境创造上中国园林极力表现花木繁盛、欣欣向荣的喜悦。